-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公共管理學科綜合水平考試大綱及指南》(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828字
- 2020-11-22 12:57:35
社會保障學
第一章 社會保障概論
1.1 復習筆記
一、社會保障的理論基石
1.經濟學對社會保障的理論貢獻
(1)經濟學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理論基石
中外社會保障發展實踐進程已經揭示出,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其實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選擇,而經濟學中的選擇理論則充當著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論基礎。
(2)經濟學為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實踐的發展提供了具體的理論方法
西方經濟學中的許多理論(如收入分配理論、邊際效用理論、就業理論、貧困理論等)都有助于解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政策與技術選擇難題。
(3)經濟學特有的視角為社會保障理論研究與政策選擇提供了有價值的思維方式,并能夠確保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選擇從空想主義進化到理性發展階段
經濟學的共同特點就是假設人都是理性人,以經濟效用為出發點,強調市場與效率,等等。這一思維定勢雖然并不完全符合社會保障制度基于社會公平而得以創立并得到普遍發展的規律,但對于更加科學地研究社會保障問題和選擇社會保障制度有著重要的意義。
2.社會學對社會保障的理論貢獻
(1)社會學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理論基石,社會學所關注的社會問題通常構成社會保障制度指向的對象,社會學所揭示的人道主義、倫理道德、歷史文化傳統及社會進步的追求,更是直接構成了社會保障的重要理論源泉。
社會學是從整體上研究社會、社會發展和社會問題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如果從社會保障的出發點與追求目標來考慮,則社會學無疑是社會保障最重要的理論基石之一。具體表現為:
①社會保障的出發點是諸如養老、醫療、貧困、災害等諸種社會問題的客觀存在,并需要通過社會保障機制才能獲得解決。
②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與發展,通常被視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標志。
③社會學還構成了社會保障理論發展進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淵源,如人道主義、倫理道德、歷史文化傳統就是社會保障的道德基礎和最初的理論源泉,等等。
(2)社會學研究的社會問題、社會公正、社會穩定、社會價值、社會進步、家庭與社區、社會化、社會階層與人口問題等,不僅為社會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又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直接指導著社會保障理論研究與制度實踐的發展。
3.政治學對社會保障的理論貢獻
(1)政治學作為一個成熟的學科體系,對社會保障起著理論基石的作用
政治學關注的核心領域如國家與社會、民主與法制、人權與主權、政黨與政權、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決策與行政、權力與腐敗、發展與穩定等,均是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選擇中必然地要涉及的基礎理論問題。
(2)政治學關注的核心領域中,幾乎均與社會保障有著密切的聯系
①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以國家與社會承擔責任的面孔出現,而民主不僅幫助許多國家選擇了自己的社會保障制度,而且也使這一制度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
②在世界各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不僅屬于法制建設的內容,而且是被法制化了的事業;
③社會保障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保障人的生存權與發展權,而社會保障制度在世界各國的多樣化發展則又與主權及主權所涉及的人權聯系在一起;
④不同的政黨與政權對社會保障的不同主張,表明了推進或者改良社會保障制度是政黨與政權的重要使命;
⑤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問題,則是重新處理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發展與穩定的關等等。
二、社會保障的基本概念
1.社會保障的含義
(1)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
市場經濟的運行必然涉及社會產品的再分配問題,一個完整的社會產品分配過程必然要將對社會保障的分配包括在內。
(2)市場失靈的存在使市場經濟下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獲得了“合法性”
(3)社會保障最重要的責任主體是政府
(4)社會保障是一種準公共產品
社會保障不是一種純公共產品,它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又具有私人產品的特征,是一種混合產品。
(5)社會保障是有限度的
政府為克服市場失靈而介入社會保障,這同時也為社會保障規范了限度,即政府只有在市場失靈時才介入。
2.社會保障的特點
(1)強制性
社會保障的強制性是通過國家專門的法律制度來實現的。國家憑借國家權力,對一定時期內的社會保障加以規范,并使之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2)公平性
社會保障的公平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社會成員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機會是均等的;
②社會保障通過征稅或繳費等手段,參與國民收入再分配,通過轉移支付,使得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縮小,整個社會收入分配更趨公平。
(3)全民性
社會保障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只要符合社會保障的條件,就有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權利。
(4)最低保障性
政府所提供的社會保障水平是以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準為原則的。
3.社會保障的性質
(1)社會保障的一般屬性
它是國民收入的一種再分配形式,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則是勞動力再生產的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社會經濟形態下的法定的分配制度。
(2)社會保障的社會屬性
社會保障的社會屬性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是不同的。這是因為社會保障是消費品的一種分配關系,它從屬于占統治地位的分配方式,其社會屬性由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所決定,是社會生產關系在社會保障領域的體現。
(3)社會保障的勞動屬性
關于社會保障的勞動屬性即它屬于必要勞動還是屬于剩余勞動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按照社會保障的不同部分進行具體分析。
①勞動者及其家屬的社會保障(包括職工福利)屬于必要勞動;
②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和不與勞動掛鉤的社會保障項目,如社會救濟、社會優撫、社會福利等,屬于剩余勞動。
4.社會保障的基本原則
(1)就業保障與社會保險適當分離的原則
勞動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必須實行社會化,并與單位就業分離。
企業和事業單位提供就業崗位和部分的社會保險基金,而在社會范圍內組織和負責社會保險,改企業保險為社會保險,以形成獨立的社會保險體系。
不論勞動者是否在單位就業,也不管在哪種所有制單位中就業,或從事非正規就業,當勞動者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和失業、生存發生困難時,社會就給予一定收入保障,以保證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2)機會均等、平等分配的原則
社會保障的分配方式,是彌補市場機制和按勞分配造成的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的懸殊,實現公平分配的重要機制。通過社會保障,可以彌補市場機制和按勞分配的不足,緩解市場機制造成的不公平,實現一定程度的平等分配。
(3)公平與效率統一的原則
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公平與效率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4)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
社會保障必須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即不能單方面地強調社會保障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應該隨時注意社會保障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因素。必須建立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有機增長、適度保障的制度構架。
(5)保障基本需要的原則
由國家為主體組織和舉辦的社會保障是屬于法定的基本保障,其基本職能是保障勞動者及其他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醫療需求,使他們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及失業時,能夠從社會保障方面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和基本的醫療和藥品,從而能夠正常地生存下去。
(6)多重保障的原則
多重保障原則體現在三個方面:①多元的保障主體;②多渠道的籌資形式;③③多層次的保障結構。
三、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1.基本保障
(1)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采取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專門的社會保險基金,對勞動者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和失業時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贍養的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醫療需求在物質上給予社會性幫助和保障的形式和制度。
①社會保險的對象——正在勞動或已經勞動過的勞動者;
②資金來源——勞動者創造的價值的扣除和儲存;
③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險的前提是以對社會履行了勞動義務為前提。
舉辦社會保險事業,是政府對勞動者履行的社會責任,是勞動者應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
(2)社會救助
①社會救助的定義
社會救助又稱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無勞動能力和失去生活來源的人,以及因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者給予短期或長期的物質幫助的制度。
②社會救濟的對象
主要是社會孤老、孤兒、失去贍養人的無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家庭勞動力少而人口多或因天災人禍造成生活困難的人,有勞動能力但目前尚無工作,生活發生困難的人,以及領取失業救濟超過了期限而又符合領取社會救濟的失業者。
(3)優撫安置
①優撫安置的定義
優撫是優待和撫恤的簡稱,它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規對那些為保衛國家的安全而做出貢獻和犧牲的優撫對象在物質上給予優待和撫恤。
安置,是國家和社會對復員退伍軍人在生活和就業上給予妥善的安排和照顧。
優撫安置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②社會優撫的對象
革命烈士家屬,因公犧牲、病故,失蹤軍人家屬,革命軍人家屬,革命殘疾軍人,帶病回鄉的復員退伍軍人,革命殘疾工作人員,以及參戰負傷致殘的民兵、民工等。
優撫是國家和社會對優撫對象的一種補償和政治褒揚。
③優撫安置的意義
通過優撫安置,增強群眾的國防觀念,提高群眾的革命覺悟,密切軍政軍民關系,幫助烈屬、軍屬和殘疾軍人等解決生活困難,幫助復員退伍軍人解決工作問題,從而鼓舞部隊士氣。
(4)社會福利
①社會福利的定義
社會福利是指國家和社會(包括各單位)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的各種福利性的補給,以及舉辦供全體社會成員享受的各種福利事業。
②社會福利的特點
a.服務對象遍及全體社會成員;
b.免費或低費提供服務;
c.國家和社會力量出資舉辦。
③社會福利的內容
a.國家為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提供的各種福利性補貼;
b.用于發展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各項事業的社會福利設施;
c.職工單位建立的各種補貼和集體福利設施;
d.國家和社會為殘疾人和無勞動與生活能力的人舉辦的福利工廠、孤兒院、養老院等特殊福利事業;
e.社區為老年人、兒童、殘疾者以及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的社會服務。
2.補充保障
(1)單位補充保障
單位補充保障是由用人單位根據經濟效益的好壞和承受能力的大小,自愿出資為職工投保的補充養老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企業投資的資金一部分根據政府規定的比例列入成本,一部分在自有資金中列支。
(2)社會互助保障
①社會互助的定義
社會互助,是指由政府提倡引導,企業或社會團體組織舉辦,社會成員自愿進行互助互濟的一種保障制度。
②社會互助保障的形式
社會互助保障主要有企業和單位內部的職工互助會,行業和地區工會舉辦的職工保障互助會,社會團體舉辦的幫困基金組織,農村居民組織的保險合作社,以及社會組織開展的勞務、實物及現金的互助幫困活動及成立的互助幫困組織。
③社會互助保障的資金來源
社會互助保障的資金一般由參加者繳納,有的單位行政和工會予以資助,有的是由社會團體出資資助或社會各界人士捐助。
(3)個人儲蓄積累保障
①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的定義
個人儲蓄積累保障是指為了培養個人自我保障意識,發揮個人自我保障的積極性,將平時,即健康時、在業時、年輕時創造的價值和獲取收入的一部分積累儲存起來,在生病時、失業時、年老時用于生活和醫療需要,彌補基本保險和企業補充保險的不足,提高保障水平,確保參與個人儲蓄積累保障者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善,享受較高的保障待遇。
②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的特點——實行個人自愿原則
a.繳費儲蓄多少由個人根據自身收入確定,國家在一定額度內給予一定的優惠,如給予免稅和優惠利率;
b.企業也可采取優惠措施,如予以適當的補貼;
c.一般在被保人符合領取保險待遇時一次性發還或分期、分批給付。
四、社會保障與公共政策
1.社會保障與勞動就業
就業與社會保障是現代社會的兩個基本問題,兩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制約。社會保障作為社會的“安全網”和改革的“減震器”,對促進就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業促進已經成為社會保障尤其是失業保障制度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業率的提高對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發揮著重要作用。
(1)社會保障促進就業
①社會保障通過為陷入生活困境或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社會成員提供經濟援助這一基本功能的發揮,使勞動者能夠在維護體面的情形下盡快渡過難關,以更積極的姿態融入社會,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有利于積極就業。
②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不僅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教育福利的實施和對勞動者的職業與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勞動能力,使之能夠應付繁復多變的市場風險。
③統一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提高勞動力流動性和信息對稱度,減少就業壁壘和摩擦性失業,可以縮短勞動者的失業周期,提高就業率。
(2)就業促進社會保障發展
就業和社會保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社會保障促進就業,社會保障的發展離不開就業。①在現代社會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會化,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面臨著社會化的風險,為社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和規模要求。②就業為社會保障提供了發展和運行的經濟和財政支援。
(3)利用社會保障促進就業的措施
①通過建立統一、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勞動力市場發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消除勞動力流動壁壘,實現就業市場化,提高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有效性。
②建立就業導向型的失業保障制度,變失業保障為就業保障。
③努力提高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就業的功能。
2.社會保障與消滅貧困
(1)社會救助直接面向貧困人口,可以緩解貧困
社會救助為解除貧困人口及遭遇災禍的人們提供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從而會直接起到緩解貧困的作用。
(2)社會保險主要面向勞動者,事實上直接起到預防貧困和減少貧困的作用
社會保險解除的是人們的后顧之憂,起到的是防止與減少貧困的直接作用。
(3)社會福利可以提高人們的素質,實現全體國民共享發展成果
(4)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再分配政策,可以調節社會成員的貧富差距
通過讓高收入者多做貢獻、低收入者和貧困家庭享受較多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社會成員的貧富差距。它縮小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緩解了現實社會中的相對貧困。它還通過平抑勞動者的收入和消費曲線,調節其不同生命周期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3.社會保障與人口政策
(1)計劃生育政策對社會保障的影響
在我國社會保障對計劃生育政策的促進功能尚未得到發揮,但計劃生育政策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挑戰卻日益嚴峻化。
①計劃生育在減少人口的同時,必然加速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進而提高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養老保險)的贍養率,成為影響社會保障財務狀況的重要原因。
a.少子化和老齡化并存,無疑加重了社會保障財政負擔,成為基金收不抵支的重要原因。
b.人口老齡化直接影響著社會保障的財務機制,使統賬結合的特殊部分積累制成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選擇。
②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另一個后果,是使我國的家庭結構走向核心化和小型化,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和家庭保障方式受到了空前的挑戰,也對養老、醫療照顧、社會化的服務設施以及社會保障人文關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社會保障制度對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
通過解除社會成員的后顧之憂和社會化的福利服務設施,使人們從“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中解脫出來,樹立起現代化的家庭觀,可以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順利實施。
4.社會保障與國民教育
社會保障與國民教育的發展是互促互助的關系,社會保障中教育福利的實施維護了教育的公平性,保證了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而教育事業的發展反過來又會有利于社會保障制度的鞏固和完善。
(1)社會保障制度對國民教育的影響
①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在內的全面的國民保障系統,教育福利構成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內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有利于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形成,有利于促進全民族教育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②社會保障制度為勞動者提供的經濟保障客觀上起到了保障其子女享受教育的權利,而各種具有福利性的職業培訓等又使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與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2)國民教育對社會保障的影響
國民教育的發展,包括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成為勞動者勞動技能提高的關鍵因素,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必將大大提高社會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發展,從而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最基本的活力源泉。
5.社會保障與家庭政策
社會保障與家庭政策不但具有相同的發展目標,而且在許多項目和制度安排上也是一致的。
(1)社會保障對家庭政策的影響
①通過各項措施,為社會成員提供的經濟和服務援助,不但有力地緩解和消除了家庭貧困、促進了家庭成員健康狀況的改善,而且在維護家庭人權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通過國民教育福利,可以提高家庭成員的受教育水平,從而提高整個家庭的素質。
③通過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使每個家庭成員都有機會和能力成為勞動者,對已消除家庭性別歧視發揮重要作用,
(3)家庭政策對社會保障的影響
①家庭作為社會成員賴以生存和依附的最基本單位,社會保障政策目標的實現在某種程度上也直接依賴于家庭政策的落實。
②家庭還承擔著家庭成員之間年老、傷殘照顧等基本的任務,這實際上減輕了社會保障的負擔。
③家庭作為人和社會之間的社會化媒介,通過促進對多元化和多樣化的尊重以及良好的公民道德的形成,起著加強社會融合的作用,這無疑與社會保障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