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考研真題
一、簡答題(本題含1-5五個小題,每題8分,共40分)
1.簡述比較優勢陷阱,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2.比較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的優缺點。
3.簡述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原因和度量指數。
4.簡述避免國際雙重征稅的方法。
5.簡述供應鏈管理的內容。
二、論述及計算題(本題含6-8三個小題,每題20分,共60分)
6.綜述歐洲貨幣一體化理論與發展實踐,對當前歐洲債務危機發生的根源進行評析。
7.綜述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并評估人民幣被低估的觀點。
8.假設A、B兩國生產技術相同且在短期內不變,生產1單位衣服需要的資本為1單位,需要的勞動為3單位;生產1單位食品需要的資本為2單位,所需要的勞動為2單位。A國擁有240單位勞動和150單位資本;B國擁有180單位勞動和120單位資本。則:
(1)哪個國家為資本充裕的國家?哪種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
(2)假設所有要素都被充分利用,且A國的勞動與資本的價格分別為5和10,B國勞動與資本的價格分別為10和4,則A、B兩國最多生產多少衣服和多少食品?兩國的衣服和食品的價格各是多少?
(3)假設兩國偏好相同,兩國間進行貿易,且衣服與食品的國際交換價格為1(
),哪個國家會出口衣服?哪個國家出口食品?兩國從貿易中獲取的利益誰會相對稍多一些?
(4)隨著A、B兩國貿易的開展,兩國勞動力和資本價格是否發生趨同趨勢,為什么?并結合中美貿易的現實,說明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與現實出現偏離的原因。
三、案例題(本題含9-10兩個小題,每題25分,共50分)
9.二十世紀末,歐洲LH公司進入了中國市場。LH曾經一度擁有2000多個品牌,是快速消費品市場的國際性企業。LH的產品包括茶葉,其“Lipton”袋裝紅茶全球年銷售額達數十億美元,進入中國后,LH公司并購了北京茶葉總公司,希望通過公司的國際化品牌包裝能力和袋裝紅茶的經驗,在中國開發推廣袋裝綠茶。但是,大部分中國人喝的茶不是在超市買的,而是在茶店買。中國人對綠茶的消費講究茶藝和原產地。很快,LH公司發現在中國推廣袋裝綠茶很困難。
LH的另一個產品是冰淇淋,它收購了在華南地區很有名氣的冰淇淋品牌“蔓登琳”。冰淇淋必須在冷凍時運輸,它的銷售渠道也因此變得與眾不同。當時蔓登琳在華南地區鋪點已經相當成功,為了節約資金,加速銷售網絡建設,收購蔓登琳成了拓展市場最快捷的方式。收購之后,LH針對中國冰淇淋消費者對價格的偏好,推出一系列2元低價位的自有品牌冰淇淋,徹底取代了蔓登琳的市場地位。蔓登琳在完成了渠道網點的轉接任務后,逐漸在市場上銷聲匿跡,目前LH的冰淇淋己經在全國暢銷。根據案例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跨國公司選擇國際目標市場戰略時應考慮哪些因素?如何評價LH在中國的表現?(7分)
(2)新產品有哪些類型?評價LH公司的新產品選擇和市場推廣戰略。(5分)
(3)LH公司在中國茶葉和冰淇淋市場上分別來用了怎樣的市場策略?(6分)
(4)公司擁有眾多品牌,會面臨哪些品牌管理的問題?如何在中國做好品牌管理?(7分)
10.贊比亞商業、貿易與工業部長Felix Mutati于2010年9日宣布,贊比亞最大的能源公司Zesco將與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合作開發15億美元的發電站項目。特稱,贊比亞亟需資金,中國企業對其大規模投資非常重要。
贊比亞國民經濟對礦產資源(主要是銅礦資源)的依賴度高達55%。二十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無償援助修建了坦贊鐵路,使贊比亞的銅礦石不用經過不友好國家而可直接出口。中國企業在贊比亞的活動主要集中在銅產業,中國投資占贊比亞全國總投資額的20%。2006年胡錦濤主席與贊比亞總統Levy Mwanawasa簽訂90億美元合作協議以后,十三家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在贊比亞建立了第一個經濟特區,主要從事銅礦加工,雇傭了6000本地員工及150中國員工。
Felix Mutati部長盛贊中國企業,稱其將大部分利潤進行贊比亞當地再投資,促進了就業;經濟特區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擴大了內需,帶動了建筑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幫助贊比亞建立銅深加工產業,有助于贊比亞擺脫對資源出口的嚴重依賴,降低國際市場波動的風險,實現經濟平衡發展。但是,西方國家對于中國企業在非洲經營的非議頗多,如“新殖民主義論”、“就業擠出論”等。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在贊比亞的經營面臨新考驗。根據案例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在PEST框架內,對中國資源能源型國有企業在贊比亞投資環境進行分析。(12分)
(2)在PEST分析基礎上討論中國資源能源型國有企業在贊比亞投資的戰略。(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