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編 章節題庫

第一部分 國際商務理論基礎

第一章 國際貿易理論

第一節 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論

一、簡答題

1.簡述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深圳大學2011、2012國際商務碩士;云南大學2011國際商務碩士;河北大學2012國際商務碩士]

答:(1)比較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

比較優勢理論是由李嘉圖提出來的。李嘉圖認為,一國不一定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即絕對有利)的產品,而只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相對低(即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便可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他認為國家間應該按照“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況下,前者應專門生產比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應專門生產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勞動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貿易雙方都帶來利益。

(2)比較優勢理論的意義

比較優勢理論的意義在于更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源,對推動世界自由貿易起積極作用,還可以作為解釋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發生原因及結構的基礎理論。

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它在經濟上強與弱,不論它處于什么樣的發展階段,都可以確定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安排生產,進行貿易,使貿易雙方都可以用同樣的勞動耗費,得到比分工之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產品。這個理論很好地支持了為什么許多國家之間都可以進行貿易,無論是發展中國家之間,還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

2.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內容,并試述與絕對優勢論內在的邏輯關系。[復旦大學2012國際商務碩士;暨南大學2012國際商務碩士]

答:(1)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內容

比較優勢理論是由李嘉圖提出來的。李嘉圖認為,一國不一定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即絕對有利)的產品,而只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相對低(即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便可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他認為國家間應該按照“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況下,前者應專門生產比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應專門生產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勞動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貿易雙方都帶來利益。

(2)比較優勢理論與絕對優勢理論的內在邏輯關系

絕對優勢理論雖然解決了國際貿易產生的重要動因,但卻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即如果一個國家在任何商品生產上都沒有絕對優勢,那么這個國家還能不能參加上述國際分工的問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不論一個國家的經濟處于怎樣的狀態,經濟力量是強是弱,技術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確定各自的相對優勢,即使總體上處于劣勢,也可從諸多劣勢中找到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理論回答了絕對優勢理論無法回答的問題,比較優勢理論是對絕對優勢理論的一種發展,一種完善。

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于技術差異論的范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兩者都是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貿易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3.什么是機會成本遞增?為什么貿易后在機會成本遞增條件下的生產可能曲線上兩國不可能實現完全分工?[深圳大學2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1)機會成本遞增是指在生產兩種產品的條件下,為增加其中一種產品的生產量而不得不放棄的另外一種產品的價值,那么生產成本不是不變,而是不斷增加。造成機會成本遞增的原因是:由于生產兩種產品所需要的各種原料以及比例不同,可想象其中一種原料更適合用于生產產品A。若為了多生產產品B而犧牲產品A,那么這種原料的利用效率就被降低了。因此,機會成本將遞增。

(2)不能實現完全分工的原因

機會成本因素決定了在國際貿易基礎上的專業化分工是部分的還是完全的。在機會成本遞增的條件下,不論是小國還是大國都存在著不完全分工,這是因為:當A國專門生產X時,他生產X的機會成本也不斷提高。同樣地,隨著B國生產Y的產量的增加,它生產Y的機會成本也不斷提高,這樣隨著每一個國家專門生產該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兩國的相對商品價格就會互相接近,直到該價格在兩個國家中相等。在相等的均衡點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繼續擴大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的生產,這通常發生在任何一個國家在生產上達到完全分工之前。當機會成本遞增時,國家間的成本差異不存在了,專業化繼續進行下去的基礎也就消失了,那么兩國國家極有可能會每種商品都生產一些。只有在機會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導致完全的專業化分工,因為生產成本不隨著產出水平變化,一國生產一種商品的數量增加或減少并不會使其失去比較優勢。

4.簡述比較優勢陷阱,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中國人民大學2012國際商務碩士]

答:(1)“比較優勢陷阱”是指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完全按照比較優勢,生產并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則在與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經濟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中,雖然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不穩定,總是處于不利地位,從而落入“比較優勢陷阱”。比較優勢陷阱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初級產品比較優勢陷阱,一種是制成品比較優勢陷阱。

(2)比較優勢陷阱產生的原因有:

比較優勢產生的基礎來源于一國產品間具有生產率或者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發展中國家雖然擁有自然資源與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但隨著要素的全球流動,以及資本技術新能源對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替代,使得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不再具備壟斷優勢,以此獲得的貿易利得也難以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

不同的要素會帶來不同的利益。各國的經驗表明,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級產品出口帶來較大的利益。

現實中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使得商品價格大于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實地反映一國的比較優勢,從而引起貿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規模經濟、技術進步成為引發國際貿易的新經濟變量,這使得仍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指導開展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家陷入了比較優勢的陷阱。

5.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主要說明一個什么原理?

答:李嘉圖通過比較優勢理論主要表達了自由貿易的主張。

(1)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的觀點,亞當·斯密認為國際分工應按由于地域、自然條件不同形成的商品成本絕對差異而形成分工,即一個國家輸出的商品一定是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生產成本絕對低于他國的商品。李嘉圖發展了這個觀點,他認為各國不一定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的商品,而只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相對低的商品,便可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因此,他認為國家應該按照“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前者應專門生產最為有利的商品,后者應專門生產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勞動所能生產的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貿易雙方都帶來利益。

(2)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強調自由貿易可以帶來整個社會福利的增加。在自由貿易的體系下,每個國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比較優勢,通過分工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產品,進口自己沒有優勢的產品,這樣可以獲得最大的貿易收益。從這個理論也可以看到李嘉圖對世界國際分工非常重視。

6.“世界上一些最貧窮的國家找不到什么產品出口。在這些國家里,沒有一種資源是充裕的。不用談資本,也不用說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窮的國家,甚至連勞動也不充裕”。請對這段話進行經濟學評價。

答:(1)這個論點是錯誤的。

(2)原因如下:這個論點沒有區分一國的比較優勢與絕對優勢。

比較優勢是指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于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絕對優勢是指當兩個國家生產兩種商品,使用一種生產要素——勞動時,如果剛好A國家在一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高,B國家在這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低,則A國該商品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是由李嘉圖提出來的。李嘉圖認為,一國不一定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即絕對有利)的產品,而只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相對低(即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便可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他認為國家間應該按照“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況下,前者應專門生產比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應專門生產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勞動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貿易雙方都帶來利益。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一國與他國進行貿易的重點不在于要素的絕對豐裕度而是其相對豐裕度。一國可以按照比較優勢原理從事國際分工,進而進行國際貿易活動。一國是按照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來進行國際貿易。如果上面材料的論點是正確的,那么在現實中,小國應該完全不能參加國際分工,因而也就沒有辦法從事國際貿易活動。但事實證明這是不正確的,很多小國一方面出口某些商品,另外方面也進口一些產品,能夠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

7.比爾·蓋茨先生無論在編寫軟件還是打字速度上都強于他的秘書。比爾·蓋茨先生編寫軟件的速度是秘書的N倍,打字的速度是秘書的2倍。由于比爾·蓋茨在編程和打字上都強于其秘書,他是否應該自己來完成全部的工作,以節省下每天付給秘書的20美元的薪水(據說比爾·蓋茨如果掉了100美元,他是不會彎腰去撿的,因為彎腰的5秒鐘會使他喪失1萬美元)。試用學過的貿易理論來解釋比爾·蓋茨先生是否要自己做編寫軟件和打字的全部工作。

答:(1)比爾·蓋茨先生不需要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這點可以通過比較優勢理論來加以解釋。

(2)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各國不一定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即絕對有利)的產品。而只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相對低(即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便可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都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況下,前者應專門生產比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應專門生產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的等量勞動所能生產的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貿易雙方都帶來利益。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可以知道:

對于比爾·蓋茨來說,無論是編寫軟件的速度還是打字的速度都遠遠高于其秘書,可以說這兩者他都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編寫軟件的速度是其秘書的N倍,打字的速度是秘書的2倍。

對于秘書來說,無論是編寫軟件的速度還是打字的速度都遠遠低于她的老板,但是對于她而言,她卻有比較優勢,即打字。因為在打字方面,她的老板的優勢并不像編寫程序那樣明顯。

通過對上面兩者之間的分析,可以看出:比爾·蓋茨在編寫軟件和打字方面都具有絕對優勢,但是相對于打字而言,其編寫程序的優勢要大于打字。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可以分工于編寫程序,對于他的秘書而言,在編寫軟件和打字方面處于絕對的劣勢,但是在打字方面其劣勢要小于編寫軟件,所以她可以分工于打字。

通過這樣的分工,可以達到比較優勢理論所闡述的貿易利益的獲得。

8.簡單說明比較優勢與機會成本的關系,并根據生產可能性邊界說明為什么當一國存在比較優勢時,國際貿易具有使該國在其生產可能性邊界之外消費的效應?

答:(1)比較優勢是指一國在生產某種產品時所具有的相對成本優勢。按照比較優勢理論,一國決定生產哪種產品時所遵循的原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機會成本是因一種選擇而放棄的最優替換物或失去最好機會的價值。任何一種資源供給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分析機會成本的前提。

從機會成本的角度可以這樣解釋比較優勢:在一國有限的資源條件下,該國決定生產哪種產品取決于生產該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的大小。如果相比較而言,生產A產品的機會成本比生產B產品的機會成本小,即生產A產品所放棄的價值較少,也就是說A產品具有比較優勢,那么該國生產A產品是有利的。

(2)在封閉條件下,一國最多只能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消費。而在開放經濟中,該國將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專門生產,然后通過國際間貿易換取自己需要的產品。由于按照比較優勢生產比在封閉條件下生產的機會成本低,即資源利用率高,從而能夠從同樣的資源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應。故當一國存在比較優勢時,國際貿易使得該國能夠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之外進行消費,提高了該國的福利水平。

9.亞當·斯密對國際貿易理論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答:亞當·斯密對國際貿易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亞當·斯密有力地抨擊了重商主義,主張自由經濟,為自由貿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指出衡量一國財富的標準不是其所擁有的貴重金屬的多少,而是這些貴重金屬所能購買的商品數量。他認為擴大生產才能提高本國的生活水平,而生產的擴大最根本的動力是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又取決于社會分工—專業化的不斷深化。

亞當·斯密將勞動分工學說應用于國際貿易,認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每個國家都增加財富,其原因在于:國際貿易可以通過市場的拓展,將社會分工由國內延伸到國外,而國內分工變為國際分工,社會分工范圍的擴大,意味著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最終將促進實際收入意義上的財富增長。

(2)亞當·斯密提出了絕對優勢這一概念來解釋國際貿易的基礎。他認為國際貿易之所以發生,其基礎在于各國生產成本上存在絕對差異。絕對優勢理論主要內容有:

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

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

國際分工是各種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階段,在國際分工基礎上開展國際貿易,對各國都會產生良好效果;

國際分工的基礎是各國間存在的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

10.假設A、B兩國的生產技術條件如表1-1所示,那么兩國還有進行貿易的動機嗎?試解釋其原因。

表1-1  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答:兩國沒有進行國際貿易的動機。

(1)從絕對優勢來看,兩國當中A國在兩種商品中都有絕對優勢;從比較優勢來看,兩國不存在相對技術差異。所以,兩國沒有進行國際貿易的動機。

(2)當兩個國家國內的商品價格比例相同時,國際貿易不會給雙方帶來實際利益,因而也不會發生貿易。A國在兩種商品中都處于優勢,但優勢一樣大,“兩優無其重”,貿易難以發生。

(3)從表中可見,A國國內商品X和商品Y的價格比例是2:1,B國國內商品X和商品Y的價格比例也是2:1,兩國商品的價格比例完全相同。這就意味著,在A國國內1單位商品X能交換2單位商品Y,在B國國內也是1單位商品X能交換2單位商品Y。這種相同的交換比例,使兩國不能在國際貿易中獲利。各國商品價格比例不同是產生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

二、計算題

1.假定本國與外國均生產和消費以下4種產品,每種產品的單位勞動投入如下:

(1)本國在哪種產品上擁有最大比較優勢?在哪種產品上生產優勢最低?

(2)假如本國工資是外國工資的8倍,本國將生產哪些產品?外國將生產哪些產品?

(3)說明專業化生產及由此產生的貿易是怎樣使兩國獲益的?

(4)假如本國工資是外國工資的6倍,專業化模式與貿易模式是否會改變?新的模式是怎樣的?

(5)為什么在實際生活中,專業化分工并不完全像題(2)的答案那樣進行?[復旦大學2011國際商務碩士]

解:(1)在A產品的生產中,本國與外國的勞動投入比為1:12;

在B產品的生產中,本國與外國的勞動投入比為2:18,即1:9;

在C產品的生產中,本國與外國的勞動投入比為4:24,即1:6;

在D產品的生產中,本國與外國的勞動投入比為15:30,即1:2。

由于1/12<1/9<1/6<1/2,所以,本國在A產品上擁有最大比較優勢,在D產品上擁有的生產優勢最低。

(2)如果本國工資是外國工資的8倍,2<6<8<9<12,因此,本國在A、B產品上仍有比較優勢,所以本國將專業課生產A、B產品。外國在C、D產品上有比較優勢,所以外國將專業化生產C、D產品。

(3)各國按照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使得本國生產比較劣勢的產品成本變小。例如,對本國來說,生產1單位C商品需要4單位勞動,外國生產則需要24單位勞動,但本國工資率是外國工資率的8倍,將其轉換成本國勞動即相當于3單位勞動,這樣通過專業化生產,本國可以用3單位勞動來獲取原來需要4單位勞動生產的1單位C產品。

(4)專業化生產模式、貿易模式都會改變。因為假如本國工資變成外國工資的6倍,2<6=6<9<12,所以本國在A、B產品上有比較優勢可以專業化生產A、B產品,外國在D產品上有比較優勢可以專業化生產D產品,兩國在C產品上所用的勞動成本一樣,所以兩國可以同時生產C產品。

(5)在實際生活中,多種因素的存在減弱了專業化分工的趨勢,比如說,運輸費用的存在使一些國家不得不在某些部門實現自給自足,即使國外生產某類產品的價格較低,但是加上運費,價格也許會變高。另外,有的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產業,雖然該國生產該類產品成本較高,但仍然堅持國內生產,因而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專業化分工并不如理論中設想的那樣進行。

2.表1-2表示英美兩國生產小麥和服裝的勞動成本情況,回答下列問題。

表1-2  英美兩國小麥和服裝的勞動成本

(1)哪個國家在生產小麥方面有絕對優勢?哪個國家在生產服裝方面有絕對優勢?

(2)如果國際交換比例為1單位服裝換2單位小麥,會有貿易產生嗎?兩國為什么都會從貿易中獲利?

解:(1)美國小麥的勞動成本絕對地低于英國,美國具有生產小麥的絕對優勢;英國服裝的勞動成本絕對地低于美國,英國具有生產服裝的絕對優勢。

(2)如果國際交換比例為1單位服裝換2單位小麥,會有國際貿易產生。

國際交換比例:1服裝=2小麥;

   美國:1服裝=3小麥;

   英國:1服裝=1小麥。

如果展開貿易,美國每進口1單位服裝將比國內交換節約1單位小麥;英國每出口1單位服裝將比國內交換多得1單位小麥。

(3)如果國際交換比例為1單位服裝換2單位小麥,仍有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是絕對優勢的存在。按照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原理,當兩個國家生產兩種商品,使用一種生產要素——勞動時,如果剛好A國家在一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高,B國家在這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低,則A國該商品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兩國按各自的絕對優勢進行專業生產分工并參與貿易,則兩國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這種貿易利益來自專業化分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表中的資料可以看到,美國在生產小麥和服裝上面具有絕對優勢。

 

3.表1-3列出了中國和加拿大在單位計算機和單位小麥生產上的勞動成本情況,假定勞動是唯一的要素投入,加拿大的勞動總量為600小時,中國的勞動總量為800小時。回答下列問題。

表1-3  中國和加拿大計算機和小麥生成勞動成本

(1)計算兩國在封閉條件下的國內交換比例。

(2)哪個國家有生產計算機的比較優勢,哪個國家有生產小麥的比較優勢?

(3)開展貿易后,整個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

解:(1)兩國在封閉條件下的國內交換比例為:

中國:1計算機=25小麥;

加拿大:1計算機=20小麥。

(2)加拿大計算機的相對價格低,中國小麥的相對價格低。所以加拿大具有生產計算機的比較優勢,中國具有生產小麥的比較優勢。

(3)開展貿易后,整個世界的福利水平提高了。因為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在兩種商品生產上較之另一國均處于絕對劣勢,但只要處于劣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劣勢的程度不同,處于優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優勢的程度不同,則處于劣勢的國家在劣勢較輕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處于優勢的國家則在優勢較大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兩個國家分工專業化生產和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進口其處于比較劣勢的商品,則兩國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這就是比較優勢原理。也就是說,兩國按比較優勢參與國際貿易,通過“兩利取重,兩害取輕”,兩國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4.假設世界上有4個國家,中國、美國、法國、泰國,4國都生產大米和小麥兩種產品,4個國家大米/小麥的單位產品勞動投入情況見表1-4。

表1-4  各國大米/小麥的單位產品勞動投入

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1)計算各國大米的相對成本,并判斷出哪個國家在大米生產上最具有比較優勢,哪個國家在小麥生產上最具有比較優勢?(2)如果國際市場上大米的相對價格是3,那么,中國是否具有出口大米的比較優勢?

解:(1)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于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美國大米的相對成本=

法國大米的相對成本=

中國大米的相對成本=

泰國大米的相對成本=

因此,從上面而言,泰國大米相對于美、法、中等國而言具有比較優勢;與此對應,美國小麥相對于中、法、泰而言具有比較優勢。

(2)中國具有出口大米的比較優勢。由于中國大米的相對成本為1.5,低于國際市場上大米的相對價格,因此中國具有出口大米的比較優勢。

三、論述題

1.結合國際貿易相關理論對“自由貿易使窮國受損富國受益”觀點進行評論。[暨南大學2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自由貿易使窮國受損富國受益”的觀點是片面的,不正確的。

(1)自由貿易不是使窮國受損富國受益,而是對貿易雙方都有利,貿易雙方都能夠因為參與了自由貿易,福利水平得到提高。

(2)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交換,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

只要按照比較優勢進行貿易和專業化生產,窮國可以通過貿易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獲得利益,同時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將本國用于生產比較劣勢產品的資源轉移到有優勢的產品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資源。這樣窮國也可以從貿易中得到好處,使其福利得到提高,經濟得到發展。

(3)薩克斯和沃納的研究結果發現,在所研究的78個發展中國家里,開放經濟比封閉經濟的增長速度平均高出三個多百分點,按照這樣計算的話,兩個人均GDP相同的國家,可能會由于開放與封閉的不同選擇,35年以后,一國(開放經濟)的人均GDP會是另一國(封閉經濟)的一倍。另外,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也可以成為有力的證明。

由此可見,自由貿易不僅僅是國際間商品交換,而且在經濟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過自由貿易,弱國不會“變得更窮”,相反,還會使其經濟得到發展,國家福利得以增加。

2.試解釋和說明比較優勢原理,你認為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存在比較優勢陷阱嗎?試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應該采取的對策。[天津商業大學2012國際商務碩士]

答:(1)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存在比較優勢陷阱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

“比較優勢陷阱”是指一國尤其發展中國家完全按照比較優勢,生產并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則在與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經濟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中,雖然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不穩定,總是處于不利地位,從而落入“比較利益陷阱”。第一種是初級產品比較優勢陷阱。第二種類型是制成品比較優勢陷阱。

(2)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服務貿易發展滯后,規模偏小,整體水平差,結構不合理,法律法規不健全,服務管理體制落后。

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商品的出口。我國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已經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商品,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務領域,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

貿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貿風險加大。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受到擠壓,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

(3)我國應該采取的對策

服務貿易方面。國家應建立各部門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動、政府和企業緊密聯系的全國服務貿易協調管理機制;積極進行服務產品結構的調整,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完善服務貿易相關法規,建立服務貿易法律體系。

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政府建立預警機制,實現對外貿易保護前置化;制定優惠措施,發展循環經濟,扶持“綠色”企業發展;企業應強化標準化意識,采用合理適用的國際標準,嚴格執行標準;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對外貿易摩擦方面。我國政府充分利用WT0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加強與外國的交涉;建立和完善反傾銷應訴機制,完善我國反傾銷預警機制網絡。企業應調整戰略,實行國際化經營;要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產品的科技產量;企業在反傾銷的過程中,應當熟悉國際慣例,依法應對反傾銷,使自己由被動化為主動。

3.試論述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異同點。

答:(1)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

絕對優勢理論又稱絕對成本說,是最早的主張自由貿易的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創立。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了國際分工理論。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于國與國之間商品的相對價格差,而這種價格差是由國家之間技術水平的差異造成的。在只有勞動一種生產要素的情況下,技術水平的差異體現為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絕對優勢論強調引發國際貿易的是國與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基于絕對優勢的國際貿易可以使貿易參與國從貿易中獲利。

(2)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以古典學派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的觀點,他認為各國不一定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即絕對有利)的商品,而只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相對低(即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便可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因此,他認為國家應該按照“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前者應專門生產最為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應專門生產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勞動所能生產的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貿易雙方都帶來利益。

(3)兩種理論的相同點

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在分析時都假定只有勞動一種生產要素,技術水平的差異體現為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都屬于技術差異論的范疇,即都認為國際貿易產生于國與國之間技術水平差異帶來的商品價格的相對差異。

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都認為開展國際貿易會對各貿易參與國帶來福利的改進,因此兩種理論都主張自由貿易,反對國家對貿易進行干涉。

兩種理論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

(4)兩種理論的不同點

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優勢理論假定參與貿易的各國都擁有一個處于絕對優勢的生產部門,各國之間根據各自的優勢進行分工生產;比較優勢理論放寬了前提假設,認為即使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劣勢,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優勢,雙方也會進行國際分工、發生國際貿易并能分享國際貿易利益。

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優勢理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適用范圍不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比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更具有普遍意義,只要兩國間存在成本上的差異,即使其中一國處于全面的劣勢地位,國際貿易活動仍會發生,而且貿易可以使所有國家獲利。

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性的;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蚌埠市| 南川市| 南安市| 新闻| 大洼县| 鹰潭市| 石门县| 垫江县| 徐闻县| 若尔盖县| 尼玛县| 得荣县| 元谋县| 哈密市| 广安市| 河池市| 惠东县| 镇江市| 郸城县| 赤壁市| 浦东新区| 五大连池市| 东阳市| 拉萨市| 卓资县| 五家渠市| 隆昌县| 东丰县| 泸西县| 佛学| 利津县| 莫力| 荥阳市| 民权县| 千阳县| 肇东市| 上林县| 岐山县| 长武县| 府谷县| 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