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對象與任務

2.1 復習筆記

一、教育心理學的對象

(一)關于教育心理學對象的幾種代表性觀點

1.心理教育學觀點

(1)主要內容

該觀點認為:教育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知識應用于教育的一門學科,它本身并不具有獨立性及特殊性,只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教育領域中的問題;教育心理學是普通心理學的附屬學科。從赫爾巴特開始到現在,該觀點在西方教育心理學領域中仍非常流行。

(2)評價

心理教育學觀點反映了在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中對其研究對象的認識是模糊的。該認識使教育心理學難以同普通心理學的其他分支學科區分開來,進而成為一門具有獨立性的學科。

它很容易將教育心理學定位于一種教育工作者需知的心理學知識匯編,致使該學科主攻方向不明,沒有明確的研究領域、專業范圍和標準,使得傳統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將隨著發展心理學、學校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和心理測量學等的分出而所剩無幾。

2.以兒童發展研究為中心的觀點

(1)歷史淵源

梅依曼等人所提倡的實驗教育學運動以兒童的身心發展問題為核心。這種傾向性也影響著教育心理學,使兒童身心發展的研究一度成為當時教育心理學的中心內容。這在前蘇聯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從其書名中即可體現出來,如《兒童教育心理學》《年齡與教育心理學》等。

(2)主要內容

蘇聯教育心理學家達維多夫認為,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如何掌握社會歷史文化的,理應把教育心理學與兒童心理學合并。

(3)評價

該觀點提出的將教育心理學與兒童心理學合并在一起,使得教育心理學的獨立性難以體現出來,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該學科的發展。

3.以學習為中心的觀點

(1)主要內容

桑代克的觀點

a.教育心理學的根本任務在于向人們提供人性變化的知識,而人性的變化是通過學習實現的,所以學習在教育心理學中占中心地位。

b.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體系由三部分組成,即:人類的本性、學習心理、工作與疲勞以及個別差異。

c.桑代克創建的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心理學體系,不僅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而且使教育心理學具有了獨特的研究對象,并能與鄰近的教育學科和心理學科相區分。他所著的《教育心理學》被認為是教育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里程碑。

奧蘇伯爾的觀點

a.1968年,奧蘇伯爾編著的《教育心理學》堅持教育心理學要以學習的心理學研究為中心,而且還強調要以學生的課堂學習研究為中心。他反對把教育心理學當成是應用于教育的心理學知識的大拼盤,認為教育心理學應該發展成為一門具有獨特性的獨立的心理學科。

b.奧蘇伯爾關于教育心理學應成為以研究學生學習為主要任務的獨立學科的主張,在美國曾得到了許多教育心理學家的贊同。如雷斯尼克明確指出,大部分教育心理學家不再將他們的研究領域看作心理學的應用,不是在實驗室情境中而是在實際情境中(如課堂情境)進行研究,關注情境和交互作用,而不是所謂的“客觀的”實驗。這是教育心理學的非常重要的發展。

(2)評價

盡管桑代克與奧蘇伯爾均提倡教育心理學應以學習或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而建設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但由于他們對教育與學生學習的本性、對學生的能力與品德的實質等問題缺乏深入探討,由于其教育心理學對象的理論依據的薄弱性,因而他們所確定的內容體系仍缺乏內在聯系。教育心理學的對象問題,至今未見妥善解決。

(二)教育的本質

1.關于教育本質的理解及問題

(1)不同的理解

教育的本質問題即確定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特征。關于教育的本質,有很多種理解:教育是上層建筑;教育是生產力;教育一部分是上層建筑,一部分是生產力;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實踐;教育是“幫助學習者按預期方式變化的過程”。

(2)存在的問題

把教育看成是上層建筑或生產力的提法,只能說明教育同經濟、政治或生產力的關系,本身并不能說明教育究竟是什么。

把教育看成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實踐”或是“幫助學習者按預期方式變化的過程”,則只著眼于教育者或教的方面,而教育不僅包括教,也包括學。此外,也沒有涉及通過什么方式或途徑來培養人或如何幫助學習者發生變化。

2.認識教育本質的兩個前提

(1)堅持科學的系統論觀點

認識教育的本質,必須堅持科學的系統論觀點。教育是由多因素組成的統一體,并作為一種獨特系統而存在。認識教育的本質,必須堅持整體分析原則,認清構成教育本質的系統結構與功能。把教育系統的個別要素當成系統本身的觀點是不可取的。

此外,把教育看成是培養人的實踐或幫助學習者變化的過程,或者是對人實施有計劃有目的的影響過程,或人的潛能的開發過程,或學習者的自我實現過程等等說法,均同系統的整體分析性原則不相容。

(2)從人類社會與人的特點出發

教育系統是構成人類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因此,認識教育的本質必須從了解人類社會與人的特點出發。

人類社會是人群的結合體。人類個體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實體,是社會生活、活動的主體。人首先是一種自然的生物實體,必須從自然環境中取得物質資料以滿足生命的需要;此外,人還必須通過勞動來變革現實、創造物質財富,以使其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滿足;人更是社會生活的主體,通過參與社會生活而獲得社會特性。

人的最基本特性,主要有兩種:人生來就有的自然特性;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社會特性(能力與品德),它是人性中的習性成分。習性是人性中的主要成分,是人的第二本性,是現實中的人性。

從人性的結構角度,人是由相聯系的自然特性與社會特性共同構成的,是自然與社會的統一體,必須通過生育機制與教育機制來維持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生育機制是實現人類個體更新的自然機制。教育是實現人類個體更新的社會機制。這樣,教育就成為構成人類生活大系統本身不可缺少的一個子系統。

3.教育的特點與定義

教育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系統的存在,在于它是從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以及人類個體的社會化需要出發,通過社會經驗的傳遞與“養育”來造就人才的一種人際交往系統。從狹義來說,教育就是造就人才的經驗傳遞系統。

(1)教育是一種人際交往系統

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系統,由人與人之間的主體交往構成。教育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系統,由交往雙方的主體構成。教育系統中,作為交往雙方的主體通常稱為“師與生”,或“教與學”,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

教育系統中的人際交往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能簡單理解成為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否則就不恰當地縮小了人際交往的內涵。

由于教育是一種人際交往系統,因而教育的本質定義就不能只講教的一面而忽視學的一面;教育活動是雙方、雙向式的活動,教育系統中雙方的活動必須協調一致,各以對方的活動來調節自身活動,是一種互動關系。

(2)教育系統以經驗傳遞、造就人才為其主要內容

傳遞,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方的協調一致的交往活動構成。教育系統中所傳遞的經驗由人才造就的需求決定。

人才是指能適應發展著的人類社會生活的要求,能參與社會生活,承擔社會職能,完成社會活動的社會成員。這種社會成員,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同時要有能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與品德。

經驗,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在主體對客體能動反映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主觀產物。教育系統中所傳遞的經驗主要有三種:

a.知識,是認識活動對象的主觀產物,屬認知經驗,包括是什么、怎么樣與為什么以及怎么做等;

b.技能,是動作本身的主觀產物,屬于動作經驗。是動作執行的監控工具、是活動的內在調節機制的一個構成要素,也是形成和發展能力這一個體心理特征所不可缺少的;

c.規范,是社會組織用以調節成員的社會行為的標準,又稱社會規范或行為規范。它是社會行為的價值標準,是協調人際交往、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是人際交往的內在調節機制的核心因素,是形成、發展作為個體心理特性之一的品德的根本因素。

(3)教育系統以促進人類個體社會化、滿足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需求為根本職能

教育系統的根本職能是促進人類個體的社會化,以滿足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需求。教育就是通過知識、技能與規范等經驗要素的傳遞,來促進人的能力與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促進人類個體社會化。人類個體社會化使新一代人獲得了參與社會生活必備的心理素質(心理特性),為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提供了前提。教育系統就構成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種永恒存在的系統。(即狹義教育學定義)

廣義的教育:主要由“教學”與“養育”組成。教育“養育”人的任務,即組織和改善學生的生活和活動,使學生通過發現及創造以獲得各種直接經驗,以完成“養育任務”,促使其身心全面協調健康地發展。

4.教育系統的基本結構

(1)教育作為一種經驗的傳遞系統,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活動而實現的

教師和學生是交往的主體,教師的經驗傳授活動和學生的經驗接受活動構成了交往的過程。負載經驗的媒體是交往借以進行的手段和工具。經驗本身是交往的內容和對象。經驗的傳授者及其傳授活動、經驗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動、經驗本身及其媒體就成了教育系統構成中不可缺少的三個基本要素。

(2)教育系統的三個要素,在統一的經驗傳遞系統中各有獨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構成教育系統本身的獨特結構。教育系統三要素的制約關系主要表現為:

教受制于學,學受導于教。教師(經驗的傳授者)的教(經驗的傳授活動)受學生(經驗的接受者)學習(經驗的接受活動)規律的限制;要提高學習的成效,學生的學習必須接受教師的合理指導。

學與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須依據學與教。教材對學與教的制約作用表現為教材的選擇、編排、處理,除了要注意本身的科學性以外,同時還要依據學與教的規律。

(三)教育心理學對象的確定

1.確定教育心理學對象的依據

(1)體現本學科的特殊性

學科的特殊性表現為具有獨特的研究課題,或獨特的研究側面或層次。各種獨特的研究課題或其側面不斷發現,從母系學科中不斷分出一系列獨特的子系學科。教育心理學是從教育科學與心理科學中分化出來的一門二級學科,其研究對象的定義,應反映本學科的特殊性,否則就難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2)明確鄰近學科的區分

鄰近學科是指與本學科有聯系但又有區別的學科。注意區別教育心理學的兩類鄰近學科:

母系學科,即普通教育學(或教育學)與普通心理學(或心理學);

從共同的母系學科中派生出來的同族的兄弟學科或姐妹學科,如教材教法(學科教育學)、教育史、教學設計、發展心理、社會心理、心理測驗與統計等。

(3)體現本學科的發展水平

雖然該學科目前尚未妥善解決其對象問題,但反對早期的心理教育學的呼聲卻日益高漲。此外,早期被認為是教育心理學的一些研究領域,已從傳統教育心理學中分出來而成為一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不宜沿用早期的泛而不切的教育心理學對象定義,否則本學科將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

2.教育心理學的對象

教育心理學的對象可以確定為教育系統中學生的學習及其規律與應用。

(1)以學生學習作為研究對象的必要性

把學生的學習作為教育心理學的對象,是由本學科的特殊性決定的。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二級學科,是從其母系學科——教育學與心理學中分離出來的。學生及其學習是教育系統三元統一體中的構成要素之一,把學生的學習作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既體現了教育心理與其他教育學科的聯系,又體現了其區別。教育心理學的對象定義體現了本學科的獨特性,滿足了學科對象的科學定義的根本要求。

(2)研究學生學習的性質、特點及類型

教育心理學以教育系統中學生的學習為研究對象,首先要揭示教育系統中學生學習的性質、特點與類型,這樣才能進一步去深入探討學生學習的規律。

學生學習的性質、特點及類型,這些課題都是教育科學與心理科學交叉結合后所產生的問題,是對教育實踐具有重大影響的課題,也是當前教育科學與心理科學中最為薄弱之處,其他教育學科或心理學科難以取代教育心理學去研究這些問題。

(3)揭示學生學習的規律

學習規律即學習的發生、變化及發展的必然性。教師與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習的必然性,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以促進學習和教學、完善或優化教學系統、提高教學成效。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是為教育實踐服務的,是為了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成效,為此必須揭示學生學習的規律。

必然性的體現

a.以學習的發生、變化及發展的過程或階段表現出來的。研究學習規律,首先要揭示學習的過程;

b.過程的進展及結果總是依賴于一定的條件的,學習是在一定條件的作用下發生、又在一定條件作用下變化的。

在研究學生學習規律時,促進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教育實踐中學習規律的自覺應用,必須注意區分兩種規律:

a.學習的一般規律,是指各種不同的學習所共有的規律,其作用范圍較廣;

b.學習的特殊規律,是指某種學習所特有的規律,其作用范圍較窄。

(4)研究學習規律在教與學中的應用

學生學習規律的研究,最終是為了改革教學體制,優化教學系統,從而提高教學的效能,加速人才的培養。這就不僅要研究各種學習規律,同時也要研究這些規律在教與學中的應用,以利于這些學習規律轉化成為教與學的技術。只有這樣,教育心理學才能更好地發揮在教育實踐中的應有作用。

教育心理學對學習規律的應用研究主要是提供有利于教學技術開發的原則而不是教學技術本身,因為教學技術的開發更多地依賴于其他教育學科。

二、教育心理學的任務與內容

(一)教育心理學的根本任務

1.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科的根本任務

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科的根本任務是研究、揭示教育系統中學生學習的性質、特點、類型以及各種學習的過程和條件,從而使心理科學在教育領域中得以向縱深發展。本學科不僅要揭示有關學生學習的一般性問題,同時要研究各種類型學習的特點。研究學習的規律,不僅要揭示一般規律,同時要研究各種特殊規律。

2.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教育學科的根本任務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教育學科的根本任務是研究如何應用學生的學習及其規律去設計教育、改革教育體制、優化教育系統,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養的心理學原則。本學科的主要任務在于揭示依據有關學生學習的規律性知識去組建及優化教育系統所必需的心理學原則。

(二)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1.總論

教育心理學的總論主要探討本學科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科學學問題,主要內容是:研究本學科的發展歷史及經驗教訓,明確其發展方向;確定本學科的對象、任務以及主要內容,明確本學科的研究范圍及主攻方向;闡明本學科借以進行科學研究的路線及方法學問題。

2.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并且是其他教育心理學研究課題的理論基礎。曾出現過聯結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等不同的學習理論取向,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經主宰過或正在影響著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學習理論是本學科研究的基石,是理論問題比較集中的一個領域。

3.學習心理

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心理部分主要探討有關學生學習的一般性問題,包含學生學習的性質、特點及類型,學習的機制,學習與人才的造就及個體發展的關系,學習的一般規律等。

4.知識的學習

知識是人類認識活動的產物,屬認知的對象經驗,是教育系統中用以形成、發展學生能力的經驗之一,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的特殊類型之一。教育心理學中知識學習的研究主要探討知識及其掌握的實質、類型以及過程與條件,從而為知識的傳遞及改進知識教學提供心理學依據。

5.技能的學習

技能是人類動作的主觀產物,屬于活動主體的動作經驗,是教育系統中用以形成、發展學生能力的又一經驗要素,技能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的另一種特殊類型。教育心理學中技能學習的研究主要探討技能的實質、類型及其傳遞的過程與條件,從而為技能的傳遞及改進技能教學提供心理學依據。

6.規范的學習

規范是社會規范的簡稱,又稱行為規范,是社會組織用以調節其成員的社會行為的標準或準則,是教育系統中用以形成、發展學生的人品及德性即品德的一種社會交往的經驗要素。教育心理學中規范學習的研究,主要探討規范的實質與類型及其在傳遞系統中的形成過程與條件,從而為規范的傳遞及改進德育工作提供心理學依據。

7.教學的設計及其成效的考核與評估

教學的設計即教學的系統規劃,包括兩種:宏觀設計即對教學進行總體規劃,解決教學的宏觀方法學問題;微觀設計指確定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計劃,以解決教學的微觀方法學問題。科學的教學設計,需綜合利用學生學習規律。教學成效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心理變化來體現的,教育心理學必須研究如何應用有關學生學習的心理學知識去科學地考核與評估教學的成效。

(三)教育心理學的分支學科

1.依據教育心理學的一般原理所形成的分支學科

依據教育心理學所確定的一般原理去研究各科教學系統中學生的學習及其規律與應用而形成的各種各樣的各科教學心理。如語文教學心理、數學教學心理、外語教學心理等等。各科教學心理同教育心理的關系是特殊與一般的隸屬關系。在教育科學群體或心理科學群體中,屬于三級學科。

2.依據學習原理所形成的分支學科

根據學習原理去解決一些特殊問題時所開拓出來的一系列教育心理的應用技術學科,如教育測量學、教育技術學、心理咨詢等等。這些學科同教育心理學之間的關系是特殊與一般的隸屬關系。教育心理學所確定的一般原理對這些學科具有指導作用,這些學科的研究又有助于充實并發展教育心理學。

三、教育心理學與鄰近學科的關系

(一)教育心理學與鄰近心理學科的關系

1.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的關系

從教育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的對象及其方法論角度,二者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因為普通心理學的對象是各種領域所共有的心理現象及一般規律,是屬于普遍或一般范疇的一門心理學科。教育心理學的對象局限于教育系統中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是屬于特殊范圍的一門心理學科。

2.教育心理學與兒童心理學(年齡心理學或發展心理學)的關系

主張教育心理學包括兒童心理學或兒童心理學包括教育心理學的觀點,都是把教育等同于發展的結果,前者的著眼點在于教育的作用,后者的著眼點在于發展的實質或原因方面,都是一種偏于簡單化的觀點。就兒童發展的實質或原因來說,教育心理學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僅存在著部分的交叉,而不是重合的。

(二)教育心理學與其他教育學科的關系

1.教育心理學是其他教育學科的基礎

教育心理學的對象為教育系統中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心理學科,也是一門教育學科;教育心理學的對象局限于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教育心理學既不能也不應該替代其他教育學科;教育系統中的其他兩方面的構成因素,即教育者的傳授活動與教育內容本身的選擇、組織及實施方式等,均受制于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因此,教育心理學是其他教育學科的基礎。

2.教育心理學對其他教育學科的基礎作用

(1)探討學生學習的心理學本性,從而有助于確立正確的教育觀點;

(2)揭示各種學習的規律,為如何有效地實施教育的問題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3)研究考察學生學習的理論及技術,幫助教育工作者確切了解教育工作結果,以便總結經驗與改進工作;

(4)為有關教育學科的建設提供有關學生學習的科學依據,從而有助于這些教育學科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新河县| 瓮安县| 博白县| 扎囊县| 乾安县| 广元市| 长白| 启东市| 神农架林区| 霍邱县| 锦州市| 开封县| 焦作市| 万源市| 北碚区| 德安县| 沁阳市| 云霄县| 定兴县| 双流县| 蓬莱市| 亳州市| 施甸县| 青冈县| 行唐县| 静海县| 方城县| 榆社县| 罗定市| 辉南县| 甘南县| 溆浦县| 垣曲县| 凤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香河县| 龙山县| 潮州市| 新宾|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