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忠良《教育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字
- 2021-04-26 14:59:04
第二編 學習理論
第4章 早期的學習觀點
4.1 復習筆記
一、學習的理念回憶說
學習的理念回憶說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蘇格拉底思想的基礎上系統提出的。
(一)理念
柏拉圖認為理念即人生來就有、永恒不變、四海皆準的知識。他認為,理念是世界的本質,世界萬物都是理念派生出來的。只有理念才是惟一真實可靠的東西,靈魂來自于理念世界。人生時理念世界的靈魂進入人體而支配身體活動,人死后靈魂又離開人體回到理念世界,所以靈魂是永生不死、輪回轉世的。
(二)靈魂
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可分成三部分,即理性、意氣和情欲。
1.理性
(1)理性是最高級的靈魂,與理念的認識有關。理性通過回憶來認識理念。他認為,理念之所以能為理性所認識,是因為人的心靈中本來就存在著理念。
(2)人生來就有的理念只是作為一種潛在的形式存在著,要使潛藏于心中的理念為理性所認識,還要通過感覺經驗的激發,才能把心中固有的理念回憶起來,即通過教育、啟發和學習的過程,學習不過是對理念的回憶。
2.非理性:意氣和情欲
意氣表現為激情、憤怒,指向贏得榮譽和勝利,是一種高尚的沖動。情欲則是靈魂的低劣部分,它所追求的是肉體的快樂。柏拉圖認為,靈魂受到肉體及塵世的干擾,就會忘卻從理念世界帶來的理念,從而阻礙人對理念世界的認識。因此,人要想認識理念、獲得普遍性的知識,就必須不斷地通過教育、鍛煉和學習去排除情欲的困惑,使人心得到“純化”。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洞察真理,接近精神世界。
(三)“產婆術”
柏拉圖認為,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是使個體更好地回憶起理念的最有效的方法。這一方法的含義是:
(1)教師沒有知識,不傳授知識;甚至相反,教師就是要運用啟發性的方法去引出學生自己固有的知識。
(2)知識是天賦的,學習只能靠學生自己,教師只能承擔幫助者的角色。
(2)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方法特別強調學生對古典名著的積極主動的學習,認為理念回憶的最好訓練材料是古典名著,因為古典名著中記載了人類文明的永恒真理。
二、學習的官能訓練說
學習的官能訓練說是在理念回憶說的基礎上,隨著官能心理學的發展而形成的。官能心理學是由沃爾夫在萊布尼茨的心靈單子論的基礎上系統提出的。
(一)心靈單子論
1.萊布尼茨的觀點
世界萬物都是由單子構成的,單子是無限的、不可分割的和能動的客觀精神實質。靈魂是人體中的最高單子,物質只是單子的外部表現。
2.沃爾夫的觀點
他主張單子有兩種:心靈單子,即靈魂;物質單子,即身體。它們兩者之間有著預定的和諧,互不影響。同時他認為,靈魂不是空白的、被動的,而是具有一種主動活動的、富有理性的固有觀念。
(二)官能訓練說
1.靈魂具有官能
人的靈魂具有感覺、想象、記憶、注意、思維、推理、情感和意志等官能。靈魂的各種官能是各自分開的實體,分別從事不同的活動。
2.官能需訓練
(1)雖然心靈的官能是人生來就有的,但必須經過訓練才能得到發展和加強。因此,學習的實質就在于加強和訓練各種心靈官能。
(2)由于官能訓練說認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不是為了獲得知識,而是為了加強心靈官能,因此學習的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學對象的難度和訓練價值。學習的具體內容是很容易被遺忘的,其作用只能是暫時的;而只有通過訓練得到的官能發展,才是永久的,才是終生受益的。
3.意志官能的訓練
(1)官能訓練說以性惡論作為其人性論基礎,因此它尤其強調對意志官能的發展和訓練。它認為,學習要想取得成效,必須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個體必須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難記而不實用的古典語言(如拉丁語和希臘語)、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難題,被認為是訓練官能的最好材料。
(2)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教師往往是獨裁的,甚至是惡意的,他們常常故意把作業搞得既艱難又單調乏味。課堂氣氛常常是嚴肅的,甚至是嚴厲的,學生常常在高度緊張和焦慮的情境下從事學習。
三、學習的自然展開說
學習的自然展開說是法國哲學家盧梭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教育要適應自然”思想的基礎上系統提出的,認為學習不是經驗的獲得,而是潛能的展開。學習的過程是人固有的自然本性顯露的過程,而不是從外界獲得經驗的過程。自然展開說只重視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規律進行研究,而并不重視對學習自身的研究。
(一)夸美紐斯的思想
“自然”就是“我們最初的、原始的狀態”,是人生來就有、未經觸動的本性。“教育要適應自然”,就是說教育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順應兒童的自然傾向。兒童的發展是自內而外的,是兒童自然本性的外化過程。教師所要做的只是依據兒童的本性,啟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自己的學習愿望。
(二)盧梭的思想
1.教育目的
盧梭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應是培養“自然人”,即身心和諧而健康發展的人。而要達到培養“自然人”的目的,必須實施自然主義教育,讓兒童在生活和活動中自然地進行學習,讓兒童無拘無束地縱情于他們自己的自然沖動、本能和情感之中。
2.教育類型
盧梭提出了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這三種教育。在這三種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必須使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的教育為主軸,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圍繞它而旋轉。因此,自然主義教育,是以發展兒童的“內在自然”或“原始傾向”為中心的教育,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都應以追求兒童的“內在自然”為鵠的。
3.教育方法
教育必須依照兒童內在自然的發展順序,以兒童的內在自然為依據,通過恰當的教育,使兒童的身心得以自由的發展,使其自然本性逐漸地得以展開。盧梭反對那種把兒童看作縮小的成人,甚至把兒童看成學問家、道德家和宗教家,以便把成人的知識、品德早早地加之于兒童的錯誤傾向。為此,他特別呼吁應“把兒童當兒童看待”。
四、學習的統覺團形成說
(一)心理的統覺理論
1.代表人物
學習的統覺形成說是赫爾巴特在洛克的“心靈白板”論的基礎上,在裴斯塔洛齊的“教育心理學化”思想的直接影響下系統提出的。赫爾巴特提出的統覺團學說要求由個別的清楚明確了解到觀念的初步聯合,再由系統化的觀念到實際應用,是教學過程所應遵循的心理順序。
2.基本觀點
(1)教育心理學化
裴斯塔洛齊的教育心理學化,是指教育可以以心理學為基礎,也必須以心理學為基礎。因為只有以心理學的原理為基礎,教育者才能了解兒童,從兒童的實際出發,按照兒童的天性進行教育。
(2)心理學基礎
赫爾巴特進一步明確提出教育的首要科學基礎是心理學,并認為心理學應建立在形而上學、數學和經驗的基礎之上,即以形而上學為基礎,以數學為方法,以經驗為內容。
①以形而上學為基礎
a.以形而上學為基礎是指從哲學的最基本原理出發,來論證心理現象。赫爾巴特認為人的靈魂(心靈)是宇宙中無數實在的一種,它與其他實在(即外界事物)發生關系,便產生“觀念”。人的靈魂與其他實在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并構成靈魂內容的無數觀念。
b.人的靈魂包括上意識和下意識兩個部分。在上意識領域,存在著許多因靈魂與外界事物相互作用而出現的不同觀念;在下意識領域,也保存著無數觀念,這些觀念可以隨著靈魂與外界事物的相互作用而進入上意識。這些觀念的不斷變化,就構成了人的全部心理活動。
②以數學為方法
以數學為方法是指通過應用計算的方法來推導心靈中觀念的變化或運動。赫爾巴特認為,心靈中的各種觀念有強度上的差別,強的觀念能成為其他觀念的刺激力量,使它們發生變化。至于觀念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變化,完全取決于它們的強度,而觀念的強度可以用數學方法計算,從而加以控制。
③以經驗為內容
以經驗為內容是指人的心靈完全是通過觀念的獲得和逐漸充實而發展起來的,一切心理現象都是由各種觀念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它從作為感知的對象,到保留在意識中,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即統覺過程。任何觀念、任何經驗的獲得,都是統覺的結果。
a.統覺,是指新觀念被已經存在于意識中的舊觀念所同化和吸收。
b.統覺團。赫爾巴特認為,任何觀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總是與其他觀念相互聯系,組成一個“觀念團”,這個觀念團通過統覺過程把與之一致的新觀念吸收進來。觀念團隨著統覺過程不斷擴大和完善,以至形成觀念的體系,最終形成統覺團,又稱“思想之環”。統覺團或思想之環是觀念體系的最終形式,是心靈發展的最高階段。學習和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統覺團的形成過程。
c.依據統覺學說,教學上應把新的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合起來,通過統覺過程把新知識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才能進入學生的意識領域,從而為學生所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觀念越多樣,觀念體系越廣泛,新舊知識的結合就越緊密,知識就掌握得越好。
(二)統覺團的形成過程
1.明了
(1)明了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觀念,為新舊觀念結合作準備;
(2)教師應把新知識、新觀念講解清楚,并仔細考察、充分了解學生“思想倉庫”中的原有觀念;
(3)學生應對新教材進行分解,清楚地了解學習內容的每一部分,形成知識的完整表象,并與意識中相關的觀念即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比較。此時,教師應利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使學生專注于教材。
2.聯合
(1)聯合是通過統覺的作用把觀念綜合起來,使個別的觀念形成一般的觀念團。
(2)教師應把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把新知識建立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3)還應注意調動學生的記憶與想象活動,使學生的認識由特殊上升到一般,以形成概念或觀念團,為“思想之環”的形成打下基礎。
3.系統
(1)任何一個系統的思想中都不只包含一個觀念團,而是多個觀念團相互聯系的結果。在經過聯合的階段后,觀念團之間還必須在更大的范圍內聯合,使之系統化。
(2)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與想象,使初步聯合起來的各種觀念進一步與整個課程的結構和目的聯系起來,使相關的新舊觀念聯合成一個系統,并訓練學生從不同角度在各種觀念之間建立聯系,使學生從廣泛的系統中發現更多的聯合因素,從而形成“思想之環”。
4.方法
(1)學生應通過實際的練習,把系統化的觀念與知識應用到“個別情況”中去,以檢驗是否正確理解了所學知識,能否在各種關系中識別所學知識,以及能否應用所學知識。
(2)學生還應根據實際條件,把所學知識重新加以組合,才能真正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才能使知識變得更加熟練和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