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藝術碩士歷年真題詳解作者名: 圣才電子書本章字數: 6776字更新時間: 2020-11-06 19:27:15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
中國傳媒大學
2016年中國傳媒大學336藝術基礎[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選擇
1.用直線將作者與作品連起來
嵇康 《滄浪詩話》
庫爾貝 《悲劇的誕生》
嚴羽 《聲無哀樂論》
亞里士多德 《詩學》
尼采 《割麥的農婦》
【答案】作家與作品對應關系如下表所示:
2.王羲之書法代表作是 。
【答案】《蘭亭序》
【解析】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廣采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其書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其代表作《蘭亭序》也稱《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于生死無常的感慨,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3. 提出“藝術乃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
【答案】蘇珊·朗格
【解析】美國學者蘇珊·朗格從符號學美學出發,認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藝術品是人類情感的表現形式。她認為藝術符號不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更是濃縮情感記憶的生命精神,把藝術界定為一種特殊的符號,藝術符號是對情感的表現,從其表現性上講,藝術被視為生命的形式;情感符號是由幻象構成,這是朗格藝術理論思想的主要邏輯脈絡。
4.《格爾尼卡》是 的作品。
【答案】畢加索
【解析】畢加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立體主義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于20世紀30年代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創作了壁畫《格爾尼卡》,畫面展現了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此畫運用立體主義的繪畫形式,以變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繪了在法西斯的獸行下,人民恐懼痛苦和死亡的悲慘情景,它是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畢加索的作品不僅具有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等風格,同時也汲取了印象派、野獸派的畫法,畢加索多用變形、抽象、象征的創作手法,開創了現代主義繪畫的新理念。
5.《巴黎圣母院》是 的作品。
【答案】維克多·雨果
【解析】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其著作《巴黎圣母院》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人民、流浪者和乞丐的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與上流社會的丑惡現象形成鮮明對比。《巴黎圣母院》是第一部具有雨果自身風格的長篇小說,它奠定了雨果作為世界著名小說家的崇高地位。
6.電影《亂》是日本導演 的作品。
【答案】黑澤明
【解析】黑澤明是日本電影導演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他深受西方電影的影響,卻又堅持日本傳統的價值觀和文化觀,對日本民族性的反思和抨擊貫穿了他的全部作品。其代表作《亂》以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為靈感,取自日本戰國時代的一段寓言故事,講述了日本戰國時期,一個虛構的文字家族因自相殘殺而走向滅亡的故事。該影片獲得了1986年第58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
二、名詞解釋
1.丑
答:丑感,和美感相對,也是審美經驗中的一種常見類型。丑感是一種包含多種內容的復合體驗,具有否定性的審美體驗要素。
丑有形式丑,主要是指引起審美上的不快感,并且沒有生氣灌注的、扭曲的、變形的、怪誕的、不可理喻的、不規則的、不和諧的、畸形的形式。丑也有內容丑,主要指與人所追求之理想不相符合的、甚至是起逆反、阻礙作用的審美對象。羅丹的雕塑《美麗的歐米哀爾》和歐洲小說史上的“四大吝嗇鬼”形象都體現了“丑”在審美活動中的獨特價值。
從社會角度來看,丑更是一種道德判斷,它更多表現為惡。丑作為一種非合目的性的審美對象,促進和激蕩了審美活動的深化。現代社會中丑存在獨立性,丑從作為美的陪襯地位上升到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而存在,以丑為代表的否定性審美經驗便成了藝術活動中的重要感受對象。從美感向丑感的拓展,是人類審美能力的發展和完善。
2.意境
答:意境,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一個重要范疇,是藝術中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藝術中主客觀因素的有機統一。意境既有來自藝術家主觀的情感與思想,又有來自客觀現實中的境,情和境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唐代詩人劉禹錫最早提出“境生于象外”,唐代司空圖提出“韻味說”,宋代嚴羽提出“妙悟說”,清代王士禎提出“神韻說”,王國維提出“境界說”,這些都是一種令人沉吟玩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
意境的特點有:若有若無的朦朧美,有限到無限的超越美,不設不施的自然美。意境對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產生很大影響,中國的文學藝術,詩詞賦,戲曲、繪畫、書法、園林均重視創造意境,將意境作為藝術追求的極致,體現了中國藝術重表現、重寫意的美學傳統。
3.形象思維
答:形象思維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形象、情感以及聯想和想象,通過事物的個別特征去把握一般規律從而創作出藝術美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是相對于抽象思維而言的。具體而言,形象思維是指在藝術構思中,藝術家以表象作材料,將表象升華或將表象分解、重組和聯結,再經過藝術想象(以升華或重組過的表象為材料加以藝術想象),從而加工成完整的藝術意象。形象思維能力的大小往往決定一個人的審美水平,它始終伴隨著形象,并通過“象”來構成思維流程。
4.人化自然
答:人化自然體現了人的本質的自然對象或自然事物,即人們把自然材料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根據自身需要而改變了的自然界。馬克思論述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首先使用該術語。人化自然表現一種過程,即客觀的自然界不斷進入人的活動的過程,是客觀世界對象化的過程,或者說,由于人的對象活動使越來越多的天然生態系統變為人工生態系統的過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人化的自然作為審美對象為藝術家所發現,即如朱光潛所說“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5.藝術生產
答: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馬克思明確提出了這一概念,將“藝術”與“生產”聯系起來,從生產實踐活動角度出發來考察藝術問題,把藝術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是人的一種生產實踐活動。這在美學史和藝術史上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藝術生產將創作主體的精神和審美意識滲透于生產過程,并物化為審美產品;藝術生產要遵循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一般規律,但不能完全遵循;藝術生產遵循精神性與物質性、審美屬性與商品屬性、創造性與工藝性、個體生產與集體生產的統一。藝術生產一方面以物質生產為基礎,有著一般生產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物質生產的特殊性。
三、簡答
1.簡述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答:歷史繼承性與創新性是藝術發展的自律性規律,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區別
①繼承。繼承是指前代對于后代所造成的巨大影響,以及后代在前代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中繼承和保留優秀的成果。歷史繼承性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思想內容的繼承、藝術作品形式的繼承以及藝術種類和藝術創作方法的繼承;對于藝術遺產繼承是本著批判的原則,但并不能簡單的拋棄和否定前代藝術帶來的成果,同樣更不能全盤照搬,可以取之精華、棄之糟粕。這就是藝術發展的規律。
②創新。對于藝術發展而言,創新也是發展之中的必然規律。藝術創作的創新表現為藝術內容的創新和藝術形式的創新。對藝術作品而言,創新表現為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對藝術家而言,創新表現為對他人和自我的超越。藝術創新根據不同的程度,有延續風格中的創新,也有轉變風格的革新。
(2)聯系
①創新是繼承的目的,離開創新的繼承是復古,只有以創新為目的的繼承才是科學的批判的繼承。
②繼承是創新的基礎,沒有繼承的創新是虛無,只有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才是成功的、有價值的。
③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藝術都是在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中向前發展的,這是藝術自身運動的一個普遍規律。
2.簡述能指與所指。
答:能指與所指,出自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索緒爾將語言符號分成能指和所指兩個互不從屬的部分。
(1)定義
①能指指的是語言符號的音響形象,也就是藝術中的符號形式,亦即符號的形體。
②所指則是它所表達的概念,也就是符號能指所傳達的思想情感,或稱“意義”。
(2)關系
能指和所指是語言符號的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索緒爾認為某個特定的能指和某個特定的所指的聯系具有隨意性,是約定俗成的,保證了它們各自的獨立。
①能指無法被縮減為概念(即索緒爾所說的所指);所指不依附一種特定的能指。
②一個孤立的能指可以具有多種含義,即多義性;反之,一個概念也可以在不同的能指中得到表達,即同義詞。
3.為什么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手段。
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手段。
(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的象征與表現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它蘊涵著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2)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樣性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是人與人之間密切聯系以及進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是有價值的,不同類型的遺產其價值有所不同,但從總體上看,人類文化遺產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歷史、藝術、科學、教育及經濟等方面。保護文化遺產有利于繼承和發展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品格;有利于建設先進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們交際范圍無限擴大和交流方式多樣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需要有更具宣傳力和影響力的傳播渠道。
四、論述
1.談談你對“藝術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解。
答:藝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與發展,社會制約著藝術的發展。藝術對社會的發展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1)社會對藝術的影響
①社會為藝術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環境,推動藝術的發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藝術的發展。政策的鼓勵、經濟支持、文化的傳播以及先進的科技,都會促進藝術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發展。
②社會也會制約藝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政治方面。落后的社會政治制度嚴重阻礙了藝術的發展,甚至使得藝術出現倒退,比如中國秦朝的焚書坑儒,歐洲中世紀的政治制度也嚴重打壓了藝術的發展。
(2)藝術對社會的影響
藝術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文化審美功能,豐富著人們的文化世界,提高人的審美情操。除此之外,藝術還具有其他重要的社會功能。
①藝術的認知功能
藝術的認知功能,是指人們通過藝術鑒賞活動,可以對自然、社會、歷史、人物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藝術由于其形象性、修辭性等特點,往往能夠比一般的記敘性的歷史作品更深刻地揭示社會現實、闡述人生真諦和反映生活廣度。
歷史有時候迫于政治壓力,在記錄的真實性上會打折扣;而藝術反倒因為其虛構的真實、敘述的隱晦,形式的審美,能夠別具一格地深刻反映時代的真實狀況。
②藝術的教育功能
藝術的教育功能,是指人們通過藝術欣賞活動,受之教化影響從而發生思想的變化。正因為藝術形象有著讓人模仿的感染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藝術家、教育家都很重視藝術的教育功能。
藝術在參與塑造人的社會化進程中的作用很大。在藝術教育功能之發揮上,需要特別注意藝術形式的問題,否則把藝術教育變得只見教育,不見藝術,效果反而適得其反。用一些相關題材的藝術作品來讓受眾欣賞,把內含的主題思想融合在優美的形式里,則更容易讓受眾在審美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所要教育的內容。
③藝術的娛樂功能
藝術的娛樂功能是指通過藝術欣賞活動,使人獲得精神的享受和心情的放松。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有得到正當滿足的權利,藝術應當使人得到快感,娛樂功能是藝術最重要的一個功能,追求愉悅歡快的心情本就是人之天性。
但是,若肆無忌憚地以娛樂為終極追求,過度地追求娛樂功能,甚至走向了娛樂至死的地步,則又過而不及。
④藝術的經濟功能
重視藝術的經濟功能,首先需要破除舊思想、舊觀點。藝術的創作、傳播、欣賞等整個環節都是在社會經濟體制中運行完成,離開社會環境的藝術運行體制當然不存在。藝術只有審美功能而不具經濟功能在現階段既不可能也不現實。
在機械復制時代的技術環境下所產生的藝術品,其所依賴的展現藝術本體的介質并不具有壟斷、唯一的特性,以攝影、音樂、電影為代表,這些藝術作品往往是依靠不斷被復制、傳播、欣賞來實現其經濟功能,實現價值的增值。藝術的復制經濟由技術催動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地。
⑤藝術的政治功能
藝術的政治功能是指藝術作為文化意識形態的典型代表,為政治服務。實際上,在有政治的社會中,根本就不存在不受政治影響的藝術。藝術總是會或多或少、或正或反、或明或暗地為政治服務。
在階級斗爭強烈的年代,利用藝術粉飾太平或者利用藝術來反抗壓迫的活動更為頻繁。在階級斗爭不那么強烈的年代,藝術的政治性一般則沒那么明顯,但依然要以不能觸犯統治階級的利益為底線,即使含有政治色彩的顛覆,那也只能是一種引導發泄型的適度顛覆。藝術審美功能本質上是要求人對某種秩序的認同。
總之,藝術與社會之間是一種不可分割的關系,藝術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而社會的發展總會在藝術的發展中得到體現,藝術的發展又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系統服務。在談論藝術時,一定要將藝術與社會聯系起來,不可片面孤立地看藝術。
2.習總書記說“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結合當下中國文藝創作現狀,談談你的觀點。
答: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文藝創作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在數量上的增加、形式上的多樣化,都顯示了文藝創作的進步。但大量的文藝創作、多樣化的文藝作品形式,不代表中國的藝術發展的質量也具有同等水平的進步。在現代媒體的帶動下,中國文藝創作出現很多“以低俗代替通俗”的現象。
(1)低俗化的原因
低俗文化借助經濟繁榮即商品行銷手段,在傳媒、娛樂、影視、廣告、網絡的媒介下迅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傳播,造成了低俗之風泛化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如下:
①經濟利益的驅使。低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消費者的口味,這就使得以謀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商家有了可乘之機,為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簡單低俗、機械復制的藝術產品在市場上橫行。
②大眾傳媒的弊端。現代科技的發展,大眾傳媒與網絡的發展為人們享受文藝產品帶來捷徑的同時,由于自身的難以監控等弊端,成為低俗文化的聚集地。
③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扭曲。在社會的壓力下以及從眾心理的影響下,人們的價值取向也開始出現扭曲,人們逐漸更加喜歡簡單的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的藝術產品來放松自我。
④政策監控不到位。在政策上沒有一個嚴格的可執行的文藝創作標準,導致對低俗文化的監控不到位,缺乏一個可以有效的賞罰機制,也使得低俗文化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⑤對傳統的優良的文化藝術的忽略。時代的進步,人們更多地接觸到現代社會的產物,加上社會上對傳統文化的肆意改造與摒棄,使得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逐漸失去關注,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同時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因為不能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與感官享受,而逐漸失去優勢。
(2)抵制低俗化的措施
習總書記說“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這就要求文藝創作要嚴厲抵制低俗現象,因此必須采取必要的整治措施。
①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緊跟時代發展趨勢,保持自己的藝術風格。
②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
③針對已經出現的低俗文化現象,要嚴格進行整改,初步建立一個可操作的可接受的文藝創作的標準與制度,以此來規范社會文藝創作。
④沒有需求也就沒有生產。這就要從根本上改變大眾的消費需求,在社會中逐漸扶正價值取向。
⑤積極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這就要求取其精華,吸收優秀文藝創作的優點,同時改革傳統優秀藝術產品,用現代化的先進手段來傳播優秀的文藝創作。
“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伴隨著社會低俗文化的猖獗,最根本的是要改變社會與大眾的觀念,學會在低俗潮流中辨別真正的通俗藝術,避免把對低俗文化的欲望誤當作未來文化藝術發展的希望。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含2010~2014年真題)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分冊(專碩版)
- 張雷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考研真題詳解
- 何克抗《教育技術學》(第2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修訂版)課后習題詳解
- 河南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8年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吳漢東《法學通論》(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后習題詳解
-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貨幣銀行學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43法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435保險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