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經濟法的立法體系

1.簡述經濟法立法內容上的體系構成。

答:經濟法的內容,是指經濟法的各種制度和規定,是為經濟法所規定的人們各種行為規范。經濟法的內容依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

(1)以國家調節經濟活動的方式不同可以分為:

市場規制法,主要含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責任法;

國家投資經營法,主要含國家投資法,國有企業法;

國家引導調控法,主要含計劃法、各種經濟政策法及各種調節手段運用的法律規定。

(2)按照國家調節的目標和任務所主要側重的方面不同,經濟法的立法內容包含經濟運行調節法與經濟結構調節法。

(3)按國家經濟調節關系可分為宏觀經濟調節關系與微觀經濟管理關系兩方面為標準,經濟法的立法內容也便包含關于宏觀經濟調節的法律規范與同其相關的微觀經濟管理的法律規范。

(4)按照國家經濟調節實施過程各環節不同,經濟法的內容包含關于經濟調節的決策、組織實施、監督與糾紛和違法調處等方面立法。

(5)國家經濟調節涉及國民經濟的計劃、投資、財政、稅收、金融、市場等各主要職能方面和工業、農業、商業、運輸、通訊等各行業部門,經濟法內容也便可分為在以上各方面的法律規定,即包括關于國民經濟各職能方面的經濟法與關于各行業部門的經濟法。

(6)國家經濟調節包括國家對國內經濟領域與對涉外經濟領域的調節,經濟法可分為關于國內經濟的經濟法規范與關于涉外經濟的經濟法規范。

(7)按照經濟成分不同,經濟法內容可分為關于國有經濟的經濟法規范與關于非國有經濟的經濟法規范。

(8)國家經濟調節包括平常時期與非常時期的調節,經濟法又分為正常時期經濟法規范與非常時期經濟法規范。

(9)經濟法的內容除上述各方面具體法律制度和法律規定外,還有體現和貫徹于各具體制度和規定之中而為所有這些法律規定所共同遵循的總的指導思想、法律原則和基本制度。

2.簡述經濟法規范形式上的體系構成。

答:經濟法的形式,是指經濟法內容在立法上的表現形態,亦即各種經濟法法律規范組織結構的外部表現。經濟法形式按效力淵源可以分為:

(1)憲法

憲法作為經濟法淵源之一,是指經濟法立法最根本的法律依據是憲法;經濟法總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基本法律制度,直接源于憲法中的有關規定;經濟法的全部規定都必須同憲法相一致而不得抵觸。

(2)法律

法律是經濟法的基本法律淵源。其內容關系到國家調節社會經濟的各基本方面的重要問題。例如各國的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關于國家投資和國有企業的法律,關于國家計劃、產業政策、財政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的法律等,都是經濟法的基本法律,是經濟法淵源中基本的和重要的構成部分。

(3)行政法規

這里主要是指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屬于經濟法性質的法律規范性文件。在中國,行政法規主要由國務院制定,國務院所發布的決定、命令,凡屬于規范性的,也屬于法的淵源之列。

(4)地方性法規

這主要是指各地方權力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所制定的效力及予所管轄地區的法規。此外,地方行政機關頒布的決定、命令、決議,凡具有規范性的,也屬于法的淵源之列。

(5)國際條約

這里是指本國同其他外國締結的雙邊和多邊條約、協定等。現代國家對本國經濟的調節管理,必須考慮國際性因素,一國的經濟法廣泛地涉及許多國際性立法。因此,有關的國際性立法也是構成本國經濟法法律淵源的重要部分。

經濟法的效力淵源除上述各種制定法外,還包括判例法和習慣等。

3.試從理性分析與實證分析兩個方面論證經濟法體系的三個基本法律構成,

答:經濟法體系由市場規制法、國家投資經營法及國家引導調控法(或稱宏觀調控法)三部分構成有其理論及實證基礎。

(1)實證分析

我們需要綜合考察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家調節出現和逐漸發達以來,各國實際上大致運用了哪些基本調節方式;對于這些國家調節方式和活動,國家實際上制定了哪些法律。統觀歷史,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的經驗,國家調節經濟大致運用了三種基本方式:

強制干預,即國家對市場進行規制;

直接參與,即國家直接從事投資經營活動;

引導調控,即國家從宏觀上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指導、鼓勵、幫助和提供各種適宜條件及必要服務,或進行必要約束控制。

以上國家調節方式和活動需要法律加以規范和保障,因此經濟法體系便有三個基本構成,即為市場規制法、國家投資經營法、國家引導調控法(或稱宏觀調控法)。

(2)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是指透過事物的現象探求其本質和規律性。經濟法體系三個基本法律構成的理性分析如下:

經過社會經濟和市場演變情況,市場存在固有的三個缺陷;

19世紀末開始出現的生產社會化和壟斷,使市場固有缺陷顯露并造成嚴重后果,引起“市場失靈”,由此導致國家調節機制和國家經濟職能的發生和發達;

由于國家調節是為了彌補市場缺陷應運而生的,所以國家調節的作法和措施必然針對市場三缺陷,而采取三種基本方式;

最后,國家調節的各種方式和活動都需要有法律依據,需要法律加以規制和保障,這就決定了作為國家調節之法的經濟法,其體系必然包含三個方面的基本法律。

簡言之,上述理性分析的基本思路為:市場三缺陷—國家調節三方式—經濟法體系三構成。

通過對19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經濟法立法的實證分析以及對市場調節和國家調節的理性分析,足以證明經濟法體系的三方面基本法律為市場規制法、國家投資經營法及國家引導調控法。

4.舉例分析我國學界當前在經濟法內容和體系構成上仍然存在的一些分歧。

答:關于學界在經濟法內容和體系構成上的認識,中國至90年代甚至今日仍然分歧較大的,是如何看待公司法、企業法等法律的部門法屬性。許多學者認為企業法、公司法應為經濟法。但這些法律基本屬于民商法,只有有限的內容屬于經濟法。具體分析如下:

(1)從企業、公司成分的角度分析

企業、公司依照經濟成分可分為國有企業、公司與非國有企業、公司。

經濟法調整范圍

國有企業和國有公司因為是國家直接投資的組織形式,屬于國家參與投資經營這種國家調節方式,所以,國有企業法和國有公司法的基本性質屬于經濟法。

民商法調整范圍

非國有的企業和公司屬于民間社會投資經營的組織形式,它們主要接受市場調節,其立法所調整的乃是民間社會平等主體間的社會關系,主要受民商法等私法調整,因此基本上屬于民商法范疇。

(2)從企業法、公司法立法內容分析

企業法、公司法按照立法內容,可分為關于企業、公司的組織法和活動法,以及關于國家對企業、公司的政策法。

經濟法調整范圍

國家對企業、公司的政策法以及有關市場競爭政策,主要屬于經濟法范疇。

民商法調整范圍

企業、公司的組織法和活動法主要規定企業、公司的設立,權利義務,及分立、合并、解散、清算等問題,基本屬于民商法。

(3)結論

在市場中,非國有公司、企業數量及擁有的財富總體遠遠多于國有公司、企業;在企業法、公司法立法內容中,組織法、活動法內容遠遠多于政策法。因此,公司法、企業法除了極其有限的部分屬于經濟法調整之外,基本屬于民商法調整范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县| 商城县| 富阳市| 土默特左旗| 黎城县| 平邑县| 凤山县| 和田县| 新密市| 景德镇市| 铜山县| 木兰县| 章丘市| 西华县| 鸡西市| 辉南县| 新疆| 布尔津县| 天水市| 康定县| 农安县| 丹江口市| 嘉定区| 木兰县| 绵竹市| 苏州市| 盐边县| 资溪县| 抚顺市| 康保县| 古蔺县| 碌曲县| 阿城市| 龙州县| 景东| 保山市| 文成县| 达州市| 密云县| 安达市|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