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經濟法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5469字
- 2020-10-27 14:50:45
第二章 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1.試分析經濟法的基本屬性。為什么說“國家調節”是理解經濟法各種基本屬性的關鍵?
答:(1)經濟法的基本屬性
①經濟法是有關國家調節經濟的法律規范,“國家調節”是經濟法的本質屬性;
②經濟法是同國家調節社會經濟有關的人們行為的規范;
③經濟法通過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有關主體問的權利義務關系;
④經濟法的任務、作用和宗旨通過國家調節促進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
(2)國家調節之關鍵性
經濟法是有關國家調節經濟的法律規范,“國家調節”是經濟法的本質屬性和各種特征的引發點和集中體現。經濟法的其他特征都可從此中引申:
①經濟法通過調整國家經濟調節過程中人們的行為規范,調整在國家調節中有關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確立國家經濟調節中有關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②國家調節經濟的作用和目的是通過國家必要的職能活動,調整、影響社會經濟的結構和運行,使之實現國家所預期的目標,決定了經濟法的任務、作用和宗旨;
③國家調節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經濟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應是社會意志的體現。
2.經濟法的定義是什么?它集中反映經濟法哪些本質屬性?
答:(1)經濟法的定義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經濟實現國家意志所預期目標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經濟法定義中所體現的經濟法的本質屬性
①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即國家經濟調節關系。這同其他部門法的調整對象明顯不同,也因而使經濟法同其他部門法相區別;
②經濟法的基本任務與作用,是確保國家調節依法作用于社會經濟,影響經濟結構和運行,使其實現國家意志所預期的目標;
因而,“調整國家經濟調節關系”和“實現國家經濟調節意志”是經濟法定義中集中體現出經濟法的本質屬性。
3.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什么?它同民商法、行政法有哪些區別?
答: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指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即國家經濟調節關系。這種社會關系不同于民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門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而具有特殊質的規定性:
(1)國家經濟調節關系不同于民商法所調整的民間社會經濟關系
民間社會經濟關系,是指民間社會的自然人和法人從事經濟活動,相互之間發生的經濟關系即“平等主體間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與國家經濟調節關系存在以下不同:
①在主體身份上,當事人以平等身份參與經濟交換活動,二者間不是管理與被管理關系;而國家經濟調節關系當事人身份不平等;
②在經濟關系內容上,是互利、有償和等價關系;而國家經濟調節關系中不是等價有償的關系;
③在經濟關系形式上是自愿、協商關系;而國家經濟調節關系不是自愿的而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2)國家經濟調節關系不同于行政法所調整的國家行政管理關系
經濟法所調整的國家經濟調節關系是國家經濟管理關系,是國家為了調節社會經濟的結構和運行,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和發展,對于社會經濟的總體或同總體密切相關的部位或方面實行某種干預、直接參與或指導調控。
行政法所調整的是國家行政管理關系,國家行政管理中一部分涉及經濟領域,并具有經濟性內容,因此這也是一種國家經濟管理,是國家為了維護社會、治安或政治秩序,保障國家行政管理職能實現,而對于社會經濟活動以及對國家機關自身的經濟活動和經濟管理活動實施的日常性和一般性管理。
它們是不同性質和類別的兩種經濟管理關系,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管理的目的、任務不同
行政管理在于保障國家各級行敢機關的行政活動正常進行,以維護社會、治安和政治秩序。國家經濟調節,則通過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參與或指導調控,影響社會經濟內在的結構和運行,保障和促進社會經濟按照國家(社會)意志發展。
②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
行政管理主要采取行政命令式直接管理。國家經濟調節則需要從總體和宏觀上掌握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和變化趨勢,遵循客觀經濟規律,運用干預方式排除對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機制作用的障礙;或者由國家直接參與經濟活動;或者運用計劃、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對經濟進行宏觀指導調控。
③管理原則不同
行政管理貫徹命令與服從原則,近代各民主國家實行不同形式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國家經濟調節,則特別強調社會總體效率和公平,要兼顧社會各方利益。
④管理內容與深度不同
行政管理涉及政治、治安、文教、衛生等非經濟領域,此外,也包括一些經濟領域。國家經濟調節(按其直接目的)則只涉及經濟領域。
⑤側重的角度不同
國家行政管理,則主要是微觀管理。國家經濟調節主要是從國民經濟的總體和宏觀角度,來規劃和調節其總體結構和總體運行,重在掌握和影響各種經濟總量指標的變化。
⑥管理主體不同
行政管理主體為國家行政管理機關,其中包括擔負國家有關經濟管理職能的行政機關。
國家經濟調節主體由于經濟調節的宏觀性,不限于國家行政機關,還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一些特別設立的專門執行機構。
4.簡述國內外法學界在經濟法調整對象上有哪些主要觀點?你對這些觀點有何評論?
答: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問題主要在我國引起熱烈爭論,主要觀點如下:
(1)80年代經濟法諸論
①“全”
“全”,是指主張經濟法調整一切經濟關系。
流行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經濟法研究起步階段。接受的人不多,影響不大。
②“大”
“大”,是指主張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范圍過大,把民法調整的范圍也視為經濟法調整對象。以其“大”的程度可分為:
a.縱橫說
縱橫說把經濟關系區分為“縱向性”與“橫向性”,此外還有“內部性”,認為經濟法調整縱向、橫向另加內部經濟關系。縱橫說出現于80年代初期,當時影響較大。
b.密切聯系論或管理一協作論
密切聯系論或管理一協作論,在“橫向”經濟關系中分出“與縱向關系密切聯系的橫向關系”,或者“與縱向關系(或經濟管理關系)密切聯系的協作關系”。
“密切聯系說”同原來“縱橫說”最大的區別,在于放棄了經濟法“調整社會組織之問在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否認橫向經濟關系”的主張,而改為主張經濟法只調整上述經濟關系中與經濟管理關系(或說縱向經濟關系)“密切聯系”的那一部分,或者把橫向經濟關系改為“經濟協作關系”。但它們與其他橫向經濟關系本質一致,應歸民法調整。
“密切聯系論”和“管理一協作論”立即取代“縱橫說”的主導地位,而為中國經濟法學界多數人所接受,并在其后一段時間居于主流地位。“密切聯系說”和“管理一協作論”,仍然夸大了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范圍,仍然屬于一種“大經濟法”觀點。
③“小”
“小”,主要是指主張經濟法調整對象同各種經濟管理關系相關的各種觀點。
a.經濟法調整“經濟管理關系”,包括宏觀經濟管理關系和微觀經濟管理關系;
b.經濟法調整政府經濟管理關系,進一步把社會組織自身進行的自律性管理排除在經濟法之外,但未能很好地界定經濟法同行政法的關系,把大量經濟領域的行政管理納入經濟法范疇;
c.經濟法調整同國家調節社會經濟相關的國家經濟管理關系。
④“無”
“無”,是指認為經濟法并無特有的調整對象,人們所謂經濟法調整對象,其實都是其他部門法的調整對象。
(2)新諸論
1992年下半年,國家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各種新理論不斷產生。
①經濟協調關系說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協調關系包括四個方面內容:
a.企業組織管理關系;
b.市場管理關系;
c.宏觀經濟調控關系;
d.社會保障關系。
②國家干預經濟關系說
經濟法,是國家為了克服市場調節盼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調整需要由國家干預的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簡言之,經濟法是調整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
a.微觀經濟調控關系,其中又包括國家對經濟組織的調控關系及經濟組織內部的調控關系;
b.市場調控關系;
c.宏觀經濟調控關系;
d.社會分配關系。
③經濟管理與市場運行關系說
經濟法,是國家為了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而制定的,有關調整經濟管理關系和市場運行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統一體系。
a.國家經濟管理關系;
b.市場運行關系;
c.組織內部經濟關系;
d.涉外經濟關系。
(3)評論
我國經濟法調整對象學說適應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而發生轉變,并且在注重市場調節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主張對國家適度經濟調節行為進行法律規制,從而達到促進經濟協調穩定發展的目標。比較“舊諸論”與“新諸論”,“新諸論”有著如下共同的特征:
①人們正在大力拋棄在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中的國家經濟管理體制影響下形成的“大經濟法”觀點和其他偏見,日益趨向于更加準確地把握經濟法的本質屬性;
②把經濟法明確定義為同國家協調、干預、管理或調控社會經濟相關,盡管提法不同,卻都在突出經濟法的國家調節和管理社會經濟的基本屬性,反映我國經濟法理論研究的進步。
5.國內外學者在經濟法概念和調整對象上的爭論,有哪些主要特點?
答:(1)學說
①法國
“經濟法”一詞最早由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中提出的“分配法或經濟法”,是指在作者所設想的未來理想的公有制社會,用以“調整自然產品或人工產品的分配”的法律規定。“經濟法”自然還不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科學概念,而只是一種唯理論的對于未來的主觀構想。
1865年,小資產階級激進派蒲魯東在其《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中提到“經濟法”概念。“經濟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補充和必然產物”,是未來社會實現“普遍和解”的法律基礎;而公法和私法都無助于實現這一目標,因為公法會導致政府過多地限制經濟自由,而私法則無法影響經濟活動的結構。盡管蒲魯東所謂的“經濟法”的含義大大前進了一步,已經模糊地觸及經濟法概念的一些本質屬性。
②德國
現代經濟法概念的形成,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的德國。當時德國頒布了一系列國家干預、調節經濟的法規,有些法規直接以“經濟法”命名,如1919年頒布的《煤炭經濟法》。這些法規中體現了國家對于社會經濟的干預、管制和調節。
20年代,德國學者撰寫了大量經濟法論著,對經濟法的概念和其他理論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特別是當時學者赫德曼于1920年成立了“經濟法研究所”,開課講授“經濟法”,對經濟法的傳播有重要貢獻。經濟法概念首先在德國流行開來,以后陸續傳播到國外,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終于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新的法律概念。
經濟法概念從其產生時起,人們對其內涵和外延就有不同理解。德國繼“戰時經濟統制法”之后,又陸續出現多種不同的學說,有所謂集成說、對象說、機能說、世界觀說和方法論說等。
③日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日本基本上照搬德國的經濟法概念。
戰前日本的對象說主要受基爾德斯密特的對象說影響,并兼具機能說特點,認為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分支,而與公法、私法三分鼎立。日本的“否定說”否認經濟法的獨立存在,認為它只是分屬于歷來的公法、私法等法律領域的各種經濟法令的匯集綜合名稱而已。有的學者主張避免使用引起爭論的“經濟法”一詞,而以“經濟統制法”表示有關經濟統制的實體法的匯集。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的經濟體制發生重大變化。
制定經濟民主化的法律,自由經濟體制就是以此為起點建立。這一時期日本主要有金澤說、今村說、高田說、丹宗說、正田說,圍繞國家統制經濟和反壟斷以揭示經濟法中心概念。
④英美
英、美國家有較為發達的經濟法,并且出現較早。它們頒布了較完備的反壟斷法,制定了大量干預、參與和指導、促進社會經濟活動的法律、法規。美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頒布的反壟斷法,是現代經濟法最初的典型的表現形式。但是,這些國家不流行“經濟法”這一概念。但學者們一般都知道,所謂經濟法在他們那里就是指反壟斷法等法律。
⑤蘇聯
蘇聯的經濟法研究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了。30年代后期遭到批判,沉寂了一段時間。50年代末,經濟法學重新興起。在長期研究過程中,蘇聯法學界先后出現多種經濟法學派,主要有兩成分法說、戰前經濟法說、戰后經濟法說、綜合部門說、經濟一行政法說等。其中最重要、影響較大的當屬戰后經濟法說。
⑥中國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法學界開始進行經濟法研究,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各種經濟法概念。1979年6月,全國人大五屆二次會議提出,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們需要制定各種經濟法。隨后,在國家和中共中央許多正式文件中越來越多地使用經濟法概念。80年代,中國經濟法學界形成了許多學派理論觀點,主要有縱橫經濟關系說、縱橫統一說、綜合說、經濟一行政法說、學科經濟法說和國家經濟管理關系說等。1986年以后,出現密切聯系說或管理協作說。1992年國家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人們又分別提出了經濟協調關系說、需要干預經濟關系說、經濟管理與市場運行關系說、宏觀調控說、行政隸屬關系說等。
(2)特點
統觀上述各國學者對于經濟法概念內涵的理解和表述,可以發現有以下特點:
①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法概念的含義較實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普遍的較為狹小,而后者的經濟法概念的含義遠為廣大;
②中國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許多關于經濟法概念的主張,同蘇聯的一些觀點十分相似,有些如出一轍;
③就中國國內的各種經濟法概念及其發展演變而言,它同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各個發展階段密切相關;
④各種有關經濟法概念以及調整對象的學說均是深深根植于當時社會經濟背景之下,充分反映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哲理;
⑤各個國家之間的學說相互影響與交融,促進整體經濟法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展;隨著經濟日益發展,經濟法理論呈現出趨同的趨勢。德國經濟法理論嚴謹周密,起點較早,深深影響了同時大陸法系的日本理論界;蘇聯關于經濟法的相關學說,深入于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經濟法學界中,是對中國經濟法理論研究的啟蒙。
-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640土地資源管理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8)考研政治核心考點精編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833英語語言文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雄《社會保險通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2018)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英語考前輔導教程
-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英漢翻譯高分特訓100篇
- 2020年金融碩士(MF)《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名校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 周友梅《資產評估學基礎》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3版)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永桃《行政管理學》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全國名校微觀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適用于考卷中僅含微觀經濟學的名校)
-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10版)章節習題精編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