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勇《中國現代文學史》(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字
- 2020-10-23 16:13:59
緒 論
0.1 復習筆記
一、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進程及主要特征
(一)內涵
中國現代文學是指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期的文學,主要包括在此期間發生的文學運動、文學論爭、文藝思潮和在此期間出現的文學社團、文學流派以及所有不同類型作家的創作。
(二)歷史進程
中國現代文學大致經歷了三個明顯的發展階段,即三個10年。
1.第一個10年
第一個10年是從1917年到1927年,由于五四運動對后世影響重大且深遠,因此通常稱這10年為五四時期的文學。
2.第二個10年
第二個10年是從1928年到1937年,這一時期左翼文學運動風起云涌,成為新文學的重要流派,因而往往被稱為左翼時期的文學。
3.第三個10年
第三個10年是從1938年到1949年,一般稱為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三)意義
現代文學是整個中國文學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巨大轉折點,顯示出新文化與傳統舊文化的深深“斷裂”,體現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它以全新的內涵和全新的表現形式掀開了中國文學史嶄新的一頁,開創了新文學的新天地。
二、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三個10年
中國現代文學在有限的時空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中國現代社會的各個側面,體現了中國現代作家對民族命運的沉重思索與探尋。
(一)三個十年
1.第一個10年
(1)地位
第一個10年(1917~1927),是現代文學開拓與奠基的階段。魯迅、郭沫若等一批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及其現代文學的奠基作,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團流派,都出現在這一階段。
(2)進程
①興起
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分別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志著文學革命運動的正式興起。
②發展
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李大釗等人積極響應文學革命的主張,推進文學革命的發展。
③高潮
“十月革命”的炮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的爆發,把文學革命運動迅猛推向高潮。與此同時,以魯迅、郭沫若為代表的作家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
(3)實績
①小說
魯迅創作了劃時代的《狂人日記》和后來結集在《吶喊》《彷徨》中的諸篇小說,葉紹鈞、冰心、郁達夫等一大批新文學作家也創作了內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說。
②詩歌
出現了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劉大白等眾多的白話新詩人。他們以白話新詩動搖了千百年來舊體格律詩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詩集《女神》,以其內容和藝術的特有氣勢,開創了自由體白話新詩的一代詩風。
③散文
散文方面的成就甚至超過了小說和詩歌,體現在魯迅、李大釗等人創作的大量文藝短論(即隨感錄和雜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許地山等人創作的抒情敘事散文(即“美文”)中。
④報告文學
瞿秋白創作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訊報道,是中國現代報告文學的最初萌芽。
⑤話劇
胡適、洪深、田漢、歐陽予倩等人創作的白話劇本,在中國首先嘗試了話劇這一新文學樣式。
(4)特征
五四時期文學的基本特征是從文學革命向革命文學發展,即由文學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漸轉向思想內涵的深刻變化。
這一時期的所有創作都以新的題材、新的主題、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語言形式,呈現出開創一代文風的嶄新氣象,充滿了破舊立新的五四時代精神。反封建是這一時期文學創作最突出的主題。
①農民及其命運成為許多作品的主人公和素材。
②在描寫農民的過程中,徹底否定了整個封建舊制度,具有更為強大的批判力量。
③知識分子的生活、探索和思考得到了廣泛的表現。
(5)成果
①文學社團
1921年以后,隨著新文學理論和創作的深入發展,文學界出現了大量的文學刊物,涌現出眾多的新文學社團。
a.表現
重要的社團有文學研究會、創造社、語絲社、新月社以及風格接近文學研究會的未名社、莽原社,風格接近創造社的南國社、淺草社和沉鐘社等。
b.意義
文學研究會標榜為人生的寫實主義,創造社鼓吹重藝術的浪漫主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兩大風格流派,對后來的文學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②風格流派
出現了“問題小說”“身邊小說”“鄉土文學”“語絲文體”“象征派”詩歌等豐富多彩的風格和流派。這些社團流派的出現表明了新文學的成熟和壯大。
③文學格局
這一時期新文學作家們還通過各種渠道廣泛譯介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從而擴大了新文學的藝術視野,開通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相聯系的格局。
(6)局限
①一些作家生活視野還較狹窄,不太熟悉自己以外的天地,小知識分子自我表現的情緒成為一時的風尚。有些作品還不同程度地帶有感傷、頹廢情調,甚至有宿命論傾向。
②在譯介外國文學的過程中,有些譯者未能很好地區分精華和糟粕,缺乏應有的分析批判能力。
③在對待民族文學遺產的問題上存在著某些形而上學、虛無主義傾向,而這又影響了文學創作更好地實現民族化、大眾化的藝術追求。
2.第二個10年
第二個10年(1928~1937)的文學,也就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
(1)特征
這一時期是現代文學發展、成熟的階段。
①左翼文學迅速發展、高漲,并成為文學發展的主潮。
②出現了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一大批風格獨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
③眾多的社團流派紛紛出現,形成了現代文學的繁榮局面。
(2)活動
①1928年前后,為適應蓬勃發展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創造社和太陽社作家,開始積極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并得到了廣大進步作家的積極響應。
②30年代初成立的“左聯”等左翼文學團體,把革命運動推向高潮,使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成為這一時期的文學主潮。
(3)成就
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思想性和戰斗性顯著增強。
①很多作家注重正面反映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軍事、經濟、文化侵略的罪惡,批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光怪陸離、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題進一步深化。革命者的形象和底層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形象的塑造,受到了普遍的重視。很多作品開始著力描寫農民的思想覺醒和英勇斗爭,注重展示帝國主義勢力對農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劇。
(4)代表
①左翼文學
a.茅盾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子夜》
b.蔣光慈、洪深、田漢、臧克家、丁玲、張天翼、葉紫、洪靈菲、“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中國詩歌會等作家的創作
②非左翼文學
這一時期,一些重要的現實主義、民主主義作家也創作出了現代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和一些探索性、嘗試性的作品。
a.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駱駝祥子》以及曹禺的《雷雨》《日出》。
b.沈從文的《邊城》以及李劼人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等“大河小說”。
c.以戴望舒等人為代表的現代派詩歌。
d.以穆時英、施蟄存等為代表的“新感覺派”小說等。
(5)局限
這一時期,文學創作在反映現實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普遍超過了上一時期,但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①有些作品生活實感較弱,革命者和勞動群眾的形象塑造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概念化的弊病,有些人物形象血肉不夠豐滿,甚至單薄蒼白。
②一些作品雖反映現實較為及時,但缺乏精細的藝術磨煉,顯得較為粗糙,以致影響了作品的審美價值。
3.第三個10年
第三個10年(1938~1949)的文學,其主要特點是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對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時期以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為界,分為兩個階段。
(1)前期
前一階段是抗戰初期的文學。此時,廣大作家紛紛走出書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積極宣傳一致抗日和愛國主義思想。
①特征
圍繞抗日救亡運動,文藝界出現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藝作品,如街頭詩、獨幕劇等,也出現了一些大型的集體創作和一系列歷史劇。
②代表
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歷史劇最為成功,影響最大。
(2)后期
后一階段文學分為解放區、國統區、淪陷區等區域。
①解放區
a.文藝思想
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一條較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方針,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階段。
b.代表
在文學創作中,新文學以來前所未有的新主題、新題材、新形式紛紛出現,趙樹理、孫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典型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作家和作品不斷涌現出來,顯示了實踐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②國統區和淪陷區
a.特征
在國統區和淪陷區,作家的創作主要圍繞反侵略、反壓迫的民主革命運動展開,出現了大量具有諷刺性、揭露性的作品。
b.代表
茅盾的《腐蝕》、巴金的《寒夜》、袁水拍的《馬凡陀的山歌》、陳白塵的《歲寒圖》《升官圖》、錢鐘書的《圍城》等作品影響較大。
c.意義
第一,作家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體裁,全面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國統區的黑暗現實。
第二,張愛玲、徐訐、無名氏等風格獨特的作家作品,也顯示了現代文學的多向度發展。
第三,國統區很多作家在藝術風格上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二)總特征
1.文藝思想斗爭
除了理論探討和創作實踐,中國現代文學的30年,也是在激烈和復雜的思想斗爭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1)表現
①20世紀20年代有與“國粹派”“學衡派”“甲寅派”“鴛鴦蝴蝶派”“現代評論派”等文學思潮的斗爭。
②30年代有與國民黨政府的“文化圍剿”“法西斯民族主義文學”以及“新月派”“論語派”“自由人”和“第三種人”等文學思潮的斗爭。
③40年代有與“戰國策派”“戡亂文學”等文學思潮的斗爭。
(2)意義
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學正是在同形形色色的文學思潮的不斷斗爭中發展、成熟、壯大起來的。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也是一部文藝思想斗爭的歷史。
2.古今中外的交融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以五四以來的現實生活為土壤,但也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和外來文學的豐富營養。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是在新舊文學與中外文學相交融的過程中建立民族新文學的歷史。
(1)與中國民族文學遺產保持承繼的關系。現代文學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而且直接以近代文學為其先導。廣大現代作家身上厚實的古典文學根基,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新文學創作。
(2)汲取世界文學潮流中有益的成分。現代作家又廣泛譯介了世界各國文學,打通了中國現代文學走向世界文學的道路。這種介紹在思想傾向、藝術觀念及創作技法上,對整個現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3.革命現實主義
(1)時代背景
中國現代文學30年,是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是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相輔相成的,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的鮮明特性。
(2)表現
在30年的文學發展中,雖然出現了多樣的創作方法,但總的說來,是以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為主流,為人生、為革命的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滲透在整個現代文學的各個層面。
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20世紀80年代,王瑤發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一文,首先回顧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發展線索。
1.《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1922年,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的最末一節,曾經“略述文學革命的歷史和新文學的大概”,這可能是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和形成進行歷史考察的最初嘗試。
2.《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
朱自清1929年至1933年在清華大學、師范大學和燕京大學的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對以后的現代文學史研究富有啟示意義。
(1)研究對象
《綱要》首先以作家成果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2)著眼點
著眼于從豐富的文學現象來探討各類作品產生和發展的社會原因和歷史經驗,重視藝術成就及社會影響。
(3)體例
《綱要》采用了先有總論然后按文體分類評述的文學史體例。
3.《中國新文學大系》
1935年,《中國新文學大系》編輯出版,蔡元培、胡適、鄭振鐸、茅盾、魯迅、鄭伯奇、周作人、郁達夫、朱自清、洪深等,分別為全書和各卷寫了長篇導言,對五四和第一個10年間的新文學分門別類地作了系統分析和歷史評價。
4.現代文學史著作
新中國成立后,出現了一批以高等院校教材形式出版的現代文學史著作,如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丁易《中國現代文學史略》、劉綬松《中國新文學史初稿》等,同時也逐步形成了現代文學研究與教學的專業隊伍,這些都標志著現代文學開始成為獨立的學科。
5.文化批判運動與文革危機
1957至1958年的“文藝戰線的一場大辯論”、“再批判”,以所謂“文藝上的無產階級路線和資產階級路線斗爭”作為現代文學發展的基本線索。而在文革中,在“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思潮影響下,30年的現代文學史只能研究魯迅一人。政治斗爭的需要代替了科學研究,滋長了與馬克思主義根本不相容的實用主義學風,講假話、隱瞞歷史真相,以致造成了現代文學史這門歷史學科的極大危機。
6.一些重要的問題
(1)80年代初期現代文學研究的發展變化問題
王瑤對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的現代文學研究工作的發展與變化給予了及時的概括,認為“最重要、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可以說有兩個方面。
①對‘現代文學’性質的認識的逐漸深化,并由之帶來研究格局的突破與研究方法的變革。
②對‘現代文學史’這門學科的性質的認識和變化,并由之帶來研究視野與方法的變革”。
(2)現代文學研究的范圍問題
對現代文學的歷史考察,目光只囿于30年的范圍會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者必須開拓自己的視野,不把目光只限于30年的范圍。
(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于1979年創刊。它所刊出的文章,是衡量現代文學研究發展水平的重要參照。人們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到現代文學研究近20年的發展輪廓。
1.作家作品
以作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前一個10年有600多篇,占全部篇目的2/3,有專文或者專節論述的作家達到140人。
2.社團流派
以文學社團、流派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在前一個10年共有80篇
3.文學體裁
從所研究的文學體裁來看,前一個10年的小說研究占了絕大多數,達到了249篇,詩歌研究102篇,戲劇研究64篇,散文研究52篇。
4.歷史時期
從論文涉及的歷史時期來看,前一個10年,研究現代文學第二個10年的論文最多,研究現代文學第一個10年的次之,研究現代文學第三個10年的最少。
四、關于中國現代文學學術史建構的幾點思考
(一)如何看待學術研究的姿態問題
學術研究的姿態從根本上說就是以什么態度和方式來對待學術研究。
1.前提
文學史寫作到底是以“文學”為前提還是以“史”為前提。事實上,無論人們怎樣重視文學的社會歷史背景,文學史寫作當然應該堅持以文學為前提,以文學本身的價值為前提,否則無以區分“重要作家”和“次要作家”。
2.背景
即對文學史寫作背景的質疑。關于文學史寫作的理論預設,歷來有兩種傾向。
(1)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傾向追求“純文學”的境界,但這種追求到達一定程度就明顯表現出缺乏時代歷史底蘊的局促。它在消解某些“非文學”因素的同時,也往往把文學自身的意義消解掉了。
(2)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傾向把文學完全當成民族或國家的附庸,民族或國家借助文化包括文學來加強和鞏固自身的存在,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過于強調民族主義,就有可能導致對文學自身的粗暴干涉和刪改。
(二)如何評判文學本身的學術價值
應該對文本的外延和內涵做一些界定,文本不一定就僅僅局限于作品和研究論著本身。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文本的開放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語言文字這種表現形式。在語言藝術被大量轉換為視覺藝術的情形下,死守著文字文本顯然是十分被動的。
(三)如何真正回到文學自身
回到純文學中來,是學術界長期追求的方式和目標之一。這對于凈化文學史研究的純度,切實注重文學本身價值和意義的開掘,而不是過多地使文學史糾纏甚至陷入到諸如思想史、哲學史、文化史、宗教史、社會史等里面去,的確非常重要。
(四)對所謂“文學現代性”的提法應該保持某種程度的清醒
“文學史寫作——現代性文學”的提法并不一定是準確的和正確的,特別是對于將文學的“現代性”當作現代文學學術史建構的理論導向,則更應該保持冷靜而理智的頭腦。
(五)如何真正有效地打通近、現、當代中國文學史
雖然將20世紀中國文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是一種新的開闊的視角,但如何真正將近、現、當代三段文學史有機勾連在一起,并真正開掘現代文學的歷史蘊藏,將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而不是簡單地將三段文學史焊接在一起就能夠完成的。
五、中國現代文學的主要特征
中國現代文學明顯帶有承前啟后的性質,因而這一段文學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一)新舊文學的沖突與承傳
1.原因
(1)現代文學是在五四時期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它體現出全新的現代社會、現代人生的精神風貌和嶄新的文學表述方式,體現了現代新文學、新文化與傳統舊文學、舊文化的根本沖突和根本轉折。
(2)現代文學是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學發展演進的必然結果,與它幾千年的文學母體有著難以分割的聯系,體現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聯。
2.表現
(1)開創者
現代文學的開創者們,如胡適、魯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他們不但是新文學的舉旗人,而且也是國學大師,極大地推進了國學在新時代的繼續發展。
(2)現代小說
①以五四新文學為起點,中國現代小說以全新的思想內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現形式,掀開了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展示了現代人的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
②現代小說對中國傳統小說有所繼承與吸取。中國傳統小說的思想精華與多種藝術技法在現代小說中有一種無形而深刻的承傳。
(3)現代詩歌
①中國現代新詩是在對傳統舊詩的反叛中出現的。
②現代新詩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傳統詩歌的美學意境、古典詩人的審美修養,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感時憂民、憤世嫉俗的傳統精神,更是在深層次上對現代詩人的創作產生了無形的巨大影響。
(二)中外文學的碰撞與交融
五四前后,外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傳播和影響,對中國現代新文學的誕生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表現
自晚清以來,翻譯外國文學作品逐漸進入繁榮階段。
(1)從1896年至1916年的20年間,共翻譯外國小說800種左右,特別是林紓等人的翻譯大大提高了外國小說在中國知識界的地位。外國詩歌、散文、戲劇作品的翻譯成就也很大。
(2)新文化運動開始以后,更有大量外國文學被介紹進來。幾乎所有進步報刊都登載翻譯作品,其規模和影響遠遠超過了近代的任何時期。
2.影響
(1)積極
總的來說,五四時期對外國文學的介紹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①晚清翻譯文學的繁榮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文學創作,而且也對五四新文學作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些新文學的作家作品甚至是在外國文學的直接影響下出現的。
②俄國以及其他歐洲各國、日本、印度的一些文學名著,有系統地陸續被介紹給中國讀者,幫助中國新文學進一步擺脫舊文學的種種束縛,促進了它的改變和發展。
(2)消極
①許多人當時還分不清外國文學中的精華與糟粕、積極部分與消極部分,因此在譯介大量優秀作品的同時也推薦了不少平庸的作品。
②有些新文學擁護者盲目鼓吹“全盤西化”,提倡所謂“歐化的白話文”“歐化國語文學”,給新文學的發展帶來過消極影響。
(三)伴隨始終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中國現代文學在整體上有自己的根本特質:責任感、使命感以及對藝術境界的不懈追尋。這種特質使中國現代文學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四)對個性與人性的追求及對自身的剖析與批判
以魯迅等為代表的中國現代作家,他們最犀利地批判社會的黑暗,又最無私地解剖自身的弱點,最無情地揭露人性的弊病,又最深情地關注著整個人類的命運。
- 林肇信《環境保護概論》(修訂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15年全國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指南
- 李廉錕《結構力學》(第5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437社會工作實務[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39西方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葉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朱眉華《社會工作實務手冊》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639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休斯《公共管理導論》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第3版)
- 經濟學原理 宏觀經濟學分冊 考點歸納、習題詳解、考研真題
- 2020年微觀經濟學考研全真模擬試卷及詳解
- 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626毛澤東思想和中特理論概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9年GMAT語文高分特訓500題【命題分析+答題攻略+強化訓練】
- 李富有《國際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王蕙貞《文物保護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