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勇《中國現代文學史》(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9334字
- 2020-10-23 16:14:02
第4章 郭沫若
4.1 復習筆記
一、生平及創作道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號尚武,筆名沫若。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他是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詩人和歷史劇作家。
(一)生平經歷與創作概況
1.幼年
(1)文學影響
①深受中國古典詩詞的熏陶,打下堅實的國學基礎。
②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論,林琴南翻譯的外國文學名著,都對他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2)社會活動
目睹清政府統治的腐敗和黑暗,民主意識和反叛精神不斷增強,多次參加反抗軍閥統治和教育當局的學潮。
2.日本留學
(1)經過
①東渡日本學醫:1914年初
留日期間,廣泛涉獵大量世界名著。泰戈爾、歌德、海涅、雪萊、惠特曼等詩人的作品對他產生了極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響。
②詩的創作爆發期:1919年上半年~1920年上半年
1921年出版第一部新詩集《女神》,開辟一代詩風,成為中國現代新詩運動真正的奠基之作。
③成立“創造社”:1921年7月
1921年7月,郭沫若與郁達夫、成仿吾、田漢、張資平等留日學生在日本東京共同發起組織了創造社。
(2)思想
在接受西方文藝理論和哲學思潮的過程中,他特別受到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泛神論”哲學思想的影響。
(3)影響
學醫的興趣逐步以至完全被文學所取代,開始創作白話新詩和小說。
3.第一次歸國:1923年~1928年
(1)經過
①1923年回國后,在繼續從事創造社工作的同時,又創作了許多新詩和歷史劇。如:先后結成詩集的《星空》《前茅》《瓶》和歷史劇集《三個叛逆的女性》。
②1924年,翻譯日本經濟學家河上肇的著作《社會組織和社會革命》,開始系統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學說。
③1926年夏,參加北伐,任北伐軍政治部副主任,在實際革命斗爭中更清醒地認識了中國社會的本質問題。
④1927年3月底,在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前夕,郭沫若寫下震驚中外的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
⑤大革命失敗后,參加南昌起義,在白色恐怖的情況下創作詩集《恢復》,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回應反革命的血腥鎮壓。
⑥在此前后,郭沫若還積極參與和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為推動革命文學的發展和壯大奔走呼吁。
(2)思想
由于積極參加革命實踐和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郭沫若在思想上以馬克思主義學說代替了泛神論,實現了世界觀的根本飛躍,逐步成為堅強的馬克思主義者。
4.十年流亡生活:1928年~1937年
(1)經過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的通緝,郭沫若于1928年再次東渡日本,開始了10年流亡生活。
(2)成就
①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事中國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②創作《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創造十年》《北伐途次》等自傳性作品,總結了革命運動和人生道路中的經驗教訓。
5.抗戰及解放戰爭:1937年~1949年
(1)經過
①1937年抗戰爆發,郭沫若毅然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②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先后主持了軍委會第三廳和文化工作委員會的工作,組織團結了國統區廣大進步力量,積極展開抗日救亡運動。
③直到解放戰爭期間,郭沫若始終是國統區民主愛國文化運動的旗手與先鋒。
(2)文學成就
抗戰以后及整個40年代,郭沫若配合現實斗爭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和學術論著。包括:
①《戰聲集》《蜩螗集》等詩集;
②《屈原》《虎符》等歷史劇;
③《沸羹集》《今昔蒲劍》《天地玄黃》等文藝論集;
④《地下的笑聲》等小說集;
⑤《十批判書》、《甲申三百年祭》等史論。
6.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978年
新中國成立后,他在擔負科學、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領導工作的同時,也不斷有一些新的作品問世,1978年病逝于北京。
(二)文學成就
在長達60年的創作生涯中,郭沫若在多種不同領域都取得了累累碩果,留下了包括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學、社會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在內的一系列著作,為他贏得了世界性的榮譽。其中,詩歌和歷史劇是其取得重大文學成就的兩個領域;而小說、散文也取得可觀成績。
1.詩歌
郭沫若1921年集結出版的詩集《女神》以全新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形式為五四時期的白話新詩取得了強有力的突破,它以積極的浪漫主義特質展示了新詩革命的新面貌,張揚了五四時代精神和人的覺醒意識,并創立了嶄新的自由體詩歌形式,成為中國白話新詩的奠基之作。
2.歷史劇
(1)取材特點
郭沫若的歷史劇,取材上自戰國時期,下至明末清初,主要人物包括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詩人、俠客,女性形象自后妃公主至宮娥美女。
(2)內容特點
描寫的社會生活由宮廷相府到民間酒肆,從中原地區到西南邊陲,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歷史生活圖畫。
(3)精神特點
充滿磅礴正氣和歷史的悲劇精神。這種濃郁的悲劇情緒,呈現出肅穆的崇高美,標志著中國現代悲劇藝術的新進展。
3.小說
(1)創作背景
郭沫若的早期小說主要創作于五四到“北伐”前后。
(2)小說基調
充滿著熾熱的反帝反封建激情。
(3)取材分類及特點
①借用異域他鄉或古代歷史題材,表達現實的反帝反封建的時代情緒,揭露和鞭撻丑惡污濁的社會,并寄托美的理想。
特點:富有現實意義的社會批判的鋒芒。
②帶有濃厚的自敘傳色彩,以作者自身的人生經歷來揭示世態炎涼、人情澆薄。
特點:具有浪漫主義的抒情氣氛。
(4)藝術突破及代表作品
郭沫若善于在小說的形式方面銳意嘗試,大膽突破。
①《殘春》:中國最早的精神分析小說
a.小說的概況
第一,1922年4月創作的短篇小說《殘春》,是他實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代表作。
第二,以夢幻、精神分析作為“全篇的中心點”和“全篇的結穴處”,著力點在于“注重心理的描寫”,“是潛在意識的一種流動”。
第三,人物內心與現實的矛盾、情感與理智道德的沖突、原始的人性、純真的情致都在無形無影的夢境中得到展現、消融和升華。
b.意義
盡管《殘春》算不上一篇完美的精神分析小說,但它首先通篇運用精神分析手法,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的基本格局和中國讀者傳統的閱讀心理,為后來現代文學創作中不斷出現的精神分析小說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范例。
②《落葉》: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書信體形式的中篇小說之一
a.主要內容
1926年4月出版的中篇小說《落葉》,以日本姑娘菊子寫給一位中國留學生的41封情書為結構線索和基本內容,著力反映了他們之間純真感人的愛情生活。
b.人物形象
小說以書信的方式精心刻畫了菊子姑娘的動人形象:心地善良純潔,沒有民族偏見,性格倔強正直,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行徑極為不滿。
c.思想感情
第一,菊子身上體現了作者對愛情生活的理想化追求,也體現了作者對愛國主義情操的熱切贊美和深刻理解。
第二,作品還通過主人公的愛情悲劇,表達了鮮明的五四反封建精神。
d.藝術特色
小說通篇純熟地運用書信體的方式,給人以極為親切自然的感受,既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又充分挖掘了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活動。
③《飄流三部曲》:“自敘傳”抒情小說的嘗試
a.小說組成
1929年12月出版的長篇自傳體小說《飄流三部曲》由《歧路》《煉獄》《十字架》三個連續性的篇章構成,它們最初連載于1924年2至3月的《創造周報》。
b.主要內容
作品以主人公愛牟為中心,真誠率直地袒露了其生活的辛勞坎坷、愛情的曲折痛苦以及對人生理想的艱難追求。
c.主題思想
第一,小說通過展現愛牟人生道路和思想歷程的發展變化以及對愛牟內心世界大膽深刻的自我暴露和自我剖析,生動準確地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留學國外的年輕知識分子的共同心態和命運。
第二,主人公愛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主人公的命運突出展示了一代知識青年對祖國的一腔熱忱,也揭示了知識青年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的休戚相關。
d.藝術特色及價值
這部作品不僅主觀情感飽滿濃烈,藝術感染力很強,而且描寫真實細膩,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為人們認識當時知識青年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5)革命傾向小說
1927年前后,郭沫若寫下不少具有鮮明革命傾向的小說,為初期“普羅小說”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4.散文
(1)主要散文著作
他的散文創作除收錄在《水平線下》(1928)、《橄欖》(1928)、《抱箭集》(1948)等小說散文合集中,單獨成冊的還有《文藝論集》(1925)、《文藝論集續集》(1931)、《羽書集》(1941)、《蒲劍集》(1942)、《今昔集》(1943)、《盲腸炎》(1947)、《沸羹集》(1947)、《天地玄黃》(1947)等。
(2)散文分類
①自傳性散文作品
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我的幼年》(1929)、《反正前后》(1929)、《黑貓》(1931)、《創造十年》(1932)、《北伐途次》(1937)、《抗日戰爭回憶錄》(1948,后改為《洪波曲》)等。
②以政論為主的雜文
涉及的社會生活面非常廣泛,包括時評、政論、文藝雜談、理論闡述等多種形式,代表性的篇章有《王陽明禮贊》《論中德文化書》《批評與夢》《癰》《革命與文學》《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等。
特點:筆鋒犀利、議論貼切,見解深刻新穎,顯示了作者獨有的那份率直和坦誠,并貫通著一種強烈的情感的沖動。
③以抒情為主的小品散文。
主要抒發作者內心情感,其中著名的有《夢與現實》《芭蕉花》《路畔的薔薇》《丁東草(三章)》《賣書》《銀杏》等篇。
特點:委婉含蓄、舒緩幽深,更具有詩的品味和情懷。
(3)散文特色
①散文創作的總風格依然是一以貫之的浪漫主義詩人豪邁奔放的情懷。
②無拘無束、自由活潑是其散文創作的根本特點。
③在敘事過程中傾注濃烈的主觀情感是郭沫若散文的普遍手法。
a.《賣書》一文,在客觀講述自己生活片段的同時,浸透著大量濃烈的抒情寫法。敘寫的雖是作者對書的眷戀,實際上抒發的是一種對人生志趣不懈追求的情緒,而在更深層次上又表達了作者身處異邦他鄉得不到理解和同情的憤激之思。
b《芭蕉花》也是情節重、情感濃,敘寫抒情高度融合的名篇佳作。
④襯托對比,虛實相間是郭沫若散文的又一個常用手法。
《夢與現實》中虛寫殘缺不全的夢境,實寫現實生活里的完整圖畫,似夢的縹緲適意和現實的真切悲涼構成鮮明強烈的對照,給讀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三)郭沫若的文學主張
1.郭沫若是現代文學史上高揚浪漫主義文學主張的第一人。
2.他極為注重藝術的自身規律,曾反復強調詩的本質在抒情、在自我表現、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在主觀直覺的自由馳騁,詩應該是純粹的“內在律”,詩的形式應該是絕對自由的。
3.郭沫若認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在精神本質上是互通的,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創作方法的區別,而在于創作的核心都是“綜合創造”——根據客觀現實的材料經過作家的主觀醞釀來加以創造。
4.郭沫若極力崇尚自然,力主藝術表現自然并自然表現;但是在自然與藝術關系的根本問題上,卻一貫反對對自然的模仿和重現,反對“受動”的文藝,而是主張突破自然、創造自然、超越自然。
二、《女神》:新詩是可以這樣寫的
(一)《女神》
1.《女神》的地位及意義
(1)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詩集,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真正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全面顯示出現代意識和時代精神的白話自由體新詩集。
(2)《女神》的出版結束了一個舊的詩歌的時代,同時也開辟了一個新的詩歌的時代。
2.《女神》的創作過程
(1)《女神》除“序詩”外共收新詩56首。最早的寫于1918年初夏,大部分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只有一小部分為1921年詩人歸國后所作。
(2)郭沫若在創作《女神》時,特別受到泰戈爾、海涅、歌德、雪萊、波德萊爾等多位世界著名詩人的影響,尤其是美國詩人瓦爾特·惠特曼。
3.《女神》的思想精神
(1)《女神》以其飽滿激昂的情緒充分傳達出了五四時代高揚科學民主、反對封建專制、主張個性解放的時代特質;
(2)集中強烈地體現出狂飆突進、焚舊鑄新、無所畏懼的時代精神;
(3)充滿了對社會黑暗的深惡痛絕和勢不兩立,無情揭露了世間的不平、污濁與腐朽;
(4)表達了詩人向舊制度舊世界勇敢挑戰的氣概。
4.《女神》中的“自我”形象
(1)《女神》中的“自我”形象,極具叛逆精神,表現了與宇宙萬物相結合的自我力量,這一點既是詩人受泛神論思想影響的突出體現,又集中道出了五四時代個性解放的鮮明要求。
(2)《女神》中滿溢歌頌“自我”的精神,“泛神論”打破古往今來、天上地下包括上帝和神在內的一切偶像,而把個性解放了的“自我”當作神和上帝來贊美,鮮明地體現了個性解放的“自我”形象。
(3)《女神》中存在“大我”與“小我”之分,但兩者是合二為一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
①“大我”
即“五四”時期體現時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覺醒的中華民族的自我形象。
②“小我”
即大時代中靈魂、個性得以真實袒露的詩人的自我形象。
5.《女神》中的泛神論
(1)郭沫若在《女神》中特別張揚泛神論的核心主題:神就是自然、就是宇宙萬物、就是人類自己。
(2)詩中不再歌頌上帝與神,而是歌頌自我,“我即是上帝,我即是神”,全詩體現出詩人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
6.《女神》的浪漫主義特色
(1)《女神》顯示出一種火山爆發式的激情和狂飆突進般的氣概
①整個詩集貫通著蔑視一切、蕩滌一切、創造一切的磅礴氣勢和力度。
例如,《晨安》這首詩,只是面向廣袤的宇宙豪邁奔放地寫下了27個振奮人心、搖撼山岳的“晨安”!它喊出了詩人肺腑的情感,喊出了讀者的強烈共鳴,喊出了時代的回音——更重要的是喊出了一個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詩人獨有的果敢和氣派!
②《女神》具有一種統攝一切的開闊視野和排山倒海的氣度。
這些來源于詩人敢于這樣想象和夸張的膽魄。他總是能夠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處,從大處著眼,直接與時代歷史、人類社會、大自然甚至整個宇宙對話。
(2)豐富奇特的想象和絢麗濃厚的色彩也是《女神》的重要特征
①《女神》中的豐富想象表現在:
a.詩人的想象力不受任何限制,不運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而是任憑想象力的無限發揮。
b.詩人的想象力往往是大幅度跳躍式的。
c.《女神》給讀者留下的極為廣闊的思考空間,是詩人想象力超常發揮的結果。
②《女神》中的絢麗色彩表現在:
a.《女神》中很多色澤絢麗的詞語和濃墨重彩的描寫,交織成一幅幅華美的錦繡,更增添了詩歌的浪漫主義抒情氣氛。
b.《女神》充滿了濃郁的英雄主義基調和傳奇色彩,即多用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作為題材,使整部詩集情感深沉渾厚,帶有悲壯、雄渾的歷史感。
(3)在詩歌的外在形式上,《女神》真正實現了“詩體大解放”,實踐了詩人要求“絕對的自由”的藝術主張。
①《女神》中的詩篇完全不受詩歌外在形式的約束:
a.有的詩長達數百行,如《鳳凰涅槃》,也有的詩短短三兩句,如《鳴蟬》;
b.有的詩鏗鏘咆哮,氣勢粗獷,有的詩則纏綿低語,情感細膩;
c.有的采用詩劇的形式,具有較為完整的情節,有的任憑情緒的發泄,沒有任何章法。
②對傳統詩歌的格律既破除又傳承,不被一種新的形式固定。
③在多種詩歌形式的嘗試基礎上,《女神》創造了這種不拘一格、靈活多變的自由體新詩形式,對現代新詩影響重大。
7.《女神》的局限
(1)思想上的局限:
①《女神》中有些詩篇如《死的誘惑》《鳴蟬》《晚步》等,其自我抒情的主體形象所表現出的精神、時代特色并不鮮明,個性特征也不突出,與社會現實有相當的距離。
②《匪徒頌》帶有較為濃厚的泛神論思想色彩,對社會現實的認識仍有一定的偏差。
(2)藝術上的不足:
①郭沫若的情感表達方式主要是外向型和沖動式,使得《女神》中的有些詩篇過于直露、單調,缺少詩歌應有的暗示、含蓄和曲折,缺乏耐人咀嚼的魅力。
②有些詩篇在形式上過于自由,失去詩歌特有的韻味,顯出一種空泛和蒼白。
(二)其他詩集
《女神》之后,郭沫若又陸續出版《星空》《瓶》《前茅》和《恢復》等詩集。
1.《星空》
1923年10月上海泰東書局出版詩文合集《星空》。
(1)創作背景
①1921年~1922年,幾度往返于東京與上海的郭沫若,親眼目睹祖國災難重重的現實,在個人的生活旅途上也傾飲人生的“苦味之杯”,浪漫的理想受到無情的重創,思想情感陷于沉悶與痛苦之中。
(2)思想感情
詩人既企望在大自然或超現實的空幻境界里尋求暫時的安慰,同時又不斷增長著對污濁社會的憎惡和對祖國更深沉的熾愛之情,更增強了反抗社會、變革現實的決心。
2.《瓶》
(1)基本概況
《瓶》是郭沫若作于1925年初春的一組詠唱愛情的短詩,共由42首詩和《獻詩》組成,1927年4月由創造社出版部出版。
(2)主題思想
①透過愛情這個人生的側面,詩人細致地揭示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滲透和反響。
②較多地流露出詩人對人生和愛情的某種困惑和迷惘,也表現出某種感傷纏綿的情調。
3.《前茅》
(1)基本概況
《前茅》出版于1928年2月,主要收入了詩人1923年創作的新詩23首。它標志著詩人思想上的變化和轉折,詩人追求和向往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激情明顯增加。
(2)內容特點
詩人所謳歌的革命,已經不像《女神》那樣朦朧。即詩人對社會革命的一些根本問題(如工農大眾是革命的真正動力)的認識達到一定的深度,《留別日本》《上海的清晨》等詩篇對此有所體現。
(3)詩集名的由來
詩人在反動勢力非常強大的黑暗時期,已經看到革命的風暴就要來臨,并堅信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因此稱這部詩集為“革命的前茅”。
4.《恢復》
(1)基本概況
1928年3月出版的《恢復》是郭沫若繼《女神》之后又一部有重要影響的詩集。它顯示了初期革命文學創作的實績,是郭沫若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又一重要貢獻。
(2)創作背景
集子里的24首詩都寫在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最嚴峻的時刻。
(3)思想和藝術上的新特色
①詩人思想上有所成熟:
如《如火如荼的恐怖》《詩的宣言》等詩篇,詩人的斗爭精神并沒有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對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有著清醒的理解。
②藝術手法上的改變:
《恢復》不像《女神》那樣偏重浪漫主義的主觀抒情,而是增強了現實主義的力度,更趨向革命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
三、《屈原》:對歷史的再創造
郭沫若從20世紀20年代初即開始歷史劇創作,在整個現代文學階段共創作了九部歷史劇,新中國建立后又創作了《蔡文姬》和《武則天》兩部歷史劇。
(一)創作階段
他在現代文學階段的歷史劇創作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1.前期
(1)主要代表作品
即《卓文君》(1922)、《王昭君》(1923)和《聶嫈》(1925),均創作于20年代初中期,以歷史上三位著名女性的命運為題材,1926年合為《三個叛逆的女性》出版。
(2)主要內容
分別塑造三個大膽叛逆的古代女性形象,突出刻畫她們熱愛自由、崇尚個性、蔑視權貴、敢于抗爭,為追尋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的性格和精神,愛憎分明地歌頌了婦女的覺醒和反抗,抨擊了封建舊制度和舊道德,具有鮮明濃烈的五四時代色彩。
(3)藝術風格
初步顯示郭沫若歷史劇創作的基本特色:古為今用,借古喻今,大膽地改寫歷史人物的命運,為現實斗爭服務,使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內涵與時代現實的精神息息相通、密切相關。
2.后期
(1)主要代表作品
即《棠棣之花》(1941)、《屈原》(1942)、《虎符》(1942)、《高漸離》(1942)、《孔雀膽》(1942)、《南冠草》(1943),是在1941年年底至1943年年初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接連完成的。
(2)創作背景
是在皖南事變的特殊背景下創作的,表達了人民要求團結抗日的現實要求。
(3)主題思想
六部劇有一個鮮明的基本主題:反對侵略、反對賣國投降,反對專制暴政,反對屈從變節,頌揚愛國愛民、主張團結御侮,高張堅守氣節。
(4)藝術風格
以《屈原》為代表的后期歷史劇更加氣勢浩瀚,構思新奇,充滿了詩情畫意,在歷史與現實的融合方面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二)郭沫若的歷史劇理論及創作特點
1.郭沫若的歷史劇理論
(1)郭沫若歷史劇理論的概括
郭沫若是以一種創造性的歷史觀來創作歷史劇的。他以自己歷史劇創作的實踐及其理論總結,較為系統全面地形成了自己的歷史觀和歷史劇理論。
(2)郭沫若歷史劇理論的價值
①在現代文學史上富于創見地把歷史劇和悲劇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先提出“歷史悲劇”的概念,并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不斷地印證這一理論。
②以一種完全開放的、現實的眼光確立了對歷史題材的再創性理論觀點。
2.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特點
(1)遵循取材于歷史而著眼于現實、劇中人物源于歷史而高于歷史的基本法則。
(2)注重以自己創造性的人格來認識歷史和反映歷史。
(3)注重自己的主觀情感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命運的強烈共鳴。
(三)《屈原》
1.《屈原》作品
(1)地位
五幕歷史劇《屈原》是郭沫若歷史劇創作最優秀的代表,也是整個現代文學史上歷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2)主要內容
劇本取材于戰國時期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悲苦生涯,集中描寫了以屈原為代表的“聯齊抗秦”的愛國主義主張和以南后為代表的楚國統治集團“絕齊降秦”的賣國主義主張之間的尖銳沖突,最后以屈原的學生嬋娟的壯烈犧牲和他悲憤地出走漢北而告終。
(3)作品中的人物
屈原是胸襟坦誠、見解深刻的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的藝術典型,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4)主題思想
①通過屈原的悲劇,作品表現了反對分裂投降、主張團結御侮、詛咒黑暗、歌頌光明這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主題。
②對屈原性格的贊美,實際上是唱出了整個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爭取自由解放的心聲,同時又是對國民黨當局賣國投降罪行的無情揭露和鞭撻。
2.以《屈原》為代表的歷史劇的藝術風格
(1)在歷史劇的選材和剪裁方面,充分顯示了郭沫若獨到、深刻而又富有創造性的見解。
①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原則:“失事求似”。
所謂“求似”,就是要求盡可能真實準確地把握與表現歷史的精神;所謂“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盡可以出入的。
即要做到史實與創造的結合,以一種整體的全局性的眼光來進行創作。
②對人物性格、命運的改造,使之為現實服務,是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
如:他對屈原形象從思想個性到整個命運的重新塑造,雖然與歷史原貌有所差別,但這些人物形象是郭沫若所理解和獨創的,在這些人物形象身上人們更多看到的不是歷史,而是現實。
③特別注重選取與現實社會密切相關的歷史題材,使讀者和觀眾從歷史當中很自然地聯想到身邊發生的重大現實問題。
如:《屈原》所取材的戰國時代合縱抗秦的歷史故事與20世紀40年代初期中國當時抗日戰爭的特定形勢極為相似,而主人公屈原的性格和氣質也正是當時中華民族迫切需要弘揚光大的。
(2)在歷史人物的重塑方面,郭沫若力行的原則是“并不是想寫在某些時代有些什么人,而是想寫這樣的人在這樣的時代應該有怎樣合理的發展”。
①突破以劇情發展(特別是歷史劇的歷史史實的發展)為主要線索的基本格局。
a.郭沫若的歷史劇以刻畫人物性格為本,以人物命運來構造中心沖突,通過人物強烈的自我表現來揭示主題,帶動全劇。
b.一切情節線索都為人物性格和命運的塑造而設置,把劇中人物放在重大的矛盾沖突中展現其思想性格的基本點。
②郭沫若歷史劇中的每個人物形象性格都很鮮明,都有很強的獨立性和分量很重的思想內涵。
a.郭沫若劇中的歷史人物身上最大限度地投入了作家的主觀情感,最大限度地擺脫了史實的約束。
b.郭沫若歷史劇中的人物不是歷史舞臺上的角色,而是活的人,是活在作家頭腦中的人,是活在現實中的人。
(3)郭沫若的歷史劇始終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并貫穿著一種沉郁的悲劇氣氛。
①他善于在歷史劇中自然地穿插大量的民歌和抒情詩,或根據劇情發展反復出現,或直接由主人公反復吟誦,如《屈原》中的《橘頌》和《雷電頌》,《虎符》中的贊頌歌等。
②這些抒情詩和民歌不僅渲染了氛圍,突出了人物性格,強化了劇本的主題,而且其本身已經融化為整個劇本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③郭沫若的歷史劇幾乎都是悲劇,以壯烈慘痛的歷史映現嚴峻悲憤的現實,是其歷史劇的基本色調。
④悲劇美的氣氛是郭沫若歷史劇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其歷史劇創作標志著中國現代悲劇藝術走向新的境地。
- 錢銘怡《變態心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揚州大學340農業知識綜合二[專業碩士]考研真題(A卷)
- 2020年現代漢語考點歸納及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佟家棟《國際貿易學—理論與政策》(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投資學考研真題(含復試)與典型題詳解
- 葛洪義《法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最新英語專業考研名校真題集:英美文學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基礎(中國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鄧學鈞《路基路面工程》(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師范大學877中國語言文學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回憶版)匯編
- 同濟大學數學系《工程數學—線性代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
- 黃樺《稅收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