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魯 迅

3.1 復習筆記

一、生平與思想發展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魯迅在五四時期以創作實績顯示了新文學的強大生命力,并為之奠定了基礎。縱觀魯迅的一生,其思想大體可分為初期、前期和后期三個發展階段。

(一)初期

1.家庭敗落

魯迅生于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敗落使他備嘗人情冷暖,這對他后來思想的發展和獨立創作風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同時,由于家庭的變故,他常被送到農村暫避,因而得以了解農民的痛苦生活和思想狀況。這些生活經驗成了魯迅后來小說創作的主要素材。

2.南京求學

1898年至1902年為魯迅的南京求學時期。此間,他開始接觸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各種社會科學學說。通過《天演論》,魯迅了解了進化論學說,這對他后來的社會思想發展觀念的形成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前期

1.日本留學與棄醫從文

(1)背景

魯迅留學日本時期,正是中國兩大派思想在日本空前活躍的時期。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思想主張對魯迅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過直接的深刻影響。

(2)經過

1902年春—1909年夏,魯迅在日本留學。其間經歷了弘文學院學習日語、仙臺學醫、東京從文三個階段。

弘文期間

魯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跑書店,聽演講,往集會,追求新知識和真理。赴日不久和同學許壽裳一起剪掉了辮子。1903年寫下著名的《自題小像》,體現了強烈的愛國反封建思想。撰寫文言小說《斯巴達克之魂》,宣揚戰斗到底的斗爭精神。

仙臺學醫

1904年魯迅恥于與清國留學生為伍,來到偏僻的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醫學,希望通過醫學救國。1905年下半年因課間觀看《日俄戰爭》幻燈片,認識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國人的靈魂”,遂于年底決定棄醫從文,次年回到東京。

東京從文

回東京后,魯迅主要從事文藝活動。包括籌辦《新生》雜志,編譯《域外小說集》,撰寫各類文章,積極推介外國被壓迫民族文學。并開始撰寫政治論文,對近代以來的舊思想舊文化進行抨擊。這一階段的政論,標志著魯迅獨立思想的逐步形成。

(3)思想

留學日本時期是魯迅思想初步形成的時期,其思想基礎同當時廣大的正直知識分子一樣,是愛國主義的,但魯迅的愛國主義有其自身的特點。

異于革命派

魯迅雖與革命派人士站在相同的革命立場,但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革命派。他并不僅僅把希望寄托在推翻清王朝的政治統治上,而是十分注重國民性的改造。

異于維新派

魯迅受維新派提出的新民說的影響,主張改造國民性。但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實質內容與維新派的新民說有所不同。他重視國民精神的改造,強調個性解放。

2.辛亥革命風暴中

(1)經過

1909年,魯迅回國,先后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和紹興府中學堂生物學教員兼監學。

辛亥革命爆發后,魯迅被革命政府任命為師范學校校長。后應蔡元培邀請到南京教育部任職,不久又隨部遷往北京。期間積極組織革命、聲援活動和宣傳活動。

(2)活動

辛亥革命期間,魯迅創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說《懷舊》。

人物形象:小說塑造了以金耀宗、禿先生和典型下層人民為代表的三類人物,分別體現中國社會封建地主階級、封建知識分子和廣大無文化下層群眾這三個主要階層的思想特征。

藝術特色:用文言寫成,但思想內容和結構形式已完全具備了現代短篇小說的性質。它第一次以塑造典型人物的方式力圖反映中國社會思想的整體面貌。在寫作上,它運用第一人稱,通過場景和人物的對話展示小說的意義,脫離了單純的故事框架,與后來的白話小說并無本質不同。

(3)思想

從1909年回國到1917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的整個階段,是魯迅的思想沉淀期。辛亥革命的失敗,在魯迅一生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對中國國民性問題的思考更加深入細致。

3.投身新文化運動

(1)經過

1917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魯迅在新一代知識分子對封建傳統的自覺反叛中受到鼓舞,開始大量創作。

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后,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的正義斗爭受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通緝。同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次年應邀前往廣州任中山大學文科主任兼教務主任。

1927年9月離開廣州,后定居上海,開始了“上海10年”的戰斗生活。

(2)活動

1917年爆發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給魯迅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從此進入了思想和創作的豐收期。

1918年,在《新青年》發表自己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揭開了中國小說史新的一頁。此后陸續發表了《孔乙己》等多篇小說。

1923年,將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5篇短篇小說輯為《吶喊》。

1926年,將1924年至1925年所作11篇短篇小說輯為《彷徨》。

(3)成就

新文化運動期間,魯迅所創作的《吶喊》和《彷徨》收入了他一生所作的全部現實題材的白話短篇小說。不論思想意義還是藝術價值,它們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和經典之作。

(三)后期

魯迅后期的思想既是魯迅前期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與其前期思想保持著一貫性與連續性,又是在新的社會環境中的一種新的歷史抉擇,具有與前期思想不同的特點。

1.背景

(1)社會背景

五四新文化運動退潮,新文化陣營內部的分化日益加劇,眾多風云人物“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

(2)思想背景

魯迅的進化論思想開始動搖,并且更加深切地感到改造國民性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因而產生新的苦悶、孤獨和彷徨。這在《影的告別》《頹敗線的顫動》《失掉的好地獄》等散文詩中得到了明確的表現。

2.動力

(1)現實變動

促使魯迅思想進一步發展和轉變的第一個巨大推動力是中國社會的現實變動。

表現

1927年,國民黨政府在血腥屠殺中國共產黨人、進步青年和大量無辜群眾的白色恐怖中建立專制統治,推行政治專制和文化專制政策。

影響

面對歷史大倒退,魯迅堅持的進化論已經無法認識和說明中國現代社會的實際發展,他的思想開始發生巨大的震動。

(2)革命文學論爭

促使魯迅思想進一步發展變化的第二個巨大推動力是1928年的革命文學論爭。

表現

創造社、太陽社提倡革命文學、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但他們既沒有認真分析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思想的現實狀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也未能深入研究。

影響

在創造社、太陽社文學革命的推動下,為了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現實中的各種矛盾和文學運動提出的種種問題,魯迅開始較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著作和文藝論著。

3.轉變

這一階段魯迅的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這被瞿秋白概括為:“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戰士,他是經歷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現在的四分之一世紀的戰斗,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之中,帶著寶貴的革命傳統到新的陣營里來的。”

4.活動

魯迅后期在思想領域內做了激烈的斗爭。

(1)表現

對國民黨政府政治專制和文化專制的揭露、批判和抗議。

對國民黨御用文人的抨擊和揭露(如對“民族主義文學”的批判)。

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及其思想傾向的批判(如對“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種人”“論語派”的批判)。

對“左聯”內部一些思想傾向的批評(如對“兩個口號”論爭中的一些文章和書信)。

(2)特點

這幾種斗爭在魯迅思想中有層次之分,甚至有本質區別。

對國民黨政治專制和文化專制:采取不妥協地抵抗和無情揭露的態度。

對御用文人和專制政治的奴才文人:采取極端蔑視的態度。

對自由主義文人:極深刻地解剖和揭露其思想本質,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某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個人的敵視。

對左翼內部:尖銳地批評其思想傾向,但始終把他們視為同一戰壕里的戰友,只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對之進行公開的批評,并且為了總體的聯合需要而往往不得不以自己有限的讓步終止爭論。

5.評述

魯迅后期思想是在極端復雜的政治斗爭和文化斗爭中堅定地貫徹他改造國民性、追求中國文化的新生和人民大眾的解放這一宏偉目標的產物,既表現了魯迅思想追求的堅定性,又表現了魯迅現實選擇的勇氣,既表現了他一生追求的一貫性和連續性,又表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新的特點。

二、《吶喊》與《彷徨》

《狂人日記》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向整個封建傳統宣戰的一篇戰斗檄文,它空前深刻而尖銳地揭示了傳統封建思想的本質。以《狂人日記》為代表,《吶喊》《彷徨》所表現的也都是家族制度和封建舊禮教吃人的總主題。《狂人日記》是象征性的總體描繪,其余各篇則是它的各個細部的真實、具體的描繪。

(一)人物形象

《吶喊》《彷徨》中主要包括六類人物形象。

1.權勢者的形象

(1)代表

《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離婚》中的七大人等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都屬于這一類權勢者的形象。

(2)特征

封建傳統和倫理道德在本質上維護權勢者的利益,而他們也自覺地維護著這種傳統及其倫理道德規范。權勢者與傳統倫理道德在本質的層次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他們的精神特征也體現了封建傳統的本質。

冷酷

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是漠視人、壓抑個性,只把人當作封建統治者的工具看待的,體現在這些人物形象身上,就是他們內心深處對人的冷酷無情。如《祝福》中魯四老爺對祥林嫂的漠視。

虛偽

權勢者的冷酷無情一旦被封建倫理道德掩蓋,其虛偽性也便表現出來。他們都是道貌岸然的樣子,實際上卻是最自私、最狹隘、最冷酷的人。他們一向以社會主人的面目出現,但卻沒有任何真誠的精神信仰、社會觀念和政治信念。其理想“是純粹獸性方面的欲望的滿足—威福,子女,玉帛”。

腐朽

魯迅站在時代的高度揭露和諷刺了這類人物的腐朽性。他們蠻橫而又愚昧。冷酷、虛偽、陳腐是他們的三大特征,也是傳統封建倫理道德的三個本質特征。

2.衛道士的形象

(1)代表

《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封建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都屬于這一類。

(2)特征

這類人物的主要特征便是對人、對己的虛偽性。他們的虛偽和權勢者的虛偽是同樣的,都植根于封建倫理道德自身的虛偽性。如《肥皂》中的四銘因為自己對一個求乞的“孝女”起了淫心便反過頭來大罵新學、大罵女學生。

3.社會群體的形象

(1)代表

《示眾》中的群體形象,《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人,《祝福》中的柳媽、短工等,《長明燈》中的闊亭、灰四嬸等,《藥》中的茶客們等以群體形式出現的人物都屬于這一類。

(2)特征

這類人的主要特點是愚昧,由此傳統道德的冷酷、虛偽、陳腐在他們身上都有體現。他們完全是傳統的奴隸,思想觀念是盲目地追隨著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舊觀念。他們在盲目中害人害己,不自覺地維護著封建傳統和封建統治者的統治。

4.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形象

這類形象在《吶喊》和《彷徨》中占中心位置,是多數小說的主人公。他們無錢、無權、無勢,政治、經濟地位低下,在封建等級制的大廈中位居底層。對這些人來說,傳統的倫理道德連他們最起碼的人格尊嚴和人生權利都剝奪殆盡。這類人物最基本的特點是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

(1)貧苦農民和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代表

《藥》中的華老栓、《風波》中的七斤、《故鄉》中的閏土、《阿Q正傳》中的阿Q等,都屬于這種類型。除阿Q之外,閏土是這類人物中很具有典型性的。

特點

他們沒有文化,思想愚昧麻木,但是魯迅以深刻的同情描寫了他們的悲劇命運。

(2)中國傳統婦女的悲劇典型。

代表

《明天》《祝福》《離婚》可以視為描寫中國傳統婦女悲劇命運的三部曲。

特點

她們沒有獨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也不具有獨立的人格。其存在是從屬于丈夫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夫在從夫,夫死從子,一生都不具有自己的獨立性。此外,貞節觀念更是束縛她們的一種道德桎梏。

(3)下層舊知識分子的典型。

代表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陳士成就屬于這一類悲劇的典型。

特點

這類人是科舉制度和封建等級觀念的犧牲品。當無法成為統治階層時,他們便成了社會上的廢人,備嘗世人的嘲弄和奚落。

5.覺醒者的形象

代表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長明燈》中的“瘋子”、《藥》中的夏瑜、《頭發的故事》中的N先生、《故鄉》《祝福》中的“我”、《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傷逝》中的子君及涓生、《孤獨者》中的魏連殳等都可歸于這一類。其中,《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則是現實地表現覺醒者悲劇的力作,是覺醒者悲劇的三部曲。

特征

覺醒者有自己獨立的社會追求和人生追求,但暫時還無力改變那個世代相傳、吃人與被吃的社會系統。“人醒了無路可走”是他們共同的命運。

意義

魯迅通過覺醒者的悲劇所要表現的重心在于,整個社會思想環境不改變,個別人的理想追求是不可能得以實現的,個人的改造與社會的改造總是彼此聯系在一起的。

6.其他

代表

《一件小事》中的車夫,《故鄉》中的少年閏土、少年時的“我”,《社戲》中的六一公公與農村少年們。

特點

這類人心地純潔、樸素單純,代表著魯迅對美好人性的理解和追求。

意義

魯迅雖然贊美這類人淳樸的自然人性,但他把改造國民性的希望,仍主要寄托在“狂人”這類反封建戰士身上。

(二)藝術貢獻

魯迅完成了從中國古典小說藝術到現代小說藝術的根本轉變。他的小說創作,成了中國現代白話小說藝術的第一個偉大的里程碑,開創了中國小說藝術的一個嶄新的時代。

1.結構形式

魯迅首先打破了古典小說的故事性框架,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結構形式進行了大膽的革新與創造。魯迅的小說創作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小說的正式誕生。

(1)矛盾性質

魯迅極少將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單純利害沖突作為小說矛盾的主線,更多的是描寫一個人與整個社會環境的特定關系,將個人與社會的矛盾上升為小說的主要矛盾,使故事性的框架被社會狀態和人的命運的展現所代替。

(2)敘述角度

魯迅小說采用了多種敘述角度,有不同的人稱和視點。

第三人稱:《藥》《明天》《肥皂》《離婚》等。

第一人稱

《孔乙己》《故鄉》《傷逝》《孤獨者》《狂人日記》等都屬于第一人稱。其中,前三篇小說只有一個確定的視點,后兩篇則交錯使用兩個不同的視點。

第一、三人稱有機地結合

《祝福》中,開頭結尾用第一人稱,主體部分用的則是第三人稱。

(3)時序安排

順敘:如《藥》《阿Q正傳》《離婚》等。

倒敘:如《頭發的故事》《祝福》《傷逝》等。

(4)時空關系

魯迅小說較之中國古典小說更重視在空間上的橫向拓展,橫斷面切割的方式在魯迅小說中已成為經常運用的主要方式。如《示眾》只是一個場景的描繪,展示的是現實生活的一個橫斷面。

2.表現手法

(1)發展傳統手法

在魯迅小說中,古典小說已經具有的心理描寫、肖像描寫、語言行動描寫、景物描寫、環境描寫等表現手法獲得了新的發展,所有這些表現手法都在挖掘人的靈魂的總目的下具有了新的特色,而心理描寫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如《傷逝》幾乎全篇都是涓生心理變遷過程的描寫,抒情、敘事與人物心理描寫融會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

(2)運用現代手法

魯迅廣泛運用了象征、意識流、精神分析等純屬現代形式的表現手法。

象征主義

《藥》《長明燈》等小說就使用了象征主義的表現手法,使大量現實的描繪同時具有了象征性的意義。

意識流

《狂人日記》帶有現代意識流小說的特征,“狂人”非理性的心理變化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他的意識流動過程。

精神分析

《肥皂》《高老夫子》《弟兄》的表現重心則是揭示主人公的潛意識心理動機。

3.藝術風格

魯迅小說不但具有現代小說的普遍特征,也具有極其鮮明的個性化特色,呈現出熱烈與冷峻相結合的總體風格。

形成原因

懷著對人類、對民族、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下層民眾的深厚感情而對現實、對中國廣大社會民眾的精神面貌作高度嚴格的現實主義描寫,是魯迅小說總體風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表現形式

把深厚的感情有機地融于冷靜的客觀描寫,則是這種風格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阿Q正傳》

《阿Q正傳》被公認為魯迅小說的代表作品。自發表以來,它不僅在中國有了越來越大的影響,而且享有很高的世界聲譽;阿Q則成了世界著名的文學典型之一。《阿Q正傳》有著不朽的思想價值,主要表現為它高度概括地表現了在數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性的弱點,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體現者。

(一)文學典型阿Q

1.形成背景

阿Q作為受壓迫、受剝削的廣大勞動群眾的一員,之所以能夠集中體現整個國民性的弱點,是由中國當時整個社會思想的狀況決定的。直到產生阿Q的時代,中國社會的文化思想(主要是一套倫理道德觀念)仍然主要是春秋末期由孔子建立的儒家思想學說。

(1)基本特征

儒家思想學說的基本特征是在封建等級關系的基礎上維系整個社會的封建秩序。它建立在抑制人的欲望要求的基本前提之上,后來成為統治者的政治工具。

(2)影響

這套思想學說窒息了中國思想的發展。中國國民的思想,不是在自身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基礎上形成的,而是簡單因襲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的結果。思想和個人生活與精神追求的分離成了中國廣大社會群眾思想意識的一種根本特征。

2.思想特征

(1)自我意識的缺乏

阿Q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自我意識的嚴重缺乏。

內涵

缺乏自我意識即整個思想觀念不是在自身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基礎之上產生的,而是為傳統的、因襲的思想觀念所束縛。

表現

個人的一切思想觀念都與自己的本能欲望沒有任何聯系,并且常常處于嚴重對立的狀態,而自身也沒有能力走出這種思想意識的怪圈。

(2)“精神勝利法”

“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這是一個缺乏起碼的自我意識的人的整個人生觀的產物。

內涵

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是在一個不平等的強權統治的社會里,一個沒有平等意識的人在處于劣敗地位時消極承擔人生苦難的一種思維方式。

原因

a.外因

封建等級觀念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一種本質。對弱者的殘忍與對強者的卑怯都是缺乏平等觀念的表現,都是封建等級觀念的必然產物。

b.內因

傳統思想觀念的長期束縛造成了自我意識的缺乏。

表現

a.“實力政策”

凡是不能正確判斷自我價值而單純地從別人對自己的歌功頌德而獲取自我榮譽的“死要面子”的行為,都是“精神勝利法”的一種表現形式。

b.“怒目主義”

凡是在實力的斗爭中遭到失敗而僅僅滿足于對對手的情感反抗、不再追求實力斗爭中的實際勝利者,在本質上都是“精神勝利法”的擁有者。

c.空洞言詞

凡是以空洞的言詞代替實力斗爭中的失敗,不再追求實力較量中的勝利的人,在本質上都是“精神勝利法”的擁有者。

d.內部語言

凡是在實力斗爭中失敗而僅僅在私下里把敵人罵為“壞人”“賤種”并以此為滿足的人,在本質上都是用“精神勝利法”撫慰自己的人。

e.“自輕自賤”

凡是受人欺侮而又不得不公開承認別人欺侮自己行為的合理性,并且把“服從”“忍讓”“委曲求全”當作驕傲的資本的人,本質上都屬于“精神勝利法”的擁有者。

f.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凡是在實力斗爭失敗之后不再謀求實際的勝利而滿足于自譴自責、自怨自艾的人,都是在用“精神勝利法”撫摸自己的精神創傷。這種人格分裂的極端表現就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最高表現形式。

意義

由于封建等級觀念在封建中國影響的普遍性,“精神勝利法”對當時國民性的弱點有普遍的概括意義。魯迅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描寫,既揭露了強權統治的暴虐專橫,也嚴厲針砭了阿Q精神上的弱點。

(3)革命觀

缺乏起碼的平等意識和個性意識不但構成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這種精神特征,同時也決定了阿Q的革命觀。

表現

在革命黨未得勢時,阿Q視之為不如自己的下等人;當革命黨即將獲勝時,阿Q又主動投奔革命黨。他的革命根本不是謀取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而是把自己提高到統治別人、壓制別人的上等人的地位上去。

影響

阿Q的這種革命觀,無法帶來中國社會的根本變化。不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鏟除造成不平等的種種現象和原因,在“革命”名義下重復的不過是歷史上的“造反”,與中國的前途、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強盛無關。

(4)兩性觀

阿Q的兩性觀也是《阿Q正傳》重點描寫的對象之一,這表現為相互矛盾的兩端:一端是對封建兩性觀念的盲目維護,另一端則是他的本能欲望。兩者的沖突和矛盾使他顯現出極為荒謬可笑的特征。

(二)藝術價值

1.塑造文學典型

《阿Q正傳》在藝術上的成功首先在于注重現實主義文學典型的塑造,它把文學典型塑造的方法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1)表現

阿Q的世界包括了整個傳統封建文化的特征以及整個封建社會中各色人等的精神因素。魯迅開掘了阿Q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就開掘了中國整個社會及其思想的狀況。

(2)意義

魯迅成功地塑造了阿Q一個人物,同時也就展示了整個現實世界,表現了一種文化的弊害和在這種文化窒息中形成的國民性的弱點。

2.結合辛亥革命

《阿Q正傳》的深刻性還在于它把對阿Q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同辛亥革命這個中國的歷史大變動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1)表現

在《阿Q正傳》中,對阿Q精神特點的描寫構成了辛亥革命的整個思想背景,而辛亥革命這個歷史的大變動又構成了展示阿Q精神弱點的社會背景。

(2)意義

阿Q的精神弱點在辛亥革命這樣一個爭取政治民主的深刻歷史變動面前變得更加明顯;而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也在對阿Q精神弱點的挖掘中得到了更深刻的說明:沒有一個深刻的思想變動,便不會有一個深刻的社會變動。

3.結合悲、喜劇

《阿Q正傳》在藝術上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在于把喜劇與悲劇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1)表現

在《阿Q正傳》中,一切可笑的,同時也是可悲的;一切可悲的,都同時又是可笑的。傳統的悲劇和喜劇的差別消失了。

(2)意義

這種藝術方法,極好地體現了魯迅對阿Q、對軟弱而又不知進取的國民和對在帝國主義強權侵略威脅下不求自強的整個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態度。

四、《野草》與《朝花夕拾》

(一)《野草》

1924年至1926年間,魯迅在《語絲》上連續發表了23首散文詩。1927年,魯迅將其結集出版,增寫《題辭》一篇,總題名為《野草》。

1.創作背景

《野草》寫作期間是魯迅心情極為苦悶的時期。《野草》是時代苦悶與人生苦悶這兩重苦悶的結晶,但它們都具有超越時代和個人生活范圍的普遍意義。

(1)時代苦悶

《新青年》的團體解散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轉入低潮期。魯迅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陣了”,一個文化戰士的孤獨和寂寞的感覺籠罩在魯迅的心靈中。

(2)生活苦悶

由于家庭內部的矛盾,魯迅與自幼朝夕相處的二弟周作人的兄弟關系徹底破裂,這對魯迅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并且成了《野草》中一些篇章的寫作動因。

2.主題

《野草》中的24篇散文詩就其題材而言各自成篇,彼此不相連屬;就其情感情緒而言又渾然一體,相互溝通,極難分類。從表達的主題內容來看,《野草》可以大體分為五類。

(1)自我主觀感情情緒的象征性表現

代表

《影的告別》《風箏》《好的故事》《死火》《墓碣文》《頹敗線的顫動》《臘葉》等都可以歸入這一類。

a.《影的告別》

這一篇表現了魯迅對自我存在價值的痛苦感受以及一個先覺的文化戰士的歷史悲劇意識。他清楚地感到像自己這樣一個文化戰士,在整個歷史進程中不過是一個“影子”。

b.《頹敗線的顫動》

這是一篇以恢弘壯麗之筆寫成的一個偉大母親的悲劇,表現了愛人者的悲劇。《

c.《好的故事》

這一篇實際上表現了作者自己的理想以及這種美好理想的虛幻性。

特點

這類主題的小說中雖有各種不同的情緒表現,但以作者的苦悶、痛苦以及自剖、自省的意識為主。

(2)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象征性肯定

代表

《秋夜》《雪》《過客》《這樣的戰士》可以歸入這一類。《秋夜》中的棗樹、《雪》中的“朔方的雪”、《過客》中的“過客”、《這樣的戰士》中的“這樣的戰士”,都是魯迅的自我寫照。

a.《秋夜》

《秋夜》中魯迅以孤獨而倔強的棗樹自喻,充分體現了魯迅對自己存在的驕傲,這是一個堅韌的文化戰士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

b.《這樣的戰士》

“這樣的戰士”是魯迅的自況,它體現了與一般所說的“戰士”不同的意義,是真正的戰士。

特點

這一類作品雖然流露出一些孤獨情緒,但主要表現了魯迅頑強的戰斗精神和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

(3)對各種庸俗傾向的憤懣揭露和無情鞭撻

代表

《求乞者》《復仇》《復仇(其二)》《狗的駁詰》《立論》《死后》《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可以歸入這一類。

a.《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這一篇勾勒了三種人的精神特征。其中“傻子”的特征是真誠地同情不幸者,實際地為他們爭取生活的改善,他們是魯迅所肯定的人。

b.《求乞者》

《求乞者》表現了魯迅對以卑屈的態度實現個人私利追求的人的厭惡。

c.《死后》

《死后》表現的是庸俗勢力的無孔不入和魯迅對庸俗人生的厭倦情緒。

特點

在這類散文詩里,雖然其重心在于鞭撻社會的虛偽和庸俗,但也有著魯迅自我寫照式的象征性形象。

(4)對反動統治者的揭露和控訴

《失掉的好地獄》《淡淡的血痕》和《一覺》可歸入這一類。

《失掉的好地獄》

這一篇揭露了政客們的爭權奪利,表明了反動的統治制度不變,人民便沒有自由平等的民主權利。

《淡淡的血痕中》

這一篇紀念的是“三一八”死難的青年。它憤激于怯弱者的淡忘與茍活,呼喚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真的猛士,同時也是對屠殺青年的反動政府的憤怒控訴。

《一覺》

《一覺》作于“奉天派和直隸派軍閥戰爭的時候”,是對軍閥混戰的揭露和抗議。

(5)對青年中某些思想傾向的批評和諷刺

背景

青年人由于對舊文化的強大并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一遇到人生困難便很容易消沉甚至妥協。其中一部分青年則縮小了反封建的目標,將目光僅專注于青年戀愛婚姻問題上,使失戀詩成為文壇的一種時髦。

代表

《希望》和《我的失戀》可以歸人這一類。

a.《希望》

這一篇便是“因為驚異于青年之消沉”而作的。魯迅抒發了因青年的消沉而感到的孤獨和寂寞,但他又決心與絕望抗爭,由自己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

b.《我的失戀》

這是對當時盛行的失戀詩的嘲諷。

3.藝術價值

《野草》中的散文詩是魯迅的小說、雜文之外的另一座藝術高峰。它們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獨特的人生體驗和豐富奇幻的主觀想象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1)象征主義藝術方法的廣泛應用

《野草》中的多數篇章并不是現實生活的直接描繪,而是把作者深刻的人生感受通過主觀想象的作用化為具有象征性的藝術形象,從而對現實世界構成了多義性的象征。

代表

a.《秋夜》:“棗樹”“小粉紅花”“瘦的詩人”“小飛蟲”

b.《影的告別》:“影子”

c.《求乞者》:“求乞者”

d.《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傻子”“聰明人”“奴才”

意義

在《野草》中,魯迅創造了大量象征性的形象,這些形象是中國文學史上全新的意象創造,較之傳統的“松”“梅”“菊”“蓮”等意象具有更深厚的社會內涵。

(2)奇幻壯美的意境創造

《野草》中用象征主義的藝術方法創造的大量意境也都是全新的,奇幻壯美是它們的總體特征。《野草》中的很多篇章寫的都是夢境,它們都像夢那樣朦朧、縹緲、奇幻而美麗。

(二)《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個回憶散文集,寫于1926年,在《莽原》半月刊上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編訂成書時改題為《朝花夕拾》。

1.主題內容

《朝花夕拾》憶述了魯迅從少年到青年時期的一些重要的生活片段,真實而生動地記敘了魯迅生活經歷中的各個側面,其范圍包括從少年到青年、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各個方面的生活。

2.藝術特色

(1)著重刻畫人情世態

《朝花夕拾》刻畫了一幅幅色彩鮮明、濃淡相宜的風俗畫和世態畫,浸透著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對中國社會生活、中國國民精神的解剖,給中國的散文創作注入了更豐富的社會內涵和文化內涵。

(2)擅于塑造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長媽媽的淳樸、藤野先生的親切、范愛農的孤傲,都寫得栩栩如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敘議結合

目的

《朝花夕拾》的議論或用于諷刺,或用于針砭時事,或用于評述生活和人物,但總的目的都在于賦予所記敘的生活現象和人物以新的視點,從而起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由平凡見哲理、從特殊到一般的升華作用。

表現

《二十四孝圖》記敘了兒時看二十四孝圖的情景,正是由于大量議論的插入,才將二十四孝圖所宣揚的陳腐思想的荒謬性揭露了出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與二十四孝圖完全不同的新視角。

五、《故事新編》

《故事新編》共收入魯迅以神話、傳說、歷史為題材的小說8篇,作于1922年至1935年,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為巴金所編“文學叢刊”之一。

(一)主題內容

《故事新編》中的8篇小說根據所表達的主題內容可分為兩類三組。其中第一組獨立成為一類,包括《補天》《奔月》《鑄劍》3篇。《采薇》《出關》《起死》為一組,《非攻》《理水》為一組,后兩組組成一類。

1.第一類

《補天》《奔月》《鑄劍》這一組取材于神話與傳說,情節帶有明顯的虛構性質,對文獻資料的記載也有較大幅度的改造。它們與其說是對中國古代生活的實際表現,不如說是魯迅自己的主觀想象和主觀感情的表現。

(1)《補天》

《補天》是中華民族創世者的悲劇。作品通過對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壯舉的描寫,歌頌了創造精神,同時也尖銳地諷刺了種種沒有創造精神的庸俗小人。

(2)《奔月》

《奔月》寫的是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羿的悲劇。作品表現了一個英雄在沒有個性追求精神、沒有創造力的社會環境中所感到的精神孤獨,以及對那些沒有英雄氣概但又想出人頭地、追名逐利的狎邪小人的憤慨和蔑視。小說將壯麗闊大之筆與漫畫式的描寫結合起來,在含淚的笑中表現了羿的悲劇。

(3)《鑄劍》

《鑄劍》寫的是一個悲壯宏麗而又詭奇神秘的復仇故事。作品寫法獨特,想象豐富,詭奇壯麗,具有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征。

2.第二類

第二類都是對真實歷史人物或真實歷史事件的藝術表現。雖然魯迅將古與今、虛與實、莊與諧結合起來,但其目的都是為了感受到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精神上的本來面目。

(1)《采薇》《出關》《起死》

這一組主要表現中國古代各種消極避世的思想傾向和它們的代表人物的精神特征。

《采薇》

作品重新表現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歷史故事,表現了他們行為的虛幻性和可笑性,批判了他們的消極反抗和遁世態度,揭露了中國封建士大夫文人把伯夷、叔齊作為一種完美人格來加以肯定的荒謬性。

《出關》

《出關》描寫了老子、孔子等幾類古代的著名思想家。雖然多用漫畫手法,但作者的感情格調是復雜的,其中既有作者深沉的苦悶,也有對老子及其他各類人物的嘲笑。

《起死》

《起死》通過一個幻想性的情節,揭示了莊子無是非觀的荒謬性和虛幻性。作品用對話的形式寫成,在諧謔的形式中寓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2)《非攻》《理水》

這一組表現了中國古代拯世救民的政治家和科學家的奮斗精神。作品中塑造的墨翟、禹這兩個藝術形象,就是這樣的歷史人物的典型。他們都不尚空談,不務虛名,不被名教所束縛,始終著眼于對社會人生有益的目標堅韌地進行追求。

(二)創作特征

《故事新編》在寫法上具有獨創性,其主要特征是古今貫通。

1.思想基礎

古今貫通的手法建立在魯迅這樣一種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古和今在面貌上各異,表現形式上不同,具體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但在精神特征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2.藝術價值

魯迅這種融今于古、古今貫通的寫法,打破了客觀的時空關系,大大增強了歷史題材小說的現實感,也加強了小說的荒誕色彩和喜劇色彩。

六、雜文創作

魯迅一生寫了大量雜文,雜文集共有16部(如果加上由后來發現的魯迅佚文編成的《集外集拾遺補編》,共有17部)。雜文在魯迅的全部創作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是魯迅一生的主要文化和文學業績。

(一)創作分期

魯迅的雜文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形成期

(1)背景

雜文的發展

雜文這種散文文體能夠在中國現代社會形成并發展起來主要有兩個相互聯系的原因。

a.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需要,為雜文的發生和發展準備了思想和精神條件。

b.現代報紙雜志的發展,為雜文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客觀的物質條件。

魯迅的自覺實踐

魯迅對現代雜文的發生和發展具有最敏銳的感受和最清醒認識,他自覺以“雜文家”的身份積極從事雜文創作,并在理論上加以說明,在實踐上予以衛護、扶持。

(2)范圍

這個時期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的倡導期。從1918年魯迅發表的“隨感錄”到1925年“女師大風潮”期間所寫的雜文可以歸入這一時期。它們大都收入《熱風》《墳》兩個雜文集中。

(3)代表作

《我之節烈觀》

這一篇作品主要論述了中國貞節觀念的荒謬。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作品論述了新的父子關系的建立。

《娜拉走后怎樣》

作品論述了婦女解放問題。

(4)特征

魯迅這時期的雜文還帶有形成期的明顯特征。

藝術表現

《墳》中的雜文更接近“論”,以細密的邏輯層層推進,說理充分;《熱風》中的雜文更接近“感”,熱情充沛,直抒胸臆,情感性的特征更為明顯。

主題思想

這時期的雜文多是針對帶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和思想觀念而發的,其特點是就一些分散的題材解剖或針砭帶有高度普遍性的思想觀念。

2.發展期

(1)范圍

從1925年“女師大風潮”發生后到1927年國民黨建立政權之前所創作的雜文可以歸入這一時期,它們多數收在《華蓋集》和《華蓋集續編》兩個雜文集中。

(2)特征

思想尖銳深刻

這一時期,魯迅雜文對中國國民性的解剖已經深入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它超出了一般概念和口號的層次,對中國社會各種社會現象和言論的深層本質有了更直接的針砭和解剖。

藝術個性明確

a.開始出現具有高度典型意義和象征意義的“叭兒狗”一類的意象。

它們成了為社會公眾所熟悉的文學意象,并且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意識發展產生了內在的巨大影響。

b.形式多樣化

這一時期,像《青年必讀書》《無花的薔薇》《忽然想到》《通訊》《馬上日記》《記念劉和珍君》《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等都各有特色,更自由地運用各種形式而又有雜文文體統一的特征。

3.成熟期

(1)范圍

1927年以后的魯迅雜文都可歸入這一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雜文集有《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二心集》《三閑集》《花邊文學》《準風月談》《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

(2)特征

雜文擁有更廣闊豐富的內容和更凝聚的視點。

這一時期的魯迅幾乎參與了同當時社會各種人物的思想交鋒,從而也把社會思想的百態反映在了他的雜文創作中,使得思想解剖范圍變得更大了。

雜文寫作成為魯迅的主要創作形式。

1927年以后,魯迅才自覺地以雜文寫作為主,有意以“雜文家”而存在于文壇。

(3)題材

魯迅在這個時期的雜文取材極其廣泛,其中有九類重大歷史事件和思想斗爭是這一時期雜文的主要骨骼。

對國民黨政治專制和文化專制的直接揭露和抨擊

a.背景

國民黨對內的白色恐怖政策和對外國帝國主義的屈辱投降政策等,把中國變得滿目瘡痍、民怨沸騰。

b.代表

《答有恒先生》《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友邦驚詫”論》《為了忘卻的記念》《華德焚書異同論》和《寫于深夜里》等都是直接揭露國民黨專制統治的雜文名篇。

革命文學論爭中對創造社、太陽社部分激進青年知識分子的批評

a.背景

創造社、太陽社的一些青年知識分子盲目反抗現狀,對現實社會制度和社會思想的本質關系缺乏深切的認識,在文化思想戰線上容易脫離對整體社會目標的追求。

b.代表

《“醉眼”中的朦朧》《文藝與革命》《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現今的新文學的概觀》等著名雜文就批評了激進青年知識分子的這種傾向,批評了他們的教條主義作風、盲目主義和唯我獨“革”的態度。

對“新月社”的批判

a.背景

“新月社”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傾向于避開整個社會的政治專制和文化專制而講個人的尊嚴,企圖與現實的政治專制和文化專制達成有限的妥協。

b.代表

《文學與出汗》《盧梭與胃口》《新月社批評家的任務》《“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好政府主義”》《“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言論自由的界限》等著名雜文尖銳地揭露和批判了“新月社”的理論主張和政治傾向的虛偽性和反動性,顯示了高超的戰斗藝術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水平。

對“民族主義文學”的揭露和批判

a.背景

“民族主義文學”的倡導者是一群公開賣身投靠的文人,他們不僅鼓吹國民黨的反動賣國主張,而且充當了反革命“文化圍剿”的打手。

b.代表

《“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沉滓的泛起》等著名雜文中徹底剝露了這類人的丑惡嘴臉。

對“自由人”和“第三種人”的批判

a.背景

“自由人”和“第三種人”以“無黨無派”相標榜,在嚴酷的現實中取“超然”的態度,鼓吹“藝術至上”和“文藝自由”,攻擊左翼作家“左”而不作。

b.代表

《論“第三種人”》《又論“第三種人”》等雜文分析了這類人的心態,批駁了他們的政治態度和文學傾向。

對“論語派”的批評

a.背景

“論語派”對國民黨的專制主義統治采取退讓的態度,試圖把這種壓制合法化、合理化。

b.代表

《談金圣嘆》《“論語一年”》《小品文的危機》《小品文的生機》《從諷刺到幽默》《從幽默到正經》等雜文對“論語派”所倡導的“閑話的幽默”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兩個口號”論爭中對某些左翼領導人的批評

在“兩個口號”論爭中,魯迅同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不同意放棄左翼作家的獨立思想追求和文學主張。魯迅與“左聯”部分領導人的矛盾不是政治上的敵我矛盾,而是兩種思想原則的矛盾。

對各種文壇小丑的諷刺和揭露

文壇小丑是一群沒有任何真誠的社會追求、人生追求和藝術追求,而在專制主義淫威下投機鉆營的人。魯迅有大量雜文是對他們的諷刺和揭露。

對中國社會思想的綜合解剖

這類雜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端和各種腐朽丑惡的社會現象進行了綜合性的解剖。并且在現實解剖的廣闊性和豐富性以及社會思想綜合分析的尖銳性和深刻性上,相比于前期取得了較大發展。

(二)藝術成就

魯迅雜文不論在思想性還是在藝術性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思想性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只有魯迅的雜文堪稱中國現代史詩性的作品,它反映了中國現代社會的歷史發展,也解剖了這個時代的各種社會思想現象,是中國社會思想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2.藝術性

(1)兩結合

魯迅雜文的特色是把深刻的人生哲理與對生動的社會現象及生活現象的描述結合起來,用強烈的主體意識記錄客觀事實。

客觀事實

魯迅雜文與現代的攝影藝術相近,通過角度、圖像的選擇和不同對象的組合等藝術手段,使所論事物的本質顯露得更加充分,更具典型意義,更啟人深思。

主觀意識

魯迅雜文比現代攝影藝術更尖銳、更潑辣,戰斗性更強,其中加入了作者的議論和抒情,把理性的啟迪、情感的感染和形象的刻畫熔于一爐,自由奔放,不拘一格。

(2)新文體

魯迅雜文不是中外文學史上固有的文體形式,而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繁榮、發展起來的具有獨特民族特點和現代特點的新的文體形式,是魯迅不拘一格的大膽創造。

七、評述

魯迅是中國現代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為將畢生主要精力貢獻給文學事業的一位巨人,他的偉大之處在于,不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是最富有獨創性的。

1.作品的先鋒性

(1)小說

《吶喊》《彷徨》中的現實題材小說在中國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傳統,歷史題材小說集《故事新編》也具有獨創性的風格。

(2)散文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在中外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3)雜文

魯迅的雜文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無人能與之媲美。

2.作品的獨立性

《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野草》《朝花夕拾》和雜文,各呈異彩,有著不同的體式和格調,而又具有一貫的作風和氣派,這充分表現了魯迅的巨大創造才能和創造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永福县| 阿鲁科尔沁旗| 长寿区| 辽中县| 清水县| 普兰县| 鄂尔多斯市| 罗田县| 当雄县| 富平县| 大埔区| 布尔津县| 壶关县| 麦盖提县| 宽城| 宁强县| 和静县| 隆子县| 清水县| 婺源县| 阿合奇县| 滦南县| 温泉县| 惠东县| 辽源市| 廊坊市| 阿图什市| 南雄市| 哈尔滨市| 新乐市| 博兴县| 新津县| 嘉兴市| 芒康县| 彰化市| 五大连池市| 华亭县| 莲花县| 柳州市|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