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章 民事權利

一、概念題

1.民事權利

答:是指民事法律規范賦予民事主體滿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權利人可以在法定范圍內享有某種利益或實施一定的行為。權利人可以請求義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保證其享有或實現某種利益。權利人因他人的行為而使其利益受到侵害時,可以請求有關國家機關采取強制措施予以保護。

2.形成權

答:是指權利人依自己單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夠使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屬于形成權的主要有承認權、選擇權、撤銷權、抵銷權、解除權及繼承權的拋棄權等。

3.相對權(清華大學2005年研究生入學考試題)

答:相對權是指請求特定人為一定行為或不行為的權利,它是相對于絕對權而言的,是將民法上權利按其效力劃分而得的權利之一種。其特征在于義務人是特定的,所以又叫做對人權。

4.抗辯權

答:是指對抗他人行使權利的權利。根據抗辯權作用的不同,抗辯權又可分為永久性抗辯權和延期性抗辯權。永久性抗辯權。是指權利人有永久阻止他人行使請求權的權利。延期性抗辯權,是指權利人在一定時間一定條件下可以提出抗辯,而不是永久可以抗辯。

二、簡答題

1.以民事權利的內容為標準,談談民事權利的分類問題。(北京大學2007年研究生入學考試題)

答:根據內容,民事權利可以劃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

(1)財產權以財產利益為內容,是通常可以以金錢衡量其價值的利益為內容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按照權利內容又可以分為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

(2)人身權指與權利主體的人格、身份不可分離并不直接具有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人身權一般不具有可讓性,在受到侵害時首先應當以非財產的方式予以救濟。人身權包括人格權與身份權。

2.形成權在我國法律上是怎么規定的?(清華大學2005年研究生入學考試題)

答:(1)概念

形成權是依權利人單方意思表示使既存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

(2)類型

使法律關系發生效力的形成權;

使法律關系發生效力的形成權,我國法律上的相關規定主要有,法定代理人對于被代理人(被監護人)行為的承認權,被他人無權處分之物的權利人對無權處分的承認權,本人對無權代理的承認權,以及債權人對債務人與第三人債務承擔的同意權。

使法律關系效力變更的形成權;

使法律關系效力變更的形成權,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主要是債權的選擇權。

使法律關系效力消滅的形成權。

使法律關系效力消滅的形成權,我國法律上規定比較多,有善意相對人的撤銷權,意思表示錯誤的撤銷權,意思表示不自由的撤銷權,債的保全的撤銷權,解除權人的解除權,抵銷權人的抵銷權。

形成權除有權利人可直接行使的以外,還有法律規定須依訴行使的。比如,《民法通則》規定,對于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行為,得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或撤銷。

3.絕對權與相對權有什么區別?(西北政法大學2006年研究生入學考試題)

答:兩種權利是依民事權利的效力所及相對人的范圍為標準而劃分的。絕對權是權利效力所及相對人為不特定人的權利,義務人是權利人之外的一切人,故又稱“對世權”。物權、人身權等均屬絕對權。

相對權是權利效力所及相對人為特定的人的權利。相對權的效力僅僅及于特定的義務人,故又稱“對人權”。債權就是典型的相對權。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

(1)權利實現的方式不同。絕對權,是指無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即可實現,并可以對抗不特定人的權利。相對權,是指必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才能實現,只能對抗特定的人的權利。

(2)權利內容之法律上所對抗的人范圍不同。絕對權是對抗一般人之權利,而相對權為對抗特定人之權利。

(3)權利適用領域不同。絕對權指對于一般人請求不作為的權利,如人格權、身份權、物權等。相對權指對于特定人請求其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如債權。

三、論述題

1.試述民事權利的本質。

答:關于權利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四種學說:

(1)客觀說,又稱利益說。該說由德國法學家耶林提出,認為權利的本質就是法律保護的利益。這種觀點強調,權利是為了保護權利人的某種利益的,但它本身并不是這種利益,只是一種法律的形式,可以依此形式主張利益。

(2)主觀說,認為權利的本質是意思自由,即人的意思能夠自由活動或能夠任意支配的范圍。意思是權利的基礎,沒有意思就沒有權利。

(3)法力說,該說由德國學者梅克爾提出,他認為權利的本質為法律上之力。“法律上之力”,系由法律所賦予的一種力量,憑借此力量,既可以支配標的物,也可以支配他人。

(4)框架概念說,該說由德國學者拉倫茨提出。

本書認為可以提出一個有關權利的框架性概念。即權利的內容,為法律上的自由;權利的外形,為法律上之力;權利的目標,是服務于權利人特定利益的實現或維持。權利就是服務于民事主體特定利益的實現或維持,由法律上之力保證實現的自由。

2.試述民事權利的自我保護。

答:民事權利的自我保護,是指權利人自己采取各種合法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這種保護措施由于是由當事人自己采取的,因此又稱為私力救濟或自我救濟。

權利主體采取一定的方式保護其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本身的屬性。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采取自我保護手段應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權利主體只能以法律許可的方式,在法律允許的限度內保護自己的權利。我國民法明文規定的自我保護措施,只有自衛行為,即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兩項。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民事立法中,尚認可自助行為。

(1)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或財產免遭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對侵權行為人采取的必要防衛行為。

通過正當防衛實現民事權利的自我保護,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

現實性,指對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財產實施的侵害行為必須是現實的,即該侵害行為已經開始并正在進行。

違法性,指對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財產實施的侵害行為并非依法或依據合同約定進行的合法行為。如果是公務人員依法進行的職權行為或醫生依據醫療服務合同實施手術,就不得進行正當防衛。

針對性,指正當防衛必須針對侵害人本人實施。不法侵害行為來自侵害人,防衛的目的在于制止侵害,故防衛行為只能對侵害人本人實施,不得針對第三人。

目的性,指防衛人具有保護合法權益的意圖。防衛不得出于報復,不得針對侵害非法權益的行為。

進行正當防衛不能違反比例原則,即防衛人采取的防衛措施與實現保護權利的目的應當相稱。防衛人通常應采取既能避免自己或他人權利遭受損害,又僅給侵害人造成最小損失的方法來進行防衛。

(2)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不得已采取的致他人較小財產損害的行為。其構成條件如下:

危險的緊迫性,指合法權益正遭受危險。“危險”是指現實存在的某種有可能立即對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緊迫事實狀態;“合法權益”意味著緊急避險不適用于非法利益遭受危險。

避險措施的必要性,指避險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避險措施。不采取該措施就不足以使合法權益避免現實正在遭受的危險,不足以保全較大的合法權益。

避險行為的合理性,即避險行為適當并不得超過必要的限度。必要限度要求避險行為造成的損害應當小于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這里的損害僅限于財產損害,可依財產價值的大小加以衡量。

(3)自助行為

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實現自己的請求權,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所采取的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的合法行為。

自助行為僅在公力救濟無法及時發揮作用時方可適用。因此,自助人借助自助行為保護的請求權,必須是可以申請國家機關強制執行的請求權。如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債權請求權、與債務人的人身相關的債權請求權等,即不得采取自助行為。

行為人在實施自助行為之后,必須立即向有關機關申請援助,請求處理。行為人無故申請遲延,應立即釋放債務人或把扣押的財產歸還給債務人之外,造成損害的還應負賠償責任。行為人的自助行為如果不被有關國家機關事后認可,也必須立即停止侵害并對受害人負賠償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宝清县| 延吉市| 韶关市| 青龙| 安义县| 淮滨县| 巴东县| 潜山县| 新郑市| 桂平市| 长丰县| 岳西县| 高邑县| 嘉黎县| 正安县| 随州市| 仪征市| 伊宁县| 巨野县| 通化市| 桂平市| 固原市| 渝北区| 萝北县| 东平县| 潞城市| 乃东县| 阜城县| 衡阳市| 麻阳| 安庆市| 邛崃市| 贵州省| 山阴县| 西城区| 朝阳县| 辉南县| 诸城市| 普宁市| 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