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4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一、概念題

1.新聞學(中南財大2009~2010年研;上海財大2009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07年研)

答:新聞學是對人類新聞傳播現象、新聞活動特征及其規律進行探求和揭示的一門學科。在學科性質上屬于社會學科(或社會科學),但又具有比較強烈的人文學科色彩。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新聞活動、新聞傳播業,以及它們與人類其他活動領域的關系。其主要任務,是從學科結構的不同分支出發,探討研究新聞活動自身的特點與規律、揭示新聞活動與整個社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子系統)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機制。為新聞活動的有效進行、新聞傳播業的良性發展提供理論、觀念、知識、技能和方法。新聞學科發展到今天,大致形成了這樣的學科分支:歷史新聞學(新聞史)、應用新聞學(新聞業務)、理論新聞學(新聞理論)和交叉(跨學科)新聞學。

2.新聞理論(中國傳媒大學2004年研)

答:新聞理論,是新聞學的一個學科分支,主要研究新聞現象的本質與特征,揭示新聞活動、新聞業的基本規律,以及新聞活動與整個社會系統的互動關系。新聞理論的基本目的是:解釋新聞現象、解釋人類新聞活動中的各種關系;以理論自身的品質和精神,不斷反省自身,開拓新的理論境界,有自己的價值追求;導引人們理解新聞現象,批判和反思新聞現實,并在理論的范導之下,改變或改造現有的新聞現象、新聞現實,開辟和建構新的新聞傳播景象。

二、簡答題

傳播學與新聞學的關系。(中山大學2009年研)

答:在我國,新聞與傳播教育是一體的,但在西方,傳播學和新聞學是有所分離的,各自有不同的學科重點與研究對象。

新聞學曾是傳播學的前身與源頭之一,而傳播學一旦形成獨立的學科以后,與新聞學形成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關系。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基本分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概念不同

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信息和新聞事業的特點和規律、新聞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和作用的科學,它包括了理論新聞學、實用新聞學、歷史新聞學以及邊緣性新聞學等。傳播學,是一門以“人類傳播”或“社會傳播”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而社會傳播包括了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等類型。

(2)產生時間不同

傳播學產生于美國,比較科學的說法應為在20世紀40年代形成獨立的學科;而美國的新聞學早在19世紀末就已完善。

(3)研究領域不同

新聞學對媒介的研究內容只集中在新聞部分。報紙中新聞研究的是報紙的四大塊——新聞、評論、廣告、副刊,它主要研究前兩塊。廣告研究近幾年才起步,副刊只略微涉及;至于電視,只研究其新聞部分,60%以上的娛樂節目不屬于新聞學的研究范疇,廣播亦然。而大眾傳播學對六大媒介的全部內容都研究,領域要開闊得多。

(4)研究側重點不同

新聞學主要研究新聞媒介內部的規律,而傳播學研究媒介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大眾傳播對社會的影響,即效果研究,這部分約占70%。

(5)研究方法不同

新聞學以邏輯推理為主,以某個理論為依據,推導出很多理論,屬于直觀式研究。至于大眾傳播學,對批判學派介紹很多,因為我國研究的思路、方法與之十分相似。而且它揭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很多問題、陰暗面。但不能因而誤以為批判學派占有主導地位。西方大眾傳播學研究的主流是實證學派,無論是數量還是影響,都遠遠超過批判學派。

(6)學科背景不同

大眾傳播學的理論范式很多,涉及的學科廣泛,如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等,流派繁多,觀點龐雜。換言之,哲學有多少流派,大眾傳播學就有多少流派。相對而言,新聞學的學科背景比較單一,這是不利于它發展的因素。

三、論述題

有研究者發表過題為《新聞學需要轉向大眾傳播學》的論文,認為“新聞學轉向大眾傳播學不單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的問題”。請你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人大2004年研)

答:《新聞學需要轉向大眾傳播學》是復旦大學新聞系的李良榮教授與博士研究生李曉林發表在《新聞大學》上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進入90年代以來,經濟體制的轉軌和大眾傳播媒介作為獨特的經濟力量迅速崛起,使新聞學研究面臨了許多嶄新問題。比如,廣告成為媒介的主要財源。以報業為例,1983年全國報業廣告為7千萬元,至1997年,廣告營業額已達96億元。于是,廣告與受眾的關系研究便成為新聞學面對的新課題。這樣的新課題層出不窮。新聞學的發展與借鑒大眾傳播學的要求愈來愈緊迫,這兩門學科的轉化整合是新聞實踐的呼喚,是一個總體的趨勢。

新聞學和傳播學兩門學科有著不同的生長背景,不同的研究對象,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文化積累。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新聞媒介的改革,新聞學已有向傳播學轉化的趨勢,所以我同意李良榮教授的這個觀點,具體看法如下:

(1)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的銜接

新聞學,是以人類社會客觀存在新聞現象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學科,重點探索新聞事業產生、發展的特殊規律和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從新聞學的內容看,它可分為理論、歷史、業務三部分。大眾傳播學,是傳播學的分支學科,以研究大眾傳播活動為支點,“著重研究大眾傳播工具與社會的關系,以及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等的關系。”

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新聞學始終以新聞為邏輯生長點,而大眾傳播學則把信息當作其天然的研究對象,這為這兩門不同背景、不同研究對象的學科的交融,打開了思路。新聞與信息是一對同質的、相互交叉的范疇,這種同胞式的研究內容成為新聞學和大眾傳播學整合的必要前提。

新聞學是在媒介發展的過程中興起的,從一開始,新聞學就把有關媒介尤其是報業的結構、功能性研究置于首要位置,這與大眾傳播學中的以大眾傳播媒介為主要研究對象不謀而合。大眾傳播媒介的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志、書籍這6大塊中,報紙、廣播和電視這一半的內容與新聞學研究對象重疊。

新聞學中的讀者需要理論,與大眾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有著天然的聯系,只是作為媒介對象物的讀者或受眾,在這兩門學科各自的研究框架內所處位置的不同,顯示了這兩門學科的不同重心。新聞學側重以媒介為本位的讀者理論,而大眾傳播學則把受眾理論置于整個學說的核心位置。

新聞學和大眾傳播學是在這種既有質的不同、又有現象聯系的情況下發展各自的學說的,新聞學囊括大眾傳播學中的與它相關聯的部分似在情理之中。即新聞學轉向大眾傳播學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學科背景。

(2)新聞改革要求新聞學吸取傳播學的理論養分

90年代的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新聞媒介的改革。新聞學研究對象的媒介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態勢,表現在以下方面:

媒介結構發生變化

過去以報業為主、輔以廣播、電視的格局,被報紙、廣播、電視齊頭并進的局面代替。而且,報業、廣播、電視的分化趨勢明顯。各種專營某一類信息的媒介迅速發展,譬如報業的證券報、體育報等;廣播的各種專業臺,諸如經濟臺、音樂臺、交通臺等;電視業的有線電視、教育電視等紛紛從原有媒介中分化而出,使得媒介品種急遽增長。

媒介功能發生變化

媒介變化的世界和變化的受眾需求,其功能從過去單一的宣傳功能轉變到提供信息、進行宣傳、傳播知識、提供娛樂等多元化的功能。媒介功能的變化,反映了媒介把視角轉向了傳播。

媒介經營方式的變化

媒介產業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媒介已從事業型轉向產業型,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成為市場經濟中重要的經濟力量。報業的集約化印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息理論、受眾理論、競爭理論的實際意義。

新聞學是研究新聞現象、探索新聞事業發展規律的學科,面對生機勃勃的新聞媒介改革,傳統新聞學的改革也勢在必行。目前,傳統新聞學顯得與時代步伐很不合拍,從新聞學術刊物、新聞學開設的課程等方面來看,傳統新聞學表現出老、舊、窄、怪的特點。

理論的力量在于為實踐開辟道路,新聞學要為新聞改革開辟道路,它自身就必須進行改革,如果僅運用傳統的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不足以應付媒介日新月異的發展,也不能為媒介發展引路。新聞學需要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吸取大眾傳播學的養分,轉化為自身的機能,才能擔當此任。

(3)轉化的途徑

新聞學需要吸收大眾傳播學的核心內容,受眾理論

受眾理論作為學科框架內的重頭戲,需加以深入研究。受眾的角色和地位研究在大眾傳播學中極受重視,是大眾傳播學研究的五項基本研究領域之一。受眾觀念的引進,對新聞學而言,有其強烈的針對性。

由于新聞學一向以宣傳為本,它的讀者理論是以媒介為本位,而非以受眾為軸心,只強調自上而下的灌輸,而沒有把宣傳和受眾需要結合起來。這種學術框架隨著社會的進步,已顯露出諸多不便,不利于新情況下的媒介發展。實際上,受眾理論給新聞學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尤其是實踐意義上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a.受眾理論與媒介內容、功能、經營運作等的變化互為因果。

受眾對媒介而言即是市場,廣告的價位及數量與受眾的數量如影隨形,誰擁有最多受眾誰就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媒介就會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受眾理論與媒介發展這種關系,在新聞實踐中逐步深化,也為新聞學開辟了一片新的研究領域。

b.受眾理論,整合了新聞學中對報紙、廣播、電視三大部分有關讀者、聽眾和觀眾的分類研究。

在新聞學中,報紙的讀者、廣播的聽眾、電視的觀眾是稍有涉及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作為被媒介指導的對象而存在的。受眾理論則使這種被動的角色成為主動參與媒介運作的積極角色,受眾甚至成為媒介發展所依據的基礎,這種角色換位帶來的媒介變化是有目共睹的。

c.受眾調查,已成為新聞學研究中開展的一項常規業務,用來測試媒介的實際效應,進行具體分析。

新聞學需要吸收大眾傳播學的效果理論

傳播效果,是大眾傳播活動的中心,傳播學中的效果理論花樣繁多。美國傳播學派的效果研究,側重于個人的、短期的、直接的效果。歐洲批判學派,則重視從宏觀角度對傳播者和傳播制度的研究。效果研究中的說服性傳播、“議程設置”假說、“使用與滿足”說、大眾傳播的強效果理論等對新聞學有著直接的借鑒作用。在中國,新聞學有關效果理論的研究十分貧乏,然而又十分急需。效果理論至少在新聞學領域引發如下回應:

a.理順新聞學中有關宣傳、輿論導向、受眾興趣等相互關聯而又異質的概念關系,尤其在實證方法下,對這些概念做進一步的印證和澄清,便于新聞學的基礎性研究的深入。

b.效果理論對媒介的影響之大,在于其伴隨效果理論而開展的媒介調查,理論被量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從閱讀率、收視率、收聽率中量化媒介在市場中的份額比例,從而調整媒介的內容、功能、運作等,便于媒介的發展。比如,媒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何評說,就可從調查中看出端倪,從而得到比較明確的體認。

c.借鑒效果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方法,作為新聞學認知外界事物的方式,從而擴大研究領域和展現新的研究風貌。方法的多元將為學術研究增添新的路徑,使人們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研究成果,解決存在和新生的諸多問題,開辟新的研究范圍。

新聞學需要吸收大眾傳播學中有關媒介經營理論

a.大眾傳播學涉及到的經濟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一是有關信息的理論;二是有關廣告的理論。信息,是大眾傳播學中的基本概念,媒介發展正是有賴于信息的傳播。廣告,是大眾傳播業的支撐點,受眾市場、發行市場、媒介的內部管理、媒介的內容選擇等都是為了吸引廣告,以獲得媒介生存條件。新聞學在吸收這些理論時,要符合中國的國情,社會主義的媒介發展要把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b.大眾傳播學生長于典型的西方市場經濟之中,服務于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和他們的傳播制度,大眾傳播學從一開始,是為了經濟制度而建立、發展,并反過來對經濟制度發生重要影響,它是地地道道的市場經濟的產物。從計劃經濟體制中孕育生長的新聞學,有其獨特的理念成分。它的基礎性研究有其成熟的魅力,比如新聞五性構成了新聞學的理論主干,如何在發揚傳統與吸引外來文化方面保持科學的態度,是做好新聞學轉向大眾傳播學的首要工作。大眾傳播學適應市場經濟下的媒介運作,但也不是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對它的借鑒,應與做其他的文化課題一樣,有一番去粗取精的改造制作功夫,以適應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要求。

總言之,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轉軌,社會處于大幅度的轉型期,媒介發展對新聞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大眾傳播學針對市場經濟下的媒介發展,有它獨特的引導方式和解題方式,因此,借鑒大眾傳播學的優秀成果是新聞學的當務之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川县| 庆元县| 任丘市| 延津县| 苗栗县| 博爱县| 桂阳县| 南开区| 肇源县| 安陆市| 墨玉县| 浮山县| 惠安县| 临邑县| 揭阳市| 射洪县| 贵阳市| 灌南县| 抚州市| 太康县| 远安县| 南澳县| 文昌市| 红原县| 老河口市| 武山县| 阿图什市| 永济市| 中卫市| 泸水县| 汉源县| 南充市| 平昌县| 辛集市| 什邡市| 镇江市| 青龙| 夹江县| 大港区| 义马市| 霍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