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3年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663行政學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按照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一段十八大的具體材料,主要是關于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兩番的目標。有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2010年和2020年將達到的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對數據。

1.我國2020年實現GDP總之翻一番有沒有可能,請根據相關的計算回答,不得純粹用文字表述。(15分)

答:2001和2010年我國現價GDP分別是10.97萬億元和40.15萬億元人民幣,2011年達到了47.29萬億元。2001~2010這10年GDP年均實際增長10.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GDP實際增長速度最快的10年。【2001年總值×(1+r)10 =2010年總值,計算出年均增長率r】

要使2020年GDP實際規模比2010年翻一番,2011~2020年GDP需年均實際增長7.18%。【2011年總值×(1+r)10 =2020年總值,計算出年均增長率r】假定GDP平減指數2012年增長2.2%,2013~2020年平均增長3%,那么到2020年現價GDP將達到112.01萬億元,是2010年的2.8倍。事實上,由于2011年GDP已增長9.3%,2012~2020年GDP僅需年均實際增長6.94%即可實現翻一番目標。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GDP累計實際增長7.7%,如果2012年全年GDP增速為7.7%,則2013~2020年GDP僅需年均實際增長6.85%。由此可見,我國2020年實現GDP總之翻一番的目標既切實可行,又實事求是。

2.你認為我國2020年城鄉居民人居收入翻一番有沒有可能,請用相關行政管理理論和相關理論闡述。(15分)

答:以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假定2011年~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為7.17%(或7.2%),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同為7.17%(或7.2%),到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或人均實際收入)就可以翻一番。

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是指所有人,即全體國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總體概念,并不意味每個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可能低收入者增加的還要多,高收入者增加的要少,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難點和重點在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這就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后半程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若要使我國2020年城鄉居民人居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實現,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增強政府能力,推動經濟持續發展

有效性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政府能力首先體現在經濟管理方面,包括推動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發展”的基本涵義首先是指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次是指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的均衡發展。判斷政府經濟能力優劣的主要標準都是社會經濟的增長速率、增長規模和增長內涵。能夠通過公共政策的有效運用以實現社會經濟不斷合理增長的政府就是有效的政府。

居民收入翻一番暗含著中國的經濟將會從傳統的投資經濟增長型,逐步轉變成為消費經濟增長型,消費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驅動力;因此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更加注重投資與消費的協調;通過推動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是勞動者收入不斷增長的堅實基礎。

(2)有效發揮政府職能,調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機制

實現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基本途徑是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還要盡可能地消除導致蛋糕隱性流失與非法攫取蛋糕的條件。要實現上述目標,關鍵是要有效發揮政府職能,尤其是發展職能和扶助職能。

首要的是應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顯著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還應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顯著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從制度上保證勞動收益,控制收入分配差異擴大化趨勢,保證和提高勞動在收入分配關系中的蛋糕份額。

(3)有效發揮公共財政作用

公共財政是政府進行資源配置、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工具,實現居民收入倍增,必須要發揮好公共財政的核心作用。改革的措施包括:改變我國現有的公共財政分配體制、壓縮非基礎設建設預算、改變稅收征管體制等;

同時要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改善低收入,擴大中等收入,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真正提高居民的生活滿意度。

3.你認為隨著GDP總值翻一番,我國城鄉人居收入能不能同等比例翻一番,請根據相關的計算回答,不得純粹用文字表述。(20分)

答:(1)2011~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需年均實際增長7.18%。由于2011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9.9%,2012~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僅需年均實際增長6.88%,即可實現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比同期GDP年均增長目標低0.06個百分點。根據2012年前三季度的數據,預計2012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11.0%,于是2013~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僅需年均實際增長6.38%,即可實現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比同期GDP年均增長目標低0.47個百分點。可見,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也是切實可行的。

(2)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并不等于我國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基于我國現階段的國情,遵循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在努力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重大目標的過程中,不同群體、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崗位居民(或勞動者)的收入增長速度應該有所不同。低收入群體人均收入增速應明顯超過中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人均收入增速應明顯超過高收入群體;低收入行業人均收入增速應顯著超過高收入行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明顯應超過城鎮居民;西、中部地區人均收入增速超過東部地區;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增速明顯超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

(3)要實現上述目標,關鍵是發揮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糾正由市場機制建立起來的分配格局,使之達到社會認同的“公平”和“公正”的分配格局;這其中至關重要的是采取正確的稅收制度和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按照下面材料回答問題(4*10分)

1.有人說領導力就是領導者的能力,你是否認同這句話,請給出解釋。

答:領導力和領導能力有相關之處,但并非同一個概念。

(1)領導力就是在實踐中有用的一系列人們能看到的技巧和能力,即如何激勵他人自愿地在組織中做出卓越的成就。領導力所討論的核心問題是領導者如何通過實際行動,把理念化為行動;把愿景化為現實;把障礙化為革新;把分裂化為團結;把風險化為獎賞。

值得強調的是,在一定意義上,領導力就是行動能力。具體來說,領導力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職位和權利、資源和個人關系、成績和貢獻、星火相傳、尊重個人所代表的目標和理想。

(2)領導的基本功能包括確立發展方向和前進目標、聚合追隨者以及動員和組織群眾。因此就領導者而言,其所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領導者的能力包括決策、規劃、分析、指揮、協調、控制、表達、影響他人等多個方面,是領導者素質的綜合反映。優秀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包括動機強旺、意在高遠;意志堅強、堅忍不拔;執中有權、通權達變。

(3)因此,領導力只是領導者的能力的一部分,主要是行動能力這一方面。所以說題中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2.工資就是薪酬,這種說法在什么情況下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請給出正確的界定。

答:過去,人們習慣于把工資和薪酬混為一談,實際上,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隨著企業間人才爭奪戰的愈演愈烈,工資和薪酬已演變成兩個不同的概念。

(1)薪酬是員工在組織中通過工作而獲得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的回報。具體而言,薪酬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外在報酬。指員工所獲得的貨幣、實物及服務,它包括直接報酬、間接報酬、非金錢性報酬三類。直接報酬包括工資、獎金、股票期權、利潤分享等;間接報酬包括保險、帶薪休假等各種福利;非金錢性報酬指與職務相關的工作條件及權限的安排;一種是內在報酬,通常是指員工自身因工作而獲得的心里收益,比如挑戰性的工作、決策的參與等;

(2)工資是根據勞動者所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按照事先規定的標準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即勞動的價格;它是以貨幣形式對組織工作人員勞動付出的報酬,是薪酬的最核心部分。

(3)綜上,工資只是薪酬的一部分。在過去針對低職位員工、不注重對員工激勵、企業無福利保險的時代可能是正確的;但是對高職位和注重對員工激勵、企業注重福利保險的時代是不正確的。

3.職業道德和個人道德相比,職業道德的主體是個體聚合成的群體,你是否認同這句話,請給出解釋。

答:這種說法過于片面。正反兩方面論述為:

職業道德是指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它通過公約、守則等對職業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規范,既是本行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規范,又是行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而個人道德是指用來指導個人行為的原則或規則。

(1)就職業道德和個人道德的關系而言,職業道德的主體確實包含了大量具有個人道德的個體。

職業道德是一般個人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社會分工的產物;

職業道德與個人道德都屬于自律范圍,是一種內在的、非強制性的約束機制。個人道德是社會個體的基本道德,不具有個人道德的個體很難具有職業道德;

個人道德正確與否及其水平的高低,必然會影響企業營銷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及營銷策略道德水準的高低。

(2)職業道德的主體并不是具有個人道德的個體簡單聚合成的群體。

職業道德強調的是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而個人道德主要強調的是人作為社會一員所應遵循的規范。

由于職業道德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每個個體工作時都有自己的習慣,但不一定是職業習慣,更不一定是符合職業道德的職業習慣。所以,具有個人道德的個體不一定就具有職業道德。

4.有人說第三條道路是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共同底線而不是不同于這兩種道路的第三種觀念。你是否認同,請給出解釋。

答: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三者的關系如下:

(1)新自由主義是在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強調市場導向、主張貿易自由化、價格市場化、產權私有化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全球化理論和思想體系。在本質上,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全球化意識形態的右翼理論表現。經濟上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政治上否定公有制和國家干預。第三條道路不只單單是走在中間,或只是一種妥協或混合出來的東西。第三條道路是在社會民主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之間的政治斗爭和理論爭論的基礎上產生的。內容表述為:在社會民主主義的基礎上,肯定自由市場的價值,強調解除管制、地方分權(非核心化)和低稅賦等政策。

(2)社會民主主義主要是以西北歐國家所選擇的社會發展模式,大多數社會民主主義者接受了中立派的第三種道路,支持解除政府對經濟的管制,并且強調機會均等作為社會正義的基準點。社會民主主義核心是社會公平和高福利。極其重視福利國家,不反對國家干預。

(3)第三條道路是西方國家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所選擇的一套理論和政策的體系,尋求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分配之間的平衡點,是第三條道路關注的核心問題,既能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能逐步改善中下層的社會福利,是第三條道路的目標;

(4)在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兩大理論之間,第三條道路理論選擇了吸收與揚棄、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理論道路:在政治方面打破傳統的左與右的劃分;在經濟體制方面,倡導混合經濟;在國家功能問題上,試圖分解國家權力;在福利國家問題上,主張變社會福利國家為社會投資國家。

第三條道路蘊涵的關鍵價值是機會、責任和共同體,雖然第三條道路有時被人說成是“新”的社會民主主義,但是第三條道路采用市場和私人部門的解決辦法,和社會主義傳統不再有任何瓜葛。

綜上,第三條道路并不是超越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道路,也不是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共同底線,而是兩者的批判性綜合。第三條道路的提倡者正是看到了兩種主義互有不足之處,才通過揉合兩種主義的優點,互補雙方的不足而成的政治哲學。

三、論述題(60分)

政府部門人力資源,公務員,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公共人力資源的聯系與區別。

答:人力資源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可以被管理者運用以產生經濟效益和實現管理目標的體力、智能與心力等人力因素的總和及其形成基礎,包括知識、技能、能力與品性素質等。

在現代社會中,公共領域和非公共領域成為社會管理的兩大基本領域。在公共領域,代表社會公共利益,承擔社會公共事務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是主要的組織形式,其運行遵循著公共生活的制度和規則。在非公共領域,企業構成了其主要組織形式。作為市場主體,企業運行遵循著市場的規則和規律。按照這兩大領域及其主體組織形式,我們可以把人力資源的管理劃分為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兩大類型。由此可知,在公共領域實施的人力資源管理又被稱為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科學的職位分類制度,界定清晰不同范圍人力資源的含義,這對于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管理與開發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概念界定

政府部門人力資源是指“政府部門中的全體工作人員,包括正在工作、正在培訓或正在待崗的各類工作人員”,具體來說包括三個部分: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選舉產生或決定任命的各級政府組成人員;根據公務員管理制度考評選拔后任用的、各級政府部門中除政府組成人員以外的其他文職或專業工作人員;根據勞動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定選擇和聘用的、各級政府部門中的工勤人員。

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在我國也稱公職人員,是指在公共機關任職的人。公民因擔任一定的國家職務而與國家發生權利義務關系,這種關系稱為公職關系,擔任這類職位的人稱為公職人員。我國目前的公職人員主要由八大類,包括人民團體工作人員、企業單位管理人員、國家檢察機關工作人員、審判機關工作人員、權力機關工作人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黨務機關工作人員、行政機關工作人員;

公共人力資源是最寬泛的概念,除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之外,還包括帶有志愿性質、服務于社會公益的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工作人員等;

(2)概念之間的聯系

這些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在價值取向上強調公平、中立,公共部門由于其公共性,在處理各種公共事務中首先必須強調公平與公正,從而實現真各國社會資源分配、獲取資源的機會分配方面的公平與公正;

在服務理念上,公共部門人力資源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標,已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為基本職能,關注社會效益;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一般較為強調政治素養和道德水準,受制于較為嚴格的層級制、指揮與服從關系;

(3)概念之間的區別

范圍上的區別,政府部門人力資源包括領導、一般公務員和工勤人員;公務員僅僅指通過公務員考試錄取的基層工作人員;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主體范圍有所擴大,在我國,除了政府之外還有國有企事業單位、黨的機關、人民團體等;公共人力資源則是最為寬廣的概念,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公共部門外,還包括不以盈利為目的的非營利組織等。

人員要求上的差別:雖然都屬于公共人力資源,但是不同分類標準下的人員素質和服務理念卻有著明顯的差別。一般來說,范圍越窄,越是接近傳統意義上公務人員的核心圈,對公職人員的要求便約嚴格,區別于私營部門的特征就越明顯;

(4)分類的意義

與企業部門相比,政府部門在國家事務中處在重要地位和特殊功能。企業主要以經濟效益為目標,追求經濟最大收益;而政府部門則主要以公共利益為目標,實施宏觀控制,進行行政管理。以公務員為主體的政府部門從業人員的管理,無論是在選拔、配置還是培訓、獎懲方面,都與企業部門的人員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對公共領域的人力資源做出詳細而明確的劃分,便于對其管理以及制度化;便于針對不同的人力資源有針對性的實施開發和管理,從而最終推動政府能力的提升和政府職能的轉變。

推薦閱讀
  1.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綜合歷年真題(2010~2012)視頻講解【7小時高清視頻】
  2. 邵沖《管理學概論》(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3. 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4. 葛洪義《法理學》(人大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5. 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213翻譯碩士日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6.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711基礎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7. 蔡迎旗《學前教育概論》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8. 葉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9. 張三慧《大學物理學:熱學、光學、量子物理》(第3版)(B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0. 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第14版)
  11. 曾憲義《中國法制史》(第2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8小時高清視頻】
  12. 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第3版)
  13. 朱瀅《實驗心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3版)
  14. 高放《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5. 王炳照《簡明中國教育史》(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镇江市| 永顺县| 东乡| 临泉县| 醴陵市| 太白县| 泰和县| 阿克苏市| 西林县| 雅安市| 丹凤县| 肇州县| 潜江市| 蒙山县| 荥阳市| 光山县| 柘荣县| 济宁市| 新蔡县| 临沂市| 胶州市| 成都市| 鹤壁市| 绥中县| 珲春市| 平乡县| 北海市| 大名县| 兴文县| 德阳市| 平遥县| 长白| 云南省| 华坪县| 怀安县| 三穗县| 深圳市| 高台县| 九江市|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