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一、填空題

1.儒、______、道,通常被理解為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2010年真題]

【答案】

【解析】儒、釋、道是我國的三教,從東漢時期佛教的傳人開始,我國就出現了三教合流的局面。儒教是以孔子為主的儒家思想,道教是以老子為主的道家的一部分,佛家就是以釋迦牟尼為主的思想。

2.優秀傳統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積極作用。

【答案】民族凝聚;民族復興

【解析】優秀傳統是民族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它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它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3.在國家形成以前,黃河流域分布著兩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_為精神支柱的農牧氏族集團______,一是以______為精神支柱的游獵氏族集團______。

【答案】血緣關系;華夏族;原始宗教;鳥夷(東夷)族

【解析】華夏族是對漢族的先民稱呼,指的是眾多氏族部落混糅組合成的以漢人為主的民族融合大家庭,亦稱華夏族。東夷族又稱東夷或夷,是華夏民族對東方民族的稱呼,并非單指某一族群。

4.中國文化的外在特點是統一性、連續性、______和多樣性。

【答案】包容性

【解析】中國文化建立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它包容了社會中的種種矛盾,也消融了社會中的不和諧因素,使社會歸于清明安和。

5.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嫡長子繼承(宗法繼承)制;嫡庶等級(宗法等級)制;大宗、小宗之分

【解析】宗法制確立于夏朝,發展于商朝,完備于周朝,對后來的封建王朝影響頗深。以后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

6.除了黃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華文化的搖籃。

【答案】遼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

【解析】中華文化的發源地通常位于大江大河流域。這些區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動植物豐富,所有這些因素都為早期文明和人類的誕生提供了可能。

7.漢唐之際,漢族與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政策和“______”政策。

【答案】開辟貿易之路;和親;自治

【解析】漢武帝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辟陸上絲綢之路。唐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得到發展,從而加速了漢唐時期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和親”指兩個不同民族或同一種族的兩個不同政權的首領出于“為我所用”的目的所進行的聯姻。“自治”指國家對少數民族進行自治區域的一種民族行政自治管理模式。

8.人類初始集團指的是______。

【答案】家庭

【解析】家庭是親屬中較小的戶內群體,共同生活居住、共同經濟核算、相互合作發揮作用的人組成的單位。

9.在西周宗法制發展的全盛時期,國家政治中的______統治序列與______統治序列,是合二為一的。

【答案】宗族;君主

【解析】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

10.“多子分繼財產制”淵源于漢武帝時頒布的______。

【答案】推恩令

【解析】推恩令是漢武帝劉徹為削弱諸侯王勢力而頒行的一項重要法令。其規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推恩令的頒布其實是漢武帝出于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

11.秦以前的宗族屬于__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則屬于______宗族。

【答案】宗法;親情

【解析】宗法宗族指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組織,它的建構以宗法制為前提。在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系是連接人與人之間及社會集團之間關系的重要紐帶。親情宗族指以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的感情為基礎所建立的家庭組織。

12.“二千年之政,秦政也”。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_。

【答案】古代官僚政治

【解析】秦朝時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互相沒有統屬關系,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為后世政治行政體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13.中國人有機論的過程性思維導致______的習慣產生。

【答案】應變

【解析】思維是人腦的活動過程,是人類在認識客觀事物過程中所進行的理性思考。當某個民族所具有的思維活動經過代代流傳而基本穩定下來,具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后,這種思維活動就可以稱作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具有意會體悟的直覺的特征,從而產生了應變的習慣。應變指適應時事變化,應付事態變化。

14.整體型思維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__,分析型思維則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__。

【答案】功能;實質

【解析】整體性思維對事物全面思考,把實現的結果、過程優化、影響等問題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研究。因此其關注研究事物的功能。分析型思維是一種邏輯性的,關注個體屬性而少關注背景的研究。它最終的研究方向必然是直達事物的本質。

15.北宋哲學家周敦頤是把______當作______問題進行討論的第一人。

【答案】世界本原;哲學

【解析】周敦頤是北宋著名哲學家,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他的學說對以后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周敦頤是把世界本源當作哲學問題進行系統討論的鼻祖。

16.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本;原;用

【解析】“本”指根據前人的經驗教訓,其依據是求之于前人的典籍;“原”指從普通百姓的感覺經驗中尋求理論根據;“用”指將言論應用于世實際的政治,看是否符合國家百姓人們的利益。

17.“莊周夢蝶”、“朝三暮四”說明了莊子的______思想。

【答案】相對主義(或相對論)

【解析】莊子的相對論認為是非對錯沒有客觀標準,因而是不能判定的,是與非完全是相對的。莊子否認所有認識范圍的標準,未對判斷是非的標準作出回答。

18.中國古代系統觀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種主要的系統關系。

【答案】循環關系;和諧關系;“君臣”(或主導、伺服)關系;勝復(或平衡)關系

【解析】古代中國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把事物諸因素聯系起來作為一個系統或整體來進行分析和綜合的思想。

19.在中國傳統觀念里,系統內通常會保持穩定的機制,其構成來自兩方面,一是______,一是______。

【答案】外控制系統的控制作用;自體調節系統的調節作用

【解析】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系統由于主客觀兩方面的控制會趨于穩定狀態。在外控制系統和自我調節系統中,自我調節系統占主導地位。

20.中國傳統宗教觀帶有很濃厚的現世實用的味道,表現在(1)______;(2)______。

【答案】宗教的作用以現世為目的;宗教世俗化

【解析】宗教儀式可以滿足個體的心理需要,減緩生活壓力,提供積極的生活以面對生死考驗,它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宗教世俗化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宗教逐漸由社會意識的全部變為社會意識的一部分,以一種更寬泛、包容的方式在現代社會中發揮作用。

21.以朝代為順序,評述歷史事件始末,并獨立成篇的史書體裁,叫做______。

【答案】紀事本末體

【解析】紀事本末體指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者是南宋的袁樞,他的《通鑒紀事本末》就采用了這種體例。它克服了編年體記事分散和紀傳體記事重復的缺點,在編年、紀傳、政書三種體例之外又創立了一種新體裁,從而為史學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22.從表現手法來看,藝術分為______藝術、______藝術、______藝術和______藝術等幾類。

【答案】表演;造型;語言;綜合

【解析】藝術包括表演藝術、造型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其中,表演藝術是通過人的演唱、演奏或人體動作、表情來塑造形象、傳達情緒、情感從而表現生活的藝術。造型藝術指以一定物質材料和手段創造的可視靜態空間形象的藝術。語言藝術是運用語言的手段創造審美的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綜合藝術是戲劇、戲曲、等一類藝術的總稱。

23.靜在藝術中有三個深刻的含義,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靜極而動;靜寓意動;靜抑制妄動

【解析】靜寓意動指用隱筆說明說不清或不方便說明的事情,是含蓄的一種藝術。靜抑制妄動指沉著冷靜可以抑制任何輕舉妄動。

24.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意”有三種表現: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意境和氣韻;追求變化 ;動之美

【解析】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意境和神韻作為一種審美形態,指審美對象洋溢著一股不可抑制的活力,而且這種活力又具有一定的節奏和規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給人留下聯想和回味的余地。

25.整一性指的是表現為______的文化特征。

【答案】整體系統(模式)

【解析】系統整體大于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相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系統整體觀的認識會更加深化和發展,可以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工作和學習。

26.中國古代文化結構具有內部穩定的組織,由此形成______、______和______的文化特征。

【答案】整一性;動態性;連續性

【解析】整一性指的是表現為整體系統模式的文化特征。整一性、動態性與連續性三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27.中國文化是______進化,遺傳因素較多,變異因素較少。

【答案】漸變性(或傳承性)

【解析】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傳統中的精華因子得以保存,而其糟粕則被丟棄。文化由前代向現代逐步發展,體現出其發展的傳承性。

28.文化三現象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物態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

【解析】物態文化是指人類在長期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文化基礎生產上產生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意識形態,是人類各種意識觀念形態的集合。

29.中國多元文化的形成經歷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個時期。

【答案】華夏文化形成;華夷文化融合;中亞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

【解析】華夏文化以儒學為主流,兼收并蓄、百花齊放,是全方位的文化,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形成。華夷文化指山東半島上諸夷族部落之間逐步融合而形成的文化。

30.思維是______。

【答案】人腦的活動過程

【解析】思維具有概括性、間接性、邏輯性、深刻性特點。間接性是思維憑借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的間接的反應。邏輯性這一特征反映出思維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認識,表明思維過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并按著一定的規律進行。

二、選擇題

1.一般來說文化的結構可分為四個層次,其中屬于文化核心部分的是(  )。

A.物質文化

B.制度文化

C.心理文化

D.行為文化

【答案】C

【解析】一般把文化分為四個層次: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三行為文化層;心理文化層。心理文化層指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的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華部分。

2.中國傳統文化是以(  )為主體的文化。

A.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B.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C.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D.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農家文化

【答案】C

【解析】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道學和佛學的兼容。中國傳統文化應是儒釋道的兼容體。

3.(  )是中國形成遼闊版圖的一個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

B.黃河文化向各地輻射

C.長江文化向各地輻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遷徙

【答案】A

【解析】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遼河流域的文化通過相互間接觸、交流溝通進而相互吸收、滲透、學習而最終融為一體。這體現了文化融合的過程。

4.中國文化被譽為“樂感文化”,是因為中國人的思維傳統習慣于用(  )的眼光看問題。

A.以悲為樂

B.排惡崇善

C.生命發展

D.絕對差異

【答案】C

【解析】“樂感文化”一詞是李澤厚先生于1985年在一次題為《中國的智慧》講演中提出來的。“樂感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實用理性。中國人最講實用、實際與實惠,這使中國人具有靈活變通的性格,不會死板固執。

5.(  )是人類有意識地利用自然創造出來的景觀

A.自然景色

B.文化景觀

C.奇異地貌

D.沙漠綠洲

【答案】B

【解析】文化景觀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體的自然環境基礎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態的地理復合體。它是歷史時期以來人類活動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價值的景觀。

6.中國文化的開放性,在(  )以前,主要表現在(  )的不斷擴大上,其后則表現在對外文化交流上。

A.周;思想

B.魏晉;思想

C.唐;疆域

D.漢;疆域

【答案】D

【解析】“文景之治”后,漢武帝時期,武功鼎盛,國土大幅擴展。漢朝時期,疆域鼎盛,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唐朝的疆域較漢代更加遼闊,并且其對外交流也進一步擴大,唐朝與周邊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少數民族都建立了聯系,并且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

7.(  )是宗族對中國古代政治的最要影響。

A.儒家治理

B.家國同構

C.宗族關懷

D.宗產繼承

【答案】B

【解析】“家國同構”是指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共同性。“家國同構”的社會格局是宗法社會的顯著特征。“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賴以存在的社會淵源,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理想,反映了“家”與“國”之間這種同質聯系。

8.(  )是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來區分嫡庶親疏的等級制度。

A.貴族制

B.世襲制

C.宗族制

D.宗法制

【答案】D

【解析】宗法制確立于夏朝,發展于商朝,完備于周朝,對后來的封建王朝影響頗深。以后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

9.中國古代“法治”形式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考試選官,即(  )。

A.科舉制

B.文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分封制

【答案】A

【解析】科舉制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稱作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次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10.古代世界中較為完善的官僚制是(  )朝的(  )。

A.魏;九品中正制

B.秦;三公九卿制

C.唐;三省六部制

D.宋;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對于三省制,其中尚書省形成于東漢(時稱尚書臺);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于三國時,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11.將對一類事物的理解整理出來,形成模式,用來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這種推理方式,叫做(  )。

A.合理外推

B.逆向推理

C.循環推理

D.以大觀小

【答案】A

【解析】合理外推法是理科學科的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伽利略即利用斜面實驗外推,間接證明自由落體是勻變速運動。

12.中國哲學發展的高潮期是在(  )時代。

A.殷周

B.近代

C.宋明

D.先秦

【答案】C

【解析】理學在宋明兩代達到高潮。宋明理學即兩宋至明代的儒學,同時借鑒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北宋嘉祐治平年間,儒學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學派、司馬光溫公學派、蘇軾的蜀學等派。后來談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后來洛學由朱熹發揚光大,在福建創出閩學,成為居正統之位的程朱理學。

13.人性論是中國(  )的主要理論之一。

A.道德主義

B.人文主義

C.理性主義

D.人本主義

【答案】B

【解析】人性論包括四種,即性善論 、性惡論、 性無善惡論、性有善惡論。傳統儒家人性學說認為“人皆可以成堯舜”,只要“內養外化,皆可成善”。我國最先主張“性善論”的是戰國中期人孟子,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和發展人,創造了儒家哲學的唯心主義理論體系。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天賦的“善端”,具有一種先驗的道德觀念的萌芽。我國最先主張“性惡論”的是戰國中期人荀子(荀況)。他認為人生來性就是惡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惡變善。

14.戰國時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論,標志中國曾出現(  )。

A.形式邏輯

B.辯證邏輯

C.化理學

D.自然哲學

【答案】A

【解析】形式邏輯是研究演繹推理及其規律的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康德首先使用了這個術語。在中國,形式邏輯代表學派有墨家、名家和儒家的荀子。墨家研究邏輯為的是找到邏輯的原則,名家為的是建立詭辯體系。墨家對于邏輯的認識集中體現在《墨經》中。

15.中國古代較為全面概括系統思想的觀念是(  )。

A.道德觀

B.邏輯觀

C.陰陽觀

D.五行觀

【答案】D

【解析】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說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觀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

16.佛教漢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  )。

A.改變全部原來教義

B.分化為大、小乘

C.融合儒道思想

D.自我完善

【答案】C

【解析】隋唐時期,儒、佛、道相互影響,趨于合流。佛教從南北朝發展到隋唐,進入全盛時期;道教則因唐王室自認為是李耳后代,得到大力提倡;儒學從佛教、道教那里吸取思想資料,佛教、道教在理論上也日趨儒學化。

17.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顯著特色是(  )。

A.偏重抒情,充滿詩意

B.偏重表現,充滿浪漫

C.偏重寫實,充滿實際

D.偏重抽象,充滿離奇

【答案】A

【解析】我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都具有抒情性這一特點,詩歌作品的抒情性則更為明顯。此外,古代散文、戲曲和小說,對這一特點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由于社會歷史原因所形成的民族性格和心理定勢,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抒情多半比較含蓄深沉、委婉曲折、帶有濃重的東方民族特色。

18.(  )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規矩。

A.寫意

B.放浪

C.入律

D.狂狷

【答案】D

【解析】《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狂”是指不拘一格、氣勢猛烈、蔑俗輕規。“狷”指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中國古人狂而進取,進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學會狷而自守。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狂狷是中庸之道的進守辯證。

19.中國畫、書法中的“飛白”是中國傳統藝術觀中(  )的典型表現。

A.虛短實長

B.虛實相濟

C.心物對應

D.虛實相抑

【答案】B

【解析】虛實相濟是古典作品中常用的藝術手法之一,虛和實是相對而言的。二者并非涇渭分明,而是一個有機融合的整體。

20.中國藝術的真諦是(  )。

A.我物對立

B.去偽存真

C.異質相斥

D.異質同構

【答案】D

【解析】“異質同構”是“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視知覺組織活動和人情感以及視覺藝術形式之間,有一種對應關系,一旦這幾種不同領域的“力”的作用模式達到結構上的一致時,就有可能激起審美經驗,這就是“異質同構”。正是在這種“異質同構”的作用下,人們才在外部事物和美術品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活力”、“生命”、“運動”、“平衡”等性質。

21.古代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特征是(  )。

A.注重線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視材料的運用

【答案】A

【解析】中國畫盛用線條,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并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

22.中國傳統繪畫構圖布景的主要特征是(  )。

A.不留空虛

B.嚴格布局

C.虛空之道

D.集中視點

【答案】C

【解析】中國傳統繪畫表現中的虛空是畫面意境構造的一部分,虛空給人以無盡的視覺吸引與想象空間,是中國傳統繪畫之美的主要因素,強調“虛實相生”的審美意境,體現了主體生命意識和宇宙生命精神。

23.中國文化系統保持動態性的其中一個表現是(  )。

A.具有完備的吸收外來文化的機制

B.具有獨特的時空觀

C.具有整一不變的思維結構

D.具有穩定的歷史觀

【答案】B

【解析】中國傳統文化浸透著造化的目光。造化即宇宙萬物的生成變化和運用發展。中國人善用自然的目光去審視宇宙萬物和社會人生,這是中國宇宙時空觀的內在靈魂。

24.中國文化的進化是(  ),遣傳因素較多,變異因素較少。

A.直線性

B.跳躍性

C.漸變性(傳承性)

D.突變性

【答案】C

【解析】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傳統中的精華因子得以保存,而其糟粕則被丟棄。文化由前代向現代逐步發展,體現出其發展的傳承性。

25.中國傳統文化現象的特征是(  )。

A.智圓行方

B.行規守矩

C.極盡浪漫

D.融匯貫通

【答案】A

【解析】圓是中國道家“環”的學問;方是中國儒學的理想規范。圓是“和”,方是秩序;圓是共性,方是個性;圓是心體,方是意象。智慧來自多種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圓;行為應該恪守一定的規范和道德,故是方。

26.中國文化充滿理性,這是一種“制天命而用之”的(  )。

A.分析理性

B.實用理性

C.非實用理性

D.創造性

【答案】B

【解析】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具有鮮明的務實事、戒空談的經世致用特點,即“實用理性”。中國人非常關注現實的、此岸的價值,以解決社會和人生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

27.中國傳統的“和”的起點和基礎是(  )。

A.存異

B.趨同

C.守一

D.無異

【答案】A

【解析】“和”的精神是以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的;而“同”旨在排斥異己,消滅差別,整齊劃一。

28.中國傳統的“和”的主體結構是(  )。

A.混雜

B.混合

C.不和

D.和諧

【答案】D

【解析】“和”是圓融,是接納,是寬容,是變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與他人、事、物協調的品德。道家推崇“和”。

29.中國傳統的“和”的平衡機制是(  )。

A.等距離

B.偏執

C.執中

D.固執于一點

【答案】C

【解析】中庸觀念講的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當適度,強調對欲望、情感和行為等有所節制,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30.中國傳統的“和”的功能是(  )。

A.不變

B.生變

C.無形

D.有形

【答案】B

【解析】中國歷史上“和”的概念經歷了由實轉虛的演變過程,它逐漸從具體器物與感官經驗抽象而為價值理念和精神訴求,用來表達協調、和諧、平和等思想觀念。

31.“攤丁入畝”、“金瓶掣簽”等所反映的文化內容屬于(  )形態的文化。[2009年真題]

A.行為

B.精神

C.制度

D.物質

【答案】C

【解析】“攤丁入畝”、“金瓶掣簽”均是清朝時期實行的制度,反映的文化內容屬于制度形態的文化。“攤丁入畝”是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的一種賦稅制度。“金瓶掣簽”是由清政府中央通過掣簽方式來確定藏傳佛教最高等大活佛的轉世靈童的制度。

32.下列文化中屬于行為文化形態的是(  )。

A.萬里長城

B.清明掃墓

C.金瓶掣簽

D.忠孝節義

【答案】B

【解析】A項,萬里長城屬于物質文化形態。C項,金瓶掣簽屬于制度文化形態。D項,忠孝節義屬于意識文化形態。

33.右圖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它最集中體現了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特色是(  )

A.設計者的獨具匠心

B.象形文字與書法魅力

C.反映了甲骨文特點

D.中國拼音文字的創新

【答案】B

【解析】“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以印章為主體表現形式,將中國傳統的印章和書法等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征結合起來。經過藝術手法夸張變形、巧妙地幻化成一個向前奔跑、舞動著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

34.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  )思想。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兵家

【答案】C

【解析】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中華文明的優秀文化遺產。這一思想對鞏固封建統治,維護國家統一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封建統治者為了控制人們的思想而推行愚昧政策,阻礙了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歷史發展產生過消極影響。從構建和諧社會與廉政建設來看,儒家思想中的勤政愛民、任人唯賢、和睦相處、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具有現實意義。

35.作為傳統文化,其尤其突出的特征是(  )。

A.民族性

B.地域性

C.時代性

D.傳承性

【答案】D

【解析】傳統文化是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其傳承性是最基本的特征。

36.下列文化為物質文化形態的一組是(  )。

A.萬里長城、都江堰、秦始皇陵、外灘建筑群

B.清明掃墓、賽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

C.“郡縣制”、“科舉制”、金瓶掣簽、包產到戶

D.忠孝節義、知恩圖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答案】A

【解析】物質文化是指為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的文化形態,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觀的物質表現。B項,都為行為文化。C項,都為制度文化。D項,都為意識文化。

37.下列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的是(  )。

A.物質形態文化

B.行為形態文化

C.制度形態文化

D.精神形態文化

【答案】D

【解析】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精神形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是文化的核心。

38.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時期是從(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

【答案】B

【解析】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為我國已發現的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39.以下文化中屬于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的是(  )。

A.大汶口文化

B.龍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答案】C

【解析】ABD三項,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屬于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40.距今約(  )年,我國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階段。

A.8000~10000

B.7000~8000

C.5000~6000

D.4000~5000

【答案】C

【解析】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時候,進入母系氏族公社階段,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是長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個典型,已定居生活,已學會打井、飼養牲畜,并種植水稻。

41.中國的原始人群出現在(  )。

A.大約100萬年前

B.大約50萬年前

C.大約70萬年前

D.大約170萬年前

【答案】D

【解析】遠在距今約170萬年的時候,云南元謀人就已經活動在中國大地上,元謀人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原始人類。

三、術語解釋題

1.文化結構

答:文化結構包括以物質形態出現的硬文化,又稱物態文化,和以精神形態出現的軟文化。物態文化、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統稱“文化三現象”。

2.封土建國

答:封土建國指商周時期,天子將全國土地的使用權頒給諸侯,讓他們建立領地國——封國。

3.禮法

答:禮法即以法的形式維護以君主為首的統治秩序——“禮”。

4.思維方式

答:思維方式指當一個地方或某個民族的思維經過一代代流傳而基本穩定下來,成為習慣,并形成自己獨特的形式。

5.社會論

答:社會論是專門研究解決人際矛盾、協調人際關系的理論。

6.仁

答: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表現為“愛”。但與“博愛”不同,其“愛”是“有差等”的,包括兩種:上對下之“愛”,含情愛和恩愛(關懷、同情、支持、扶助、指導,等等);下對上之孝,含情愛和敬愛(尊敬、報答、服從、仰慕,等等)。

7.意境尚“不隔”

答:意境尚“不隔”是指在文學作品中,要用詞準確、形象鮮明、感情濃郁、自然清新,能在讀者心中出現深刻清晰的境界。

8.典志體

答:典志體是專門記載典章制度的沿革廢置以及與之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史事的中國古代的史書體裁。

9.靜寓意動的功能

答:靜寓意動的功能指用隱筆說明說不清或不方便明說的事情,是含蓄的一種藝術。

10.心物對應

答:心物對應即藝術作品和心靈之間存在的共鳴和感應的關系。

11.以大觀小

答:以小觀大是中國藝術創作的一種手法,指創作者不是把圖形“畫”在紙上,而是身臨其境,親自去“造就”自然。

12.智圓行方

答:圓是中國道家“環”的學問;方是中國儒學的理想規范。圓是“和”,方是秩序;圓是共性,方是個性;圓是心體,方是意象。智慧來自多種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圓;行為應該恪守一定的規范和道德,故是方。

13.中國文倫充滿理性

答:中國文倫充滿理性是從自然觀發展為社會功能觀的體現,同時是人文主義的體現。

14.存異

答:存異是中國“和”文化結構的起點和基礎,即組成“和”系統的各個要素必須是具有自己不同于其他要素的個性,相互間才會有吸引力,才能組成系統。這是系統形成的第一步。

15.文化程式

答:文化程式指的是將某種行為簡潔代、符號化,以便向人們傳達一種較為固定的信號,幫助人們理解文化的內涵。

16.廣義文化

答: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并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廣義文化是與人類及人類的創造活動相聯系的,是以人為中心的概念;廣義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它涵蓋人類歷史的全過程,是一個傳承發展的綜合概念;廣義文化的外延涵蓋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全部。

17.狹義文化

答:狹義文化又稱人文文化,是某一社會集體(民族或階層)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經傳承積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總體體系。狹義文化不但以人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動為中心,即使觀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為內核的。狹義文化關注的不是個別人的精神活動,而是經歷史傳承累積凝聚的共有的、成體系的人文精神。狹義文化關注的不僅是全人類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階層、集團人文精神的特點。

18.文化產品

答:廣義的文化產品指人類創造的一切提供給社會的可見成品,既包括物質產品,也包括精神產品。狹義的文化產品專指精神產品,它是寫成的典籍或成為口頭流傳的語言形式的純粹的思想觀念的產物。

19.文化內涵

答:文化內涵指那些不屬于狹義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20.文化現象

答:文化現象指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系。

21.文化事象

答:文化事象指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并含有規律性的現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觀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綜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觀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們對現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認識產物。

22.文化觀念

答:文化觀念指一個時期某一階層或某一行業的人群對文化問題所持的態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現的意識形態,諸如價值觀、審美觀等。

23.文化思潮

答:文化思潮指某一特定時期、在一定背景下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并為多數人贊同和奉行的文化觀念和文化事象所形成的廣泛潮流。

24.文化政策

答:文化政策指一定時代、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行政機構對文化領域的問題所頒布的相關規定和對策原則。

25.民族文化

答: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志之一。由于歷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功能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在這一或那一歷史時期,相對而言,有比較昌盛、發達、普及的;也有昌盛、發達、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會因此而喪失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種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種價值而言,它們均處于平等的地位。

26.國別文化

答:國別文化是以國家為劃分的社會依據,以某一國家特有的歷史與國情為基礎。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即在統一的國家內民族共同體的文化。中國文化又稱中華文化、華夏文化、炎黃文化,它屬于國別文化。

27.中國傳統文化

答:中國傳統文化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

28.天下觀念

答:分裂與統一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大現象,統一總是占主導傾向的追求。大體從商朝開始,王朝就已按著距離的遠近,對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時,“天下”的觀念已十分明晰。以后歷朝歷代的荒地,無不以邊遠的四裔民族的“來朝”為榮。“天下”觀念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最求統一,追求統一始終是政治觀念中的基調,也是歷史的基本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意識,是威力持久的中國理念,對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壯大,曾起過重要作用。

29.文化及文化傳統

答:文化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文化傳統是指在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完善、表現為一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文化創造模式。

30.文化景觀

答:“文化景觀”是指人類有意識地利用自然創造出來的景觀。它是相對于“自然景觀”而言的。

31.合理外推

答:合理外推是指將對一類事物的理解整理出來,形成模式,用來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種方法。它是中國傳統理論中的一個專有名詞。

32.“月令”圖式的思維方式

答:“月令”圖式的思維方式指在互不相關的事物中建立時空結構的思維方式。

33.直覺

答:直覺是指一瞬間產生的某種直接的、大致的但較籠統、不精確的想法,即直覺是過去知識、經驗和思維形式的簡單組織。

34.文化休克

答:文化休克這個概念是由比立斯和漢弗瑞在1957年首次提出來的,后來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奧伯格在1958年至l960年期間多次使用“culture shock”一詞,并使之普及開來。文化休克是指的是在適應新的文化環境時,因失去了熟悉的社會符號及規約所產生的心理上或生理上的問題。即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環境中生活和學習的人,由于文化的沖突和不適應而產生的深度焦慮的精神癥狀,表現為感到孤獨、氣惱、悲傷、渾身不適乃至生病,隨著對第二文化的了解和適應而逐漸消失。

四、論述題

1.簡述文化的基本結構。[2011年真題]

答:文化的結構是指文化包括的層次,一般認為,其基本結構有四層,分別是:

(1)物態文化

物態文化指上色是實體文化,如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人們在實踐中建立的調節和規范自身行為間相互關系的準則。如政治制度、法律和法令等。

(3)行為文化

行為文化俗稱習慣和風俗。如禮儀、飲食等。

(4)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

如漢人喜歡平衡對稱,而伊斯蘭則喜歡圓形和不對稱。

2.淺談文化的含義和作用。

答:(1)文化的含義

文化是指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地域、音樂、文學、繪畫、雕塑、戲劇、電影等。在考古學上“文化”則指某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制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征。有時文化也指文明。

(2)文化的作用

社會作用

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文化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文化對人的作用

a.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b.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c.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 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日益突出。

3.試析中國古代農商的地位。

答:(1)農業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經濟命脈

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的發祥地之一,它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及水利工程當時在世界上都是遙遙領先的。勤勞的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重視農業的地位。古代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農業和土地被視為國民經濟命脈。由此形成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小農經濟。

(2)中國古代統治者“重農抑商”

中國古代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出現,然后不斷的經營發展,直至明清時期才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不同的時期,商業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隨著商業的發現,古代城市也隨之不斷的崛起與發展。

4.概述華夏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義。

答:(1)華夏文化圈的形成

黃河中上游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黃帝部落→華族和夏族→華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進華夏文化圈。黃河下游齊魯一帶是以鳥為圖騰的東夷各部落,他們開創的文化形成黃河東部的東夷文化圈。黃河東西兩大文化圈相向發展,在中原匯合起來,形成華夏共同體。

黃河中上游文化圈的形成

炎帝族自西方游牧進入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沖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后來炎黃兩族在阪泉發生了三次大沖突。黃帝族打敗了炎帝族,由西北進入了中原地區。炎黃兩部落逐漸融合,形成黃河中上游文化圈。

黃河下游文化圈的形成

東夷部落生活于今天的山東地區即黃河中下游區域,炎黃部落聯合后終于打敗東夷各部落,在民族上達到融合狀態,形成黃河中下游文化圈。

(2)華夏文化圈形成的意義

華夏文化圈的形成標志著農牧文化與游獵文化相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特征的文化與以原始宗教為凝聚力的文化相結合。

5.試析宗族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答:在現代中國,宗法制度依然以一種“先祖魂靈”、“先祖遺志”的觀念,在精神上統領著民眾,從各方面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民生氣息。

(1)宗法制度形成中國家庭強大的凝聚力

家庭是現代社會的細胞,只有千千萬萬家庭的和睦,才真正出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古代家族宗法制依然對現代家庭的和諧與管理發揮著重大重要。這對于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舉足輕重。

(2)宗族使現代人有更多的歸屬感

物質相當發達的現代社會,各種價值觀念和遙遠的距離使更多人心理“茫茫然”。而在這樣一個宗族社會中,現代人可以重新找回自我,找回一種信念,有了更多的歸屬感。

(3)宗族制度衍生出對族人的種種法律上、道德上的普遍約束力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儒家思想統治了幾千年的中國來說,猶為如此!

大凡所有的宗族,都會立下一系列的規定,以約束族人的行為、作為族人的行為規范。族規中不免會包含有違背現代文明之處,但相對而言,族規里的規定都緣于傳統的制度與統治思想,與現代的法律有異曲同工之妙。

6.為什么小農經濟在中國古近代得以長期存在?

答:(1)農耕文明是中國古代小農經濟形成的基礎

中國古代社會以自耕自足的農業為主,農業和土地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土地價值觀、宗法制觀念、沉重的封建剝削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小農經濟具有個體分散式經營、封閉性強、自給自足等特點。

(2)統治者政策的維護

漢武帝行“推恩令”,社會出現“多子分繼財產制”,土地不斷被兼并并且買賣,又不斷被分割,出現“富不傳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現象。故小農經濟在古近代得以長期存在。

7.試論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特點。

答: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包括直觀思維、整體思維、辨證思維、類比思維,其特點主要體現為:

(1)直觀思維的特點

中國古代直觀思維是重體悟的、以經驗為基礎的思維。直覺和悟性是認識世界的基礎。直覺和悟性可以利用前人的經驗,對事物的大致方向和發展趨勢做出預見和選擇。

(2)整體思維的特點

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重整體、重體悟,以經驗為基礎。它把天地、人、社會看作密切相關的整體,認為天地人我都處在一個系統中,并且系統內的個要素相互聯系。

(3)辯證思維的特點

辨證思維是運用對立而統一的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分析各種自然現象。

(4)類比思維的特點

類比思維指依據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內在屬性進行比照和聯系的思維。中國傳統思維善于抓住事物間的某種相關進行類比象征,已達到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的分析與表述的目的。

8.略論中西印的矛盾觀及解決矛盾的方法。

答:(1)西方的矛盾觀及解決辦法

西方強調矛盾的對立和區別,矛盾的雙方地位平等,因此必然發生沖突。統一矛盾雙方的主要途徑是“妥協”。“妥協”的衡量標準是“法律”。

(2)印度的矛盾觀及解決辦法

印度強調矛盾雙方隔絕,隔絕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統一起來。故印度人重視宗教。矛盾雙方可通過宗教這一媒介達到和諧。

(3)中國的矛盾觀及解決途徑

中國認為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相互區別的。而統一矛盾雙方的主要途徑是協調,即建立秩序和協調關系,但這種秩序的建立和協調有一定的衡量標準,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禮法”。

9.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什么?

答: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的精髓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中”和“和”。

(1)“中”

“中”是個性,是立場,是不變,是清高,是區別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儒家推崇“中”。

(2)“和”

“和”是圓融,是接納,是寬容,是變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與他人、事、物協調的品德。道家推崇“和”。

總而言之,“中”和“和”兩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國傳統思想里,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

10.試述中國古代文化系統內的動態性表現。

答:中國古代文化系統內的動態性主要表現為:

(1)系統內的交互作用

中國古代文化系統內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現為各個文化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以中國哲學中諸子百家思想為例,其紛繁的發展狀態呈現出各家思想與言論的相互影響作用。例如孔子和孟子,二者間存在一定的繼承與發展關系,通常將二者的學說統稱為“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是對中國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的通稱。其由孔子開創,經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的不斷發展,成為中國文化的主體思想。儒家思想具有鮮明的人世精神,以孔子“仁”、“禮”的治世思想為核心,維系并實踐著一個極具親疏遠近、貴賤尊卑的社會秩序。儒學在各個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學術形態,如兩漢經學、宋明理學以及清代樸學,雖各具特點,但整體精神仍是大致相通的。孔孟之道主要保存在儒學的一批經典中,如《論語》、《孟子》、《旬子》、《四書章句集注》等。

(2)系統內的調節功能

中國古代文化系統內的調節功能主要表現為文化理論發展過程中調整。例如,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是漢代儒學的兩個派別。今文經,指漢武帝時,經戰國時代的學者師徒之間口耳相傳,后來采用漢代流行的隸體文字書寫而成的儒家經典;古文經指使用“古文字”寫成的先秦舊本,是從孔子舊宅的壁縫里發現或從民間獲得的古文經書。今文經學家以西漢的董仲舒為代表,其尊孔子為經學之祖,注重闡述經文的微言大義;古文經學家則尊崇周公,認為六經不過是孔子整理過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還有待研究,多注重名物訓詁。

(3)系統內的宇宙觀

中國古代文化系統內的宇宙觀是指中國古代哲學對于“天人關系”的認識。中國哲學中最重要的主題表現為“天人之學”,即關于人與天及其關系的認識。

天人之學是中國哲學所討論的最重要的主題,其核心是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也是中國人獨具特色的思維方式。

發展脈絡

a.西周——“天命論”。

b.春秋——子產提出“天人相通”。

c.戰國——孟子提出“天人同流”。

d.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對后世影響很大。

e.北宋——理學家張載第一次提出了“天人合一”。

涵義

a.天和人的關系是相互感通、融合為一的。

b.“人道”與“天道”即人世的運行原則和大自然的變化發展規律是根本一致的。

c.人們行為處世應該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注意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將自然作為道德評價的基本標準。

11.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否含有現代化的因素?

答:中國傳統文化中含有現代化的因素,主要包括:

(1)社會道德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包含著社會道德的成分。儒家思想中包含著“禮治”、“德治”、“人治”的思想,儒家思想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2)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亦稱作整體觀、全局觀,即對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論事,把想要達到的結果、實現該結果的過程、過程優化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等一系列問題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進行研究。

(3)人際關系論。

人際關系論是指企業中的管理者通過關心職工的需要、欲望、個性、情緒、利用職工的心理和感情,促使他們提高勞動積極性的一種企業管理理論。

傳統的儒家思想把“仁”作為他們的最高道德標準,提出了一系列人與人間相交往的原則和方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12.簡述“文化”名稱的來源。

答:(1)關于“文”的解釋

“文”的本義是“錯畫”,也就是花紋。

“文”的引申義

a.在人類認知領域

“文”引申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養,與表示先天素質的“質”相對。

b.在政治領域

“文”引申為“文治教化”,主張利用禮樂教化提高人們的修養而使國家安定,與訴諸軍事征服他國的“武功”相對。

c.在天文和人文的區別上

天文指的是自然現象和規律,人文指的是社會現象和規律。

(2)關于“化”的解釋

“化”的本義是改易,既包括從無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來的解釋

中國經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養與精神、物質的創造。

13.為什么說中國文化屬于國別文化?

答:中國文化屬于國別文化的原因主要包括:

(1)它有著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上古的青銅文化,各民族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滲透、互相促進,有許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

(3)漢民族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中起主導作用,是中華文化的主體文化,它在共同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團結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14.什么是兩個文化層面,它們的相互關系如何?

答:(1)兩個文化層面的內涵

兩個文化層面指上層文化與底層文化。

上層文化,指宮廷文化與上層文人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底層文化,指民間文化,即不依賴于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2)兩個文化層面的關系

兩個文化層面就其來源而論,都是原始文化的傳承,它們雖在后代有所分化,產生了差異甚至對立,但其內在的精神又相互關聯、互相補充。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兩個層面文化精華的結合。

15.為什么說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

答:(1)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的內涵

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指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

(2)文化的歷史概念的內容

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一時代的特色。

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淀并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16.簡述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的區別。

答: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的針對對象不同,具體表現為:

(1)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

(2)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17.試論述對待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正確態度。

答:(1)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

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a.正確區分中國傳統文化與古代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即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

b.發揚傳統文化仍要引進和吸收其他文化

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為現實,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沒有一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一。當然,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總是有所選擇的,不適應本體文化的外來文化完全應當淘汰也必然會被淘汰,但這和拒絕一切外來文化的狹隘民族主義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的內涵

文化傳統是貫穿于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具有穩固性和延續性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

正確對待文化傳統

a.文化傳統具有穩固性和延續性

文化傳統是上層文化和底層文化所共有的,盡管彼此的表現形式不完全一致。文化傳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它是在傳承中積淀下來的,是歷史的產物,又在每一個時代產生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形式特點,因此,它帶有各時代的普遍特性,又綜合了不同時代的多方面的內容。

例如,中國的詩歌傳統是講求韻律,這一點,不論是民歌還是魏晉、唐宋的文人詩詞,以至近現代的白話詩都保持著這種傳統。又如中國封建體制形成的等級和特權觀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統論,即使在現代社會里,不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上層,仍會在人們頭腦中時而起著作用。

b.善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文化傳統既有對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的,也有對社會發展起負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華,是優秀的傳統;后者是糟粕,是不良傳統。對文化傳統一律否定,采取虛無的態度是不對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態度也不是正確的態度。

18.簡答中國文化的本質特點。

答:中國文化的本質特點分為外在特點和內在特點。

(1)外在特點

主要表現在“四性”,包括同一性、連續性、包容性和多樣性。

同一性:同一性是指中國文化的內部各要素是相互統一連接的。

連續性: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是不斷發展完善的,即使朝代的不斷更遞,而文化還是一脈相承發展的。

包容性:中國文化兼容并蓄,各大思想流派,各大文化形式在中國文化中都能共同融合發展。如春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和東漢以來的“三教合流”現象。

多樣性:中國文化形式多樣,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度,文化在地域上的多樣性最為明顯,中國是個多少數民族的國家,文化民族間的多樣性也是普遍存在的。

(2)內在特點

重倫理、倡導道德至上

在不管日常生活還是政治生活中,都嚴格遵循倫理道德行事。

重和諧與統一

從古至今,中國的文化內涵中就包含著和諧的概念,人與人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等,和諧中庸(中庸之道、明哲保身)。

重實際、追求穩定

中國文化中注重穩定和平靜,追求實際因素,這是農業社會的特點和需要,而西方則是多為冒險主義文化。

重理性與人文教養

重理性與人文教養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a.高度重視德性修養,并以此作為人類安身立命之本;

b.以中庸之道為為人處世的最基本原則;

c.以重農尚仕為最基本的治世方法;

d.以經學為本的治學之道;

e.以義利統一為最基本的價值觀念;

f.以直觀意象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

19.如何理解中國文化是一個獨特的文化體系?

答: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園圃中一個獨具性格且結構完整的系統,它根植于東方的土地,融入了東方的智慧,吸納了外來的因子,最終形成一種內涵十分豐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體系。

這個體系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種文化形態:

(1)以縱向的發展形態區分,可以分為傳統文化與現當代文化;

(2)以產生的地域區分,可以分為中原農耕文化與北部邊疆的游牧文化,而農耕文化又可以分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

(3)以文化的地域類型區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中州文化、兩淮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

(4)以民族的屬性區分,包括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又可分為藏文化、蒙文化、滿文化、壯文化、納西文化等;

(5)以文化的社會性區分,可以分為皇家文化與民間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

(6)以宗教的屬性區分,可以分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等;

(7)以不同的門類區分,它包含的內容很多,諸如建筑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舟車文化、青銅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總之,中國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歷經數千年的演化而匯集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反映了民族特質和民族風貌,凝結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質,并不斷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和發展。

20.我們為什么要了解中國文化?

答: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文化不但在中國歷史上大放光彩,惠及歷代炎黃子孫,而且在漢代開辟“絲綢之路”以后,影響了西方世界的歷史與文化。在當今交往頻繁的國際社會中,它的傳播更加迅速、影響更加廣泛,作用也更加明顯。我們在今天來了解中國文化,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現實需要:

(1)世界人民的需要

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得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獨自發展。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整體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上所發揮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世界各國人士學習漢語的熱情空前高漲,迫切希望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面對這樣的歷史變化和文化的走向,我們應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2)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

中國文化在未來的發展和延續,要依靠我們中國人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傳入,給中國文化巨大的沖擊。面對具有進攻性的異質文化,我們的民族文化要繼續保持其獨特性,就要求我們必須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保持冷靜的頭腦,對異質文化的優劣予以正確的分析。同時,要了解自己的文化發展脈絡和變化規律,在同外來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自覺吸取精華、抵制糟粕,進行有益的文化揚棄。

(3)個人提高素養的需要

作為中國人,自然就要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有選擇地閱讀一些研究中國文化的書籍,欣賞一些中國古典詩詞和音樂,領略一些京劇、昆曲等傳統藝術,參訪一些中國古代建筑和文化遺址,從中體會和感受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氣質,從中華民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寶庫中吸取營養、熏陶人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既保有民族傳統,又符合現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21.中國文化未來會怎么發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會不會喪失它的特點?

答:(1)中國文化未來的發展

儒學作為舊文化的主導成分,在整體上與今天的主導思想是不能同日而語的,中國文化未來的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新文化的組成部分,與現代化的社會相適應。

(2)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文化不會喪失其特點

之所以說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文化不會喪失其特點,原因在于:

任何文化傳統都是歷史形成的。傳統一經形成,它就是民族性格的組成部分,有巨大的惰性和慣力。我們既不能選擇傳統,也不能擺脫傳統,只能在傳統的制約下謀求發展和前進,求得不斷更新和提高。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為指導,揭示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

總之,中國文化的發展不能因循守舊,盲目自滿,拒絕和排斥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也不能崇洋媚外,丟棄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而應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文化的成分及其對歷史的影響和貢獻,繼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東西,借鑒和吸取外來文化中一切優秀的成果,建立一種性質、結構和功能都完全嶄新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山县| 萨迦县| 鄂州市| 定远县| 沅江市| 积石山| 和顺县| 福清市| 长丰县| 谷城县| 柳州市| 耒阳市| 册亨县| 玛多县| 保亭| 射洪县| 华宁县| 东兴市| 永春县| 宁南县| 莱芜市| 阜新市| 二连浩特市| 安徽省| 德格县| 濮阳县| 山西省| 白玉县| 海宁市| 祁门县| 绿春县| 司法| 青浦区| 陇西县| 西乌| 鸡东县| 亚东县| 和顺县| 辉南县| 和龙市|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