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中國文化概論

1.1 復習筆記

一、文化與中國文化

1.中國古代對“文化”一詞的認識

(1)最早出現在《周易·賁》里,書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文化”二字還沒有連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統治者通過觀察天象,可以了解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來治理天下。

(2)對“文化”概念的這種規定性從漢唐時代起,一直影響到明清。漢代出現“文化”一詞,但人們的理解并不一致。如漢代劉向、晉人都認為它是與國家的軍事手段(即武功)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即國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唐代的孔穎達則認為人類社會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學藝術和禮儀風俗等屬于上層建筑的那些東西。

(3)顧炎武認為,人自身的行為表現和國家的各種制度,都屬于“文化”的范疇。

可見,中國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狹義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2.西方對“文化”一詞的認識

(1)西方“文化”的含義比中國古代“文化”的含義要寬泛得多。西方的“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種、居住、練習、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種植之意,引申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養。這里就包含了人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個領域。

(2)19世紀下半葉,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給“文化”下了定義:“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這一觀點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開先河的作用,可以作為我們了解和認識“文化”的參考。后來人們理解和認識,有的側重于歷史性,有的側重于規范性,有的側重于心理性,有的側重于結構性,有的側重于遺傳性,等等。

(3)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隘上,文化就是在歷史上一定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社會精神生活形式的總和。我國l979年出版的《辭海》基本上采用了這個說法。

3.文化與人的關系

文化的核心問題是人。

(1)人創造文化,形成文化。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人創造不同的文化。

(2)人創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時也受文化約束,最終又要不斷地改造文化。

4.文化的結構的四個層次

(1)物態文化層。指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實在的事物,如人們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層。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范自身行為和調節相互關系的準則;

(3)行為文化層。指人在長期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和風俗,它是一種社會的、集體的行為;

(4)心態文化層。指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華部分。

5.中國文化

(1)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中一個獨具性格且結構完整的系統,它根植于東方的土地,融入了東方的智慧,吸納了外來的因子,最終形成一種內涵十分豐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體系。

中國文化主要指傳統文化,即由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歷經數千年的演化而匯集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反映了民族特質和民族風貌,凝結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質,并且不斷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和發展。文化的主體部分是產生在中原地區的漢文化,同時又融合了各個少數民族文化的精華。它的精神內核是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同時又輔以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2)中國文化的分類

以縱向的發展形態區分,可以分為傳統文化與現當代文化;

以產生的地域區分,可以分為中原農耕文化與北部邊疆的游牧文化,而農耕文化又可以分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

以文化的地域類型區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中州文化、兩淮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

以民族的屬性區分,包括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又可分為藏文化、蒙文化、滿文化、壯文化、納西文化等;

以文化的社會性區分,可以分為皇家文化與民間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

以宗教的屬性區分,可以分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等;

以不同的門類區分,它包含的內容很多,諸如建筑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舟車文化、青銅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二、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在今天來了解中國文化,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現實需要:

1.世界人民的需要;

2.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

3.個人提高素養的需要。

三、中國文化的民族特點

1.文化的特點

(1)文化的特點有外在的和內在的兩種。外在的是它的樣子,即形態;內在的是它的品性,即精神。

2.中國文化的特征

(1)中國文化的外在特點

統一性

中國文化在發展中以遠古時代的華夏文化(即后來的漢文化)為核心,同時吸收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形成了一個統一體。

連續性

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沒有發生中斷現象,是一環扣一環向前發展的。

包容性

中國文化能夠兼收并蓄,吸納各種不同的文化因子。“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國文化的本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是敞開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多樣性

中國文化在統一性里具有多樣性,在整體性里具有差異性。

(2)中國文化的內在特點

大體說來,有馮友蘭先生的“哲學特性說”、任繼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說”、李澤厚先生的“美學特性說”、梁漱溟先生的“倫理特性說”。總的來說,中國文化的內在特征表現為:

中國文化突出人文主義精神;

中國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

中國文化富于安土樂天的情趣。

四、中國文化的未來

1.當前的狀況

中國文化正處于一個深刻變化和巨大發展的階段。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倫理道德等都在發生變化。同時面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與挑戰。

2.中國文化的未來

(1)既不能選擇傳統,也不能擺脫傳統,只能在傳統的制約下謀求發展和前進,求得不斷更新和提高。

(2)既不因循守舊,盲目自滿,拒絕和排斥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也不崇洋媚外,丟棄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而是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文化的成分及其對歷史的影響和貢獻,繼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東西,借鑒和吸取外來文化中一切優秀的成果,建立一種性質、結構和功能都完全嶄新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德县| 华坪县| 河北区| 甘德县| 县级市| 山丹县| 喀什市| 高碑店市| 柳林县| 灵丘县| 石渠县| 平塘县| 旺苍县| 饶平县| 凤凰县| 调兵山市| 偃师市| 滦平县| 延川县| 山东省| 迁西县| 吉首市| 若羌县| 望江县| 上林县| 和政县| 朝阳县| 双峰县| 得荣县| 禄丰县| 龙泉市| 麻城市| 板桥市| 保定市| 蚌埠市| 明水县| 湖北省| 梁平县| 丽江市| 泸州市| 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