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考試(高級)《中國文化》筆記和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字
- 2021-01-08 20:07:15
第4章 中國哲學
4.1 復習筆記
一、孔孟之道
1.孔子
(1)儒家
孔子號稱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他的一些見解和談話,由弟子們記錄和整理成《論語》,集中反映他的思想。產生在魯文化氛圍里的儒家思想,自然維護周文化的核心成分——“禮樂制度”。
(2)孔子的思想
①中心思想
一個“仁”字,幾乎包括了一切美德,即“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把自己想要得的好處也給予別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得的東西、不想做的事情,絕不要強加于人。孔子由“仁”的思想出發,提出了一套修身達仁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觀念。
②政治思想
a.主張“正名”,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標準恢復綱紀,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b.主張統治者“立信”,即政府要獲得人民的信任。主張用道德教化的辦法來治理國家,而不主張使用強權暴力。
③教育思想也有許多精辟的東西,直到今天仍有繼承的巨大價值。如“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
2.孟子
(1)孟子
孟子是繼承和發揚孔子思想的第二位儒學大師。據說他是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一生不曾做官,專以講述為業。其思想集中反映在他與弟子共同編寫的《孟子》一書中。由于他對儒學的巨大貢獻,后世常把儒家學說稱為“孔孟之學”或“孔孟之道”。
(2)孟子的思想
其思想的核心是主張“性善”和“良知”。
①在“仁學”理論方面,孟子補充提出了“義”,仁是發自內心之愛,義是所以為人之道。在孔子“殺身成仁”的基礎上,他又提出了“舍生取義”。使儒家所主張的道德觀更加完備。
②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強調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國家政治結構中的地位。同時,他還提出了“仁政”的觀念,即主張國家要養民,要實行“仁政”,并且就實施“仁政”提出許多具體措施。
3.荀子
(1)他是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師,他的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中。
(2)荀子的思
①荀子強調“性惡”,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即“善”是人為的表現,而不是人的本性。要靠后天的力量來幫助人為善,其方法一是“修身”,二是“師法”,即通過教化。
②在政治思想方面,荀子主張強化君權,但重視民的作用,認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③他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天道不能干預人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因而社會治亂的根本在人不在天。
4.董仲舒
漢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雜糅陰陽五行,道、法諸家學說,將天道與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個以“天人感應”為中心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成為封建統治秩序的理論支柱。
5.王充
東漢初年,大思想家王充出來抨擊它的荒謬和虛妄。王充是一個無神論者,著《論衡》85篇,求真實,疾虛妄,匡時俗,頗具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主張人性有善惡,認為人性可以改變;反對崇古非今,反對浮華虛偽之語等。
二、老莊思想
1.老子
(1)道家
他著有《道德經》(即《老子》)五千言,道家是“道德家”的簡稱,因老子《道德經》而得名。老莊思想具有自然主義色彩,對儒家思想采取了批判立場。道家是“出世之學”,主要講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個人,而且偏重于個人的精神層面。
(2)老子的思想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他把“道”作為最高范疇,用以觀察和認識客觀世界。在老子的哲學中,“道”表示宇宙的原始狀態,還表示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中有許多極其寶貴的精華,這就是他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從這些辯證觀點出發,老子建立了他的策略思想,即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知雄守雌,知榮守辱等等,都是老子“貴柔”、“守弱”思想的體現,具有一定的真理性。。
2.莊子
(1)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莊子》一書據認為是莊子本人和莊派后學所作,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學思想。
(2)莊子的思想
莊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無為,同樣把“道”作為自己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但他在認識方面比老子更超然,在論述時比老子更幽默。他在《逍遙游》、《齊物論》等名篇中,表達了他超然物外的哲學思想;提出了“心齋”、“坐忘”等內心修養的途徑,其要點是以虛靜空明的心境去感應外物,用師法自然的方式去認知和評價客觀世界。
三、墨家學說
1.墨家的創始人墨子
《墨子》一書由墨子的弟子編輯而成,是墨家的代表著作。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層勞動者的利益和要求。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葬”、“節用”、“非樂”、“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張。
2.墨家的貢獻
墨家的貢獻不僅在思想理論方面,在形式邏輯和自然科學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比如后期墨家提出了以“名”(即概念)、“辭”(即判斷)、“說”(即推理)為思維的三種基本形式,甚至還提出了推理的四種形式。在幾何學方面,墨家論述了點、線、面、圓的關系;在力學方面,論述了杠桿原理、力與運動和重量的關系等,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四、法家學說
1.法家學說
法家學說是戰國時代后起的一個學派,也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韓非。
2.法家思想
韓非著有《韓非子》。在韓非之前或同時,已有申不害、商鞅、慎到等法家人物對法家學說做了許多論述,其中心思想是“循名責實,信賞必罰”。韓非將“法”、“術”、“勢”合為一體,成為一個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實際上成為后世封建統治者維護集權統治的理論基石。
五、漢代經學
1.漢代經學
由先秦進入漢代,因漢武帝獨尊儒術而興起兩漢學術思想的主流——“經學”,它是研究和闡發儒家經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門學問。其內容極為廣泛,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切領域,涉及到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倫理、道德、哲學、禮儀、教育、文學、藝術、史學、法律、宗教及民間習俗等。
2.經學的研究對象
經學是從研究“六經”開始,一直發展到“十三經”。
3.“六經”
“六經”一詞,早在《莊子》一書中已經出現,是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先秦時的著作,又稱“六藝”。
4.經學研究的兩大學派
(1)今文學派
西漢以董仲舒為代表。他們注重闡發經文的“微言大義”,竭力為漢王朝的封建“大一統”尋找理論依據,因而受到西漢統治者的高度重視,被立為“官學”,到西漢末年已開始衰落。
(2)古文學派
尊崇周公,認為六經不過是孔子整理過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還有待研究,因而比較注重名物訓詁,多以考據為特色。大體說來,其后南朝宗王,北朝宗鄭,實則都屬于古文學派。隋唐一統天下,開科取士,孔穎達等人合編《五經正義》,將南北觀點合二而一,對漢代以來的經學作了一次系統性的歸納梳理。宋代以后,儒家學者拋開傳統的訓詁、釋義,而直接對經書的原文“義理性命”進行剖析,形成宋明“理學”,開辟了儒學的新階段。
六、魏晉玄學
1.玄學
玄學是魏晉時期流行的一種哲學思潮,它是以老莊思想為主旨,又糅合儒家經義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學說。“玄”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指深奧難測而又無法用語言明確表達的某種狀態、關系或道理,研究這種深奧難測的狀態、關系或道理的學問,就可稱為“玄學”,而魏晉間的名流學士則多稱之為“玄談”、“談玄”或“玄風”等。
2.玄學的內涵
“玄學”之風,早在三國魏時已經出現。它的實際內涵,是以“本末有無”為核心所展開的本體和本性之學,它所探求的是宇宙存在的根據,是企圖透過宇宙萬有的現象,直接探求其本體和本性。
七、宋明理學
1.“理學”
“理學”實際是宋明時代的儒家學說,因其竭力宣揚儒家的“大道”而又稱為“道學”。理學的形成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儒學內在的變化,即經魏晉隋唐儒家學者已摒棄了漢儒瑣碎章句之學,轉向探求儒學的“原道”和“原性”;二是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別是禪宗所宣揚的心性說。
2.北宋理學四大家
北宋理學四大家是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四人。
3.“程朱理學”
二程之學,傳至南宋,由朱熹集理學的大成。他的學說與二程一脈相承,故合稱“程朱理學”。因其長期在閩中講學,他的學說被稱為“閩學”,與周、張、二程并稱為“濂、洛、關、閩”四學。
4.元代的理學
元代的理學只是“朱學”流行的一個階段。
5.明代理學
明代經陳獻章而至王守仁,又成為理學發展的一個高潮。
(1)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張,認為萬事萬物之理都在我心中,這就是“知”,而內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
(2)正當王學流行的時候,出了一位極端怪異的思想家李贄。他公開宣揚自私是人的“天性”而不是罪惡,用以反對“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法,他的這些思想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社會意識,卻被封建統治者視為“異端”。
八、清代樸學
1.清代樸學
理學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學者因思想和社會的變遷又歸向經學,像漢儒一樣注重訓詁和考據,而這種訓詁考據之學被稱為“質樸之學”,簡稱“樸學”,也稱“考據學”。樸學以清代為盛,成就超過古人,尤以乾隆、嘉慶時的樸學最輝煌,形成“乾嘉學派”。
2.明末清初的樸學
明末清初的樸學主要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等幾位大師。
(1)顧炎武
顧炎武世稱亭林先生,清代儒林第一人,以考古求真為宗旨。他最重要的兩部著作是《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被認為“無一字無來歷”。他反對不講實際學問而空談性理的理學,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行己有恥,博學于文”,認為探討濟世治國的學問與砥礪操守氣節同等重要。
(2)黃宗羲
黃宗羲具有強烈的民主思想,所著《明儒學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國哲學斷代史的著作,而《明夷待訪錄》為考古論今之作,突出表達了他的進步思想。
(3)王夫之
王夫之在明亡后曾舉兵抗清,后隱居深山,專事著述,著作達70余種,后人集為《船山遺書》。他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思想,達到了中國古典哲學的高峰。
(4)顏元
顏元是一位專講實學的思想家,因反對書本上的學問,故著述很少,一生只寫了四篇文章,即《存學》、《存治》、《存性》、《存人》,稱為“四存之學”。
3.雍正、乾隆以后的樸學
清代自雍正、乾隆以后,樸學盛況空前,以師承和地區分為許多學派,主要有:吳派、皖派、浙東派。
(1)“吳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惠棟、江永、錢大昕,其特點是稽考漢代學者的經書舊注,意在擺脫后人的附會之說,以求近古,因而在許多方面難免迷信漢說。
(2)“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戴震、段玉裁和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他們的特點是宗古求是,注重文字、校勘和訓詁,注意總結考據中的規律,并能超越漢代學者而有所突破。
(3)“浙東派”主要受黃宗羲的影響,注重史學研究,在撰史、補史、史料、史論方面
有重大成果,其代表人物為全祖望和章學誠。
4.清代早期和乾嘉時期的樸學
清代早期和乾嘉時期的樸學推崇古文經,晚清的樸學則復又重今文經,并且從純學術的研究中解放出來,與議政、改良的現實政治活動相結合,形成新的探求“微言大義”的義理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
- 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職業道德》過關必做2000題(含歷年真題)
-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2019年考點精講
- 2019年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招聘考試《職業能力測驗》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
- CFA一級中文精講①(第3版)
- 2015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專用輔導教材(二級):教材精解(圖解版)+題庫解析+歷年真題+押題預測
-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歷年真題及押題精選試卷
- 銀行業專業人員初級職業資格考試專用教材:風險管理(新大綱)
- 2019年注冊環保工程師《專業基礎考試》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保教知識與能力(微課版)
- 2019年價格鑒證師《經濟學與價格學基礎理論》過關必做習題集
- 招標師《招標采購專業知識與法律法規》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2019年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甘肅導游基礎知識
- 新駕考理論題庫全解(第二版)
- 新三板掛牌公司董秘資格考試歷年真題與考前押題詳解
- 啟視未來:2018—2019新東方留學指南美國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