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教育與個人的發展

3.1 考點精講

考點1  人的身心發展概述

1.身心發展的概念

(1)人的發展的概念

人的發展是指個體從生到死的變化過程。

(2)人的身心發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人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身心特點向積極方面變化的過程。它包括生理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

2.身心發展的動因

(1)內發論

基本觀點

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代表人物

a.孟子是中國古代內發論的代表。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萬物皆備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養性,向內尋求,這些品性就能得到發展。

b.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動人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動因。

c.美國當代生物社會學家威爾遜把“基因復制”看作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

d.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他認為,人的發展順序受基因決定,教育要想通過外部訓練搶在成熟的時間表前面形成某種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勞的。

(2)外鑠論

基本觀點

外鑠論者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等。

代表人物

a.我國古代性惡論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鑠論的觀點。

b.英國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c.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基本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的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與外部環境(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的文化背景等)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3.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個體身心的發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的順序,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順序。個體身心發展的這一特點要求教育活動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無論是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是品德的養成,都應由簡入繁,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

(2)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前后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時期內,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后,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從而發展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階段。這一特點要求教育要有針對性,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3)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變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而有的則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

人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發展期現象,它越來越引起心理學家的重視,心理學家提出了發展關鍵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即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個體進行這一方面的訓練可以獲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發揮個體在這一方面的潛力;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因此,教育活動首先要分析個體各方面發展的最佳時期,對癥下藥,才會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機體各部分存在著互補的可能,互補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況下依然能與環境協調一致,從而為人的繼續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可以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出色的人物。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和堅強的意志,那么,不很嚴重的疾病或磨難也會把他擊倒。

(5)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個體差異性在不同層次上存在著:從群體的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它不僅是自然性上的差異,還包括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其次,個別差異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方面。

個體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僅是由個人的先天素質、內在機能的差異造成的,它還受到環境及發展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識的水平、自我選擇的方向的影響。因此,在教育工作中發現并研究個體間的差異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長善救失”,是非常重要的。

考點2  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遺傳及其作用

(1)遺傳的概念

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這些生理特點也叫遺傳素質。遺傳是個體發展的物質前提。

(2)遺傳的作用

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人的發展總是要以遺傳獲得生理組織、一定的生命力為前提的。沒有這個前提,任何發展都不可能。遺傳所獲得的生理條件,特別是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對人的發展有直接關系。

遺傳是人的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生理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可能性,進而也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對于處于正常狀態的人來說,遺傳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不大,但對于處于非常態的人來說,沒有相應的遺傳素質,教育就鮮有進行的可能。

遺傳素質的差異是造成個體間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

遺傳素質是有差異的。遺傳素質的差異不僅表現在體態、感覺器官等方面,也表現在神經活動的類型上。

遺傳素質的成熟制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階段

遺傳素質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它表現在人的身體的各種器官構造及其機能的發展變化上。兒童的遺傳素質也是逐步成熟的,人剛出生時,各種身體器官的構造和機能是不完備的,它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成熟,遵循年齡解剖學規律。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著身心發展和發展的年齡特點。它為一定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遺傳素質僅為人的發展提供物質前提,而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我們承認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前提,承認遺傳素質的個體差異,但不能夸大遺傳素質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遺傳素質雖然有差異,但就一般人而言并不是相差很大。

2.環境及作用

(1)環境及其構成

環境是指個體生活其中,并對其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

(2)環境對人的作用

環境使遺傳提供的發展可能性變成現實

與生俱來的遺傳素質能否適時發展,以及向什么方向發展,并不是由遺傳本身決定,而是由環境決定的。遺傳提供的可能只有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才能變為現實。

環境決定人的發展方向、水平、速度和個別差異

在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下,人的發展方向、水平、速度均不相同,如原始人與現代人發展水平相差很大,這主要取決于社會生產、科學文化發展的水平。

3.學校教育及作用

(1)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相比較而言,遺傳與社會生活條件具有不可控制、不能選擇的特性,而學校教育是根據社會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標,選擇合適的內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時間,有計劃地、系統地向學生進行各種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并進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對人進行有系統的培養。環境中其他方面的影響,往往是自發的、偶然的、片面的,是不能與學校教育相比的。

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嚴格地說,教師應該受過嚴格而專門的訓練,他們不僅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而且熟悉兒童心理,懂得采取恰當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因而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受社會的委托來教育學生,有責任教育好學生,對學生的思想、學業、身體等是全面關心的,有明確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的內容,懂得教育這個轉化活動的規律和方法,能自覺地促進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發展。而一般社會環境中缺少這樣的專職人員,一般來說,不如學校這方面的條件好與教育效率高。

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很多

學校盡管不能全部加以控制,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協調各種因素,讓學生處于最佳的發展環境之中,如按性格分班、按智力分班等等。學校教育能夠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給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發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養,使年輕一代健康成長。

(2)學校教育在影響人的發展上的獨特功能

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作出社會性規范

從總體來看,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不外乎體質、道德、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幾個方面,并

提出一系列規范。這些規范的具體內容對學校教育來說,又隨著社會性質與發展水平、不同教育階段的人才培養而變化,并有意識地以教育目標和目的的形成去規范學校的其他工作,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使學生達到規范的目標。所以,受過學校教育的人與未受過學校教育的人相比,在接受人類積累起來的各種文化上,不僅具有數量、質量和程度的差異,而且具有態度與能力上的差異。可見,學校教育對人的社會化具有規范與自覺化的特殊功能。

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個體的身心同樣會發展。學校的作用在于盡可能加快這一變化的速度和縮短實現發展目標的時間。這是因為學校教育是目標明確、時間相對集中、有專人指導并進行專門訓練的社會活動。此外,學校教育使個體處于一定的學習群體中,個體之間發展水平有差異,這也有助于個體的發展。如果學校教育能正確判斷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種加速將更明顯、更有意識和富有成效。最近發展區是維果茨基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與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

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小學教育的內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礎性,因而對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具有長遠的價值。此外,學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對人的發展來說,更具有長遠意義。學校教育能幫助個體形成對自身發展的自主能力,使個體的發展由自發提高到自覺階段。

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在開發特殊才能方面,小學教育內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學生集體中學生間表現出才能的差異性,有助于個體特殊才能的發現,而專門學校對這些才能的發展、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個性發展方面,教師的心理學、教育學素養是關鍵因素,它決定教師是否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及其價值,是否尊重和注重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是否積極地在教育活動中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客觀條件和提供活動的舞臺。小學生在個性形成過程中需要教師的指點和幫助,而后才會走上自覺發展自己個性的道路。此外,學校中富有生氣的學生集體也為每個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環境。

4.個體在社會實踐中主觀能動性的巨大作用

(1)個體能動性的內容

從過程結構的角度看,包括活動主體的需要與動機、指向的客體對象,活動的目的、內容、手段與工具,行為程序、結果及調控機制等基本要素。

從活動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會三種不同層次和內容的活動構成。

(2)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層次

第一層次是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

生理活動是人這一有機體與環境中的物質發生交換的過程,是為維持人的生命服務的,與人的身體發展直接相關,也是其他方面發展的基礎。

第二層次是心理活動

心理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它是人對外部世界能動的、帶有個體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對自己的意識、態度與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認識活動。

最高層次是社會實踐活動

對個體來說,具有滿足人的生存、發展和創造需要的意義,是人與環境之間最富有能動性的交換活動,是一種能量的交換。它具有鮮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體現了人的主動選擇。

考點3  小學教育促進學生發展的特殊任務

1.童年期兒童發展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兒童生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發展相對穩定與平衡的時期,身高、體重、肌肉的強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長都相當均勻。童年期的兒童骨骼增長較快,但骨化尚未完成,因此,小學生的骨骼富于彈性,但不堅硬,易彎曲變形。尤其是脊椎的軟骨成分豐富,骨盆骨化尚未完成。

童年期兒童肌肉含水分相對較多,含蛋白質、脂肪、糖和無機鹽較少,富有彈性,而肌力較弱,容易疲勞,但恢復快。大肌肉、上肢肌發育較早,小肌肉與下肢肌發育較遲。小學生心肌纖維較細,心臟功能較差。

(2)童年期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觀察

小學生的觀察常注意一些感興趣的、新鮮的東西,而忽略主要的東西。教師應引導兒童從知覺事物表面特征發展到知覺事物的本質特征。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觀察事物缺乏興趣、缺乏系統性。

注意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不斷發展,但無意注意仍起著作用。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師及時提示和提出要求。有意注意是指學生的自覺的注意力,一方面與學生自身發展的年齡階段分不開,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教育工作者有意識的教育培養??傊?,小學兒童的注意,無論是他的有意性或是注意品質,都在急速發展,教師必須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通過課內外各種活動,促進兒童注意的發展。

記憶

兒童年齡越小,識記具體的知識、事件、人物、對象、事實要比識記定義、解釋、描寫等好一些,并且記得鞏固些。

小學生記憶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記憶。對低年級兒童而言,直觀形象記憶、邏輯記憶較為發展,因此,教學中要注意運用直觀教學,并使記憶系統化。

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小學生的思維缺乏自覺性、靈活性。小學生在概念獲得方面尚有困難,因為概念的形成需要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過程。所謂抽象思維,就是掌握概念,并運用概念組成恰當的判斷、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的思維活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安排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知識,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

情感

兒童入學后,學校不斷向兒童提出新的要求,從而情感的傾向性、深度、穩定性及效能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但小學生的道德感是比較模糊的,常依靠教師的評價來衡量事物的好壞,而且小學生的理智感大多是和具體事物相聯系的。

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包括對自己的感知以及對自己情緒、意志的自我意識。屬于對自己感知方面的有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等;屬于情感、情緒方面的有自愛、自尊、責任感和義務感等;屬于意志方面的有自制、自我紀律、自我調節等。

(3)童年期兒童的學習特征

低年級兒童難以深刻理解學習的意義

低年級小學生對學習的價值不甚了解,對學習和游戲也難以分得很清楚。教師應盡快讓學生習慣于新的生活制度,使兒童認識到學習不完全是游戲,而是一項認真的工作,通過學習能知道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學習動機是希望得到老師的稱贊、父母的夸獎

對小學生而言,努力學習的目的就是希望獲得老師的表揚。所以,他們對老師怎樣對待他,對他的學習有什么反應十分敏感。分數帶有教師的評價,所以,學生很快就了解到分數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為小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興趣與習慣

低年級學生對學習的形式感興趣,而對學習內容和結果的興趣相對較弱,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一點安排教學過程。在這一時期,學生的學習習慣也還沒有完全形成,對學習的常規也缺乏足夠的了解。

對學習結果的重視隨年齡而增強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重視學習的結果。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常常和自己對成績的滿足感的體驗聯系在一起。這種滿足感是伴隨著教師的稱贊、夸獎而增強的。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多鼓勵,這對良好的學習態度的形成非常重要。

2.小學教育的特殊任務

(1)小學教育的總任務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既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個體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所以,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打好基礎,即要求學好語文、數學,打好讀、寫、算的基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使小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自己的手和腦,運用自己的智慧與體力,為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公民打下基礎,為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打下基礎。

(2)小學教育的具體任務

根據童年期兒童的生理發展水平,允許他們進行系統的學習,但不應過度疲勞和過度緊張。老師應培養小學生坐、立、寫字與看書的正確姿勢,注意鍛煉兒童的小肌肉,逐步鍛煉手部的細動作,但應避免劇烈的運動。

培養小學生有目的有順序地進行觀察,引導兒童從知覺事物表面特征發展到知覺事物的本質特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要求并及時提示,使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得到發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逐步發展邏輯思維的能力。注意培養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能力。

使小學生了解學習在人一生中的重大價值,培養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兒童認真學習、積極思考的優良的學習品質。

培養小學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發展兒童對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對社會上的各種現象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思考,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待社會和人生問題。培養兒童初步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能力。

推薦閱讀
  1. 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社區)任職考試專用教材:綜合知識(2017升級版)
  2. 2020年海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202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4. 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5. 幼兒園保教知識與能力(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叢書)
  6. 2020年河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7. 2020年遼寧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8. 2020年福建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9. 2020年北京市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0. 2020年山西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2020年重慶市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2. 2020年湖南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3. 2020年江蘇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4. 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幼兒園)》專用教材(2016)
  15. 2019年湖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州县| 汶川县| 黎城县| 靖宇县| 禹州市| 金沙县| 潞西市| 深水埗区| 电白县| 成武县| 寻乌县| 许昌县| 富阳市| 长岭县| 锡林浩特市| 余干县| 滁州市| 淮安市| 池州市| 扎兰屯市| 镇江市| 山阳县| 那坡县| 盘锦市| 嵩明县| 嵊泗县| 呼玛县| 通城县| 西丰县| 赞皇县| 嘉祥县| 乌什县| 铜鼓县| 哈密市| 蕲春县| 大厂| 大悟县| 柳州市| 石河子市| 东丰县|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