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文學與審美

3.1 復習筆記

現代文學觀念的確立是與現代美學觀的發展分不開的,現代文學的三個特征—虛構性、想象性和抒情性,即是文學審美特征的具體表現。

一、論美的藝術(節選)(康德)

(一)作者簡介

1簡介

伊曼紐爾·康德(1724~1804),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者。康德一生留下了豐厚的理論著述。1920年整理完成的《康德全集》已有28卷。其代表性著作除三大批判以外,還有《自然通史和天體論》、《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道德形而上學》、《實用人類學》、《論優美感和崇高感》等。

2學術研究生涯

(1)1755年康德經過兩次論文答辯,被哥尼斯堡大學授予編外講師資格,開始公開授課。先后講授過邏輯學、形而上學、自然科學、數學、自然地理、倫理學、人類學等課程。

(2)1762年,康德被盧梭的《愛彌爾》的理性精神和民主思想打動,轉入對人的本性和能力的研究。

(3)1770年康德開始建立批判哲學,1781年第一部批判哲學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出版,1788年《實踐理性批判》出版,1790年《判斷力批判》出版,完成了批判哲學體系的建構。

3影響

(1)康德的哲學思想與當時歐洲的重大歷史事件遙相呼應,直接影響了歐洲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對歐洲思想界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

(2)他建立的德國古典美學,經過席勒、謝林等人的發展,至黑格爾達到高峰。西方19世紀至20世紀各種流派的美學思想,幾乎都與康德美學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二)背景知識

1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學體系

西方哲學發展至康德之前,已經形成了兩個體系:

(1)以德國萊布尼茨和沃爾夫為代表的理性主義體系,主張以生而有之的先驗的理性作為客觀世界和人類知識的基礎;

(2)以英國洛克和休謨為代表的經驗主義體系,主張物質世界獨立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一切知識都源于人的感性經驗。

2康德的哲學體系

(1)康德試圖以先驗唯心主義調和德國的理性主義和英國的經驗主義。

(2)他在傳統哲學將人類的心理機能分為知、情、意的基礎上,致力于解決三個問題,即認識如何可能、道德如何可能和審美如何可能。

(3)康德的哲學體系中,情感是認識和道德意志的中介,審美活動是認知活動和道德實踐活動的中介,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人類由認識自然向實踐自由過渡的重要環節。

3康德之前的西方美學思想

(1)英國經驗主義美學

以博克為代表的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強調美的感官的直接性和功利性,將美感和快感、痛感、欲望等同。

(2)德國理性主義美學

以鮑姆嘉通為代表的德國理性主義美學強調“美是感性認識的完善”,認為審美只是一種低級的認識活動。

4康德的美學思想

(1)康德將審美功能歸于審美判斷力,以此區別于經驗主義;認為審美判斷的對象是心靈的愉悅感,而將“完善”概念作為審美目的判斷的對象,以此區別于理性主義。

(2)康德用“形式的快感”代替“質料的快感”,剔除功利性;用“主觀合目的性”代替理性主義美學的“客觀合目的性”,實現對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和德國理性主義美學的調和。

(3)康德的“美的藝術”論是其美學理論的邏輯延伸。他認為藝術是理性的產物,要求規則和學習,看重藝術形式美等,帶有明顯的古典主義藝術趣味。

(4)康德強調藝術的自由性,將藝術的創造歸于天才的獨創性和想象力等,對浪漫主義的發展起到支持作用。

(三)文本解讀

1“美的分析”

(1)純粹鑒賞判斷

康德在“美的分析”部分,分別從質、量、關系和模態四個方面對純粹鑒賞判斷進行邏輯分析。

“質”

鑒賞是通過不帶任何利害的愉悅或不悅而對一個對象或一個表象方式作評判的能力,其中愉悅的對象即為美。第一重界定排除了美的功利性,保證了美感的獨立性和純粹性。

“量”

美是那沒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歡的東西。第二重界定否定了美感的概念性,突出了美感的直覺性和共通性。

“關系”

美是一個對象的合目的性形式。第三重界定突出美感是對象形式的“主觀合目的性”,表現為由對象引起的內心自由和諧的情感體驗,同時排除美是事物的客觀屬性的說法。

“模態”

美是那沒有概念而被認作一個必然愉悅的對象的東西。第四重界定強調美感是不假概念而必然發生,進一步突出美感的直覺性和自由性。

(2)美的規定的角度

康德對美的規定有一個統一的角度,即從審美主體的內心感受來確定美的對象的特點,將美感作為確定美的對象的條件。純粹的美由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美感決定。

(3)康德美學的要義

康德美學的要義是回答“審美如何可能”而不是“美是什么”,這一原則決定康德美學中不存在脫離了審美主體的純粹客觀的審美客體,也不存在能脫離任何具體審美對象的審美主體。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都只有在當下的、具體的審美活動中才能真正呈現出來。這種關系不可能在認識思辨中產生,所以要停息概念性的抽象思維;也不可能在感官欲求中產生,因為欲求關系的本質是分別、對立和利害沖突。

(4)成果

康德對美的特征進行了實驗室式的抽象化和理想化,建立了關于鑒賞判斷的獨特標志的學說。

康德將這一理論從實驗室移入審美現實,納入人的生成的整體哲學構想,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美的理想論、崇高論和美的藝術論等。

2藝術論

(1)藝術的主要特點

與純粹的自然美不同,藝術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體現理性的自由。

藝術品必須是物化的審美意識,藝術還需要實踐技能。依此,藝術與科學區別開來。

藝術和手工藝一樣需要技巧,但兩者不能等同。

a.區別

藝術和手工藝在動力、狀態和效果上都有區別:藝術是自覺自愿的,心理狀態是自由的,創造者內心是愉快的;手工藝是被生活所迫的,內心是不自由的,所獲得的體驗是不愉快的。

b.聯系

兩者的區別并不是絕對的,甚至藝術與科學的區別也不是絕對的?!霸谒^的七種自由的藝術里是否本來也列舉出有些是要算做科學的,也有的是可以和手藝相比的。”自由的藝術仍需要某些“強制性的東西”,需要某些“機械性作用”,否則藝術里的自由精神就會化為虛空。

(2)美的藝術的自身特點

“美的藝術”不同于“美的科學”。“美的藝術”的確包含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美的藝術的技巧的知識,但是這些科學成分并不是美的藝術的本質。廣義的藝術分類:

機械的藝術

機械的藝術只是為了實現對某一對象的認識。

審美的藝術

審美的藝術是以直接的快感作為目的,可分為“快適的藝術”和“美的藝術”。前者是一種單純的快感;后者與快樂伴隨的是理性認識。

(3)藝術與自然

康德一方面注意到藝術不同于自然的主觀目的性;另一方面又深刻論述了藝術與自然的相通之處。自由的美的藝術必須是自然的,是藝術家創造的第二自然。美的藝術必須看起來像是自然,雖然人們意識到它是藝術。

3天才論

美的藝術不能沒有一個先行的規則,但又不能從一個現成的規則中引申出來。這個矛盾只能由天才來解決。因為天才可以通過如同自然的方法,給予藝術以法規。

(1)天才的定義

天才就是天生的內心素質,通過它自然給藝術提供規則。

(2)天才的特點

獨創性

天才的獨創性包括立意的獨創性和形式的獨創性。

a.天才提供的規則是不確定的,也即是說天才創造的藝術規則是前無古人的;

b.天才創造的規則是無法重復的,也即是說天才提供的規則是后無來者的。

示范性

天才的作品是藝術中的典范。天才的示范性是對天才的獨創性的限制,獨創性應達到示范性的高度,才會有意義。

神秘性

表現為創造藝術品的過程不可言說,藝術創造的理念不可傳授。

美的藝術性

天才只屬于美的藝術而與科學無關。

二、《滄浪詩話·詩辯》(嚴羽)

(一)作者簡介

1簡介

嚴羽,字儀卿,一字丹邱,自號滄浪逋客,福建邵武人。約生于南宋紹熙年間,卒于理宗時期。嚴羽終生隱居未仕,大部分時間在家鄉度過,與同族詩人詩歌唱和。同鄉黃公紹在其《滄浪吟卷》序言中稱嚴羽為人“粹溫中有奇氣”,表明他并非淡泊忘世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強調學習盛唐,既有推崇盛唐詩風之心,也不無向往盛唐國運之意。

2兩次避居

嚴羽身處南宋偏安時代,國勢衰微,為避家鄉之亂,嚴羽曾兩次避居外地。

(1)第一次避亂

避亂地為江、楚間,在湖南、江西一帶。他于紹興四年末歸鄉后,結識江湖派詩人戴復古,《滄浪詩話》大概即寫于此時。

(2)第二次避亂

端平元年(1234),邵武又生動亂。亂定后,嚴羽開始長達十年的漫游吳越的生涯。此期詩作對當時發生的許多重大政治軍事事件都有所反映,可見他對民族危亡的關切。

(二)背景知識

1嚴羽《滄浪詩話》概述

(1)內容

以禪論詩,分析宋代詩壇主盟江西詩派的種種弊端,將江西詩派放在千百年詩歌史上加以批判,提出救弊糾偏的具體方法和理論根據。

通過評價每個時代詩歌的藝術特點,總結優劣得失,斟酌等第高下,確立了理想的詩歌審美標準,然后用這個理想的審美標準作為診斷江西詩病的依據,并指點救治的法門。

(2)地位

《滄浪詩話》是南朝鐘嶸《詩品》和晚唐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之后又一部強調文學“審美性”的重要詩論著作。

2宋詩的發展傾向

宋詩面對唐詩的優秀傳統,力圖表現自己的藝術特色。宋人借鑒唐宋古文的寫作方法寫詩,使詩歌在整體上向散文化方向發展,議論和說理成分明顯增加,典故運用普遍,寫詩越來越依賴學問。

(1)散文化的發展階段

宋詩的散文化始于蘇軾,但他在手法上融會貫通的同時不失詩歌本色,說理、議論和學問并未成為損害詩美的因素。

黃庭堅的詩歌更注重說理、用事,明確主張寫詩“以理為主”,要“精讀千卷書”,“詞意高深要從學問中來”,做到“無一字無來歷”,提倡“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創作方法。

黃庭堅的創作方法被江西詩派學習,發展到極端,詩歌寫作更加遠離形象和意境。

“四靈”和江湖派詩人學習中唐賈島、姚合和晚唐詩人,但趣味卻愈走愈狹。

(2)散文化傾向的利弊

意義

散文化拓展了宋詩的表現領域,豐富了宋詩的表現方法,發展出宋詩獨有的藝術特色,平淡自然而又妙趣橫生,眼前景物寓深邃哲理,形成 “理趣”。

弊端

宋詩的散文化傾向帶來多議論而少形象、多說理而少抒情、多典故而少意境、工字句而傷天然等弊端,詩歌的審美性被詩人忽略。

(三)文本解讀

1《滄浪詩話》的結構

全書分六個部分:詩辯、詩體、詩法、詩評、考證,最后附錄《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詩辯”是全書最有理論價值的部分。

2“以禪喻詩”

《滄浪詩話·詩辯》最大特色是“以禪喻詩”。

(1)淵源

唐代已有人以禪境喻詩境。如:詩僧皎然《答俞校書冬夜》。

北宋開始流行學詩似參禪的說法。如:蘇軾“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句輒參禪”。

吳可把“參禪”與“學詩”的相似之處明確地指出,《藏海詩話》即有三首《學詩詩》。

(2)詩禪相通觀

嚴羽不僅指出詩境和禪境、學詩和參禪的相似,而且通過詩禪類比,明確肯定詩與禪在本質上相通?!对娹q》提出“妙悟”說、“別材”說、“別趣”說、“興趣”說等,都是從不同層面對詩禪相通觀的展開。具體表現如下:

“妙悟”

“妙悟”說針對“江西詩派”種種違反藝術審美規律的弊病而發,其目的是為藝術創作和鑒賞樹立一個醒目的路標。

a.含義

第一,“妙悟”是審美主體獨特的個體生命體驗;

第二,“妙悟”是一種藝術直覺,無須通過邏輯推理就可以對事物的本質有所把握,用最樸素的方式達到最玄妙的境界;

第三,為了培養“妙悟”的能力,嚴羽提出了“以識為主”、“熟參”等方法。

第四,“妙悟”的美感類型既有“優游不迫”之優美,又有“沉著痛快”之壯美

b.地位

嚴羽《詩辯》的核心范疇。

“興趣”

是“妙悟”所得的真正的審美體驗,也是嚴羽推崇的詩歌審美特質。

“鏡花水月”

是嚴羽理想的詩歌意境特征。

“以盛唐為法”

是對“妙悟”什么及如何“妙悟”等問題的回答,是“妙悟”說的最終落腳點。

“識”

a.含義

“識”在佛學中本指破除世俗迷障、認識宗教的永恒精神本體的神秘能力;嚴羽所說的“識”是一種鑒別詩歌藝術品質高下的審美鑒賞力。

b.運用

學詩的功夫要從“參讀”第一流詩歌開始,培養第一流的審美趣味。在此基礎上再參讀二流、三流的詩歌,這樣就能對不同品質的詩歌做出嚴格分辨和正確取舍。

江西詩派也曾主張熟讀杜甫等人的詩,但他們主要是從文字上學習,與嚴羽主張的“識”大異其趣。

“入神”

“妙悟”的藝術效果是“入神”,“入神”是詩歌的極致。能夠達到“入神”之境的詩人不多,唯有盛唐的天才詩人李白、杜甫才可企及。雖然如此,學詩者仍然要取法乎上;以此為目標,詩作才不至于墮入末流。

“別材”、“別趣”

嚴羽的“別材”、“別趣”說是針對江西詩派“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流弊所開的一劑藥方。

a.“別材”

第一,含義

“別材”之“材”不是指詩人之才,而是指寫詩所用的材料、題材?!霸娪袆e材”即是說詩在取材上有特殊要求,而非單純的“文字”、“才學”和“議論”。

在嚴羽看來,宋詩之所以不如唐詩,尤其不及盛唐詩,一個重要原因是宋詩在取材上出了問題。在詩歌里賣弄學問,把書本學問而不是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和認識作為詩歌的源泉,致使詩歌里充塞著古人的陳詞濫調。

第二,要求

“詩有別材”即是要求詩應該表達一唱三嘆的情性,創造空靈蘊藉的意境,達到詞理和意興的融合無間。不過,嚴羽也并未否定讀書和學問對詩歌創作的意義,以讀書涵養性情,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而不能反被書本束縛。

b.“別趣”

“別趣”說涉及的是詩歌與義理的關系問題。理與詩可以有不同的結合形式:結合得好會形成“理趣”,結合得不好就造成“理障”?!皠e趣”是非文字可求的特征,理想的詩歌要求有虛實相生的生動形象,形象中應該蘊涵綿綿不盡的情韻,而且要消除文字技巧的痕跡,以完整鮮明、含蓄空靈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體驗。

三、相關問題概說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八囆g”這個特征,一方面將文學與其他以語言為媒介的文類區別開來,一方面又將文學與其他非語言媒介的“藝術”門類聯系起來。

(一)中西文學的審美化歷史

文學的審美性質是與文學一起誕生的,但文學審美的理論自覺要晚得多,在中國出現于3世紀至6世紀的魏晉時期,在西方興起于16世紀至18世紀的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思潮。文學審美的自覺的標志是將那些重視情感、形式、虛構、想象的作品與其他作品區分,同時建立起關于這些作品的批評理論,逐步明確文學審美的具體品質。

1中國文學的審美化歷史

(1)“文”與“文學”

中國古代表示文學作品的概念是“文”和“文章”,“文”本義指花紋、圖案,含有審美因素。中國傳統語境中“文學”一詞,最初指關于文獻典籍的學問,隨著“文”內涵的不斷分化,“文學”的外延也逐漸縮小。南朝宋文帝設立“文學”、“儒學”、“玄學”、“史學”等“四學”,此時“文學”已類似于現在的“文學理論”,而“文”則接近現在的“文學作品”。

(2)概念演進

春秋時期

孔子稱“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這里“文”有審美意味在內,但還是對所有言語寫作甚至文物制度的共同要求。

漢代

對“文”的評價重點仍放在倫理觀念和作者人格方面,屬于道德批評而不是審美批評,如劉安、班固、揚雄、王逸等人對《楚辭》的批評。

魏晉時期

由于社會的大動蕩和思想的大解放,詩歌辭賦中的抒情性愈來愈濃,人們對詩賦的表達形式積累了愈來愈多的經驗,文體分化愈來愈細,各類文體的功能愈來愈專。此時出現了很多論述文體的專著,如摯虞的《文章流別論》、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等??傊?,人們逐漸把以詩賦為主的文章從紛雜繁多的實用文體中突出出來,強調抒發個人的真摯情感,追求聲調、節奏、韻律之美。

a.《文賦》

《文賦》對詩賦的審美特征作了比較簡潔精當的描述。

b.“文筆論”與“聲律論”

“文筆論”和“聲律論”集中反映了當時文學家和理論家對文學審美性的認識。他們一般把內容以抒情為主、句式以駢偶為主、行文押韻的文章稱為“文”,而將那些說明事義、散行句式、不帶押韻的文章稱為“筆”?!段男牡颀垺た傂g》總結當時流行的對“文”、“筆”的看法,區分標準僅僅是押韻與否,比較單一。聲律論的代表人物沈約將聲律要求視為“文”的基本特征。

c.《文選·序》

蕭統《文選·序》提出以“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作為選文的依據,既要求情感的深沉,又要求辭藻的豐贍,標準比較全面。

d.梁元帝蕭繹

梁元帝蕭繹在《金樓子·立言》中將當時的學者分為儒、學、文、筆四種,他在文體中強調辭賦,在表達上強調聲律(吟詠),在內容上強調深情(哀思),在功用上不以實用為目的,傾向性更加鮮明。

e.其他

劉勰提出“物以情觀,情以物興”、“情往似贈,興來如答”、“物有盡而情有余”等抒情理論,鐘嶸對五言詩的審美特征做了全面的描述,提出了“滋味說”。

唐代

唐代殷瑤的“興象說”、皎然的“詩境說”、司空圖的“詩味說”、宋代嚴羽的以禪喻詩說、明代公安三袁的“性靈說”、湯顯祖的“唯情說”、李贄的“童心說”、清代王夫之的“情景說”、葉燮的“理事情說”、王世禎的“神韻說”等,都體現了對文學審美規律的堅持。

清末

清末王國維等人引入西方現代美學思想,在與中國傳統文學觀念互相參照、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境界論”,提出“有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等美學命題。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一文中推崇西方現代浪漫主義詩人的美學風格和美學觀念,提倡文學藝術的“無用之用”。這些都標志著對文學審美性質的認識由傳統走向現代。

現代

稍后的朱光潛、宗白華、錢鍾書等人都站在中西美學的交匯點上對文學和藝術的審美性作了系統的闡釋。

2西方文學的審美化歷史

(1)“文學”概念

“文學”一詞在西方的原義相當于中國的“文章”,泛指一切手寫和印刷的文獻。直到18世紀,“文學研究”仍包括哲學家、政治家、歷史學家、倫理學家以及科學家的著作。19世紀后,開始要求把文學研究的對象限制在那些具有審美性質的文學作品也就是人們所說“美的文學”上來。這類“美的文學”相當于各種體裁的“詩”,包括抒情詩、戲劇詩、史詩等。在廣義的文學概念之外,狹義的文學的概念逐漸發展起來,“文學”一詞開始專指以審美為目的的文學作品。

(2)概念演進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詩與史有明確的區分,但他所說的“詩學”是眾多技藝中的一種,與其他實用技藝沒有本質區別?!八囆g”這個概念當初同樣包括詩歌和其他實用工藝。這種觀念長久影響了西方的文學思想,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到賀拉斯的《詩藝》,再到布瓦洛的《詩藝》,一直致力于總結和制定寫詩的規則,理性比情感重要,規范比靈感重要;寫詩的目的也很明確,即教益和娛樂。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突破模仿論,強調想象、虛構、理想等主體因素的意義。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詩人和藝術家的情感與想象力,藝術擺脫了理性的禁錮。至16世紀,“美的藝術”逐漸從廣義的“藝術”中分離出來。

查理斯·巴托

1747年,法國學者查理斯·巴托在《論美的藝術的界限與共性原理》一書中,首次將詩歌、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建筑和修辭這七門藝術,稱為“美的藝術”,基本確定了現代藝術的外延。但巴托仍用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論來解釋美的藝術的共性,因此并沒有將美的藝術與科學技術在內涵上清晰地分開。

鮑姆嘉通

鮑姆嘉通建立了美學這一門以感性為研究對象的理論。他將感性活動分為“感性認知活動”和“感性審美活動”,認為“感性審美藝術”是這兩種感性活動的統一的典范。鮑姆嘉通第一次為審美藝術活動確立了心理基礎,為審美藝術的相對獨立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康德

康德進而將審美能力與科學認知能力、道德實踐能力并列為人類的三大基本的精神機能,分別與人類的三項基本的心理機能(情、知、意)相對應。他在《判斷力批判》中對審美判斷力作了深刻的辨析,不僅為審美活動找到了情感這塊人類心理的根基,而且揭示了審美活動與認知活動、道德活動的關系,認為審美活動是認知活動與道德活動的中介。他對“美的藝術”也作了深刻的論述,將“美的藝術”與純粹的自然物、科學活動、手工藝活動區別開來,在藝術創造中提倡自由、天才、獨創性和想象力??档碌膶徝琅袛嗔碚摵兔赖乃囆g的理論為西方現代藝術(包括文學)的審美品質作了全面的描述和界定,為浪漫主義藝術提供了直接的理論資源,而康德的藝術理想也通過浪漫主義藝術變成現實。

黑格爾

黑格爾在《美學》中提出“美是理性的感性顯現”、“藝術是典型的審美活動”等觀點,反對“摹仿說”,強調藝術的“心靈化”,強調藝術的“生氣貫注”,建構了一個空前完整的藝術理論體系,其中論述了抒情詩、戲劇詩、史詩、繪畫、雕塑、音樂、建筑等藝術門類,奠定了現代藝術的分類體系。

韋勒克與沃倫

韋勒克與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將這種文學的基本特征概括為虛構性、創造性和想象性,在實質上與康德等人對“詩”及其他藝術的定性是一致的,“詩”與其他藝術的審美內涵已完全融人“文學”概念之中,文學的審美化也真正完成了。

(二)文學審美性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形式

1文學反映的是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

審美關系是人與世界的價值關系中的一種。在長期社會歷史實踐中,人類與世界間建立了多種價值關系,包括實用價值、認識價值、道德價值、政治價值、宗教價值、審美價值等。文學所反映的主要是人與世界的審美價值關系,體現的是社會生活的審美價值。

(1)審美價值與非審美價值是辯證統一的

對審美價值的獲得往往與對其他價值的擁有相互矛盾,如對實用價值和認識價值的追求會抑制甚至破壞審美價值,對政治價值的過分強調也會導致對審美價值的忽視和貶低。

審美價值永遠和世界的其他價值內在地聯系在一起,審美關系和人與世界的其他關系永遠是共生的,它們相互滲透,相互依存。

現實的審美價值具有一種溶解和綜合的特性,可以把認識價值、道德價值、政治價值、宗教價值等都溶解于其中,綜合于其中。

(2)文學作品中的審美因素總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凝聚起政治、道德、認識等各種信息

在審美價值與認識價值、政治價值、道德價值、宗教價值的關系上:

不要走向唯美主義,唯美主義主張文學作品的美僅僅在于作品的形式,如色彩、節奏、韻律等,輕視文學對認識、政治、道德等社會生活的反映,將審美與認識、道德、政治割裂開來;

不贊成單一的認識論觀點,這種觀點片面地強調文學作品的認識價值、道德價值和政治價值,往往使文學作品成為某種政治觀念圖解、道德說教甚至變相的社會學著作。

2文學作品的審美性

(1)審美性

審美性是文學藝術的特質,它與文學中其他因素如認識、政治、道德等不即不離,但又不等于這些因素本身。審美性是藝術魅力的源泉,缺少審美性,文學作品就成了一些人事景物的堆砌。

(2)“格式塔質”

本為“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術語,用來命名文學作品的這種審美特質。格式塔質不是事物各種成分的性質的簡單相加,也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素的性質,而是一種超越于各個組成因素的整體質。文學作品中的格式塔質不是作品的具體題材,也不是傳達媒介語言,它是中國古人欣賞的“氣”、“神”、“韻”、“境”、“味”以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韻外之致”,是西方文學家、文論家推崇的“詩意”,和“文學性”。

(3)“文學審美場”

借用物理學名詞把文學的格式塔質稱為“文學審美場”?!皥觥辈皇菃渭兊奈镔|,也不是單純的能量,它是物質與能量的結合體。文學審美場正是文學藝術的整體結構關系中所生成的新質。它在有無之間、虛實之間。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把藝術的這種審美整體質稱為“直覺品”,把藝術的這種審美整合功能稱為“混化”。他認為,在直覺品中,一切元素要素都是混化的。

文學審美場不僅關系到文學文本的構成,而且關系到文本的接受。文學審美場不是某種靜止的東西,而是活生生的現實效果,生成于文學文本與作家心靈、文學文本與讀者心靈的相互作用。文學審美場是不斷流動變化的感應,隨著文學文本的內在語境和外在語境的變動而不斷更新。

(三)文學審美主體的審美把握

1審美價值在審美把握中產生

從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發現的“黃金分割率”到西方模仿說,表明曾有許多人堅持認為美是與人無關的客觀事物的客觀屬性。對這些“美的客觀屬性”的發現并不能證明真的存在著一種與人無關的美。這些美的規律無論多么“客觀”,仍然是人通過人的眼睛和人的心靈發現的,它們從一開始就是人按照自己的尺度、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選擇出來、領悟出來。審美對象只有在審美主體的視野中才能出現,審美價值只有在審美把握中才能產生。以康德開端的審美理論更接近藝術審美的實際,強調了主體心靈在文學審美中的主導作用。黑格爾對藝術的基本觀點是:“只有通過心靈而且由心靈的創造活動產生出來,藝術作品才成其為藝術作品。”

2審美主體的心理機制

(1)審美的心理體驗

從心理角度看,文學審美是一種自由和諧的內在體驗??档抡J為審美體驗是“內心諸能力的游戲中那種一致性的(內感官的)情感”。在非審美活動中,各種心理機能不是相互貫通、和諧活動的。只有在審美體驗中,人的以情感為中心的一切心理機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調動起來,達到了高度的和諧。

(2)文學審美的自由

文學審美的自由不僅是體驗的自由,而且是行為的自由。以體驗的自由,文學藝術與手工藝區別開來;以行為的自由,文學藝術與科學區別開來。文學審美是自覺高尚的精神追求,不是屈辱強制的謀生手段。文學為審美為塑造健全自由的人格服務,將人從狹隘中提升出來,進入澄明的境界。

總之,在審美的瞬間,人的以情感為中心的全部的心靈世界都打開了門窗,實現了完全的舒展、自由與和諧?,F實中人性的殘缺在文學審美中得到了修復,現實中心靈的扭曲在文學審美中得到了匡正,現實中的麻木與冷漠在文學審美中得以復蘇和溫暖。文學審美是人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個體心靈健康與社會組織健全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猗县| 潞城市| 漳州市| 嘉黎县| 普陀区| 泊头市| 隆林| 绥江县| 淮南市| 定西市| 隆安县| 秭归县| 常州市| 稻城县| 龙游县| 五常市| 德江县| 乐山市| 祁连县| 集贤县| 荣成市| 普定县| 丁青县| 黔西| 化州市| 扶风县| 靖江市| 石城县| 阳信县| 辰溪县| 甘洛县| 彰化市| 封开县| 广饶县| 安溪县| 响水县| 延吉市| 五华县| 中方县| 诸暨市| 沂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