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稅收體系

1.按課稅對象性質,稅收如何分類?

答:按課稅對象的性質,稅收可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資源稅和行為稅五類。

(1)流轉稅是以商品流轉額和非商品流轉額為課稅對象的稅收統稱;

(2)所得稅是以收益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稅收統稱,包括對個人收益所得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和對企業收益所得征收的企業所得稅;

(3)財產稅是以財產價值為課稅對象的稅收統稱;

(4)資源稅是以資源絕對收益和級差收益為課稅對象的稅收統稱;

(5)行為稅是以特定行為為課稅對象的稅收統稱。

按課稅對象性質特點分類主要意義在于幫助分析不同稅種的性質和經濟作用,并為合理設計稅制提供前提條件。

2.影響稅制結構有哪些主要因素?

答:盡管每一個國家的稅制結構都有它具體的形成和發展原因,但從總體上看仍然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因素:經濟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管理因素。

(1)經濟因素:經濟因素是影響并決定稅制結構的最基本因素,經濟因素主要是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并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經濟結構。

(2)制度因素:經濟制度對稅制結構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財產制度和經濟運行制度。

(3)政策因素:稅制結構同稅收政策目標也有一定聯系。如果我們把稅收政策目標定為效率、公平和穩定,不同的政策目標選擇,及政策目標的不同排列順序對稅制結構可能帶來不同影響。

(4)管理因素:稅收的管理能力對稅制結構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征收所得稅往往受到征收管理水平、征收管理能力和征收管理成本制約而難以推行,而流轉稅的推行相對容易。

3.影響稅制結構的經濟因素有哪些?

答:經濟因素是影響并決定稅制結構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是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并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經濟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其經濟結構對稅制結構的影響可以從縱向的稅制結構發展和橫向的稅制結構比較及相關性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從稅制結構發展分析。

從稅制結構發展變化的歷史分析,大致經歷了從古老的直接稅到間接稅,再由間接稅發展到現代直接稅的發展過程,而這種稅制結構的發展是同經濟結構的發展相聯系的。

在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必然以農業收入作為稅收的主要來源,農業生產的非商品特點又決定了必須以土地和人作為課稅對象行使征稅,形成了以古老的直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

在以工商經濟為主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必然以工商經營收入作為稅收的主要來源,工商經營的商品經濟特征也決定了必須以商品銷售和經營服務收入作為課稅對象行使征稅,形成了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間接稅在實施中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從而又轉向以直接稅代替間接稅,使現代直接稅即所得稅逐漸成為主體稅。

(2)從稅制結構比較分析。

從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稅制結構的橫向比較分析,可發現生產力發展水平對稅制結構的影響。

從主體稅種看,發達國家一般以所得稅為主體,而發展中國家一般以流轉稅為主體。

從所得稅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一般是以個人所得稅為主體,而發展中國家是以企業所得稅為主體。

從流轉稅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進出口貿易征稅占較小比重,而發展中國家進出口貿易征稅占較大比重。

在社會保險稅方面,發達國家在稅制中的比重較高,而發展中國家在稅制中的比重較低。

(3)稅制結構的相關性分析。

美國財政學家馬斯格萊夫在20世紀60年代初整理了近40個國家的資料進行相關分析,得出結論:

a.間接稅(流轉稅和關稅)占稅收比重同人均GDP呈負相關,即隨人均GDP增加,間接稅占稅收比重下降;

b.間接稅占稅收比重同農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呈正相關,即隨農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上升,間接稅占稅收比重也隨之上升;

c.進出口關稅占稅收比重同人均GDP呈負相關,即隨人均GDP增加,關稅占稅收比重下降;

d.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比重同人均GDP呈正相關,即隨人均GDP增加,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比重上升;

e.企業所得稅、社會保險稅同人均GDP關系因相關性較差而難以確定,即具有不確定性,但根據統計資料反映這兩個稅種都具有隨人均GDP增長先上升,然后下降的趨勢

世界銀行對86個發展中國家的稅制結構進行比較分析,發現經濟發展水平(以人均GDP表示)同稅制結構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

a.所得稅具有隨人均GDP增長而上升的趨勢;

b.流轉稅和進出口稅具有隨人均GDP增長而下降的趨勢。

4.影響稅制結構的制度因素有哪些?

答:經濟制度對稅制結構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財產制度和經濟運行制度。

(1)財產制度對稅制結構的影響。財產制度實際上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可分為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

在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個人只擁有生活資料,不擁有或很少擁有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屬于勞動者集體所有或由國家代表全體人民共同所有,個人只取得工資收入,沒有或很少有資本收入。政府稅收主要來自于企業,而很少來自于個人,因此,企業成為主要稅收來源,并采取流轉稅形式。

在以私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個人不但擁有生活資料,而且擁有生產資料,生產資料主要屬個人所有,而很少屬企業或國家所有,政府稅收主要來自于個人,并且有必要采取所得稅的形式。

(2)經濟運行制度對稅制結構的影響。經濟運行制度實際上是指經濟運行機制或經濟運行方式,可分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由政府計劃制定,工資作為勞動力價格也由政府計劃制定。在實行計劃價格的前提下,為了彌補因計劃價格原因而引起的生產不同產品企業的利潤懸殊,需要運用流轉稅來彌補計劃價格的缺陷;而在實行計劃工資的前提下,由于工資已經受到計劃控制和調節,所以沒有必要運用所得稅對工資進行再調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工資作為勞動力價格也由市場供求決定。在實行市場價格前提下,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并能有效地調節供求,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沒有必要以流轉稅對價格進行再調節。而在實行市場工資前提下,由于因工資差異而引起的收入差異,有必要通過所得稅對工資收入進行再調節。因此,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比較偏重于流轉稅,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能轉向于所得稅。

5.影響稅制結構的政策因素有哪些?

答:稅制結構同稅收政策目標也有一定聯系。如果我們把稅收政策目標定為效率、公平和穩定,不同的政策目標選擇,及政策目標的不同排列順序對稅制結構可能帶來不同影響。

(1)從稅收的效率目標考慮,選擇流轉稅還是所得稅沒有大的差異,主要在于稅制的設計方式。如選擇流轉稅為主體、對全部商品征稅,其中大部分商品按統一比例對增值額征稅,少數需要調節的商品按差別比例征稅;或者選擇所得稅為主體,對大部分商品不征稅,僅對少數需要調節的商品按差別比例征稅,對資源配置的效果是相近的,只是稅收收入更多地來源于流轉稅還是所得稅。

(2)從稅收的公平目標考慮,雖然差別流轉稅和累進所得稅都能起到公平分配的調節效果,但累進所得稅對公平分配的調節功能比差別流轉稅更大。

(3)從稅收的穩定目標考慮,所得稅由于累進稅率而形成的彈性稅制,比流轉稅由于比例稅率而形成的剛性稅制,對宏觀經濟穩定具有更大的調節作用。

6.稅制結構同哪些因素呈相關關系?

答:美國財政學家馬斯格萊夫在20世紀60年代初整理了近40個國家的資料進行相關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1)間接稅占稅收比重同人均GDP呈負相關;

(2)間接稅占稅收比重同農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呈正相關;

(3)進出口關稅占稅收比重同人均GDP呈負相關;

(4)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比重同人均GDP呈正相關;

(5)企業所得稅、社會保險稅同人均GDP關系因相關性較差而難以確定,即具有不確定性,但根據統計資料反映這兩個稅種都具有隨人均GDP增長先上升,然后下降的趨勢。

7.稅制結構有哪些主要模式類型?

答:稅制結構模式是指由主體稅特征所決定的稅制結構類型。主體稅特征所決定的稅制結構大體可歸納為以下三種類型:

(1)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是指在整個稅制體系中,流轉稅作為主體稅,占最大比重,并起到主導作用。根據資料統計,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少數經濟發達國家實行這種稅制結構模式。

(2)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是指在整個稅制體系中,所得稅作為主體稅,占最大比重,并起主導作用。根據資料統計,絕大多數經濟發達國家,少數發展中國家實行這種稅制結構模式。

(3)流轉稅和所得稅雙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是指在整個稅制體系中,流轉稅和所得稅占有相近的比重,在財政收入和調節經濟方面共同起著主導作用。一般而言,在由流轉稅為主體向所得稅為主體的轉換過程中,或者在由所得稅為主體轉向發展增值稅、擴大流轉稅的過程中,都會形成雙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

8.我國應選擇什么樣的稅制結構模式?

答:稅制結構模式要求從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趨勢,對主體稅種、稅種組合和配置方式作出選擇。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和發展趨勢分析,我國稅制結構應選擇流轉稅和所得稅并重,稅種之間組合和配置合理,整體功能優化的目標模式。

9.簡述1994年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答:1994年,依據統一稅政、合并稅種、擴大稅基、降低稅率、減少優惠、加強征管的原則,我國進行了中央地方分稅制及工商稅制重大改革。

(1)流轉稅制改革。主要是擴大增值稅的征收范圍,規范增值稅的征收制度,實行消費稅,統一流轉稅,調整關稅: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規范增值稅征收制度;實行消費稅;統一流轉稅制;調整關稅。

(2)所得稅制改革。主要是統一稅制、擴大稅基、降低稅率、控制減免優惠。具體可分為統一內資企業所得稅、外資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

(3)其他稅制改革。可分為資源稅制改革、財產稅制改革、行為稅制改革和農業稅制改革。

10.簡述2004年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答: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提出了我國稅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主要措施。本著總體設計、統籌安排、分步實施的原則,進行了流轉稅制改革、所得稅制改革、農業稅制改革和其他稅費改革。

(1)流轉稅制改革。新一輪稅制改革中的流轉稅制改革主要為進出口稅收改革、增值稅改革和消費稅改革。

(2)所得稅制改革。我國新一輪稅制改革中的所得稅改革主要為企業所得稅改革和個人所得稅改革。

(3)農業稅制改革。我國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農業稅。

(4)其他稅制改革。其他稅制改革主要可概括為:調整資源稅征收方式。將房地產稅費改為物業稅。

11.簡述我國未來稅制改革的發展方向。

答:我國未來稅制改革的發展方向包括: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收入財富公平分配、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敘述如下:

(1)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將服務業征收的營業稅改為增值稅,不但使工商業和服務業平等納稅,并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掃清稅收抵扣上的障礙,更好地促進服務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優化調整。

調整消費稅結構。具體包括四方面:a.擴大奢侈品消費稅征稅范圍;b.調整不同層次消費品稅率結構,以更好地發揮消費稅對消費品結構性調節作用;c.降低進口關稅稅率。

(2)促進收入財富公平分配

實行分類綜合個人所得稅。從綜合征稅制度上的合理性和分類征稅管理上的可行性考慮,將個人收入分為經常性收入和偶然性收入。

擴大房產稅試點范圍。在上海、重慶主要針對個別超標準增量房,按交易價格征稅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城市范圍,重點探索在征稅對象范圍上由增量房擴大至存量房,在課稅基礎上允許扣除基本居住面積,在計稅依據上由交易價格轉向評估價格,以更好地發揮房產稅作為財產稅的調節財富分配功能。

建立社會保障稅。在實施社會保障統籌覆蓋面由城市擴大至農村、由就業擴大至醫療,提高社會保障統籌水平,提升社會保障支付層次,實施地區間互補統籌基礎上,將社會保障統籌改為社會保障稅,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稅的社會保障功能。

(3)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改革資源稅。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提高資源稅稅率,將從量征稅改為從量征稅基礎上的從價征稅,更好地發揮從量稅的資源收益調節和從價稅的資源稅收益分享功能。

開征環境稅。通過對廢水、廢氣、廢渣征收污染稅、二氧化碳排放稅和廢棄固體物稅,更好發揮環境稅保護環境功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乃县| 鹤壁市| 秭归县| 怀集县| 禄劝| 黄浦区| 南充市| 普兰店市| 安福县| 永兴县| 胶南市| 五常市| 尖扎县| 柳州市| 龙游县| 和顺县| 泾阳县| 通辽市| 五原县| 缙云县| 武威市| 波密县| 炉霍县| 岳池县| 绿春县| 苏州市| 宿松县| 鹤岗市| 吉林省| 邢台市| 汝阳县| 十堰市| 利川市| 北安市| 中西区| 伊川县| 九江市| 峨山| 商洛市| 福贡县| 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