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1年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808新聞傳播學基礎(含新聞理論、新聞業(yè)務、傳播學基本理論)考研真題及詳解

新聞學部分(75分)

一、以下概念的詮釋是否合理?請簡要說明理由(每小l題10分,共20分)

1.新聞價值是指事實所包含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種種素質的總和。

答:學術界對于新聞價值的定義不盡相同,題中的概念實際上是一些學者對于新聞價值的定義,它是合理的。

(1)新聞價值是指事實所包含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種種素質的總和,即有些事實,由于它本身的某些特殊素質,因而有別于其他的一般事實,正是由于這些特殊的素質使得它能夠成為新聞,而新聞價值就是這些特殊素質的總和。

(2)這些特殊素質包括:時新性,即新聞要報道最近發(fā)生的事實;重要性,新聞報道的素材必須是國內外的重大事件;接近性,及新聞報道選取的事實需要符合心理和地理上的接近要素;顯著性,即新聞報道的人物和事件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人情味和趣味性,即新聞報道的內容要盡量生動有趣。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能夠引起受眾的共同興趣,為廣大受眾所關注。因此新聞價值的著眼點是廣大受眾的普遍關注,它是衡量事實能否成為新聞的一條重要標準。判斷某個事實能否成為新聞,主要是看它能否具有為受眾所關注的這一素質。

2.新聞真實性要求新聞報道在本質上與新聞事實相符合,與社會生活的本質相符合。

答:題目中的觀點不合理。

(1)新聞真實是事實性真實,強調與客觀事實的符合性,落實到新聞傳播活動的實處,是指每一具體的新聞報道與其報道對象的符合性,一定“全體”報道與相應時空范圍內整體事實對象的符合性。馬克思所說的“根據(jù)事實來描寫事實”的新聞原則,強調的正是新聞的事實性真實。新聞必須完全立足事實、引用事實,并以事實為根據(jù)進行判斷,得出的結論仍然是明顯的事實。

(2)因此,新聞真實要求新聞報道在事實上與新聞事件保持一致,而不是從形而上的角度強調它們在本質上的一致,以及與社會生活的本質的一致。在新聞傳播活動的具體實踐中新聞記者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與社會生活的本質相符合,而只能盡可能地反映事實的真實狀況,逐步趨向事實的本質。

(3)此外,新聞真實的主客觀范疇表明,新聞報道包含主客觀分離與統(tǒng)一的兩種因素。新聞中的真實與生活中的事實是兩種不同的對象,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一種主觀反映,會帶有新聞工作者的主觀意識,生活中的真實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tài),題目的說法是將新聞真實作為標準和作為一種追求的混同。

二、辨析以下相對相反的觀點,并論述你認為合理的觀點(每小題15分,共30分)

1.一種觀點認為,新聞報道娛樂化(infotainment)是媒體過度追求商業(yè)利益的結果,必將影響民主政治的順利運行;一種觀點則認為,新聞報道娛樂化是公眾政治信息需求變化的結果,對民主政治的影響不大。

答:題目中的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具體分析如下:

(1)近年來,隨著我國媒介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其產(chǎn)業(yè)性質日益凸顯,新聞報道娛樂化現(xiàn)象盛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新聞報道娛樂化主要表現(xiàn):在內容上偏重于軟新聞,減少嚴肅新聞的比例,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它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jīng)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

(2)新聞報道娛樂化的成因有許多方面,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媒體以廣告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為追求經(jīng)濟利益而追求娛樂化以吸引公眾注意。

公眾的需求。在生活節(jié)奏和壓力劇增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急需精神的釋放和休息,娛樂化的新聞報道更能滿足公眾的這一需求。

媒體產(chǎn)業(yè)改革過程中,由于要自負盈虧,媒體必然會追求商業(yè)利益,維護自己的市場份額,提高收視率,這使得新聞報道的娛樂化傾向日益明顯。娛樂化的新聞因得到了觀眾的認同和喜愛,嚴肅新聞也開始用娛樂手法包裝。

(3)新聞報道娛樂化是新聞市場化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和必然現(xiàn)象,為媒體贏得更多的關注和市場份額。它有一定的正效應,但是如果過于重視新聞娛樂化,忽視新聞的本質,也會帶來負面效應。

新聞報道娛樂化的正面效應表現(xiàn)在,能夠幫助人們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得到精神的放松,同時增加收視率。娛樂成為當下受眾的一種重要的消費行為方式,新聞的娛樂化在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下也很容易被公眾接受,獲得了好的傳播效果。

娛樂化也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應。新聞報道一味追求娛樂、刺激、吸引眼球,顛覆了新聞的嚴肅性和社會性,甚至喪失基本的人文關懷。長時間接觸這種新聞,會使得受眾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力,精神麻木,從而對正常的社會生活、民主政治等嚴肅公共事務缺乏了解和關注,這將不利于民主政治的順利進行。

(4)綜上可知,題目中的第一個觀點“新聞報道娛樂化(infotainment)是媒體過度追求商業(yè)利益的結果,必將影響民主政治的順利運行”是片面的,新聞報道娛樂化不僅僅是媒體追逐商業(yè)利益的結果,也受到受眾“本能”興趣和尋求社會“解壓閥”需求的影響,它并不能必然影響民主政治的順利運行,媒介素養(yǎng)高的受眾依然可以在放松之余以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政治事務,并對政治新聞報道過于娛樂化的現(xiàn)象持批判態(tài)度。

同理,題目中的第二個觀點“新聞報道娛樂化是公眾政治信息需求變化的結果,對民主政治的影響不大”也是片面的。雖然新聞報道娛樂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公眾政治信息需求變化的結果,但是部分媒體為了商業(yè)利益極力迎合受眾的這種需求,并喪失原則地推波助瀾,致使新聞報道過于娛樂化,這將導致受眾淹沒在娛樂的海洋中無法自拔,從而缺乏參與嚴肅政治事務的興趣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主政治的順利進行。

2.一種觀點認為,新聞媒體應該更多接受公眾和公民團體的監(jiān)督;一種觀點則認為,新聞媒體接受公眾和公民團體的監(jiān)督會影響媒體的獨立性,從而影響新聞的素質。

答:(1)每一個公民都有監(jiān)督權,公眾可以依法監(jiān)督政府,也可以依法監(jiān)督新聞媒體。新聞媒體在行使監(jiān)督政府的權利的同時,也應受到公眾和公民團體的監(jiān)督。

(2)在一個新聞自由的社會,媒體擁有監(jiān)督政府的職責和影響力。在市場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下,私營媒體的目標是商業(yè)利益。媒體大亨為追求商業(yè)利益而施展其媒體的影響力時,媒體就不再是觀察與報道的角色,而是直接參與權力運作。鬧出竊聽丑聞的《世界新聞報》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我國,記者勒索、假新聞泛濫、剽竊現(xiàn)象、有償新聞的事件屢見不鮮,可見新聞媒體是需要監(jiān)督的。

(3)然而如何監(jiān)管媒體,卻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由政府機構或法庭介入監(jiān)管媒體,反對的聲音將會更大,因為這將直接威脅新聞自由。而如果新聞媒體接受公眾和公民團體的監(jiān)督,則有可能因為被公眾的意見所影響而失去媒體的獨立性。

(4)以獨立監(jiān)督機構的方式監(jiān)督媒體,目前英國監(jiān)督傳播媒體的獨立機構可以借鑒。此外,加強行業(yè)自律和新聞行業(yè)監(jiān)管,制定相關法律十分重要。目前,我國缺少一部真正的新聞法,監(jiān)督和管理新聞媒體急需“有法可依”。

三、論述題:根據(jù)以下材料,論述如何處理記者與新聞來源的關系(25分)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電視臺警事記者卡羅林·洛接到一名警官提供的線索:某大街每晚都有毒品交易,有人打群架,還有人當街小便。洛很快發(fā)現(xiàn)情報是準確的,但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警察為什么不制止?于是,她采訪了其他消息來源,發(fā)現(xiàn)在暴力事件發(fā)生的時候,警察不是在睡覺,就是在干一些不相干的事情。這顯然是一則有價值的新聞,但洛面臨一個問題:如果報道這條新聞,就可能失去警方的消息來源,失去用15年的時間培植起來的消息來源。洛在痛苦的抉擇后,報道了這條新聞。結果,警察局被重組,一些警察斷絕了與洛的來往,但也有一些新的消息人士給她打電話,愿意給她提供線索和消息。有美國記者議論說:記者與消息來源之間是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記者能否獲取消息取決于他如何處理報道,而消息人士也在努力培植記者,好通過他們將自己的觀點展示給公眾。

根據(jù)材料,論述如何處理記者與新聞來源的關系。

答:(1)新聞來源即新聞的出處,是指新聞信息資源的擁有者和提供者。對于一個記者而言,最為寶貴的資源是擁有可靠準確的消息來源,這些消息來源能夠提供記者重要且新鮮的內幕信息。記者在這些消息來源提供的新聞素材的基礎上,再通過自己對資料的整合處理而完成一篇報道。

(2)一個好的記者必然會盡力在他所報道的領域建立一張關系網(wǎng),通過這張關系網(wǎng),才能得到關于該領域各種消息來源。為此,記者要盡可能多地接觸、認識該領域的有關人士,并在工作中保持與這些人的良好關系甚至私人關系。這張網(wǎng)絡將幫助記者盡快熟悉該領域的基本情況,同時作為消息來源向記者提供新聞線索,提供新聞的背景資料,而這些都是記者的新聞報道所必需的。卡羅琳·洛與警察局15年培植的關系就是這樣。

(3)這種關系網(wǎng)固然能給記者尋找新聞來源提供方便,但是在一些情況下也給記者帶來弊端。比如記者如果將彼此的關系與組織身份混淆,可能會造成判斷不清,甚至失誤。也有可能把這些本來不適合公開報道的東西在媒體上發(fā)布出去,結果損害了消息提供者的利益,給媒體引來官司。在題目中的案例中,卡羅琳?洛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她選擇報道了那條新聞,損害了警察局的一些警察的利益。

(4)在這樣的情況下,記者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應該公私分明。許多消息來源都有組織背景,有可能為了組織或個人在組織中的利益而影響記者客觀的新聞報道。記者在與他們接近的時候,必須客觀看待,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客觀性。題目的卡羅琳?洛在艱難的抉擇中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5)總之,記者一方面應該維護和保持良好的關系網(wǎng)絡,以得到更多更有價值的新聞來源,另一方面,記者也應當與新聞來源保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做出獨立的判斷。

傳播學部分(75分)

一、辨析題(每小題l5分;共30分)

1.“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前提是受眾的媒介選擇和使用行為是理性的,受眾有自身特定的需求。因此,受自身動機的驅動,受眾的媒介選擇和使用行為具有必然性。請對此觀點予以辨析。

答:題中觀點片面。

(1)使用與滿足理論立足于受眾,是指受眾使用媒介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它不問訊息如何作用受眾,而問受眾如何處理信息。它特別強調受眾的作用,突出受眾的地位,認為受眾通過對媒介的積極使用,從而實際上制約著整個傳播過程,而受眾的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愿望。

(2)使用與滿足理論假定受眾是理性的,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知道如何在使用媒介中滿足其需求。但是實際上,很多時候受眾的媒介選擇和使用行為并不是理性的,如今新聞娛樂化的傾向便是一個典型的例證。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描述的那樣,受眾在喧嘩的媒介盛宴中狂歡,最終漸失思考的習慣甚至思考的能力,這樣的受眾必然不是理性的。

(3)受眾的媒介選擇和使用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見圖1):人們接觸傳媒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特定需求,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會和個人心理起源。實際接觸行為的發(fā)生需要兩個條件:a.媒介接觸的可能性,即身邊必須有電視機或報紙一類的物質條件,如果不具備這種條件,人們就會轉向其他代替性的滿足手段,如寂寞時去找人聊天等;b.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滿足自己的現(xiàn)實需求的評價,它在以往媒介接觸經(jīng)驗的基礎上形成。可見,受眾自身的動機只是他實際的媒介選擇和使用行為的一個影響因素,它并不能帶來受眾媒介選擇和使用行為的必然性。

圖1

(4)所以綜上,受眾在選擇和使用媒介時確實受到“使用與滿足”心理的影響,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受眾并非時刻都能保持理性,同時他們的媒介選擇和使用行為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因而其自身的動機并不帶來其媒介選擇和使用行為的必然性。

2.傳播學主流范式秉持多元主義社會觀,認為不存在階級對立與階級壓迫,只要實現(xiàn)多元利益的協(xié)調與平衡就能消除社會矛盾。所以說,傳播學主流范式總是主張在體制內尋找問題的對策,是維護資本主義秩序的研究范式。請對此觀點予以辨析。

答:題中觀點片面。

(1)目前在學術界,傳播學研究的主流范式主要包括三種,分別是經(jīng)驗——功能范式、結構主義符號——權力范式、技術——控制論范式,除去技術——控制論范式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媒介技術與人類的關系之外,前兩者的研究都涉及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系問題。

(2)經(jīng)驗——功能范式對應的是傳播學的經(jīng)驗學派,是指主要以經(jīng)驗性方法來考察社會現(xiàn)象的社會科學流派,它與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會現(xiàn)象的流派相區(qū)別。經(jīng)驗學派主張多元主義社會觀。經(jīng)驗學派否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是階級支配的社會,而認為是一個由多元利益相互競爭、相互制衡的社會。因此,傳播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不是變革現(xiàn)存資本主義制度,而是通過改進傳播機制來實現(xiàn)社會管理。

英國廣播大學的一些學者曾對經(jīng)驗學派的大眾傳播研究背后的多元主義意識形態(tài)做過如下歸納:“在多元主義者看來,資本主義社會并不存在階級支配現(xiàn)象,而是由相互競爭的各社會集團和利益派別所組成的復合體,這些集團和派別的合縱連橫狀況是與時俱進的。大眾傳播媒介是一種保持著自己獨立領域的組織體,它在國家、政黨以及其他壓力集團面前保有某種自治性。控制大眾傳播媒介的并非傳媒企業(yè)的所有者,而是獨立的、享有相當?shù)淖杂蓻Q斷權的專職管理者和專業(yè)工作者。大眾傳播制度和受眾之間基本上是一種均衡的、平等的關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受眾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選擇接觸各種傳播媒介,自主地決定自己或贊成、或反對、或順應、或挑戰(zhàn)的態(tài)度。”

經(jīng)驗學派的這種多元主義意識形態(tài),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從批判的立場上研究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大眾傳播,也不可能觸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最大程度上,他們只能出于維護現(xiàn)存制度目的,從“管理”的角度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

(3)20世紀60年代以后,經(jīng)驗學派的上述傾向,受到來自批判學派的激烈抨擊,而批判學派對應的是構主義符號-權力范式。批判學者則認為資本主義制度連同其傳播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眾傳媒在本質上是少數(shù)壟斷資本對大多數(shù)人實行統(tǒng)治的意識形態(tài)工具。

英國廣播大學的學者們對批判學派的社會觀曾經(jīng)做了如下概括: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階級支配的社會。大眾傳媒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重要一環(huán),它們越來越集中于壟斷資本手中并為其利益服務。大眾傳播媒介中的專業(yè)工作者在沉浸在“自治”幻想中的同時,不斷接受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和價值規(guī)范的熏陶,有著越來越被其同化的傾向。大眾傳播媒介在總體上是統(tǒng)治階級利益和統(tǒng)治階級思想文化的中轉傳播站。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盡管大眾傳播的受眾時時想改變不合理的現(xiàn)狀,卻無法擁有自己的傳播工具來宣傳自己的主張,無法與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文化相抗衡。

(4)綜上,傳播學研究包含多種主流范式,并不是所有的范式都主張在體制內尋找問題的對策,以維護資本主義秩序,其中,結構主義符號——權力范式就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

二、論述題(20分)

請論述大眾社會理論的媒介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

答:(1)大眾社會理論的含義

大眾社會理論是19世紀以來興起的,該理論認為,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現(xiàn)代化造成人們之間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被打破,傳統(tǒng)規(guī)范和價值觀式微,隨著勞動分工和社會差異的增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在擴大,社會被原子化,個體之間彼此相互隔絕,只有通過正式的司法、契約和大眾傳播相互聯(lián)系。

(2)大眾社會理論的媒介觀

早期的大眾社會論者對工業(yè)革命、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工人和勞動大眾做為重要的社會力量登上政治舞臺感到恐懼和危機,并站在貴族主義立場上對這種現(xiàn)狀進行批判。

20世紀后,基于貴族立場的大眾社會論者認為工業(yè)革命和大眾傳播造成了一種缺乏歷史感、自我意識和義務意識,只有強烈的欲望和權力意識的平庸者的集合體,而大眾的崛起將會導致少數(shù)社會精英的壓迫,從而引起道德的頹廢和國家的沒落。

隨著產(chǎn)業(yè)化的發(fā)展,人的活動越來越變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其結果反而降低了一般大眾的本質合理性,擴大了大眾與精英人物之間的社會差距,這使得一般大眾越來越陷入異化感、不安感和絕望感的籠罩之中,容易引起他們情緒上的躁動。

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的大眾社會論者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大企業(yè)的增多和組織官僚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出現(xiàn)了更多的白領階層,而他們不擁有任何資產(chǎn),在高度合理化的大企業(yè)組織面前,他們常常抱有一種失落感或無力感,這使得他們對政治不感興趣,而在業(yè)余生活中則逃避到大眾傳媒提供的消遣和娛樂領域,他們本質上是被排斥在統(tǒng)治勢力之外的,他們與藍領勞動工人一起,構成了美國社會中的大眾。

美國學者康豪瑟提出的“大眾社會理論”認為一個正常的社會結構應該是政治精英、中層組織、民眾的三層結構。中層組織主要功能在于保護民眾免受政治精英的操控,防止政治精英的決策直接為大眾壓力所左右,中層組織的多樣性導致利益和認同感的多樣化,從而降低民眾被動員到大規(guī)模集體行動中去的可能。但一個中層組織薄弱的社會,民眾有可能受到精英的直接操控,但也有可能通過民粹主義直接操控精英,這就是大眾社會,大眾社會是形成極權政體的基礎。

(3)現(xiàn)代意義

當代社會的領域分化和各自建立的領域規(guī)范,使得精英政治和大眾日常生活的道德規(guī)范經(jīng)常處于沖突狀態(tài),而大眾在面對日益龐大和專業(yè)的官僚制度時,往往產(chǎn)生無力感、無意義感和自我疏離感。當代社會發(fā)展的速率超出人們的想象,人際交往缺少親身性、不受社會規(guī)范約束等大眾社會特征,隨著宏大的政治敘事和具體的日常實踐之間的脫節(jié)而日益顯現(xiàn)出來。

現(xiàn)代大眾傳媒呈現(xiàn)縱橫交錯狀的發(fā)展,使人類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風貌,基本只有少數(shù)人獨享的精英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匯入大眾文化的潮流中。大眾文化消蝕了人類對虛幻神祗和道德理想主義的盲目崇拜,強化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崇尚世俗的觀念,卻解構了公共性的精神大廈。

三、材料分析題(25分)

2010年4、5月間,我國連續(xù)發(fā)生數(shù)起校園襲擊案,這些針對學校未成年人的惡性襲擊事件作案方式類同,造成傷害巨大。這引起了人們的疑問:媒體報道是否造成了效仿效應,使得慘案一再發(fā)生?

有社會學家研究指出,任何一種廣為宣傳的暴力行為都會刺激一些人競相效仿。也有法學家提出,媒體對此類案件的關注可能會讓其他人仿照類似的罪行,發(fā)泄他們的仇恨、不滿和不平衡,并希望以此引發(fā)社會關注。

請結合上述材材料,運用傳播學效果研究理論,分析大眾媒介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及其引發(fā)的社會效應。

答:(1)傳播學“議程設置”的理論認為媒體的議程可以設定公眾的議程,即大眾傳播可以通過對各種事件是否報道和報道多少,來影響人們關注哪些信息以及判斷它們的重要性。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么。

我國連續(xù)發(fā)生數(shù)起校園襲擊案后,媒介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并且給出相關報道。因為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這些報道刊出后,立即成為受眾關心和重視的話題。這一方面可以引起社會公眾的關注和防范,另一方面也擺脫不掉它消極的負面效果:客觀上幫助行兇者擴大了影響,還會在社會上造成恐慌,而更嚴重的情形則是關于犯罪性事件的報道,可能引起潛在犯罪的發(fā)生,產(chǎn)生“示范效應”或者稱為“模仿效應”,即媒體在犯罪事件報道中通過對犯罪過程的逼真描述,會使一些人深受啟發(fā),進而模仿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淵。

(2)涵化理論,又稱培養(yǎng)理論,最早系統(tǒng)地由格伯納提出。對于大量看電視的觀眾,電視實際上主宰和涵蓋了其他信息、觀念和意識的來源,人們接觸這些相同消息會產(chǎn)生教養(yǎng)效果,電視節(jié)目中充斥的暴力內容大大增加了人們對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危險程度和不安全感的判斷。

在現(xiàn)代社會,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征性現(xiàn)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xiàn)實世界發(fā)揮著巨大影響。由于大眾傳媒的某些傾向性,人們在以上中描繪的主觀現(xiàn)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xiàn)實之間正在出現(xiàn)很大的偏離。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養(yǎng)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當中制約著人們的現(xiàn)實觀。

社會要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存在和發(fā)展下去,就需要社會成員對該社會有一種共識。大眾傳媒在形成現(xiàn)代社會的共識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通過對象征性事物的選擇、加工、紀錄和傳達,電視等大眾傳媒取代了多樣的社會因素,使人們共享相當同質的社會真實。

大眾傳媒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傾向,通過“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等形式傳達給受眾,從而潛移默化地形成人們的現(xiàn)實觀、社會觀。大眾傳媒的“教養(yǎng)效果”,主要表現(xiàn)在形成當代社會觀和現(xiàn)實觀的“主流”,而電視媒介在主流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強大的作用。

主流化與共鳴。當大量看電視導致不同社會群體的意見趨同化時,就會發(fā)生主流化的后果。當教養(yǎng)效果在人口的某一特定群體中非常突出時,就會發(fā)生共鳴。

大眾傳媒因其輿論監(jiān)督的職能對社會發(fā)生的犯罪事件負有報道的義務,但是某些新聞報道對于人們具有極強的誤讀作用。在眼球經(jīng)濟時代下,大眾傳播的媒介在報道中往往更在意報道本身是否能吸引受眾的眼球,吸引公眾興趣最直接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嘩眾取寵,故意夸大事實,用一些難以置信的情節(jié)去贏得關注。對犯罪細節(jié)的報道,是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動因,媒體對細節(jié)報道得越細,人們就越容易模仿。

推薦閱讀
  1. 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課后習題詳解
  2. 曼昆《宏觀經(jīng)濟學》(第6、7版)章節(jié)習題精編詳解
  3. 吳文侃、楊漢清《比較教育學》(修訂本)配套題庫【章節(jié)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4.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插圖修訂版)
  5. 斯蒂格利茨《經(jīng)濟學(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贈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第4版)
  6. 朱善利《微觀經(jīng)濟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7. 羅森《財政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第8版)
  8. 范里安《微觀經(jīng)濟學:現(xiàn)代觀點》(第9版)配套題庫(下冊)【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9. 黃達《金融學》名校考研(含復試)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10. 葉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11. 李心天《醫(yī)學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2. 上海交通大學數(shù)學科學學院432統(tǒng)計學[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復試)匯編
  13. 2016年考研政治速背15天
  14. 2020年國際貿易考研真題(含復試)與典型題詳解
  15. 吳漢東《知識產(chǎn)權法》(法律出版社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大关县| 上高县| 鹿泉市| 黄平县| 阿荣旗| 乐昌市| 博乐市| 林口县| 樟树市| 小金县| 乐东| 军事| 恭城| 田东县| 邹平县| 怀宁县| 高唐县| 如皋市| 湟中县| 株洲市| 平湖市| 佳木斯市| 西昌市| 云霄县| 丰台区| 香格里拉县| 南汇区| 武清区| 微山县| 安平县| 社旗县| 突泉县| 隆子县| 东台市| 泗水县| 雅江县| 青海省| 平江县| 彝良县|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