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2年中央財經大學803經濟學綜合考研真題及詳解

第一部 微觀經濟學(75分)

一、名詞解釋(12分,每小題4分)

1.不對稱信息

答:不對稱信息又稱信息不對稱,指市場上的某些參與者擁有,但另一些參與者不擁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買方和賣方的不對稱信息會導致市場失靈,產生以下幾個主要問題: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委托—代理問題。不對稱信息會給經濟運行帶來很多問題,而市場機制又很難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在此情況下,可采取以下主要方面予以解決: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適當的措施;設計合理的企業經營者激勵機制。

2.邊際替代率

答:邊際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即為無差異曲線的斜率,它表示的是消費者愿意以某種比率用一種商品替代另一種商品的意愿。商品1對商品2的邊際替代率的定義公式為:

其中,分別為商品1和商品2的變化量。如果趨于無窮小,那么,邊際替代率就是無差異曲線的斜率。因此,求無差異曲線上任何一點的邊際替代率,只要過該點作切線,這條切線的斜率就是該點的邊際替代率。

邊際替代率遞減是消費者偏好所普遍具有的一個特征。這是因為,當人們對某一種商品的擁有量增加后,人們就越來越不愿意減少其他商品來進一步增加這種商品。事實上,邊際替代率遞減是由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決定的。

3.納什均衡

答: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稱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提出者約翰·納什的名字命名。

納什均衡是指這樣一種策略集,在這一策略集中,每一個博弈者都確信,在給定競爭對手策略的情況下,他選擇了最好的策略。

納什均衡是由所有參與人的最優策略所組成的一個策略組合,也就是說,給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個人都沒有積極性去選擇其他策略,從而沒有人有積極性去打破這個均衡。

二、選擇題(18分,每小題3分)

1.某生產企業為市場價格接受者。其生產函數為,該企業利潤函數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選項中,為產品的價格,為生產要素的價格。企業的利潤函數為,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解此方程得,這就是滿足利潤最大化的要素需求。將代入利潤函數得

2.已知某消費者的收入為10元,效用函數為,商品價格分別為3和2元。如果該消費者以最大化效用為目標,那么他消費的商品數量應該是多少?(  )

A.5

B.4  

C.2  

D.0

【答案】D

【解析】由效用函數可以看出每單位的帶來的效用是每單位的帶來的效用的兩倍,而每單位的價格是每單位的價格的1.5倍,消費者將全部收入用于購買才會獲得最大的效用。因此,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為零。

3.某消費者在價格為(7,4)時選擇消費束為(6,6);在價格為(5,5)時選擇消費束為(9,0),那么我們可以推斷(  )。

A.消費束(6,6)被顯示偏好于(9,0),但是沒有證據表明她違反了WARP

B.沒有哪個消費束被顯示偏好于另一個消費束

C.該消費者違反了顯示偏好弱公理(WARP)

D.消費束(9,0)被顯示偏好于(6,6),并且她違反了顯示偏好弱公理(WARP)

【答案】A

【解析】顯示偏好弱公理(WARP)用文字表述為:如果在購買消費束時,有能力購買消費束,那么在購買消費束時,就一定是無力購買的消費束。

當價格為(7,4)時,消費者選擇了(6,6),此時的花費為,在此價格下,消費者若選擇(9,0)需要的花費為,這表明消費者在能選擇(9,0)的情況下選擇了(6,6),因此消費者相對更偏好(6,6)這個消費束;當價格變為(5,5)時,消費者選擇了(9,0),原因在于此時消費不起(6,6)這個更好的消費束。因此,該消費者沒有違反WARP。

4.如果價格變動25%使得供給量變動40%,那么供給價格彈性為(  )。

A.0.63,供給具有彈性  

B.0.63,供給缺乏彈性

C.1.60,供給具有彈性  

D.1.60,供給缺乏彈性

【答案】C

【解析】供給價格彈性等于供給量的百分比變動除以價格的百分比變動。本題中,供給量的百分比變動,價格的百分比變動,因此供給價格彈性為40%/25%=1.60,大于1,因此供給具有彈性。

5.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處于長期均衡狀態下的廠商將選擇平均成本最小化所對應的生產規模,這是因為(  )。

A.廠商自由進入將導致該行業中的廠商,不論其生產規模為多大,長期利潤均為零

B.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獲得最大利潤,廠商需要選擇最小平均成本所對應的生產規模

C.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和廠商的自由進入導致最大利潤為零

D.行業中的廠商試圖最有效的生產

【答案】C

【解析】在一個可以自由進入的競爭行業中,在長期內,廠商可根據條件來調整全部的生產要素。處于長期均衡狀態下的廠商選擇平均成本最小化所對應的生產規模,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單個廠商會選擇最優的生產規模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另一方面單個廠商能夠自由進入或退出一個行業。

6.某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為,其中為價格,為總產量。假定行業內有兩個企業,它們進行斯坦克爾伯格(Stackelberg)競爭。每個企業的邊際成本為常數10。均衡時領導者的產量為(  )。

A.45/8

B.45/ 4   

C.10  

D.20

【答案】B

【解析】設兩企業分別為A和B,其中A為領導者,B為追隨者。追隨者B的利潤函數為

,B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從而得到B的反應函數為。領導者A的利潤函數為,將B的反應函數代入A的利潤函數可得,A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解得=45/4。

三、論述題(21分,每小題7分)

1.為什么曲線的最低點位于曲線最低點的右上方?

答:平均總成本是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等于平均不變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之和。平均可變成本是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可變成本。

如圖1-1所示,是平均成本曲線,是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是邊際成本曲線。比較圖中曲線和曲線的交點與曲線和曲線的交點,可以發現,前者的出現慢于后者,并且前者的位置高于后者。也就是說。曲線降到最低點時,曲線還沒有降到最低點,而且曲線的最小值大于曲線的最小值。這是因為:在平均總成本中不僅包括平均可變成本,還包括平均不變成本。正是由于平均不變成本的作用,才使得曲線的最低點的出現既慢于、又高于曲線的最低點。

圖1-1 的關系

平均不變成本的作用過程具體如下: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不變成本一直下降,平均可變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當平均可變成本下降到最低點后開始轉為增加,但是此時不變成本隨產量的增加所下降的幅度仍然大于隨產量增加引起的可變成本的增加量,因此,的最低點位于的右邊;由于組成,所以的最低點位于的上方,綜上所述,曲線的最低點位于曲線的最低點的右上方。

2.需求的變動與需求量的變動有何區別。

答:需求量的變動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由某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的需求數量的變動。在圖1-2中,需求量的變動表現為商品的價格—需求數量組合點沿著一條既定的需求曲線運動。

需求的變動是指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的需求數量的變動。在圖1-2中,需求的變動表現為需求曲線的位置發生移動。

圖1-2 需求量變動與需求變動

如圖1-2所示,當一種產品的價格變化時,將引起沿著需求曲線的變動,即需求量的變動,如需求曲線上的箭頭所示。當任何一種其他影響購買計劃的因素變動時,將引起需求曲線移動,即需求變動。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從),需求減少使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從)。

也就是說,對于給定的需求曲線,價格變化反映在沿著需求曲線的變動上;需求曲線的移動會引起在給定價格水平下需求量的變化。

3.契約曲線上的點都是有效率的,那么對社會而言,都是理想的嗎?

答:契約曲線上的點都是有效率的,但是對社會而言,并不一定是理想的。分析如下:

圖1-3 契約曲線

契約曲線是描述交換雙方進行交換時最有效率點的軌跡的曲線,該曲線上每一點都滿足交換的帕累托最優條件。可以用埃奇沃思盒狀圖來說明契約曲線的形成,如圖1-3所示,兩條橫軸表示消費者A和B消費的數量,兩條縱軸表示消費者A和B消費的數量。凸向原點的實曲線等為消費者A的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的虛曲線等是消費者B的無差異曲線。A、B兩人的無差異曲線相切于等,把所有這些切點用曲線連接就可得到契約曲線。契約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滿足交換的帕累托最優條件,因此契約曲線就是帕累托最優點的軌跡。

契約曲線上的點不一定都是理想的。如果社會只是注重效率而不注重公平的話,契約曲線上所有點就都是同樣理想的。但是,如果社會也注重公平的話(比如最終分配的是否公平),那么契約曲線上的點就不都是同樣的理想了,因為在交換的契約曲線上,兩個消費者的福利分配具有不同的情況,當沿著契約曲線從一個頂點移到另一個頂點時,其中一個消費者可以通過犧牲另一個消費者的福利而改善自己的福利,所以,雖然每一個點都是符合經濟效率的,但是整體來看,契約曲線并不能代表公平的資源配置,因此契約曲線上的各個點不能算作同樣理想。

四、計算題(24分,第一小題8分,第二小題16分)

1.己知某完全競爭行業中的單個廠商的短期成本函數為。試求:

(1)當市場上產品的價格為時,廠商的短期均衡產量和利潤;

(2)當市場價格下降為多少時,廠商必須停產。

解:(1)廠商的利潤為:

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解得:(負值舍去)

代入利潤函數,可得

(2)當市場價格下降為價格小于平均可變成本即時,廠商必須停產。由短期成本函數可得

,求一階條件可得達到最小值。此時,最小的平均可變成本

。于是,當市場價格時,廠商必須停產。

2.某產品由2個企業(企業A和B)生產。消費者無法區分企業A和B生產的產品。企業A的生產邊際成本為常數2,企業B的生產邊際成本為常數4。他們的固定成本均為0。市場的需求函數為,其中

為市場供應量。

(1)假設企業進行古諾競爭,求企業A和B的反應函數,及兩個企業的均衡產量和利潤。

(2)假設企業B為斯塔克爾伯格產量領導者,企業A為斯塔克爾伯格產量追隨者,求企業A和B的反應函數,及兩個企業的產量和利潤。

解:(1)對于A來說,其利潤等式為:

A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整理得A的反應函數為:

類似地,可得B的反應函數為:

聯立A、B兩企業的反應函數,便得到如下方程組:

解此方程組便求得企業A、B的古諾均衡產量

代入到市場反需求函數,可得市場均衡價格,代入到利潤函數得A企業的利潤為900,B企業的利潤為100。

(2)企業B是產量領導者,則其利潤函數為:

由第一問的計算已經得到A的反應函數為,將其代入企業B的利潤函數并整理得:

根據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一階導數為零),得:

得公司B利潤最大化的產量為,代入公司A的反應函數得公司A的產量,將這兩個產量代入到需求函數中得產品價格。利潤分別是:

第二部分 宏觀經濟學(75分)

五、名詞解釋(16分,每小題4分)

1.貨幣中性

答:貨幣中性是貨幣數量論的一個基本命題的簡述,即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只影響經濟中的價格水平,不會影響就業、產出等實際變量。古典經濟學把變量分為實際變量和名義變量,認為貨幣只會對名義變量產生影響,而不會對實際變量產生影響。

實際上,在長期,貨幣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貨幣非中性,即貨幣對實際經濟變量會產生影響。不同學派對貨幣非中性的解釋不同,凱恩斯認為是由于短期價格剛性,而弗里德曼和理性預期學派則認為是由于人們預期的錯誤或政府的干預,使得短期貨幣非中性。

2.摩擦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

答:摩擦性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難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勞動力在正常流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失業。在一個動態經濟中,各行業、各部門和各地區之間勞動需求的變動是經常發生的,即使在充分就業狀態下,由于人們從學校畢業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尋找工作,總是會有一些人的周轉,所以摩擦性失業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業量的大小取決于勞動力流動性的大小和尋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

周期性失業又稱為總需求不足的失業,是由于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業,它一般出現在經濟周期的蕭條階段,這種失業與經濟中的周期性波動是一致的。在復蘇和繁榮階段,各廠商爭先擴充生產,就業人數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階段,由于社會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廠商又紛紛壓縮生產,大量裁減雇員,形成令人頭疼的失業大軍。

3.菲利普斯曲線

答:英國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根據1861-1957年英國的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得出貨幣工資增長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反比例關系,故稱之為菲利普斯曲線。后來的學者用物價上漲率(即通貨膨脹率)代替貨幣工資上漲率,以表示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之間也有對應關系:物價上漲率增加時,失業率下降;物價上漲率下降時,失業率上升。這就是一般所說的經過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線。菲利普斯曲線如圖1-4所示。

圖1-4 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提供的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為實施政府干預、進行總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選擇的菜單。它意味著當通貨膨脹率過高時,可通過緊縮性的經濟政策使失業率提高,以換取低通貨膨脹率;當失業率過高時,采取擴張性的經濟政策使通貨膨脹率提高,以獲得較低的失業率。

對于菲利普斯曲線具體的形狀,不同學派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短期內,菲利普斯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線,表明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不存在替換關系。

4.拉弗曲線

答:拉弗曲線提出的命題是:總是存在產生同樣收益的兩種稅率。因此,主張政府必須保持適當的稅率,才能保證較好的財政收入。

拉弗曲線的一般形狀如圖1-5所示,可以理解為:在原點處稅率為零時,將沒有稅收收入;隨著稅率增加,稅收收入達到最高額點;當稅率為100% 時,沒有人愿意去工作,所以也沒有稅收收入,因此曲線是兩頭向下的倒U 型。拉弗曲線說明,當稅率超過圖中點時, 挫傷積極性的影響將大于收入影響,所以盡管稅率被提高了,但稅收收入卻開始下降。圖中的陰影部分被稱為稅率禁區,當稅率進入禁區后,稅率與稅收收入呈反比關系,要恢復經濟增長勢頭,擴大稅基,就必須降低稅率。只有通過降低稅率才可以使得收入和國民產量都增加。

圖1-5 拉弗曲線

六、論述題(24分,每小題12分)

1.何謂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請使用宏觀經濟模型,比較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流動性陷阱下的政策效果。

答:(1)流動性陷阱

流動性陷阱又稱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是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具體是指當利率水平極低時,人們對貨幣需求趨于無限大,貨幣當局即使增加貨幣供給也不能降低利率,從而不能增加投資引誘的一種經濟狀態。

當利率極低時,有價債券的價格會達到很高,人們為了避免因有價債券價格跌落而遭受損失,幾乎每個人都寧愿持有現金而不愿持有有價債券,這意味著貨幣需求會變得完全有彈性,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趨于無限大,表現為流動偏好曲線或貨幣需求曲線的右端會變成水平線。在此情況下,貨幣供給的增加不會使利率下降,從而也就不會增加投資引誘和有效需求,當經濟出現上述狀態時,就稱之為流動性陷阱。

(2)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流動性陷阱下的政策效果

當經濟處于流動性陷阱時,此時曲線水平,則財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貨幣政策將完全無效。這種情況被稱為凱恩斯主義的極端情況。

財政政策在流動性陷阱下的政策效果

為水平線,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無限大,處于“凱恩斯陷阱”中,這時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并不會使利率上升,從而不會使私人投資被擠出,財政政策十分有效。

貨幣政策在流動性陷阱下的政策效果

一方面,為水平線(如圖1-6),說明當利率降到像這樣低水平時,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已成為無限大。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想持在手中,即進入所謂的流動性陷阱中,此時貨幣當局想用增加貨幣供給以降低利率從而刺激投資的做法完全不奏效,即貨幣政策完全失效。

圖1-6 曲線水平時貨幣政策無效

另一方面,為垂直線(如圖1-7),說明投資需求的利率系數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變動,投資都不會變動。垂直的投資需求曲線產生垂直的曲線,這時,即使貨幣政策能改變利率,對收入也沒有作用。

圖1-7 曲線垂直時貨幣政策無效

2.請回答下列和經濟增長理論相關的問題:(a)何謂黃金律水平的資本存量(Golden Rule Level of Capitals)?請畫圖表示。(b)當一國的人均資本存量不等于黃金律水平時,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來進行調節,調整過程中對人均消費又有何影響?(c)請用索羅增長模型解釋為何國家間會有貧富差異,也就是說為何有些國家能夠享有較高的人均產出(output per capita)?同時,請用索羅模型解釋每個國家經濟增長率不同的可能原因。

答:(1)提高一個國家的人均消費水平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此前提下,經濟學家費爾普斯于1961年提出了黃金分割律。使消費最大化的穩定狀態值被稱為資本的黃金律水平 ,記為

(2)考慮兩種情況:經濟初始狀態的資本可能比黃金律穩定狀態時多,或者比黃金律穩定狀態時少。

分析資本多于黃金律穩定狀態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應該實施以降低儲蓄率為目標的政策,以便減少資本存量。圖1-8顯示了儲蓄率下降時,產出、消費和投資發生的變動。儲蓄率下降造成消費的即刻增加和投資的減少。由于在初始穩定狀態投資和折舊是相等的,所以投資現在就會小于折舊,這意味著資本存量將減少,導致產出、消費和投資的減少。這些變量會一直下降到經濟達到新的穩定狀態時為止。按照假設,在黃金律穩定狀態下,盡管產出和投資都減少,但人均消費必然會大于儲蓄率變動之前。

圖1-8 從資本大于黃金律穩定狀態出發時儲蓄率的下降

分析資本少于黃金律穩定狀態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應該實施以提高儲蓄率為目標的政策,以便增加資本存量。圖1-9顯示了儲蓄率提高時,產出、消費和投資發生的變動。儲蓄率的提高導致消費的立即減少和投資的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投資引起資本存量的增加。隨著資本的積累,產出、消費和投資逐漸增加,最終達到新的穩定狀態水平。由于初始穩定狀態低于黃金律,儲蓄的增加最終使人均消費水平高于初始水平。

圖1-9 從資本少于黃金律穩定狀態出發時儲蓄率的提高

(3)就核算而言,人均收入或者人均產出的國際差別可能是由于:生產要素的差別,例如物質和人力資本數量的差別;各經濟體使用其生產要素的效率的差別。就是說,窮國工人的貧窮,或者是由于他們缺乏工具和技能,或者是由于他們的工具和技能沒有得到最好的使用。

實證研究表明,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巨大差距既可用資本積累(包括人力資本)的差別來解釋,還可以用生產函數的差別來解釋。不僅如此,二者還是正相關的:有著高水平的物質和人力資本的國家,也傾向于有效率地使用這些要素。

按照這種分析思路,各國經濟增長率不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存在著初始資源稟賦的差異,也存在其他更深層次的差異,如一國制度的質量,包括政府的決策程序。正如一個經濟學家所說的,當政府把事情搞糟時,其影響是巨大的,像高通貨膨脹、過度的預算赤字、普遍的市場干預和猖獗的腐敗之類的壞政策,常常是相互聯系的。

七、計算題(35分,第一小題5分,第二小題15分,第三小題15分)

1.什么是購買力平價理論?假設我們用CPI衡量國家的物價水平,A國為本國,CPIA為8%,B國為外國,CPIB為2%,A國的匯率,表示為1個單位B國貨幣兌6單位的A國貨幣。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A國的真實匯率。

解:(1)購買力平價理論簡稱“PPP理論”,是西方匯率決定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認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是決定匯率的基礎,匯率的變動是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引起的。

購買力平價的理論基礎是一價定律,即同一種商品在兩個國家的貨幣購買力應相同,否則就會出現套利行為。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一國的價格水平上升,該國的貨幣就會貶值,反之則升值,或者說,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的貨幣會貶值,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的貨幣會升值。

(2)假設A國的真實物價水平為,B國的真實物價水平為,名義匯率為,真實匯率為,那么,這個就是購買力平價。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因此真實匯率

2.假設一經濟的菲利普斯曲線為:

為通貨膨脹率;為前一期的通貨膨脹率;為失業率

(1)自然失業率是多少?

(2)請根據此方程,畫出短期和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3)要增加多少的失業率才能減少4%的通貨膨脹率?并使用奧肯定律(Okun’s  Law)計算出犧牲率(sacrifice Ratio)。

(4)假設目前的通貨膨脹率高達9%,而央行想要在三年內將其降低至3%,請問每年的失業率要控制在多少才能達成此目標?

解:(1)自然失業率就是通貨膨脹率不變的失業率,因此根據菲利普斯曲線易知經濟的自然失業率是5%。

(2)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與長期關系可以分別用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來描述。如圖1-10所示,在短期內,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但是在長期,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替代關系,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為一條垂直線,對應的失業水平為自然失業率水平。

圖1-10 通貨膨脹率與失業之間的短期和長期關系

(3)為了使通貨膨脹率減少4個百分點,即,則周期性失業。所以,通貨膨脹率減少4%,必須有10%的周期性失業。

犧牲率是指通貨膨脹每減少1個百分點所必須放棄的一年的實際GDP的百分比。奧肯定律認為失業率變動1個百分點時GDP將會有2個百分點的變動。本題中,失業率需要上升10個百分點,因此GDP下降20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為了使得通貨膨脹率減少4%需要GDP下降20%,根據犧牲率的定義可得犧牲率為5%。

(4)若使通貨膨脹率三年內從9%下降為3%,總共需要下降6個百分點,每年下降2個百分點,根據菲利普斯曲線方程計算可得,失業率每年需要上升5%。

3.假設貨幣市場的貨幣需求為,實際貨幣供給為,在產品市場上曲線為:

(1)如果支出乘數,政府購買增加100,求兩個市場再次達到均衡時的收入和利率各自變化多少?

(2)求政府購買增加后擠出效應大小?

解:(1)根據貨幣需求方程和貨幣供給的方程可得曲線方程,即:

此即為曲線方程。

聯立曲線方程和曲線方程可得:

由于支出乘數,當政府購買增加100時,產出增加200,因此曲線向右移動200,曲線方程變為

,聯立新的方程組:

解得:

比較兩種均衡狀態可知,當政府購買增加100時,引起均衡產出增加100,均衡利率上升5個百分點。

(2)“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政府購買增加后,曲線移動到,假設利率沒有上升,此時利率為5,產出為1100。但是,由于利率的升高導致投資下降,投資的下降引起均衡產出不是增加為1100,而是增加到1000,下降的數量為1100-1000=100,因此,由于政府購買引致的擠出效應為1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垣县| 江孜县| 上犹县| 昌图县| 科技| 南陵县| 长寿区| 金华市| 舟曲县| 玉山县| 石河子市| 南阳市| 嘉义县| 松江区| 曲阜市| 弥渡县| 瓦房店市| 怀宁县| 洛宁县| 宁南县| 阿拉善左旗| 巴塘县| 家居| 怀来县| 大埔区| 新民市| 江口县| 沾化县| 方正县| 乌拉特中旗| 那曲县| 德清县| 台湾省| 长沙市| 绍兴县| 望江县| 河北区| 宜州市| 乌拉特后旗| 自治县|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