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亞鈞《微觀經濟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練習+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8564字
- 2020-09-25 17:57:33
2011年中央財經大學803經濟學綜合考研真題及詳解
微觀經濟學(75分)
一、名詞解釋(12分,每小題4分)
1.機會成本
答:機會成本是指將一種資源用于某種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時所放棄的最大預期收益。機會成本的存在需要三個前提條件:①資源是稀缺的;②資源具有多種生產用途;③資源的投向不受限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考察生產過程時,廠商需要將生產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項目,從而避免帶來生產的浪費,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
機會成本的概念是以資源的稀缺性為前提提出的。從經濟資源的稀缺性這一前提出發,當一個社會或一個企業用一定的經濟資源生產一定數量的一種或者幾種產品時,這些經濟資源就不能同時被使用在其他的生產用途上。這就是說,這個社會或這個企業所能獲得的一定數量的產品收入,是以放棄用同樣的經濟資源來生產其他產品時所能獲得的收入作為代價的,這也是機會成本產生的緣由。
2.道德選擇
答:道德風險也被稱作隱藏行動問題,是指交易雙方在簽訂交易合約后,信息占優勢的一方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損壞另一方,同時也不承擔后果的一種行為,即是市場的一方不能查知另一方的行動這樣一種情形。
道德風險是20世紀80年代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或者說,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后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道德風險的存在不僅使得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受到損失,而且會破壞原有的市場均衡,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道德風險分析的應用領域主要是保險市場。解決道德風險的主要方法是風險分擔。從根本上來講,可以通過制度設計,由個人自己來約束自己,避免出現道德風險。
3.規模報酬遞增
答:企業的規模報酬變化可以分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不變和規模報酬遞減三種情況。其中,產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稱之為規模報酬遞增。設生產函數,對于
,如果
,則表示規模報酬遞增。
產生規模報酬遞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業生產規模擴大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它可以表現為:生產規模擴大以后,企業能夠利用更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而較小規模的企業可能無法利用這樣的技術和生產要素。隨著對較多的人力和機器的使用,企業內部的生產分工能夠更加合理和專業化。此外,人數較多的技術培訓和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經營管理,也可以節省成本。
二、選擇題(18分,每小題3分)
1.已知某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商品
和
的單位價格分別為1元和4元。預算約束為100,如果該消費者以最大化效用為目標,那么他應該消費的
和
的數量分別是多少?( ?。?/p>
A.(20,20)
B.(50,12.5)
C.(40,15)
D.(30,15)
【答案】B
【解析】效用函數的正單調變換不改變效用函數的偏好關系。由效用函數可得:
,
。根據消費者效用最大化條件
,再結合預算約束條件
,可得消費者的最優選擇為
,
。
2.若生產函數。如果該生產函數具有邊際產出遞減和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那么
和
有如下關系( )。
A.,
B.,
C.,
D.,
【答案】D
【解析】令,
,顯然當
時規模報酬遞增。就變形的生產函數
而言,
,
,故只有當
時,該生產函數才具有邊際產出遞減的特點。
3.對于劣等商品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當價格下降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替代效應為負,收入效應為正
B.替代效應為負,收入效應為負
C.替代效應為正,收入效應為正
D.替代效應為正,收入效應為負
【答案】A
【解析】替代效應總是與價格的變動方向相反,即替代效應總是負的。對于劣等商品來說,收入效應為正。
4.廠商獲取最大利潤的條件是( ?。?/p>
A.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的差額達到最大值
B.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
C.價格大于平均成本的差額達到最大值
D.價格大于平均可變成本的差額達到最大值
【答案】B
5.如果壟斷廠商在其需求曲線價格彈性小于1的區間從事經營,( ?。?/p>
A.平均收益必然為負
B.邊際收益必然為負
C.總收益會達到最大
D.降低產品收益可以增加總收益
【答案】B
【解析】根據邊際收益與需求價格彈性的關系,當需求價格彈性小于1時,對應的邊際收益
必然為負。
6.如果在兩消費者之間分配兩種商品,要達到帕累托最優,條件是( )。
A.任何一人的狀況不可能在不使另一人狀況惡化的條件下得到改善
B.產品的分配狀況使兩人都在消費契約線上
C.兩人對兩種商品都有相同的邊際替代率
D.A、B、C都正確
【答案】D
三、論述題(30分,每小題10分)
1.試比較分析完全競爭市場與完全壟斷市場的特征和均衡機制,為什么各國政府都對壟斷行為采取一定的控制?
答:(1)在經濟分析中,根據不同市場結構的特征,將市場分為四種結構,其中完全競爭市場與完全壟斷市場是兩種極端的市場類型。決定市場結構的主要因素有四個:市場上廠商的數目、廠商所生產的產品差別程度、單個廠商對市場價格的控制程度以及廠商進入或退出一個行業的難易程度。就廠商數目而言,完全競爭市場有很多,而壟斷市場僅有一個;就產品差別程度而言,完全競爭市場完全無差別,而壟斷市場則生產惟一的幾乎無法替代的產品;就對市場價格的控制程度而言,完全競爭市場完全不能控制價格,每個廠商都是價格的接受者,而壟斷市場則是價格的制定者(不過經常受到政府的管制);就廠商進入或退出一個行業的難易程度而言,完全競爭市場進出門檻很低,而壟斷市場進出很困難,幾乎不可能。
(2)完全競爭市場上,在短期,廠商是在給定的生產規模下通過調整產量來實現的利潤最大化均衡條件;而在長期,廠商可以對全部生產要素進行調整,以達到最優生產規模從而實現
的利潤最大化均衡條件,顯然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點位于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最低點,經濟利潤為零。完全壟斷市場上,在短期,完全壟斷廠商無法改變固定要素投入量,壟斷廠商在給定的生產規模下,通過調整產量和價格來實現
的利潤最大化均衡條件;而在長期,可以對全部生產要素進行調整,以達到最優生產規模從而實現
的利潤最大化均衡條件,此時壟斷廠商通常有正的經濟利潤。
(3)壟斷常常導致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從而造成社會福利損失。此外,壟斷利潤通常也被看成是不公平的,這就使得有必要對壟斷進行政府干預。
2.商品價格下降通過哪些途徑影響到該商品的需求?是增加還是減少?并根據此區分正常商品、低檔商品和吉芬品。
答:(1)商品價格下降通常通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影響該商品的需求。替代效應是指當價格變動而購買力保持不變時,消費者如何用一種商品來“替代”另一種商品的情況。收入效應是指當相對價格保持不變而收入變動時,消費者如何對商品做出選擇的情況。不管商品是正常商品、低檔商品還是吉芬商品,只要該商品降價,消費者就會用該商品去替代其他商品的消費,即消費者就會增加對該商品的需求,表明替代效應總是負的。但是,收入效應則視商品性質而定。
(2)對于正常商品而言,商品降價后,收入效應導致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增加,因此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合力下,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是增加的;對于一般的低檔商品,商品降價后,收入效應導致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沒有替代效應導致對該商品需求增加的幅度大,因此總效應為正,即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也是增加的;但對于吉芬商品,商品降價后,收入效應導致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超過了替代效應導致對該商品需求增加的幅度,因此總效應為負,即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是減少的。
3.下面哪些話正確?請說明理由。
(1)在囚徒困境中,如果每一個囚犯都相信另一個囚犯會抵賴,那么兩個人都會抵賴。
(2)在一般均衡理論中,如果知道了契約線,我們就知道了任何交易的結果。
答:(1)錯誤。因為在如表1-1所示的囚徒困境中,假如囚犯甲深信囚犯乙會抵賴,作為理性人的甲將選擇坦白,因為坦白的話他將無罪釋放,而抵賴的話就需要坐牢1年。同樣,作為理性人的囚犯乙會判斷出囚犯甲選擇坦白,此時他若選擇抵賴的話被判刑6年,而選擇坦白的話則只需要坐牢3年,所以囚犯乙會選擇坦白。
表1-1 囚徒困境

(2)正確。因為在一般均衡下,一旦確定了商品的契約線(包括交換的契約線和生產的契約線),就可以確定消費者對各類商品的消費數量和生產者對各類商品的生產數量,實際上契約線給出的信息包括商品價格、需求函數和生產技術等,因此可以確定商品的產量。
四、計算題(15分,每小題5分)
兩家公司生產同一商品,生產函數為,商品的邊際成本為常數20,在給定市場需求和邊際成本情況下,確定商品產量。
(1)如果兩個公司為古諾壟斷廠商,共同確定產量,問兩個公司的產量分別是多少?價格分別為多少?利潤分別為多少?
(2)如果一公司先決定產量,二公司根據一公司產量來確定其產量,問兩個公司的產量分別是多少?價格分別為多少?利潤分別為多少?
(3)如果兩個公司形成卡特爾,請問市場供求和價格是多少?兩家公司間如何分配產量?利潤分別為多少?
解:(1)設兩公司分別為A和B,對于A來說,其利潤等式為:

A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整理得A的反應函數為:。
類似地,可得B的反應函數為:。
聯立A、B兩公司的反應函數,便得到如下方程組:

解此方程組便求得公司A、B的古諾均衡產量。
代入到市場反需求函數,可得市場均衡價格,代入到利潤函數得兩公司的利潤為400。
(2)假定公司A是產量領導者,則其利潤函數為:

由第一問的計算已經得到B的反應函數為,將其代入公司A的利潤函數并整理得:

根據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一階導數為零),得:

于是得公司A利潤最大化的產量為,代入公司B的反應函數得公司B的產量
,將這兩個產量代入到需求函數中得產品價格
。利潤分別是:


(3)如果兩個公司形成卡特爾即形成了壟斷,總利潤函數為:

根據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一階導數為零),得:

平均分配給每個公司的產量為15,商品價格為,各自獲得的利潤為
。
宏觀經濟學(75分)
五、名詞解釋(16分,每小題4分)
1.古典二分法
答:古典經濟學把變量分為實際變量和名義變量,這稱為“古典二分法”。實際變量是用實物單位衡量的變量,例如就業量和實際國民收入;名義變量是用貨幣表示的變量,例如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率。古典學派認為貨幣供給的變化不影響實際變量。在現實中,在長期,貨幣供給不會對實際變量產生影響;而在短期,貨幣供給量會對實際變量產生影響。
2.流動性陷阱
答:流動性陷阱又稱凱恩斯陷阱或靈活陷阱,是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具體是指當利率水平極低時,人們對貨幣需求趨于無限大,貨幣當局即使增加貨幣供給也不能降低利率,從而不能增加投資引誘的一種經濟狀態。
當利率極低時,有價證券的價格會達到很高,人們為了避免因有價證券價格跌落而遭受損失,幾乎每個人都寧愿持有現金而不愿持有證券,這意味著貨幣需求會變得完全有彈性,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趨于無限大,表現為流動偏好曲線或貨幣需求曲線的右端會變成水平線。在此情況下,貨幣供給的增加不會使利率下降,從而也就不會增加投資引誘和有效需求,當經濟出現上述狀態時,就稱之為流動性陷阱。但實際上,以經驗為根據的論據從未證實過流動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動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確地說明是如何形成的。
3.李嘉圖等價
答:李嘉圖等價定理是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提出,并由新古典主義學者巴羅根據理性預期重新進行論述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況下,政府采取征稅或發行公債來為政府籌措資金,其效應是相同的。
李嘉圖等價理論的思路是:假設政府預算在初始時是平衡的。政府實行減稅以圖增加私人部門和公眾的支出,擴大總需求,但減稅導致財政赤字。如果政府發行證券來彌補財政赤字,由于在未來某個時點,政府將不得不增加稅收,以便支付債務和積累的利息。具有前瞻性的消費者知道,政府今天借債意味著未來更高的稅收。用政府債務融資的減稅并沒有減少稅收負擔,它僅僅是重新安排稅收的時間。因此,這種政策不會鼓勵消費者更多支出。根據這一定理,政府因減稅措施而增發的公債會被人們作為未來潛在的稅收考慮到整個預算約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動性約束的情況下,公債和潛在稅收的現值是相等的。這樣,變化前后兩種預算約束本質上是一致的,從而不會影響人們的消費和投資。
李嘉圖等價定理反擊了凱恩斯主義所提出的公債是非中性的,即對宏觀經濟是有益處的觀點。但實際上,該定理成立前提條件太苛刻,現實經濟很難滿足。
4.持久收入假說
答:持久收入假說又稱為永久收入假說,由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決定。所謂永久收入是指消費者可以預計到的長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據觀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數值之加權平均數計得,距現在的時間越近,權數越大;反之,則越小。根據這種理論,政府想通過臨時增減稅收來影響總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為人們臨時減稅而增加的收入,并不會立即用來增加消費。
六、論述題(24分,每小題12分)
1.請運用經濟理論分別判斷總需求曲線斜率和總供給曲線斜率的正負號,并說明理由。
答:(1)總需求曲線就是表示均衡國民收入與一般價格水平呈反方向變動關系的曲線。如圖1-1所示,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其斜率為負,原因主要有三個:①利率效應(也稱之為凱恩斯效應),即指價格總水平變動引起利率同方向變動,進而使投資和產出水平反方向變動的情況;②實際余額效應(又稱庇古效應),即價格水平上升,使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及其他以貨幣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會變得相對的貧窮,于是人們的消費水平就相應減少;③蒙代爾-弗萊明的匯率效應。價格變動,導致本幣升值或貶值,引起匯率變化,從而影響進出口。一是物價總水平上升會使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因為國內價格總水平上升后,相比之下本國公民購買外國貨比較合算,因而進口增加,同時由于本國貨幣漲價后外國公民購買本國貨將減少,因此出口將減少。進口增加而出口減少,使凈出口減少,就會使總需求水平下降。二是物價總水平上升以后,本國生產成本上升,如果這時外國物價未漲,則到外國投資顯然比較合算(因為成本比較低),因而到外國投資增加,國內投資減少,這也降低國內總需求水平。

圖1-1 總需求曲線
(2)對于長期總供給曲線,各學派意見比較一致,即經濟在長期中處于充分就業的均衡,長期總供給曲線為垂直線。按照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進行調整所要求的時間的長短不同,短期總供給曲線可分為三種,即古典總供給曲線、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和常規總供給曲線。
①古典總供給曲線
古典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于經濟的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垂直線,如圖1-2所示。理由:a.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
)可以迅速或自動調節,使得實際工資(
)總處于充分就業所在水平,從而產量也總處于充分就業水平,不受價格的影響;b.古典學派一般研究經濟事物的長期狀態,而在長期中,即使
和
不能迅速調整,也是具有充分的時間來進行調整的,實際工資(
)最終將達到充分就業水平。

圖1-2 古典總供給曲線
②凱恩斯總供給曲線
凱恩斯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如圖1-3所示。理由:a.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
)均具有剛性;b.在短期,由于時間很短,
和
沒有足夠時間進行調整。

圖1-3 凱恩斯總供給曲線
③常規總供給曲線
一般情況下,短期內,投入要素的價格具有黏性。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看,當要素價格相對固定時,隨著企業產品價格的提高,企業增加產量通常能夠盈利,于是更高的價格水平將導致更高的產量,從而總供給曲線的斜率為正。
2.試論述一個小國開放經濟中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效果,并說明理由。
答:(1)小國開放經濟是指一國對外經濟往來的規模較小,其凈出口的變化不會對世界價格產生影響,其對外凈投資的變化也不會對國際利率水平產生影響,而且資本完全流動,因此該經濟的利率是由世界利率決定的,即利率可看成常數。
(2)小國開放經濟中,在浮動匯率下,財政政策無效而貨幣政策有效;在固定匯率下,財政政策無效而貨幣政策有效。下面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來說明理由。
(3)浮動匯率下,在小型開放經濟中,政府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使匯率升值但收入水平仍然不變。如圖1-4所示,如果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使收入增加從而使利率上升到世界利率以上,則資本的流入使本國的通貨升值,從而減少凈出口,抵消了擴張性財政政策對收入的影響。

圖1-4 浮動匯率下財政擴張
(4)浮動匯率下,在小型開放經濟中,政府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降低了匯率并提高了收入。如圖1-5所示,在小型開放經濟中,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曲線右移,降低了利率,而低利率引起資本流出,本幣貶值并刺激了凈出口,從而收入增加。

圖1-5 浮動匯率下貨幣擴張
(5)固定匯率制下,財政擴張使曲線右移,這就對匯率產生了上升的壓力。為了保持幣值的穩定,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買外幣,拋本幣,這就自動引起貨幣擴張。貨幣供給增加從而使
曲線右移。因此,與浮動匯率的情況不同,在固定匯率之下,財政擴張增加了收入,如圖1-6所示。

圖1-6 固定匯率下的財政擴張政策
(6)固定匯率制下,如果中央銀行試圖增加貨幣供給,它最初的影響是使得曲線右移,從而降低了匯率。為了保持幣值的穩定,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買本幣,拋外幣,這就引起貨幣供給減少并使
曲線向左回移,如圖1-7所示。因此,在固定匯率制下,貨幣政策是無效的。

圖1-7 固定匯率下的貨幣擴張政策
七、計算題(35分,第一小題10分,第二小題10分,第三小題15分)
1.A國的初始人均資本存量是B國的初始人均資本存量的兩倍,但是兩個國家開始時均沒有達到平衡狀態。兩國的生產函數均為。A國的儲蓄率為10%,人口增長率為10%,資本折舊率5%;B國的儲蓄率為20%,人口增長率為10%,資本折舊率20%。
(1)分別計算兩國經濟達到穩態時的人均資本存量水平、人均產出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
(2)什么是經濟增長中的條件收斂(condition convergence)?
解:(1)在沒有技術進步的情況下,根據新古典經濟增長方程穩態下有
,即
,將A國的人口增長率
、年折舊率
、儲蓄率
和A國的生產函數代入求得:A國穩態下的人均資本
、人均產出
,由于儲蓄率為
,所以人均消費為
;同理可得B國人均資本
、人均產出
,由于儲蓄率為
,所以人均消費為
。
(2)如果開始時貧窮經濟體比富裕經濟體增長更快,那么世界上貧窮經濟體將會趕上富裕經濟體,這一追趕性被稱為收斂。
各國經濟結構不同,儲蓄率、出生率也不同,因此各國在長期內會各自收斂至不同的人均資本穩定狀態。世界上的各經濟體顯示有條件的收斂:向其自己的穩態收斂,其穩定狀態則由儲蓄、人口增長和折舊率等因素決定。
2.假如勞動者認為每天的閑暇的價值為75單位的商品。生產函數每天可生產出的商品數量由每天投入生產的勞動者數量
決定:
。另外,對工資征稅的稅率為25%。求每天的產出數量,并計算該稅收帶來的社會成本(以商品數量來衡量)。
解:(1)勞動者的工資就是閑暇時間的機會成本,既然勞動者視閑暇的價值為75單位商品,又要對工資征稅,稅率為25%,那么勞動者的實際工資就是,即
。實現均衡時應滿足實際工資等于勞動邊際產量,即有:

解得:
將代入生產函數中即得每天的產出數量:

(2)如果不對工資征稅,則當勞動者的實際工資等于勞動者視閑暇的價值時,勞動者就會參與勞動,因此勞動者的實際工資就是75。同理可得,實現均衡時應滿足實際工資等于勞動邊際產量,即有:

解得:
將代入生產函數中即得每天的產出數量:

可以看出,該稅收帶來的社會成本為。
3.假設經濟中個人的生命分為兩期——工作期和退休期。當個人工作時,可以獲得勞動收入;當個人退休時,沒有勞動收入,必須依靠工作期儲蓄的本金和所獲得的利息生活。假設經濟中的實際利率為
,并假設個人在工作期的消費是退休期的消費的兩倍。
(1)假設此人在工作期所掙得勞動收入為100萬元,且儲蓄的實際利率為50%。個人的儲蓄為多少?在工作期和退休期的消費分別為多少?
(2)假如一個社會保障系統可以在個人退休時支付給個人相當于25%的工作期勞動收入的轉移支付,其他條件不變。此時,個人的儲蓄為多少?在工作期和退休期的消費分別為多少?
(3)假設個人在工作期所掙得勞動收入上升,個人儲蓄和每期的消費將如何變化?請說明理由。
(4)假如實際利率上升,個人的儲蓄將如何變化?請說明理由。
解:(1)設此人工作期消費為,退休期消費為
,工作期收入為
,退休期收入為
,利率為
,則根據題意有
,
,
,
,將這些代入跨期預算約束方程
,得此人退休期消費為
萬元,工作期消費為75萬元,個人儲蓄為工作期收入減去工作期消費為
萬元。
(2)此時有,
,
,
,將這些代入跨期預算約束方程
,得此人退休期消費為
萬元,工作期消費為87.5萬元,個人儲蓄為工作期收入減去工作期消費為
萬元。
(3)假設個人在工作期所掙得勞動收入上升,按照跨期預算約束方程,個人儲蓄和每期的消費都會增加。原因在于:隨著個人在工作期所掙得的勞動收入上升,由于第一期消費和第二期消費都是正常品,所以消費者兩期消費都增加。第二期收入不變,而第二期消費要增加,必然要求第一期個人儲蓄增加。
(4)當實際利率上升時,個人儲蓄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實際利率的上升對消費的影響可分解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按照替代效應,實際利率的上升使得消費者減少第一期的消費;按照收入效應,實際利率的上升使得消費者增加第一期的消費。因此,實際利率的上升既可能減少也可能增加第一期消費,這取決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相對規模。對應的,實際利率上升對個人儲蓄的影響也就不確定。
- 薩爾瓦多《國際經濟學》(第11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西南大學628現代漢語(含語言學概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馮博琴《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第3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藝術理論復習全書【核心講義+考研真題詳解】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分冊(統考版)
-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沈坤榮《宏觀經濟學教程》(第3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347心理學專業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第2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657基礎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817英語語言學與文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全國名校行政學原理(含公共行政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含北大、中央黨校等)
- 2020年環境科學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潘金生《材料科學基礎》(修訂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