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生產和成本

一、基本概念

生產函數  技術系數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機會成本  顯明成本  隱含成本  正常利潤  經濟利潤  總產量  平均產量  邊際產量  收益遞減規律  固定成本  可變成本  平均成本  邊際成本  等產量曲線  脊線  邊際技術替代率  等成本線  生產者均衡  規模報酬  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  生產擴張線  生產的替代效應  產量效應  邊際收益  平均收益  利潤最大化原則

答:略。

二、思考題

1.試比較消費者行為理論和生產者行為理論。

答:(1)消費者行為理論和生產者行為理論都假設行為人是理性的,即消費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產者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

(2)消費者行為理論的目的是解釋消費者行為,并把分析結果總結在需求曲線中,為供求論的使用奠定基礎。而生產者行為理論的目的則是解釋生產者行為,并把分析結果總結在供給曲線中,也作為供求論研究價格決定的基礎。

(3)消費者行為理論中,序數效用論使用的分析工具為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約束線,二者的切點即為消費者均衡點。生產者行為理論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些也類似,如等產量線和等成本線,二者的切點即為生產者均衡點。

2.談談你對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看法。

答:收益遞減規律是指在技術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變的條件下,連續地把某一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數量之后,總產量的增量即邊際產量將會出現遞減現象。收益遞減,既可以指邊際產量遞減,也可以指平均產量遞減,有時還指總產量遞減,后者又稱為絕對的收益遞減。

收益遞減只發生在可變要素的投入量超過一定限度以后,而在此之前,產量收益是遞增的。因為一定的技術規定了可變生產要素與不變生產要素之間有一個數量上的最佳配合比例。開始時由于可變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組合比例所需要的數量,可變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產率都無法得到充分利用。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逐漸增加,可變要素和不變要素的配合比例越來越接近最佳比例,可變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產率都會提高,當可變要素的投入超過最佳配合比例后,可變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產率都會受到影響,使勞動的邊際產量和生產率遞減。

收益遞減規律是以技術不變為其前提條件的。馬爾薩斯曾預言,隨著人口的膨脹,需要越來越多的食物,越來越多的勞動耕種土地,收益遞減規律最終導致勞動和土地的邊際產出和平均產出下降,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資源將無法提供足夠的食物,因而會產生大的饑荒和社會災難。事實上,在馬爾薩斯之后,許多國家在食物生產上的技術進步神速,這些進步包括:產出抗病的良種,更高效的化肥,更先進的收割機械等等,勞動的邊際產出和平均產出沒有下降反而上升。技術進步不能取消收益遞減規律,但能抵消該規律產生的負面效應。

3.請解釋經濟學家關于成本、利潤的概念為什么與會計學上的有關概念不同?

答:(1)成本是通常是指以貨幣支出來衡量的從事某項經濟活動所必須支付的代價。在研究成本函數時,經濟學的成本概念與會計學上的成本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因為西方經濟學是從稀缺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研究生產一定數量某種產品所必須支付的代價的。這意味著必須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研究廠商的生產成本。機會成本是指放棄用同樣資源來生產其他產品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或將同樣資源投入另外一種用途時所能獲得的最高價值。經濟學上生產成本的概念與會計成本概念的區別,就在于后者不是從機會成本而是從直接各項費用的支出來統計成本的。

當一定量的經濟資源投入產品A的生產中時,生產產品A的代價不僅包括這一定量的經濟資源的耗費,而且必須包括沒有用這些經濟資源生產產品B可能獲得的收益。如果用一定量經濟資源生產A所獲得的利益抵不上生產B獲得的收益,資源就要從A轉移到B。因此,從資源配置和占用的角度來看,生產A的真正成本,不僅應該包括生產A的各種費用支出,而且應該包括放棄的另一種用途可能獲得的收入。經濟學上生產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比會計學成本概念要寬泛得多。

(2)經濟學上的成本概念與會計成本既然不一樣,那么,經濟學上的利潤概念也就與會計利潤不一樣。經濟學上的成本,既包括顯明成本,也包括隱含成本。隱含成本又被稱為正常利潤。正常利潤相當于中等的、平均的利潤,是指稀缺資源投入任何一種用途所能得到的正常的收入。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正常利潤是生產某一產品而不是另一產品所必須支付的代價。如果生產該產品所得的收入還抵不上這種正常的收入,該廠商便會將資源轉向其他用途而獲利,該商品就不會被生產出來。

廠商在計算利潤時,用總收益減去顯明成本,剩下的部分就是一般會計學上的利潤,但經濟學家認為,還必須將會計利潤再減去隱含成本才是經濟學的利潤概念,這種利潤稱為經濟利潤。經濟利潤可以為正數,可以是負數,也可以為0。經濟利潤的存在及其數量和正負對稀缺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某一行業存在著正的經濟利潤,這意味著生產資源的所有者將要把資源從其他行業轉入這個行業中,因為他們在該行業可能獲得的收益,超過資源其他用途的收益。反之,如果一個行業的經濟利潤為負,生產性資源將要從該行業撤出。經濟利潤是資源配置和重新配置的信號。正的經濟利潤是資源進入某一行業的信號,負的經濟利潤是資源從某一行業撤出的信號;只有經濟利潤為零時,企業才沒有進入某一行業或從中退出的動機。

4.機會成本對決策分析有什么意義?為什么?

答:機會成本是指放棄用同樣資源來生產其他產品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或將同樣資源投入另外一種用途時所能獲得的最高價值。機會成本又稱為選擇成本,它是人們在決策時必須考慮到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因而它可以被推廣到任何有關人類行為的決策過程中去。比如,如果你必須在A、B之間做出選擇(A、B可以是兩種活動,也可以是兩種可供選擇的任何東西),你既可以選擇A,當然也可以選擇B;但是結果你選擇了A,而沒有選擇B,對你來說,選擇A的機會成本是你放棄掉的B。

經濟學是從稀缺資源配置的代價而不是會計學的意義上來考察成本的概念的。當一定量的經濟資源投入產品A的生產中時,生產產品A的代價不僅包括這一定量的經濟資源的耗費,而且必須包括沒有用這些經濟資源生產產品B可能獲得的收益。如果用一定量經濟資源所生產A獲得的利益抵不上生產B獲得的收益,資源就要從A轉移到B。因此,從資源配置和占用的角度來看,生產A的真正成本,不僅應該包括生產A的各種費用支出,而且應該包括放棄的另一種用途(生產B)可能獲得的收入。

經濟學家認為,還必須將會計利潤再減去隱含成本才是經濟學的利潤概念,這種利潤稱為經濟利潤。經濟利潤可以為正數,可以是負數,也可以為0。

機會成本對于決策分析的重要意義在于:如果某一行業存在著正的經濟利潤,這意味著生產資源的所有者將要把資源從其他行業轉入這個行業中,因為他們在該行業可能獲得的收益,超過資源其他用途的收益。反之,如果一個行業的經濟利潤為負,生產性資源將要從該行業撤出。經濟利潤是資源配置和重新配置的信號。正的經濟利潤是資源進入某一行業的信號,負的經濟利潤是資源從某一行業撤出的信號;只有經濟利潤為零時,企業才沒有進入某一行業或從中退出的動機。

5.為什么長期和短期的平均成本曲線都是U形?

答:短期的、都是先降后升,呈現字母“U”形,這是因為這幾條曲線先受邊際收益遞增,而后又受邊際收益遞減的影響。在短期生產中,邊際產量的遞增階段對應的是邊際成本遞減階段,邊際產量遞減階段對應的是邊際成本遞增階段。正因為如此,曲線呈現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并由此決定了曲線的形狀。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形狀如同字母“U”,它與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形狀基本相同,都是先下降然后上升。西方經濟學用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來解釋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形狀。上一節已經說明,規模經濟是指生產者采用一定生產規模而獲得的經濟利益。當生產規模較小時,廠商增加要素,擴大生產規模,可以有規模經濟,從而導致長期平均成本降低。但是,規模經濟的效益并非是無限的,當企業超過了一定規模時,規模不經濟就會發生作用,從而導致長期平均成本上升。

6.什么是規模經濟?如何確定企業的適度規模?

答:規模經濟是指生產者采用一定生產規模而獲得的經濟利益。生產規模擴大后,廠商可以提高機器設備的利用率和采用更先進的設備和工藝,可以提高勞動的專業化和分工的程度,可以相對地減少一般管理人員的比重和生產、購銷的一般性費用的支出等等,從而降低了單位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使產量增長曲線陡峭地向左上方傾斜。

一般而言,隨著企業的生產規模的擴大,最初往往規模報酬遞增,然后可能有一個規模報酬不變的階段;如果廠商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就會出現規模報酬遞減。在長期內,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生產規模的調整,盡可能使長期平均成本降低,享受規模經濟所帶來的利益,而避免由規模不經濟遭受的損失。

7.利潤最大化假說對企業行為分析還有現實意義嗎?談談你的看法。

答:廠商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是伴隨現代公司制企業的產生和發展,資本主義企業制度經歷了由所有權與控制權合一的“企業主企業”到兩權分離的“經理控制型”企業的演化。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把大公司的控制權從企業的所有者股東手中轉移到經理手中的現象,稱之為“經理革命”。在“經理革命”的背景下,對現代公司制企業目標模式的分析,導致一些西方經濟學家企圖推翻古典經濟學利潤最大化的假說。美國經濟學家鮑莫爾提出了“銷售額最大化”假說,馬瑞斯提出了“增長最大化”假說,威廉姆森提出了經理效用模型,都對傳統的利潤最大化理論提出了挑戰。這些假說和模型被稱之為“經理型廠商理論”,其共同點是強調經理為了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目標,而有可能背離最大利潤原則。經理型廠商理論將經理效用函數納入企業的目標函數中,用多目標取代利潤最大化這單一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股東與經理之間的矛盾,可以解釋用簡單的利潤最大化假說解釋不了的企業行為。

傳統的利潤最大化假說是建立在“完全理性”假設基礎上的。這種假設在標準的教科書中雖然有助于用優美的數學公式和曲線分析企業的“最優”行為,只有假定廠商掌握的信息是無限制的和無代價的,他的計算能力和能夠支配的時間也是無限制的,廠商在任何時間內都能逐一比較他面前所有可供選擇的行動,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建立在“完全理性”基礎上的“利潤最大化”假說遭到了美國經濟學家西蒙等人的批評。西蒙用“有限理性”和“令人滿意”原則來代替傳統的“完全理性”和“最大化”原則。他認為,廠商是在時間有限、信息有限和計算能力有限即“有限理性”的情況下進行決策的,因此只能考察一小部分可供選擇的方案,從中選出最好的一個。

盡管利潤最大化原則有著諸多不好或者有缺陷的方面,如果過分估計經理在企業決策方面的作用,或者過分低估了利潤在企業目標函數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都是不正確的。無論所有權和控制權如何分離,只要企業具有資本主義性質,利潤最大化對企業行為分析還有這巨大的和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

經理只不過是資本家所雇傭的高級勞動者。他必須為資本家賺得令其滿意的利潤。如果他做不到這一點,他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因為資本家可以用兩種方法控制經理:用手投票(在董事會舉手表決)和用腳投票(指股東因不滿意企業經營而在股票市場上賣出該企業的股票)。而這個社會之所以被稱為“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因為決定生產和分配決策權的主要權力基礎,既不是勞動者,也不是企業家才能,而是資本。而只要是資本說了算,用利潤目標分析企業的行為就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和現實基礎。

8.為什么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廠商確定產量的基本原則?

答:在假定廠商值得進行生產的情況下,如果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廠商增加產量是有利的;如果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廠商要減少產量;如果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廠商將不改變產量水平,因為這時的產量是利潤最大化的產量水平。邊際收益是每變動一個單位產量而使總收益變動的數量,邊際成本是每變動一個單位產量而使總成本變動的數量,如果每增加一個單位產品的生產,其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那么生產這一單位產量則必然使利潤總額提高;反之,如果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則增加這一單位產品的生產必然使利潤總額減少。只有生產的產量水平使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雖然這最后一單位產量的收支相抵,無利潤可賺,但所有以前生產的產量使總利潤達到最大程度。因此,西方經濟學認為,是廠商確定利潤最大化產量的基本原則。

三、計算題

1.對某一小麥農場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生產函數:,式中,為每一時期的產量;為常數;為土地的投入量;為勞動的投入量;為設備的投入量;為肥料和化學藥品的投入量;為其他資源的投入量。

(1)該生產函數是規模報酬遞增、遞減還是不變?為什么?

(2)當所有的投入量增加100%時,產量增加為多少?

解:(1)將生產函數,每種要素投入都乘,則得:

所以該生產函數是規模報酬遞增的。

(2)所有要素投入都增加100%,即,所以產量是原來的倍,增加了114%。

2.某公司的短期總成本函數為:,式中,為總成本,為總產量;二者均以萬計。

(1)該公司的固定成本是多少?

(2)如果該公司生產了100000單位產品,它的平均可變成本是多少?

(3)其所生產的單位產品的邊際成本多少?其平均固定成本是多少?

解:(1)根據生產函數,。

(2)根據生產函數,

(3)根據生產函數,。

根據生產函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韶山市| 宁化县| 横山县| 郯城县| 利川市| 石首市| 广东省| 黄浦区| 定南县| 固镇县| 靖西县| 合川市| 宝丰县| 龙泉市| 岱山县| 法库县| 留坝县| 隆回县| 内丘县| 佛坪县| 乌拉特前旗| 武川县| 疏附县| 渝中区| 靖西县| 大兴区| 六枝特区| 渑池县| 宜川县| 轮台县| 北宁市| 商都县| 绵竹市| 阿克| 农安县| 德阳市| 宕昌县| 大厂| 原平市| 喀喇沁旗| 莱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