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一、行政訴訟法基本原則概述

1行政訴訟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行政訴訟法基本原則,是指在人民法院處理行政案件的全過程中起指導作用的,要求所有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主體在行政訴訟活動中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它高度概括并集中體現一定訴訟關系的性質和特點。對進行訴訟活動,處理好行政案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2行政訴訟法對基本原則的規定

(1)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2)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3)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4)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回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5)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6)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7)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8)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二、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

1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的含義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其含義是指人民法院對于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擁有司法審查權,包括受理、審理和裁判的權力;審查的內容主要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而不是適當性問題。

2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內容

(1)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只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一般不審查抽象行政行為

具體行政行為與抽象行政行為的含義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的有關其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具體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處理具體事件的行為,以特定的社會事實為對象,如征收稅款、作出處罰等行為。這些行為是針對具體的人或者事作出的,而且只對具體的人或者事有拘束力。

抽象行政行為,指國家行政機關在進行行政管理時,制定抽象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不對具體事件進行處理的行為。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一般不審查抽象行政行為

a.符合我國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我國憲法以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審查抽象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權力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以及作出抽象行政行為機關的上級行政機關行使;

b.符合訴訟監督的特點。有關國家機關、民主黨派、輿論單位監督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訴訟的特點是公正性和權威性,通過日常的訴訟活動和個案的審理來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c.同人民法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我國各級人民法院開展行政審判工作的時間很短,實踐中經驗教訓的積累都不夠豐富。行政法還不完備,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還不夠健全,行政訴訟法規定民可以告官,有觀念更新問題,有不習慣、不適應問題,也有承受力的問題,因此對受案范圍現在還不宜規定太寬,而應逐步擴大,以利于行政訴訟制度的推行。

人民法院對規章具有一定程度的司法審查權

行政規章分為兩種,一是部門規章,指國務院各部門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權限內按照規定程序所制定的規定、辦法、實施細則、規則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二是地方人民政府規章,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按照規定程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于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定、辦法、實施細則、規則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人民法院對規章的審查主要是對其在適用上的審查,即審查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章是否與較高效力層次的規范性文件相抵觸。人民法院對規章擁有的權力是:

a.人民法院認為該規章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沒有抵觸,同其他規章也沒有不一致的,有權決定參照;

b.人民法院認為該規章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有抵觸,有權不予參照,而是根據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作出判決;

c.人民法院認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根據的規章是違法的,不能直接判決規章違法,但可以判決根據此項規章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

d.人民法院認為該規章與其他規章不一致,可以提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有權暫不予參照。

(2)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一般不審查適當性

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問題的由來

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問題來源于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管理職權時擁有的兩種不同的權限:自由裁量權和羈束裁量權。在行政機關擁有自由裁量權的情況下,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一經作出,就既有合法性問題,又有適當性問題。在行政機關只有羈束裁量權限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只有合法性問題,沒有適當性問題。

自由裁量權指法律只有原則規定,行政機關在規定的原則和范圍內可以根據情況作出機動靈活處理的權限。行政機關在自由裁量權限范圍內作出的行為一般是合法行為,但存在是否恰當的問題。超出自由裁量權限作出的行政行為,則構成違法。

羈束裁量權指法律明確規定了條件以及在這種條件出現時行政機關必須采取一定措施的權限。如稅法關于征稅額的一些規定。行政機關根據羈束裁量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適當性問題,只有合法性問題。

人民法院只審查合法性,一般不審查適當性的原因

a.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符合訴訟的特征:

訴訟的基本含義是解決糾紛。依司法最終解決原則,所有的糾紛,都應該或者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得到解決。行政糾紛也不應例外。否則,就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因此,人民法院應有對行政糾紛的裁決權,應有權審查行政機關所作行為的合法性。

b.具體行政行為的適當性問題交由行政機關解決更為合適。

人民法院長期從事審判工作,對適用法律最有經驗,對法律問題最能作出客觀、公正的判斷。而行政機關長期從事行政管理活動,對在法律范圍內如何實施行政行為最具經驗,因此,適當性問題適宜交由行政機關解決。而且,從司法權和行政權行使的實際情況看,所有的行政糾紛,無論是合法性的爭議,還是適當性的爭議,都交由法院進行審查,則有可能導致行政效率低下,甚至癱瘓。

合法性與適當性的審查標準

a.合法性審查標準

第一,主要證據是否充分;

第二,適用法律、法規是否錯誤;

第三,是否違反法定程序;

第四,是否超越職權;

第五,是否濫用職權。

b.適當性審查標準

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對行政處罰的變更判決應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的,只限于行政處罰;

第二,人民法院判決變更行政處罰時,必須是行政處罰顯失公正。

三、當事人雙方訴訟地位平等原則

1當事人雙方訴訟地位平等原則的含義

《行政訴訟法》第7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當事人雙方訴訟地位平等原則是指在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過程中,當事人雙方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不允許一方的訴訟地位高于另一方,也不允許任何一方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2當事人雙方訴訟地位平等原則的內容

(1)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2)當事人在訴訟中應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履行平等的訴訟義務;

(3)人民法院應當保證當事人雙方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

(4)當事人雙方訴訟地位平等,并不是指當事人雙方訴訟權利、義務完全相同、對等。

3當事人雙方訴訟地位平等原則的意義

行政訴訟法規定當事人雙方訴訟地位平等原則

有助于法院依法審判行政案件;

有助于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保證行政訴訟的順利進行,使行政案件得到正確、及時的處理。

行政訴訟是由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管理職權引起,審理的對象是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大多數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民事、經濟權利。原告將案件提交法院,是要求人民法院以國家裁判者的身份,審查判斷他們之間的法律關系,解決他們之間的爭執。人民法院是以高于原告和被告的地位,以第三者的身份,運用國家審判權對案件進行審理判決的,保證案件當事人雙方的訴訟地位平等。

四、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1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必要性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行政訴訟法第1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第6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作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和當事人的行政訴訟活動實行監督,參與行政訴訟,是行使法律監督權的一項重要內容。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有助于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保障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審判權的正確行使,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2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的內容

(1)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活動的合法性進行法律監督

“有權”,表明人民檢察院可以對任何行政訴訟案件進行法律監督,而不是要求人民檢察院必須對所有的行政訴訟案件進行法律監督;

人民檢察院監督的對象是“行政訴訟”。訴訟既包括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又包括當事人的訴訟活動;

人民檢察院監督的內容是“法律監督”。對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和當事人的訴訟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法律”既包括實體法,也包括程序法。

(2)人民檢察院有權提起抗訴

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應當建議上級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五、行政訴訟的其他原則

1行政審判權獨立行使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3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1)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指人民法院作為一個整體在行使審判權時是獨立的;

(2)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獨立進行審判,必須依照法律規定;

(3)人民法院獨立審判行政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在查清案件事實真相的基礎上,正確適用法律,作出符合案件事實和法律的裁判。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的特點:

(1)在審查事實方面,應重點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是否有事實依據;

(2)在適用法律方面,法院作出裁判時應區別依據的規范性文件和參照的規范性文件。

3適用民族語言文字原則

行政訴訟法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通用的民族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這就是適用民族語言文字原則的要求。

4辯論原則

辯論原則,是指行政訴訟的當事人在訴訟進行中,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有權對案件事實、爭議的問題和適用的法律,進行辯駁和論證,以維持自己合法權益的訴訟法律原則。行政訴訟法規定,當事人有權在行政訴訟中進行辯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陉县| 武夷山市| 奈曼旗| 嵩明县| 修武县| 桂东县| 富宁县| 邹平县| 惠水县| 康乐县| 马公市| 疏勒县| 图们市| 横山县| 喀什市| 桦川县| 福建省| 太和县| 桦甸市| 北安市| 张北县| 黔东| 牡丹江市| 荥阳市| 湘乡市| 南郑县| 民县| 高尔夫| 兴义市| 南澳县| 邓州市| 右玉县| 平定县| 思茅市| 龙游县| 温泉县| 柳江县| 白山市| 黄龙县| 密山市|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