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983經濟學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選擇題,從括弧中選擇一個正確答案。(本題共30分,每小題各2分)

1.公平與效率的沖突( ?。?/p>

A.僅僅存在于發達經濟體

B.僅僅存在于發展中經濟體

C.存在于所有經濟體

D.在將來會隨著經濟增長而消除

【答案】C

【解析】效率是指資源的優化配置,公平是指收入更加平等的分配。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著公平的增進,而公平的增加也不一定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公平和效率的沖突是存在于所有經濟體中的,也不會隨著經濟增長而消除。

2.PPF向外凸出的形狀(  )。

A.應歸因于資本積累

B.反映了生產中技術的不均衡應用

C.應歸因于存在著邊際收益遞增的情況

D.應歸因于存在著機會成本遞增的情況

【答案】D

【解析】機會成本遞增意味著減少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生產,所能夠增加的另一種商品生產量遞減,從而導致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凸出。

3.如果蔬菜價格的上漲導致了對蔬菜總支出的增加,則說明(  )。

A.蔬菜的供給富有彈性

B.蔬菜的供給缺乏彈性

C.蔬菜的需求富有彈性

D.蔬菜的需求缺乏彈性

【答案】D

【解析】蔬菜價格上漲將會導致蔬菜的需求量下降,但對蔬菜的總支出增加,意味著價格上漲的幅度大于蔬菜需求量下降的幅度,由此可知,蔬菜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

4.勞動的平均產量曲線處在最大值點時,( ?。?。

A.勞動的邊際產量曲線位于該曲線的下方

B.勞動的邊際產量曲線與該曲線相交

C.勞動的邊際產量曲線位于該曲線的上方

D.產量水平最高

【答案】B

【解析】當邊際產量大于平均產量時,平均產量曲線是上升的,當邊際產量小于平均產量時,平均產量曲線是下降的,當兩者相等,平均產量達到最大值。由于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邊際產量曲線是先升后降的,因此當邊際產量曲線和平均產量曲線相交時,平均產量達到最大值。

5.資源的價格和總收入都增加的可能原因是(  )。

A.資源需求減少并且資源供給具有彈性

B.資源需求增加并且資源供給具有彈性

C.資源需求減少并且資源供給無彈性

D.以上答案都不對

【答案】B

【解析】當資源需求增加時,在資源供給不變的情況下,資源價格上漲。同時,資源供給富有彈性,即資源價格上漲,導致資源的供給大幅增加,從而使得資源供給者的總收入增加。

6.某銅礦煉制廠污染了一家漁場的水源,兩者達成協議的交易成本很低,那么( ?。?,水污染處于有效的污染水平。

A.當水源的產權給予漁場或銅礦煉制廠的任何一方時

B.當水源的產權給予漁場而非銅礦煉制廠時

C.當水源的產權給予銅礦煉制廠而非漁場時

D.沒有正確選項

【答案】A

【解析】根據科斯定理,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并且其交易成本都很小或為零,則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結果都是有效率的。題中,銅礦煉制廠和漁場之間的交易成本很低,符合科斯定理的要求,因此無論財產權在哪一方手中,最終都能使污染處于有效的污染水平。

7.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指( ?。?/p>

A.價格理論

B.消費者行為理論

C.生產理論

D.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答案】D

【解析】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而研究社會總體經濟行為就是研究國民收入決定。ABC三項均屬于微觀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8.菲利普斯曲線的基本含義是( ?。?/p>

A.提高通貨膨脹率可以降低失業率

B.通貨膨脹率是促進就業的成本

C.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同時上升

D.失業率的變動與通貨膨脹率的變動無關

【答案】A

【解析】向右下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在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一種替換關系,即用一定的通貨膨脹率的增加來換取一定的失業率的減少,或以一定失業率的增加來換取一定的通貨膨脹率的下降。

9.國際收支平衡意味著( ?。?。

A.出口等于進口

B.外國投資等于對外投資

C.凈出口等于對外凈投資

D.沒有外債

【答案】C

【解析】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凈額=凈出口-凈資本流出。

10.經濟中存在顯著失業時,應采取的財政政策是( ?。?。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公司所得稅

C.提高個人所得稅

D.增加貨幣發行量

【答案】A

【解析】經濟中存在顯著失業時,政府必須刺激經濟,即應該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稅。

11.根據三一規律,假定每小時勞動的資本一年增加了3.6%,每小時勞動的實際GDP一年增加了3%,那么技術變革對實際GDP增加的貢獻是( ?。?。

A.0.3%

B.O.6%

C.1.8%

D.2.1%

【答案】C

【解析】三一規律是指不存在技術進步時,每小時勞動占有的資本量增加1%,每小時勞動的實際GDP就增加1%的1/3。本題中,每小時勞動的資本增加了3.6%,因此每小時勞動的實際GDP就增加1.2%。又因為每小時勞動的實際GDP一年增加了3%,因此技術變革對GDP的貢獻是:3%-1.2%=1.8%。

12.在一個沒有政府的封閉經濟中,總體均衡的條件是( ?。?。

A.收入減投資等于儲蓄

B.消費等于儲蓄

C.消費等于投資

D.投資等于儲蓄

【答案】D

【解析】在封閉的兩部門經濟中,,變形可得均衡條件:。

13.工具變量選擇的原則是:( ?。?。

A.工具變量與所替代解釋變量相關,而與殘差不相關

B.工具變量與所替代解釋變量不相關,而與殘差相關

C.工具變量與所替代解釋變量相關,也與殘差相關

D.工具變量與所替代解釋變量不相關,且與殘差不相關

【答案】A

【解析】工具變量是在模型估計過程中被作為工具使用,以替代與隨機干擾項相關的隨機解釋變量。被選擇為工具變量的變量必須滿足以下條件:與所替代的隨機解釋變量高度相關;與隨機干擾項不相關;與模型中其他解釋變量不相關,以避免出現多重共線性。

14.多重共線性最突出的危害是:( ?。?。

A.造成解釋變量的t-經驗不顯著

B.解釋變量太多

C.解釋變量的經濟意義出現悖論

D.殘差不平穩

【答案】C

【解析】多重共線性會產生以下問題:近似共線情況下增大OLS估計量的方差;完全共線情況下,使參數估計量不存在;參數估計量經濟含義不合理,各自的參數已經失去了應有的經濟含義,常表現出反常的現象;容易使通過樣本計算的t值小于臨界值,誤導作出參數為零的推斷,可能將重要的解釋變量排除在模型之外,變量的顯著性檢驗和模型的預測功能失去意義。

15.在考察分年齡組的消費函數時,我們發現不同年齡段的邊際消費傾向是不一樣的。因此最合適的計量模型方法是:( ?。?/p>

A.在常數項增加虛擬變量

B.在變量系數中增加虛擬變量

C.在常數項和變量系數中都增加虛擬變量

D.分不同年齡組分別建模

【答案】B

【解析】在消費函數中,不同年齡段的邊際消費傾向不一樣,說明估計方程的斜率是不同的,因此要使用乘法方式,即在變量系數中增加虛擬變量。題中并未告知截距項不同,因此不需要在常數項中使用加法方式增加虛擬變量。

二、判斷題:判斷對錯,并給出簡短解釋(本題共20分,每小題各4分)

1.與其它商品一樣,勞動的供給曲線也總是向右上方傾斜的。( ?。?/p>

【答案】×

【解析】勞動的供給曲線是先向右上方傾斜,后向左上彎折的曲線。原因在于,當勞動者的收入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時,工資的上漲帶來的收入效應將大于替代效應,從而使得勞動者增加閑暇,減少勞動供給。

2.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上,政府對價格的干預在經濟上總是無效率的。( ?。?/p>

【答案】

【解析】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經濟會自發實現均衡,政府實行最高限價將會使得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而實行最低限價會導致供過于求,造成產品過剩,價格限制的行為都將使得社會福利受損,在經濟上是無效率的。

3.在信貸關系中,通脹預期的偏離總是損害債權人。( ?。?/p>

【答案】×

【解析】當預期通貨膨脹高于實際通貨膨脹時,事先按照預期通貨膨脹率簽訂信貸合同的債權人會因此而受益。

4.中國獨立的貨幣政策與固定匯率可以并存。( ?。?/p>

【答案】

【解析】根據三難悖論可知,一國不可能同時實現獨立的貨幣政策、固定匯率和資本自由流動。通常,要維持獨立的貨幣政策與固定匯率,必然要對資本的流動進行限制,即放棄資本的自由流動。

5.平穩時間序列指的就是各個時點的均值相等。( ?。?/p>

【答案】×

【解析】平穩時間序列是指其均值、方差和相關統計特性都不隨時間推移而變化。

三、計算證明題(本題共70分,每小題各10分)

1.已知某商品市場的需求和供給曲線分別為:,。

(1)求均衡時的價格和數量,以及均衡點的需求價格彈性和供給價格彈性;

(2)求均衡時的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

(3)若政府實行最低限價,求此時的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

(4)若征收從量稅,求此時消費者和廠商各承擔多少稅收份額?(10分)

解:(1)均衡時供給等于需求,則有:

解得:

均衡點的需求價格彈性為:。

供給價格彈性為:。

(2)消費者剩余為:;生產者剩余為:。

(3)最低限價,消費者剩余為:;生產者剩余為:。

(4)征收從量稅,因為稅收轉嫁因子。因此消費買方承擔的2/3的稅收(即稅收為2),而生產者承擔1/3的稅收(即稅收為1)。

2.某消費者收入為120元,購買商品,效用函數為。

(1)設的價格分別為,求消費者均衡時的

(2)假定下降為10,不變,試求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10分)

解:(1)根據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數的特性可知,消費者在每單位商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份額為。因此可得:,即

(2),而,則。總效應為1。

在保持原來效用不變的情況下,在新的價格水平下,求的需求量。此時,最優化問題是:

可得出時,達到了原有的效用水平,且為經過調整后的最優消費束。所以,價格下降的替代效應為。收入效應為。

3.一個壟斷廠商所面臨的需求函數為:,成本函數為:

其中均為大于零的常數,分別為產量、單位價格和單位成本。求這個廠商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10分)

解:壟斷廠商反需求函數為:。

壟斷廠商的利潤函數為:

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解得均衡產量為:,均衡價格為:

4.在一個開放經濟中,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稅率()均未變,但是,邊際進口傾向增加了1個百分點(達到0.1),那么投資乘數會有什么變化?(10分)

解:開放經濟中,投資乘數為:。

邊際進口傾向達到0.1,則。

由此可得,投資乘數減小。

5.在規模產出效應不變的前提下,請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或指數型生產函數)解釋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核心結論。進而通過歷史比較,我們發現:前后兩個經濟發展階段的增長率分別為6%、9%,而投資增長率和勞動力增長率保持不變,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結論?(10分)

解:假設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且。

人均生產函數。

設人口增長率為,儲蓄率為,資本的折舊率為,人均消費水平為,則穩態經濟下:,即。于是:。

經濟增長率為:。

前階段的增長率為6%,而后一階段的增長率為9%,但勞動和資本增長率不變,則說明必然存在技術進步,而且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為3%,則。

6.一個經濟體的實際經濟增長率為10%,貨幣發行增長率為15%,因此通脹率為5%。請從理論上分析上述命題成立的條件。(10分)

答:上述命題成立的條件是貨幣流通速度不變。

根據費雪方程,其中表示貨幣供應量,為貨幣流通速度,為價格水平,為實際收入水平。變形可得:

只有當,

7.證明:相關系數的另一個表達式是:,其中為一元線性回歸模型一次項系數的估計值,、分別為樣本標準差。(10分)

證明:因為為一元線性回歸模型一次項系數的估計值,則

樣本的標本差:

。

四、論述題:分別給出觀點與分析過程(本題共30分,每小題各15分)

1.隨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土地價值的不斷攀升、農村勞動力工資的不斷提高,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必然趨勢。那么農產品價格上升對城市居民購買農產品的數量、消費者剩余和實際收入有何影響呢?政府可采取何種手段來應對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呢?(15分)

答:(1)農產品價格的上升會導致城市居民購買農產品的數量減少,消費者剩余減少,城市居民的實際收入下降。

根據需求與價格的關系可知,農產品價格上升,城市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會下降,但由于農產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那么價格的上升對需求量的影響是很小的,也就是說需求量的下降幅度將會小于價格的上漲幅度。同時,由于生產農產品的機會成本較高,我國的農產品供給也沒有隨著價格的上漲而增加,甚至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這進一步使得農產品價格上漲。

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農產品漲價之前,消費者能夠用較低的價格購買更多的產品,由此可知,消費者剩余減少。

農產品價格上漲,城市居民花費在農產品上的支出必然增加,從而導致其實際收入減少,消費者因此而調整消費結構。

(2)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

轉變寬松型的貨幣政策為穩健的貨幣政策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國采取了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收到了刺激經濟的效果。但是同時也使我國經濟面臨了通貨膨脹的壓力,我國的貨幣政策也要隨之調整。

加大農產品的管理,增加供給

流動性過剩是造成物價上漲的基本原因,農產品供應缺口是造成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

首先,中央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的補貼,尤其是對糧食類作物的補貼。

其次,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第三,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農業生產領域。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農業生產,一是為社會的大量閑置資金找到新的投資渠道,減少社會的游資;二是可以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步伐,為增加農產品供給提供物質條件。

加強對農產品流通的管理,限制農產品的炒作

政府應該加強對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管理,加強對農產品價格的監控,完善農產品市場的預警機制。同時,應加強國家對農產品的儲備,以平抑價格。

做好低收入者的補貼工作

農產品屬于生活必需品。農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受影響最大的是低收入家庭,他們的生活質量必然會受到影響。政府應組織有關部門著手研究和開展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的編制工作,建立一個指數體系,以對補貼起指導和聯動作用。

2.凱恩斯提出了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原理。據此分析促進收入公平對于經濟增長的意義,并結合中國當前實際扼要列舉可能的舉措。(15分)

答:(1)收入公平對于經濟增長的意義

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當人們的收入增加時,消費也會隨著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卻不斷下降,用來增加儲蓄的比例越來越大。按照該理論,由于中低收入者具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從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可以促進我國擴大內需,拉動居民消費。

凱恩斯關于消費函數的三大猜測之一是平均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這意味著窮人的平均消費傾向比富人高,當富人和窮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單位時,富人比窮人將更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儲蓄。按照該理論,由于中低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平均消費傾向,從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可以促進我國擴大內需,拉動居民消費。

社會消費函數不是家戶消費函數的簡單加總,國民收入分配情況會影響社會總體的消費情況。人們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儲蓄,因此,不同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不同。富有者邊際消費傾向較低,貧窮者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國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會消費曲線就越是向下移動。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更加注重公平性,這樣就會使得消費曲線向上移動,有助于擴大國內需求,拉動居民消費。

綜上所述,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對擴大內需、拉動消費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如果收入分配政策不當,造成貧富差距擴大,那么將會直接影響一國的消費水平,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的影響。

(2)中國目前可能采取的舉措

為實現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和城鄉居民收入翻番,可采取以下政策手段:

千方百計增加就業,改變就業結構,使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繼續健全并實施再分配政策,進一步促進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降低居民住房利息支出,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提高轉移支付效率。

注重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一是通過稅制變動直接影響收入初次分配結構;二是實現收入再分配,從而調整收入差距;三是利用差別稅率的行為課稅來調整收入差距;四是利用財產稅制來調整財富差距;五是利用流轉稅和企業所得課稅手段增強弱勢群體收入獲取能力。

加大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通過這一強有力的國家財政手段合理地調節社會財力的分配,以緩解因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分布、歷史原因等而引起的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收入分配的差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阳山县| 松原市| 孟津县| 章丘市| 延吉市| 多伦县| 兴安盟| 茶陵县| 嘉黎县| 南漳县| 淄博市| 庆城县| 澎湖县| 平乐县| 襄樊市| 玛曲县| 鄱阳县| 洪江市| 宜黄县| 灵武市| 乡城县| 平泉县| 封丘县| 屯留县| 莆田市| 思南县| 大石桥市| 安泽县| 高邑县| 大丰市| 灌南县| 通河县| 平凉市| 汕尾市| 裕民县| 厦门市| 磐石市| 阿勒泰市| 北安市| 清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