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815經濟學綜合

2013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815經濟學綜合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單項選擇(每小題1分,共10分)

1.納什均衡之所以穩定是因為(   )。

A.它們包含著占優策略

B.它們包含著常和博弈

C.它們發生于非合作博弈之中

D.一旦均衡策略被選定,沒有局中人有動力單方面偏離納什均衡

【答案】D

【解析】納什均衡是一組滿足給定對手的行為時各參與者所做的是它所能做的最好的策略或行為。由于各參與者沒有偏離它的納什策略的激勵,因此這種策略是穩定的。

2.假設六個工人的平均產量是15。如果第七個工人的邊際產量是18,則(  )。

A.邊際產量上升了

B.邊際產量下降了

C.平均產量上升了

D.平均產量下降了

【答案】C

【解析】由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的關系可知,只要邊際產量大于平均產量,平均產量上升;只要邊際產量小于平均產量,平均產量下降。由于第七個工人的邊際產量大于前六個人的平均產量,因此七個人的平均產量上升。已知條件只知道前六個人的平均產量,而不知其邊際產量,故邊際產量的升降無法判斷。

3.如果邊際消費傾向為0.8,稅收為定量稅,則以下措施中使收入水平降低最多的是(  )。

A.增加稅收100

B.增加稅收100,同時設法使上升到0.85

C.減少政府購買100

D.減少轉移支付50,同時設法使上升到0.9

【答案】B

【解析】由三部門乘數可知,在定量稅下,政府購買乘數為,稅收乘數為,轉移支付乘數為。A項,只增加稅收100,此時國民收入變化量為;B項,增加稅收100,同時也設法使上升到0.85,此時國民收入;C項,減少政府購買100,國民收入;D項,減少轉移支付50,同時設法使上升到0.9,此時國民收入。故可知B項的措施使得收入水平降低最多。

4.根據理性預期的總供給函數,只要中央銀行公開宣布提高貨幣增長率,則(  )。

A.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率上升

B.失業率不變,通貨膨脹率上升

C.失業率不變,通貨膨脹率不變

D.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率不一定上升

【答案】B

【解析】由于公眾具有理性預期,中央銀行公開宣布提高貨幣增長率,公眾會根據這一信息調整自己對未來的預期,預期通貨膨脹率將上升,此時,則貨幣增長率上升。理性預期的總供給函數為,轉化為理性預期下的菲利普斯曲線有:。因為,所以失業率不變,仍為

5.根據乘數一加速模型,引起經濟周期的關鍵原因是(  )。

A.政府購買的變動

B.投資的變動

C.加速系數的變動

D.邊際消費傾向的變動

【答案】B

【解析】乘數一加速數模型在試圖把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結合在一起對經濟周期作出解釋的同時,特別強調投資變動的因素。乘數—加速數模型,主要通過利用投資變動,解釋在乘數和加速數作用下引起經濟繁榮和衰退,從而引起經濟周期。

6.限制性的價格上限可能會導致(  )。

A.產品供過于求

B.產品質量下降

C.廠商銷售收入增加

D.消費者的需求量下降

【答案】B

【解析】圖1-1表示政府對某種產品實行最高限價的情形。開始時市場的均衡價格為,均衡數量為。若政府實行最高限價政策,規定該產品的市場最高價格為。由圖1-1可見,最高限價小于均衡價格,市場需求量大于市場供給量,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進而會導致市場上消費者排隊搶購和黑市交易盛行。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生產者也可能粗制濫造,降低產品質量,形成變相漲價。

圖1-1  限制性的價格上限

7.可轉讓的排污許可證激勵企業(  )。

A.將污染成本轉嫁給他人

B.增加排放量

C.長期持有許可證,如果不使用許可證的話

D.減少排放量,如果不使用許可證的話

【答案】D

【解析】在可轉讓的排污許可證下,每家廠商都必須有許可證才能排放污染。每張許可證都明確規定了廠商可以排放的數量,超標將面臨高額罰款。在競爭性市場中,許可證的價格等于所有廠商減污的邊際成本,那些減污邊際成本相對較低的廠商會最多地減少排放,出售許可證;而那些減污邊際成本相對較高廠商會購買較多的許可證,并最少地減少排放。

8.在長期中,實際貨幣余額(   )。

A.不受擴張性財政政策影響,但在擴張性貨幣政策下增加

B.不受擴張性貨幣政策影響,但在擴張性財政政策下增加

C.不受緊縮性貨幣政策影響,但在緊縮性財政政策下增加

D.不受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影響

【答案】D

【解析】實際貨幣余額為名義貨幣供給除以價格水平,即。在長期中,經濟處于充分就業產出水平,貨幣數量的變動只會帶來同比例的物價水平的變動,此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失效。

9.假設消費函數為,收入的邊際稅率。如果自主性投資減少了50億元,則政府的預算盈余將減少(  )億元。

A.100

B.80

C.60

D.40

【答案】D

【解析】在三部門比例稅率制度下,投資乘數為

自主性投資減少50億元,則國民收入減少,則此時稅收減少,由于政府支出保持不變,則預算盈余減少40億元。

10.假設財政赤字減少了150億元,國內私人儲蓄減少了200億元,出口增加了100億元,進口增加了150億元,國內私人投資將(  )。

A.減少100億元

B.不變

C.增加100億元

D.不能確定

【答案】B

【解析】根據儲蓄、投資、政府預算與貿易關系式:

將題目中數值代入有:,故國內私人投資不變。

二、判斷下列表述的經濟含義是否正確(每小題1分,共10分)

1.干洗衣物會造成污染。因此我們說在干洗服務市場上,均衡價格太低而不能達成最優,均衡服務量又太高了。(  )

【答案】

【解析】干洗衣物會造成污染是由于生產的外部不經濟造成的,由于存在生產的外部不經濟,廠商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使得市場上均衡服務量過高,均衡價格過低。

2.一個企業沒有向所有的顧客制定一個統一的價格,而是對男性顧客定了一個較高的價格,對女性顧客定了一個較低的價格。這樣的定價目的在于試圖將生產者剩余轉化成消費者剩余。(  )

【答案】×

【解析】企業對于不同的顧客群體制定不同的價格屬于三級價格歧視,這樣的定價是由于不同的顧客群體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同。針對不同群體制定不同的價格,有利于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將消費者剩余轉化成生產者剩余。

3.凱恩斯定律認為在長期內,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企業只調整產量。(  )

【答案】×

【解析】凱恩斯定律適用于短期分析。按照假設,由于短期價格機制失效,價格剛性,此時存貨在市場均衡調整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4.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宏觀經濟政策都是無效的。(  )

【答案】×

【解析】理性預期學派認為,只要公眾具有理性預期,能預期到的宏觀政策變化將只改變價格水平,而對實際產量和就業沒有影響,此時宏觀經濟政策無效;只有未預期到的政策變化才影響實際產量,因此要使政策有效,則政策必須具有欺騙性。

5.當存在比例所得稅時,增加政府購買將增加預算赤字。(  )

【答案】

【解析】設邊際消費傾向為,稅率為,且。政府購買增加,由于乘數效應,國民收入增加,所得稅增加,此時預算盈余變化為:

,由于,故預算盈余為負,預算赤字增加。

6.存在攀比效應(bandwagon effect)時,該產品市場的需求曲線更加平坦。(   )

【答案】

【解析】攀比效應指一種趕潮流的欲望,想擁有一件幾乎所有的人都已擁有了的商品,或想沉溺于時髦之中。攀比效應反映了消費者的商品需求量隨著其他消費者購買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情形,因而攀比效應增加了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從而使得需求更富有彈性,即產品市場的需求曲線更加平坦。

7.能給政府帶來稅收收入的銷售稅就會給市場帶來無謂損失。(  )

【答案】×

【解析】一般來說,給政府帶來稅收收入的銷售稅會給市場帶來無謂損失。但是,極端情況下,如需求或者是供給中的一方完全缺乏彈性,那么此時政府征稅的話,就不會有無謂損失,其稅收負擔全部由彈性為零的一方來承受。

8.需求價格彈性決定了廠商壟斷勢力的大小,但不能決定廠商的盈虧狀況。(  )

【答案】

【解析】勒納指數即壟斷勢力指數,其公式表示為:,其中表示廠商的需求價格彈性,因此需求價格彈性決定了廠商壟斷勢力的大小。但是,需求價格彈性不能決定廠商的盈虧狀況,廠商的盈虧取決于價格和平均成本的大小。

9.當貨幣的投機性需求對利率變動很敏感時,政府支出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很大。(  )

【答案】×

【解析】貨幣需求函數為是貨幣投機需求的利率系數,當投機性需求對利率變動很敏感時,即很大時,此時曲線斜率很小,曲線變得十分平坦,政府支出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很小。

10.較高的失業救濟金和比例所得稅有利于穩定經濟。(  )

【答案】×

【解析】作為自動穩定器運行機制,短期內,較高的失業救濟金和比例所得稅有利于穩定經濟。從長期來看,高政府赤字和高稅負將給經濟留下不少隱患,反而不利于經濟穩定。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16分)

1.吉芬物品

答:19世紀,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發現一個現象,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導致土豆價格上升,但居民對土豆的需求量卻反而增加了,而這無法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進行解釋,故此現象稱為“吉芬難題”,并將這種需求量與物品價格同方向變動的物品稱為“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是一種特殊的低檔物品。作為低檔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應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收入效應則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應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過了替代效應的作用,從而使得總效應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線呈現出向右上方傾斜的特殊形狀的原因。吉芬物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如圖1-2所示。

圖1-2  吉芬物品

2.財政政策乘數

答:財政政策乘數表明在實際貨幣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政府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產生多大的變動。用公式表示為:

式中,為邊際消費傾向;為投資對利率的敏感程度;分別為貨幣需求對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當處于極度蕭條情況下,即凱恩斯極端情況時,。公式可整理得:,表明財政擴張政策的效果可能較大;當處于古典主義極端情況,,表明財政政策無效。

3.消費者偏好的完備性假設

答:消費者偏好的完備性假設是指消費者可以對所有可能的市場籃子進行比較和排序。給定兩個消費束,理性消費者能夠確定哪一個是更好的或者兩者無差異,即消費者具有必要的能力與知識去區分與評價不同的消費計劃。

4.央行抑制通脹中的動態不一致性

答:動態不一致性指決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響私人決策者的預期,然后在這些預期形成并發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傾向。決策者違背自己以前作出的宣言,主要是由于決策者有改變政策,不履行諾言的激勵。

舉例:假定中央銀行宣布采取低通貨膨脹政策,公眾相信了這種承諾從而同意不增加貨幣工資,這時由于中央銀行在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處于一個更好的處境,因此中央銀行就有了采取提高通貨膨脹降低失業的政策的激勵,從而使政策前后不一致。

考慮到政策的動態不一致性,固定政策規則優于斟酌處置政策。動態不一致性的概念不僅使宏觀經濟政策爭論的焦點轉移到了積極干預政策是否有效的問題上,而且向人們揭示,建立對規則的信任比具體的規則本身更為重要。

四、計算分析題(每題10分,共20分)

1.某國經濟總量生產函數為,其中為實際產出,為資本存量總額且為總勞動力。

(1)求勞動力的需求函數。(4分)

(2)用實際工資表示產出。(2分)

(3)如果名義工資開始為4,實際價格水平和預期價格水平均為1,實際工資目標為4,計算初始產出水平和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2分)

(4)按照工資粘性模型,假設名義工資固定在,求總供給方程。(2分)

解:(1)由經濟總量生產函數為,將代入,可得,可得。由勞動要素市場均衡條件:,可得表示名義工資,表示價格水平,此即勞動力的需求函數。

(2)由(1)有,代入生產函數,可得產出為,此即為用實際工資表示的產出水平。

(3)由于名義工資初始為4,價格水平為1,則初始產出水平為:

由于預期價格水平也為1,初始的實際工資水平為4,等于目標實際工資,故初始經濟處于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所以,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也為50。

(4)假設名義工資固定在,根據產出函數,則可得,此即為總供給方程。

2.某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為,市場中有個生產成本相同的廠商,單個廠商的成本函數為

。問:

(1)若該市場為競爭性市場,市場均衡時的市場價格和單個企業的產量是多少?(4分)

(2)長期均衡時該市場中最多有多少個廠商?(2分)

(3)若該市場為寡頭壟斷市場,古諾均衡時的市場價格和單個企業的產量是多少?(4分)

解:(1)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市場均衡條件為,單個廠商的邊際成本為,故市場均衡時的價格為,且單個廠商的供給函數為;又因為市場均衡時,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即,則有:

因此,得出

故市場均衡時市場價格為,單個企業的產量為

(2)競爭性市場長期均衡時每個廠商的利潤均為零,即廠商都是在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進行生產。由單個廠商的成本函數為關于求導,并令一階導數等于0,即,解得(負值舍去)。此時,即當時,長期平均成本為最小值。此時市場價格為

,根據市場需求曲線得市場均衡產量為。因此,長期均衡時,該市場中廠商數目為:(家)。

(3)若市場上有個相同的企業進行古諾競爭,記第個企業的產出為,如果企業對其他企業的產量預測為,那么它的利潤最大化問題為:

根據利潤最大化問題的一階條件解得企業的反應函數為(其中):

均衡時,每個企業對其他企業的產量預測都等于其實際產量,又因為所有的企業都完全相同,所以均衡時,它們的產量也是相同的,那么式就變為:

解得:,所以市場總需求為,市場價格為

五、證明與簡答題(每題8分,共16分)

1.假設北京的互聯網服務是由北京電訊獨家提供。北京電訊有兩類顧客。第一類顧客是在當地經營的企業,其在目前價格水平上企業需求的價格彈性為1.25;第二類顧客是當地居民,其在目前價格水平上需求的價格彈性是4。北京電訊目前定價對企業客戶每單位終端50元錢,而對居民客戶服務每單位終端17.5元。請證明北京電訊目前的定價不是最優定價。

證明:若北京電訊要使對不同用戶群體實行差別定價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則價格和產量必須設定在使:

。由需求彈性和邊際收益關系式可得兩個市場的定價應滿足:

由已知,可得,故北京電訊目前的定價不是最優。

2.根據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推導國民收入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并說明滯脹現象的成因。

答:(1)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為,用代替,用代替,這里為當期價格水平,為前一期價格水平,為預期價格水平。則上式變為:

另一方面,根據奧肯定律,有:

將上式代入到式,替換掉后得:

,則上式可寫為:,此即為國民收入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

(2)滯脹又稱為蕭條膨脹或膨脹衰退,指經濟生活中生產停滯、失業增加和物價水平居高不下同時存在的現象,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

 

圖1-3  滯脹的形成機制

根據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存在彼消此長的權衡關系,不可能出現高失業率與高通貨膨脹率并存的滯脹現象。引入通脹預期后,很容易揭示滯脹的形成機制:當人們預期通貨膨脹較高時,經濟體將出現高通貨膨脹預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如圖1-3中的最右上方的那條短期菲利普斯曲線。這時,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權衡關系依然存在,如果將實際通貨膨脹率控制在低于人們預期的水平以下(實際通貨膨脹的絕對水平仍然較高),那么實際失業率將超過自然失業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如圖1-3中的點。

六、論述題(每題14分,共28分)

1.材料1:2012年9月13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發布公告稱,為支持經濟強勁復蘇和確保通脹符合目標,美聯儲將推行進一步的量化寬松政策(簡稱QE3),并將目前低利率保持至2015年年中。

材料2:目前,美國經濟正逐步接近所謂“財政懸崖”的威脅。如果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組成的跨黨派超級委員會未能就削赤達成協議,2013年初便會啟動自動削減赤字機制,縮減政府開支,目標是未來十年減少赤字1.2萬億美元,同時稅務優惠政策將于2012年底結束,可能不再獲得延期,削減財政赤字與加稅將造成私人與企業龐大的財政缺口,形成所謂“財政懸崖”。

根據模型并結合以上材料分析:

(1)如果美國國會不采取任何行動,“財政懸崖”如期發生,將對美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4分)

(2)指出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將面臨的是哪種政策組合?分析這種政策組合的適用范圍及可能的結果。(5分)

(3)如果美國希望加速經濟復蘇而保持利率不變,財政和貨幣政策如何搭配使用?(5分)

答:(1)布什政府時期和金融危機后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實行的減稅政策將在2012年底到期,增稅與減支這兩項政策疊加在一起就被稱為“財政懸崖”,即財政收入增加和財政支出減少將使得美國財政赤字出現跳崖式的大幅減少。如果美國國會不采取任何行動,“財政懸崖”如期發生,財政赤字減少和稅收增加,將會使得美國產出下降,失業率上升,經濟難以復蘇。具體來看,“財政懸崖”對美國經濟產生如下影響:

打擊企業雇傭的積極性,加劇勞動力失業問題。面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企業對投資和雇傭都趨于消極,不利于穩定投資和增加就業。

凸顯財政的不可持續,倒逼社保和醫療改革。美國政府在公共養老金方面的支出已經超過GDP的7%,如果維持目前的養老金制度不變,預計在2050年之前,美國的養老金支出總額就將翻一番。如果再加上醫療保險方面的額外支出,美國的債務負擔可能將達GDP的三倍多。如果不采取措施改革現行社保和醫療制度,美國的主權債務將上升到不可持續的水平。

赤字貨幣化風險提高,削弱各國對美元的信心。“財政懸崖”問題導致經濟下行和失業率高起,會延長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期限,迫使美聯儲投放更多的貨幣來購買美國國債。美元超發將增大赤字貨幣化的風險,向全球經濟注入過多的流動性,提高未來通貨膨脹預期,削弱人們對美元的信心,不利于美元保持其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

部分行業可能陷入低迷,產業振興計劃受阻。政府采購對于部分行業的經營發展非常重要。“財政懸崖”帶來的支出削減將會使部分行業發展陷入低迷,特別是受政府支出影響最大的工業和醫療保健行業。

威脅主權信用評級,擾亂美國金融市場。如果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再次被調降,由此造成的市場恐慌可能會對美國資本市場造成不利沖擊,由主權債務信用評級變化引起的套利和投機空間將嚴重沖擊國際貨幣體系,擾亂國際資本流動,對于美國和世界經濟金融秩序穩定產生負面影響。

(2)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將面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與緊縮性的財政政策這樣的政策組合,用緊縮財政壓縮總需求,又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財政過度緊縮而引起衰退。這種政策組合的適用范圍是財政擴張政策受到約束,經濟增長速度較為緩慢。

如圖1-4所示,假定初始經濟位于點,此時利率為,產出為。為支持經濟強勁復蘇和確保通脹符合目標,美聯儲將推行進一步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曲線右移,經濟均衡點變為,產出增加為,同時為了縮減赤字,曲線左移,經濟均衡點變為,產出下降為。最終產出增加為,利率下降到

圖1-4  擴張性貨幣政策與緊縮性財政政策

(3)如果美國希望加速經濟復蘇而保持利率不變,則可以使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與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搭配使用。一方面可以通過減稅等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產出增加,但使利率上升;另一方面利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從而促進投資和消費,使社會總需求增加,最終使產出進一步增加,但利率保持不變。

如圖1-5所示,假定初始經濟位于點,此時利率為,產出為。政府使用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得曲線右移到曲線保持不變,經濟均衡點變為,此時利率上升為,產出增加到。為了使利率保持不變,美國政府可以通過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曲線右移到,此時經濟均衡點由變為,利率由回到,產出進一步增加到

圖1-5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2.為了達到保護環境、綠色出行的目標,政府對汽油的生產者開征了汽油稅。請根據經濟學原理分析:

(1)汽油稅對汽油市場和汽車市場的影響;(4分)

(2)汽油稅可以被轉嫁的原因及轉嫁份額的影響因素,并導出消費者所承擔的比例。(6分)

(3)汽油稅可能被超額轉嫁的條件。(4分)

答:(1)政府對汽油的生產者開征汽油稅,會使得汽油市場汽油價格上升,汽油需求量減少。同時由于汽油和汽車是互補品,汽油價格的上升,會使得汽車市場需求結構發生變化。汽油價格上升會使得消費者對大排量汽車需求減少,對汽油排量小的汽車和非燃油汽車需求增加。

(2)汽油稅可以被轉嫁的原因在于汽油生產者可以提高產品的價格從而將部分稅收轉嫁給消費者。

轉嫁份額取決于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形狀,即消費者需求彈性和生產者供給彈性的相對大小。當消費者的需求缺乏彈性而生產者的供給富有彈性,此時汽油稅更多的由消費者承擔;當消費者的需求富有彈性而生產者的供給缺乏彈性,則汽油稅更多的由生產者承擔,消費者只承擔小部分。如圖1-6所示。在圖1-6(a)中,需求相對于供給無彈性,稅負主要歸于消費者。在圖1-6(b)中表示需求相對于供給有很大彈性,稅負主要歸于生產者。

圖1-6  彈性與稅收負擔

消費者所承擔的比例為,該式表明以高價形式轉嫁給消費者的稅收份額。當時,消費者承擔份額為100%,所有稅負由消費者承擔;當時,份額為0,消費者不承擔任何稅負,生產者承擔全部稅負。

(3)汽油稅可能被超額轉嫁的條件

汽油生產者為壟斷廠商或者寡頭,具有很大的壟斷勢力,可以控制汽油產量,制定遠超過平均成本的高價格。

消費者的需求完全缺乏彈性,消費者的需求曲線為垂直線,此時,汽油稅完全由消費者承擔,汽油生產者提高到汽油稅之上的價格不僅能彌補稅收,同時獲得超額利潤。

由于上述兩個條件,從而使得汽油稅可能被超額轉嫁。

七、將下列英語譯成漢語

1. The World Economic Prospects (20 分)

The global economy has deteriorated further since the release of the July 2012 WEO Update, and growth projections have been marked down. Downside risks are now judged to be more elevated than in the April 2012 and September 2011 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 reports. A key issue is whether the global economy is just hitting another bout of turbulence in what was always expected to be a slow and bumpy recovery or whether the current slowdown has a more lasting component. The answer depends on whether European and U.S. policymakers deal proactively with their major short-term economic challenges. The WEO forecast assumes that they do, and thus global activity is projected to reaccelerate in the course of 2012; if they do not, the forecast will likely be disappointed once again. For the medium term, important questions remain about how the global economy will operate in a world of high government debt and whether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can maintain their strong expansion while shifting further from external to domestic sources of growth. The problem of high public debt existed before the Great Recession, because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growth in entitlement spending, but the crisis brought the need to address it forward from the long to the medium term.

Indicators of activity and unemployment show increasing and broad-based economic sluggishnes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2 and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third quarter. Global manufacturing has slowed sharply. The euro area periphery has seen a marked decline in activity, driven b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evident in a sharp increase in sovereign rate spreads. Activity has disappointed in other economies too, notably the United States and United Kingdom.

Spillovers from advanced economies and homegrown difficulties have held back activity in emerging market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 These spillovers have lowered commodity prices and weighed on activity in many commodity exporters. The result of these developments is that growth has once again been weaker than projected, in significant part because the intensity of the euro area crisis has not abated as assumed in previous WEO projections. Other causes of disappointing growth include wea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inadequate policies in key advanced economies. Furthermore,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lower growth in emerging market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 is related to domestic factors, notably constraints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high pace of growth in these economies and building financial imbalances. In addition, IMF staff research suggests that fiscal cutbacks had larger than-expected negative short-term multiplier effects on output, which may explain part of the growth shortfalls.

答:世界經濟展望

自2012年7月《世界經濟展望》最新版發布以來,全球經濟已經進一步惡化,并且經濟增長的預測也已下調。下行風險現已判定比2012年4月和2011年9月的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中指出的更高。關鍵在于全球經濟僅僅是在一直被預測為緩慢且不穩定的復蘇過程中出現了另一輪的動蕩,還是當前的放緩存在更持久性的因素。答案取決于歐洲和美國的政策制定者能否積極應對其主要短期經濟挑戰。該經濟報告的預測認為,如果他們行動起來, 2012年的全球經濟活動預計將再加速;否則,預測者可能會再次感到失望。中期而言,重要的問題仍然是在一個高政府債務的環境里,全球經濟將如何運行,以及在經濟增長源從國外轉為國內時,新興市場經濟體是否仍能保持自己強勁的擴張。由于人口老齡化和福利支出的增長,高公共債務問題在大蕭條前就已經存在,但是這場危機讓解決該問題變得刻不容緩,從而由長期任務轉為中期任務。

在2012上半年,經濟活動和失業指標昭示了不斷加深且廣泛的經濟蕭條,并且在第三季度也沒有顯著的改善。全球制造業已大幅放緩。因主權利率大幅增加而浮出水面的財政困難使得歐元區外圍活動已經明顯減少。其他經濟體的活動同樣令人失望,美國和英國尤甚。

發達經濟體的外溢和本土發展的困難阻礙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活動。這些溢出效應壓低了商品價格,并打壓許多大宗商品出口國的活動。這些事態的發展將導致增長再次比預期的疲弱,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歐元區危機的嚴重程度并未按照以前《世界經濟展望》所預測的那樣有所減弱。其他使經濟增長差強人意的原因包括金融機構薄弱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政策不足。此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低增長很大程度上與國內因素有關,尤其受到這些經濟體發展增速可持續性與不平衡金融架構的約束。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人員的研究表明,削減財政支出會對產出產生比預期更大的短期負面乘數效應,這也許可以解釋部分增長不足的現象。

2.Schooling and Development (20 分)

I will illustrate the variety of approaches to development issues that microeconomists have employed by focusing on studies that illuminate and quantify the major mechanisms posited by growth theorists who highlight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fostering growth. For example, Lucas (1988) emphasizes the role of education by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externalities. But what evidence do we have for these? Theories of long-run growth that span the pre- and post-Industrial Revolution focu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change and schooling. Lucas (2002)and Galor and Weft (2000)explain the shift from a stagnant world in a Malthusian equilibrium to one of sustained growth as the result of technical change inducing investments in schooling which leads to a shift to smaller families. Nelson and Phelps (1966)suggest that a major mechanism by which poor countries develop is through technological transfer, and hypothesize that schooling facilitates such transfers because it improves the ability to master technology. Some key questions suggested by these models are: (i) what is the contribution of schooling to productivity in low-income countries? (ii) does technical change raise schooling returns, and for whom?(iii)does learn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dopting and adapting to technical change?(iv)how important are learning and thus schooling externalities? and, (v) does schooling investment respond to variation in returns, whatever their source, or are there important barriers to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when returns are high?

I begin with a basic issue: what are the returns to schooling? A standard approach in economics has been to use regressions with wages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and a measure of education as a regressor to estimate the returns from schooling. I will argue that this approach is problematical for identifying the contribution of schooling to productivity in a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is particularly inadequate for exploring the ways in which education might affect conditions for economic growth. I then discuss microeconomic studies that estimate returns from schooling using alternative approaches, looking at inferences based on how education interacts with policy changes, with technology change, and with the marriage market. I then turn to the 4 questions of whether schooling merely imparts knowledge or whether it also facilitates learning particularly in setting undergoing technical change and whether there is social learning that gives rise to educational externalities. I next examine studies that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the responsiveness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s to changes in schooling returns and whether and where there exist important barriers to such investments when returns appear to justify their increase. I end with brief reflection.

答:學校教育和發展

我將舉例說明發展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微觀經濟學家通過緊扣那些說明并量化主要機制的研究運用發展問題,這些主要機制是由強調教育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的理論家假定的。例如,盧卡斯(1988)通過強調外在學習的重要性強調教育的作用。但我們有什么證據證明這些呢?跨越前后工業革命時代的長期經濟增長理論把重點放在技術變革和教育之間的相互作用上。盧卡斯(2002)、加勒和緯紗(2000)解釋了在馬爾薩斯均衡中從停滯的世界到一種持續增長的轉變是由于技術變化引起對教育的投資,從而進一步導致更小家庭的變化。納爾遜和菲爾普斯(1966年)認為,貧窮國家發展的主要機制是通過技術轉移,并假定教育促進了這種轉移,因為教育提高了人們掌握技術的能力。這些模型提出了一些關鍵的問題:(1)學校教育對低收入國家的生產力的貢獻是什么?(2)技術變革是否提高教育回報,為誰提高了?(3)學習是否在采用和適應技術變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4)學習和教育外部性有多重要?(5)不論其來源,教育投資能否應對投資回報變化,或者當回報高時,人力資本投資會有障礙嗎?

我從一個基本問題開始:教育回報是什么?經濟學中的一個標準的方法是將工資作為因變量、教育作為回歸量進行回歸分析,以估計學校教育的回報。我認為,這種做法對識別教育對生產力發展方面的貢獻是有問題的,尤其無法滿足對教育如何影響經濟增長條件的探索。接下來,我所討論的微觀經濟研究,是用不同的方法估計學校教育的回報,在教育如何與政策變化、技術變化、婚姻市場的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得出推論。之后我又思考了以下4個問題,教育是否只是傳授知識,教育是否也有助于學習,特別是在經歷技術變革的時候,能引起教育的外部性的社會學習是否存在。接下來,我查看的研究資料解決了教育投入在教育收益率變化反應性問題,以及當回報似乎證明了他們的增加時,對這些投資回報的重要障礙是否存在,和存在的障礙在哪兒的問題。我以簡短的評論結束(文章)。

3.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10 分)

The consequences of all these changes, this report will argue, amount to 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first began in Britain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with the mechanisation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the use of machines to make things, instead of crafting them by hand,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began in Americ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ith the assembly line, which ushered in the era of mass production.

As manufacturing goes digital, a third great change is now gathering pace. It will allow things to be made economically in much smaller numbers, more flexibly and with a much lower input of labor, thanks to new materials, completely new processes such as 3D printing, easy-to-use robots and new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services available online. The wheel is almost coming full circle, turning away from mass manufacturing and towards much more individualized production. And that in turn could bring some of the jobs back to rich countries that long ago lost them to the emerging world.

答:該報告認為,所有這些變化的后果成就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后期英國紡織行業的機械化。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使用機器替代手工勞動生產產品的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第二次工業革命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以裝配線為標志,將制造業領入大規模生產的時代。

隨著制造業實現數字化,第三次大變革正加快步伐。由于新材料、如3D打印,易用的機器人等全新的生產工藝,以及在線制造協作服務的普及,制造業能在經濟的前提下,生產更少量的產品、擁有更加靈活的結構,需要更少的勞動投入。生產方式像個車輪一樣兜了個圈幾乎回到了原點,從大規模生產方式又轉到更個性化的生產。這反過來又可能把某些很久前被發達國家丟棄至新興世界就業崗位帶回發達國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新巴尔虎右旗| 平罗县| 仁布县| 达州市| 抚州市| 油尖旺区| 岳阳县| 左权县| 兴化市| 天等县| 北碚区| 林周县| 鄯善县| 娱乐| 齐齐哈尔市| 内江市| 江口县| 微博| 巩留县| 桃园县| 高邑县| 盐津县| 新邵县| 西昌市| 姜堰市| 宣化县| 洪洞县| 昌乐县| 蛟河市| 呼图壁县| 长宁县| 滦南县| 阳朔县| 甘孜| 南通市| 隆德县| 襄城县| 阿坝| 崇文区|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