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人類的史前時代

1.1 復習筆記

一、人類的起源

1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

(1)地球發展分期

分為五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a.最原始的生物出現在太古代的地層。

b.元古代末期出現了原始的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等多細胞生物。

c.古生代,原始的脊椎動物發展成魚類。魚類中一支演化成為兩棲動物。兩棲動物中的一支又演化為爬行動物。爬行動物的一部分演化為恐龍。

d.中生代,最早的哺乳動物及鳥類在已出現。

e.人類起源于新生代。

每個代又分為若干紀,每個紀又分為若干世。

a.新生代第三紀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是哺乳動物發達的時代。

b.第四紀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

(2)人類的產生

第三紀的始新世開始出現最早的靈長類。到了漸新世,從原始的靈長類中又先后出現了猴類和猿類,最早的人類就是從古猿演化而來的。

人類在自然界動物界,現代人在動物界屬于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

(3)對現代類人猿的認識

包括長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它們的骨骼、肌肉和內臟器官的排列方式,胚胎發育的過程、血型都和人類相似。這是其他任何動物所沒有的。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證明,人類和現代類人猿有著親緣關系。

現代類人猿并不是人類的祖先,它們也不可能進化成人。人類的祖先是某種早已滅絕的古猿。

2從猿到人的過渡

(1)理論支撐

1859年英國學者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揭露了生物進化的規律。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指出人類和現代的類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

1876年恩格斯寫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

a.揭示了人類起源和人類社會產生的規律,提出了勞動創造人的理論。

b.提出了關于人類起源和發展的三個科學概念:“攀樹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2)從猿到人的過程

現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原上猿,1911年、1966~1967年在埃及法雍先后多次發現化石,后者命名為埃及古猿。

比埃及古猿更晚的化石古猿是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發現于法國,后來在歐、亞、非三洲陸續皆有發現。

森林古猿后來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臘瑪古猿,其中臘瑪古猿可能是最早的從猿到人過渡期間的生物。

在臘瑪古猿之后出現了南方古猿。這是已經可以確定的從猿到人的過渡期間的生物。

從猿到人過渡期間,學會了制造工具,意味著出現了自覺的能動性(人和動物最重要的區別),標志著從猿到人過渡時期的結束,進入了完全形成的人的階段。

(3)臘瑪古猿的發現與學界爭論

發現

a.最早的化石是1932年美國學者劉易斯在印度北部西瓦立克山地發現的。劉易斯認為它是人類的祖先,遭到一些權威學者的反對。

b.本世紀60年代之后,在肯尼亞的特南堡、匈牙利的路達巴尼亞、希臘的庇爾戈斯、土耳其的山迪爾、巴基斯坦的波特瓦爾高原以及我國云南的祿豐等地都發現了同類化石,臘瑪古猿問題重新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學界爭論(沒有統一的意見)

a.臘瑪古猿是吻部及牙齒等特點與人類相似,因此許多學者認為臘瑪古猿是從猿到人過渡期間的早期代表。

b.70年代有人根據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提出,人和猿的分化距今不過400萬~500萬年,因而臘瑪古猿不是人類的祖先。

c.也有人認為臘瑪古猿是猩猩的祖先。

d.我國一些學者認為,祿豐臘瑪古猿可能是南方古猿和非洲古猿的祖先,其學名應修訂為祿豐古猿祿豐種,而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臘瑪古猿可能是猩猩的祖先。

(4)南方古猿認知(可以確定是從猿到人的過渡期間的生物)

發現

a.最早于1924年在南非湯恩發現一個幼兒頭骨,后來在東非和南非的其他一些地方也發現了不少南方古猿化石。

b.在亞洲,有一些被認為是屬于南方古猿的化石,由于材料太少,很多學者持否定態度。

特點

a.體質特征和人類接近,能直立行走。

b.可以使用天然工具,可能已有語言的能力。

分類

南方古猿非洲種(又稱纖細種)、南方古猿粗壯種、比粗壯種更為粗壯的南方古猿鮑氏種、南方古猿阿法種(1974~1974年約翰遜發現)。

人類進化方式的觀點

a.認為阿法種是最早的南方古猿,后分化為兩支,一支向人的方向發展,另一支演化為纖細種、粗壯種和鮑氏種。

b.認為阿法種是最早的南方古猿,后來演化成為纖細種,纖細種分別演化為人類、粗壯種、鮑氏種。

c.認為阿法種不是一個新的種,而應歸入南方古猿纖細種。

d.認為阿法種已經是最早的人屬,他們和南方古猿并存。

3最早的人屬

(1)人類體質形態發展過程分期法(學界一般認可后者)

分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三個階段,智人又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把早期的人與南方古猿區別開來(能否夠制造工具),稱為最早的人屬;其后的階段與前一種分期法相若。

(2)最早的人屬(化石材料)

“能人”

a.最早發現于坦桑尼亞奧杜瓦伊峽谷(1960年),1964年定名為“能人”

b.1972年在東非肯尼亞圖爾卡納湖東岸的庫彼弗拉發現了一個頭骨的150多塊碎片,(“KNM-ER1470號頭骨”),它在進化系統中的位置還有爭議。

c.1974~1978年,英國人類學家M.D.李基在坦桑尼亞的萊托利爾地層發現了一些人類化石及人類足印,可能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人屬化石材料。

直立人(中國習慣上稱為猿人)

a.1890年荷蘭解剖學家杜布瓦于印度尼西亞爪哇的特里尼爾附近最早發現頭蓋骨及一枚牙齒。

b.1892年在同一地方發現與現代人相似的大腿骨,定名為直立猿人。但關于其歸屬引起激烈爭論。

c.1929年中國周口店發現了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個頭蓋骨,說明北京猿人是人而不是猿,結束了這一爭論。在北京猿人的遺址還發現了約40來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用火遺跡以及幾萬件石器,。

d.化石分布:除上述兩處外,在非洲有肯尼亞的KNM-ER3733號人、KNM-ER992號人、KNM-ER3228號人、坦桑尼亞奧杜瓦伊峽谷的OH9號人、OH28號人、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等,歐洲有德國的海德堡人、比爾欽斯勒本人、匈牙利的維特沙洛斯人等。我國有北京人、元謀人、藍田人、和縣人等。

早期智人

a.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發現的尼安德特人(尼人),最早引起人們注意。

b.化石比直立人要多,生存年代最早的是德國的斯坦因海姆人和英國的斯旺斯孔布人。

晚期智人(現代智人)

a.歐洲:法國的克羅馬農人(最早被發現)、庫姆爾佩爾人、捷克的普雷德莫斯特人等。

b.非洲:南非的弗洛里斯巴人、邊界洞人、克萊西斯河口人以及東非坦桑尼亞的加洛巴人、埃塞俄比亞的奧莫人,形態顯示出非洲黑人的特征。

c.中國:柳江人、資陽人、山頂洞人、河套人等,呈蒙古人種的特征。

d.這些化石說明了現代人種的形成,分為三大人種:蒙古利亞人種、歐羅巴人種和尼格羅人種。

二、舊石器時代的采集狩獵者

1舊石器時代

(1)舊石器時代分屬

使用石器的時代稱為“石器時代”。根據生產技術水平又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三個時代。

舊石器時代在地質上屬更新世,生產工具以打制石器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和角器。

舊石器時代又可分為中、早、晚三期。

(2)舊石器時代分期

早期(相當于最早的人屬和直立人的階段)

a.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器是1977年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哈達爾地區發現的。只是礫石打制的砍砸器,此外也有一些粗糙的無定形的石片。

b.到直立人階段,石器制作的技術較以前進步。在歐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手斧。

c.人類已能用火。最早的用火遺跡發現于非洲肯尼亞的切薩瓦尼亞,此外有法國馬賽附近的埃斯卡爾洞穴和中國的北京猿人在洞穴中的用火遺跡。

中期(相當于早期智人階段)

a.石器形狀更為規整和多樣,制作的技術也有進步,發明了利用石砧打制石器的方法。

b.歐洲典型石器是穆斯特文化的小型尖狀器和刮削器。中國的丁村文化則以大型的砍砸器為主。骨器的使用還比較少。

晚期(相當于晚期智人階段)

a.用狹長的石葉制作的工具占了很大的比例,經過第二次加工制成,可以制造各式各樣的工具和武器。(復合工具)

b.磨制石器的方法出現,但磨制部位僅僅在鋒刃。

c.骨角器如魚叉、魚鉤、骨針等已大量使用。還出現了投矛器(復合武器)。

2采集和狩獵生活

(1)生活方式

以采集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如果實、塊根,以及昆蟲、蜥蜴等小動物,后來也獵取大動物。

使用天然火,居住于洞穴、巖廈,部分居住在棚屋中。

(2)考古發現

英國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克拉克當遺址、德國萊林根阿修爾文化層發現紫杉木木矛(狩獵的證據)。

一些大崖壁下的遺址中曾經發現成百成千的大動物遺骨(圍獵的證據)。

法國方哥默的洞穴壁畫,證實了利用陷阱來捕捉野獸的辦法。

舊石器時代的一些洞穴里曾發現很厚的灰燼堆積(火的使用)。

棚屋的發現:法國尼斯德拉·阿馬特居住遺址、基輔梅日里奇遺址、頓河邊上的柯斯欽基房屋遺址。

舊石器時代晚期還發現有骨針,說明人們已能縫制衣服以御寒。

(3)狩獵的作用

肉食所含營養物質,促進大腦和體質的發展。

采集仍占有重要的位置,提供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

舊石器時代中期可能出現性別分工,男子從事狩獵,婦女則從事采集。

(4)火的使用意義

用來獵取大動物,變生食為熟食,促使大腦和體質更好發展。

照明、取暖,使人類能夠到寒冷的地區生活,從而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

3人類向美洲及澳洲的遷徙

(1)進入美洲

路徑

從亞洲東北部經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東北部。

關于最早進入時間的爭論

a.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美國南加利福尼亞發現的圣地亞戈人,定年在2萬年前。

b.1961年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塔布爾發現一個幼兒頭骨,定年在4萬年前。

c.有一些學者懷疑塔布爾頭骨化石定年的可靠性,認為人類來到北美是在25000~1萬年前,但不排除更早的可能性。

(2)進入澳洲

考古發現

a.最早發現于新南威爾士西部干涸的蒙戈湖中,有一男一女兩具骨骼,定年在32000年前。

b.年代相近的有凱洛人,為一男性頭骨,定年在3萬年前。

c.其他一些地方也發現了年代較晚的人類化石。

對其來源的爭論

a.有人認為他們是爪哇直立猿人的后裔,也有人認為凱洛頭骨與中國柳江人相似。

b.現在較多的人認為人類移居到澳大利亞至少是在5萬年前,甚至可以提早到7萬年前。

c.比較可能的途徑是從中國的華南地區經東南亞逐漸遷入的,但仍舊需渡過海洋,所以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者。

4氏族制度的形成

(1)最早的人類社會

沒有任何直接的證據可以說明,只能通過間接的材料進行推測。不同觀點:

一些學者認為雜交的原始群就是人類最早的組織形式。

另一些學者認為人類的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應是血緣家族(19世紀美國學者摩爾根提出的設想)。

(2)母系氏族社會

有考古材料作為證據。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些遺址中發現有大面積的居住遺址(類似易洛魁氏族組織)。定性母系氏族社會的原因:

舊石器時代實行群婚,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血親的系統只能按母系計算。

遺址中發現許多婦女小雕像,說明女性在社會生活和社會觀念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在民族學的資料中,絕大多數父系氏族保留著母系氏族的遺跡,但在母系氏族中卻從未發現過父系氏族的遺跡,這說明母系氏族的產生必然早于父系氏族。

(3)影響

母系氏族是一個堅固的血族集團,禁止族內近親通婚,由此族外的群婚產生。

族外群婚使各個原始集團之間發生一定的聯系,互通婚姻的氏族組成了早期的部落。

三、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

1中石器時代

(1)人類活動的變化

導致變化的自然條件

a.隨著第四紀最后一次冰期結束,全球氣候轉暖,冰川后撤。

b.歐亞兩洲的冰原地區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非洲多雨氣候轉為干旱氣候。

c.舊石器時代的不少大型動物滅絕,數量大為減少,中小動物和鳥類增多。

變化表現

a.不僅狩獵對象發生變化,而且經濟活動擴大到了漁獵。

b.經濟活動變化促使生產工具變革,石器制作技術提高,復合工具廣泛使用并有新發明(弓箭),促進了狩獵的發展。

(2)考古發現

歐洲

a.德國北部漢堡附近的斯坦爾莫,發現人類最早使用弓箭的證據。

b.南部法國、西班牙的阿齊爾文化,居民使用帶雙尖的石葉,帶倒刺的魚叉。

c.歐洲北部馬格爾莫斯文化,發現斜鈍邊尖狀細石器和單列排刺的骨制魚叉。

非洲、北美

a.南非的威爾頓文化和斯密斯菲爾德文化,中非的奇托利文化。

b.北美北極地區的“細石葉傳統”文化。

中國

我國的中石器文化,以黃河流域的遺存比較重要。

2新石器時代

(1)農業革命(農業的發明與產生)

條件

a.人們在實踐中逐步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

b.世界各地區在采集經濟的基礎上,積累了經驗,各自獨立地發明了農業。

發展差異

a.農業出現的時間很不一致,大約為從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

b.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時代仍長期以采集和漁獵為生。

(2)主要的早期農耕中心

西亞

a.扎格羅斯山區、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東地中海沿岸的約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發源地,也是大麥、小麥、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產地。

b.對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巴勒斯坦等部分地區的考古發掘表明,這些地區最早出現原始農業并馴養動物。

東亞(包括中國、印度和泰國)

a.中國黃河中上游、長江中下游很早就種植粟(河北磁山遺址)和水稻(浙江河姆渡遺址)。

b.古印度約于公元前4500年開始栽培水稻。

c.公前7000年,泰國北部已種植豆類、葫蘆、黃瓜等,至遲于前3500年學會種稻。

中南美洲

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分別是玉米、豆類、馬鈴薯等作物的原產地。

(3)畜牧業的起源

馴養活動的開始(狗和綿羊)

a.伊拉克帕勒高拉洞穴遺址、土耳其恰約尼、英國斯塔卡遺址發現馴化狗的證據。

b.伊拉克的薩威·克米·沙尼達遺址及附近沙尼達洞穴遺址發現馴養綿羊和山羊的證據。

c.公元前7000年前后,隨著農業和定居出現而產生畜牧業,幾種主要的動物被馴化為家畜。

考古發現

a.伊朗西部阿里·庫什等遺址的動物骨骼表明,西亞已飼養綿羊和山羊。

b.土耳其的恰約尼遺址是最早飼養豬的地點。

c.土耳其的恰塔爾·休于,希臘的尼阿·尼科美弟亞、阿吉薩等地都發現早期家養牛的骨骼。

d.距今7000年,我國河姆渡的居民已飼養豬、狗等家畜。

e.烏克蘭草原是最早養馬的地區,時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

f.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和羊駝。

(4)農業革命的影響

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a.攫取性經濟轉變為生產性經濟,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

b.人類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

c.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勞動和勞動區域的固定,導致人類從遷徙生活轉為定居生活。

為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

a.農耕和畜牧保障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而且可能產生余存,導致人口得較大的增長。

b.一部分人開始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還使某些人積聚財富。

(5)新石器時代的特征

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

a.出現各類打制磨光的工具,磨制石器使用效率較高。

b.陶器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炊器和容器。

c.主要考古發現:多瑙河中游的線紋陶文化、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灣文化、泰國仙人洞遺址手制繩紋陶片。

較穩定的定居生活

a.土耳其恰塔爾·休于遺址,房屋平頂,屋內置爐灶,另有供坐臥的平臺和長凳。

我國發現半地穴居址、地面建筑和架空居住面的干欄式建筑等建筑式樣。

婚姻制度變遷

a.新石器時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時期,族外群婚難以維持,逐漸出現了對偶婚。

b.對偶婚由一對較為確定的夫妻組成,但結合并不牢固,不構成獨立的經濟單位。

c.經過幾個階段,對偶婚由“望門居”(丈夫對妻子拜訪的婚姻方式)發展為“從婦居”(丈夫遷往妻方氏族居住)。

d.氏族的最高權力機關是氏族議事會,由全體成年男女參加,享有平等的權利。

四、文明的產生

1金屬的冶煉(金石并用時代,又稱銅石并用時代)

(1)最早使用的金屬(金、銅)

多是以純粹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金、銅等物質。

在土耳其的恰約尼遺址,發現用銅礦石直接打制的銅器。后來人類學會冶煉銅,但制成的工具不及石器堅硬,所以金石并用。

青銅硬度比純銅高,后成為制造各種工具、器皿和武器的重要材料,產生于兩河流域、多瑙河流域。之后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已普遍使用青銅器。

(2)冶鐵

兩河流域北部的米坦尼王國最早發明煉鐵技術,后被赫梯壟斷冶鐵術近兩個世紀之久。

歐洲鐵器時代始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的哈爾施塔特文化。

非洲南部和撒哈拉地區,直至公元前1世紀才進入鐵器時代。

中國商代中、晚期人們已對鐵有所認識,商代藁城臺西遺址和平臺劉家河商墓中,發現過刃部用隕鐵鍛制的銅鉞。春秋中晚期以后掌握冶鐵技術并使用鐵器。

(3)影響

兩河流域、埃及、中南美洲在金石并用時代氏族制度已解體并出現國家。

中國、印度、希臘愛琴海地區在青銅時代進入階級社會,而羅馬和世界大部分地區則到鐵器時代才進入文明社會。

2社會大分工

(1)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和畜牧業分離)

條件

a.農業方面從鋤耕變為犁耕,從使用木犁或石犁到使用金屬犁,改造自然的能力顯著提高。

b.分別產生了一些以農業生產或放牧飼養畜群為主要經濟活動的部落。

影響

a.經濟已分為兩個不同的部門,出現剩余產品和積累,從而使交換成為經常性活動,交換形式是以物易物。

b.最初的交換通過氏族的首長來進行,氏族代表往往把氏族財富據為己有,出現私有財產。

(2)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

手工業生產日趨復雜,需要專門的技巧和設備,單個人難以完成,導致手工業和農業分離。

3由母權制向父權制的轉變

(1)原因

采集狩獵經濟中,女子從事采集的生產勞動對生活較有保障,因而她們的地位較高。

社會大分工以后,男子成為主要勞動力,男女地位發生轉換。

(2)表現

對偶婚的“從婦居”轉變為“從夫居”,并逐步過渡為穩定的一夫一妻婚。

家屬及親屬由從母系計算改為從父系計算法,氏族也由母系轉為父系。

父系氏族公社仍保留著氏族社會的民主性質,它由若干個家長制大家族組成。

4私有制和階級的形成

(1)原因

農業革命使社會產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長和家族把一些集體的財富據為己有,從而產生私有經濟。

隨著交換的擴大,出現了專門的商品生產和等價交換物,從而出現了專事交換的商人階級,加速了私有制的發展。

(2)影響

階級產生,人們以俘虜為奴隸,奴隸制成為社會制度的一個本質的組成部分。

氏族內出現財產分化,分化成為氏族貴族、平民,部分成為奴隸。

生產因生產力的提高趨向個體化,個體家庭出現,瓦解了家長制大家族。

某些地區出現不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雜居,形成以地域關系結合起來的農村公社(生產資料公有制向私有制過渡階段的社會組織)。

5國家的產生

(1)軍事民主制(氏族公社制度解體到國家產生的過渡)

保留了氏族制度的某些因素,同時存在著軍事首長的個人權力。

以掠奪他人財富、奴隸為目的戰爭頻繁發生,軍事首領地位日益上升,個人權力也不斷加強,但還沒有達到國家統治的程度。

議事會仍起著作用,但它的成員逐漸變為由氏族貴族擔任并世襲承繼,議事會也變為氏族部落內有勢力的人操縱的權力機構。

氏族議事會轉變為只有全體武裝男子參加的人民大會,作用愈益減弱。

(2)國家的產生

原因

a.社會日益分化,首長、貴族等氏族上層分子逐漸從氏族中獨立出來并結成一個奴隸主統治階級。

b.氏族制度無力調節奴隸主和奴隸、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必須建立一個強制機關。

表現

a.奴隸主階級奪取了全部權力,軍事首領成了一國之王。

b.氏族制度成為統治者的對立物,各機關從人民意志的工具轉變為壓迫機關。

c.國家按地域來劃分它的國民,設有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暴力機關。

五、史前文化

1宗教的萌芽

(1)原因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對自身和自然界的認識都還處于一般水平,相信支配自然界和人類命運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原始人對所謂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產生最早的宗教,大約在舊石器時代中期萌芽。

(2)考古發現

埋葬死者的風俗:尼安德特人的巖棚遺址、洞穴遺址內,發現了最古的墓葬。他們把一些動物、小飾物、工具與死者一起埋葬。

原始信仰:法國拉沙佩勒-歐賽恩茨遺址,發現埋葬有頭枕燧石片,胸膛和周圍放置牛骨的尼安德特人。

(3)主要表現

自然崇拜

a.主要是對自然物(河流、山岳、日、月)和自然力(風雨、雷電)的崇拜。

b.各原始民族對自然的崇拜往往因周圍自然環境和生產力水平的不同而有差異。

圖騰崇拜

a.往往以在經濟上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動物或植物為圖騰,對它表示崇拜。

b.往往以這些圖騰為是親屬或起源,因此氏族也往往以它命名。

巫術

a.原始人不能理解各種客觀規律及其因果關系,幻想以自己的愿望和采取相應的方式影響自然界和人,從而產生了巫術。

b.巫術種類很多,最普遍的形式是比擬和模仿,各種巫術活動后來演變為各種宗教儀式。

c.主要發現:法國尼奧洞穴遺址的壁畫、諾克斯洞穴內的野牛壁畫,是原始人為施行摹擬巫術所作。

其它:祖先崇拜、死人崇拜、巨石崇拜、動物崇拜、性器官崇拜等等宗教觀念。

(4)影響

隨著被崇拜神祗的增多和宗教觀念的復雜化,氏族內部分化出專司宗教事務的僧侶和僧侶集團。

部分宗教人物成為新興奴隸主階級在宗教上的代言人乃至直接統治者。

2史前藝術

(1)產生

人類在長期的集體勞動的過程中,產生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要求,從而產生了藝術。

藝術大約萌芽于舊石器時代中期,如尼安德特人已用動物胛骨串成垂飾。

(2)藝術作品

繪畫

a.大多發現于洞穴內或巖石上,最常見的題材是日常狩獵的各種野獸。

b.這些繪畫不僅刻畫出動物的靜止狀態,也表現出動物的動態,繪畫風格也經歷由簡到繁的過程。

c.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西班牙阿爾塔米拉原始壁畫遺址、撒哈拉沙漠中部的巖畫,中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繪畫。

雕刻

a.用雕刻器刻畫符號或圖案。在法國拉·費拉西遺址和勒斯·厄伊澤埃地區、澳大利亞孔納達洞穴遺址有發現。

b.浮雕、立雕和透雕,尤以婦女小雕像最為著名。如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中復活節島的石雕巨人像。

裝飾

a.涂飾,在身體上涂顏料和花紋。

b.固定的裝飾,如文身、割痕、耳鼻唇飾。

c.活動的裝飾,如佩戴的手鐲、項鏈等。如中國的山頂洞人已制作穿孔的石珠、獸牙,通過植物纖維串線佩戴。

舞蹈

a.狩獵、出征前常常跳舞以鼓勵士氣。

b.宗教儀式常伴以舞蹈,常具有巫術的意義。

3科學知識的萌芽

(1)初步的地理知識,能夠記住所到過的每一個地點,并給每一條小溪、山丘、懸崖以一定的名稱。

(2)原始語言具有具體性的特點,缺乏反映綜合概念的詞匯。

(3)數學知識比較落后,計數和數字概念尚處于萌芽狀態。但以后學會計數,最后形成抽象的數的概念。

4文字的產生

(1)原因

出于在不同空間與時期傳達信息的需要,逐漸產生了符號和文字。

為記錄和達到記憶的目的,產生了刻痕和結繩的辦法,成為文字的雛形。

(2)產生過程

結繩存在于許多地區,以古代秘魯印加印第安人的結繩記事最為發達。

結繩和刻痕記事無法反映事物的特點和性質,原始人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圖畫文字,是文字產生的第一階段。

圖畫文字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西亞的塞姆語區的蘇美爾人最早創造了文字。

最早的文字產生于公元前4000年代末,在西亞的塞姆語區,創造者是蘇美爾人。

推薦閱讀
  1. 李侃《中國近代史》(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黃瑚《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周友梅《資產評估學基礎》(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4. 最新英語專業考研MTI(翻譯碩士)高分一本全
  5. 西北大學文學院618中國古代文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6. 朱新蓉《金融市場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7. 同濟大學數學系《高等數學》(第7版)(上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8. 丁志國《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9. 柴誠敬《化工流體流動與傳熱》(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10. 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1. 2020年微觀經濟學考研專題考題精編及詳解
  12. 周友梅《資產評估學基礎》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3版)
  13. 胡文龍《新聞評論教程》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4.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
  15.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6小時高清視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波县| 青河县| 遂昌县| 隆尧县| 沂水县| 乃东县| 嘉义市| 山西省| 大化| 柳林县| 灌云县| 泰宁县| 东辽县| 遵化市| 贺兰县| 西昌市| 昌邑市| 宜都市| 五河县| 仪征市| 乡城县| 福鼎市| 突泉县| 威信县| 公主岭市| 秦皇岛市| 行唐县| 柳江县| 辽源市| 新宁县| 敖汉旗| 璧山县| 江山市| 静乐县| 克拉玛依市| 澎湖县| 汉中市| 凤城市| 丹凤县| 玛曲县| 遂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