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課后習題詳解

1.簡述國際經濟法的立法、守法與變法之間的辯證關系。

答:(1)從法律角度看,當代世界性經貿大政的磋商和決策過程實質上就是國際經濟法的“立法”過程。數十年來,其“立法”過程最為常見的三大弊端是:

只由最發達國家制定基調與框架后才提交全球性的經貿大政會議或國際經濟組織進行討論通過的做法排除了、剝奪了全球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從而使其在磋商或論戰過程中處在劣勢或弱勢地位。

事先就在全球性國際經濟組織的體制規章上,定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表決制度,實行表決權大小不一甚至極端懸殊的投票安排,勢必都會損害到弱國的經濟主權和各種經濟權益。

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奉行“本國利益至上”和“對人對己雙重標準”,憑借其經濟實力上的絕對優勢對全球經濟政策與實行產生不利影響。

(2)三大弊端集中到一點,其首要癥結就在于世界性經貿大政決策權力的國際分配存在著嚴重不公。

對待當今現存的各種國際經濟立法,正確態度理應是:以公正、公平為圭臬,從爭取與維護國際弱勢群體的平權利益的視角,予以全面的檢查和審查,實行“守法”與“變法”的結合。凡是基本上達到公正公平標準,符合改造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需要的,就加以沿用、重申,就強調“守法”;凡是違反這種需要的,就要強調“變法”,并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據理力爭,努力加以改訂、廢棄或破除。

2.簡述經濟主權原則的基本內容。

答:根據聯合國大會的上述基本文獻以及其他有關決議,國家經濟主權原則的主要內容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五個基本方面:

(1)各國對本國內部以及本國涉外的一切經濟事務,享有完全、充分的獨立自主權利,不受任何外來干涉。

獨立自主地制定各種內國的和涉外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立法;

獨立自主地對外締結或參加各類國際經濟條約,開展對外經貿往來,不受任何外來的干涉、壓制和威脅。

(2)各國對境內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

《永久主權宣言》明確規定:“承認各國享有根據本國國家利益自由處置本國自然財富和自然資源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并且尊重各國的經濟獨立”;“建立和加強各國對本國自然財富和自然資源的不可剝奪的主權,能夠增進各國的經濟獨立”。

1970年聯合國大會第25屆會議以及1972年聯合國大會第27屆會議先后通過第2692(XXV)號和第3016(XXVII)號決議,將各國對本國自然資源享有的永久主權,從陸上資源進一步擴展到該國鄰接海域以及大陸架上覆水域的資源。

1974年《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規定:“每一個國家對本國的自然資源以及一切經濟活動擁有完整的、永久的主權。”

(3)各國對境內的外國投資以及跨國公司的活動享有管理監督權。

《宣言》除了一般地宣告各國對本國境內的一切經濟活動享有完整的永久主權之外,特別強調:“接納跨國公司從事經營活動的國家,根據它們所擁有的完整主權,可以采取各種有利于本國國民經濟的措施來管制和監督這些跨國公司的活動。”

《綱領》進一步規定:

a.國際社會在這方面應當采取具體行動,制定一套國際性的跨國公司行動準則,借以防止跨國公司干涉東道國的內政;

b.對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境內的各種活動加以管束,責成它們取消各種限制性的商業慣例,遵守發展中國家本國的發展計劃和發展目標,必要時,可以重新審議和修改過去已經簽訂的協議;

c.促使跨國公司按公平和優惠的條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和傳授管理技能;

d.在照顧到各方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對跨國公司把利潤匯回本國的額度加以限制;

e.鼓勵跨國公司把所得利潤在發展中國家里進行再投資。

《憲章》規定:

a.各國有權根據本國的法律和條例,對境內的外國資本實行管轄和管理;

b.有權對境內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加以管理監督,有權采取各種措施,以確保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切實遵守本國的法律、條例和規章制度,符合本國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

(4)各國對境內的外國資產有權收歸國有或征收

《關于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規定:“采取上述措施以行使其主權的國家,應當按照本國現行法規以及國際法的規定,對原業主給予適當的賠償”。

1973年,聯合國大會第28屆會議通過了第3171(XXVIII)號決議,規定國有化的賠償問題以及因賠償引起的爭端,均應按照實行國有化的國家的國內法加以解決。

1974年聯合國大會第29屆會議又以壓倒性大多數票通過了《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明文規定:“每個國家都有權把外國資產收歸國有、征收或轉移其所有權。在這種場合,采取上述措施的國家應當考慮本國有關的法律、條例以及本國認為有關的一切情況,給予適當的補償”。

至此,終于在一項具有重大權威性的國際經濟法的基本文獻中,不但以毫不含糊的語言肯定了每個國家必要時可以征收境內外資的經濟主權權利,而且排除了西方發達國家按照它們的傳統觀念在征收賠償問題上對發展中國家所施加的所謂“國際法上的公平標準”的約束。

(5)各國對世界性經貿大政享有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

國家在世界性經貿大政中的參與權和決策權,既是國家經濟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經濟主權的重要保證。各國不分大小、貧富和強弱,對世界性經貿大政都享有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

3.試結合中外歷史事實,分析經濟主權原則對于發展中國家爭生存、求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

答:二戰后,許多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相繼獲得了政治上的獨立。但是,在經濟上,它們仍然受到原宗主國的控制,它們意識到,只有在經濟上獲獨立,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政治獨立。經濟主權與政治主權是密不可分的,政治主權是經濟主權的前提,經濟主權是政治主權的保障。

4.簡述20—21世紀之交在經濟主權問題上的新“攻防戰”對發展中國家的重大啟迪。

答:從1994年至2004年這些以經濟主權之限制與反限制作為實質和核心的激烈論戰,其此伏彼起的發展進程,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系列重大的信息,值得人們加以認真研究,尤其值得全球眾多弱小民族加以認真剖析和探討,從中獲得某些啟迪,具體內容如下:

(1)增強憂患意識,珍惜經濟主權;

(2)力爭對全球經貿大政決策權實行公平的國際再分配;

(3)善用經濟主權保護民族權益,抵御霸權欺凌和其他風險一國的經濟主權,即是在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經濟事務上享有的獨立自主之權;

(4)警惕理論陷阱,摒除經濟主權“淡化”論。

5.簡論公平互利原則的主旨在于樹立和貫徹新的平等觀,兼評實施“非互惠的普惠待遇”有助于貫徹公平互利和等價有償原則。

答:(1)這種新的平等觀,是切合客觀實際需要的,是科學的,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

對于經濟實力相當、實際地位基本平等的同類國家來說,公平互利落實于原有的平等關系的維持;

對于經濟實力懸殊、實際地位不平等的不同類國家來說,公平互利落實于原有形式平等關系或虛假平等關系的糾正以及新的實質平等關系的創設。

為此目的,就應當積極采取各種措施,讓經濟上貧弱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有權享受單方面非對等性的、不要求直接互惠回報的特殊優惠待遇,并且通過給予這些貌似“不平等”的優惠待遇,來補償歷史上的過錯和糾正現實中的弊病,以實現真正的、實質意義上的平等,達到真正的公平。

貫徹公平互利原則不僅對發展中國家有利,從世界戰略全局和發達國家本身利益出發,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公平互利關系,有助于緩和發達國家的經濟停滯,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2)“非互惠的普惠待遇”,是公平互利原則的一種具體運用和初步體現。

在南北對話和談判中,為了取得新的、公平合理的共識,達成新的公平的協議,在法理上必須澄清幾個基本觀念:

實施非互惠的普惠待遇,既不是發達國家的恩賜和施舍,更不是發展中國家的討賞和乞求。

第二,所謂“非互惠的普惠待遇”,其中“非互惠的”一詞,并不完全準確。誠然,從局部的、短暫的角度看,給惠國不要求受惠國立即給予直接的反向回報,因而勉強可以說是“非互惠的”。但是,從全局的、長遠的角度看,給惠國實際上從受惠國不斷取得重大的回報和實惠。

在當代現實的國際市場中,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實力和壟斷手段,可以隨意操縱各類商品的價格,針對于國際貿易往來中顯示公平的現實弊端,要求發達國家單向地對發展中國家采取“非互惠的普惠待遇”是對“等價交換”和“等價有償”等公平原則的恢復和重建。

在現代科技條件下,國際社會中各類國家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和互相補益的。國際社會的各類成員只有實現共同的發展,才能有效地謀求各自的繁榮。

總之,認真貫徹實行“非互惠的普惠待遇”和“非互惠的關稅普惠制”,有助于加強發展中國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擴大它們的出口,改善這些國家經濟上貧困落后的處境,從而糾正國際上貧富懸殊和分配不公的現狀。與此同時,這種新體制也給發達國家帶來許多現實的利益和對等的實惠,特別是從全局和長遠的觀點看來,對發達國家也是十分有利的。由此可見,這種新體制乃是公平互利原則的一種具體運用和初步體現,是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一種重要構成因素。

6.試以《洛美協定》的產生和發展為例,分析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貫徹公平互利和南北合作原則的希望、困難和前景。

答:(1)通過《洛美協定》的產生和發展進程,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質檢的互利合作關系是有生命力的。它表現在:

實施協定以來,參加締約的南北兩大類國家總數不斷增加。

南北合作的內容和范圍不斷擴大。

雖然每次續訂協定的談判過程歷經艱難,但最后總能達成對發展中國家更為有利、使南北合作有所前進的新協議。

每個新的南北協議,從總體上說,都有利于雙方在各個領域謀求更全面的合作,建立更穩定、更合理的國際經濟關系。

(2)《洛美協定》式的南北合作,仍然遠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南北雙方之間很不平等、很不公平的經濟關系。它表現在:

在兩類國家之間的交往貿易中,仍然存在著嚴重的不等價交換。

關稅的普惠待遇往往伴隨著種種非關稅壁壘的重重限制。

用以穩定非加太地區國家出口收入補貼和給予這些國家的財政援助,其絕對數量雖不斷遞增但相對于這些貧弱國家發展經濟的現實情況來說,差距仍然很大。

由于歷史殖民原因,非加太地區生產上依然實行單一種植、單一經營和單一出口,從而影響其經濟健康發展,難以徹底擺脫經濟落后狀態。

7.簡述南南聯合與南北合作的聯系和區別。

答: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都是全球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兩者的共同點。但南南合作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內在實質及實踐效應,卻與南北合作有重大的差異。

(1)就其政治基礎而言:相似的歷史遭遇,大體相同的國際地位,共同的現實利害,使得它們在一系列重大的世界經濟和政治問題上,有許多共同的語言。這是發展南南合作的牢固政治基礎。

(2)就其經濟基礎而言:第三世界各國獨立以來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經濟力量的增強,乃是發展南南合作的良好經濟基礎。

(3)就其內在實質而言:南北合作是國際經濟關系中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妥協,也是對弱肉強食規則緩慢的逐步否定;南南合作則是國際經濟關系中被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弱者與弱者之間的互濟,也是對弱肉強食規則的聯合反抗。

(4)就其實踐效應而言:南南合作有助于沖破現存不平等的國際關系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具有偉大的戰略意義。

8.簡述“多哈發展回合”談判的法律實質和授權宗旨。

答:在眾多發展中國家重新凝聚和強烈要求下,2001年11月10日,WTO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市舉行的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稱“多哈會議”)通過了《多哈宣言》,決定:以全球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發展問題為中心,全面啟動新一輪的全球性多邊貿易談判(通稱“多哈發展回合談判”或簡稱“DDR”),以便對現有的WT0體制和規則,即有關的國際經濟立法,加以必要的改善和更新。

(1)“多哈發展回合”談判,其法律實質或法律定性,是針對有關世界貿易的現行國際經濟立法如何進一步除舊布新問題而開展的新一輪全球性磋商。

(2)“多哈發展回合”談判,其主旨在于促使WT0現行體制及其各項多邊規則——各項國際經濟立法,獲得必要的更新和改善。

9.簡述“多哈發展回合”進展步履維艱的主要癥結。

答:(1)建立雙邊性或者區域性自貿區也并非易事,多場自貿協定談判延宕已久。雙邊貿易協定、區域自貿協定不是一個綜合的解決方案,雙邊協定和區域自貿協定不會取代WTO框架下的多邊協定。

(2)雙邊談判,小國吃虧。在訂立雙邊協定時,小國、窮國往往處于劣勢。國際貿易問題的核心是發達國家同新興國家之間的分野,而窮國基于政治現實考慮往往支持多邊協定。

(3)目前WTO針對多哈發展回合談判采取的新策略是,暫且將重大議題擱置,先集中精力促成爭議較小的貿易議題談判,扎扎實實地把事情做好,穩步前進,樹立談判信心,然后再著手解決重大議題。

(4)最后,仍然需要各大國首腦下決心給予足夠的政治推動力,促使各方盡早達成必要的政治妥協,才能完成多哈發展回合談判,簽訂新的多邊協定。

10.簡述五十多年來南南聯合自強的歷史軌跡以及多哈發展議程和WTO今后的走向。

答:(1)南北矛盾和南南聯合自強的歷史軌跡:“6C”律及其特點

在全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國際社會始終貫串著強權國家與弱勢群體之間的爭斗,這種歷史進程可概括地稱為螺旋式的“6C軌跡”或“6C律”,即矛盾——沖突或交鋒——磋商——妥協——合作——協調——新的矛盾。但每一次循環往復,都是螺旋式的上升,都把國際經濟秩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國際經濟法規范,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或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國際社會弱勢群體的經濟地位和經濟權益,也獲得相應的改善和保障。

回顧五十多年來南北矛盾與南北合作的史實,以下幾條基本線索一直是貫穿其全程的,今后仍將長期存在,不會輕易改變:

南北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勢必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持續存在。

在南北矛盾與沖突中,南北力量對比上的“南弱北強”,也勢必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持續存在。

在南北角力的進程中,南南聯合自強者務必樹立起“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既不能立足于速戰速決速勝,不能期待“畢其功于一役”,迅即制服強權對手,也不能因一時一事之小進展和小勝利而沾沾自喜或盲目樂觀,錯估形勢。

五十多年來,南北矛盾與南北依存始終是同時存在的。兩者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和日益強化的互相依賴性(經濟利益的犬牙交錯和相互交織),使得國際強權者不可能與全球眾多發展中國家堅持對抗到底,斷絕經濟往來。

(2)多哈發展回合談判的成功:舍韌性的南南聯合自強,別無他途可循

要逐步更新國際經濟立法、建立起國際經濟新秩序,舍韌性的南南聯合自強,別無他途可循。但是,也不能不看到:面對發展中國家的重新組合和聯合奮斗,少數經濟強權國家正在重新耍弄其分化瓦解的故伎,力圖通過各種雙邊談判或地區性安排,予以各個擊破。

在當代國際社會中,有兩種力量或兩種走向:一方面是加強南南合作,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全面更新,從而實現公平互利基礎上的南北合作和全球繁榮,另一方面是瓦解南南合作,從而維護少數經濟強權國家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下的既得利益,這兩種力量、兩種走向之間的國際較量和角力,今后還將長期存在。國際經濟秩序破舊立新、新舊更替的歷程,依然任重而道遠。但南南合作的道路合乎時代需要,定會與時俱進,越走越寬。

11.簡述南南聯合在南北平等對話和南北互利合作中的重大作用。

答:(1)現行的國際經濟體制,是在經濟實力的基礎上形成的,要改變它也需要實力,南南合作可以發展和壯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

(2)歷史表明,經濟上依賴發達國家并不利于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民族經濟,加強南南合作,聯合自強才是第三世界國家增強經濟實力的可靠途徑。

(3)實行南南合作,聯合弱小國家,對提高第三世界國家在南北對話、南北談判中的地位具有現實意義。

(4)南南合作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弱者互助互濟、公平互利的基礎上。本身就是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一種體現。

(5)南南合作并非意味著與北方發達國家割斷聯系,更不是取代南北合作,而是為了更公平的促進南北合作,實現世界各類經濟的普遍繁榮。

12.簡論中國在南南聯合、推進國際經濟新秩序中的戰略定位。

答:舉世周知,自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以來,中國內政和外交的一切實踐都是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相應地,中國在南南聯合、推進國際經濟新秩序中的戰略定位,也是以鄧小平理論及其全球戰略思維為指導的。

(1)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乃是全球弱勢群體數十億人口爭取國際經濟平權地位的共同奮斗目標和戰略理念。中國人理應與時俱進,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全面、完整、準確地理解鄧小平提出的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全球戰略思維以及“韜光養晦、有所作為”28字方針;中國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中的戰略定位,理應一如既往,仍是旗幟鮮明的積極推動者之一。

(2)南南聯合自強的戰略思想正在全球范圍內日益深入人心,成為國際弱勢群體力爭獲得和維護國際平權地位的主要手段之一。

(3)南南聯合自強的戰略目標,始終不渝地聚焦于反對任何國際霸權和國際強權,聚焦于力爭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性經貿大政問題上享有公平合理的發言權、參與權和決策權。

(4)南南聯合自強的根本宗旨,始終不渝地瞄準于推動國際經濟秩序逐步實行棄舊圖新的全面改革,改變當代全球財富國際分配嚴重不公的現狀,逐步實現全球財富公平合理的國際再分配,實現全球經濟的共同繁榮。

(5)南南聯合自強的戰略目標和根本宗旨不可能在短期內“大功告成”,其實現過程不但需要“戒躁”,即需要耐心、毅力和韌性,而且尤其需要“戒驕”,即需要謙虛謹慎,包括在形勢大好的新情況下繼續保持必要的“韜光養晦”。

(6)國際弱勢群體務必堅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奮斗目標和戰略理念,務必堅持和強化南南聯合的實踐。

(7)中國既是全球弱勢群體的一員,又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積極參與和努力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應屬當仁不讓,責無旁貸。基于以上各點,今后中國在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中的戰略定位,理應是通過更有效的南南聯合,與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一起,共同成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積極推手和中流砥柱。

(8)在全球性南北矛盾、南北合作、南北抗衡、南南聯合自強的長期博弈較量中,迄今為止,并在今后可預見的長期內,中國一直是發展中國家,始終屬于南方國家范疇。反之,如果不顧事實,硬把當前中國歸人為“發達國家”或“發達強國”之列,定位錯誤。這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上是十分有害的。

13.簡述經濟主權、公平互利、全球合作、有約必守諸原則之間的相互制約以及發展中國家對這些原則的全面理解和綜合運用。

答:經濟主權、公平互利、全球合作、有約必守四個原則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下面以有約必守原則為例具體分析發展中國家對些原則的全面理解和綜合運用。

(1)有約必守原則

有約必守原則成為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之一,這是由國際經濟關系本身的基本要求所決定的。就國家間的條約而言,“有約必守”指的是當事國一旦參加簽訂雙邊經濟條約或多邊經濟條約,就在享受該項條約賦予的國際經濟權利的同時,也受到該條約和國際法的約束,

一般說來,第三世界眾多發展中國家在其涉外民商立法和經濟立法中,都十分重視貫徹上述雙重含義上的有約必守原則。

對于涉外經濟合同,中國曾在1985年制定了專門的法律規范,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其中也多處鮮明地體現著“有約必守”的基本原則,諸如:

強調合同的法律約束力。

強調違約的法律責任。

強調瑕疵合同中的合法條款仍有法律約束力。

強調三類合同具有特強的法律約束力。經國家批準成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在法律有新的規定時,可以仍然按照合同的規定執行。

(2)對有約必守原則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合同或條約必須是合法、有效的

a.就合同而言,違法合同和缺乏其他必備條件的合同,都是自始無效的。

由此可見,在國際經濟法中,有約必守原則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緊密地結合經濟主權原則和公平互利原則,才能對有約必守原則作出正確的理解和正確的運用。

b.就條約而言,要貫徹有約必守原則,其前提條件也在于條約本身必須是合法、有效的。

對于國際經貿條約和國際經濟法來說,其中所列關于錯誤、詐欺、強迫和違反國際強行法諸條款,尤其值得注意。國家主權平等原則、經濟主權原則、公平互利原則等,都應屬于國際強行法范疇。

合同或條約往往受“情勢變遷”的制約

a.顯然是把“情勢變遷”原則視為“有約必守”原則的一種例外。

b.實現這種例外,必須同時具備許多要件,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發生情勢變遷的時間必須是在締約之后。

第二,情勢變遷的程度必須是根本性的改變。

第三,情勢變遷的實況必須是當事國所未預見的。

第四,情勢變遷的結果必須是喪失了當事國當初同意接受該條約拘束的必要基礎或基本前提。

第五,情勢變遷的影響必須是勢將根本改變依據該條約尚待履行的義務的范圍。

第六,情勢變遷的原因必須不是出于該當事國本身的違約行為。

第七,“情勢變遷”原則適用的對象必須不是邊界條約或邊界條款。

在國際經濟秩序破舊立新的斗爭中,在廢除極不公平的舊日殖民主義“特許協議”、“特惠條約”和恢復國家經濟主權的斗爭中,“情勢變遷”原則一向是發展中國家有權掌握和正當使用的法理利器之一。

由此可見,在國際經濟法中作為“有約必守”原則之例外的“情勢變遷”原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緊密地結合前述經濟主權原則和公平互利原則,才能對“情勢變遷”原則及其限制作出全面的理解和正確的運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城区| 佛坪县| 安陆市| 甘孜县| 定兴县| 龙江县| 唐山市| 锡林郭勒盟| 黄冈市| 泰来县| 永宁县| 隆子县| 东源县| 固始县| 保定市| 丹凤县| 鱼台县| 吉水县| 香港 |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河间市| 攀枝花市| 宣城市| 湘潭市| 织金县| 平山县| 清远市| 莱芜市| 漠河县| 德安县| 临邑县| 逊克县| 怀宁县| 辉南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长泰县| 搜索| 彰武县| 台安县| 长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