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憲 法

憲法是綱領性的國家大法,是規定國家組織、政府制度及其指導原則,并集中反映社會發展和民眾要求的國家根本法,它具有嚴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最高的法律效力。

一、憲法的演進

1“五四憲法”

(1)“五四憲法”的產生和起草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幾年奮戰,全國的政治、經濟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一部新憲法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由人民政協會議提請中央人民政府于1954年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始起草憲法草案的準備工作。從憲法起草到通過的整個過程來看,它經過了民主討論—修改—再民主討論—再修改—復討論—決定通過的民主程序,是充分發揚民主、集中集體的智慧結晶。

(2)“五四憲法”的基本內容和特點

“五四憲法”由序言、四章、106條組成,是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經驗的科學結晶,同時又適當地參照了其他一些國家的經驗。

“五四憲法”以《共同綱領》為基礎

《共同綱領》中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外交等方面已被實踐證明正確的基本原則和政策,成為“五四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四憲法”同時又是《共同綱領》的新發展

a.在憲法的體系結構上,“五四憲法”比《共同綱領》更為合理、緊湊。

b.在憲法的內容上,“五四憲法”取消了《共同綱領》中一些過時的規定,并增加了新的內容。

c.在指導原則上,“五四憲法”通篇貫穿著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個原則。

從總體上看,“五四憲法”明確規定了國家和社會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根本性質和前進方向,是一部社會主義的憲法,并對新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七五憲法”

“七五憲法”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從總體上放棄了“五四憲法”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1)“七五憲法”無視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來中國階級關系的新變化,錯誤地把階級斗爭看做是中國共產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

(2)“七五憲法”把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來所形成的一整套“左”的東西合法化。

(3)“七五憲法”條文使用了大量的政治口號和文學夸張詞句,甚至用毛主席語錄代替法律語言,這既有損于憲法的規范性和嚴肅性,也不利于操作和執行。

從總體上看,“七五憲法”存在諸多缺陷,是一部不嚴謹的甚至指導思想錯誤的憲法,但它也部分地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變化。

3“七八憲法”

“七五憲法”執行不久,1976年10月,“四人幫”集團覆滅,人民迫切要求恢復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要求社會穩定和發展經濟。1978年3月召開的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一部新憲法,通稱“七八憲法”。總體上而言,“七八憲法”是一部不完善、不嚴謹的憲法。

(1)在指導思想上,“七八憲法”不僅正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而且仍然堅持“七五憲法”中的階級斗爭為綱提法,認定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

(2)在內容上,“七八憲法”繼續沿襲了“七五憲法”的用語,如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等。有些雖作出修改,但比原來更差。

4“八二憲法”

(1)“八二憲法”的制定過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出現的變化以及理論上的撥亂反正,已超越了“七八憲法”的既定框架。為適應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制定一部新憲法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

經黨中央和全國人大的多次協調,在憲法修改委員會的指導下,“八二憲法”經過起草階段—全民討論階段—審議和通過階段完成了。

(2)“八二憲法”的內容特色

“八二憲法”繼承了前幾部憲法的部分內容,尤其是“五四憲法”的民主和法制傳統,同時刪除了前幾部憲法中過時和錯誤的東西,并豐富、增加了許多富有時代氣息的新內容。

二、憲法的結構、功能和作用

1憲法結構

憲法結構是指憲法由什么內容構成的,以及這些內容的排列順序與相互關系,憲法的內容決定了憲法的結構。中國現行憲法是由序言、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以及國旗、國歌、國徽和首都等五個部分組成。

2憲法功能

憲法的產生是以階級斗爭為先導的,而憲法的內容又以民主政治為核心,所以,在研究憲法功能的時候,就必須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考察和分析。

(1)從政治角度進行分析,憲法最直接的首要功能就是確認革命勝利成果,鞏固國家政權。這里包含了三層意思:

通過立法確認革命勝利成果,證明推翻舊政權和建立新政權的合理性,使新政權的存在合法化,確認國家政權的歸屬,樹立起統治權威;

通過立法把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固定下來,用以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使政權更加鞏固;

通過立法把政權機構的組織體系、性質任務、職責權限、工作程序等規定下來,使政權組織的活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從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角度進行分析,憲法的功能是維護經濟基礎,促進經濟發展。

憲法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質由自己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所決定。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只能產生資本主義憲法;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必然產生社會主義憲法。

(3)從法制的角度來看,憲法的功能是健全法律制度,推動法制建設。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憲法為普通法律的制定提供了立法依據和立法原則。

憲法為國家整個法律體系的形成和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奠定了基礎。

憲法為促進法律的實施,切實實行法治提供了保障。

(4)從保障人權的角度進行分析,憲法的功能是保障并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

(5)從思想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憲法具有確認文化制度,促進精神文明發展的功能。

3憲法作用

(1)憲法對國家權力的作用

憲法對國家權力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鞏固維護國家權力和規范國家權力有效運行兩個方面。

憲法對國家權力的鞏固作用表現在它是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權力的合憲性,任何對這種權力的侵犯都是違憲的。

憲法是由人民制定的,人民通過憲法來制約國家權力,并對國家權力起著規范的作用。

(2)憲法對政治制度的作用

憲法對政治制度的作用集中體現在確立并維護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改革國家政治體制上。

無論是資本主義憲法還是社會主義憲法,其重要內容之一便是本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及其運行方式。

一國的政治制度在運行和實踐的過程中,會由于政治的需要而對政治制度的某些環節和體制進行適當的改革和調整以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和發展。

(3)憲法對法制的作用

憲法為法制的統一和完整奠定基礎是憲法對法制作用的客觀表現,它對法制的完整和完善也起著巨大的作用。

(4)憲法對社會經濟的作用

憲法對社會經濟的作用表現在保護自己的經濟基礎和促進經濟的發展兩個方面。

憲法屬于社會上層建筑,其產生、發展和實施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完成的,從根本上說要反映經濟基礎的要求。

憲法直接或者間接地確認所有制的形式,其本身就包含有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

(5)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障作用

憲法對法律的保障作用主要體現在規定權利和限制權利上。

三、憲法的性質、原則和特點

1憲法的性質

憲法具有法律的一般性質,如規范性、資源性、強制性、科學性等,但憲法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質。

(1)憲法的至上性和根本性

憲法的至上性是指憲法具有最高地位、最高的權威和效力,其他法律若與憲法相抵觸,則一律無效。

憲法的根本性是指憲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據和本源,同時也是法律體系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憲法是法律體系的根本,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

(2)憲法的原則性和全面性

憲法為其他法律提供立法基礎,沒必要太具體,只能是原則性的規定。

憲法的全面性是指憲法的內容涉及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是部門法所不具有的重要性質,也是憲法為所有部門法的基礎。

(3)憲法的民主性

憲法要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就必須體現、確認人民的根本意志,也就是根本上的民主。憲法只有具有民主性,才有可能嚴格地貫徹實施。

2憲法的原則

憲法原則亦稱憲法的基本原則,是憲法制定者在制定憲法時所遵循的理論根據和行為準則。中國的憲法原則可以歸納為:人民主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法制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

(1)人民主權原則

人民主權原則,就是主權在民原則,其中心內涵是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屬于人民。人民可以采取各種形式和途徑管理國家事務,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2)基本人權原則

我國憲法保障我國公民的基本人權,特別是生存權和發展權,我國憲法對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規定,既包含了個人權利、集體權利,也包含了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權利。

(3)法制原則

我國憲法確定和體現了憲法至高無上的尊嚴,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會主義法治原則表現為人民立法權和依法辦事兩個方面。

(4)民主集中制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該原則具體體現為: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3憲法的特點

(1)中外憲法都具備的特點

原則性和概括性

憲法規定國家的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務,這就決定了憲法只能為國際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提供指導原則,并且要簡明扼要。因此,憲法規范必須具有抽象的原則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高度適應性和相對穩定性

憲法只作原則性和概括性的規定,它能夠適應憲法頒布并實施之后所引起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只要這種變化不是根本性的改變,憲法在一個時期內就不需要作出頻繁的修改。

最高權威性和無具體懲罰性

憲法規范是其他法律規范得以產生和發生效力的依據,其他法律規范都不得與之相抵觸,是一種具有最高權威的法律規范,同時,憲法規范中一般沒有具體的制裁性規定,它是以一般法律規范的有懲罰性條款作為補充的。

(2)中國憲法具備中國特色的個性特點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現行憲法的序言部分明確規定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現行憲法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根本任務。

堅持改革開放

現行憲法序言部分明確規定,要“堅持改革開放”。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要發展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改革開放。

堅持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三個重要的任務,精神文明建設對于提高國民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四、憲法對國家制度和公民權利的規定

1國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

(1)國家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

國家性質即國體,是指國家的階級本質,反映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所處的地位。

a.人民民主專政是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

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性質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它包括民主和專政兩方面的內容。民主就是在人民內部實行充分民主,專政就是對敵人實行專政,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證,兩者缺一不可。

b.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根本標志都是工人階級掌握國家政權,且兩者都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在我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權組織形式

政權組織形式,即政體,是指統治階級根據本階級意志和利益確認的原則、組成國家機關并實現其行使國家權力的特定方式。國體決定政體,政體服務于國體。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也是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的政體。

國家的結構形式

國家結構形式是指國家的中央政權機關與地方政權機關、整體與部分之間的構成方式,它是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的關系在國家組織結構形式和原則上的體現。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是單一制,具有統一的最高權力機關,統一的憲法,統一的國籍,統一的軍事和外交權。在中央與地方關系上,憲法確定兩個原則:一是確保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堅持地方服從中央,下級服從上級的原則;二是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政府組織和活動原則

我國憲法對政府組織和活動原則的具體規定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責任制原則

責任制是指政府機關在行使自己的職權過程中所應承擔的職權和負有的責任,現行憲法對責任制的規定主要有兩種:集體責任制和首長責任制。

a.集體責任制又稱委員會領導制。其基本特點是:合議制機關在討論和決定問題時,要經過集體討論,由集體作出決定,通過決議,集體負責任。

b.首長負責制,也稱個人負責制。它強調政府機關由首腦個人來負責,雖然也設有若干副職,但并不影響首長個人所負的責任。

廉政和勤政原則

a.廉政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遵紀守法、廉潔奉公和為此而采取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其核心內容是黨政機關工作人員要廉潔從政,當好人民的公仆。

b.勤政是指國家公職人員按規定出勤,并在工作崗位上勤奮工作,提高效率,努力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為人民服務原則

現行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憲法的這一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a.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為人民辦實事,說實話;

b.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制定、執行法律和政策的過程中,要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把它集中起來上升為法律和政策,并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加以檢驗和修正;

c.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權力過程中,必須對人民負責,把各種決定和執行結果向人民公開,并接受人民的監督。

2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1)公民的概念

公民的含義

公民是指具有某一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公民和人民的區別

a.公民和人民兩個概念在使用上是不同的,公民更多地是指個人,而人民往往是從整體意義上來使用的。

b.公民和人民的法律性質是不同的。在中國憲法和法律規范中,明確規定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作為法律概念,公民是指具有法律人格的個體自然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公民與人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與敵人相對而言,而公民是指具本國國籍的人,公民的概念范疇要比人民的概念范疇大。

(2)公民的基本權利

現行憲法賦予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概括說來,主要有下列幾種:

平等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對平等權的最權威、最集中的表述。它說明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并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障。

政治民主和自由權

憲法對公民政治民主和自由權利的規定主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自由權。

宗教信仰自由權

公民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

人身自由權

人身自由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人身自由是指人身活動自由不受侵犯;廣義的人身自由包括與人身相聯系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現行憲法采用的是廣義的人身自由。

受益權

受益權是指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要求國家機關采取某些措施,制定某些政策,使其在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服務、社會福利、司法等方面獲得自由或者使其自由得到幫助和保護。分為積極的受益權和消極的受益權兩個方面。

a.積極的受益權是指生存權、居住權、受教育權以及享有勞動保護、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權利,是人類得以再生產的先決條件;

b.消極受益權是指公民享有請愿權、訴愿權和訴訟權。

特定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特定公民主要是指婦女、兒童、華僑等。憲法特設條款,保護這些特定公民的權利。

(3)公民的基本義務

憲法列舉的公民的義務主要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遵紀守法和尊重社會公德;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依法納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宿县| 淅川县| 兴海县| 奎屯市| 四会市| 双辽市| 班戈县| 上犹县| 宜黄县| 沂源县| 贵港市| 崇义县| 栾川县| 德格县| 芦山县| 河东区| 尤溪县| 清河县| 滨州市| 旬阳县| 华坪县| 鄂尔多斯市| 新昌县| 元阳县| 尖扎县| 育儿| 鸡西市| 抚顺县| 内丘县| 葵青区| 嘉峪关市| 泾川县| 山丹县| 长治县| 大新县| 榕江县| 永定县| 镇安县| 平陆县| 新乐市|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