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編 人格心理學導論

1.1 緒 論

一、人格心理科學的特點

人格心理學與心理學學科體系中的其他領域相比,在研究內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點突出。

(一)在研究內容上側重于人的心理差異

1.人格心理學并不以研究人類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內容,而是關注共同心理現象在每個人身上所表現出的差異性。

2.人格心理學家們從差異心理學的視角來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異現象,探討人格差異現象的機制與規律。

3.人格心理學家研究的不是認知過程,而是認知風格。

(二)在研究策略上強調人格的整體統合性

從心理學研究取向來看,可分為兩種研究風格: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微觀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細節的分析性研究為主導的方法論,宏觀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體的綜合性研究為主導的方法論。下表是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策略的比較(如表1-1所示)。

表1-1 微觀與宏觀研究策略的比較

1.微觀研究策略

(1)微觀研究策略

微觀研究策略是認知心理學所倡導的主導研究策略,遵循從下至上的研究路徑,集合實驗證據歸納出一般規律。

在研究實施上尋求的是小單元操作,認知心理學研究者先將整體的內容切分成部分后再研究,將所研究的心理單元與其他不涉及的單元分離開,以防止被試心理反應出現“污染”現象。

著重于基本的研究單位,如感知、記憶、思維等研究單位或者更小的單元。

(2)微觀研究的優勢和缺陷

優勢

a.實驗結果更加精確明細。

b.認知研究者注重客觀分析與實驗室中的方法。

缺陷:

a.分解后的小單位可能已經不是或偏離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單位。

b.在“人造”的實驗環境里,讓被試對刺激進行反應,可能會低估了人們在自然環境下所達到的準確水平。

2.宏觀研究策略

(1)宏觀研究策略是人格心理學所倡導的主導研究策略,遵循從上至下的研究思路,由人格理論出發,獲得實證研究的支持;從人格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上也能看出這一特點,人格心理學發展的流程是:人性哲學一人格理論一咨詢理論一咨詢與治療技術。

(2)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強調整體與部分的結合,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人來研究,以大的、功能性的結構單位來實現心理各成分的聯結與整合,特別是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單位來作為研究單位,以說明人的復雜心理特征。

(3)研究方法上注重主觀分析與自然情景中的方法。

(三)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內部穩定性

1.關注重點在穩定的人格特征上,而不是對外部刺激的一時反應。

2.重視內部穩定成分以及這些成分是如何導致對同一刺激產生不同反應的。

3.認為僅從外部環境因素來解釋人的復雜行為是不夠的,還要尋找內部穩定的機制來解釋人的全部行為,才能更恰當、準確。

4.人格是個體內部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結構成分,它是在人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由客觀現實逐漸“內化”而成的。

二、人格研究的主題

人格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研究領域有其獨特的研究主題。研究和了解人格心理學,就要從下面的問題中去思考人的心理差異。

(一)人性哲學

1.人性哲學是人格理論家面臨的第一個基本論題

人格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學科,人性哲學體現了每位學者看待人的態度與對人的思考取向。在人性哲學中不僅反映了學者自身的生活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與科學趨勢,而且學者對人性的看法也直接影響到他們人格理論與研究的層面與方式。

2.不同派別的人格理論中有不同的人性觀

在各種人性觀影響下,每種理論都提出了一種研究和分析的思路,同時也表現出理論的局限性。

3.不同人所持的人性觀會影響到一個人對人格問題的理解

(二)人格結構

1.不同的人格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試圖回答人格的結構問題

人格具有穩定的性質,存在著一些基本單位,構成人格結構。不同的人格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試圖回答人格的結構問題

2.人格結構的構成形式

(1)構成形式產生的爭議

人格結構的構成形式也是人格理論學家爭論不休的問題:特質間或成分間的關系如何?它們之間形成的是何種結構?是層次結構、水平結構、圓形結構或是三維結構?

(2)Royce的人格系統理論

Royce以整合的觀點提出了一個包羅萬象且相當復雜的人格理論結構體系。這一模式由人格的各個“子系統”組成(這些子系統包括:感覺系統、動機系統、認知系統、情感系統、風格系統和價值觀系統),這些子系統在不同水平不同層次上交互作用(如圖1-1所示),共同影響個體的價值觀、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圖1-1 Royce的人格系統理論

(三)人格動力

1.人格動力的研究內容

人格動力這一主題探討的是人格的內在驅動特征,它也是行為的動能。不同的人格理論學家力圖說明什么在影響行為,它們是如何影響行為以及如何表現在行為中的。

2.行為動因

行為動因也是近年來人格心理學家研究的熱門課題。例如,成就動機是人們研究的熱點之一。

(1)成就動機的兩種取向

個我取向的成就動機,具有西方社會個人主義的色彩。

社會取向的成就動機,具有東方集體主義社會色彩。

(2)動機對行為的作用

余安邦通過提供社會誘因考察動機對行為的作用,結果表明:社會誘因對個人的社會取向成就動機會產生激勵作用,因而使得社會取向成就動機高低不同者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而外在社會誘因對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未產生激勵作用,所以個我取向成就動機高低不同的人,其行為并未表現出不同風格。

(四)人格發展

1.人格發展的研究內容

人格發展主要研究人格發展歷程、發展機制的問題。人格發展階段劃分的依據,人格量變與質變的特點,不同人格發展的關鍵期或最優發展期等等。

2.人格發展研究常用方法

(1)縱向研究是人格發展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通過對一個個體不同時期的重復性研究來歸納出人格發展特征。特別是探討人格發展的穩定性與可變性。

(2)布洛克是縱向研究方法的開創者。

(五)人格成因

1.人格成因的研究內容

在這一主題中,主要涉及的問題是:影響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的因素有哪些?人格的主因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影響人格的決定因素是遺傳或是環境?二者對人格的交互作用是怎樣的?

2.研究特點

(1)學者們強調的方向常常會發生變化,時而注重內在的個體因素,時而注重外在的環境因素。雖然學者們在理論中強調的側重點不同,但他們都承認內因和外因、遺傳和環境對人格都具有重要作用。

(2)人格理論學家力求從不同角度來解答人類的復雜問題。

(3)許多人格理論學家也研究人格品質優秀群體的人格成因,因為其研究成果對于健康、成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六)人格改變

1.研究內容

人格改變探討的問題是:人格是如何變化的?改變的條件是什么?改變的過程如何?哪些人格特征能夠改變?哪些特征很難改變?

2.人格改變問題的理論主張

人格改變問題是人格教育與偏差人格調整的理論依據。不同學派的人格理論學家對人格改變的態度有很大差別。

(1)人格可變的理論主張

在主張人格可變的理論學家中,認知學派的代表人物凱利將心理治療視為人生的心理重構,強調的是結構的改變,他提出實驗氣氛和包容心理的重要性,但卻很少有研究指出建立這種氣氛和心境所需要的變量是什么;羅杰斯最重視促進人格改變的條件,他認為心理治療就是改變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學習理論學派也特別強調改變的作用,班杜拉關于模仿和引導式參與法也被用于治療技術中。

(2)人格不可變的理論主張

弗洛伊德和早期的一些學習理論者對人格改變持悲觀看法,他們認為人格是很難改變的。

3.研究總結

人格改變要視人格特征與條件而變,生理遺傳基礎很強的人格特征是較難改變的,而后天環境塑成的人格特征具有較大的改變可能性。

4.人格改變的途徑

(1)外因

在對人格改變的途徑中,有計劃性的改變和非計劃性改變之分。通過教育、咨詢、治療可以達到對人格的改變,是一種計劃性的、控制性的改變實施過程;而社會環境、校園文化、行業要求等對人格產生的是非計劃性的影響。

(2)內因

在人格改變的因素中,自我主觀努力是較為重要的,也就是說,外因是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的。

(七)人格測量

1.人格測量工具與方法

人格測量是為了考查人們的人格品質與心理差異而設計、編制的人格測量工具與方法。人格心理學的主要測量形式有觀察法、自陳法、投射法、情境法、實驗法等,人格測量工具有《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NEO-PI五因素調查表》《羅夏墨漬測驗》《主題統覺測驗》等。

2.人格測量工具與方法的選擇

人格心理學家們致力研究的工作目標是有效而準確地測評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測量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理論假設做基礎,也適合于不同的人格特征的測評。因此,人格測評工具的選擇一定要恰當,專業人士會依據所要了解的人格結構的成分來選擇測評工具,以保證測評的準確性。

三、人格研究的科學體系

人格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有其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包含了理論、研究與應用三個方面。

(一)人格研究模式

在人格心理學的研究中,依據研究內容的特點差異,劃分為兩種不同的模式,即人格的一般模式和人格的差異模式。

1.人格的一般模式

人格的一般模式主要研究的是人格的基本理論問題和人格的一般性規律。如人性哲學、人格界定、人格結構、人格動力、人格發展、人格成因、人格改變、人格測量等一般性理論問題和相應的規律性探討。

2.人格的差異模式

人格的差異模式主要是描述、解釋、測量和預測人們的個體心理差異。例如,人格心理學通過人格類型、人格維度、人格特質、人格風格等描述來確定人們心理差異的表現特征與規律。

(二)人格研究途徑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有三種途徑:人格的理論研究、人格的實驗研究、人格的臨床研究。

1.人格理論研究

在當代心理學理論范疇中,有三大理論體系:學習理論、人格理論、咨詢與治療理論。后兩種理論體系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咨詢理論是從人格理論發展而來的。人格理論在心理學理論研究中具有主導地位。

(1)人格理論是對人類行為提出的一套系統的假設,是對人格的定義、結構、發展、動力、測量等重要概念所做的系統性的理論解釋,它有一個比較嚴謹的結構,包括基本假設,具有層次結構的原理,其中有形式的成分,也有現實的成分。

(2)持不同觀點的人格理論學家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人格理論是一種研究策略,是用來解釋、分析人的心理的依據與思考方向。

(3)人格理論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理論范式多。各種理論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人格的基本問題,它們對世界的解釋各有側重。應在接觸各種理論后,經過思考形成一種綜合的、全面的觀點去分析人的心理模式。

2.人格實驗研究

人格實驗研究主要是通過觀察和操作,系統地將證據集合起來,提供可重復的結論,為理論升華提供實證基礎。人格實驗研究方法可歸結為兩類:人格特殊規律研究法和一般規律研究法。

(1)特殊規律研究策略

特殊規律研究策略的前提是強調人格的獨特性,主張對個人進行單獨研究,不主張個體間的比較,因為每個人的人格與行為模式是不同的,沒有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主張從個案、傳記、會談、作品分析等方法來獲得材料進行研究。個案研究法是典型的方法。

(2)一般規律研究策略

一般規律研究策略強調人格特點的共同性,其興趣在于探討人格共同的發展趨勢與規律,有助于概括群體特征,探討共同特質。這種方法主張通過對個體的測定計算團體平均數,以便進行組間比較。

3.人格的臨床研究

在人格研究中,存在著 “臨床”研究取向與“統計”研究取向之爭。前者強調完整個體的描述,后者強調研究變量的控制。

(1)兩種方法的比較

統計學方法的預測高于臨床學方法,但這種比較只限于“預測”。

統計學方法比臨床方法的優點在于其省時、省力、省錢。

臨床醫生的經驗性對成功的預測很重要。

兩種研究取向的資料性質不同,統計學的數據多來自于結構明確的測驗資料,臨床學的資料多來自于結構不明確的方法。

臨床操作有助于對此人的了解并提高治療的針對性。

總的來說,臨床方法的特點是非規范化的(非正式的)、非機械的、較主觀的;統計方法的特點是規范化的(正式的)、機械(程序化)的、客觀的。兩種研究取向各適用于不同的目的與研究情境。處理這一爭論的最好辦法是依據問題的性質來確定研究取向,選擇適應問題解決的最恰當的方法,或是同時運用兩種方法,互為補償。

(三)人格研究的科學體系

理論研究、實驗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科學體系,人格心理學體系是理論一實驗一應用相結合的產物。

理論研究提供了人格分析的結構框架,實驗研究提供了事實證據,臨床研究提供了應用價值。理論研究經常是從假設出發的,這種理論假設是否成立,要經過實驗研究來證實。理論要靠實驗來支持與修正。相反,實驗研究也不能單獨構成科學體系,其零散的實證材料要經過提煉,上升到理論高度,歸納出規律,形成科學知識,并將其應用于相應的實踐領域中。人們在實踐領域中,又會發現新的問題與現象,再開始新的一輪的循環。

理論研究、實驗研究、應用研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是歸屬于一個完整科學體系的不可分割的研究方面(如圖1-2所示)。

圖1-2 人格科學的研究體系

四、學習人格心理學的意義

(一)為其他領域提供基礎知識

1.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中許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基礎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中許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基礎。人格心理學強調的是人心理的差異性,它提出了許多劃分、描述、解釋、預測各種心理差異的觀點與方法,而任何心理現象的研究者都要涉及心理差異這個問題。所以,人格心理學為其他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分析與解釋結果的依據。

2.人格心理學為其他學科領域提供了理論與應用性知識

作為心理學的基礎學科,人格心理學也為其他學科領域提供了理論與應用性知識,如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對文學藝術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二)有助于提高理論邏輯思維的能力

1.理論思維水平的提升

人格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學習者的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特別是人格理論的學習。

(1)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了解前人的觀點,更要思考他們為什么會提出這種觀點,道理何在。尤其是在綜合各種不同的理論觀點時,更需要較強邏輯思維水平,有序地融合好各種觀點的沖突,在解釋行為時知道哪種理論是最有效的。否則,將會使人感到混亂不堪,面對眾多理論觀點無所適從。所以,學習人格理論的過程,也是學習人格理論大師們的思維能力的過程。

(2)融合各理論的合理之處,需要理論思維能力。從微觀的角度上講,某一理論可能比較適用于某一特殊問題的解釋。從宏觀的角度上講,人格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結構,因此對人格的完整理解解釋來自于各種理論的合成,而不是某個單一理論。理論的這種概括與綜合性,有助于提高人們把握宏觀規律的能力。

2.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

對人格理論的學習要具有綜合思維能力,我們學習人格理論的過程,需要通過理論綜合形成最終理論體系,而且這是一項艱苦的思考過程。

3.理論運用過程中的提升

人格理論的使用也并非簡單的過程。在理論觀點的使用時,人們經常混淆命名與解釋。但是,命名不等于解釋,這其中反映了一個人的思維水平與職業責任問題,因為對事物的解釋包括判斷、推理等一系列思維過程。因此,在學習運用人格理論去解釋心理現象時,是一種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

(三)幫助人們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1.學習人格心理學的目

要使每個人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理解他人,塑造健康人格,展示人格的力量。

2.自我覺知分類

(1)高自我覺知者,當他們面對問題時,特別是當情境的評價很模糊、不易把握時,傾向于采取情感關注的策略和消極的直接應對。

(2)低自我覺知者,他們認為情境是開放的、可改變的,傾向于采用問題關注的策略,所以能夠適應環境。

3.做快樂的自我覺知者

在消極情緒理論中,自我覺知被認為是導致應激、行為破壞、認知注意綜合征的關鍵因素。自我覺知高的個體從對自身的思考轉向對外界環境的思考方向是很困難的,即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轉化比較困難。因此,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應該做一個快樂的自我覺知者,不要成為“自我內省”的奴隸,而要成為“自我”的主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越西县| 嘉鱼县| 颍上县| 平原县| 三原县| 澜沧| 沭阳县| 远安县| 高要市| 平安县| 景德镇市| 全州县| 剑川县| 青龙| 南涧| 马边| 屏东市| 哈密市| 本溪| 河北省| 五台县| 怀来县| 绿春县| 米易县| 崇礼县| 安顺市| 平远县| 诏安县| 凌源市| 唐海县| 汉源县| 江都市| 泽库县| 闸北区| 梓潼县| 中西区| 桦南县| 南木林县| 哈尔滨市| 麦盖提县| 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