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潛意識動機與本能驅力,以及六歲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2.弗洛伊德將人視為一個能量系統,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則,一處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會減少;一處能量釋放受阻,它就會從其他途徑中釋放。

3.弗洛伊德認為人性本惡。人的各種行為都是受潛意識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與社會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本能與社會之間的沖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則上也解決不了這種矛盾。

(二)人格界定

弗洛伊德并沒有對人格進行明確的界定,他認為潛意識是人類心理的主體,精神分析一直被叫做深度心理學,即潛意識的心理學。潛意識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識之下的心理內容和過程。在他看來,潛意識是意識的基礎,決定著人的大部分行為。

(三)人格結構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之內包含著彼此關聯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1.地形學模型

(1)人格結構的構成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部分,這一人格模型被稱為地形學模型。由于意識和前意識在功能上接近,常把它們連在一起稱為意識-前意識系統,與潛意識系統相對。

意識

意識是人對客觀現實的自覺的反映,是人清醒知覺的思想和情緒等,是隨時可以觀察到的心理現象,代表人在任何時刻所能夠覺知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覺、知覺和各種經驗、記憶等。

前意識

前意識指沒有浮現出意識表面的心理現象,是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前意識是意識同潛意識之間的過渡領域,潛意識進入意識領域必須經過前意識領域,借助前意識的某種形式才能實現。由前意識進入意識是容易的,但由潛意識進入前意識或意識,卻很困難。前意識沒有浮現出意識表面,履行“檢察官”的職責,即不讓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隨便侵入意識之中。

潛意識

潛意識也稱為無意識,是弗洛伊德早期人格結構的核心。潛意識代表的是深藏于內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動的主要方面。潛意識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各種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與本能有關的欲望。這些沖動和欲望,被壓抑或排斥到意識域下。但并沒有消失,而是在潛意識中仍然活動著,以求滿足。潛意識是心理的深層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支配著人的行動。

(2)地形學模型

在弗洛伊德看來,意識僅僅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位于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潛意識才是人的精神主體,處于心理深層。弗洛伊德用冰山來比喻這一關系。

人們所感知到的意識,只是顯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

隨著海水忽隱忽現的冰山部分,是加以努力可以被重新提取的前意識。

永遠隱沒在水面之下巨大部分,雖然不為人所見,卻是冰山的主體,人的潛意識恰恰也是如此,沉于內心,卻主宰精神。

從前意識到意識,或者從意識到前意識,二者雖有界限,卻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用波浪線來表示。而潛意識要回到意識里來,在弗洛伊德看來,是很困難的,因為二者之間壁壘分明,似乎在意識的門口有著嚴密的防守,不準潛意識中的本能欲望隨意侵入。因此,用水平實線來表示(如圖1-1所示)。

圖1-1 弗洛伊德的心理冰山模型

總之,弗洛伊德確信潛意識是支配個體行為的主體,是精神生活的普遍基礎。潛意識理論因而成為精神分析的中心理念。弗洛伊德不僅以它作為精神分析治療的基礎,而且以此為基礎建構了他的人格結構與人格發展理論。

2.結構模型

人格結構為“本我”、“自我”、“超我”組成的人格結構,這三者之間有各自的功能、性質、活動原則、動力結構,彼此聯系且相互制約。

(1)本我

本我是一個原始的、與生俱來的和非組織性的結構,它是人出生時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礎。本我是原始的潛意識的本能,是基本的驅力源,包括性、攻擊等本我過程是潛意識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發動沖動,尋求表達和直接滿足而不考慮愿望是否有現實可能性、社會接受性和道德性。本我為人的整個心理活動提供能量,強烈地要求得到發泄的機會。

(2)自我

自我從本我中分化而來,是人格中有組織的、合理的、現實取向的系統,也是意識的結構部分。自我是在本我的沖動與實現本我的環境條件之間的沖突中得到發展的一種心理組織,是本我與外界關系的調節者,遵循現實原則,是人格中現實性的一面。自我不能脫離本我而獨立存在,但按照現實原則進行操作,現實地解除個體的緊張狀態以滿足其欲望。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決定著什么行動是合適的。

(3)超我

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道德化了的自我,處于人格的最高層。它是從兒童早期體驗的獎賞和懲罰的內化模式中產生的,隨著兒童對父母及其他成人規定的、針對不被社會接受行為的禁忌的內化,并在克服自我的要求中發展。超我代表著人的心理結構中道德和倫理的一面,作為一種外在規范和權威嚴格控制著人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期望的要求,是傳統價值觀和社會理想內化的結果。

良心和自我理想

充分發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兩部分:

a.良心是兒童受懲罰而內化了的經驗,它負責對違反道德的行為做懲罰(內疚)。

b.自我理想是兒童獲得獎賞而內化了的經驗,它規定著道德的標準。

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遵循“道德原則”活動,只求道德的完善而不求快樂。

主要功能

a.抑制本我的各種沖動,特別是性方面或者攻擊和侵犯性方面的沖動,因為這兩方面的沖動不能為社會所接受,甚至要受到譴責。

b.誘導自我,用合乎社會規范的目標代替較低的現實目標。

c.使個人向理想努力,達到完善的人格。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是在不斷的沖突與平衡間轉換的。三者具有不同的功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如表1-1所示)。本我與超我是勢不兩立的對立體,自我在其中要不斷地調節二者的關系,以保持人格的平衡。

表2-1 三我結構的比較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成分各行其職,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本我、自我、超我三種力量相互之間形成了特定的人格動力關系。而一個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就是由這種動力關系來決定的。

(四)人格動力

1.動力的性質

(1)弗洛伊德對人格或心理動力持一種本能論的觀點,將本能視為人類的基本心理動力,人的全部行為都受潛意識的本能的支配。

人類是一個封閉的能量系統,任何現存的個體都具有一種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稱為本能或驅力。本能是一種先天決定的心理成分,當它發生作用時就產生一種心理興奮狀態,產生某種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或緊張狀態,從而推動個體活動,消除興奮和緊張,達到滿足狀態。

(2)本能的原動力、目的、對象和來源

原動力指力的大小或能量的多少。

目的即需求滿足和消除緊張,其途徑是憑借外部刺激狀態或物體才能獲得滿足。

對象是使本能借以達到其目的的東西。

來源是指身體的某個器官或某部分發生的軀體過程,是人體的需要或沖動。

2.動力的分類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兩種內本能,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動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壞成分。

(1)生的本能

所有與生命的維持、發展和延續有關的本能都稱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與生本能相聯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稱為力比多。正由于有這些本能,使個體與種族得以繁衍,并得以成長和創造。

(2)死的本能

死本能用以解釋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壞性的行為。死本能會表現出侵犯或自毀,當它轉向外部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甚至會派生出國家民族之間的侵略等一切毀滅性行為,它也會轉向人自身內部而出現自毀現象。死本能也可以做出某些良性的轉化,如破壞性的本能可以轉化為一名勇敢的消防隊員的救火行為。

(3)兩者相互轉化

生本能與死本能有時會互相中和甚至互相代替。例如,吃東西是為了滿足生的本能,而吃這個行為中的咬、嚼、吞食又都是死本能的體現。有時生本能的衍生行為可以代替死本能的衍生行為,如愛可以代替恨。

(五)人格發展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性心理的發展過程,身體快感可以作為五階段劃分的指標,它們依次是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及兩性期,而前三期尤為重要。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任務,而且都存在發展的危機,要能克服危機才能完成該階段的發展任務,順利邁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個體在每一個階段的特殊個人經驗將會形成他的特殊人格,并決定了他適應社會生活的種種表現以及神經質傾向的程度。

1.發展階段

(1)口唇期

由出生到一歲的人格發展屬于口唇期。這個時期的嬰兒,口腔部分是能夠引起他快樂的主要部位,即性感帶,而口腔部分的滿足與否便會成為形成他人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a.基本表現

這一階段,嬰兒靠吸吮來獲得口腔的滿足,嬰兒自出生后,便以嘴唇來吸取食物。嘴唇是能使嬰兒感到快樂和滿足的物質,而提供食物的對象(如乳房或者奶瓶)成為促使其快樂的源泉。久而久之,嘴的活動就變成他表達快樂的行為方式,所以常常會養成咬手指或者將其他東西塞進嘴里的習慣。這種行為已經不完全是由饑餓產生的了,而有可能是借此來消減緊張。

b.發展趨勢

第一,如果父母能悉心照料嬰兒,及時滿足他的各種需要,那么他長大以后往往會表現出樂觀、信任他人、有信心、達觀、甚至容易受騙的性格。

第二,如果父母對嬰兒的需求不敏感,沒有及時地表示關切或者滿足,這樣的嬰兒長大以后則會出現悲觀、敵對、不信任他人、沮喪甚至不友好的行為表現。

有些口唇期沒有得到很好滿足的人,成人以后還會表現出好吃、好吸煙等行為特征,似乎是對口唇期缺失滿足的一種補償。

第二個階段

當嬰兒長出牙齒之后,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他已開始了解到其他人可能會給他造成威脅,而他也可能驚擾到別人,再加上斷奶給他造成的挫折感,使得嬰兒有了攻擊的感受,他開始用啃咬的方式來獲得滿足。因此這個階段也開始發展出攻擊性,成人時喜歡諷刺挖苦別人以及好辯論的性格就是根源于此。

原始的自戀

a.焦慮的本源

尚在母體內的胎兒會感到非常舒適和安全,但自從他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就處處產生一種受挫的感覺。這種感覺常常使他心有余悸,并影響其以后的行為,這種感覺就是產生焦慮的本源。

b.原始自戀的產生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人格結構中,僅僅只有本我這個系統,因此還不能很好地區分開自己與外在的世界,他甚至將母親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之下,兒童有一種自己是“全能的感覺”,也就是感到自己能控制一切,并且只對自己進行刺激和反應。這種行為特征就叫做“原始的自戀”。由此顯示出兒童在這個發展階段的一切經驗都不是“意識活動”的產物,不過這個階段卻是人一生中對于行為最具影響力的時期之一。

(2)肛門期

一歲到三歲左右的兒童,人格發展便進入了肛門期。在這個時期,隨著身體的成長,兒童逐漸對周圍的人產生了認知、辨識和反應的能力,而且能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動,也開始了解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區別,兒童的社會化進程也從這個時候開始,并且外界開始對他有所要求有所期望。

在以前,兒童如果對食物消化以后的殘渣所產生的壓力感到不快,他就會自然地以排泄行為來減少壓力,從而體驗到快樂。但現在通過父母有意識的訓練,他就會知道應當遵循現實原則來控制排泄的行為,所以這種以肛門活動來獲得快樂的行為主宰著本階段的人格發展,肛門也就成為了兒童發展階段中的第二個性感帶。

大約從兩歲開始,兒童已經能夠控制自己的排泄行為,他可能會以此為武器來操縱父母。在面對父母的要求時,他可能會表現出順從或者反抗兩種反應方式。

a.如果父母采用嚴厲高壓的態度約束兒童,那么兒童可能故意違抗要求,比如故意不排泄或者在其他時間排泄,借此來激怒父母,以示對他們的懲罰。前者是形成頑固、吝嗇等性格的根源,而后者則是造成冷酷、破壞、脾氣暴躁等性格的因素。

b.如果母親采用說服的方式來進行這些訓練,并且在事后細心呵護兒童,那么他就會覺得排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而建立起慷慨、勤奮和創造等性格。

c.兒童在本階段如果因大小便控制不好而經常受到譏諷和嘲弄,則可能發展出羞怯的性格。

因此,父母對于兒童個人衛生習慣的訓練方式,以及對兒童排泄所持的態度,將深深地影響到兒童的某些人格特征以及價值觀念的形成。父母應該使兒童愿意遵守他必須服從的規則,而不要讓他感覺到違抗父母的要求是表現出獨立自主能力的唯一途徑。

(3)性器期

三到五歲的兒童開始對性器官發生興趣,他會去觸摸或者顯露自己的性器官,并對其他人的生理構造也產生興趣,而且能從中得到快樂,這時人格發展就進入了性器期階段。

這一階段里,兒童已經有了對性別的初步認識。在不同性別的人格發展過程中,也會有不同的問題及解決途徑。這一時期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男童的“俄狄浦斯情結”和“閹割焦慮”,以及女童的“奧列屈拉情結”和“陰莖妒羨”。

“俄狄浦斯情結”和“閹割焦慮”

a.“俄狄浦斯情結”

在前兩個階段里,男童一般會與母親建立起親密的關系,因為母親總可以滿足他的需求。到了這一時期,便產生了以母親為性愛對象的幻想,但他又覺得母親似乎更接受父親,所以父親便成了他的競爭者,于是對父親產生敵意。同時他又會感覺根本競爭不過父親。這種既愛慕母親,又怕招惹父親而受到報復的矛盾狀況,就是男童的“俄狄浦斯情結”或“戀母情結”。

b.“閹割焦慮”

男童出現“戀母情結”以后,家庭中開始出現“父-子-母”之間的“三角關系”,其中父親處于有利的地位。此時男童會從一些線索中察覺到父親即將對他采取的懲罰措施就是除去他的性器官,這種感覺令他處于一種強烈的焦慮狀態,即“閹割焦慮”。

c.雖然成人對于男童的這種焦慮很不以為然,但對于他們來說,這卻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男童的這種感覺可以通過以下事實得到線索:

第一,他驚訝地發現女孩沒有性器,認為她就是被閹割過的。

第二,父母嚴厲禁止他觸摸或者撫弄自己的性器官,這使他感到緊張。

第三,有時父親對他發脾氣,他以為父親真的會對他施加懲罰,甚至“報復”。

d.解除焦慮的方法

在極端的焦慮之下,男童開始謀求解決之道。男童一方面壓抑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認同父親,開始羨慕男性角色,從而將父親的態度內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借著這種對父親的認同,他也可以替代似地擁有母親。這樣俄狄浦斯情結就算是成功解決了。

一個男童如果成功地解決了俄狄浦斯情結,就能在以后的發展中主動認同男性的行為標準,這是形成超我人格系統的基礎。所以性器階段的發展,影響兒童的良心(即超我)的建立以及對于同性的認同感。

“奧列屈拉情結”和 “陰莖妒羨”

a.產生女童在一開始也和男童一樣,以母親為愛的對象。隨后她發現自己缺少男性性器官,因而歸罪于母親。女童開始覺得自己有缺陷,并產生“陰莖妒羨”,這種感覺會影響其一生的行為。之后,她便去尋求新的愛的對象,因為父親具有她所沒有的性器,所以父親便成為她注意的對象,因而增加了對父親的喜愛,而與母親形成競爭的態勢。但這又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女童就產生了“奧列屈拉情結”,俗稱“戀父情結”。最后,她只得壓抑對父親的愛,并且認同于母親。

b.女孩的陰莖妒羨所產生的焦慮沒有男孩的閹割焦慮那么強烈,所以她對母親的認同以及對父親愛意的壓抑也就不像男孩那樣的完全,因而女孩子超我的形成并不穩固。有些女性終生的行為方式都反映出對男性的羨慕和嫉妒。弗洛伊德認為,此時的女性如果將嫉妒轉化為對懷孕的渴望,就算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人格發展上,弗洛伊德格外強調兒童期及嬰兒期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格結構在五歲時就已經大致發展完成,往后的成長大部分是基于這些基本結構上的進一步建構。

(4)潛伏期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六歲以后的兒童開始進入平穩而安靜的潛伏期(latency stage)。兒童的性活動已不再成為這個時期發展的重點,性的驅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但這種壓抑是生理上的自然發展,而不是文化的外在壓力所致。

此時的兒童仍然對家庭有所依賴,但是由于他們的人格組織已經發展得較為復雜,所以這種在家庭中的關系,就自然遷移到學校的生活上去了。他們開始探索家庭以外的環境,接觸到實際的社交技能,學習性別角色。他們的行為開始受到超我的約束,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誠實,已經成為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

另外,他們面臨著學業競爭、滿足成就需要以及尋求自己的平等地位等問題。

因此,他們常常要把大量時間花在各種訓練上。還要將自己依附于某個同伴團體之中,以便從中學到責任、順從、合作、競爭以及保護自己的行為方式。所以這個時期的男孩女孩似乎對異性的興趣很少,基本上處于風平浪靜的靜止狀態。但這只是相對的靜止期,而且是暴風驟雨前的平靜。

(5)兩性期

大約從12歲之后,兒童開始以利他的動機去愛別人,他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再受快樂原則的支配,此時他再度對異性產生了興趣,人格發展因而進入了兩性期。

從生理發育的角度來看,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具有生育能力,攻擊和性本能變得活躍。他們渴望去尋求真正的異性關系,開始考慮婚姻等實際問題。弗洛伊德認為兩性期的最終目標是成熟的、成人的性活動。自戀、自慰和不斷追求即刻的滿足都必須替代為利他、關心他人、工作、延遲滿足和擔負責任。

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是融合各階段中的快樂源泉,形成成熟和健康的成人性活動,并且要建立起獨立工作和生活的能力,開始從事職業規劃、結婚成家等的準備工作。

所以綜合起來說,兩性期的人格發展是將前面階段的發展趨勢加以擴展,并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奠定成人的行為模式。

2.發展障礙

弗洛伊德對于人格發展的論述到成年后戛然而止,因為在他看來,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成年后的人格形態都取決于早年環境和早期經歷,而成人的變態心理和心理沖突也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1)停滯現象

當某一階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或過度滿足時,有些人在發展過程中就會固著于某個發展階段,并形成與該階段密切相關的性格,稱之為人格發展的停滯現象。例如,如果固著于口唇期,則會形成“口腔性格”,表現出悲觀、依賴、退縮等人格。因此,如果在某個階段中沒有很好地獲得滿足和解決沖突,就很難達到成熟人格。

表2-2 人格發展的固著特征

(2)退化現象

退化現象(regression)是指個體使用比自己年齡更幼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是,全面而嚴重的退化現象,就是精神分裂。停滯現象與退化現象二者的區別如圖2-6所示:

圖2-6 人格發展的停滯與退化現象的比較

三、研究方法

(一)臨床觀察法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臨床法,即對個體做系統深入的考察。弗洛伊德從長期、大量的臨床觀察、治療上的探索開始,逐漸積累病例進行歸納,然后進行理論上的綜合與命名,從而建立起理論模型。臨床研究方法是人格心理學領域常用的方法,它有明顯的優勢和不足。

1.臨床法的優勢

(1)臨床法的最大優勢是能夠提供對各種人格現象和整體的人格機能的觀察材料。臨床法可通過詳細觀察病案,思考人格中的一些問題,進而形成無數的新假設。

(2)對弗洛伊德來說,成功的治療是為精神分析理論的可靠性提供證據。臨床法可以提供分析整個病程發展歷程的追蹤資料,為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發展的五階段論提供了實證基礎。

2.臨床法的缺陷

(1)臨床法的一個主要的缺陷是別人很難驗證所得到的觀察結果,也不容易形成可以在嚴格控制的實驗室條件下進行檢驗的具體假設。而科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可靠的觀察方法和假設檢驗程序。

弗洛伊德實際上采取了以自然科學的觀察并融哲學的、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于一體的綜合研究方法。弗洛伊德除了精神分析實踐,還深入研究了宗教學、神話學、人類學、歷史學等領域,尤其重視這些領域里相關專家的研究成果,做到在廣闊的知識背景下,闡述對于人類精神活動的看法。這種方法成為精神分析的主流研究方法。

(二)心理治療技術

弗洛伊德不僅是精神分析理論之父,而且第一個提出了用于治療心理障礙的心理治療體系。他堅持臨床心理治療是精神分析工作的重心,精神分析理論的建構、發展均是建立在臨床治療的基礎上的。

1.治療理論

(1)弗洛伊德他設想人的心理健康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作用的產物。在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身上,這三種力量形成一個統一和諧的組織結構,密切合作以使人能有效地與外界交往,以滿足人的需求和欲望。當人格的三種力量相互沖突、矛盾時,人就處于心理失調的狀態或出現神經癥。

(2)在弗洛伊德看來,造成心理病理狀態的必要前提條件是自我的力量被削弱,其正常功能被瓦解。心理疾病的癥狀是潛意識的本能欲望與不能勝任的自我之間斗爭的結果。因此,神經癥是自我適應沖突和重建某種平衡的一種方式。

(3)既然自我的削弱是心理病理的前提條件,那么精神分析治療的首要目標是讓來訪者有較清楚的自我認識,增加自我的力量,以此使自我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心理功能。

2.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是達成治療目的的途徑。在經典精神分析的治療方法中,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聯想、釋夢、移情分析、阻抗分析和解釋這五種技術。

(1)自由聯想是指讓來訪者在毫無拘束的情況下,盡情地說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經驗。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治療的第一步,根據其中的內容可以進行其他步驟。

(2)釋夢是根據來訪者在意識狀態下所描述的夢境去解析在潛意識狀態下所做的夢,也就是根據來訪者所陳述的夢境來解析夢的含義。

(3)移情是指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將以往對他人的情感關系,以扭曲現實的方式,轉移到分析師身上。分析師由來訪者的移情表現,可以了解其以往的感情生活和人際關系,加以分析之后即可幫助他從不真實的感情生活中掙脫。

(4)解釋是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也就是分析師根據來訪者在前述四種過程中所得的一切資料,向來訪者解析,使來訪者了解在外在行為之下所具有的更深一層的意義,從而領悟到自己心理困擾的原因。

四、研究主題

1.夢

弗洛伊德對夢的解釋,構成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弗洛伊德用潛意識來解釋夢,認為夢都是本能欲望的滿足。同時他還提出了夢的工作機制,探討了自由聯想等釋夢的方法和技術,將夢的分析看作是理解和接近人的潛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

(1)弗洛伊德認為夢所表達的愿望是與潛意識欲望相聯系的,表現了人們不允許自我意識到和在清醒狀態下不允許被表達出的潛意識動機。這些動機大多是一些非理性的欲望。這些欲望有許多都是來自于受到壓抑的人的童年生活和童年創傷,借助于睡眠時人的自控和意識的監督能力的減弱,這些欲望便乘虛而入、重新復活。所以,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過去特別是兒童時期那些被壓抑和排斥的潛意識欲望的改頭換面的復活。

(4)弗洛伊德一方面強調了夢是潛意識欲望的表達;但另一方面他又指出這種表達并不是肆無忌憚、直截了當的,而是經過修飾改裝過后的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夢是本我被壓抑的力量與超我的壓抑力量之間的一種調和、妥協。

(5)弗洛伊德對夢的理解是一個立體的理解,夢被分成了表層的“顯夢”和深層的“隱夢”,夢的意義也被分成顯義和隱義。前者受到了理性、意識、道德原則的形式化和修飾化,而后者則是這些形式和修飾所掩蓋的真正的愿望和本質。夢改裝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四種:

凝縮是指顯夢為了逃避意識對欲望的監督,將隱夢的內容進行了壓縮、精簡,排除了許多隱夢的相互聯系的內容,形成了一個新的更概略的片斷,或者是從多種愿望中挑選了某個部分重新組合為一個新的夢的內容。

置換是指顯夢將隱夢的主要部分或中心動機放置到不為人所注意的邊緣或者被當作無關緊要的部分而逃避審查。

象征是指顯夢不是直接而是用一種替代物來間接表達隱夢的意義。這種用彼物代此物的方式代表的是人的感覺經驗、內在經驗,它使得人的潛意識通過一種曲折的方式在夢里出現。

潤飾使由于意識與潛意識的對抗造成的夢的片斷性、征候性和暖昧性得到修正、補充、修飾,使夢從無序的混亂狀態變成有序的明晰狀態。一方面這使夢能夠順利地進行和被記憶;另一方面也使潛意識受到軟化和隱藏。

夢是人的潛意識欲望的改頭換面的表達和實現,是受到抑制的潛意識沖動與自我監督力量之間的一種妥協,因而對夢的分析也就是人們通向人的潛意識的最好的途徑。釋夢也是精神分析的主要技術之一。

(6)弗洛伊德式夢的解析的關鍵,在于發現夢境顯性信息背后的象征性,他認為很多夢中的象征符號都與性有關。弗洛伊德對夢的分析其意義當然遠遠不只是提供了一種解釋人的夢心理的觀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了解人的心靈和人的創造的一種途徑。所以,弗洛伊德的夢的學說之所以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就在于它的意義并不只是局限于精神病學、心理學,而是在很多領域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檢驗。

2.焦慮

焦慮是精神分析理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人格發展中和心理活動的動力狀態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焦慮也是弗洛伊德關于神經癥和精神病及其治療的理論核心。

(1)焦慮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是由人體內部器官的興奮所產生。這些興奮是內部或外部刺激的結果,受到自主神經系統的支配。從人格“三我”結構的動力學來看,自我在人格結構中執行著管理和協調的職能。然而,這些要求有時是背道而馳,致使自我力不從心,,從而出現人格不適應的狀態,引起痛苦的情緒體驗,表現為“焦慮”。

(2)焦慮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發出危險信號。當這種信號出現在意識中時自我就能采取措施以對付危險。焦慮所起的作用之所以是必不可少的,即在于提醒人們已經存在內部和外部危險。弗洛伊德根據來源的不同區別了三種焦慮:現實焦慮、神經質焦慮和道德焦慮,對應的根源分別是現實、本我和超我。

現實焦慮是人對一個真實的外部威脅的反應,是人覺察到周圍環境中存在的現實危險所產生的內心緊張、不安和恐懼。在體驗到現實焦慮時,自我的控制能力受到的是外部因素的威脅,而不是內部沖突的威脅,而在另外兩種焦慮中,威脅都是來自內部的。

神經質焦慮是某些具有威脅性的本我沖動突然進入到人的意識層面而產生的反應,其危險在于自我可能會失去對不被接受的本我愿望的控制。神經質焦慮往往由現實焦慮發展而來。弗洛伊德把神經性焦慮具體分為三類:

a.第一二類是期待的恐怖或叫做焦慮性期待,患有這種焦慮的人常以種種可能的災難為慮,將偶然事件視為不祥之兆;

b.第二類是特殊性焦慮,常附著于一定的對象或情景之上,例如坐車怕遭車禍等;

c.第三類是同癔病同時產生的焦慮,其焦慮和危險之間無明顯的關系。

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是由于意識到自己的思想行為不符合道德規范而產生的內疚、羞恥感和罪惡感,即所謂良心的譴責。道德焦慮是伴隨著超我的形成而來的,因為超我過分強大,使個體持續挑戰自己以符合更高的期待,即使這樣的期待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而超我不成熟的人則很少體驗到道德焦慮。道德性焦慮隨著一個人超我發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3.自我防御機制

(1)防御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中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弗洛伊德認為防御是“自我在解決那些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沖突時所使用的全部策略的總稱”。防御機制用來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險、焦慮和不愉快,是自我調整本我和外部現實沖突的一種功能。弗洛伊德描述了包括壓抑在內的9種不同的防御機制,但他并沒有詳細描述除了壓抑之外的其他防御機制。

(2)首次系統地整合防御機制的心理學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她在《自我與防御機制》(1936)一書中進一步擴展和豐富了其父關于心理防御機制的概念。她概括防御機制有五個重要特征:

具有控制沖突及情感的作用;

在潛意識層面進行;

在各種機制之間互有差別;

盡管防御通常帶有精神病癥狀的特點,但它是可逆的;

既是適應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安娜提出,各種防御方式是一個連續譜,一端是精神病性,另一端是成熟性。安娜在其父理論基礎上概括出上述9種防御機制并加以詳細描述;此外,她自己還提出了3種新的防御機制:升華、與攻擊者認同和利他。

(3)防御機制的概念在各個心理學家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情況下,逐漸由原來強調神經癥來訪者潛意識狀態下對焦慮的壓抑擴展至個體為處理沖突而潛意識運用的心理運行機制,成為直接維護心理健康的一種機制。隨著個體的自我發展,其所采用的防御方式也會發展,因此可從不同發展階段將防御機制分為最原始的防御和最成熟的防御。

(4)主要的防御機制類型有以下幾種:

壓抑

a.壓抑(repression)可以說是防御機制中最簡單、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在個體的生活中最早出現的。它是一種主動地、不自覺地將超我不允許的欲望和動機驅逐入潛意識中的過程。

b.壓抑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選擇性遺忘,即有選擇地將不愉快的經驗壓抑在潛意識里,表現出無法回憶。

c.壓抑雖然使自我暫時免于威脅,但這些難以被個體所接受的意念不會消失,它們在潛意識領域里蠢蠢欲動,伺機突破。一旦自我的防御力量減弱,它們就可能卷土重來,所以精神分析重視對夢境、口誤等現象的分析。

d.通過精神分析的處理,一方面可以將這些被壓抑的事物在意識中重現,找到來訪者病癥的癥結所在;另一方面可以將壓抑的東西釋放出來,解放由于壓抑而耗費了大量能量、導致不能正常運作的自我。

投射

a.投射(projection)是個體在潛意識中將自己真實存在的、但若承認就會引起焦慮的事轉嫁于他人。也就是說,明明是自己有不被接受的沖動、思想和行為,卻歸結到別人身上,甚至借此來責難他人。

b.對于投射的生成,弗洛伊德的解釋是:由于現實焦慮比神經性的或道德的焦慮更容易處理,所以,如果將焦慮的來源歸因于外在環境,而不是個人的原始沖動或良心不安,那么個體的緊張就能得到較大程度的舒解。于是自我將神經質的或道德的焦慮轉換成客觀的恐懼,這種轉換的過程就是投射作用產生的基礎。又因為這兩種焦慮都是因為懼怕外來的懲罰而產生的,所以這種轉換并不難,因而投射的功能很容易發生并實現。

c.投射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防御機制。真正的情緒或思想確實是表達出來了,但是對象卻改變了。因此投射至少可以滿足個體的兩個目的:一是可以用較小的危機代替較大的危機;二是由此將沖動發泄出來。

(3)反向形成

有些人將不合乎自己態度的感受用相反的方式顯現出來,這就是反向形成。如何區分個體所表現出的是真正的態度,還是反其道而行的行為呢?這就要看其表現出的行為是不是過于夸張或者極端,是的話往往就是反向形成的產物。反之如果個體是出于某種功利性的目的而刻意違反自己的意愿行事,就不再是一種防御機制了。

(4)轉移或代替

轉移或代替將敵意等強烈的情感從最初喚起的對象轉移到另一個比較不具威脅的對象上,以減輕個體精神上的負擔。有時候情感的轉移也可以指向個體自身,此時就會出現抑郁或自我輕視的思想和行為。

(5)合理化

合理化又稱文飾作用,是指用一種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寬恕的理由來代替自己行為的真實動機或理由,以證明自我的價值感。合理化的目的是使人的心理重新獲得平衡,或是挽回面子、保全自尊。

常見的合理化作用有兩種:

a.“酸葡萄”機制,即希望達到某種目的而未能達到時,便否認該目的的價值和意義。

b.“甜檸檬”機制,因為沒有達到預定的期望或目標,便提高目前現狀的價值或意義,使自己心里好受些。吃不著葡萄,只好吃檸檬,便認為檸檬是甜的。

(6)否認

否認即不承認客觀現實,扭曲對現實的認知,從而不必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法解決的困難和無法達成的愿望,從而減低內心的焦慮。

否認和壓抑不同。壓抑是潛意識的,而否認是在前意識和意識的層次上進行的。否定是一種非常極端的防御方式,它使得人脫離現實而無法發揮正常的功能。然而,自我有時會寧愿處在這種自欺欺人的狀態中,以換來一時的安寧。

(7)升華

升華是指人們將具有威脅性的潛意識沖動轉化成可被接受的社會性行為的過程。弗洛伊德認為,升華是唯一正向積極的防御機制。當人們越經常地使用升華,就會越有生產力。因為這些行為是受贊賞的,而且需要創造力的參與。

五、理論應用

精神分析不僅是一種人格理論,更是一個系統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精神分析人格理論和精神分析療法之間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

1.精神分析療法的原則是直接建立在精神分析有關人格結構和功能理論的基礎上的,而弗洛伊德又在治療來訪者的過程中發展他的人格理論。

2.精神分析的誕生直接推動了以心理觀點來研究和了解精神病理的實踐。

3.現在,以精神分析的理論為取向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已經成為了現代精神醫學及心理治療工作者最廣泛運用的治療方法之一。

(一)臨床領域

精神分析療法的原則在于,通過治療師的分析解釋,幫助來訪者了解自己內心的癥結所在,即潛意識中的欲望、動機等,體會病理與癥狀的心理意義,并經指點與解釋,讓病人獲得對問題的領悟,繼而改善自己的行為模式,從而解除精神癥狀,促進人格的成熟與發展。

1.個體心理治療

早期傳統精神分析:通常來訪者需要多次、歷經數年的咨詢,可以說是非常費時的。近年來的精神分析方法,運用經典精神分析的原則和理念,采用現代的咨詢模式,可以在數月內短期治療。精神分析正在逐漸走向實用、普遍和有效。

2.兒童治療

精神分析作為一種治療技術,最早用于治療成人神經癥。弗洛伊德對于第一例兒童病人“小漢斯”的分析,開啟了兒童分析的先河。此后,經過克萊因和安娜·弗洛伊德等人的發展,不僅使精神分析的發展更上一個新的臺階,而且也將兒童精神分析作為一門學科創建了起來。

兒童分析主要采用游戲治療作為取代自由聯想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游戲治療主要有三個作用:

(1)用作與兒童建立分析性關系的一種方式;

(2)用作觀察的媒介和分析資料的來源;

(3)用作導致兒童頓悟的工具,即兒童透過分析者的解釋,可以頓悟到自己的潛意識。

3.家庭治療

弗洛伊德強調早期發展對人格發展和心理病理的作用,俄狄浦斯情結就是把家庭中的父-母-子關系對子女的人格的影響看做是日后神經癥發生的病理基礎,因此其理論也廣泛應用到家庭治療領域。

4.催眠

催眠(hypnosis)是一種介于清醒和睡眠之間的意識模糊狀態。在精神分析治療師那里,催眠被當作一種喚醒潛意識的有力工具,它能令病人重新回到某些導致患病的經驗中,從而直接面對傷痛,促進病人的康復。因此,有經驗的治療師能直接從進入催眠狀態的病人身上取得潛意識里的信息。不過弗洛伊德認識到了催眠的一大缺陷——只有有限的一部分人對于催眠的暗示反應敏感,因此后來他改用了自由聯想。

(二)健康人格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成熟的人,應該能夠創造性地工作和愛。

1.他認為一個人要想創造性地工作,就應該能夠忍受挫折與困難,因為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一個人應該能夠抗拒分心,并且堅忍不拔。一個人必須能夠快馬加鞭地飛馳到工作場所,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工作本身會涉及專心、努力、計劃、訓練等人格特性。

2.他認為一個人要建立親密且真愛的關系,也需要個體具備許多良好的人格特性。

(三)文化領域

1.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用于分析社會歷史現象,從而使精神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領域。他將人性和人類文明相對立,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特別是性本能;文明或文化就是人類社會生活本身。

2.弗洛伊德的社會文化觀是弗洛伊德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標明精神分析學說由一種潛意識的心理學體系發展成為了一種元所不包的人生哲學,其內容主要包括文明觀、宗教觀、道德觀、藝術觀等。

3.弗洛伊德的思想,從上個世紀初至今,一直在西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弗洛伊德主義滲透到現代主義的思想傾向、藝術文學觀念和創作實踐的各個方面,成為現代主義文化運動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六、理論評價

弗洛伊德最初只是一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但他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了專業學術領域,成為了20世紀為數不多的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人物之一。

(一)學術貢獻

1.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

(1)他將潛意識作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心理活動的復雜性和多維性,拓寬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2)弗洛伊德強調本能的作用,對人們重視生物因素,從生物學的角度理解人格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3)他對性的研究,也沖擊了傳統的、陳舊的性觀念,使人們對性的問題不再感到神秘,促進了性科學的發展。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

(4)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發展的過程中,注意到了心理發展的階段性、每個階段的生理基礎以及教育和訓練在各發展階段中的作用。他對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的劃分也與心理年齡階段的科學劃分有著一致性。這可說是弗洛伊德對心理發展階段理論的貢獻。

(5)弗洛伊德對早期經驗在人格發展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認為早期經驗發生于兒童人格尚未完全發展的時候,更容易產生重大的結果,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經驗產生的心理印記或創傷。

2.精神分析學還是一種深層心理學的分析方法。弗洛伊德先后提出了自由聯想、夢的分析、征候分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方法、手段、技巧,使不可能通過內省、觀察、反思、測量而直接把握的人的潛意識能夠被人們所了解和考察,為人們接近潛意識的深淵提供了方法論啟示。

3.精神分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精神病學的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尤其是對心理治療而言。精神分析是第一個心理病理和心理治療技術的體系,是各種心理治療流派發展的基礎。

4.弗洛伊德的理論不僅僅局限于心理學界,更波及了人類思想領域的各個方面,弗洛伊德主義和新弗洛伊德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在一般意識形態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它不僅影響了西方當代的文學藝術,而且對宗教、倫理學、歷史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理論缺陷

1.首當其沖受到置疑的是弗洛伊德對于人性消極負面的看法。就其核心來講,弗洛伊德的理論主張人性是暴力的、自我中心的和沖動的。他過分看重本能在控制人的行為方面的力量。

2.弗洛伊德過分夸張“性”在人格形成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動力作用,認為一切行動都根源于性驅力,而忽視了社會以及文化的沖擊對于一個人的影響,顯得過于僵化。此外,相當多的學者都不同意在五六歲的時候人格就已經發展定型的看法,認為弗洛伊德忽視了成長以后人格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3.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的嚴謹性也受到了人們的質疑。人們對弗洛伊德理論的攻擊很大一部分是對他的研究方法的攻擊。以現代科學研究的標準來檢驗,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時所使用的方法顯然欠缺嚴謹性。

4.弗洛伊德從本能和心理動力的角度考察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這是富有創造性的。但是,他把文明發展與人性相對立,把人性僅僅理解成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具有濃厚泛性論和生物本能性傾向,是極為片面的。本質上,他的社會文化觀是唯心主義的,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山县| 麟游县| 土默特右旗| 凤山县| 喀喇沁旗| 兰溪市| 卓资县| 响水县| 双城市| 吴旗县| 郧西县| 新干县| 平昌县| 东源县| 榆中县| 通榆县| 衡阳市| 思茅市| 玉山县| 河东区| 策勒县| 磐安县| 南丹县| 河源市| 遂昌县| 承德县| 彰化县| 玉环县| 城固县| 新源县| 东源县| 岳普湖县| 兴山县| 五家渠市| 延长县| 上杭县| 胶南市| 新兴县| 榆中县| 余姚市|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