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明瑞《民法》(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字
- 2021-05-28 21:20:57
第四章 自然人
4.1 復習筆記
一、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1自然人的概念和法律地位
(1)自然人的概念
自然人是指基于自然規律而出生的人,既包括自然受孕而出生的人,也包括通過人工授精等方式而受孕出生的人。
(2)自然人與公民
①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規定享受權利和負擔義務的人。公民是法律上的概念,只強調“人”的國籍、“人”的法律屬性。
②“自然人”的概念強調“人”的自然屬性。
(3)自然人的法律地位。自然人是最為重要的民事主體。
2.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和特點
(1)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或資格。
(2)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權利
①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權利的聯系
民事權利能力是作為民事主體的必要條件。只有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才可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才能享受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
②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權利的區別
a.“民事權利能力”是能夠參加民事活動,享有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b.“民事權利”是民法賦予民事主體實現其利益所得實施行為的界限。權利在本質上是行為的限度,民事權利是權利人意思自由的范圍。
(3)民事權利能力的特點
①民事權利能力是作為民事主體的必要條件。
②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對民事主體資格的確認,不是由當事人自己決定的,它既不能轉讓,也不能放棄。
③民事權利能力既包括享受權利的能力,也包括負擔義務的能力。
④平等性是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根本特點。
3.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取得和終止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體現其主體資格、人的尊嚴和價值,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存在時間與主體的生存時間相一致。
(1)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因出生而取得,出生是自然人取得民事權利能力的法律事實。出生的時間以戶籍證明為準;沒有戶籍證明的,以醫院出具的出生證明為準。沒有醫院證明的,參照其他有關證明認定。
(2)關于胎兒的利益保護。在如何保護胎兒利益上,大致有三種立法例。
①采概括主義,以將來出生時生存為條件,胎兒具有權利能力。如《瑞士民法典》:胎兒,只要其出生時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權利能力的條件。
②規定在某些事項上,視胎兒為出生。如《法國民法典》:在繼承開始時尚未出生,但已懷孕的胎兒,視為在繼承開始前出生。
③既不規定胎兒有條件的有權利能力,也不規定在某些事項上視胎兒為出生,而是在某些事項上對胎兒的利益加以保護。
第一種立法例最有助于保護胎兒的利益。我國現行法采第三種立法例。
(3)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因死亡而終止
①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權利終止的唯一根據。除死亡外,其他法律事實均不能導致自然人權利能力的終止。
②自然人自死亡始即不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不能成為民事主體。
死亡作為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終止的法律事實,應由主張利益的人負舉證責任。
一般情況下,應精確地確定死亡的具體時刻。在某些情形下,自然人死亡的時間不能確定時,應依法律的規定推定其死亡的時間。如《繼承法意見》第2條對“相互有繼承關系的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規定。
(4)自然人死亡后的人格利益保護
死者是否享有人格權有兩種觀點:
①自然人死亡后民事權利能力終止,但某些人格權仍受法律保護,其理論根據有權利存續說、死者人格利益延伸說等。
②自然人死亡后,其民事權利能力終止,死者不具有人格權。
對死者名譽的毀損,或損害死者近親屬的名譽,侵害死者近親屬的權利;或損害死者的名譽,即侵害的是法律應保護的利益。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1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
(1)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與負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是法律賦予的一種資格,既不能放棄,也不能轉讓。
(2)民事行為能力與民事權利能力
民事權利能力為享受權利和負擔義務即成為民事主體的資格。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行為能力的前提,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權利能力實現的條件。如果說民事權利能力是主體存在的必要條件,則民事行為能力是作為主體的充分條件。
2.民事行為能力與意思能力
民事行為能力是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權利和負擔義務的能力,只有對自己的行為后果有判斷能力即具備意思能力的人才能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民事行為能力以意思能力為基礎,有意思能力方有民事行為能力,但就具體人而言,有意思能力者未必能有民事行為能力。
3.民事行為能力與民事責任能力
(1)民事責任能力是指對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廣義的民事違法行為包括侵權行為和債務不履行行為,狹義的民事違法行為僅指侵權行為。我國法律規定的民事行為能力應采廣義理解,原則上無民事行為能力者無責任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有一定的責任能力,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則有完全的責任能力。
(2)民事行為能力與民事責任能力都是以認識能力為條件的,但二者確定的目的不同。由于民事責任能力是決定行為人能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所以一般應以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有無認識能力為判斷標準。
4.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種類
法律依據一般人的智力狀況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不同情況: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可以完全獨立地通過自己行為取得權利和負擔義務的資格。
①年滿l8周歲的自然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②l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自然人只有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才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可以獨立進行一些民事活動,但不能獨立進行全部民事活動的資格。
①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進行的是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②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無民事行為能力
無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權利和負擔義務的資格。
①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②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所獨立實施的行為只要有利于本人又不損害社會利益,無礙于交易安全,也應當有效。
5.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狀況的宣告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法律賦予的,非依法定條件和程序任何人不得剝奪和限制。
(1)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經利害關系人申請;
②被申請人為精神病人;
③由人民法院宣告。
(2)非經人民法院宣告,任何機關或個人不能認定某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3)被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其健康恢復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的行為或者完全能夠辨認自己的行為,也須經法院宣告其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法院宣告不能認定其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三、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1宣告失蹤
(1)宣告失蹤的概念和意義
①宣告失蹤的概念
宣告失蹤是指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間的人為失蹤人的制度。
②宣告失蹤的意義
自然人下落不明后,其參與的法律關系處于不確定的狀態,如財產可能無人管理,債務無法清償。這既不利于本人,也不利于他人。法律設宣告失蹤制度的目的,在于結束因自然人下落不明而發生的財產關系不確定的狀態,以保護失蹤人和其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
(2)宣告失蹤的條件和程序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期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算。條件和程序如下:
①須經利害關系人申請
a.申請宣告失蹤的利害關系人,包括被申請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其他與被申請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b.利害關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請宣告自然人失蹤的申請書中應當寫明失蹤的事實、時間和請求,并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機關關于被申請人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
c.宣告失蹤的規定為任意性的,未經利害關系人申請,法院不得依職權主動宣告自然人為失蹤人。
②須被申請人下落不明滿2年
只有下落不明滿2年的自然人,才可被申請宣告失蹤。一般情形下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被申請人音訊消失之次日起算。
③須由人民法院依特別程序宣告
宣告自然人失蹤為法院的職權,其他任何機關不得為之。
(3)宣告失蹤的法律后果
經人民法院宣告為失蹤人的,應為其指定財產代管人。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議的,沒有以上規定的人或者以上規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負有管理失蹤人財產的職責。
(4)失蹤宣告的撤銷
①被宣告失蹤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的下落,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失蹤宣告。
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撤銷失蹤宣告的,人民法院應做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
③失蹤宣告一經撤銷,財產代管關系即終止,代管人應停止代管行為。
2.宣告死亡
(1)宣告死亡的概念和意義
①宣告死亡的概念
宣告死亡是指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間的自然人為死亡的制度。
②宣告死亡的意義
宣告死亡制度的目的是為了結束自然人失蹤而使其參與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不穩定狀態,以保護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和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③宣告死亡和宣告失蹤
a.宣告死亡制度的設計是基于失蹤人不可能生存,它不同于宣告失蹤。宣告失蹤的制度設計是基于失蹤人可能生存,其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失蹤人的財產利益,結束因失蹤而造成的財產關系的不確定狀態。
b.二者的目的不同,相互間并無必然的聯系,符合宣告失蹤條件的,可宣告失蹤,而不能宣告死亡;符合宣告死亡條件的,可宣告失蹤而不宣告死亡,也可直接宣告死亡而不必先宣告失蹤。
(2)宣告死亡的條件和程序
①須經利害關系人申請
只有利害關系人才可申請宣告被申請人死亡。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的順序是:a.配偶;b.父母、子女;c.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d.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②須被申請人下落不明滿法定期間
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才可以申請宣告其死亡:
a.下落不明滿4年的;
b.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曰起滿2年的。
③須由人民法院宣告
宣告死亡,只能由法院為之。
(3)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①通說認為,自然人被宣告死亡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力,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一樣是民事權利能力終止的原因。
②實際上,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的效力并非完全相同。就被宣告死亡的人在其住所地參與的民事法律關系而言,宣告死亡會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后果,如婚姻關系終止、財產繼承開始。就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終止來說,宣告死亡不能成為其根據。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4)死亡宣告的撤銷
①宣告死亡只是推定死亡,被宣告死亡的人可能并未死亡。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②申請撤銷死亡宣告的利害關系人不受順序限制。
③死亡宣告一經撤銷,發生以下效力:
a.在財產繼承方面,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要求返還財產的,其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還。
b.在婚姻關系方面,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夫妻關系自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離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則不能認定夫妻關系自行恢復。
c.在父母子女關系方面,撤銷死亡宣告后,父母子女關系當然自動恢復。但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的,則收養有效,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銷后,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的,一般不應準許,但收養人與被收養人同意的除外。
四、監護
1監護的概念和意義
(1)監護的概念
監護是對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設立監護人,以監督和保護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合法權益的制度。
(2)監護的意義
設置監護制度是為了保護被監護人的利益。監護人應監督被監護人和約束被監護人的行為,避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不法行為而損害他人利益,因此監護制度對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3)監護的特點
①被監護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
②監護人須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③監護人的權利義務由法律直接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約定。
2.監護人的設立
監護人的設立,在各國法上一般有三種:法定監護,即由法律直接規定監護人;指定監護,即由法院或者有權指定的機關指定監護人;遺囑監護,即未成年人的父母在其遺囑中為未成年人指定監護人。
(1)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設立
①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
未成年人一經出生,其父母就當然地是其監護人。
②未成年人的近親屬擔任其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應由未成年人的下列近親屬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a.祖父母、外祖父母;b.兄、姐。近親屬擔任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也是其法定義務。
③未成年人的其他親屬、朋友擔任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除近親屬外,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也可以擔任監護人。但其他親屬、朋友不屬于法定監護人,
其他親屬、朋友擔任監護人須具備兩個條件:a.其本人愿意承擔監護責任;b.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
④由有關組織擔任監護人
在沒有上列親屬、朋友擔任監護人時,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2)精神病人的監護人的設立
①精神病人的近親屬擔任其監護人
精神病人的近親屬依下列順序為其法定監護人:a.配偶;b.父母;c.成年子女;d.其他近親屬。
近親屬間可以協商確定監護人。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②其他親屬、朋友擔任監護人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也可以擔任監護人,但其不為法定監護人,其擔任監護人需愿意承擔監護責任并經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
③有關單位擔任監護人
沒有上述人員擔任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3.監護人的監護職責
(1)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
監護人應當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維護被監護人的人身利益,防止和避免被監護人受到來自自身、他人的人身傷害或者自然傷害。監護人應當照顧好被監護人的生活,不得遺棄和虐待被監護人。
(2)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是被監護人財產的合法管理人,應管理和保護好被監護人的財產,維護被監護人的合法財產權益。監護人對被監護人財產的管理,應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除基于被監護人的利益考慮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3)管理和教育被監護人
監護人不僅應保護好被監護人免受侵害,而且也應管理好被監護人,約束被監護人的行為,防止和避免被監護人對他人造成損害。
(4)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和進行訴訟
被監護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應代理其進行各項民事活動;被監護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其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活動,須由監護人代理或者征得監護人的同意。
4.監護人的更換和撤換
(1)監護人的更換
①監護人的更換是指在監護人無力承擔監護責任時,經其請求由有關單位或者人民法院更換他人為監護人。在監護人無力承擔監護責任時,其可以請求有關單位或者法院另行指定他人擔任監護人,有關單位根據情況另行指定監護人,對指定不服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②監護人被指定后,不得自行變更。擅自變更的,由原被指定的監護人和變更后的監護人承擔監護責任。
(2)監護人的撤換
①監護人的撤換是指對不履行監護職責的監護人,經有關人員或有關單位申請,由人民法院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另行指定監護人。
②履行監護職責既是監護人的權利,也是監護人的義務。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的保護;同時其不履行監護義務的,也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④為保護被監護人的利益,對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監護人,法律規定可以擔任監護人的其他人員或者單位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也可以要求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另確定監護人。
5.監護的終止
監護的終止,即監護關系的消滅。
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自被監護人成年時起,監護自然終止。若該未成年人為精神病人,則應于其成年時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同時指定監護人。
對精神病人的監護,自該被監護人精神健康完全恢復被宣告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時,監護即終止。
五、自然人的住所和身份證
1自然人的住所
(1)住所的概念
①住所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主要基地和中心場所。自然人的住所,是指自然人生活和進行民事活動的中心場所。
②居所為自然人居住的場所,不論因何目的居住在某處居住多長時間,該處所均為該自然人的居所。而住所必須為自然人經常居住的處所。一個人可有多個居所,但只能有一個住所。
(2)住所的確定
①《民法通則》第15條規定:“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蔽覈匀蝗说淖∷鶎儆诜ǘㄗ∷?。
②經常居住地,是指自然人離開住所地后連續居住1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治病的除外;自然人由其戶籍所在地遷出后至遷入另一地之前,無經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戶籍所在地為住所。
(3)住所的法律意義
①確定民事主體的狀態。如確定某一自然人是否失蹤,以離開住所無消息為準。
②確定某些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終止和履行。
③確定有關民事事項的管轄。
④確定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的準據法。
2.自然人的身份證
(1)身份證是證明自然人身份的有效法律文件。
能夠證明自己的身份的法律文件主要是戶籍和居民身份證。居民身份證登記的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住址等。姓名能夠證明自己就是相應法律關系的主體,出生日期能夠證明其民事行為能力,住址則涉及住所。
(2)自然人辦理有關的民事或與民事有關的事務時,可以出示身份證,以證明自己的身份和相應資格。
- 樂黛云、陳躍紅等《比較文學原理新編》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244二外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河南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經濟師《郵電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
- 鄭振龍《金融工程》(第2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王寧《古代漢語》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全國名校微觀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適用于考卷中僅含微觀經濟學的名校)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插圖修訂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課后習題詳解
- 朱永濤《英美文化基礎教程》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佳姓骖})+模擬試題】
- 易綱《貨幣銀行學》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王宏建《美術概論》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刑事訴訟法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