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8.2 課后習題詳解

1.刑事證據的概念。

答:(1)刑事證據的含義

凡是與案件有關聯、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新《刑事訴訟法》規定“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2)證據的特征

證據的特征,又稱證據的屬性,是指證據之所以成為證據的基本屬性,與證據是否被采納沒有關系。證據的特征包括客觀性和關聯性。至于合法性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證據可否采信作為定案證據的依據,決定的是證據的可采性而不是證據本身。

客觀性

證據的客觀性,是指證據是外界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主觀想象、猜測和捏造的事物。

關聯性

關聯性也稱為相關性,是指證據必須與訴訟中的待證事實有關,從而具有能夠證明待證事實的屬性。

(3)刑事證據的證明力與證據能力

證明力是指證據對于待證案件事實的證明作用。

刑事證據的證據能力又稱為證據資格,是指證據材料在法律上被允許作為證據的資格。

某一材料要作為證據,除必須具有證明力外,還必須具有法律上的資格,被法律所容許,即證據應當依法收集、審查和運用,必須符合法定形式。

2.刑事證據的種類。

答: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8條第l款規定:“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1)物證

物證是指能夠證明案件事實情況的一切物品和痕跡。物證在刑事訴訟中運用最為廣泛,是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物質特征來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這是物證區別于其他證據的特征。

(2)書證

書證是以文字、圖畫、符號所記載的內容證明案件事實情況的書面材料或其他物品。

(3)證人證言

(4)被害人陳述、供述和辯解

被害人陳述,是指被害人就自己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事實和所了解的犯罪嫌疑人的情況向有關機關和人員所作的陳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公安、司法機關承認自己犯有罪行和關于犯罪具體過程、情節的敘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解,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否認自己有犯罪行為,或者雖然承認自己犯了罪,但有依法不應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有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等情況所作的申辯和解釋;

(5)鑒定意見

鑒定意見是指鑒定人在訴訟活動中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后得出的結論性意見。

(6)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筆錄

勘驗筆錄

勘驗筆錄,是指偵查人員在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痕跡、尸體等勘查、檢驗中所作的記載,包括文字記錄、繪圖、照相、錄像、模型等材料。勘驗筆錄可以分為現場勘驗筆錄、物證檢驗筆錄、尸體檢驗筆錄等。

檢查筆錄

檢查筆錄,是指偵查人員為確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傷害情況或生理狀態,而對他們的人身進行檢驗和觀察后所作的記載。

辨認筆錄

辨認筆錄,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證人按照法定程序對可能與案件相關的人、物或者場所進行辨認時由司法人員所作的記錄。

偵查實驗筆錄

偵查實驗筆錄是偵查實驗過程及結論的載體,是偵查人員按照法定格式制作的。用于描述和證明實驗過程中發生的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狀況的書面記錄。

(7)視聽資料

視聽資料,是指以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或其他高科技設備所存儲的信息證明案件事實情況的資料。

(8)電子數據

刑事訴訟電子數據,是指與事件事實有關的電子郵件、網上聊天記錄、電子簽名、訪問記錄等電子形式的證據。

3.刑事證據的分類。

答:刑事證據的理論分類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原始證據與傳來證據

根據證據來源的不同,可以將證據分為原始證據與傳來證據。原始證據是指直接產生于待證事實的證據,即從第一來源直接獲得的證據。反之,不是直接產生于待證事實,不是從第一來源直接獲得,而是由第一來源經過傳抄、復制或轉述后獲得的,就是傳來證據。

(2)言詞證據與實物證據

根據證據表現形式的不同,可以將證據分為言詞證據與實物證據。言詞證據,是指以人的陳述形式所表現的各種證據,如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等。實物證據,是指以客觀存在的物體作為證據事實表現形式的各種證據,如物證、書證。

(3)有罪證據與無罪證據

根據證據對案件事實所起證明作用的不同,可以將證據分為有罪證據與無罪證據。凡是能夠證明犯罪事實存在和犯罪行為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實施的證據,都是有罪證據。從內容上看,有罪證據既包括證明被告人有從重情節的證據,也包括證明被告人有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情節的證據。相反,凡是能夠否定犯罪事實存在或者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都是無罪證據。

(4)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

根據證據與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關系,可以將證據劃分為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凡是能夠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都是直接證據。案件主要事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犯罪行為是否發生;二是該犯罪行為是否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為。凡是不能單獨直接證明,需要和其他證據結合起來才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都是間接證據。

4.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與舉證責任。

答:(1)兩者的含義

證明責任是指公安、司法機關所負有的收集并運用證據查清、闡明和確認案件事實的責任。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均負有證明責任。《刑事訴訟法》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明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

舉證責任是指刑事訴訟中有關機關、當事人所負有的向法院提供證據以說明其訴訟主張成立的責任。舉證責任是存在于審判階段的法律責任。在法院審判案件的過程中,為了說明自己的訴訟主張成立,有關機關和當事人需要向法院提出證據。如果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即有責任提供證據的一方不能提供證據,或者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其訴訟主張,沒有完全履行舉證責任,其訴訟主張就不會被法院接受,將承擔敗訴的法律后果。

(2)兩者的聯系

舉證責任與證明責任的聯系是很緊密的:

兩者都是查明案件事實過程中的責任,都需要運用證據來完成。

如果承擔責任的主體在實踐中沒有完成證明或者舉證,都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

(3)兩者的區別

證明責任只能由公安、司法機關承擔,舉證責任可以由檢察機關承擔,也可以由當事人承擔;

在偵查、起訴和審判階段,都有證明責任,而舉證責任只存在于審判階段;

在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一般由控訴方承擔,而證明責任則由在不同訴訟階段上對案件有處置權的公安、司法機關承擔。

5.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準。

答:(1)證明標準的含義

證明標準,又稱證明要求,是指公安、司法人員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應達到的程度,即證據達到什么程度,方可進行某種訴訟活動或者作出某種結論。

(2)證明標準的規定

在我國,公訴案件大體要經過立案、逮捕、移送審查起訴、提起公訴和判決幾個處理階段(活動)。對每一階段(活動),法律都規定了一定的證明標準。法律規定的這些證明標準包括:

立案的證明標準。《刑事訴訟法》第ll0條規定:“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可見,立案的證明標準是“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逮捕的證明標準。《刑事訴訟法》第79條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可見,逮捕的證明標準較立案的證明標準有所提高。

移送審查起訴的證明標準。《刑事訴訟法》第160條規定,對于偵查終結的案件,應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才可以移送檢察院審查決定是否提起公訴。此時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判斷主體是偵查機關,不具有實體判決的意義。

提起公訴的證明標準。《刑事訴訟法》第172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起訴決定。從法律規定來看,提起公訴的證明標準與移送審查起訴的證明標準是相同的,都是“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此時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僅僅是檢察機關的判斷。

有罪判決的證明標準。《刑事訴訟法》第195條第l項規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據此,有罪判決的證明標準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若證據不足,達不到此標準的,應判決無罪。認定被告人有罪是經過庭審由法庭確定的,具有實體上的決定意義,體現了人民法院的定罪權。

死刑判決的證明標準。《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第5條第l款規定:“辦理死刑案件,對被告人犯罪事實的認定,必須達到證據確實、充分。”

此外,對于以下事實的證明也必須達到此標準:

a.被指控的犯罪事實的發生;

b.被告人實施了犯罪行為與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的時間、地點、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節;

c.影響被告人定罪的身份情況;

d.被告人有刑事責任能力;

e.被告人的罪過;

f.是否共同犯罪及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

g.對被告人從重處罰的事實。

6.如何建立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答:(1)嚴禁非法取證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0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這一規定確立了嚴禁非法取證的原則。

(2)非法收集的證據的效力

《刑事訴訟法》第54條規定:

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

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3)排除非法證據的具體方法

人民檢察院接到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發現偵查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應當進行調查核實。對于確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對于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法庭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認為可能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情形的,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證據。在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的過程中,人民檢察院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對于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者不能排除存在《刑事訴訟法》第54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4)我國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構建

《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了兩大類非法證據,即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

第1條即明確規定:“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屬于非法言詞證據。”

第14條對于非法實物證據也首次作了規定:“物證、書證的取得明顯違反法律規定,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否則,該物證、書證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基本框架。

(5)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意義

采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維護憲法尊嚴,保障公民合法權利的要求,也是保障訴訟程序公正,防止冤假錯案發生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司法人員嚴格執法,提高總體辦案水平。

實踐中,非法采取強制措施、非法搜查、非法扣押等非法偵查手段的濫用,嚴重侵犯了公民的憲法權利,已成為我國刑事司法領域制約法治化、民主化進程的主要癥結。要制止這些行為,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全面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因為,非法取證的目的并非在于實施這種非法行為本身,而是利用這些證據將被告人定罪。所以,制止這種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是使這一目的不能實現。也就是說,無論言詞證據,還是實物證據,只要是通過非法方法取得的,均應加以排除,不得作為證據使用。當然,為了實現犯罪控制與人權保護之間的平衡,應就非法獲得的實物證據是否采用賦予法官一定的裁量權。

7.如何理解口供自愿規則以及口供補強規則?

答:(1)口供自愿性規則及其保障

從保障人權、解決刑訊逼供以及以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口供問題出發,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行使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有多種方式,最常見的是運用沉默權和供述自愿規則。不被強迫自證其罪是一項權利,沉默權是這一權利的表現形式,供述自愿規則是實現這個權利的方法。

新《刑事訴訟法》首次提及了不被強迫自證其罪原則。為了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強迫自證其罪,防止偵查人員以刑訊逼供等違法方式收集犯罪嫌疑人口供,應制定自愿供述的保障措施。包括:

履行告知義務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前,應當告知其不被強迫自我歸罪的權利以及如果供述將帶來的法律后果。

建立訊問時律師在場制度

實現羈押處所的中立化

建立錄音錄像制度

(2)口供補強規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3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上述法律規定確立了我國的補強證據規則,是指僅憑被告人供述不可定罪,只有被告人口供時,還必須有其他證據佐證,才可能定罪。

其意義不僅在于防止以口供為中心的偵查活動導致的對公民權利的侵犯,而且也有利于防止被告人為及早解脫訟累或其他原因而自我歸罪。

8.如何理解最佳證據規則、傳聞證據規則、意見證據規則?如何理解推定與司法認知?

答:(1)最佳證據規則

最佳證據規則適用于書證,是指原始文字材料作為證據其效力優于其復制品的效力,因而是最佳的。

最高法司法解釋規定:“收集、調取的書證應當是原件。只有在取得原件確有困難時,才可以是副本或者復制件。收集、調取的物證應當是原物。只有在原物不便搬運、不易保存或者依法應當返還被害人時,才可以拍攝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內容的照片、錄像。”

(2)傳聞證據規則

傳聞證據規則是英美法系中的一項證據規則,指非證人直接當庭陳述及無法質證的證言不得作為證據使用。

傳聞證據規則的理由:

a.由于證據材料受到了不適當的主觀傾向的污染,存在著復述不準確或偽造的可能。

b.傳聞證據是未經宣誓提出的,又不受交叉詢問,其真實性無法證實。

c.傳聞證據并非在裁判官前之陳述,違背了直接言詞原則,同時也侵犯了對方的對質權。

中國刑事訴訟法關于傳聞證據規則的規定

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傳聞證據規則。司法實踐中,這種傳聞證據的使用未得到禁止。

(3)意見證據規則

意見證據規則,是指證人作證只能陳述自己體驗的過去的事實,而不能將自己的判斷意見和推測作為證言的內容。

意見證據規則確立的理由是:

a.認定事實、作出判斷系法官職責所在,證人的責任在于提供法官判斷事實的材料,而不能代行法官的判定職能。

b.法庭需要證人提供其經驗事實,而意見和推測并非證人的體驗,因此在證據上并無用途,而且容易導致立法混亂,可能會因提供有偏見的推測意見而影響法官客觀、公正地認定案件事實。

《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第12條第3款規定:“證人的猜測性、評論性、推斷性的證言,不能作為證據使用,但根據一般生活經驗判斷符合事實的除外。”

(4)推定和司法認知

推定與司法認知是審判活動中重要的認證與審判方式,是證據規則的重要內容。推定與司法認知的對象,是無須證據證明的事實。

在我國刑事訴訟中,有必要建立以下推定:

a.絕對推定。包括:

第一,了解我國法律的推定。推定在我國領域內的人都了解我國法律規定,辯護方不得以不知道法律規定作為辯護理由。

第二,精神健全的人自愿并故意所作的行為,推定其預知其行為的后果。

第三,法院判決生效后,推定其為正確。

b.可反駁的推定。包括:

第一,非法行為是基于非法目的進行的。

第二,持有最近被非法行為取走的物品的人是非法行為的行為者或者銷贓者或者買贓者。

第三,身體精神健全。

第四,收到信件。一封以恰當方式郵出的信件可以推定已被收信人按時收到。

第五,知情推定。根據某種狀況、狀態、價格而推定行為人是知情的。

第六,某人持有或行使所有權的物品屬該持有人所有。

第七,拒不回答不涉及案情問題的被嫌疑人,可作出對其不利或不清白的推定。被嫌疑人拒不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年齡等不涉及案情的一般性問題,可以對其作出不利或不清白的推定。

第八,排除違法阻卻事由以及責任阻卻事由。

對于司法認知的范圍也應作出規定。在證據法中,可確立的司法認知的范圍包括:

對于常識性或者已經被確證的事實,由法庭直接認定,而不需要進一步加以證明。具體而言,可以采用司法認知的事項主要包括屬于常識性的事實、其他判決認定的事實、法庭認為其他可以采用司法認知的事實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城县| 靖安县| 平乡县| 西平县| 新晃| 柳河县| 石棉县| 神农架林区| 定远县| 南澳县| 邻水| 开阳县| 木里| 佛坪县| 军事| 灵石县| 四平市| 定襄县| 通渭县| 青海省| 锦屏县| 团风县| 南城县| 松桃| 甘德县| 张家口市| 岐山县| 始兴县| 潜山县| 南陵县| 红原县| 宁波市| 安康市| 遵化市| 铜山县| 米林县| 泰州市| 叙永县| 宝坻区| 建瓯市| 罗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