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課后習題詳解

1.什么是環境保護法?有何特點?它與經濟法、行政法、勞動法、民法和刑法有何區別?

答:(1)環境保護法,是指調整因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環境保護法的特點包括:

科學技術性

a.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如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相協調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原則,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原則等,以及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征收環境資源保護費、公眾參與等制度,都體現環境保護法的科學性。

b.環境保護法中有關保護自然資源和防治環境污染的許多措施,如水土保持、土地復墾、植樹種草、物種保護、污染物總量控制、排污許可和大量的環境保護標準等都體現了環境保護法的技術性。

綜合性和廣泛性

a.從形成的基礎看,環境保護法是以法學和環境科學為基礎,是鄰近諸部門法和有關自然科學相互交叉、滲透的產物。

b.從法律規范的種類和性質看,既有等實體法規范,也有與之相對應程序法規范。

c.從立法機關的種類和地位看,既包括中央最高權力機關和最高行政機關,以及各部、委(局),也包括地方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

d.從調整的社會關系所涉及的方面看,包括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貿易、交通以至國際交往等社會生產、生活各方面。

e.從保護對象看,環境保護法保護的范圍包括14種環境因素。

f.從調整方法看,是綜合型、多種多樣的。

g.從監督管理部門看,有多個依法行使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權的行政部門。

可持續發展性

a.從立法目的看,經修訂后于1999年年底頒布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和以后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以及2001年新頒布的《防沙治沙法》等,都明確規定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b.從法律原則看,如前所述,有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相協調原則和預防為主原則等。

c.從法律制度看,有環境影響評價、征收生態補償費、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淘汰落后設備工藝和實行清潔生產等。

d.從保護和防治措施看,有鼓勵開采和使用清潔能源、推廣清潔生產工藝,禁止生產、使用有毒建筑裝修材料,在長江和黃河上、中游全面停止砍伐林木、保護濕地、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把生態恢復和建設列為開發大西北的首要措施等。

e.從法律責任看,普遍規定了責令限期改正、責令補種、責令限期治理,停業、關閉污染嚴重的企業等行政處罰形式。

(3)環境保護法與其他部門法的區別

環境保護法與經濟法的區別表現在:

環境保護法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是將其作為環境要素,著眼于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改善,目的主要是為了生態效益;經濟法對上述自然資源的保護,是將其作為“財源”,目的主要是為了經濟利益——利潤。

環境保護法與行政法的區別表現在:

環境保護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也含有經濟關系和行政關系,但主要是環境保護關系;環境保護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所涉及的行政關系,都是在保護和改善環境中產生,而且都是起著次要、輔助的作用的關系,有的環境保護關系并不包含行政關系。

行政法是調整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國家機關相互之間、國家機關同企業事業單位以及與公民個人之間的行政關系。

環境保護法與民法的區別表現在:

環境保護法對水、土地等環境因素的保護,是著眼于各種環境因素之間以至每種環境因素內部的相關聯性。一旦某種環境因素脫離了環境,就會喪失這種功能和作用,不再是環境保護法的保護對象;

民法對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等的保護,是著眼于保護其所有權、使用權關系,并不以其相關聯性為條件,也不是以維持生態平衡和發揮其生態功能為宗旨。

環境保護法與勞動法的區別表現在:

環境保護法所防治的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電磁波輻射污染等,是防止其對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污染和危害。這些有害物質和能量,是人們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時向周圍環境中排放,使環境質量下降進而危害在環境中的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勞動法是防止勞動、工作過程中不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衛生條件和勞動防護標準,從而避免勞動、工作場所內產生的有害物質和能量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環境保護法與刑法的區別表現在:

從行為特征來看,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或生命安全的危害是間接的,而刑法案件中的行為時直接危害人體健康或生命的。從主觀狀態來看,環境污染犯罪的主管心態只能是間接故意,而刑事犯罪的主觀心態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間接故意。從社會評價和刑罰的輕重看,社會對環境污染犯罪的否定評價比傷害、殺人等犯罪要輕,對其刑罰也有很大差別。

2.環境保護法的目的是什么?試述其中的“一元論”與“二元論”的利弊。

答:(1)根據《憲法》、《環境保護法》和各種環境保護單行法的規定,實現環境保護法兩項任務的目的是“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保障人體健康”與“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環境保護法的雙重目的,也稱“二元”目的論。在國外,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對環境保護法目的的規定與我國不同,以保障人體健康為環境保護法立法的唯一目的,也稱一元論。

“二元目的論”在現階段的情況下往往會為某些企業不顧環境保護而追求經濟發展提供了借口,不利于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而“一元目的論“只注重保障人類健康,忽視了經濟發展對環境保護的積極作用,也是不利的。因此,必須將保障人體健康和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二者有效的結合起來,才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搞好環境保護。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大大少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低,國家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增加環境保護投入。這些國情決定了我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只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解決環境問題,也即“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因此,我國的“經濟建設絕不能以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為代價,不能把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對立起來或者割裂開來”。

3.什么是環境保護法的兩項任務?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是“并重”還是以防治污染為重點?并闡述其理由。

答:我國環境保護法的任務,一般規定在《憲法》、《環境保護法》和各種環境保護單行法中,《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也做了規定。

(1)我國環境保護法具有下列兩項任務:

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現行《憲法》明確將環境區分為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并突出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它對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等,是作為環境因素加以保護,并且主要是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強調要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防治環境污染和危害就是指防治在生產建設和其他活動中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對環境的污染,以及防治噪聲、振動、電磁波輻射對環境的危害。

(2)我國環境保護法中規定的兩項任務是必須同時進行的,對我們目前的環境保護工作來說都很重要,但是針對我們目前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現狀來說,應當以預防為主,防止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相互協調。

4.什么是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體制?“統管”與“分管”部門的關系如何?試論該體制的完善。

答:(1)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體制是指國家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機構的設置,以及這些機構之間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權限的劃分。我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體制為統一監督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監督管理相結合的體制。具體包括: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2)統管部門與分管部門的關系

統管部門與分管部門都是環境保護方面的行政執法機關。

統管部門與分管部門的執法地位平等,不是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因而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在行政執法上都是代表國家有關行政機關行使行政執法權,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它們之間只有在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分工上有區別,即監督管理的對象和范圍有差異,其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性質和目標是一致的。

(3)《環境保護法》關于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體制的規定尚不具體,對統管與分管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職責權限的劃分還不夠詳盡,一些自然資源保護單行法對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體制也缺乏相應的條款和明確的規定,致使一些地方、部門之間依然存在互相推諉等不良現象。

要解決好上述問題,關鍵在于深化體制改革,按照區域生態系統管理方式,逐步理順部門職責分工,增強環境監管的協調性、整體性。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其次,提高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部門領導人員的責任感,努力克服一些部門的本位主義、山頭主義具有現實的意義。最后,還要通過修訂、制定有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加以規范。

5.我國環境保護法的適用范圍是什么?“域外效力”原則有何意義?對人的適用范圍應遵循哪個原則為好?

答:環境保護法的適用范圍,是指環境保護法在哪些地方和在什么時間對哪些人有效的問題。或者說,是指環境保護法在空間的適用范圍,對人的適用范圍和在時間上的適用范圍。又稱環境保護法的效力范圍。

(1)環境保護法的適用范圍包括:

環境保護法在空間的適用范圍為:

a.全國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b.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規章的效力及于該地區。

c.我國某些環境保護法律具有“域外效力”。

d.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效力優于國內法。

e.國內跨區域環境保護法的適用。

對跨行政區域環境保護糾紛案件需要給予行政處罰如何適用環境保護法的問題,原則上應以環境保護違法行為發生地的法律給予行政處罰。

環境保護法對人的適用范圍為:

a.對我國公民的效力

我國環境保護法作為部門法,一律都適用于我國公民和單位。

b.對外國人的效力

在我國境內的外國人必須遵守環境保護法。根據國際慣例和條約,外國代表和依國際條約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人,我國法律一般對其不具約束力,但如果嚴重污染或者破壞環境必須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時,可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關于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外實施危害環境的犯罪行為,若依照《刑法》規定應處以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對其適用環境保護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規定該行為不屬于犯罪因而不應受刑罰的除外。

環境保護法在時間上的適用范圍為:

a.環境保護法生效時間的三種形式:立即生效;公布之日起一定期限后生效;頒布試行之后經過一定時間修改才正式生效。

b.環境保護法失效時間的三種形式:經修訂的法律明文規定在該法施行之日起相應的原法同時廢止;規定與新法相抵觸的原法律規范失效;隨著新法的施行原有同類法律自行失效。

c.我國環境保護法一般是沒有溯及力的。

(2)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增多,為防止域外單位或者個人危害我國環境保護權益,國家的某些環境保護法律也適用“域外效力”原則,即可在本國領域外生效的原則。

《海洋環境保護法》和《刑法》就屬于這類法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2條第3款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以外,造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污染的,也適用本法。”就是說,在我國管轄海域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包括我國和外國的單位或者個人)實施了污染損害我國海洋環境的行為,我國有關機關可依據該條法律規定追究其責任。

(3)以屬地主義為主,以屬人主義和保護主義為輔。即以屬地主義為基礎,把屬地主義、屬人主義和保護主義三者結合起來的原則。這樣可以克服各單個原則的不足,是一種集各單個原則優點的綜合型原則,因而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原則,我國也是如此。

6.為什么說環境保護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有何意義?

答:(1)環境保護法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主要是由于它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特殊性決定的。環境保護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調整因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所產生的社會關系。

把環境保護法納入經濟法或者行政法中,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部門法主要是根據調整不同的社會關系來劃分的。環境保護法與經濟法、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經濟關系,即國家與經濟組織之間、經濟組織與經濟組織之間,以及它們與公民個人之間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經濟關系;行政法是調整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國家機關相互之間、國家機關同企業事業單位以及與公民個人之間的行政關系。

環境保護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也含有經濟關系和行政關系,但主要是環境保護關系;環境保護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所涉及的經濟關系和行政關系,都是在保護和改善環境中產生,而且都是起著次要、輔助的作用的關系,有的環境保護關系并不包含經濟關系或者行政關系。這些,都使環境保護法區別于經濟法、行政法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2)弄清環境保護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有利于正確理解該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以至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環境保護領域中加強法制建設;還有利于促進環境保護法體系及其法學體系的完善。

7.試論我國環境保護法體系的完善。

答:(1)我國環境保護法體系已日臻完善。表現在國家已修訂了試行多年的綜合性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保護法體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各層次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和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規章發展迅速,并已具備相當的規模,調整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環境保護實體法、程序法也基本配套,使環境保護執法、司法部門有法可依;近年修訂和新頒布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更有力地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環境保護法已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重視和遵守。

(2)但是,我國環境保護法體系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如下:

現行《環境保護法》亟待修訂,使其更充分體現《里約宣言》的思想和新形勢下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使所設置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更能體現綜合性基本法和既防治環境污染也防止生態破壞的特點,一些環境保護單行法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制定的,其中有不少內容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的需要;

某些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一些已頒布多年的環境保護單行法尚待制定相配套的實施條例、細則;

某些自然資源法中的自然資源保護條款偏少,在監督管理體制和法律制度方面也有待做出明確規定;一些新出臺的法律制度尚缺乏與之相配套的法律責任規范;

如何運用價值規律和經濟手段保護和改善環境,充分體現新形勢下環境保護工作的“三個轉變”,提供公眾參與的法律保障,加大處罰力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監督機制等,都是進一步完善我國環境保護法體系亟待解決的課題。

8.環境保護法體系與環境保護法學體系有何關系?弄清兩者的關系有何意義?

答:(1)環境保護法體系與環境保護法學體系關系十分密切,前者為后者提供了研究、發展和完善的基礎,后者為前者的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以及自身的完善提供理論指導。

(2)兩者也存在以下的區別:

從其存在的形態看,環境保護法體系屬于上層建筑中的制度部分;環境保護法學體系則屬于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部分。這一區別意味著,每一個國家客觀上只存在一種環境保護法體系,但卻可以并存多種環境保護法學體系。

從其內容看,環境保護法學體系既包括對正在實施的現行中國環境保護法的研究,也包括對舊中國以至歷代中國環境保護法規范的研究,既包括對中國環境保護法的研究,也包括對外國以及國際環境保護法的研究。環境保護法體系則與此不同,它只能包括現行的中國環境保護法。兩種體系的這種區別,要求人們從我國實際出發,遵守“基礎”與“指導”的關系,區別國內與國外法的不同適用范圍,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從結構看,環境保護法體系注重法律文件、法律規范的層次、地位和效力等級,每一個環境保護法律文件在結構上嚴格依照章、節、條、款設置。環境保護法學體系則比較注重學科體系的邏輯性,前后章、節的關聯性和分工。兩種體系的這些區別,要求人們在設置法律文件的框架和法學學科體系時,遵守已經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勇于創新。

從效力看,組成環境保護法體系的法律文件或者法律規范(除正在制定并即將頒布的法律草案之外),都是具有法律的國家強制力的,未經法定程序,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修改、廢止或者自行設置新的法律規范。環境保護法學的研究范圍和分科則具有主觀任意性成分,其所論述的觀點、理論只有經過立法程序成為法律規范之后才具有國家強制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馆陶县| 山阴县| 桃江县| 修水县| 嘉黎县| 夏河县| 清流县| 青州市| 铜梁县| 元谋县| 尼木县| 红原县| 华宁县| 屯门区| 同德县| 阳西县| 江阴市| 广昌县| 青州市| 泽普县| 东兰县| 大余县| 高淳县| 渝中区| 宁德市| 伊通| 梅州市| 泽普县| 湖州市| 毕节市| 常熟市| 安多县| 花莲市| 沈阳市| 革吉县| 佛坪县| 太仆寺旗| 绵竹市| 体育| 佛山市|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