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第3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4432字
- 2021-05-21 19:17:18
第4章 著作權的內容
1.如何理解著作權內容的雙重性?
答:著作權內容的雙重性是指著作權中既包括人身權方面的內容,也包括財產權方面的內容,具有人身與財產的雙重屬性。
(1)著作權中人身權方面的內容
著作人身權,又稱著作精神權利,是指作者對其作品所享有的各種與人身相聯系或者密不可分而又無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
著作人身權的實質是人身關系在著作權上的具體反映,它是獨立于著作財產權而存在的,本身沒有財產內容。易言之,作者行使人身權利不會直接帶來經濟利益,但人身權并不排斥作者因作品被使用而享受的財產權利。一般認為,它不能轉讓、剝奪或繼承。在我國,著作人身權主要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
(2)著作權中財產權方面的內容
著作財產權,又稱著作經濟權利,是著作人身權的對稱,指作者及傳播者通過某種形式使用作品,從而依法獲得經濟報酬的權利。它具有一定的時間性,在著作權的有效期限內,作者的著作財產權可以依法繼承、轉讓和許可他人使用。
著作財產權的內容,就是著作財產權所包括的具體權能。具體來說,著作財產權包括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以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2.著作人身權是人格權還是身份權?
答:身份是民事主體在特定社會關系中所處的穩定地位,以及由此所產生的與其自身不可分離,并受法律保護的利益。而身份權則是指民事主體基于特定身份關系并由其專屬享有,以其體現的身份利益為客體,為維護該種關系所必需的權利。
身份權不是民事主體生而固有的權利,而人格權則是民事主體生而固有的、不可讓渡的權利。著作人身權在日本著作權法中直接被稱為“著作人人格權”,即這種權利隨著作品的創作完成而與作者形成緊密關系。但英國版權法使用“作者或導演身份權”的名稱,若將作品比做作者的孩子,那么作者對作品的權利有如父母與子女之身份關系。
因此,著作人身權不僅包含有身份權性質的權利,同時也包含有人格權性質的權利。所以,不能簡單地將著作人身權定性為純身份權或純人格權。例如,作者身份權是一種身份權,而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則為人格權。
3.死者能享有著作人身權嗎?
答:關于死者能否享有著作人身權,學界一直存在著爭議,對該問題的討論具有重要意義。
(1)著作人身權的概念
著作人身權,又稱著作精神權利,是指作者對其作品所享有的各種與人身相聯系或者密不可分而又無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著作人身權的實質是人身關系在著作權上的具體反映,它是獨立于著作財產權而存在的,本身沒有財產內容。易言之,作者行使人身權利不會直接帶來經濟利益,但人身權并不排斥作者因作品被使用而享受的財產權利。一般認為,它不能轉讓、剝奪或繼承。在我國,著作人身權主要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
(2)死者能否享有著作人身權的具體分析
著作人身權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無期限性,即法律對著作人身權的保護沒有時間限制。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條規定:“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奔次覈吨鳈喾ā方o作者授予的四項人身權,除發表權外,其余三項權利的保護期不受限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死者亦享有著作人身權。一般民事主體生前享有的人身權,死亡后不再存在,法律所保護的只是生前獲得的人身利益,如名譽、榮譽、隱私等;作者死亡后,其生前享有的著作人身權也不再存在,其所受保護的仍然是生前之于作品所獲得的人身利益。
4.署名權與作者身份權是什么關系?
答:署名權與作者身份權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1)概念
①署名權,即為表明作者身份而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它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a.決定在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以真實姓名署名的權利。
b.決定在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以假名或者筆名署名的權利。
c.決定在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不署名(即匿名)的權利。
d.變更署名方式的權利。
e.同意他人在自己創作的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②作者身份權,是指作者所享受的要求被承認為作品作者的權利。該權利具有以下內容:
a.作者有權要求他人承認對其創作的作品的作者身份,該權利具有絕對的排他性;
b.作者有權決定是否公開,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在何種范圍內公開其作者身份。
(2)關系
署名權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作者身份,但并不是總能表明作者身份。作者署名權是作者基于其創作行為而產生的要求他人承認其對作品創作資格的一種權利,署名權的行使,在大多數情況下就是用來說明作者身份的。
因此,署名權是作者身份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署名權并非作者身份權的一部分,這是兩種平行的權利。署名權的實質在于控制作者與作品關系,以公開或隱瞞方式表現其作者身份,目的是為了獲得某種利益或防止遭受某種損害。
5.如何理解保護作品完整權?
答:保護作品完整權是著作人身權的重要內容。
(1)概念
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其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①禁止他人對作品進行歪曲、篡改的權利;
②禁止他人對作品進行割裂或更改的權利;
③禁止他人對作者聲譽進行詆毀、貶損的權利。
(2)保護內容
著作權法的保護只限于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方法、事實或情感不被改動、曲解、閹割、丑化,而不是指作者對作品中反映的思想觀點和情感等內容享有壟斷權。
保護作品完整權是修改權的延伸,但它在內容上比修改權更進了一步,它不僅禁止對作品進行修改,而且禁止他人在以改編、注釋、翻譯、制片、表演等方式使用作品時對作品作歪曲性的改變。但作品在出版、發表的過程中,出版人、編輯者對出版作品所作的技術性處理,不能視為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犯。
(3)保護期
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作者死后,保護作品完整權由作者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行使;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則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保護。
6.臨摹是復制嗎?
答:按照原作仿制書法和繪畫作品的過程叫做臨摹。我國現行《著作權法》與1990年《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復制方式相比,少了“臨摹”這種方式,至于“臨摹”是包含在條文的“等”字中,還是被排除于復制方式之外,尚無明確結論。但應當肯定,“臨摹”是一種復制行為。
(1)如果臨摹者的藝術水平高,臨摹物可能與原作很相似,甚至能夠以假亂真;如果臨摹者的藝術水平比較低,臨摹物則會與原作差距大一些,甚至面目全非。
(2)從獨創性的意義上講,臨摹者的藝術素養越低,其所臨摹的作品與原作相距越遠,自己在其中所付出的勞動更多,臨摹物就更具有獨創性;臨摹者的藝術素養越高,其臨摹物與原作越接近,體現自己個性的地方就越少,臨摹物所具有的獨創性就越少,甚至等于零。
(3)如果不將臨摹當作復制行為,對名家藝術作品進行臨摹就會成為一種行業,一些人會靠臨摹名品來謀生。那么,美術、繪畫、油畫作品著作權人的權利就會化為烏有。到一定階段后,真品就會被贗品打敗。
(4)假如“臨摹”行為不是復制行為,就應當是獨創行為,獨創的贗品能夠享有著作權,且受保護,真品著作權人的權益就會受損。
鑒于此,應當認為,臨摹行為是一種復制行為。作為教學活動的臨摹行為,當然是合理的;但作為商業行為的臨摹應當受嚴厲禁止,否則,藝術作品市場就會形成混亂不堪的局面。
7.如何理解電腦終端顯示是復制?
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權利。復制權就是著作權人自己復制或者許可他人復制其作品并獲得報酬的權利。
(1)復制就是原作的再現。復制的關鍵在于作品的再現,同時伴隨著載體的“增多”。
(2)傳統意義上的復制通??梢苑譃閮煞N情形:
a.以手抄、拓印、雕刻等方式完成的手工復制;
b.以印刷、錄制、照相、復印等方式完成的機械復制。
(3)當信息在計算機中“暫存”時,信息仍然顯示在屏幕上,作品的內容出現了“再現”,該行為與傳統意義上的“復制”具有共性,因此,電腦終端顯示應當屬于復制的一種。這一規定也是旨在尋找某種公平合理的方式平衡著作權人的利益及使用者的利益。
8.作品載體所有權與作品著作權的關系如何?
答:作品載體所有權與作品著作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既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也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
(1)概念
作品載體所有權是指作品載體的所有人依法對自己財產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它是一種財產權,受《物權法》的調整。
作品著作權是指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它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文學,藝術或科學作品依法享有的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總稱。著作財產權是無體財產權,是基于人類智慧所產生之權利,故屬智慧財產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在中國實行自愿登記原則。
(2)關系
①聯系。作品載體所有權與作品著作權都與作品有關,都是民法領域的問題,受一般民事規則的調整。
②區別
a.權利性質不同。作品載體所有權是一般意義上的財產權,屬于所有權的一種;而作品著作權是知識產權下的一個分支,具有人身權與財產權的雙重屬性。
b.所適用的法律不同。作品載體所有權屬于物權的一種,受《物權法》調整;作品著作權屬于著作權的范疇,受《著作權法》調整。
c.取得方式不同。作品載體所有權的取得方式即動產為交付,不動產為登記;作品著作權的取得方式在我國為自動取得,即自作品完成之日起自動取得。
③沖突
作品載體所有權與作品著作權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會發生沖突。如在一件實體物之上可以并存著所有權與著作權,當所有權轉讓時,著作權通常還留在原權利人手中。在這種所有權和著作權分別屬于不同的主體的情況下,著作權通常會因所有權的對抗而無法實現,而所有權人在行使所有權時不得侵犯著作權人的著作權。
9.信息網絡傳播權能代替廣播權嗎?
答:信息網絡傳播權不能代替廣播權。
(1)廣播權
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信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2)信息網絡傳播權
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基本含義是: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3)信息網絡傳播權與廣播權的區別
①傳播媒介不同
網絡傳播所借助的媒介是互聯網;廣播所借助的媒介是廣播電臺、電視臺。
②傳播的信息不同
網絡所傳輸的是電子信息;廣播所傳輸的是電波信息。
③接收方式不同
網絡傳播信息的接收者可以在自己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信息;廣播信息的接收者只能在廣播組織播送節目的時間獲得信息。
④相互間的關系不同
網絡傳播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是交互式的;廣播信息的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是單向度的,接收者只能按廣播節目的傳播時間被動地接受,他們之間無法交流。
⑤容量的大小不同
網絡傳播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內容極其豐富;廣播所傳播的信息量非常有限。
⑥使用方式不同
接收者可以將網絡上的信息進行下載、存儲,可按自己的意愿進行編輯、處理,但難以將廣播的信息下載、存儲,并有效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