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課后習題詳解

1.著作權的概念。

答:著作權是指基于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產生的權利。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是著作權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是著作權法律關系得以發生的法律事實構成。

著作權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1)狹義的著作權,是指各類作品的作者依法享有的權利,其內容包括人身方面的和財產方面的;

(2)廣義的著作權是指除了狹義著作權以外,還包括藝術表演者、錄音錄像制品制作者和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者依法享有的權利。通常叫做著作鄰接權或者稱作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

2.著作權制度究竟為何而設立,其保護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答:(1)著作權制度設立的原因

著作權源于對文學藝術作品產業化的商業性利用而帶來的利益。從歷史上看,著作權制度萌發于出版產業。沒有出版產業,便沒有著作權制度。造紙術和印刷術這兩項發明是我國對人類的貢獻。這兩項技術在歐洲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繁榮的文化環境中,極大地促進了科學和文化的普及。這種情況為圖書出版業作為新的產業部門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技術的、社會的前提。

出版業的產生一方面可以給出版商帶來豐厚的利潤,激勵社會資金和技術投入這一新興的產業部門。另一方面“盜版”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又給誠實的商人造成極大的威脅。出于競爭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正當要求,出版商力圖謀求對某些書籍的壟斷的復制和發行權。這種情況較早發生在出版業發育相對成熟的英國。著作權的起因——特許出版權,則是由英王以繳納特許權費為條件授予商人的一種壟斷的印刷權。

(2)著作權制度保護的核心利益

特許出版權的性質是國家授予的特權,其主體是國家,而不是出版商可以處分的私權,因而屬于公權力,出版商只是其利益的收取人,所保護的行為是復制發行。在這種制度下,并無作者的地位。作者本人從中并無任何受益,他們的利益既未出現在皇家的視野中,也為醉心追求利潤的出版商所無視,而是被抹殺了。作者成了這項制度的局外人。因此,特許出版權不過是一種保護出版商利益的出版圖書的政府專利權。

3.著作財產權的性質與勞動報酬的區別是什么?

答:著作財產權是指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控制作品的使用并獲得財產利益的權利。包括使用權、許可使用權、轉讓權、獲得報酬權。

勞動報酬是勞動者付出體力或腦力勞動所得的對價,體現的是勞動者創造的社會價值。

從二者的定義可以看出,著作財產權和勞動報酬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

(1)著作財產權中的獲得報酬權是指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因作品的使用或轉讓而獲得報酬的權利。獲得報酬權通常是從使用權、使用許可權或轉讓權中派生出來的財產權,是使用權、使用許可權或轉讓權必然包含的內容。而勞動報酬是勞動者付出體力或者腦力勞動所得到的對價,二者是不同的。

(2)著作財產權更多的體現的是著作權人個人的價值,而勞動報酬更多的體現的是勞動者的社會價值。

(3)著作財產權除了獲得報酬權外,還包括使用權、許可使用權及轉讓權,這都是勞動報酬不具有的內容。

因此,著作財產權雖然主要以財產權為主,但是其仍然與著作人身權密不可分,其主體性較強,而勞動報酬則不具有該特征。

4.為什么說1990年前的新中國沒有著作權制度?

答:我國在20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雖然也頒布過類似于著作權法的法律法規,但是并未得到真正的貫徹和實施,也并未形成完整的著作權制度。

直到1978年以后,改革開放政策為知識產權制度的萌發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條件。20世紀80年代,我國相繼頒布實施了《商標法》、《專利法》,特別是1986年4月12日通過的《民法通則》,第一次把知識產權列為民事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立法的角度對知識支配權的商品化問題作了肯定回答。《民法通則》明確規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權受法律保護,從而為我國的著作權立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長達11年的艱苦努力,克服了種種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觀念的困難與束縛,1990年9月7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著作權法》。該法于1991年6月1日起實施。隨著著作權國際交流的擴大,我國政府在實施《著作權法》的第二年,即1992年決定同時參加《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按照《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的規定,兩個著作權國際公約分別于1992年10月15日和1992年10月30日對我國生效。

至此,我國著作權制度基本形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山市| 南丹县| 浦江县| 盐亭县| 中牟县| 西青区| 汉中市| 安新县| 临邑县| 竹溪县| 通化市| 桂平市| 麦盖提县| 彭泽县| 滨州市| 永春县| 淮安市| 普宁市| 平南县| 苍梧县| 祁东县| 阿克陶县| 永定县| 兰考县| 盖州市| 锡林浩特市| 平度市| 莆田市| 宁武县| 巴楚县| 青阳县| 万全县| 澎湖县| 四会市| 扬州市| 铜梁县| 大庆市| 瑞金市| 子长县| 靖宇县| 龙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