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實務(中級)》(2010年修訂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8032字
- 2021-05-21 18:45:00
第三章 兒童社會工作
3.1 復習筆記
一、兒童社會工作概述
(一)兒童的概念與界定
1.兒童概念的表述
(1)兒童的含義
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兒童權利公約》)
在我國的實際工作中,多將兒童的年齡界定為0~14歲。
(2)兒童概念的內涵:
①它是人的生命中一個特定階段。
②它是作為人生的初始期而受到關注的。
③它是人特別需要保護和關愛的階段。
2.兒童的界定
(1)生理年齡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的年齡上限為18歲,我們通常在工作中使用14歲的標準。這些對兒童界定的方法,均是以其生理上生命存續的時間為依據來辨識兒童的身份。
(2)心智年齡
正如群體中存在個體差異一樣,不同的個體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差異性。正常的偏差可以忽略不計,但在特殊因素的作用下,心智年齡和生理年齡會產生明顯的差異。
3.兒童的特點
(1)生理特點
①成長性:神經、循環系統、內臟器官、肌肉骨骼組織等全方面發展。
②基礎性:為成年打基礎,并可能由于童年的某些經歷,造成其成年后的問題。
(2)心理特點
①發展性。兒童的心理與生理一樣處于發展期,人格基本成形,認識和社會化還處于雛形。
②依戀性。兒童對其撫養者的依戀,不僅基于情感上的需要,同時也是生存需要的自然反應。
③可塑性。兒童的心理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所處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撫養環境,對這些環境進行調整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兒童的心理成長。
(3)行為特點
①探索性。兒童對事物的認知的能力尚有欠缺,其很多行為表現出探索的目的。
②模仿性。兒童階段是人的學習階段,兒童的行為經常去重復他所看到的別人的行為。
(二)兒童的需要
1.生存的需要。兒童生存的需要不僅表現在其要獲得足夠的物質以滿足生命延續和身心成長方面,還表現為這些需要的滿足不能靠個體實現,必須尤其家庭和社會來滿足。
2.愛的需要。愛的需要可以使兒童的情感得以滿足,使他們步入成年后能與別人和諧相處。
3.學習的需要。兒童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在成人步入社會后更好的適應社會。
4.游戲的需要。游戲在兒童中占據很多的時光,兒童在游戲中獲得身體的成長,并通過游戲與人相處,逐漸的認識、了解社會。
5.社會化的需要。兒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習社會角色,掌握道德規范。
6.被保護的需要。兒童處于未成年,其自我保護能力弱,需要社會對他們進行特殊保護。
(三)兒童的成長、面臨問題及資源
1.嬰兒期(0~1歲)
(1)特征
新生兒離開母體建立個體生活,但對外界適應能力很差。
(2)任務
完成初期的快速生長發育目標,開始認識身邊的親人和感知環境。
(3)面臨問題
如何避免疾病困擾以及保障生命安全等,主要是生理層面的。
(4)資源
家庭或其他撫養主體提供的物質和照顧,相關法律及政策,可獲得的公共服務等。
2.幼兒期(1~5歲)
(1)特征
神經系統快速發育,運動功能大大增強,能夠無障礙地使用語言交流,并簡單地運用文字。
(2)任務
情感培養、心理培育和智力發展與身體成長并列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
(3)問題
①除了生理發育方面的問題外,嬰兒期的兒童會有分離焦慮,而處于兒童早期的兒童會出現恐懼:害怕環境中出現陌生物體或新事物或新面孔;害怕黑暗;害怕睡覺。
②外界環境影響的作用逐漸顯現,一些個體開始表現出行為及心理偏差。例如,過度依賴、說謊、攻擊性行為等。
(4)資源
①父母和家庭是照顧兒童和幫助兒童克服成長面臨的問題的重要資源。
②醫療照顧的形態、安全住處的擁有、健全的營養和適當的正式與非正式兒童照顧的安排都是重要的社會結構資源的實例。
3.學齡期(6~14歲)
(1)特征
生理機能進一步發育,心理、智力、學習能力不斷增強,需要向全方面發展。
(2)任務
開始學習今后進入社會所需的各方面知識和技能,形成初步的價值觀念,同時保持身心的正常發展。
(3)問題
可能會出現學習性問題,如厭學、焦慮等。幼兒期的行為問題,在學齡期表現得更加明顯,甚至會出現未成年人犯罪等。
(4)資源
①兒童自身的生理、心理資源是兒童應對自身發展及其障礙以及人生任務的重要因素。
②社會結構資源在這個時期仍然保持著重要性。
③家庭、社區環境、學校系統和同輩群體都是兒童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四)兒童社會工作定義和特點
1.定義
兒童社會工作是在現有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在當前的法律、文化背景下,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成長、發展的需要,以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為指導和科學的理論為基礎,充分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和技巧對兒童開展的助人及自助服務活動。
2.特點
(1)兒童社會工作的開展,立足于社會的經濟、文化、法律等客觀背景。
(2)兒童社會工作的開展是建立在特定對象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之上。
(3)兒童社會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充分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理論、方法和技巧。
(4)兒童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及自助的服務活動。
(五)中國兒童社會工作的法律基礎
1.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六條和四十九條都涉及對兒童權益保護的內容。
2.兒童權利公約
《兒童權利公約》是由聯合國制定并實施的,《兒童權利公約》旨在建立保護兒童的國際標準,以防止兒童被忽視、受剝削和虐待。
3.其他有關法律
其他法律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二、兒童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兒童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
1.兒童生物學
(1)進化論
霍爾運用復演學說對兒童的心理發展和變化進行了解釋。人的嬰兒期對應原始社會,幼兒期對應狩獵社會,學齡期對應農業社會,人的成長史就是歷史的復演。
(2)生長順序和時間理論
兒童的重要性征的發展是有順序和時間規律的。
(3)遺傳學說
個體發展是一個規則的自然發展過程,差異是因為DNA的差異造成的。
2.兒童心理學
(1)心理分析理論
心理分析理論對兒童社會工作的意義在于,個體早期的經歷對個體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影響,開展兒童社會工作應該考慮或重視將兒童當前的狀況與過去的成長經歷密切地聯系起來。
(2)發展心理學
心理的發展是從低級走向高級,從簡單走向復雜;但從具體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中也包含有某些因素的消失和新因素的出現。
(3)心理社會發展論
艾里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人除了生理性的沖動外,在生長過程中還有一種注意外界并與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而個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他將人的一生劃分成八個階段,每一階段或多或少均以同一性危機的概念來貫穿:
階段一,學習信任階段(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
階段二,成為自主者的階段(1.5~3歲):自主與羞恥、懷疑的沖突。
階段三,發展主動性階段(3~5歲):主動與內疚的沖突。
階段四,變得勤奮階段(6~12歲):勤奮與自卑的沖突。
階段五,建立個人同一性的階段(12~19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階段六,承擔社會義務階段(19~25歲):親密與孤獨的沖突。
階段七,顯示創造力感的階段(25~65歲):生育與自我專注的沖突。
階段八,達到完善的階段(65歲以上):自我完善與絕望期的沖突。
(4)行為或學習理論。
以班杜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強調學習起于人與環境的互動,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兒童學習不同的行為模式。
行為與學習理論關注的是個體成長與發展的行為指標,以及個體認知與人格發展。
3.兒童教育學
(1)陶行知的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最初是以鄉村教育的形式出現的?!吧鐣磳W?!笔翘招兄吧罱逃崩碚摰牧硪粋€重要命題其對兒童社會工作的提示作用在于,在開展專業實務的過程中要充分地調動兒童所處環境中的有利因素,轉化其中的不利因素。
(2)多元智能理論
學校在發展學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時,必須留意每一個學生只會在某一兩方面的智能特別突出;而當學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進度時,不要讓學生因此而受到責罰。
(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一個重要概念是圖式,圖式的形成和變化是認知發展的實質,認知發展受三個過程的影響:同化、順化和平衡。
建構主義理論在教育學上的實質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4.兒童社會學
(1)自我發展理論
G.H.米德認為兒童是通過模仿周圍人的行動,發展成為社會存在的。通過學會站在別人的角色上考慮,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我感。再通過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看待自我,發展起自我意識。
(2)認知理論
其認為人類行為是由個人從環境中所獲得的信息中產生的態度塑造而成。根據認知理論的代表人物皮亞杰的說法,兒童經驗所處的環境,然后創造觀念與行為去理解其環境。
5.兒童文化學
(1)文化人類學理論
瑪格麗特·米德指出多數兒童被環境和文化所綜合決定。
(2)場論
勒溫認為,人是一個場(field),人的心理活動是在一種心理場或生活空間里發生的。一個人的行為(B)取決于個人(P)和他的環境(E)的相互作用。場論提示社會工作者,要站在與兒童一致的文化視角去理解兒童的表象,要注意通過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來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二)兒童社會工作的表現形式
1.宏觀層面
(1)推動有關兒童的立法。兒童社會工作的重要任務是積極推動政府在兒童福利、兒
童權益保護方面的立法,敦促政府在兒童營養、衛生保健等方面增加投入,并積極為政府出謀劃策,提出更多關于兒童福利方面的建議和意見。
(2)促進對兒童的養育。兒童社會工作就是要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促進對兒童良好的養育。首先是保證對兒童的營養。其次是保證兒童良好的居住環境。
(3)推動兒童教育事業,教育為立國之本,也是兒童社會工作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兒童社會工作推動教育是多方面的。
(4)創造兒童快樂成長的環境。游戲和娛樂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兒童社會工作者需要通過多方面的工作為兒童開展好游戲和娛樂活動提供條件。
(5)加強兒童衛生保健。一是婦嬰保健,即通過多種努力,減少嬰兒死亡率;二是學校衛生工作,促進兒童健康發育成長,減少疾病的發生,全面提高其身體素質。
(6)開展兒童家庭服務。兒童是家庭的重要成員,在家庭層面開展的兒童社會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家庭中兒童權益的保護;二是針對親子關系和兒童教育方面的服務;三是在社會上建立對個別“問題”兒童的服務機制。
(7)增強兒童權益的保護。通過流浪兒童救助、輟學失學兒童助學、發展偏差兒童矯治、殘疾兒童康復等手段保護兒童合法權益,保護他們的健康成長,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8)提供兒童的信息與資訊。兒童社會工作者需要隨時了解兒童的發展需求,認識兒童問題,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議和意見。
2.微觀層面
(1)一般兒童社會工作
一般兒童的社會工作主要是對一般兒童提供教育、衛生保健、營養、托兒、康樂等方面的服務。
(2)特殊兒童社會工作
特殊兒童的社會工作主要是對殘障兒童、問題兒童及特殊身世(孤兒、棄兒、受虐)的兒童提供救助、教育、醫療及機構照料、家庭補助、寄養和收養等方面的服務。
對特殊兒童的工作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①支持性服務。通過提高兒童所處環境,強化照料者的能力,以促進兒童的發展。
②保護性服務。通過介入外部監督或者強制等方式,防止兒童被虐待、忽視和剝削。
③補充性服務。通過專業介入,對兒童境遇中存在的某些薄弱或者缺失環節給以適當地增強。
④替代性服務。通過改變兒童生存環境的方法對兒童進行保護。
(三)對兒童有重要影響的社會要素
1.家庭。一個人出生的家庭環境以及兒童所受的熏陶,使兒童今后的生活中很難褪去其家庭的印跡。
2.學校。學校對兒童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場所,在某些情況下。其影響作用甚至會超越家庭。
3.同輩群體。同輩群體是兒童成長中十分特殊的重要因素,它可能因某些原因在一些個體上不存在,但如果其存在,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作用是很大的。
4.大眾傳媒。大眾傳媒對兒童社會化進程的影響深刻,改變了兒童社會化的進程模式。
(四)現階段兒童社會工作的具體機構
1.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
學校里,教師是主體的專業隊伍,他們通過組織教學活動來實現智育、德育、體育等的教學目標。
2.社會福利機構
社會福利機構收養了絕大多數的社會孤兒和棄兒。對這些孩子來說,機構就是他們成長的家。
3.社區
社區是兒童生活的場所,在社區中兒童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這也是兒童工作開展的有利條件。
4.專業性社會工作組織
近年來在政府引導和支持下出現了若干專業性的社會工作組織,它們以實現社會工作價值為機構的目標,為所在地或者周邊的機構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
三、兒童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兒童社會工作的特殊性區別
1.對“服務對象自決”的差別化理解
(1)“服務對象自決”含義
“服務對象自決”一般是指社會工作實務的過程中,服務對象有自由選擇和決定的需要與權力,而社會工作者在這個過程中,有義務尊重案主的權利和選擇,同時要避免過度影響服務對象的決定?!胺諏ο笞詻Q”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基本價值觀。
(2)“服務對象自決”的差別對待
①在針對嬰幼兒的社會工作實踐中,自決的主體應該是兒童的監護人或者直接撫養人。
②在對學齡期兒童的具體輔導中,做出決定時,應考慮盡量多地讓兒童參與,并認真聽取兒童的想法,同時還要引導兒童的監護人增加兒童的選擇空間。
2.重視環境的影響作用
“環境”這個詞包含著豐富的含義。地理狀況、物質條件、文化背景、時代潮流、歷史事件、精神信仰、政治體制等都屬于環境。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人和環境雖然是相互作用的關系,但是,通常來講環境的力量要比個人的力量大得多。
3.社會工作者的特殊角色
(1)社會工作者在專業活動中,社會工作者有一個特殊的角色:保護者。社會工作者要從保護社會的未來的角度,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掌握的資訊,聯絡有關部門共同抵制侵害兒童權益的事件。
(2)需要社會工作者參與進行特別保護的兒童
①被拐賣兒童。
②殘疾兒童。
③被遺棄兒童和孤兒。
④流浪兒童。
⑤受虐待兒童。
(二)兒童社會工作中評估的應用
1.評估的定義
社會工作者研究兒童的境況和面臨的挑戰,收集范圍廣泛的資料,不僅從社會工作者的角度,也要從服務對象的角度,以及其主要監護人的角度去看兒童在自身生活的環境中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情況,并基于此制訂出干預和治療計劃。
2.評估的目的和方法
(1)目的——收集信息,并分析兒童可能需要哪些類型的服務。
(2)方法
①資料查閱??梢詭椭鐣ぷ髡哒莆諆和谋尘扒闆r、以往求組經歷、與其有關問題的相關政策等信息。
②訪談??梢詫和捌湎嚓P他人,圍繞問題收集具體情況,以及有關的來龍去脈。
③問卷測量。進行此類評估時要注意獲得監護人的授權以及結果的保密。
3.實用評估量表
(1)發育量表。
(2)智力量表。
(3)行為量表。
(4)社會期望量表。
(5)自我意識量表。
(三)兒童社會工作的具體方法
1.兒童輔導
(1)兒童輔導的基本概念:
兒童輔導是指專業人員利用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幫助兒童了解自己、學會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且運用各種機會促使兒童在生活、學業、感情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全面發展以及潛能發揮的過程。
(2)兒童輔導的游戲治療模式
①想象互動游戲治療
a.想象互動游戲治療的基本理念
第一,孩子尚未如同成人已發展口語及自我反省的能力;更何況即使是成人在用語言表達他們私人及情感上的經驗時,也會有困難。
第二,把孩子及其家庭問題公開討論,可能帶給孩子對父母親忠誠的矛盾。通過想象游戲的媒介,孩子有機會以轉化的方式溝通,也能透露隱秘性的事情。
b.想象互動游戲治療的技巧
第一,用言辭表達或口語化。把孩子正在玩的一項動作用言辭表達或口語化,然后把孩子所做的事給予更明確的意義。
第二,刺激化。刺激化的意義在于鼓勵孩子能更專注地玩。
第三,設定限制。社會工作者要用口頭提升的方式嘗試把所設定的限制整合到游戲里。
第四,相對游戲。社會工作者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在游戲中玩出和被輔導兒童不同的觀點和想法的游戲內容。同時也傳達了輔導或治療的信息。
c.想象互動游戲治療的指示
第一,這種方法對于有隱藏性身體疾病的孩子能發揮很好的功效。
第二,這種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心情非?;靵y的孩子身上,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工作者需要提供足夠的結構化。
第三,為了治療或輔導能夠成功,父母親必須愿意社會工作者的幫助下審視及改變他們的行為,以及改變對孩子的態度。
②沙盤游戲治療
沙盤游戲又稱箱庭游戲,沙盤游戲治療是目前國際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療方法,是兒童社會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a.設置標準
沙盤游戲治療的基本設置有著國際統一的標準。其中包含沙盤尺寸、色彩規范及游戲模型的種類等的具體規定。
b.借助沙盤探索心理世界
c.沙盤游戲治療的步驟
第一,介紹。
第二,治療師幫助來訪者喚起“童心”。
第三,擺放。
第四,沙盤世界進行探索。
第五,沙盤世界拍照記錄。
d.沙盤游戲的要點。
第一,沙盤游戲治療強調非言語性和非詮釋性,而且以體驗和經歷為主,要理解沙盤的信息,就必須學習這種無意識的“語言”。
第二,在治療中,治療師不對來訪者做出明確的象征性詮釋或評論,但是這種象征性層面的理解卻是指導治療師工作的重要線索。
第三,治療師本人還要經歷相當一段時間的個人沙盤游戲治療,其目的是在自身經歷上體驗每種象征所依附的無意識層面。
2.兒童小組工作
(1)概念
兒童小組工作就是指一種通過小組過程及小組社會工作者的協助,使小組中的兒童能夠獲得小組經驗、產生行為改變和恢復正常功能,以及與他人和周圍環境達成有效的調適,最終促進個人及小組發展的專業服務活動。
(2)要點
①活動安排要新穎有趣,符合兒童好動活潑的性格,但要注意安全。
②多利用示范來講述活動的安排和小組規則。
③避免空泛的道理和講述過于復雜與抽象的問題。
④社會工作者的態度是親切和藹的,應該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和善于與兒童交往。
⑤社會工作者無論是在空間位置還是在心理距離方面,都應該帶給小組中的兒童一種平起平坐的感覺。
(3)親職教育服務
①親職教育服務:就是指專業人員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向家長提供諸如溝通、孩子教育、家庭環境改善等方面的專業服務活動。
②親子溝通平行小組是親職教育服務的一種新形式,它可以定義為兩個分開但同時進行的小組,通過聯合活動,從而改善親子的關系。
③親子溝通平行小組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3.受虐兒童的社會工作介入
(1)兒童虐待的相關概念
①受虐兒童
受虐兒童指被其父母、近親或任何對該兒童權利有責任者,或與兒童居住于同一處所的任何人,采取一些行為而遭受傷害甚至死亡的兒童。
②兒童疏忽
兒童疏忽指任何一個兒童的父母或其他對該兒童權利有責任者,并未提供對其適當或必需的支持、法定教育、醫療或其他法律認定兒童權利必要的相關照顧或者兒童遭受其父母或其他對該兒童權利有責任者的遺棄。
(2)兒童身體虐待的指標
①淤傷。
②燙傷。
③撕、裂傷。
④骨折。
⑤頭顱傷。
⑥內傷。
⑦其他指標(嚴重發展遲緩;不一致的醫療史;對孩子如何受傷的原因解釋不一致等)。
(3)兒童性虐待的指標
①幼兒感染性病。
②在生殖器官周圍有明顯生理傷害(紅、腫、組織的撕裂)。
③攻擊行為。
④懷孕。
⑤早熟的吸引他人注意的行為。
⑥對生殖器過分關心。
⑦超出兒童年齡應懂的性知識。
(4)對受虐兒童的社會工作輔導
①受虐兒童的社會工作輔導的主題
a.受害經驗的分享。
b.對暴力責任的看法。
c.慚愧及與人隔離感覺的分享。
d.自我保護的計劃。
e.陳述感覺。
f.解決沖突的方法。
g.性別角色的認定。
h.自尊心的建立。
②受虐兒童的社會工作輔導的功能
主要目的和功能是協助兒童學習新的價值觀及行為,包括:
a.暴力的發生不是他們的錯。
b.增加自尊。
c.學習新方法來自我保護。
d.認識可以協助自己的正式與非正式資源。
e.學習以新的非暴力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③與受虐兒童的會談
(5)對受虐兒童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
①對受虐兒童的輔導。
②社會工作者須與家庭、學校、醫院、司法部門、公安部門、兒童和青少年保護機構以及社區有關力量或社會資源密切配合起來,對受虐兒童予以積極的介入。
③在介入保護兒童權益的同時,要對兒童的隱私予以特別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