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2014年中國傳媒大學713傳播歷史與理論考研真題及詳解

中國傳媒大學

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傳播歷史與理論試題

答題說明:答案一律寫在答題紙上,不需抄題,標明題號即可,答在試題上無效。

一、名詞解釋(每題6分,共30分)

1.英尼斯

2.數字鴻溝

3.擬態環境

4.潛網

5.內容分析法

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30分)

1.符號的結構和特性。

2.簡述“麻醉精神”。

三、論述題(每題30分,共90分)

1.受眾的概念在web2.0時代是否還能使用?

2.大眾媒介的基本運營模式是什么?新媒介又有什么樣的變化?

3.寫出至少三個國際知名媒介的機構,并評述之。

參考答案:

中國傳媒大學

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傳播歷史與理論試題

答題說明:答案一律寫在答題紙上,不需抄題,標明題號即可,答在試題上無效。

一、名詞解釋(每題6分,共30分)

1.英尼斯

答:英尼斯是最有影響的媒介決定論者之一,多倫多學派的鼻祖,麥克盧漢的老師。20世紀40年代他從加拿大經濟史逐漸轉向了對人類文明史的研究,在傳播與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國與傳播》和《傳播的偏向》。他提出的主要理論是媒介偏向論,他認為,沒有一樣傳播媒介是不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偏向的,而這種或偏向時間或偏向空間的特性,影響了社會的知識狀況、權力結構和政治形態。

他認為,偏向時間的媒介包括語言、石頭、黏土、羊皮紙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比較耐久,能夠克服時間的障礙但是不適合流通和傳播。這種媒介有助于樹立權威、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體制,有利于傳統和宗教的穩定性。然而這種媒介的時間性使得它無法及于遠方,也導致了社會的不均衡。

偏向空間的媒介包括文字、紙張以及更早期的紙莎草等。這些東西作為媒介的共同特點是,雖然經不起時間的銷蝕,但是非常輕便易攜,可以克服空間的障礙。這種媒介有助于帝國的擴張、知識的擴散以及世俗政權的建立。它能夠幫助中央政權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卻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權威。

2.數字鴻溝

答:“數字鴻溝”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全球發展和應用,造成或拉大的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無論是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的結果是兩者之問的鴻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

導致數字鴻溝的原因有:(1)接觸媒介和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2)傳播技能上的差異;(3)已有知識儲存量上的差異;(4)社交范圍的差異;(5)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的因素;(6)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

3.擬態環境

答:擬態環境(pseudo environment)是指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是說明大眾傳播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國學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擬態環境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由于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媒介內部)進行的,所以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把“擬態環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大眾傳播形成的擬態環境,不僅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而且通過制約人的認識和行為來對客觀的現實環境產生影響。這樣一種機制,不僅使得現代環境越來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環境也越來越環境化。即大眾傳播提示的信息環境,越來越有了演化為現實環境的趨勢。

4.潛網

答:潛網理論是控制研究的重要理論,是指任何處于特定社會環境中的傳播媒介都擔負著社會控制的職能,而這類控制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不易察覺的過程,用一個形象的詞來概括就是潛網。。如剛踏入新聞界的年輕記者無所顧忌、敢作敢為,但最終會變得同老記者一樣循規蹈矩,將自己逐漸融入那張潛網。這張潛網便是布里德所說的編輯部中的社會控制。潛網一方面可以確保媒介組織的傳授意向順利貫徹下去,另一方面還防止不懂規矩的新來者對媒介組織既定行現的干擾。

布里德認為潛網存在的原因是社會的主要問題就是維護秩序和增強凝聚力,尤其是保持價值體系的一致。暗存在媒介中的這種控制網絡是特定社會環境中更大范圍的社會控制體系的折射。

5.內容分析法

答: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傳播學定量研究方法之一,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最早使用這一方法對宣傳內容進行了研究。內容分析法是指一種對明示的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調查方法。內容分析具有三個特點:客觀性。必須要有明確的客觀規則,保證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夠得出相同的結論;系統性。訊息內容或類型的取舍選擇要有首尾一貫的標準,防止分析者僅選擇支持自己見解的材料;普遍性。將訊息屬性和傳播者以及受傳者的特征聯系起來,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具有科學價值和理論意義的結果,而不是純粹的“描述性”信息。內容分析的基本過程是“確定課題→選定對象→實施調查→整理分析→提出結論”。

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30分)

1.符號的結構和特性。

答:符號是用來指稱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號可以表示某物、某事等具體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因此,它是有意義的。它是一種有意義的象征物。它是傳播者和受眾間的中介物,單獨存在于其間,承載著交流雙方向對方發出的信息。

(1)符號的結構

符號的結構,分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能指”即符號形式,是指人們感官可以感知的部分,如文字的字形與讀音,如繪畫圖形、汽笛嗚叫、人體動作等。“所指”即符號意義,是指符號所包含的內容和概念。具體而言,社會中人們共有的是符號的形式、符號的指說對象和符號的部分意義,而非全部意義。

社會成員所感知的符號形式都是共同的,其所指代的目標對象也是人們知曉的,并達成一致的。然而,在符號的意義方面,社會成員的認識和理解卻有相當大的差異。

符號意義可以分為表示性意義(或稱辭典意義)和內涵性意義(或稱引申意義)。前者指在符號與指說對象首次聯系中產生的意義,適用于所有使用符號的社會成員。人們在這個層面上,可以有一致的看法,其意義是大家共通的。這是社會中信息傳播活動的基礎,否則人們無法進行基本的交流。后者指在符號與指說對象二次聯系中產生的意義,它可適用于一個或幾個人,也可能適用于社會中的部分成員,這是社會成員的個體經驗的產物。這種意義不能做到所有人共通,不過,在一定范圍內,它為一部分人所共有。各種俚語、隱語、行話、切口、黑話,以至如今的網絡語言,都可以表明符號的這種復雜的社會共有性。

(2)符號的特性

從一般意義而言,符號是人類社會獨有的,它具有以下特性。

指代性

符號指向某種事物或意義,但并不是這種事物本身或其同質延伸。換句話說,符號與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間沒有必然聯系。符號只是指稱和代表某個事物,它只有與這個事物建立聯系后才獲得了它存在的地位,但這種聯系卻不是必然存在的。

社會共有性

一種符號都是在特定的社會中經過歷史的積累而創造、發展與豐富的,因此,符號具有社會性,是一定社會成員所共有的。正因為如此,一個社會中的所有成員可以利用共有的符號系統進行信息交流,從而協調行為,建立關系,進行互動。

發展性

人類傳播所使用的符號是發展的。一方面,人們每天都在創造著新的符號,以適應日益豐富的生產及生活實踐。這些新的符號一旦進入社會傳播領域,就會成為新的中介或象征物而被廣泛使用。甚至,還可能形成具有獨立性的一套新的符號體系。另一方面,人們舊有的符號也在不斷地被淘汰、改造和更新。有的保持原有的符號形式,但是被賦予了新生的意義;有的包含了原有的意義,卻更換了新的符號形式。

人們創造出的新符號不斷涌現,但是主要出現在語言符號領域。人們依靠不斷創新的語言,對層出不窮的新事物進行描繪,目的主要還是為了相互區別,即命名行為;同時也不斷增加對新的社會現象的認識,從而發展人類的知識與文化。

2.簡述“麻醉精神”。

答:(1)提出背景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在1948年出版的《大眾傳播、大眾鑒賞力和有組織的社會行動》一文中指出了大眾傳播的各種功能,其中首次提到麻醉精神。《傳播研究》一書中,著重考察了大眾傳播及其載體大眾傳媒的非正面功能,既有中性的“社會地位賦予功能”、“強制規范功能”,更主要的是消極作用或者說是大眾傳播失調后的負面功能,包括四個方面:把人變成喪失辨別力和順從現狀的單面人、導致審美情趣及文化素養的普遍平庸化、廉價占用人的自由與時間、使人處于虛幻的滿足狀態從而喪失行動能力。這四種負面作用被他們形象地命名為“社會麻醉”功能。

(2)理論內涵

“麻醉精神”是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的大眾傳播社會功能觀的主要內容之一。其認為,現代大眾傳播具有明顯的負面功能,它將現代人淹沒在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的滔滔洪水當中,人們每天在接觸媒介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降低了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他們把讀、聽、看、思考等活動當成行動的代替物。他們有知識、有興趣,也有關于今后的各種打算,但當他們吃完晚飯、聽完廣播、讀完晚報以后,也就到了睡覺的時間了。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把這種現象稱為大眾傳播的“麻醉作用”,認為過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中,就會不知不覺地失去社會行動力,而滿足于“被動的知識積累”。

三、論述題(每題30分,共90分)

1.受眾的概念在web2.0時代是否還能使用?

答:(1)受眾的定義

大眾傳播過程中的受眾,又稱閱聽人、接受者、傳播對象,是對大眾媒介信息接受者的總稱。具體可以包括報刊書籍的讀者、廣播的聽眾、電影電視的觀眾以及互聯網的網民等。他們能夠決定一條傳播內容、一家傳媒機構,甚至是傳播者本身的發展前途。

(2)受眾觀的變遷

在大眾傳播研究的早期,人們把現代社會的公眾作為原子化的無區別的“大眾”來看待,他們是軟弱的、一盤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動地接受權力精英的操縱。這種受眾沒有辨別力與抗拒力,只要接受到媒介傳播的信息,就會像中彈的“靶子”一樣應聲倒地。受眾在本質上是一種被動的社會存在。面對大眾媒介,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沒有選擇的余地。媒介效果理論中有一種“魔彈論”,其受眾就是這種觀念的代表。

自1948年拉斯韋爾提出了傳播過程的“五要素”模式,這一模式的提出與興起預示著對受眾關注的興起。接下來的一系列關于傳播模式與傳播效果的研究無不表明受眾的地位在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受眾本體地位正在回歸。受眾越來越被認為是擁有自主意識和自我判斷能力的權力主體,受眾對媒介的接近與使用無不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一種主動的行為過程,是自身需求的反映。這樣,受眾的概念就從早期的被視為龐大的無區別的集合體轉化為具有豐富的社會多樣性的個人。

在現代社會,接觸大眾傳媒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媒介日趨多元,手段日趨現代化,對受眾的爭奪也日趨激烈。在媒體之間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受眾的可選擇余地越來越大,主動性也是越來越強。可以從充足的媒介資源中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偏好“游刃有余”地進行選擇,甚至于還可以通過反饋自己的意見要求媒體進行改進。

新媒體時代,一個最突出的變化就是以用戶為最核心的導向或者以用戶作為最核心的終端。過去傳媒都稱傳播對象為受眾,即Audience,現在英文中出現了一個新詞,Prosumers,意思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是一個結合體,受眾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者,更是信息傳播者;信息的傳播渠道也不再是單一或雙向,而是分裂式的交叉傳播。

在這種意義上說,web2.0時代的受眾身兼兩種身份:他人信息的受眾與自我信息的傳播者。受眾在發送自身信息的同時,依然可以接收來自大眾媒介通過大眾傳播發送的信息,也可以接收其他受眾通過社交應用、移動終端發送的信息。從接收信息這方面來看,受眾的定義依然存在。但是從生產傳播信息的方面看,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概念不再適用。

2.大眾媒介的基本運營模式是什么?新媒介又有什么樣的變化?

答:傳播媒介,是介于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用以負載、傳遞、延伸、擴大特定符號的物質實體。大眾媒介主要指如報紙、雜志、廣播、互聯網等,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的媒介。

(1)大眾媒介的基本運營模式

報紙的基本運營模式

報紙的傳播手段包括報紙的版面和文體兩部分:版面是刊登各種新聞、評論、圖片、廣告的地方,是報紙最基本的信息載體,報紙的風格和特色都可以通過版面的編排來表現;文體指報紙文字符號的組織方式,報紙的文體主要分為新聞和評論兩大類。報紙主要以文字符號來傳播信息,因此文體是報紙最重要的傳播手段。而報紙往往是“二次買賣”。首先,讀者閱讀新聞需要付費購買報紙;其次,報紙通過出售版面來獲取廣告費用。近年來,多版化、綜合化和專業化已成為報業經營的新趨勢。

廣播的基本運營模式

廣播運用聲音符號編制成不同的節目,再通過一定的傳輸方式進行信息傳播。因此,廣播的傳播手段主要包括聲音符號、節目和傳輸方式。節目是廣播內容的最終組織形式和播出形式,按內容性質可分為新聞性節目、文藝性節目、教育性節目和服務性節目等;按內容構成和組合方式又可分為專題性節目、綜合性節目、板塊節目等類型。廣播的傳輸方式即廣播信息的傳送方式包括四個基本環節:廣播節目的采集、編輯、加工、制作;節目信號的發射和傳輸,分有線廣播和無線廣播兩類;聽眾通過接收設備收聽廣播節目;聽眾反饋。

電視的基本運營模式

電視是運用電子技術手段傳輸圖像和聲音的現代化大眾傳播媒介。電視通過畫面和聲音等符號編制成節目,然后通過一定的傳輸方式進行信息傳播。因此,電視的傳播手段包括傳播符號、節目和傳輸方式等。電視所傳播的各類信息都是以節目為基本單位組織起來的,節目是電視內容的最終組織形式和播出形式。電視節目的種類繁多,按內容性質可分為新聞性節目、文藝性節目、教育性節目和服務性節目等。

互聯網的基本運營模式

互聯網媒介指借助國際互聯網這個信息傳播平臺,以計算機為主要信息載體,綜合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來傳播信息的一種數字化、多媒體的傳播媒介。一旦鏈接到網上,個人便可以利用多種服務和工具來交換和傳播信息。數字化、超時空傳播、豐富的信息內容、傳播迅速、時效性強、交互性強是互聯網運營模式的基本特點。

(2)新媒介運營模式特點

在傳統的傳播學中,媒介是指傳播信息符號的物質實體,是聯結傳受雙方的中介物。近幾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媒介及移動互聯網媒介成為了在傳統人際傳播媒介、組織傳播媒介和大眾傳播媒介外,最為流行的傳播媒介之一。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在經歷了門戶網站、BBS論壇、博客、微博、視頻網站、微信等為代表產品的不同發展階段后,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渠道,其本身越來越多地引起大家的關注。因為新技術的出現,技術和媒體的不斷融合,使媒體本身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關于新興媒體的概念層出不窮。因此,媒介經營管理同時在受眾、運營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也受到新媒體的影響。目前呈現出了鮮明的特點,主要有如下三點:

信息量大

新媒介產生信息的數量較傳統媒體成幾何級數增長。在傳統的媒介環境中,大眾傳播媒介還是組織傳播媒介,盡管單次傳播的范圍和影響人數比較大,但傳播源與傳播內容均有比較復雜的產生過程和環節。互聯網媒介和移動互聯網媒介,在傳播中,解決了傳播源的問題,每個傳播環節,每一個人都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受眾,而同時演變成了新的信息源,他們可以非常快速地將信息進行二次加工。這一現象的出現,在近幾年中尤為明顯,所謂互聯網“話題”事件,如“鳳姐”這樣比較獨特的案例,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媒介中,可以快速地“發酵”,產生第二次,第三次至非常多次的新的信息。

傳播速度快

在傳統媒介中,個人媒介的口口相傳,也具備傳播內容產生比較快的特點,但是單次傳播的范圍又比較小,也無法達到快速傳播的效果。在新媒介環境中,網絡技術徹底解決了單次傳播的速度問題,可以形成非常快速的傳播效果;同時,由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與電腦,手機等多樣化的終端結合,使得信息的傳播在受眾端口解決了時間的限制,幾乎可以做到24小時不間斷的傳播;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力,又打通了傳統的媒介,這些信息再經由傳統媒介發布,速度擴展更快。

內容選擇性強,傳播定向性強

新媒體在傳播時,由于受眾充分參與了傳播的環節,并擁有了大量的對于信息的加工和篩選的權利,這使得在傳播的過程中,傳播的內容具備了選擇性,熱門話題的傳播能力被極大地放大。同時伴隨著網絡搜索,用戶行為統計等技術的應用,在大量的傳播過程中,眾多信息平臺,如微博、微信、視頻網站等,提供了受眾定制希望獲得的信息類型的種類,形成了定向傳輸特定信息的通路,甚至許多網站采用了“相關推送”的技術,使得傳播的內容更具選擇性,也使得希望投放這些信息的使用者,對于信息投放也更具精準性。

3.寫出至少三個國際知名媒介的機構,并評述之。

答:(1)美聯社。又稱美國聯合通訊社(The Associated Press),是美國最大的新聞通訊社,在國際社會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其前身是“港口新聞聯合社”,于1948年聯合其他通訊社正式組成美聯社。

新聞學界一般認為,在新聞報道中經常使用到的客觀性法則(objectivity),是由美聯社首先提出的。客觀性法則是指,在新聞報道中力求客觀、中立、不帶感情色彩、不加主觀評判的一套報道原則及一系列相關手法。這也是新聞界對記者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求與準則,由于美聯社的大力倡導,客觀性法則在西方被奉為職業理念。

(2)英國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英文簡稱BBC,是一家成立于1922年的,由英國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BBC是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在英國其他電視臺未成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BBC壟斷了英國的媒體行業。

BBC的業務范圍非常廣,其中包括廣播、電視、書籍、雜志等,其制作的電視劇集和紀錄片水準頗高,在世界范圍內均享有盛譽,遠銷各地。

(3)時代華納。時代華納是一家成立于1990年的世界級大型多媒體公司,公司業務包括電影、雜志、出版等門類,總部位于美國紐約。2000年美國在線(AOL)與時代華納合并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但2009年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分拆,成為獨立的公司。

公司始于1903年時代華納創始人華納兄弟的電影放映事業。目前,時代華納的傳媒版圖包括CNN、HBO、時代周刊、人物雜志、華納兄弟影業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陟县| 云浮市| 昌都县| 普安县| 托里县| 磴口县| 奉化市| 汝州市| 山东省| 洱源县| 吉隆县| 罗江县| 大荔县| 海南省| 汝南县| 嘉定区| 淳化县| 白水县| 西林县| 兴山县| 洞头县| 社会| 邯郸市| 汕尾市| 徐汇区| 璧山县| 武隆县| 务川| 勐海县| 新昌县| 四平市| 离岛区| 马鞍山市| 宁强县| 库尔勒市| 鄱阳县| 遂溪县| 武乡县| 乐安县| 墨竹工卡县|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