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3年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視頻講解]

北京大學

2013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

一、論述題(65分)

請結合微笑局長,“表哥”楊達才一事,論述網絡媒體的作用及價值。

二、操作題

1.簡述“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意義,以及你的評價(不超過600字)。(40分)

2.假如你是記者,根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精神,擬定一個采訪方案,包括選題理由、采訪計劃方案、文本形式等(報紙、電視、廣播、全媒體均可)。(45分)

參考答案:

北京大學

2013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

一、論述題(65分)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請結合微笑局長,“表哥”楊達才一事,論述網絡媒體的作用及價值。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該題體現了北大的一貫出題風格,以年度熱點事件為案例分析新媒體的作用、意義和價值,核心在于考查對熱點事件的了解程度和新媒體的認識,要求考生學習理論的同時知曉熱點事件。難度中等,本題考點在于網絡反腐,要求考生先解釋網絡反腐,繼而回答網絡媒體的作用,最后回歸到網絡媒體在這個時代的價值。

答:(1)微笑局長事件回顧

2012年8月26日,有36人遇難的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現場,陜西一官員面帶微笑的照片成為輿論關注焦點。隨即該官員被人肉出為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網友發現,這位“微笑局長”也是一個名表的愛好者,手上頻繁出現各類名表,至少有五塊之多,消息一經披露,引發了網友強烈的質疑。后網友又發現楊局長的名表并不只5塊。2012年9月5日,網友“晨曦微播”在微博上貼出照片,稱楊達才的眼鏡超10萬。同時在該微博后面還配上了楊達才戴4副不同眼鏡的圖。不僅如此,其系的皮帶又被網友扒了出來呈于網民。因“表哥”名表門嚴重違紀遭撤職和雙規。初步調查他至少有83塊名表,以及家中與私人場所有大量現金和存款。2013年9月5日上午,“表哥”楊達才案于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楊達才因犯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兩罪并罰獲刑14年,受賄贓款25萬元和504余萬元來源不明贓款被依法沒收上繳國庫。

(2)微笑局長一事,充分表現了網絡的反腐能力和輿論監督能力。

網絡反腐含義

網絡反腐,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群眾監督新形式,借互聯網人多力量大的特點,攜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風險的技術優勢,更容易形成輿論熱點,成為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的有力補充。

網絡的輿論監督

隨著網絡在全球范圍內的高速發展,網絡媒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網絡媒體的突出優勢表現在其時效性高、公眾參與度高、影響廣泛。民眾有了表達意愿的更便捷、更隱蔽的途徑,網絡輿論監督也就日益成為一種新的有效的監督形式。近幾年,網絡輿論監督的巨大功效逐漸得以顯現,“虐貓”事件、南京“天價煙”和“天價表”事件、“湖南耒陽高考舞弊”事件等都是網絡輿論監督的成功案例,通過這種新式的輿論監督形式,浩大的民意得以聚集,對政府權力運作、腐敗問題以及公共決策的制定和執行等進行監督。

(3)網絡媒體的作用和價值

網絡媒體的作用

a.網絡反腐在本質意義上整合了三方面的內容,即網絡、民意、執政能力。網絡以其獨有的特征,吸納了民意表達,有效整合了民眾的智慧和意見,形成了一個良性互動的社會民主環境,從而對執政、施政行為產生了無所不在的監督和約束。尤其是微博、論壇等網絡民意匯聚的地方,成為很多新聞事件的發源地。

b.網絡顛覆了信息傳遞的不對稱性,使腐敗無處可藏。網絡媒體傳遞信息的最大特點是信息傳遞路徑的交互性。在網絡信息傳遞過程中,任何一個信息節點既是接收器又是發射塔,既是觀眾又是演員。信息在網絡節點間傳遞時,任何一個網民都可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將此信息向任何方向傳遞出去。在這種新的信息傳遞路徑中,政策信息從上往下傳遞時可以從中央直接通達民眾,消除了腐敗分子肆意歪曲政策惠民本質的可能性,從而降低了腐敗分子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尋機腐敗的可能性。在網絡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公民記者。

c.網絡改變了權力運行上下脫節的異化困局使腐敗無力可為。網絡信息傳遞的交互性,使處于權力頂層的中央權力機關和底層的普通民眾之間的交流不再依賴于處于中層的各級權力機構,因而膨脹起來的中層權力結構逐漸被壓縮,原來被中層權力結構分隔造成的上下脫節的權力運行結構逐漸轉化為上下交融的權力運行結構,上下交融的權力運行結構符合權力委托代理的本性。

d.網絡監督和權力監督部門的互動正悄然改變著我國現有體制下的權力監督模式,公眾參與的網絡監督在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輿論反腐已經被推到前臺,成為約束權力、反腐倡廉的一種手段,這是公眾力量積極參與政務的一種體現,也是民眾對法律法規按照既定程序運行的監督。

網絡媒體的價值

a.網絡以其公開、透明、快捷、低成本的特性成為各種信息的匯集地。網絡媒體及時、豐富的“信息超市”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新聞報道。使網絡監督的優勢具有便捷性和廣泛性,讓公眾多了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尤其是在加強對官員監管、做好當前形勢下的反腐工作方面,利用好網絡是最有效的辦法。楊達才從成為輿論焦點到最終被撤職,每一個環節都有網友參與推動。

b.搭建了反腐舉報平臺。隨著互聯網突飛猛進的發展,通過網絡發現腐敗線索、查處腐敗案件,成為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不少地方建立完善了舉報網站,有的地方還開通了工作QQ和手機短信,鼓勵網上舉報。楊達才在網民的共同努力下被人肉搜索出名表、眼鏡、腰帶。

c.提高了案件查辦效率。人們通過正常程序舉報和曝光腐敗分子,往往遭遇官官相護,舉報信經常在多次批示后最終落到被告手中。網絡舉報成本低、速度快、影響大,既利于舉報,也利于有關部門調查反饋。楊達才事件得到了網絡的強大支持和監督。

d.發揮了教育警示作用。網絡反腐不但讓貪腐分子被繩之以黨紀國法,還讓不少“官員”受到警示與教育。網絡輿論的警示、教育和啟發,極大地促成或正在促成相當一批黨員干部轉變作風。網絡信息容量大,一些案例直觀生動,極具震憾力和警示效果,部分黨員干部親見“人肉搜索”的巨大威力,目睹枉法者聲淚俱下的痛悔,他們常常反思,從而受到教育。楊達才絕不僅因為巧合而倒霉。在網絡時代,媒體和社會輿論得以更輕易地形成強大合力,直接帶來的結果是言行舉止惡劣的官員無處藏身,抽著名煙招搖過市的楊達才們,成為輿論監督這一第四權力的祭旗者。

二、操作題

1.簡述“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意義,以及你的評價(不超過600字)。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該題是繼12年北大在走轉改方面出題之后又一次在這個考點上出題,分值由12年80分增加到13年的85分,這也提醒廣大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對已經考過的知識點不能忽視,要充分準備,做到核心知識點不遺漏。走轉改是新媒體日益強勢之后傳統媒體為保持自己的公信力而提出的策略,本題考點是走轉改的意義和作用,要求考生結合傳媒環境的改變做回答,由于這一塊被很多考生忽略,難度偏上。

【走轉改背景資料】

(1)“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背景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新聞傳播的環境已經發生全然的改變。從社會環境上看,全球一體化、世界多極化,信息技術向著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快速滲透。從公眾環境上看,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開放、教育的普及、文化的繁榮,公眾的價值標準日益多元化。新聞傳播面對的公眾群體,是一個擁有不同政治信仰、價值觀念、感情方式的復雜群體。從技術環境看,信息數字化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深刻改變了公共信息傳播的形態和模式,使新聞傳播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現代化水平。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媒體的出現,加劇了媒體行業的世界范圍的競爭。“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作為中國新聞戰線一個重大實踐議程的設置在此時推出,昭示著中國新聞界在全新的社會環境中的理想精神、責任意識和專業追求

(2)“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由來

2011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新聞工作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莊嚴使命,更應當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深化“三項學習教育”的重要舉措。

(3)“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具體活動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重在聯系實際、貴在取得實效。“走”是途徑、是載體,“轉”和“改”是目的、是重點,只有在“走”的過程中實現了“轉”和“改”,這項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目標。進入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對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進行部署。大批編輯記者深入基層蹲點調研、采訪寫作,了解基層實際、反映群眾意愿、樹立良好形象、推動具體工作。

答:(1)“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提出的意義

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落實“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的要求。新聞工作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職責,應該始終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做到“身在基層、心入基層”,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更好發揮新聞媒體聯系黨和人民紐帶作用的要求。新聞工作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積極推進改革創新,把鏡頭更多地對準基層,將版面和熒屏更多地留給群眾,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統一起來。

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增強新聞工作者使命感、光榮感和社會責任感的要求。新聞工作者要俯下身來,虛心向群眾學習,樹立良好形象,切實改進文風,多反映貼近群眾情感的事例,多運用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多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到真實可信、樸素自然、生動鮮活、言簡意賅,切實增強新聞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需要指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不僅僅是對新聞戰線工作者的要求,而是要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各條戰線。

(2)對“走轉改”的評價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意義

對于推動新聞工作者進一步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立場,更好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對新聞媒體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a.有助于傳媒工作者審視新聞工作的社會責任。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開展,倡導的是新聞專業工作的途徑與方法。

第一,面對著紛繁復雜的社會變局,中國新聞界需要向人民真實描述社會的發展進步,同時需要在充斥各種矛盾的社會運行中,披露事件真相、解釋變動原因、剖析環境影響、說明發展趨勢,為公眾的社會行為決策提供真實、迅捷、深入、全面的環境變動的信息。

第二,面對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運行日益融為一體的大趨勢,中國新聞界需要向世界真實、完整、深刻地描述今日中國,以為中國的發展贏得良好的信息環境。“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對中國新聞界擔當的社會責任的再度提示。它提示中國新聞工作者面對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紛繁復雜的情狀和影響,深入思考中國新聞人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的內涵和意義,清醒認識實現這一社會責任的途徑和方式。

b.有利于傳媒工作者堅守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

第一,以報道客觀事實為唯一根據。新聞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必須堅持客觀公正,必須堅持以提供客觀事實為新聞報道的唯一根據。構成新聞報道的全部事實都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新聞記者必須深入社會生活、深入人民群眾才能充分獲取這些客觀變動的事實,贏得新聞專業工作的基礎條件。

第二,以忠于人民利益為最高準則。忠于人民利益必須以了解人民利益為前提。要想知曉人民的意愿和渴望,歡樂和憂苦,困難和需求,就必須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之中,與人民同呼吸,共體驗,從而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情狀,認識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知曉衛護人民利益的方法和途徑。

第三,以推動社會進步為終極目標。新聞工作者不僅是社會變化過程的反映者、記錄者,而且是社會進步的呼吁者、推動者。其終極目標是促進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政治的昌明、社會的和諧、人民的幸福。

c.有利于傳媒工作者掌握新聞工作的專業方法。

數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新聞工作者有了全新的技術工具,極大地擴張了感知新聞動態、捕捉新聞進程、解讀新聞意義的能力。

第一,從提高新聞工作者專業水準的基礎環節提出要求,催促新聞工作者深入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群體、各個層面,了解豐富多彩的生活,發現充滿智慧的創造,體察社會存在的困難問題,感受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

第二,在中國新聞界中強調著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原理:存在決定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再次強調著新聞工作的基本方法: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第三,基于新聞工作社會責任提出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相互關聯的實踐議程。是中國新聞界面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新狀態發出的懷抱理想主義追求的實踐宣言。

2.假如你是記者,根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精神,擬定一個采訪方案,包括選題理由、采訪計劃方案、文本形式等(報紙、電視、廣播、全媒體均可)。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題是以走轉改為由頭考查考生的新聞采寫編能力,出題比較巧,由于很多考生對走轉改認識并不深入,沒有認識到它的核心,很難想出好的策劃。

答:“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精神本質

在深入“走轉改”過程中,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越來越認識到這項活動的目的、價值和意義所在。“走轉改”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當代中國的生動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創新實踐,是對新聞工作優良作風的繼承和弘揚,是黨的新聞工作者展現和培育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舞臺和課堂,是完成各項宣傳任務和改革創新新聞工作的橋和船。

“走轉改”活動,是對推進新聞宣傳的改革創新,也是對加強新聞隊伍的自身建設,更是對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具有基礎性、決定性意義。

業內有句話被廣泛流傳:新聞在路上,記者是行者。實際上,“走轉改”本來就是新聞從業者必備的基本功,但卻在一個時期以來,被高高在上、走馬觀花、板著面孔、字正腔圓等新聞從業者的浮躁表現所替代,沉不下去、深入不了、浮不上來等奇特現象廣泛存在。

特別是當代中國正處于大變革、大發展、大跨越的戰略機遇期,“走轉改”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掌握話語權的關鍵期。通過深入基層、深入實踐、深入群眾,新聞從業者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時代脈搏,體察基本國情和民意,新聞工作才能高舉旗幟、服務大局,提高輿論引導的有效性和時效性。

因此,圍繞走轉改,我的策劃方案如下。

選題方向:新農村合作醫療相關選題——農民兄弟的新農合

選題理由:首先,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和國家領導人關注的重點,也是我國的重要問題之一。其次,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黨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所有民眾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其中農村社保體系是難度最大的任務,也是三農問題的核心。第三,根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精神,新聞記者要扎根基層,深入一線,才能真正把握社會脈搏,回答時代命題,而廣大的農村自然是最基層的領域。同時,通過鮮活真實的例子,與農民切實相關的新聞內容,能夠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根據接近性原則,充分挖掘新聞價值,滿足農民知情權。

采訪計劃:

前期準備:

(1)明確采訪目的

此次選題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具體事例的報道,調查農村新農合的實施情況,同時向廣大受眾傳播新農合的信息,宣傳新農合實施的成功經驗。

該篇報道的受眾包括廣大的農民群眾,也包括相關上級領導,帶來的反響主要為農民群眾對新農合實施情況的相關反饋,上級領導對新農合實施情況的態度和批示。

(2)熟悉采訪對象

此次采訪的采訪對象包括:通過新農合進行過報銷行為的農民(1-2個),醫院中負責新農合相關工作的領導,負責新農合的政府相關領導,該村主要操作新農合的相關基層干部。

到達采訪目的地后(暫定某個村鎮),先到醫院與村委會了解相關情況,找到通過新農村合作醫療進行過報銷行為的農民群眾,向村委會干部盡可能多地了解采訪對象的家庭、生活、近況等等。

(3)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上網查找國家關于新農合方面的政策,了解新農合相關信息,同時,到達采訪目的地后,要向當地政府了解,在當地是否有關于新農合的具體的新舉措。充分了解關于當地新農合的各類信息,避免宣傳中政治上的雷區和失誤,更深入更廣泛發掘事件的意義,為后面的寫作提高政治高度。

(4)準備問題,設計采訪提綱。

(5)設計作戰方案,主要是事先選擇采訪的突破口,設計整個采訪的計劃,主要作用是可以爭取到采訪的主動性。

(6)物質準備。出發前要對物質準備(筆記本、錄音筆、相機、攝像機等采訪設備)進行檢查,不光檢查有沒有遺漏應帶的東西,還要檢查帶的東西有沒有毛病。在這方面的任何疏忽大意都將給采訪報道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

文本形式:

紙質媒體上的深度報道,可能寫成長篇通訊形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东| 洱源县| 博兴县| 盐亭县| 玉门市| 高平市| 长葛市| 伊川县| 自治县| 科技| 克什克腾旗| 达州市| 兴和县| 商城县| 理塘县| 蓝山县| 胶南市| 上栗县| 准格尔旗| 特克斯县| 金溪县| 光泽县| 河南省| 靖江市| 鲜城| 隆子县| 石台县| 永靖县| 岑溪市| 依安县| 高青县| 夏河县| 金寨县| 达州市| 南开区| 汝城县| 民勤县| 灯塔市| 青铜峡市| 大丰市|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