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元風、胡月《服裝藝術設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630字
- 2021-07-30 17:59:33
2.2 課后習題詳解
1從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以來,現代藝術設計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起到了什么推動作用?
答:參見本章復習筆記
2如何全面理解包豪斯“少即是多”的現代主義藝術設計原則?
答:“少即是多”的現代主義設計原則由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包豪斯提出。
不同于以往的貴族化繁復裝飾泛濫的設計,“少即是多”的現代主義藝術設計原則主張簡約,這一時期最典型的設計師——夏奈爾。其主張將女裝簡練化,將一切奢侈感和高級感蘊藏于簡樸之中,以簡樸取代繁瑣。簡潔而浪漫的風格為其終生追求之目標,實用而又不失女性的美則是其設計的宗旨。她的“夏奈爾套裝”從誕生至今,一直被視為女裝的經典造型。
在當下社會,人們的生活步伐不斷加快,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中,設計復雜的禮服只可能在party上出現,人們的著裝力求簡潔。“快時尚”品牌的盛行一方面也得益于其款式較為簡潔,便于實現,且與時下流行的簡約之風相契合。
3純藝術行為和藝術設計行為在本質上存在著什么樣的差別?
答:服裝藝術設計活動不是一種無謂的藝術創作,而是要與企業的經營成本聯系起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創造出效益。藝術設計行為需要考慮到社會的接受情況,這是其與純藝術行為的本質差別。
而輝煌一時的奢侈大牌克里斯汀 拉夸在08年破產的原因之一就是款式過于復雜,成衣化困難,與其說拉夸的作品是高級時裝設計,不如說是一件藝術品。
4現代服裝藝術設計為什么在藝術形式創新的同時,還要兼顧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
答:(1)服裝設計同樣是設計產品的款型、色彩、面料、裝飾等,也同樣考慮到功能、審美和經濟。服裝設計與工業設計同樣是一門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結合的邊緣學科,它吸收了科技、文藝、經濟的成果,并涉及美學,人體工學、生態學、心理學、市場學、材料學、史學、創造學等廣泛的領域。
(2)藝術與技術是服裝設計的支柱,技術為藝術增添活力,藝術賦予技術以靈魂。服裝設計不能簡單地像藝術創作那般主觀自由發揮,也不能機械地將自然科學成果不加修飾地運用到衣裝上,兩者應有機結合。
(3)工業設計的直接目的,是生產出市場需要、消費者喜愛、具有高經濟附加值的產品。因此服裝設計活動不是一種無謂的藝術創作,而是要與企業的經營成本聯系起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創造出效益。
(4)同時,設計的基本要求必須以人為本,產品是為人而創造,為人服務的,所以產品必須滿足人的實用性(功能)要求,包括生理和心理以及社會功能的需求;滿足審美性要求,使日用品變成生活中的藝術品,提高全民的審美品位也是設計師的職責。
5服裝設計師怎樣才能做到既滿足市場需求,又引導消費潮流?
答:(1)設計者首先要分析各種相關的信息,確定設計將達到的目標以及對實現目標的過程進行統籌規劃。設計師對消費群體及其所處空間位置都要予以考慮。
(2)設計者不同的設計思潮付諸于設計實踐在多大程度上為消費市場所包容接納,取決于歷史、文化或亞文化、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對市場的塑造。
(3)作為一個企業或設計師個體,必須明確產品設計的定位,加強市場營銷。
6為什么說服裝設計與建筑設計的相似性是感性與理性、發散型思維與線形思維、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
答:(1)與建筑設計相似,服裝設計是設計產品的款型、色彩、面料、裝飾等,也同樣考慮到功能、審美和經濟。服裝設計與工業設計同樣是一門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結合的邊緣學科,它吸收了科技、文藝、經濟的成果,并涉及美學,人體工學、生態學、心理學、市場學、材料學、史學、創造學等廣泛的領域。
(2)服裝設計師的感性體現在對于靈感的捕捉,對于新奇事物的發現,并用自己獨特的“感性”思維將發現變為現實,這還需要設計師的思維足夠活躍、發散,能夠根據眼前的事物抽象出自己的設計靈感。
(3)服裝作為一種商品,當然倘若設計師設計出的東西只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與市場脫節,不能迎合當下的流行趨勢,那設計師的作品便毫無價值。
(4)此外設計師必須對本國服裝史、外國服裝史有所了解,把握世界服裝的發展脈絡,才能使自己的設計有根可循;好的服裝設計不僅體現在款式上,還體現在版型、面料等方面。同時服裝作為一種商品,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是服裝設計所要考慮的,這就涉及到材料學,市場營銷學等多領域學科。
因此,服裝設計是感性與理性、發散型思維與線形思維、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
7如何評價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創造的褶皺服裝的巨大成功?
答:(1)三宅一生的設計是從材料開始的,他常常會自己動手去防線、織布,雞毛、紙、橡膠、塑料等所有可能用來制成衣料的東西他都要嘗試,去探尋各種可能性,他迫使面料商上百次的反復修改和試制,設計時他圍裹著面料在鏡前反復試驗,或在模特身上進行立體裁剪,他的作品中常用的長褶被稱為“一生褶”。
三宅一生作為一名設計師,對其設計所需的面料了如指掌,這不僅體現在他的“一生褶”上,對于任何設計所用的面料,他都身體力行,這是一個優秀設計師所應具備的。
(2)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大師中西元男先生曾言:“設計離不開它所服務的對象。”三宅一生時裝極具創造力,集質樸、基本、現代與一體,張揚著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其服裝在壓褶時是依照人體曲線的造型完成的,能夠極好的統一服裝的審美性與服務性。三宅一生的時裝既表現了傳統文化,又與西方的先進藝術理念結合,因此獲得了廣泛的接受與認可,被稱為“東方遇到西方”。
8后現代主義設計思潮對現代主義設計原則的主要修正是什么?
答:(1)確切地說,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在時間上并非前后承接的關系。后現代主義設計作為對現代主義設計的一種反思,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試圖擺脫現代主義設計泛濫的桎梏。
(2)現代主義設計明確表達了工業文明的意識形態。由于人們對現代主義單調、無人情味的風格感到厭倦,有的設計者轉而追求更加富有人情味的、裝飾的、變化的、個性的、傳統的表現形式。
(3)后現代主義卻無法完全擺脫現代主義的影響,它反而加強了對設計師的個人要求和個人傾向。盡管后現代主義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個人主義在設計領域的復興,但并非意味著對設計對象與社會價值的忽略。設計早已不是一種純粹表達個人意念的行為,而是產生深刻影響力的一種社會行為。
總之,一方面,后現代主義設計思潮對現代主義單調、無人情味的風格進行了修正;另一方面,后現代主義設計把設計的單向性轉化為雙向性,開始強調設計師的個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