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督逃龑W基礎》(第2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8字
- 2020-09-15 18:14:26
第二部分 課后習題
第1章 教育與教育學
1.結合從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實際,談一談對“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在教育學界,關于“教育”的定義多種多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教育的定義始終圍繞促進學生身心發展這一核心,將教育的范圍擴大或者縮小,從不同的聚焦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從社會角度定義教育
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將教育看作是外在客體對個體產生的影響,無論這種影響是顯性的,還是潛在的,以外在的因素促進了個體內在的發展??梢苑譃槿齻€層次:廣義的教育是指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將其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更狹義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動,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把教育看成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
(2)從個體角度定義教育
從個體角度定義教育,將教育看作是個體內在的發展歷程,看重個體的能動性和主動性。把教育等同于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學習知識、技能與正確態度的過程。學習方式一般應使學習者能通過所學的知識表現自己的個性,并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學習時自己從未考慮過的境遇和問題中去。定義的出發點和基礎是“學習”和“學習者”,而不是社會的一般要求,側重于教育過程中個體各種心理需要的滿足及心理品質的發展。
(3)對教育的綜合定義
從社會角度和個體角度對教育的定義出發,將教育的個體化和社會化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綜合性的定義,認為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將教育看作是某一類型的實踐活動,而不是純粹的理念或在某種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規則。教育是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之間的耦合過程,教育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促進或加速的作用。同時還強調教育與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之間的聯系,體現出教育的社會性特征。
總之,教育的定義是和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發展結合在一起的。社會的發展進步,對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得到進一步的擴展,更能順應新時代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定義是不斷發展的,應該和教育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
2.結合實際,談談對教育三要素的認識。
答:教育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子系統,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教育這個系統應該包括三種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影響。
(1)教育者
寬泛的理解,教育者就是從事教育活動的人,但是根據教育綜合性的定義,教育者是指能夠在一定社會背景下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人。因此,一個真正的教育者必須有明確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實踐活動中所肩負的促進個體發展及社會發展的任務或使命。教育者意味著一種資格,而不是一種實體,是能夠根據自己對于個體身心發展及社會發展狀況或趨勢的認識,來引導、促進、規范個體發展的人。教育者不僅是對從事教育職業的人的總稱,更是對他們內在態度和外在行為的一種規定。
(2)學習者
學習者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以其接受教育影響后發生合乎目的的變化來體現教育過程的完成。學習者具有自身的特點,主要包括:不同的學習者有不同的學習目的;不同的學習者有不同的學習背景或基礎,并影響到各自的學習興趣、能力或風格;不同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與困難不同;不同的學習者對于自身學習行為反思和管理意識與能力不同,從而影響到各自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學習者有效或高效地學習,就必須在把握學習者之間共性的同時,花大力氣把握他們彼此之間十分不同的個性。
(3)教育影響
教育影響即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于學習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了信息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從內容上說,主要是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從形式上說,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教育工作的全部要旨就在于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多種形式構成的教育影響來直接促使學習者的最大發展,并間接滿足整個社會的最大發展需要。教育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共同構成教育影響的各種媒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這三個要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規定,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實踐活動系統,缺一不可。教育是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系統,是上述三個基本要素的有機結合。
3.信息社會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信息社會又可以稱為“后工業社會”、“知識社會”等,是由一些社會學家、未來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種新的社會范疇。信息社會的教育特征如下:
(1)學校將發生一系列變革
這些變化包括:
①學校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職業預備的需要,而且也是為了滿足人們人文關懷的需要;
②學校的類型進一步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多樣化學習需要;
③學校教育網絡將會最終建立起來,學校的教育教學時空也得到根本改變;
④學校與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學校市場化”的概念會激發學校不斷地進行變革,以提供優質和簡便的教育服務;
⑤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將會得到改造、豐富或發展,出現多種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習者良好的學習品質與習慣將成為教學的核心任務;
⑥學校教育觀念、管理、課程、教學以及師生之間的關系等學校事務都將成為公共辯論的焦點,教育的服務性、可選擇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將成為學校改革的基本價值方向。
(2)教育的功能將進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將繼教育的生產性之后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教育性質,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設中的功用將進一步得到系統和深刻的認識。
(3)教育的國際化與教育的本土化趨勢都非常明顯
與農業和工業社會相比,信息社會無論是在物質、信息方面還是在資金、知識、人員等方面的交流都日益頻繁。
(4)教育的終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為指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已不局限于學齡階段,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專利,而是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需要。受教育權成為與人的生存和發展權緊密相關的一項公民權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斷從理論走向實踐。
4.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答: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對教育問題的論述,也就是他們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學家們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現代教育一系列問題的研究結果。根據這兩套理論體系,可以總結出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
(1)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存在脫離社會影響的教育。教育受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帶有強烈的社會色彩,在階級社會中,教育作為一種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育成為維持社會階級結構和不平等的手段,一直持續到資本主義社會。
(2)教育起源于社會性生產勞動,勞動方式和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改變。勞動起源說認為人類教育起源于其勞動或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需要;以制造和利用工具為標志的人類的勞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前者是社會性的,因而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教育產生于勞動是以人類語言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的;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與積淀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
(3)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既是意味著勞動者智力和體力兩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體力的各方面都得到發展,達到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同時是指一個人在志趣、道德、個性等方面的發展,即作為一個真正“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發展,而且是每個社會成員得到自由的、充分的發展。
(4)現代教育與現代大生產勞動的結合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惟一方法。要求將生產勞動與教育結合起來,使個人盡可能受到適應勞動職能變更的教育,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培養能多方面發展的勞動者。必須向全體社會成員施以普遍的全面教育,包括智育、綜合技術教育、體育和德育,以及實行教育與真正自由的生產勞動相結合。
(5)在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們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反作用于它們,對于促進工業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既要看到教育現象的復雜性,不能用簡單化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教育研究,又要堅信教育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否則就會陷入到不可知論和相對論的泥坑中去。
5.當代教育學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當代社會已呈現出各種新特征,并且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教育學也不斷地出現一些新的面貌,出現了許多新的發展趨勢。主要包括:
(1)教育學研究的問題領域急劇擴大
20世紀初,教育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研究上。當代教育學研究的問題領域已經從微觀的教育教學過程擴展到宏觀的教育規劃,從教育的內部關系擴展到教育的外部關系,從基礎教育擴展到高等教育,從正規教育擴展到非正規教育,從學校教育擴展到社會教育,從正常兒童的教育擴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教育,從兒童青少年的教育擴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
(2)教育學研究基礎和研究模式的多樣化
當代教育學的基礎包括了更加廣闊的學科領域,如生理學、腦科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人類學、文化學、技術學、管理學等。教育家根據不同的學科基礎,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研究方向和領域。與之相關的就是教育學研究模式的多樣化,有的從科學主義的角度進行研究,有的從人文主義的角度進行研究,還有的介于兩者之間,或兩者結合。就教育學研究的層次而言,也出現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行動研究、咨詢研究、開發研究等多種層次類型,彼此之間相互滲透,相互推動,構成教育學研究的完整體系。
(3)教育學發生了細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學科體系
20世紀以來,隨著教育問題領域的擴展以及研究基礎和模式的多樣化,教育學也發生了快速的學科分化,教育學的一個個組成部分紛紛發展為獨立的學科,這些相對獨立的學科又與其他類型的學科進行交叉,出現了許多子學科、邊緣學科。同時也出現了高度綜合的現象,子學科與子學科之間,子學科與邊緣學科之間以及子學科、邊緣學科與其他非教育學科之間出現了多種形式和多種類型的綜合,出現了許多新的教育知識增長點。這種多類型、多形式的學科綜合,打破了傳統學科界限,擴展了研究視野,深化了問題研究。
(4)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
教育學的研究在剛剛獨立的時候主要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研究,當代教育學研究形而上學的風氣大減,研究者們所關心的是教育實踐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等等。與此同時,當代教育實踐的發展也日益呼喚著教育理論的指導,為教育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社會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教育理論工作者與教育實踐工作者之間的隔膜、陌生乃至對立狀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轉,在一些教育理論工作者與教育實踐工作者之間出現了多種形式的接觸、交流和對話。
(5)教育學加強了對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學的元理論
當代教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出現了自覺的教育學反思,是對教育研究的研究,也就是對教育的元研究,其目的是要檢討教育研究活動本身的目的、性質、價值、知識結構等,形成教育學觀。有關教育學自身的反思研究結果就形成了教育的元理論,即關于教育學學科自身的知識體系,如關于教育學研究對象的知識、邏輯起點的知識等。這些教育學元理論的出現,會極大地提高教育學者的理論自覺性,推動教育學的發展。
6.訪問一些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分析教育理論知識在其專業成長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教育學對教育問題進行科學解釋的目的盡管是要促進教育知識的增長,但是并不止于教育知識的增長。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的科學,旨在指導實際的教學活動,促進中小學教師的發展和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學扮演著一種“中介”或“橋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學能啟發教育實踐工作者的教育自覺,使他們不斷地領悟教育的真諦
學生的精神世界是獨特的、隨著外部世界的變化而變化的,中學教師必須具有一種高度的自覺才能在每一時刻理解和把握學生的精神世界并采取適當的方法促使其健康成長。教育自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像技術或規則一樣可以由外部獲得的,而是來自于理論的教化以及在理論啟迪之下的內在自覺。因此,教育學的實踐價值首先就在于對廣大的教育實踐工作者進行這種理論的教化,促使他們的內在反省,從而不斷地提高教育活動的自覺程度。
(2)教育學能使教育工作者獲得大量的教育理論知識,擴展教育工作的理論視野
作為一個中學教師,只有理解了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和影響教育問題形成因素的多樣性,才能真正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適宜途徑或辦法。要有這樣的本領,單靠教師的親身經驗或閉門造車式的研究是不夠的,必須善于從教育思想史上和當前的教育理論研究中獲取大量的信息。中學教師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地參與教育教學改革事業,就更要從傳統的經驗主義習慣中走出來,認真地、努力地學習教育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開闊自己的理論眼界,從而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理性自覺。
(3)教育學能使教育工作者養成正確的教育態度,培植堅定的教育信念
教育的態度是中學教師對于教育工作的情感體驗,積極的、健康的教育態度是教育工作的精神動力。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態度中,教育信念因其堅定性和強烈性而成為一種最可貴的精神力量。與教育知識特別是教育理論知識的獲得有著直接的關聯,一個教育知識貧乏的人肯定是不熱愛教育的人。因此,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是形成一個人正確的教育態度,培植堅定的教育信念的一個入口或基礎。
(4)教育學能提高教育實踐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發展能力
一個好的中學教師,應該是一個能夠不斷自我反思和發展的教育工作者。所謂能夠自我反思是指能夠不斷地在思想領域對自己所作所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進行追問。所謂能夠自我發展是指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已經達到的教育境界,追求某種更高的教育境界。只有教育理論才能幫助中學教師超越經驗的限制,擺脫習慣的束縛,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不斷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實現自我。
(5)教育學為教育工作者成為研究型教師打下基礎
當前,隨著教育改革事業的不斷深化,中學教師的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角色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從傳遞型的教師轉變為研究型的教師,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恰恰可以幫助中學教師成長為研究者,不僅可以給予教師以一些教育的基本問題、概念和理論,而且也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如何思考教育問題,如何表述自己的見解,如何與不同的教育觀點對話。
- 全國名校美學理論考研真題及詳解(含北大、北師等)
- 張尚學《貨幣銀行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保險碩士《435保險專業基礎》[專業碩士]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夏清《化工原理》(第2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新聞與傳播碩士《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
- 劉意青《簡明英國文學史》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武漢大學819宏微觀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視頻講解】
- 2015年考研政治真題解析與預測考點背誦
- 武漢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尹伯成《微觀經濟學簡明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贈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
- 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91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燕山大學806自動控制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含復試)匯編
- 2017年考研政治專題經典教程
- 何維達《經濟學教程》(第2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馮靜《公共政策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