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3700字
- 2020-09-15 18:08:33
2.2 強化習題詳解
一、解釋下列術語
1.學習
答:學習是個體在一定的情境下,由于經驗的或練習的原因,使行為或行為潛勢發生較為持久的變化過程,亦即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教育情境中的學習與日常情境中的學習不完全相同。教育情境中的學習,可以定義為:憑借經驗產生的、按照教育目標要求發生的、比較持久的能力或傾向變化。學習是一種結果,也是一種過程,作為結果,是指由經驗或練習引起的個體在能力或傾向方面的變化;作為過程,是指個體獲得這種變化的過程。
學習引起變化的特點是:①能相對持久保持,而非短暫保持;②由后天的經驗或練習引起,不包含由生理成熟引起的變化。根據不同標準,學習可作多種分類:①按內容可分認知的、情感的和運動技能的三大類。認知學習又可分言語信息、心智技能和認知策略三個亞類。②按學習過程特征可分試誤式學習與頓悟式學習。③按是否理解,可分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有意義學習又可分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等。
2.結構性知識
答:結構性知識是喬納森劃分的學習類型之一,指習得概念或命題的多樣性而又相互關聯的網絡。結構性知識是學生語義網絡(有關某一課題的命題結構)的反映。一個語義網絡是概念相互關聯的一個集合以及這些概念之間的許多聯結。喬納森的學習分類把學習分為:結構性知識、心理模型、情境性問題解決、延伸技能、自我知識、執行控制策略和動機形成。喬納森的學習分類增加了在當前使用的學習結果分類系統中未曾出現過的認知、反省認知(即元認知)和動機的學習結果。該分類系統的特點是:①反映了經典分類系統中欠缺的行為,包括推理、類比、評估學習困難和分析問題;②反映了傳統的認知—行為分類系統中未強調的認知結構,包括結構性知識、自我知識和心理模型等學習結果;③包括傳統學習結果,如態度、程序、規則、概念和解決問題。喬納森等人主張,應根據教育研究和教學技術的最新發展考慮當前的學習分類系統。
3.喬納森的學習分類
答:喬納森的學習分類增加了在當前使用的學習結果分類系統中未曾出現過的認知、反省認知(即元認知)和動機的學習結果。該分類系統的特點是:①反映了經典分類系統中欠缺的行為,包括推理、類比、評估學習困難和分析問題;②反映了傳統的認知—行為分類系統中未強調的認知結構,包括結構性知識、自我知識和心理模型等學習結果;③包括傳統學習結果,如態度、程序、規則、概念和解決問題。
喬納森的學習分類把學習分為:
①結構性知識。結構性知識代表既多樣又相互關聯的概念或命題網絡的習得。結構性知識是學生語義網絡的反映,后者是有關某一課題的命題結構。
②心理模型。心理模型涉及相互關聯的言語或表象的命題集合,也包括程序性(可以運行的)知識、視覺—空間(表象)的表征、隱喻的知識和執行控制。
③情境性問題解決。解決情境性(結構不良的)問題與解決結構良好的問題相比,需要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心理學需要描述從事結構不良問題解決的必要心理活動。
④延伸技能。延伸技能是指用于超越給定信息進行推理的技能,包括進行類比、作出解釋、得出推論和建構論據。
⑤自我知識。自我知識是一種特殊的陳述性知識,是關于自我的知識或知道我們作為學習者“是什么人”的知識。
⑥執行控制策略。執行控制策略常常指反省認知策略。
⑦動機形成。動機形成包括學習的愿望,作出的努力和對學習的堅持性。
4.行為表現(performance)
答:行為表現指學生外在的、可以觀察的行為,如測驗的得分、行為舉止等。加涅認為,內部的變化必須通過外在的表現變化反映出來,表現的相對持久的變化是衡量學習是否發生的重要指標。加涅把學習定義為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保持且不能單純歸因于生長過程。他實際上是用人的內部變化來定義學習。不過,他認為內部的變化不能觀察,必須通過外部的行為,通過行為表現的變化來做出學習是否發生的推論。
6.智慧技能
答:智慧技能是加涅學習結果分類之一。美國著名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家R.M.加涅明確認識到,人類學習現象極其復雜,不可能用一種理論解釋全部學習現象,必須對學習做分類研究。并將人類學習的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五種類型。智慧技能是人們應用符號辦事的能力。由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四種能力構成。其中又分五個小類:①辨別,即區分事物差異的能力,如區分兩張不同的面孔,區分兩個不同字母的音和形。②具體概念,即識別同類事物的能力。具體概念一般不能下定義,其本質特征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發現并歸納出來的。③定義性概念,指運用概念定義對事物分類的能力,有些概念不能直接通過觀察習得,必須通過下定義才能獲得。④規則,當原理或定律指導人的行為,按原理或定律辦事時,原理或定律就變成了規則。⑤高級規則,由若干簡單規則組合而成的新規則。
7.情境性問題解決
答:情境性問題解決是指對結構不良問題的解決,是喬納森劃分的學習類型之一。大多數傳統學習分類系統提到的問題解決是教科書中見到的、結構良好的、答案單一的解題活動。而現實世界的情境性問題解決涉及結構不良的問題和知識領域。這些問題具有多種答案和解答途徑,或根本不可解答;對于哪些概念、規則和原理是解決問題所必需的,或者它們如何組織,這顯現出了不確定性;對于決定適當的行動沒有清晰界定的特征;而且對于問題及其答案需要學習者作出判斷。解決情境性(結構不良的)問題與解決結構良好的問題相比,需要不同的知識和技能。與結構良好問題解決過程相比,解決情境性問題需要考慮到情感、價值和信念對問題解決的影響,必須強調情境、協作、自我監控對問題解決的影響,注重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進行認知的內在建構。
8.認知策略
答:認知策略是加涅學習結果分類之一,美國著名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家R.M.加涅明確認識到,人類學習現象極其復雜,不可能用一種理論解釋全部學習現象,必須對學習做分類研究。并將人類學習的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五種類型。認知策略是學習者認知過程進行調節與控制的能力,包括控制自己的注意、選擇性知覺、調節編碼方式、調高記憶質量等能力,它是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的核心部分,也指個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既有的知識和經驗以期達到目的的智力活動。認知的信息加工過程包括信息流經過選擇性知覺、短時記憶(其中包含編碼和復述)到長時記憶和提取等階段。信息流從一階段到另一階段,從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都受執行控制過程(即認知策略)的調節與指導。目前已被鑒別并被心理學家認可的認知策略有:①在短時記憶中的形成組塊策略;②在系列學習中的復述策略;③在配對聯想學習中的表象加工策略;④在自由回憶學習中的組織策略;⑤在人工概念研究中發現的集中策略和掃視策略。
9.延伸技能
答:延伸技能是指用于超越給定信息進行推理的技能,包括進行類比、作出解釋、得出推論和建構論據。延伸技能常常和其他學習結果一起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學生可能從言語信息中作出概括,推論經濟學原理的后果,作出類比,以優化他們關于一個設施的心理模型或想象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延伸技能不同于解決問題技能,因為它們不可能像延伸學生的知識領域那樣直接導致問題解決。其價值是,能延伸的學生可以在未經研究或訓練的情況下生成新知識。知識延伸使學習更高效,更適合個人特點。延伸技能是喬納森劃分的學習類型之一,該分類系統的特點是:①反映了經典分類系統中欠缺的行為,包括推理、類比、評估學習困難和分析問題;②反映了傳統的認知—行為分類系統中未強調的認知結構,包括結構性知識、自我知識和心理模型等學習結果;③包括傳統學習結果,如態度、程序、規則、概念和解決問題。喬納森等人主張,應根據教育研究和教學技術的最新發展考慮當前的學習分類系統。
10.突觸
答:突觸是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效應器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結構,即一個神經元的突起與另一神經元或肌肉細胞、腺體細胞發生接觸并進行信息傳遞的部位。突觸由突觸前成分、突觸后成分和其間的突觸間隙組成。它是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和進行生理活動的關鍵部位。來自樹突和細胞體的神經沖動沿軸突只能傳遞至其終紐。而終紐與另一神經元之間的沖動傳遞依靠突觸部分所發生的極為復雜的生理化學作用。終紐內的細胞質中含有極復雜的化學遞質。當神經沖動傳至終紐時,細胞中化學遞質產生變化,導致終紐外膜移動,最后使其小泡破裂,而將神經傳導的化學遞質注入突觸間隙,引起一種放電作用,從而激起另一神經元的興奮,立即連續傳導神經沖動。
11.言語信息
答:言語信息也稱“陳述性知識”或“語義知識”,是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之一。美國著名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家R.M.加涅明確認識到,人類學習現象極其復雜,不可能用一種理論解釋全部學習現象,必須對學習做分類研究,并將人類學習的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五種類型。言語信息是能夠用言語表達的信息,指人們從嬰幼兒期起就從事的學習內容——大量的名稱和事實、特征以及許多有組織的觀念等。課堂教學中提供的大部分課文的內容都屬言語信息。其中有的貯存在短時記憶中,有的則可保留很長時間,甚至終生。有些內容似乎是孤立的,而大部分信息之間則存在多種聯系,因而在回憶某一事實時很容易引起與之相關的事物的回憶。其又分三個小類:①符號記憶,包括人名、地名、外語單詞、數學符號等的記憶,如知道上海又名“滬”,蘋果在英文中叫“apple”等。②事實的知識,如知道“中國的首都是北京”等。③有組織的整體知識,如影響稻谷生長的原因知識。
12.自我知識
答:自我知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包括對別人的理解,并認識到他人的行為是個體自身行為的變異。皮亞杰把知識分成物理知識、邏輯數理知識和社會知識。后人在此基礎上提出,自我知識的獲得是個體對以上三種知識協調和運用的結果,在協調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兒童逐漸把自己作為一個有獨特個性的獨特客體而區別于其他的客體。兒童自我認識的第一步是區別“我”與“非我”,然后是對自我運動和客體運動的區別。自我知識是喬納森劃分的學習類型之一,該分類系統的特點是:①反映了經典分類系統中欠缺的行為,包括推理、類比、評估學習困難和分析問題;②反映了傳統的認知—行為分類系統中未強調的認知結構,包括結構性知識、自我知識和心理模型等學習結果;③包括傳統學習結果,如態度、程序、規則、概念和解決問題。喬納森等人主張,應根據教育研究和教學技術的最新發展考慮當前的學習分類系統。
13.神經元
答:神經元也稱“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可分為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①細胞體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組成。其中典型的細胞體,直徑一般小于100微米,其結構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②突起分為樹突和軸突兩種,是細胞質的線狀延伸物。神經元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和神經節內,通過細胞突起,與其他神經元或效應器官相接觸。每一個神經元都有其特殊功能,不但能接受信息,還能儲存和傳遞信息,能把信息傳遞到其他神經元或肌肉和腺體等效應器官。神經元其形態很多:按突起,習慣上常分為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和多極神經元;按功能,可分為感覺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
14.動作技能
答:動作技能也稱“運動技能”、“操作技能”,是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之一。美國著名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家R.M.加涅明確認識到,人類學習現象極其復雜,不可能用一種理論解釋全部學習現象,必須對學習做分類研究,并將人類學習的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五種類型。動作技能是指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其調節、控制著操作動作的執行,是一種動作經驗而非認知經驗,同時又有別于心智技能,具有物質性、外顯性與展開性。動作技能可分為初級動作技能和高級動作技能兩類。初級動作技能指通過一定練習或模仿形成的仍帶有明顯意識控制特點的技能,高級動作技能則指經過反復練習使其基本成分達到自動化水平的技能。動作技能的掌握要通過對動作活動方式的認識與練習。
15.執行控制策略
答:執行控制策略是喬納森劃分的學習類型之一,喬納森的學習分類把學習分為:結構性知識、心理模型、情境性問題解決、延伸技能、自我知識、執行控制策略和動機形成。喬納森的學習分類增加了在當前使用的學習結果分類系統中未曾出現過的認知、反省認知(即元認知)和動機的學習結果。執行控制策略常常指反省認知策略,由如下學習計劃活動構成:評估任務難度、建立學習目標、選擇或決定完成任務的策略、分配認知資源、評估先前知識(也是自我知識的一部分)、評估目標達成中的進步、檢查自己操作方面的錯誤。另一類執行控制策略是理解監測。此處指學習者評估學習中的進步。理解監測動態性地與其他控制策略相互聯系。在監測進步時,首先必須清晰地陳述目標。執行控制依賴自我知識。理解你自己的興趣、需要、學習風格和愛好,對于計劃有效的學習活動是必要的。然而,執行控制也涉及促進學習和問題解決的重要的任務估計和協商技能。有效的學習者通過實踐已習得這些技能,并將它們應用于大多數學習情境。
16.動機形成
答:動機形成包括學習的愿望、作出的努力和對學習的堅持性。這三個方面被稱為意動方面,是動機和意志的結合。必須把動機形成視為伴隨于學習的重要技能,而不只是學習的先行狀態,即動機形成貫穿著整個學習過程,而不限于學習的初級階段。動機形成是喬納森劃分的學習類型之一。喬納森的學習分類把學習分為:結構性知識、心理模型、情境性問題解決、延伸技能、自我知識、執行控制策略和動機形成。喬納森的學習分類增加了在當前使用的學習結果分類系統中未曾出現過的認知、反省認知(即元認知)和動機的學習結果。該分類系統的特點是:①反映了經典分類系統中欠缺的行為,包括推理、類比、評估學習困難和分析問題;②反映了傳統的認知—行為分類系統中未強調的認知結構,包括結構性知識、自我知識和心理模型等學習結果;③包括傳統學習結果,如態度、程序、規則、概念和解決問題。喬納森等人主張,應根據教育研究和教學技術的最新發展考慮當前的學習分類系統。
17.態度
答:態度是個體基于過去經驗對其周圍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準備狀態或人格傾向。
(1)它包含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意向成分三部分。
①認知成分指個體如何知覺態度對象,認識其概念內涵,基本上由對態度對象的知識或信息構成,反映個體對態度對象的相信與不相信;
②情感成分指個體對態度對象的評價,反映個體對態度對象的喜歡與不喜歡;
③行為意向指個體對態度對象的行為傾向,反映個體對態度對象的行為意圖及準備狀態。
(2)可由外顯的行為推知個體的態度,通常三部分彼此協調統一;當認知成分與情感成分相矛盾時,行為意向成分與情感成分的一致性要大于與認識成分的一致性。
(3)態度的特點包括:
①具有特定的對象;
②在后天的社會生活中習得,既可以通過他人或大眾媒體等間接經驗形成,也可形成于個體的直接經驗,主要通過聯想、強化和模仿三種過程獲得;
③雖有行為意向,但不是外顯行為本身,而是一種心理意向;
④一旦形成,即相對穩定;
⑤對個體的內在心理活動和外顯行為具有激發、調整和協調作用。
18.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分類
答: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分類是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方法,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后來他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一書中進一步系統闡述了這一學習分類。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分類是針對認知領域的。根據學習者是否理解要學習的材料,學習被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根據學習材料的意義是由學習者發現的還是他人告知的(即學習方式的不同),學習被劃分為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發現學習是指由學習者自己從學習材料中發現其意義的學習方式。接受學習可以通過告知的方式進行。奧蘇伯爾將有意義學習由簡到繁分為如下五類:符號表征,概念學習,命題學習,概念和命題的運用,解決問題與創造。
19.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
答: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是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涅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個系統學習分類。R.M.加涅明確認識到,人類學習現象極其復雜,不可能用一種理論解釋全部學習現象,必須對學習做分類研究,并將人類學習的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五種類型:
①言語信息,就是學習者學會陳述事實或觀點的能力;
②智慧技能,是個體學會使用符號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的能力;
③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以控制注意、學習、記憶、思考等行為的內在組織技能;
④動作技能,是指通過練習獲得的、按一定規則協調自身肌肉運動的能力;
⑤態度,是指習得的對人、對事、對物、對己的反應傾向。
上述五種學習結果中,前四種屬于能力范疇。人的能力有天生成分和后天習得的成分。后天習得的能力是由習得的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和動作技能構成的。這四種成分中前三種屬于認知領域,第四種即動作技能,屬于心因動作領域。第五種即態度,屬于情感領域。
二、填空
1.行為主義心理學把“學習”定義為經過練習產生的 的變化。
【答案】行為
2.認知心理學把“學習”定義為經過練習產生的 的變化。
【答案】內在能力和傾向
3.心理學家一般都同意把學習分成三大領域(1) 、(2) 、(3) 。
【答案】認知;情感;動作技能
4.加涅將智慧技能學習從低級到高級依次分為五類:(1) 、(2) 、(3) 、(4) 、(5) 。
【答案】辨別;具體概念;定義性概念;規則;高級規則
5.大腦神經元之間神經沖動沿著一神經元的 傳遞到另一神經元的 。兩個神經元之間的軸突和樹突相鄰并傳遞神經沖動的部位被稱為 。
【答案】樹突;突觸
6.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是由 主編的,該書將學習分為(1) 、(2) 、(3) 、(4) 四類。
【答案】潘菽;知識學習;動作技能學習;智慧技能學習;社會行為規范學習
7.加涅將學習結果分為五類:(1) 、(2) 、(3) 、(4) 、(5) 。
【答案】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
8.奧蘇伯爾根據學習是否有意義把學習分為(1) 、(2) ;根據意義習得的方式把學習分為(1) 、(2) 。
【答案】有意義學習;機械學習;發現學習;接受學習
9.奧蘇伯爾將有意義學習由低級到高級分為五類:(1) 、(2) 、(3) 、(4) 、(5) 。
【答案】符號表征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概念和命題的運用;解決問題與創造
10.喬納森新提出的學習分類包括 、 、 、 、 等學習類型。
【答案】結構性知識;心理模型;延伸技能;自我知識;動機形成
三、選擇
1.根據學習的定義,下列屬于學習的現象是________。
(1)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2)望梅止渴
(3)蜘蛛織網 (4)兒童模仿電影中人物的行為
【答案】(2)(4)
【解析】(1)是人具有的無條件反射,是與生俱來的;(3)是動物本能;(2)是人在后天學習中形成的條件反射;(4)也是后天環境中經觀察而形成的。
2.小明原來見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兒園一個月后,小明的這種行為消失了。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這里發生________的學習。
(1)言語信息 (2)智慧技能
(3)動作技能 (4)態度
【答案】(4)
【解析】小明上幼兒園后,習得了一種對人反應的新的傾向,屬于加涅所講的態度。
3.小明在兩歲時就學會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首唐詩。按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這里發生的學習是________。
(1)言語信息 (2)態度
(3)動作技能 (4)智慧技能
【答案】(3)
【解析】兩歲的兒童,不可能習得唐詩表達的意境,只是按照一定的順序發出漢字的音來,這涉及口腔聲帶等肌肉的運動,屬于加涅講的動作技能。
4.小明兩歲半就學會正確使用“你”、“我”、“他”三個代詞進行言語交流,按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這里發生的學習是________。
(1)言語信息 (2)智慧技能
(3)認知策略 (4)態度
【答案】(2)
【解析】能正確使用三個人稱代詞,說明兒童能對三個代詞所指稱的事物正確歸類,即兒童以概念形式掌握了“你我他”,屬于加涅的智慧技能的一種。
5.六年級的小芳通過一節幾何課學習,學會用圓規畫圓,這里的學習結果類型是________。
(1)動作技能 (2)概念學習
(3)言語信息 (4)辨別學習
【答案】(2)
【解析】六年級學生,執行與圓規有關的動作不成問題,現在學會用圓規畫圓,是在“到定點距離相等的點的集合”這一規則支配下,通過已掌握的動作技能而表現出的新的能力,是加涅所講的定義性概念。
6.小學生在英語課上學習“書”的英語單詞“book”。按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這里的學習屬于________。
(1)表征學習 (2)概念學習
(3)命題學習 (4)發現學習
【答案】(1)
【解析】書的概念小學生早已習得,而且也在概念與表示概念的符號“書”之間建立了聯系,現在只是學習“書”概念的另一種符號,因而屬于符號表征學習。
7.嬰幼兒在與成人的交往中,學會區分“你”、“我”、“他”,根據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這里發生的學習實質上是________。
(1)符號表征學習 (2)概念學習
(3)命題學習 (4)接受學習
【答案】(2)
【解析】能正確使用三個人稱代詞,說明兒童能對三個代詞所指稱的事物正確歸類,即兒童以概念形式掌握了“你我他”,屬于奧蘇伯爾的概念學習。
8.未給小學一年級學生講過句子的成分和結構,他們卻能正確判斷:“我愛梅花”是句子,而“冬天的梅花”不是句子。這可以用喬納森學習分類以下________來解釋。
(1)自我知識 (2)心理模型
(3)信息網絡 (4)認知成分技能
【答案】(2)
【解析】小學生能正確判斷句子,說明他們頭腦中形成了句子的結構,將“我”,“愛”,“梅花”三個相關聯的言語聯系起來,故屬于心理模型。
9.加涅將認知領域的學習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三大類,其依據是:
(1)認知復雜程度 (2)知識的內在表征方式
(3)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 (4)內在的能力和外在的表現
【答案】(4)
【解析】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是國際上被廣泛認可的分類,他將人類學習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側重于闡明每類學習結果的外部行為表現以及每類學習產生的條件。
10.將一篇在電腦上打好的文章按一定格式排版所屬的學習類型是:
(1)動作技能 (2)智慧技能
(3)言語信息 (4)態度
【答案】(2)
【解析】排版需要一定操作,但這種操作是在頭腦中完成的,而使用電腦所涉及的肌肉運動(動作技能)是早已學會的技能。
四、研究與設計
1.比較本書提到的加涅、奧蘇伯爾、喬納森和我國學者提出的學習分類的異同點并對它們的優缺點作出適當評價。
答:略。
2.舉若干實例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腦的結構和功能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答:略。
3.從學習心理學研究發展史考察教育心理學家為什么要研究學習分類并簡評本書所介紹的4個分類系統的理論依據及其實踐意義。
答:略。
4.閱讀教材第三章第二節和第三節,以人物為線索,比較早期學習理論中認知觀與行為觀的主要分歧。
答:略。
五、判斷
1.學習是可以用經驗或練習來解釋的可觀察的行為變化。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1)經驗或練習是習得的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結合,而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學習行為的特點有:主體身上必須產生某種變化,才能推斷出學習已經發生;主體的這種變化是能相對持久保持的;主體的變化是由他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即后天習得的。由成熟或先天反應傾向所導致的變化不能稱之為學習。
(2)學習有生物與社會意義而經驗或練習沒有。
①學習的生物意義,從生物進化的觀點來看,學習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手段。人類有動物不可比擬的適應能力,就是因為人類有機體還有另一種適應環境的方式,即學習。從人的發展來看,學習可以塑造和改變人性。
②學習的社會意義,學習是教育存在的先決條件,也是教育的目的;在世界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只有善于學習、吸收一切優秀傳統文化并勇于沖破傳統束縛進行創造的民族,才能永遠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因此,認為學習是可以用經驗或練習來解釋的可觀察的行為變化的觀點是錯誤的。
2.學習與表現(performance)之間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答: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原因如下:
“學習”與“表現”這兩個術語一起使用時,前者意指內在的心理,后者指外在的表現。但外在的表現有時可以指學生在測驗時的表現,即學生的測驗得分;也可指品德表現,即學生的行為、舉止;在心理語言學中,言語表現是指與言語能力相對的言語運用。可以從外部的行為變化給學習下定義,也可以從內部的能力和傾向的變化給學習下定義。所以學習作為一個科學研究的課題是一個典型的兩難問題。學習定義中的這種兩難困境反映在“學習”與“表現”這兩個術語的使用上。
因此,認為學習與表現之間可能有很大的差異的觀點是正確的。
3.心理學家把“學習”看成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的認識過程。
答: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原因如下:
(1)學習是一種結果,也是一種過程。作為過程,是指個體獲得這種變化由不知到知的認識過程。根據不同標準,學習可作多種分類:
①按內容可分認知的、情感的和運動技能的三大類。認知學習又可分言語信息、心智技能和認知策略三個亞類。
②按學習過程特征可分試誤式學習與頓悟式學習。
③按是否理解,可分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有意義學習又可分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等。
(2)學習引起這種變化過程的特點是:能相對持久保持,而非短暫保持;由后天的經驗或練習引起,不包含由生理成熟引起的變化。
因此,心理學家把“學習”看成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的認識過程的觀點是正確的。
4.二年級兒童學會用學具拼搭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這是動作技能學習。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1)二年級兒童學會用學具拼搭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需要一定操作,但這種操作首先是在頭腦中完成的,包涵智慧技能的學習。智慧技能是個體學會使用符號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的能力。動作技能是指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其調節、控制著操作動作的執行,是一種動作經驗而非認知經驗,同時又有別于心智技能,具有物質性、外顯性與展開性。
(2)動作技能分為初級動作技能和高級動作技能兩類。初級動作技能指通過一定練習或模仿形成的仍帶有明顯意識控制特點的技能,高級動作技能則指經過反復練習使其基本成分達到自動化水平的技能。動作技能的掌握要通過對動作活動方式的認識與練習。
因此,認為二年級兒童學會用學具拼搭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是動作技能學習的觀點是錯誤的。
5.六年級兒童在學習圓概念時,學會用圓規畫圓,這是智力技能學習。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1)學習圓概念時學會用圓規畫圓有智力技能的學習,也有動作技能的學習。六年級兒童在學習圓概念時,學會用圓規畫圓是動作技能學習,動作技能亦稱“運動技能”、“操作技能”,是指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動作技能其調節、控制著操作動作的執行,是一種動作經驗而非認知經驗,同時又有別于心智技能,具有物質性、外顯性與展開性。
(2)動作技能學習是指通過練習獲得的、按一定規則協調自身肌肉運動的能力。動作技能中含有兩個成分:運動規則、肌肉協調。智慧技能又叫智力技能,主要是指運用概念和規則辦事的能力。智力技能的學習主要發生在人腦中,具有內隱性、封閉性。其中又分五個小類:辨別、具體概念、定義性概念、規則、高級規則。
因此,認為六年級兒童在學習圓概念時,學會用圓規畫圓,是智力技能學習的觀點是錯誤的。
6.某中學生13歲開始學跳高,當時身高1.6米,跳高成績為1.7米。兩年后身高1.75米,通過訓練,跳高成績達2.00米。他所提高的成績是通過練習產生的行為變化,所以,可以用學習來解釋。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1)練習產生行為變化是學習和生物體自身成熟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學習是一種結果,也是一種過程,作為結果,是指由經驗或練習引起的個體在能力或傾向方面的變化;作為過程,是指個體獲得這種變化的過程。學習引起變化的特點是:能相對持久保持,而非短暫保持;由后天的經驗或練習引起,不包含由生理成熟引起的變化。根據不同標準,學習可作多種分類:
①按內容可分認知的、情感的和運動技能的三大類。認知學習又可分言語信息、心智技能和認知策略三個亞類。
②按學習過程特征可分試誤式學習與頓悟式學習。
③按是否理解,可分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有意義學習又可分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等。
(2)該同學成績的提高既有練習學習的因素在內,也有自身生物學意義上的生長因素在內,且兩者相互作用,僅僅用學習理論來解釋該同學成績的提高是不正確的。
因此,認為他所提高的成績是通過練習產生的行為變化,可以用學習來解釋的觀點是錯誤的。
六、問答
1.簡述學習定義產生爭論的原因。
答:可以從外部的行為變化給學習下定義,也可以從內部的能力和傾向的變化給學習下定義。因此學習的定義比較多,而且存在著爭論。
(1)比較廣泛接受的學習定義是: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景下由于聯系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要理解學習的定義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①主體身上必須產生某種變化,才能推斷出學習已經發生;
②主體的這種變化是能相對持久保持的;
③主體的變化是由他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即后天習得的。由成熟或先天反應傾向所導致的變化不能稱之為學習。
(2)對學習定義爭論的原因體現在以下方面:
①學習作為一個科學研究的課題是一個典型的兩難問題。人的學習的實質是人的內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變化,但心理學家必須根據反映人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外部行為的變化推測這種變化。這種推測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部分合理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
②學習定義中的這種兩難困境還反映在“學習”與“表現”這兩個術語的使用上。這兩個術語一起使用時,前者意指內在的心理,后者指外在的表現。但外在的表現有時可以指學生在測驗時的表現,即學生的測驗得分;也可指品德表現,即學生的行為、舉止;在心理語言學中,言語表現是指與言語能力相對的言語運用。
2.舉例說明學習的生物適應與社會意義。
答:學習是活著的有機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并且學習的能力明顯地隨著神經系統的發展而提高。學習還可以改變個體、塑造個性。在生物學和社會發展上,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
(1)學習的生物適應
從生物進化的觀點來看,學習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手段。有機體適應環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先天決定的反應傾向。這是每一物種固有的本能,如人類嬰兒和其他哺乳動物生下來就會吃奶。但這種先天本能適應的環境非常有限,有些物種因適應不了迅速變化的環境而滅亡。人類嬰兒和初生的動物相比,相對來說,獨立能力低,天生的適應能力也低。但是人類卻有動物不可比擬的適應能力。這是因為人類有機體還有另一種適應環境的方式,即學習。通過學習適應環境,其特點是迅速且廣泛。本能的變化需要千萬年的演進,而學習帶來的變化有時只需要幾分鐘。
(2)學習的社會意義
從人的發展來看,學習可以塑造和改變人性。我國宋代思想家程頤語錄中:人生初,只有吃乳一事不是學,其他皆是學。宋代蒙學課本《三字經》開頭四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宋代思想家張載提出“學所以為人”的命題。其意思是:人只有通過學習,接受社會文化遺產和道德規范,才能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存在。清代思想家王夫之進一步提出“習與性成”的思想。在知識經濟 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的工作經常變化,勞動的知識和技能也經常發生變化。為了適應迅速變化的社會,當代社會公民的學習顯得更重要。關于學習的社會意義,無論怎么估價也不會過高。
3.在一個實驗中雙生子之一T從第48周起每日作10分鐘爬梯訓練,連續6周。在此期間另一雙生子C不作爬梯訓練,從第53周開始訓練。結果C在2周后趕上了T的爬梯水平。雙子C為什么只用兩周訓練便能趕上雙生子T訓練8周的水平?其中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答: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學習的能力明顯地隨著神經系統的發展而提高。
(1)這里雙生子C的行為變化應歸因于生理上的成熟和學習綜合作用的結果。學習主體的變化是由他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即后天習得的。由成熟或先天反應傾向所導致的變化不能稱之為學習。
(2)學習與成熟
對于學習與腦的關系,神經科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在通過改變腦結構而建立心理結構的過程中,經驗起重要作用。也就是說,發展不只是程序化模式的自然展開。支配學習的一個最簡單的原理是:練習促進學習。
在大腦內,復雜環境中經驗的數量與腦結構變化數量之間也存在類似的關系。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當有學習發生時,發展中的和成熟的腦在結構上是變化的。人們相信,這些結構變化將腦中的學習結果加以編碼。后繼的研究也揭示,神經細胞結構和支配其機能的組織也發生了變化。神經細胞獲得更多突觸,從而更易于交換信息。神經細胞的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至少在某些條件下,星形細胞和毛細血管發生改變。這些發現表明,大腦是一個動態的器官,在很大程度上被經驗塑造,也就是被它所做和正在做的事情塑造。
4.許多野生動物如長頸鹿出生以后立即試著站立,然后試著走路,而且很快就會走了。新生長頸鹿的這種能力變化屬于學習嗎?為什么?
答:長頸鹿的能力變化是由遺傳和成熟綜合作用產生的,不屬于學習。學習是活著的有機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習的能力明顯地隨著神經系統的發展而提高。
(1)新生長的長頸鹿的這種能力變化是由種族遺傳和成熟所決定由,由成熟或先天反應傾向所導致的變化不能稱之為學習。教育情境中的學習與日常情境中的學習不完全相同。教育情境中的學習,可以定義為:憑借經驗產生的、按照教育目標要求發生的、比較持久的能力或傾向變化。
(2)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學習又被定義為:由于經驗所引起的行為或思維的比較持久的變化。學習行為的特點有:
①主體身上必須產生某種變化,才能推斷出學習已經發生;
②主體的這種變化是能相對持久保持的;
③主體的變化是由他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即后天習得的。
- 李侃《中國近代史》(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陳憲《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論大綱解析配套1600題
- 2017年材料科學基礎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643教育學(A)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6小時高清視頻】
- 邵沖《管理學概論》(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十二校聯合《教育學基礎》(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39西方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夏德仁《貨幣銀行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840行政管理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無機化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上冊)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