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1字
- 2020-09-15 18:08:33
第2章 學習的性質與分類
2.1 復習筆記
一、學習的科學含義及其生物與社會意義
1.關于學習的定義
學習的定義比較多,比較廣泛接受的定義是:“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學習又被定義為:由于經驗所引起的行為或思維的比較持久的變化。要理解學習的定義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1)主體身上必須產生某種變化,才能推斷出學習已經發生。
(2)主體的這種變化是能相對持久保持的。
(3)主體的變化是由他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即后天習得的。由成熟或先天反應傾向所導致的變化不能稱之為學習。
教育情境中的學習與日常情境中的學習不完全相同。教育情境中的學習,可以定義為:憑借經驗產生的、按照教育目標要求發生的、比較持久的能力或傾向變化。
2.學習定義中的兩難困境
對學習定義的兩難困境體現在以下方面:
(1)學習作為一個科學研究的課題是一個典型的兩難問題。人的學習的實質是人的內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變化,但心理學家必須根據反映人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外部行為的變化推測這種變化。這種推測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部分合理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
(2)學習定義中的這種兩難困境還反映在“學習”(learning)與“表現”(performance)這兩個術語的使用上。這兩個術語一起使用時,前者意指內在的心理,后者指外在的表現。但外在的表現有時可以指學生在測驗時的表現,即學生的測驗得分;也可指品德表現,即學生的行為、舉止;在心理語言學中,言語表現是指與言語能力(competence)相對的言語運用。
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學習的客觀觀察和測量,有其合理的一面;認知心理學強調學習的本質是內在的能力和傾向變化,也有其合理性。這兩種觀點對解釋學習研究中的兩難問題都有所貢獻。
3.學習的生物與社會意義
(1)學習的生物意義
從生物進化的觀點來看,學習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手段。人類有動物不可比擬的適應能力,就是因為人類有機體還有另一種適應環境的方式,即學習。從人的發展來看,學習可以塑造和改變人性。
(2)學習的社會意義
學習是教育存在的先決條件,也是教育的目的;在世界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只有善于學習、吸收一切優秀傳統文化并勇于沖破傳統束縛進行創造的民族,才能永遠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二、學習與腦:新近研究的結果
1.神經元的構造和功能
(1)神經元的構造
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的基本單位,故又稱為神經元(如圖2-1)。神經元主要包括細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樹突是從細胞體內發出的分支,多而短,呈樹枝狀。軸突是從細胞體發出的一根較長的分支。從細胞體發出的這兩種分支通常又被稱為神經纖維。
(2)神經元的功能
神經元的基本功能是接受和傳遞信息。兩個相鄰神經元之間由突觸(synapse)相聯結。來自樹突和細胞體的神經沖動沿軸突只能傳遞至其終紐。而終紐與另一神經元之間的沖動傳遞依靠突觸部分所發生的極為復雜的生理化學作用。終紐內的細胞質中含有極復雜的化學遞質。當神經沖動傳至終紐時,細胞中化學遞質產生變化,導致終紐外膜移動,最后使其小泡破裂,而將神經傳導的化學遞質注入突觸間隙,引起一種放電作用,從而激起另一神經元的興奮,立即連續傳導神經沖動。

2.經驗與環境對腦發育的作用
研究表明,學習使神經細胞的活動更有效和更有力。通過學習,大腦神經之間的聯結線路會增多;突觸數量會增加。研究還發現,動物學習特殊任務導致與任務相應的皮層的特殊區域發生變化。據推測,人類也將發生此類變化。
3.語言與腦發育
如果在兒童發育的適當時期提供適當刺激,腦皮層就能得到最佳發育。通過語言教學和訓練,腦機能的組織也可以改變。腦功能受損或切除的病人,通過教學和長期練習,他們的言語功能可以部分或全部恢復。這些例子表明,教學和系統訓練可以對腦的功能起重組作用。
4.記憶與大腦加工
記憶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前者是有關事實或事件的記憶,主要發生在包括海馬的大腦系統;后者是有關技能或其他認知運作的記憶,它們不能用陳述性的句子表達,主要發生在涉及新條紋區的大腦系統。
大腦不是被動記憶,而是主動加工信息。神經科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在通過改變腦結構而建立心理結構的過程中,經驗起重要作用。大腦是一個動態的器官,在很大程度上被經驗塑造,也就是被它所做和正在做的事情塑造。
三、學習的分類
1.研究學習分類的目的和意義
學習分類研究的思想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心理學家在大量實踐中發現了研究學習分類的目的和意義:人類的學習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學習的學習結果、學習過程和有效學習的條件也不同,必須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習規律來進行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以及教學結果的評價。因此,要研究學習的分類并以此改進教學。
2.幾種重要的學習分類
(1)我國流行的分類
我國教育心理學家馮忠良依據教育系統中傳遞的經驗內容不同,將學生的學習分為三類:知識學習,技能學習,和社會規范的學習。
(2)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
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家加涅于1985年再版的《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一書將人類學習的結果分為五種類型:
①言語信息。指能用言語(或語言)表達的知識。
②智慧技能。主要指運用概念和規則辦事的能力。其中又分五個小類:辨別,具體概念,定義性概念,規則,高級規則。
③認知策略。指運用有關人們如何學習、記憶、思維的規則支配人的學習、記憶或認知行為,并提高其學習、記憶或認知效率的能力。例如,閱讀心理學家提出閱讀中可采用SQ3R方法。
④動作技能。指通過練習獲得的、按一定規則協調自身肌肉運動的能力。它包含兩個成分:一是運動規則,二是肌肉協調。
⑤態度。指習得的對人、對事、對物、對己的反應傾向。
上述五種學習結果中,前三種屬于認知領域,第四種屬于心因動作領域,第五種屬于情感領域。
(3)奧蘇伯爾的意義與機械學習分類
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后來他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一書中進一步系統闡述了這一學習分類。這一學習分類是針對認知領域的。
根據學習者是否理解要學習的材料,奧蘇伯爾將學習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根據學習材料的意義是由學習者發現的還是他人告知的(即學習方式的不同),將學習劃分為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發現學習是指由學習者自己從學習材料中發現其意義的學習方式。接受學習可以通過告知的方式進行。
奧蘇伯爾將有意義學習由簡到繁分為如下五類:符號表征,概念學習,命題學習,概念和命題的運用,解決問題與創造。
(4)喬納森等的分類系統
喬納森等人主張,應根據教育研究和教學技術的最新發展考慮當前的學習分類系統。該分類系統增加了在之前使用的學習結果分類系統中未曾出現過的認知、元認知和動機的學習結果。它把學習分為:結構性知識、心理模型、情境性問題解決、延伸技能、自我知識、執行控制策略和動機形成。
(5)本書的分類
本書在學習分類上采用認知、情感(或態度)與動作技能三分的大框架,在認知學習領域則采用“知識”(陳述性知識)、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識)和認知策略(特殊性的程序性知識)三分的形式。為了闡明知識與技能的關系,本書對知識和技能作了重新定義。知識可在廣義和狹義上使用,廣義的知識包括技能,狹義的知識只涉及其儲存和提取。技能的本質是程序性知識(包括默會知識)支配學習者的認知活動或身體肌肉協調活動,所以可以把技能看成是知識的運用。
- 張厚粲《現代心理與教育統計學》(第4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浦興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專項題庫+模擬試題】
- 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聯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408)計算機網絡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李健《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經濟學考研考核點題解
- 2016考研政治沖刺必備六韜三略:六大密押專題與終極預測3套卷
- 全國名校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含浙江工商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名校)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廣播與電視考研題庫【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管理學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 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第3版)
-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437社會工作實務[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社會工作碩士《437社會工作實務》【大綱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40小時高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