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強化習題詳解

一、解釋下列術語

1.學習理論

答:學習理論是研究學習的心理機制的理論。實驗心理學誕生后,研究者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研究學習,提出不同的學習觀點,形成眾多流派。較有代表性的可分為四類:

聯結派學習理論。主張學習即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聯系的過程,強調嘗試錯誤、外界環境因素以及外顯的肌體反應。代表性理論有桑代克的試誤說、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華生的習慣說、斯金納的操作條件作用說等。

認知派學習理論。主張學習即建立認知結構的過程,強調頓悟、知覺、理解等個體內部因素。代表性理論有考夫卡和苛勒等人的完形說、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說、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說等。

聯結認知派學習理論。聯結認知派學習理論對聯結派與認知派的折衷。主張學習是通過認知建立刺激與反應聯結的過程。代表性理論有托爾曼的目的一認知說、加涅的累積學習說、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等。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主張學習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實現過程,強調人的潛能、情感、需要、意愿等在學習中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始,研究者逐漸認識到以某種理論來解釋所有學習現象是不現實的,試圖以小型理論、學習模式等取而代之,并力圖將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結合到學習的心理學研究中。將學習理論的研究與教育實踐相結合。

2.學習的頓悟說

答:學習的頓悟說是格式塔心理學派提出的一種與試誤學習理論相對的學習理論。學習的頓悟說其基本觀點是,學習不是一個刺激和反應之間逐步形成聯結的過程,而是一個頓悟的過程,其經典實驗是苛勒設計的黑猩猩取香蕉實驗。完形派從實驗過程中發現:動物的學習并非一種嘗試錯誤過程,而是一種突發性的領悟,即頓悟。所謂頓悟是指突然覺察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它是借助良好的觀察,學習者重新組織或重新構建有關事物的形式而實現對情境全局的知覺或對提示達到目標的路徑的情境知覺,即在頭腦中構建一種問題解決的完形。頓悟學習表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借助分析、綜合及聯屬等完形的組織過程。

3.配對聯想學習

答:配對聯想學習也稱“對偶聯合學習”、“成對聯想學習”,是一種研究學習記憶的實驗方法。該方法為美國心理學家卡爾金斯1896年首創,用以研究材料的首位性、新近性、頻率和生動性對記憶的影響,是對艾賓浩斯記憶實驗方法的重要擴展。20世紀50年代后配對聯想學習被廣泛運用于研究學習速度、學習進程曲線及測定保持量。其基本方法是:將兩個彼此間無明顯意義聯系的項目組成對偶項目,將這種對偶項目成對地呈現若干次后,呈現每對中的一個項目作為刺激,要求被試用另一個項目來反應,以正確反應的數量和學習的次數作為學習、記憶成績的指標。在用若干對偶項目組成一個字表時,各對在每次呈現中的順序應不同。該方法克服了提示法中每個項目既是前項的反應又是后一個反應的刺激的雙重作用的弊端,進而避免了刺激作用與反應作用的混淆;缺點在于識記效果受刺激項目相似性的影響較大,若刺激項目間的相似度小,很可能難以回憶。

4.認知地圖

答:認知地圖是有機體基于過去經驗基礎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有關現場的類似地圖的表征。最早見于托爾曼1948年《白鼠和人的認知地圖》一文。他針對當時流行的刺激一反應學習觀,設計了許多迷津實驗,論證了白鼠在迷津中并未習得一系列刺激與反應聯結,而是通過腦對環境加工,形成認知地圖,以示路線、通道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如同人們用地圖表示地形、地物之間的關系一樣。認知地圖的形成是白鼠對整個迷津通道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中樞神經上形成一個關于整個迷津通道的完整模型。20多年后有人用猩猩進行實驗,為托爾曼的觀點找到有力的佐證。認知地圖的提出在于強調動物在學習過程中,不是盲目地依賴嘗試錯誤和強化而進行被動學習,而能夠主動地對局部環境中的方向、距離、事件順序等進行綜合,形成一個表象。認知地圖可指導動物的學習。人類在學習活動中也存在認知地圖的形成過程。

5.系列學習

答:系列學習,也稱序列學習,是指按事物順序聯系(如時間序列、空間序列、邏輯序列等)建立多重聯結的過程,是言語學習的一種形式。如讓被試學習和背誦一張以特定順序編排的項目表。系列學習早期以聯想主義為理論基礎。心理學實驗常以此作為研究人類學習和掌握事物序列關系的規律性的方法。實驗時按一定速度和特定順序呈現學習材料,學習材料一般是列有1O個左右項目的單子(單子的長度根據材料的難度及被試的特點而定)。要求被試預期將要呈現的下一個項目,或按順序回憶所有項目。通過計算被試為達到一定標準所用的學習遍數,每次學習的正確回答項目數、錯誤次數以及學習時間等,分析學習規律。艾賓浩斯開創了用無意義音節進行系列學習與記憶研究的先河。其研究發現,系列學習與記憶中會出現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因此系列較長的材料兩端相對易學且保持較好,中間的部分相對難學且保持較差,這種現象被稱為系列位置效應。

6.學習的試誤說

答:學習的試誤說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在大量動物學習實驗研究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桑代克根據其著名的餓貓學習逃出迷箱的實驗得出結論:學習是經過多次的試誤,由刺激情境與正確反應之間形成的聯結所構成的。典型的過程是:當動物遇到一個新情境時被某個動機所驅使,而盲目進行各種嘗試,偶然獲得成功,導致動機滿足。經多次嘗試,錯誤反應逐漸減少,正確反應逐漸增多,最終在一定情境與一定反應之間建立起牢固的聯結。這種聯結的形成過程是“全屬盲目”的漸進過程。桑代克還提出了三大學習定律:準備律,桑代克講的準備不是指學習前的知識準備或成熟方面的準備,而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屬于動機范疇。練習律,練習律有兩種形式:一是一個聯結的應用會增強這個聯結的力量;二是一個聯結的失用(不練習)則會導致這一聯結的減弱或遺忘。效果律,他認為,決定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機體的行為后果。凡是導致滿意后果的行為被加強,而帶來煩惱的行為則被削弱或淘汰。

7.自由回憶學習

答:自由回憶學習是個體按自己選定的順序、速度來背誦、回憶所識記內容的過程,是聯想學習研究中重要的言語學習范式。記憶實驗中常用自由回憶來測量保持量。在實驗中給被試呈現許多獨立的項目,在學習和回憶時,不限順序。如給出中國各個省、市、自治區的名稱,要求被試記住。被試在學習和回憶時不限順序,能回憶出某個省、市或自治區的名稱,就算某個項目學習成功。自由回憶的項目也可以人為編造,如選擇一系列有關或無關的圖片或詞等,讓被試記憶。通過自由回憶學習與記憶的研究發現,被試往往采用主觀組織的策略來幫助學習和記憶。自由回憶學習適用于文字、圖形及實物等內容,并存在系列位置效應。此外,學習者在回憶時并非完全隨機、自由,相反是通過主觀組織的,呈現出一定的順序和規律,如群集傾向。系列位置效應最早由鮑斯菲爾德發現。

8.圖式

答:圖式是知識的一種表征方式,指按一定格式組織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規程、情景、關系和客體等的概念群。圖式常用于說明復雜的知識組織,在表征不同類型知識時體現為不同的形式。圖式的基本特征包括:由各種關系、槽和槽的值構成;這些關系有不同的形式,或是簡單的關系(如“是……”、“打擊”和“具有”等),或是復雜的因果關系(如“使……能”、“引起”等);槽內可填入其他概念或子圖式,填入槽內的任何概念通常均須滿足一定的約束;槽的“值”是填入槽內的各種特定概念;圖式的槽可以是空的,或可填入某種假定的“缺省概念”,即圖式的槽可具有缺省值;可用來表征許多特定情境下的一般性知識,并對事物的變化發展做出預測。

9.經典條件反射

答:經典條件反射也稱“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是指某一中性環境刺激(無關刺激)通過反復與非條件刺激(UCS)相結合的強化,最終成為條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條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為反應(CR)的過程。新的條件反射不僅可以在無條件反射基礎上形成,而且可以在舊的、已經鞏固的條件反射基礎上形成。這種條件反射系統是動物和人的一切學習行為的基礎。經典條件反射的著名實驗是巴甫洛夫以狗為對象的實驗。在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中,他將狗置于經過嚴格控制的隔音實驗室內,食物通過遙控裝置可以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盤中。狗的唾液分泌量通過儀器可以隨時測量并記錄。實驗開始后,首先向狗呈現鈴聲刺激,鈴響半分鐘后便給予食物,于是可觀察并記錄到狗的唾液分泌反應。當鈴聲與食物反復配對呈現多次以后,僅呈現鈴聲而不出現食物時,狗也會做出唾液分泌反應。

10.操作條件反應

答:操作條件反應也稱“工具性條件反射”,是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20世紀30年代在經典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創立的實驗方法。斯金納把動物和人的行為分為應答性行為和自發性行為。前者如風吹導致眨眼,食物刺激味蕾引起唾液分泌。這類行為(或反應)是對特定刺激的應答,具有不隨意性。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主要是研究這類行為。后者如嬰兒喃喃自語,鴿子不停地啄地板。這類行為不是對特定刺激的反應,而是機體自發產生的,但它們可以對環境施加影響并受意識控制,因此是操作行為。他為研究動物的學習行為,采用精確的測量習得反應技術,設計了一種由動物進行操作活動的實驗箱(通常稱斯金納箱),用來測定動物完成壓桿或按鍵活動的特定反應。操作條件反應與經典條件反射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經典條件反射中,條件刺激與非條件刺激之間建立了某種聯系,動物的行為反應由條件刺激控制,受強化物的規定;在操作條件反射中,動物的行為反應是隨機出現的,強化物的作用只不過是提高了能夠得到強化的那種行為反應的出現率。

11.趨平化

答:趨平化是梅耶解釋巴特利特實驗時用的術語,指無規則的知覺痕跡在保持期間向一個更熟悉的標準的原有記憶痕跡還原,會遺忘許多細節的現象。

12.銳化

答:銳化是梅耶解釋巴特利特實驗時用的術語,指知覺對象的某個突出特征在保持期間變得更加突出和集中,強調這個突出的細節的現象。

13.情境性學習

答:情境性學習觀不認為知識是個人的認知結構,而是隨著時間發展的社會團體的創造。強調知識是社會建構的心理學家傾向于認為,學習原本就是社會性的,并體現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知識是否有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社會實踐的需要。社會團體的習俗,構成了該團體的知識;學習意味著變得更有能力參與那些實踐和應用那些工具。另外一些心理學家(如,皮亞杰、布魯納等)強調,在一定情境下習得的知識并不局限于在該情境中應用,在一定的練習條件下,它們可以實現普遍遷移。在學校課堂內學習的東西可以運用于學校之外的現實生活。

14.桑代克三大學習定律

答:桑代克三大學習定律是桑代克在總結他早期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三大學習定律:效果律,指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其他條件相等,在學習者對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應之后能夠獲得滿意的結果時,則其聯結就會增強(滿意律);而得到煩惱的結果時,其聯結就會削弱煩惱律)。即滿意的結果會促使個體趨向和維持某一行為,而煩惱的結果則會使個體逃避和放棄某一行為。練習律,指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任何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如果經常對之進行練習和運用,則其聯結的力量就會逐漸增大;練習的時間越近,聯結保持的力量也越大(應用律)。而如果不運用,則聯結的力量會逐漸減少;不用的時間越長,則聯結的力量減小越甚(失用律)。準備律,指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事前處于某種準備狀態時,實現則感到滿意,不實現則會感到煩惱;反之,當此聯結不準備實現時,實現則感到煩惱。

15.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

答: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是加涅的在吸取行為派和認知派學習過程優點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一理論從機能上,即從行為水平上將人腦與計算機進行類比,把人腦看作類似于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對信息的加工過程,力圖建立心理活動的計算機模型;涉及人如何注意、選擇和接收信息,如何對信息進行編碼、內在化和組織,以及如何利用這些信息做出決策和指導自己的行為等。認知心理學家利用計算機科學、語言學和信息論的有關概念,闡明人的認知過程及其適應行為,推動了心理學各個領域的理論和實驗研究的發展,特別是在知覺、記憶、語言和問題解決的研究中,取得了迅速發展。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注意了人類學習的特點,是當前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習理論。

16.學習的認知建構理論

答:學習的認知建構理論是受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影響而形成的一種解釋認知學習的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學習的結果是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或改組。代表人物主要有布魯納、奧蘇伯爾、維特羅克等。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塑造良好的認知結構。良好的認知結構有三個特點:可利用性,即遇到新的學習時,可以在原有認知結構中找到同化點,這種同化點最好是上位包攝性范圍大的概念或原理;新舊知識的可辨別性;原有知識的穩定性。另外,許多持認知建構理論的人認為,學習的結果是認知圖式的形成。學習分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兩大類,前者適合用聯想論來解釋,后者適合用認知結構同化論來解釋。學習總的過程是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同化過程。但因為新舊知識的上下位關系或橫向并列關系不同,具體的同化模式也不同。影響學習的最重要條件是原有知識結構的性質。原有概括性的上位知識易于同化新的下位知識。外部教學措施(如設計先行組織者)可以影響原有知識的性質,包括其可利用性、概括性、穩定性和可辨別性。

17.強化

答:強化是條件作用形成的關鍵變量,指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有機體某種反應重復可能性的力量或實驗程序。強化可以是對適當反應的物質獎勵,也可以是某種痛苦的解除。巴甫洛夫首先提出這一概念,后被廣泛使用。在經典條件作用實驗中,在條件刺激出現的同時或延后給予非條件刺激;在操作條件作用實驗中,在有機體自發反應的出現后給予的報酬或懲罰。在這兩種強化中,前一類是強化引起反應,后一類則是在反應后給予強化。斯金納把能起強化作用的刺激物稱為強化物,分為正強化物和負強化物。前者指能增強反應頻率的刺激物,如食物、水等;后者指能減弱反應頻率的刺激物,如對有機體有傷害的噪聲、強光、電擊等。強化物又分一級強化物和二級強化物。前者亦稱非條件刺激,是原始的、非習得性的,如食物、電擊等;后者指一個原來是中性的、非強化的刺激,通過反復與一級強化物同時呈現而變成有效的強化刺激。斯金納認為,強化是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強度所不可缺少的。

18.建構主義學習觀

答:建構主義學習觀是建構主義者提出的一系列學習觀點的總稱。建構主義學習觀內部存在許多派別。它們對“知識是怎樣建構的”、“世界是否可知”和“知識是情境性的還是普遍性的”等問題存在根本對立的觀點。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共同觀點是強調復雜學習環境和真實的學習任務,強調社會協商和社會相互作用,強調學生用多種方式表征教學內容,強調學生理解知識建構過程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這些觀點對當前的教學改革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建構主義學習觀必然對課程設計帶來重大影響。為了反映建構主義思想,課程目標、教材內容和教學途徑都要發生重要變化,如課程更注重學生的參與、學生的體驗,課程中要反映復雜問題和真實情境,學生要多接觸社會,通過社會實踐學習。建構主義學習觀能解釋部分學習和教學現象,但難以解釋技能的習得和品德與行為習慣的形成,在指導實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填空

1.條件反應的兩大范型是(1)   、(2)  

【答案】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條件反應

2.桑代克提出的效果律是  

【答案】凡是導致滿意后果的行為被加強,而帶來煩惱的行為則被削弱或淘汰

3.從后期的觀點來看,桑代克早年所做的餓貓學會逃出迷籠實驗,實為   條件反應學習實驗,貓的行為不必用效果律解釋,而是可以用   原理解釋。

【答案】操作;強化

4.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中,“強化”指  

【答案】在條件刺激出現時或稍后呈現的無條件刺激

5.在斯金納操作條件反應中,“強化”指  

【答案】在適當反應之后呈現強化物

6.人類聯想學習研究的三種基本范型是(1)   、(2)   、(3)  

【答案】系列學習;配對聯想學習;自由回憶學習

7.信息加工心理學把人類習得的知識分為(1)   、(2)   兩大類。

【答案】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8.經驗主義對人的認識的分析具有四個特點(1)   、(2)   、(3)   、(4)  

【答案】感覺主義;還原主義;聯想主義;機械主義

9.在心理科學史上   第一次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了人類聯想規律;   首次用動物作被試研究動物聯想學習的規律。

【答案】艾賓浩斯;桑代克

10.沃爾福克區分的建構主義三個陣營是(1)   、(2)   、(3)  

【答案】個體建構主義;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社會學建構主義

11.不同建構主義觀關于學習與知識的分歧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   、(2)   、(3)  

【答案】知識是怎樣建構的;世界是否可知;知識是情境性的還是普遍性的

12.建構主義關于學習與教學的共同點是(1)   、(2)   、(3)   、(4)   、(5)  

【答案】強調復雜學習環境和真實的任務;強調社會的協商和相互作用;用多種方式表征教學內容;理解知識建構過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13.理性主義強調   在人的認識中的作用。

【答案】先天的理性作用

14.欣茨曼將學習論流派分為   與和   兩大陣營。

【答案】認知主義;行為主義

15.學習的S—R聯結觀強調學習是   的過程。與此相對的格式塔學派強調學習是  

【答案】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頓悟

16.托爾曼不贊成學習的   公式,把學習公式改成   公式。強調有機體內部的變化導致行為變化。

【答案】S—R;S—O—R

三、選擇

1.桑代克的準備律與現代學習心理學中的________相一致。

(1)動機原理  (2)強化原理  

(3)學習的發展準備原理 (4)成熟概念

【答案】(1)

【解析】桑代克在總結他早期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三大學習定律。桑代克講的準備不是指學習前的知識準備或成熟方面的準備,而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屬于動機范疇。

2.桑代克后期把練習律看成效果律的附律的原因是________。

(1)練習只能為獎勵提供機會 

(2)光有練習而無滿意的效果不能導致學習的進步 

(3)多練習產生疲勞 

(4)缺乏正確指導的練習易形成錯誤習慣

【答案】(1)

【解析】桑代克效果律中導致滿意后果和帶來煩惱的行為也可看作是練習,練習能否增強聯結,取決于練習的后果,這樣,練習律的內容就可納入到效果律中。

3.適合系列學習研究范型的例子是________。

(1)兒童背詩詞   (2)記住中國各省份名稱

(3)記電話號碼   (4)記數學公式

【答案】(1)(3)(4)

【解析】系列學習要求被試根據材料呈現順序回憶。背詩詞、電話號碼和數學公式必須記住順序,記憶中國各省名稱則不必拘泥于順序。

4.適合自由回憶學習研究范型的例子是________。

(1)記住中國各省名與相應省會名   (2)記憶電話號碼

(3)記憶外語單詞  (4)記憶班級同學名字

【答案】(4)

【解析】記住省名和省會名屬配對聯想學習,記憶電話號碼和外語單詞屬系列學習,記憶同學名字可不限順序,屬自由回憶學習。

5.外語單詞語音和字形聯系的識記最適宜于用早期學習研究中的________范型來解釋。

(1)系列學習   (2)配對聯想學習

(3)S-R學習 (4)自由回憶學習

【答案】(2)

【解析】單詞音形聯系涉及在兩項學習材料間建立聯系,也無順序要求,不屬于系列學習和自由回憶學習。S-R學習為行為主義學習方式,不涉及內在思想觀念間的聯系,故選(2)。

6.苛勒的頓悟學習實驗中,能解決此類問題的動物是________。

(1)人工飼養的黑猩猩   (2)所有野生的黑猩猩

(3)所有靈長類  (4)個別野生黑猩猩

【答案】(4)

【解析】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的黑猩猩接棒實驗證實了頓悟學習這一思想。后來有實驗表明,只有在野外生活的黑猩猩才能解決此類問題,人工飼養的黑猩猩則不能解決此類問題。這說明,頓悟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有先前從事類似活動的經驗。

7.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是根據________實驗結果得出的。

(1)系列學習   (2)配對聯想學習 

(3)自由回憶學習   (4)S-R學習

【答案】(1)

【解析】艾賓浩斯用無意義音節為研究材料,無意義音節由至少三個以上的字母組成,在回憶時又要求按順序回憶,因而屬于系列學習。

8.主張“知識是外部現實在人腦中的表征”屬于________。

(1)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2)信息加工理論 

(3)皮亞杰理論  (4)激進建構主義觀

【答案】(2)

【解析】堅持信息加工理論的代表人物有西蒙、安德森、E.D.加涅等,其主要觀點是:學習結果是信息在人腦中的表征,即知識的表征。知識以命題網絡和產生式表征。

9.主張“知識是個人的建構,不存在共同的知識”屬于________。

(1)社會建構主義觀   (2)信息加工理論 

(3)激進建構主義觀   (4)奧蘇伯爾的理論

【答案】(3)

【解析】教材中的極端建構主義又叫激進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有兩條基本原則:(1)知識不是通過感覺而被個體被動地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地建構起來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2)認識的機能是適應自己的經驗世界,幫助組織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去發現本體論意義上的現實。

10.強調知識的情境性屬于________的觀點。

(1)皮亞杰   (2)信息加工心理學  

(3)行為主義心理學   (4)社會建構主義

【答案】(4)

【解析】強調知識是社會建構的心理學家傾向于認為,學習原本就是社會性的,并體現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在此時此地是正確的東西,在彼時彼地可能成為謬誤。情境性學習觀不認為知識是個人的認知結構,而是隨著時間而發展的社會團體的創造。

11.區分操作條件反應與經典條件反應的正確標準是________。

(1)條件反應是否受到直接強化 

(2)新的S-R聯結是否形成 

(3)強化物是否出現在新的反應前

【答案】(3)

【解析】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和斯金納操作條件反應實驗中,外部的強化是學習成功的重要條件,不過兩者在強化物出現的時間安排上有所不同。前者,強化物伴隨條件刺激出現,動物的反應在強化物出現之后。后者,動物先發出適當反應,然后強化物出現,強化物出現在動物的適當行為之后。

12.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劃分的主要依據是________。

(1)學生是否理解學習材料

(2)學生是否主動學習 

(3)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呈現或由學生發現    

(4)學習目的是解決問題或是獲得知識

【答案】(1)

【解析】奧蘇伯爾是和布魯納同時代的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他曾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又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并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四、研究與設計

通過分析影響學習論流派的各種哲學觀點的合理成分與不足之處,論述不能以建構主義觀作為我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唯一哲學基礎的理由。

答:從心理學歷史上看,影響學習論流派的哲學觀點大致有兩種: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前者主張一切知識來源與感覺經驗,在其影響下,心理學中出現了聯想主義和行為主義的研究派別,對動物的學習,人類的機械學習作了大量研究,但這種研究忽視了人與動物、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的區別而帶有很大局限性。

理性主義注重人的理性思考,注重人的先天經驗在學習中的作用,格式塔學派、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都受理性主義的強烈影響。這些學派對人類的高級學習作了深入研究,突出了人的學習與動物學習不同的地方。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這兩種哲學觀點產生的心理學流派各有長處,但都不全面,難以對人類復雜的學習作出全面描述。學生在學校中,仍有一些基本技能、基本知識需要以聯想主義和行為主義揭示的規律來學習,建構主義對這類學習是排斥和忽視的。

總之,建構主義指導下的學習與教學理論,只能解釋學生學校學習的一部分,不能解釋全部,不能將其作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唯一哲學基礎。

五、判斷

1.記憶電話號碼是一種配對聯想學習過程。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1)記憶電話號碼不是配對聯想學習,而是一種系列學習,又稱序列學習。在序列學習時,呈現的刺激材料的順序不變,要求被試將學習材料根據原來的順序依次回憶出來。學習材料可以是一張詞表,一系列數字、字母或無意義音節。艾賓浩斯開創了用無意義音節進行系列學習與記憶研究的先河。在這一研究范型中最重要的發現是,系列學習與記憶中會出現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因此系列較長的材料兩端相對易學且保持較好,中間的部分相對難學且保持較差,這種現象被稱為系列位置效應。

(2)序列學習不同于配對聯想學習。配對聯想學習亦稱“對偶聯合學習”、“成對聯想學習”,是研究學習記憶的實驗方法。該方法為美國心理學家卡爾金斯1896年首創,用以研究材料的首位性、新近性、頻率和生動性對記憶的影響,是對艾賓浩斯記憶實驗方法的重要擴展。經后人發展,20世紀50年代后配對聯想學習被廣泛運用于研究學習速度、學習進程曲線及測定保持量。

因此,認為記憶電話號碼是一種配對聯想學習過程的觀點是錯誤的。

2.刺激替代是操作條件反應形式。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1)刺激替代不是操作條件反應,刺激替代中的行為時應答性行為。提出操作條件反應的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類:

應答性行為:應答行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隨意的反射性反應,又稱引發反應,是經典性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

操作性行為:操作行為不與任何特定刺激相聯系,是有機體自發作出的隨意反應,又稱為自發反應,是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

(2)刺激替代是經典條件反射,即用條件刺激替代無條件刺激而與反應形成聯系。而操作條件反應是反應替代,即某一反應逐漸與某一刺激形成聯系,從而排斥其他反應與該刺激形成聯系。經典條件反射中強化在反應之前出現,操作條件反應中強化在反應之后出現。

因此,認為刺激替代是操作條件反應形式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3.在操作條件反應作用中,強化物出現在反應之前,并引起反應。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1)提出操作條件反應的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操作行為不與任何特定刺激(即強化物)相聯系,是有機體自發做出的隨意反應。應答行為是經典性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而操作行為則是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一個完整的操作性條件作用模式由三個部分組成:辨別刺激——提供行為結果的刺激;操作行為——有機體的自發反應;強化刺激——繼行為之后出現并與行為相倚的刺激。

(2)在斯金納操作條件反應和巴普洛夫經典條件反應的實驗中,外部的強化是學習成功的重要條件,不過兩者在強化物出現的時間安排上有所不同。前者,強化物伴隨條件刺激出現,動物的反應在強化物出現之后。后者操作條件反應作用中,動物先發出適當反應,然后強化物出現,強化物出現在動物的適當行為之后,且并未引起反應。

因此,認為在操作條件反應作用中,強化物出現在反應之前,并引起反應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4.桑代克的“試誤學習”與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應的形成在實質上沒有區別。

答: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原因如下:

(1)兩者都把學習看作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桑代克的貓學習打開迷箱的實驗中,貓通過多次嘗試與錯誤,終于在復雜的刺激情境中辨識出一個開門設施(S),并做出正確的開門動作(R)。

斯金納研究中饑餓的白鼠被置于斯金納箱中,自發地發出多種行為,如聞、抓等。當它偶然踩壓箱中的杠桿,杠桿與釋放食丸的裝置連接,能自動釋放食丸至食槽中。在上述實驗中,可以把學習看作S-R之間的聯結,因此人們又稱各種聯想主義的理論為S-R理論。

(2)在早期的學習研究者看來,學習的實質是條件反應形成和鞏固的過程,影響學習的最重要條件是動機和強化。通過斯金納的兩類條件反應的劃分,后人發現,桑代克使用了與條件反應學說不同的語言。實際上,他研究的動物學習也屬于操作條件反應,完全可以用操作條件反應的原理和術語解釋。

因此,認為桑代克的“試誤學習”與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應的形成在實質上沒有區別的觀點是正確的。

5.認知學習觀的共同特點是強調學習的內部機制或內部過程。

答: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原因如下:

(1)早期的認知學習研究

格式塔心理學家的頓悟說基本觀點:學習不是一個刺激和反應之間逐步形成聯結的過程,而是一個頓悟的過程。格式塔學派強調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內部進行復雜的認知活動從而實現頓悟的過程。苛勒的黑猩猩接棒實驗證實了這一思想。

托爾曼的認知地圖論基本觀點:學習的結果不是S與R的直接聯結,應該把S-R公式改為S-O-R公式,O代表有機體的內部變化,強調學習的內部機制或內部過程。

(2)現代認知學習觀

信息加工理論主要觀點:學習過程包括感覺加工、短時記憶加工和長時記憶儲存。新知識學習主要發生在短時記憶加工過程中。強調信息在學習者內部的復述、編碼、加工組織。

認知建構理論主要觀點:學習的結果是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或改組。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學習總的過程是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同化過程。早期的認知學習觀和現代認知學習觀都強調學習的內部機制或內部過程。

因此,認知學習觀的共同特點是強調學習的內部機制或內部過程的觀點是正確的。

6.早期格式塔的頓悟說沒有強調過去經驗在頓悟中的作用。

答: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原因如下:

(1)早期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學習不是一個刺激和反應之間逐步形成聯結的過程,而是一個頓悟的過程。苛勒的黑猩猩接棒實驗:籠外放有食物,食物與籠子之間放有木棒。對于簡單的棒子問題,黑猩猩只要使用一根木棒便可獲取食物,復雜的棒子問題則需要黑猩猩將兩根木棒接在一起(一根木棒可以插入另一根木棒),方能獲取食物。實驗證明了早期格式塔頓悟說的合理性。

(2)后來實驗表明,只有在野外生活的黑猩猩才能解決此類問題,人工飼養的黑猩猩則不能解決此類問題。這說明,頓悟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有先前從事類似活動的經驗,但早期格式塔的頓悟說并沒有強調過去經驗在頓悟中的作用。

因此,早期格式塔的頓悟說沒有強調過去經驗在頓悟中的作用的觀點是正確的。

7.盡管早期學習論有許多缺點,但其大部分結論可以用于解釋學生的課堂知識學習。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1)早期的學習理論由于自身的缺點,只能部分的用于解釋學生的課堂知識學習。學習理論的兩大陣營:

在學習結果的性質方面,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強調學習的結果是行為(或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認知心理學家強調學習的結果是認知結構(或內在能力);

在學習過程方面,行為主義(和聯想主義)心理學家強調外部獎勵的作用,認知心理學家強調原有認知結構的作用。

(2)由于早期學習論有許多缺點,逐漸被20世紀90年代后出現的新的建構主義思潮替代。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共同觀點是強調復雜學習環境和真實的學習任務,強調社會協商和社會相互作用,強調學生用多種方式表征教學內容,強調學生理解知識建構過程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這些觀點對當前的教學改革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因此,認為盡管早期學習論有許多缺點,但其大部分結論可以用于解釋學生的課堂知識學習的觀點是錯誤的。

六、問答

1.舉例說明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應的區別。

答:條件反應可分為兩大范型:一是經典條件反射,最初由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發現并做了詳細研究;二是操作條件反應,又稱工具性條件反應,由美國著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發現并做了詳盡研究。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應有明顯的不同:

(1)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實驗中,強化物伴隨條件刺激出現,動物的反應在強化物出現之后。例如,最初音叉聲對于狗來說沒有特定的意義,被稱為中性刺激,它不能引起狗的特殊反應。當它經歷若干次與食物配對呈現,食物不再出現,單獨呈現音叉聲,它能引起狗的特殊反應(分泌唾液)。這時可以說狗學會了對音叉聲作出特殊反應。若反復呈現音叉聲而不給予食物,狗的唾液分泌反應會逐漸消退。

(2)斯金納把動物和人的行為分為應答性行為和自發性行為。前者如風吹導致眨眼,食物刺激味蕾引起唾液分泌。這類行為(或反應)是對特定刺激的應答,具有不隨意性。后者如嬰兒喃喃自語,鴿子不停地啄地板。這類行為不是對特定刺激的反應,而是機體自發產生的,但它們可以對環境施加影響并受意識控制,因此是操作行為。斯金納認為,操作條件反應實驗研究的是這類行為。

(3)經典條件反射是刺激替代,即用條件刺激替代無條件刺激而與反應形成聯系。操作條件反應是反應替代,即某一反應逐漸與某一刺激形成聯系,從而排斥其他反應與該刺激形成聯系。經典條件反射中強化在反應之前出現,操作條件反應中強化在反應之后出現。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和斯金納操作條件反應實驗中,外部的強化是學習成功的重要條件,不過兩者在強化物出現的時間安排上有所不同。

2.為什么說桑代克所研究的嘗試錯誤學習實質上是操作條件反應?

答:桑代克有關動物學習的經典實驗先于條件反射研究兩三年。桑代克做了許多動物學習實驗,得出了嘗試錯誤學習理論,但后人發現其完全可以用操作條件反應的原理解釋。

(1)桑代克的試誤說和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應都把學習看作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桑代克的貓學習打開迷箱的實驗中,貓通過多次嘗試與錯誤,終于在復雜的刺激情境中辨識出一個開門設施(S),并作出正確的開門動作(R)。即在相應的刺激(如金屬繩)與反應(如拉動)之間形成鞏固聯系時,便產生了學習。桑代克在總結他早期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三大學習定律。

(2)斯金納研究中饑餓的白鼠被置于斯金納箱中,自發地發出多種行為,如聞、抓等。當它偶然踩壓箱中的杠桿,杠桿與釋放食丸的裝置連接,能自動釋放食丸至食槽中。桑代克的貓在籠中的行為是自發性的,碰到開關而逃出,是對其行為的強化。可見貓先作出行為而后受到了強化,與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應一致。

(3)在早期的學習研究者看來,學習的實質是條件反應形成和鞏固的過程,影響學習的最重要條件是動機和強化。通過斯金納的兩類條件反應的劃分,后人發現,桑代克使用了與條件反應學說不同的語言。實際上,他研究的動物學習也屬于操作條件反應,完全可以用操作條件反應的原理和術語解釋。所以說桑代克所研究的嘗試錯誤學習實質上是操作條件反應。

3.簡述學習的試誤說與頓悟說各自合理和欠缺的方面。

答:學習的試誤說是聯結學習理論中的一種,頓悟說是早期認知學習理論中的一種。

(1)試誤說適用于解釋機械學習,即問題解決者不具備相關的原有知識情況下的解決方式。桑代克依據其學習實驗所得材料,創立的學習的聯結一試誤說。其主要理論要點包括如下三點:

學習的實質在于形成一定的聯結。所謂聯結,桑代克認為同“結合”、是一個意思,指的都是某情境僅能喚起某些反應,而不能喚起其他反應的傾向。所謂情境,他認為不僅包括“腦部及其末梢器官以外的事態”,同時還包括他所謂的“腦內狀態”,即思想、感情或活動等。所謂形成一定的聯結,并不是說這種聯結是個體在其生活學習中重新建立起來的。

一定的聯結需要通過試誤而建立。桑代克提出,試誤過程主要受練習律、效果律與準備律的支配,并把它們稱為“學習的公律”(主律)。

動物的學習是盲目的而人的學習是有意識的。

(2)頓悟說適用于解釋理解性的問題,問題解決者具備解決問題的相關經驗。完形一頓悟說是德國的格式塔心理學派所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頓悟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建一種心理完形。其基本觀點有兩點:

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個體利用自身的智慧與理解力對情境及情境與自身關系的頓悟,而不是動作的累積或盲目的嘗試。

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完形是一種心理結構,它是在機能上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整體結構,是對事物的關系的認知。

(3)試誤說和頓悟說這兩種理論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現象的解釋,二者其實是統一的。他們的不合理之處也都在于將其理論解釋泛化成普遍適用的理論。

4.托爾曼的“認知地圖”說有何依據?

答:托爾曼的認知一目的說是建立在他及其同事進行的大量白鼠學習實驗的基礎之上的,其中位置學習實驗是其典型代表。

(1)位置學習實驗

位置學習實驗以在高架迷津中進行的迂回學習最為著名。該實驗以白鼠為對象,研究其在高架迷津中的取食行為。高架迷津裝置包括三條長短不同的通向食物箱的通路,并且最短的和次短的兩條。實驗分預備練習與正式實驗兩個階段。在預備階段,先讓白鼠有機會走過迷津中的每一條通路,使其熟悉迷津的整個環境,并確定其自起點到達食物箱時對三條通路的偏好程度。預備實驗結束以后,進行正式實驗。據此,托爾曼認為白鼠是根據對迷津的認知地圖而不是依照過去的習慣來行動的。

(2)在大量實驗基礎上托爾曼創立了認知一目的說。其基本內容是:學習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獲得;學習是對完形的認知,是形成認知地圖。認知地圖即現代認知心理學所說的認知結構,形成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是教育的關鍵和核心。

5.為什么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學習理論難于在課堂學習情境中應用?

答: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學習研究所得與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的相差甚遠,從中得出的規律也難以應用到學校中。

(1)20世紀60年代的學習理論多是源于對動物的研究。例如,行為派桑代克的貓走迷籠實驗,斯金納的白鼠實驗;認知派勒的黑猩猩實驗,托爾曼的白鼠走迷宮的實驗。只是將實驗結果簡單機械的從動物推演到有自由意識的人身上是不合理的。

(2)20世界60年代有些學習理論的研究結果很難實施。例如,單純的實驗室實驗研究難以在具有變化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中應用;學習理論的高深而實施條件的不具備,如布魯納的結構教學,由于結構教學的高要求,使得教師在課堂中很難實施。

6.早期學習理論行為派與認知派在學習的本質、過程和條件的看法上有哪些根本分歧?

答: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在學習研究的早期,形成了兩個明顯對立的陣營,即行為派和認知派,并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學習觀:

(1)關于學習的本質:行為派把學習簡單地看作是刺激和反應的聯結的形成,強調多次重復的練習和強化等因素對學習的重要作用。認知派認為學習是頭腦內部的過程,強調學習內容與頭腦中原有觀念內容的相互作用。

(2)關于學習的過程:行為派認為學習過程是漸進的嘗試與錯誤直至最后成功的過程。認知派認為學習總的過程是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同化過程。

(3)關于學習的條件:行為派認為影響學習的條件是強化的強度和頻率。認知派認為影響學習的條件主要是原有知識結構的性質。原有概括性的上位知識容易同化新的下位知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江| 台中市| 永泰县| 青河县| 龙游县| 珠海市| 永德县| 清河县| 赤峰市| 绥滨县| 湖口县| 大余县| 卢氏县| 金湖县| 舒城县| 南阳市| 屏南县| 苏州市| 陈巴尔虎旗| 清流县| 加查县| 建始县| 克什克腾旗| 苏尼特左旗| 布拖县| 桦甸市| 昌宁县| 新化县| 江华| 连平县| 永济市| 青川县| 观塘区| 卢氏县| 红原县| 镇远县| 灵武市| 余姚市| 和平县| 毕节市| 怀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