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人的畢生發展

4.1 復習筆記

一、概述

人的畢生發展是指人從胚胎到死亡這個過程中系統的連續性和變化。這里所講的變化是指生理和心理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對持久的變化,而不包含十分短暫的、臨時的變化。

(一)先天與后天的關系

當代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主要有三種方式。

1.反應的交互作用(reactive interaction)是指面對環境刺激,不同的個體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對其作出反應。反應的交互作用在個體的畢生發展中都在起作用。

2.喚起的交互作用(evocative interaction)是指個體的特征和行為會招致人們對其的不同反應。喚起的交互作用也是貫穿于人的畢生發展的。

3.超前的交互作用(proactive interaction)是指個體主動選擇和建構自己所喜愛的環境,而這些環境反過來又進一步作用于個體。

上述三種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方式在個體發展不同階段的表現強度是不同的。個體在出生前的發展,主要由遺傳因素決定。個體出生后的嬰幼兒期,僅限于在父母所提供的環境中活動的時候,其基因型與環境的內在相關非常顯著。隨著兒童的成長,他們開始選擇和建構自己的環境時,基因型與環境的最初相關逐漸為超前的交互作用所代替。而反應的交互作用和喚起的交互作用在生活中仍具有重要作用。

(二)年齡特征與個別差異的關系

從年齡上看個別差異,每個發展階段中的個體就心理學的意義而言,有兩種年齡:一種是實足年齡,即個體自出生之日算起的年齡;另一種是發展年齡,指代表身心發展程序的年齡。兩種年齡接近或相等,表示個體發展正常;發展年齡大于實足年齡,表示個體的發展較一般人早熟(身體的或心理的);發展年齡低于實足年齡,表示個體的發展較一般人晚熟。

(三)畢生發展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畢生發展時,心理學家除采用第一章所介紹的幾種方法外,還采用橫斷研究、縱向研究和斷代—序列研究三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1.橫斷研究

(1)含義:橫斷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或較短時間內對某一個年齡或某幾個年齡層次的個體或個體群組的發展水平進行觀測與研究,并加以比較的一種研究方法。

(2)優點: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收集多個年齡階段研究對象的研究資料,較為經濟;對多個連續的年齡階段進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發展規律進行歸納和概括。

(3)缺點: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水平具有質的不同。

2.縱向研究

(1)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是指對某一特定個體或某一組特定的個體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系統地進行反復觀測,從而取得連續性的發展資料。

(2)優點:縱向研究對相同個體的發展歷程進行追蹤,所得到的資料反映了個體實際的發展變化過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統而詳細地了解連續性發展過程中量變與質變的規律。

(3)缺點:由于在長時間的研究過程中各種支持條件發生變化的可能性較大,縱向研究開展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縱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橫斷研究。

3.斷代—序列研究

(1)斷代—序列研究結合橫斷研究和縱向研究的做法,同時對不同年齡組的研究對象進行追蹤。

(2)優點:使用這種研究可以獲得更為全面的研究資料,在一定程度上同時克服了橫斷研究和縱向研究的不足之處,保留了其長處。

(3)缺點:研究過程也許會更難操作,同時橫斷研究和縱向研究的不足也許會同時發生作用。

二、孕期與嬰兒期

(一)出生前的發展

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著生命的孕育期。

(二)嬰兒期的發展

1.體能發展

(1)身體和腦的發展

出生后的2年內,身體發育速度最快,嬰兒的身高和體重分別可以達到出生時的1.75倍和4倍。個體的身體發育遵循下列模式:從上到下、由近及遠、先粗后細,即身體的發展從頭、身體的中心,粗大簡單的活動開始,逐漸到四肢和手腳的復雜技能。

嬰兒期身體的各個系統發展的速率也是不同的,神經系統發展最快。早期的腦發展為將來的體能、認知和情緒發展奠定了基礎。

營養和感覺及認知刺激是影響大腦發育的兩個重要因素。

(2)反射和運動技能

剛生出的新生兒不能進行有目的的行為,但具有許多不經過學習的反射。反射是對事件的自動化反應。

2.認知發展

認知發展包括個體的感知覺、記憶、注意、思維、想象等的發展。嬰兒已具有一些視知覺能力;嬰兒記憶的持續時間一般要比成人的要短得多。

3.社會性發展

(1)依戀(attachment)是嬰兒依附于養育者(大多是母親)的一種社會情緒性聯系。依戀關系不是先天預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2)鮑爾比的研究,嬰兒依戀關系的形成可分為四個階段:

前依戀關系階段(約在第一個月)。其典型特征是預適應性,好像為嬰兒預先安排了與人類的交流,如嬰兒對人類聲音和面孔的偏好,其運動與成人言語保持同步,視力范圍約能看到母親面孔的距離。

形成中的依戀關系階段(進入第一年的上半年)。其典型特征是嬰兒通過哭叫、微笑、吸吮、固定不動、黏附依靠、觀看及眼睛追隨移動的方式與重要成人保持聯系已清晰可辨。表現出對熟悉面孔的微笑,對不熟悉面孔微笑反應的明顯減少。

明顯的依戀關系階段(第一年的下半年)。嬰兒有明顯的依戀行為,不僅通過微笑、哭叫、伸手接近等方式以吸引母親的注意,還能夠爬行、抱住母親的腿、攀附在母親身上、用雙手抱住脖子或緊緊抓住圍裙后面耷拉下來的帶子等。

糾正目標的依戀關系階段(第二年)。嬰兒已有了自我觀念,開始理解他人的某些觀點,逐漸學會對他人和父母的行為結果作出推斷。隨著對因果關系的認識,嬰兒會用更微妙的方式依附于母親甚至控制母親。

(3)嬰兒有四種類型的依戀行為:安全型依戀、不安全—回避型依戀、不安全—抵抗型依戀、無組織或無定向型依戀。

三、幼兒期和兒童期

孩子從2、3歲至11、12歲,身心發展迅速,很難把幼兒期與兒童期截然分開。

(一)體能發展

1.個體腦重量的增加到幼兒期已接近完成;大腦機能漸趨成熟,興奮和抑制的神經過程不斷增強,并且兩者日趨平衡。

2.幼兒身高、體重的增長速度比嬰兒期有所降低。但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身體發育速度是不同的,5~6歲時發展相對較快,而4~5歲和6~7歲的發展相對慢一些。

3.童年期生理上生長和發展的最大特點是變化不明顯。

(二)認知發展

1.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是一種解釋兒童智力發展的理論。

(1)認知發展的動力

皮亞杰認為人的發展是一個適應的過程,適應的最高形式是認知。認知發展的動力是個體將自己經驗賦予意義的不斷努力。每一個體都有其認知結構,皮亞杰稱之為圖式。圖式(schema)是個體灌注經驗的心理模具,如兒童頭腦里關于貓、狗、書、愛等概念。皮亞杰提出了兩個概念:

同化,用個體現有的圖式去理解新的經驗。

順應,使圖式適合新經歷的特殊性。

兒童認知的發展,就是兒童以同化和順應在與世界交互作用的同時,構建并調整自己圖式的過程。

(2)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

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按順序進行,每一個階段兒童都具有對這個世界不同的感受,并且對這個世界采取不同的適應方式。

感覺運動階段(0~2歲):只有那些能感覺到和接觸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

前運算階段(2~7歲):兒童更多依據的是感覺而不是邏輯。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兒童能依據具體事例進行推理思考。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上):兒童能運用抽象的、符合形式邏輯的(演繹的或歸納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決問題。

2.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維果茨基是蘇聯文化歷史學派的心理學創始人。

(1)認知發展的動力

維果茨基認為,人類創造了文化,它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文化不斷發展變化,對其成員有極大的影響,決定著個人能力發展的最后結果。維果茨基把人的心理機能分為初級心理機能和高級心理機能,高級心理機能對人類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最近發展區的理論

最近發展區是指從兒童實際認知發展水平到他可能認知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由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就來確定;后者則是指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時,該兒童表現出來的解決問題的成就。

(三)道德發展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指在社會化過程中兒童逐漸習得道德準則并以這些準則指導自己行為的過程。

1.皮亞杰的兩個階段理論

皮亞杰用講故事的臨床訪談法對5~13歲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進行了研究。皮亞杰將道德發展劃分為兩個階段。

(1)他律道德,大約出現在5~8歲,以學前兒童居多數。這一階段兒童對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規范、服從權威就是對的。他們對行為對錯的判斷只看重行為后果(打破杯子多就是更壞),不考慮行為意向,因而稱為道德現實主義。

(2)自律道德,約始于9歲以后,約在小學中年級。這一階段的兒童不再盲目服從權威,開始認識到道德規范的相對性。同樣的行為,是對是錯,除看行為后果之外,還要考慮當事人的動機,因而稱為道德相對主義。

2.科爾伯格的三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采用兩難故事法,把道德分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

(1)前習俗水平(4~10歲)。

階段l:懲罰定向。強調對權力的服從,行為無所謂好壞,由可能受到的懲罰來評價。

階段2:尋求快樂定向。行為是否正確由一個人自身的需要決定。對他人需要的關心一般是出于互惠的目的,而不是出于忠誠、感激或公正。

(2)習俗水平(10~13歲)。

階段3:好孩子定向。強調“好的表現”,好的行為是使群體中的其他人感到愉快,或者是能受到表揚的行為。

階段4:權威定向。強調遵守法律、執行命令、服從權威、履行職責以及符合社會規范。

(3)后習俗水平(13歲以后)。

階段5:社會契約定向。規范是可以質疑的,是為了群體利益和民主而存在的。對法律和規范的支持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相互的協定。

階段6:普遍的倫理原則定向。以自己選擇的倫理準則指導行為,這些準則有著綜合性、全面性和普遍性。公正、尊嚴和平等被賦予很高的價值。

四、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adolescence)是指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成熟的發展階段,是從兒童期向成年期過渡的時期。

(一)青春期體驗

青少年期的標志是青春期,也稱發身期(puberty)的到來。青春期到來的準確時間取決于測量的標準,一般認為女孩的月經初潮,男孩的首次遺精是青春期來臨的標志。

(二)自我意識的增強

進入形式運算思維階段以后,青少年逐漸能夠思考抽象的問題和假設的情境。

1.由于自我意識的增強,青少年經常認為自己的行為在他人眼里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會因自己的感受而變得煩躁或困擾。

2.由于自我意識的增強,青少年不能把自己對自己的感受和別人可能對自己的感受區分開來,往往以自我為中心。

(三)與父母的沖突

父母和青少年子女之間的沖突可能是被過分夸大了,因為在許多問題上他們的觀點實際是一致的。但是在消費方面的沖突有所增加。

(四)對性行為的態度

青少年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挑戰是對性行為的態度。對性行為的態度也是青少年與父母產生沖突的一個主要方面。

(五)同一性的探尋

埃里克森認為自我同一性或自我認同是一種對于我是誰,我將走向何方,我在社會中處于何種地位的穩定連續感。自我同一性是在應對許多選擇中形成的。青少年有四種同一性狀態,在這四種同一性狀態中,同一性混亂是最不成熟的狀態,同一性獲得是最成熟的狀態。具體如下:

1.同一性混亂,這類人還沒有開始認真思考同一性問題,更不用說作出什么承諾了。

2.同一性早定,這類人會不假思索地接受父母的或傳統的觀念,完全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3.同一性延緩,這類人正在經歷埃里克森預言的他機。他們要作出一個承諾,但是現在仍然在各種選擇之間猶豫不決。

4.同一性獲得,這類人已經度過了危機階段并作出最終決定。

五、成年期

心理發展是持續的過程,不因身體發育成熟而結束。

(一)成年早期

成年早期(20歲~35或40歲左右)。成年早期發展的主要內容是成家立業,并生育子女等。

(二)成年中期

成年中期也叫中年期(35或40歲~60或65歲),是個人一生中在家庭生活及職業上的高峰期。

(三)成年晚期

成年晚期也叫老年期(60歲或65歲),是人生歷程接近尾聲的時期。

(四)面對死亡

死亡是生命發展歷程的終結。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的衰退,許多中年后期或老年期的人開始意識到死亡的接近。當意識到死亡迫近時,個體接受死亡大致要經歷五個階段:否認、憤怒、對剩余時間的討價還價、沮喪以及最后接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囊谦县| 泰安市| 五华县| 铜山县| 富平县| 青阳县| 木里| 高安市| 毕节市| 陇南市| 扬州市| 怀集县| 宣威市| 合肥市| 奉节县| 康保县| 金华市| 普兰县| 库尔勒市| 南通市| 清流县| 开封市| 巴南区| 湖北省| 科技| 高雄市| 赤城县| 越西县| 渝中区| 拜城县| 图木舒克市| 广德县| 涞水县| 元氏县| 黄平县| 平阴县| 沧州市| 项城市| 新宁县|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