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論述題

1.分析布雷頓森林體系維持的條件及崩潰的原因。(上海對外貿易學院2005研)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融匯兌本位制。其實質是建立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基本內容包括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以及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運轉與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

(1)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運轉的基本條件

要維持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保證雙掛鉤原則的實現,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美國國際收支保持順差,美元對外價值穩定

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受其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狀況等因素的制約。如果其他國家通貨膨脹嚴重,國際收支惡化,該國與美元的固定比價難以維持,經貨幣基金組織同意后,該國可以實行貨幣貶值,重新確立與美元的固定比價關系。但是,如果美國發生長期的、根本性的國際收支逆差,美元對外價值長期不穩定,美元就會從根本上喪失其中心地位,從而危及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

美國應有充足的黃金儲備,以保持美元對黃金的有限兌換性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有按1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的價格兌換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的美元的義務,為了履行其兌換義務,美國必須保有充足的黃金儲備,這是戰后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

黃金價格維持在官價水平上

戰后,美國黃金儲備充足,如果市場價格發生波動,美國可以通過拋售或購進加以平抑。但如果國際市場黃金價格劇漲,美國或有關組織由于黃金短缺,無力在市場上投放以平抑黃金價格,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也就隨之動搖。

(2)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

從表面上看,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直接原因是:

美元停兌黃金。在美國國際收支危機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美國的黃金儲備大量流失,美元的地位岌岌可危。1971年8月,美國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意味著美元與黃金脫鉤,支撐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一大支柱已經倒塌。

固定匯率波動幅度擴大。1973年西方國家達成協議,實行浮動匯率制度。至此,支撐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另一支柱,即各國貨幣釘住美元,與美元建立固定比價制度也完全垮臺,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

從根本上看,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是:

布雷頓森林體系本身存在著不可解決的矛盾——清償力與信心之間的矛盾,即特里芬難題。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有兩個基本責任:一是保證美元按官價兌換黃金,維持各國對美元的信心。二是提供足夠的國際清償力,即美元。但信心和清償力同時實現是有矛盾的。美元供給太多就會有不能兌換成黃金的危險,即信心問題。相反,美元供應不足則產生清償力的問題。

僵化的匯率制度不適應經濟格局的變動。布雷頓森林體系把維護固定匯率制度放在首要地位,成員國在國際收支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申請改變匯率。事實上,各國匯率很少變動。但伴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各國國際收支的狀況也相應變化。美國持續逆差,英法兩國逆差多于順差,日本與西德積累了巨額順差。如果排除人為干預,則美元、英鎊和法郎貶值,日元和馬克升值是必然之舉。但美國認為美元是基準貨幣,其他國家有責任維持匯率的穩定,因此美國主張盈余國貨幣升值。其他國家則認為美國赤字是其過度的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所致,美國應對此負責。同時也沒有任何盈余國愿意將貨幣升值,而使自己的國際競爭力下降。結果是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成了固定匯率制。這種僵化狀態違背了建立“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的初衷,矛盾的積累最終沖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約束機制。當1973年美元危機再起時,一些當時仍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國家也放棄了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

主要發達國家通貨膨脹程度的懸殊。西方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各國采取的赤字財政和擴張信用的規模各不相同,因此,表現的通貨膨脹程度各不相同,反映的實際利率水平也不相同,因而進一步加劇了國際資本流動。

解決國際收支平衡的能力有限。由于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也由于匯率制度僵化,所以各國國際收支問題日益嚴重,大大超過了IMF所能夠提供的財力支持。特別是在各條款中,發展中國家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它們需要得到的貸款與實際得到的貸款相差甚遠。此外,從全球范圍看,除少數國家國際收支為順差外,大部分國家都出現了累計性的巨額國際收支逆差。而大量的、持續的國際收支逆差對固定匯率制度構成威脅,使其難以維持下去最終崩潰。

2.說明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人行2006研;北師大2003研;首都經貿大學2003研)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有:

(1)國際收支。當一國的國際收入大于支出即國際收支順差時,本國貨幣升值,外國貨幣貶值;反之則本國貨幣貶值,外國貨幣升值。國際收支對匯率水平的影響,需要在收支差額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情況下才會比較明顯。

(2)相對通貨膨脹率。相對通貨膨脹率持續較高的國家,由于其貨幣的國內價值和購買力下降相對較快,則其貨幣相對于外國貨幣也會貶值。

(3)相對利率。本國利率相對于外國利率較高時,投資者愿意持有本幣資產,進而本幣需求上升,本幣升值。反之則本幣貶值。相對利率對匯率的影響,需要和相對通貨膨脹率結合起來看,更具體地說,實際利率對匯率的影響,要大于名義利率對匯率的影響。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政策工具的范疇,具有被動性,因而它對短期匯率產生較大的影響,對長期匯率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從長期看,真實利率趨于穩定)。

(4)總需求與總供給。總需求與總供給增長中的結構不一致和數量不一致,也會影響匯率。如果總需求的整體增長快于總供給的整體增長,滿足不了的那部分總需求將轉向國外,引起進口增長,從而導致本國貨幣貶值。當總需求的增長從整體上快于總供給的增加時,還會導致貨幣的超額發行和財政赤字的增加,從而間接導致本國貨幣貶值。因此,簡單地說,當總需求增長快于總供給時,本國貨幣一般呈貶值趨勢。

(5)預期。就經濟方面而言,預期包含對國際收支狀況的預期,對相對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率的預期,對相對利率或相對資產收益率的預期,以及對匯率本身的預期等等。預期一方面會改變利率、國際收支等宏觀經濟變量以間接影響匯率,另一方面還會在外匯市場上直接影響匯率,譬如集體性的貶值預期可能會推動貨幣的貶值。

(6)財政赤字。財政赤字往往導致貨幣供應增加(政府融資)和需求增加,因此,赤字的增加將導致本國貨幣貶值。但如果赤字增加同時伴隨著利率上升(譬如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那么它對匯率的影響就不確定了。

(7)國際儲備。國際儲備,特別是外匯儲備的多少,能表明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穩定貨幣能力的強弱。儲備增加能加強外匯市場對本國貨幣的信心,因而有助于本國貨幣升值。反之,儲備下降則會引誘本國貨幣貶值。

(8)勞動生產率。在工資水平穩定的前提下,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快速增長,使單位貨幣代表的價值相對增加,從而使本國貨幣的對外價值相應上升。不過,勞動生產率對貨幣匯率的影響是緩慢而長期的,它不易馬上被察覺出來。

3.簡述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東北財大2007研)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隨著貨幣信用經濟的發展,金融工具的數量和種類也越來越多,每種信用工具有各自的特點,但從整體上看,金融工具一般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償還期。金融工具一般都載有期限,即發行日至到期日的時間,債務人到期必須償還信用憑證上所載明的債務,債權人則到期收回債權金額。就償還期而言,對持有人來說,更有實際意義的是其持有期間。雖然金融工具一般都有償還期,但也存在著特例,如股票只支付股息,沒有償還期。實際上,由于有價證券可以買賣轉讓,這樣對持有者來說,就可以把無期化為有期、長期化為短期。

(2)流動性。這是指金融工具可以迅速變現而不致遭受損失的能力。對持有者來說,可以隨時將金融工具賣出,獲取現款,收回投資。金融工具的流動性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能不能方便地隨時自由變現;二是變現過程中損失的程度和所耗費的交易成本的大小。凡能隨時變現且不受損失的金融工具,其流動性大;凡不易隨時變現,或變現中蒙受價格波動的損失,或在交易中要耗費較多的交易成本的金融工具,其流動性小。一般來說,流動性與償還期成反比,而與債務人的信用能力成正比。償還期越短、債務人信譽越高,流動性越大。

(3)風險性。這是指金融工具的本金遭受損失的風險。金融工具的風險一般有兩類:一類是信用風險,即債務人不履行合同,不能按約定的期限和利息還本付息的風險。信用風險的大小,首先,取決于債務人的信譽和經營能力。其次,決定于金融工具的類型。另一類是市場風險,即因經濟環境、市場利率變化或者證券市場上不可預見的一些因素的變化,導致金融工具價格下跌,從而給投資人帶來損失。

(4)收益性。這是指金融工具能為其持有人帶來一定的收入。收益的大小是通過收益率來反映的。

4.試論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深圳大學2012金融碩士)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通貨膨脹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經濟中貨幣供應量超過了客觀需要量,社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導致單位貨幣貶值(貨幣代表的價值量減少或購買力下降),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

(1)導致通貨膨脹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需求拉上,是指經濟體系中存在對產品和勞務的過度需求,即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在社會總供求不平衡的狀態下,過多的需求拉動價格水平上漲。由于總需求是由有購買和支付能力的貨幣量構成的,總供給則表現為市場上的商品和勞務,因此,“需求拉上”可以通俗地說成是“太多的貨幣追求太少的商品”。由于投資擴大、消費支出和政府支出擴大、貨幣信貸規模擴大等各種原因,會引起社會總需求擴大,從而打破已有的總供求均衡,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

成本推動,是將通貨膨脹的成因歸結為供給因素,認為通貨膨脹的根源在于總供給的變化,是由于供給過程中的成本提高而導致了物價水平上升。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有:工資成本上升;壟斷性企業利潤要求提高,壟斷產品價格提高;進口成本、間接成本等各種成本上升。

供求混合推動,是將供求兩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認為通貨膨脹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共同起作用而引發的。“成本推進”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產生一個持續性的通貨膨脹。

關于通貨膨脹還有其他多種成因。如輸入型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財政赤字,信用膨脹,本幣貶值過度,國際收支順差過大,固定資產投資過度,經濟增長速度過快,經濟體制不健全,缺乏一整套管理市場的手段和法律體系等等。

(2)從國際國內治理通貨膨脹的一般經驗來看,主要的治理措施有:

緊縮的貨幣政策,其主要措施,一是減少貨幣供應量,具體操作手段是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減少基礎貨幣的投放;二是提高利率,具體操作手段是中央銀行提高對商業銀行的再貼現率、抵押貸款利率和信用貸款利率,同時這也會使得存款利率、債券利率相應提高。

緊縮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指增加收支、減少赤字。其中增收的措施主要是增加賦稅;節支的措施主要是壓縮政府機構費用開支甚至精簡機構、減少軍費開支,控制公共事業投資,減少各種補貼和救濟等福利性支出。

緊縮的收入政策,主要用于治理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是指政府對工資和物價進行管制,具體措施是確定工資—物價指導線,即政府當局規定允許貨幣總收入在一定年份增長的目標數值線,并據此相應地采取使每個部門的工資和價格的增長收斂于指導線的措施。

積極的供給政策,是指以積極刺激生產的辦法增加供給,同時壓縮總需求來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大幅度降低稅率;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對企業經營活動的限制;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時,也要減少政府支出。

貨幣改革,是指政府下令廢除舊幣,發行新幣,變更鈔票面值,對貨幣流通秩序采取一系列強硬的保障性措施等。這種強有力的貨幣改革措施,一般是針對惡性通貨膨脹的。當物價上漲已經顯示出不可抑制的狀態,貨幣制度和銀行體系已經瀕臨崩潰時,才會迫使政府進行貨幣改革。

除了上述治理通貨膨脹的一般主要措施外,還存在一些比較特殊的政策主張或做法,如推行指數化政策。所謂指數化,簡單說就是收入指數化。它是將主要經濟變量如工資收入、利率等與物價指數掛鉤,當物價指數上升時,這些經濟變量自動隨之調整。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壟斷高價,不少發達的工業國家將其作為價格政策的基本內容。

現今通貨膨脹原因是多層面的,應該在實際中結合上面的措施綜合運用。

5.辨析國內外關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主要論點,你認為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主要問題在哪里?(中央財大2005研)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貨幣傳導機制指各種貨幣工具的運用引起中間目標的變動和社會經濟生活的某些變化,從而實現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這樣一個過程。它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內部傳導機制,即從貨幣工具選定、操作到金融體系貨幣供給收縮或擴張的內部作用過程;二是由中間指標發揮外部影響,即對總支出起作用的過程。在西方,關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分析,一般分為凱恩斯學派的傳導機制理論和貨幣學派的傳導機制理論。

(1)凱恩斯學派的貨幣傳導機制和貨幣學派貨幣傳導機制的論點

凱恩斯學派認為,貨幣只是資產的一種形式,每一種資產都有收益率,各經濟單位通過比較各種資產的收益率而隨時調整其資產結構,這個調整必將影響到整個經濟活動。對此,凱恩斯學派認為,貨幣政策傳導過程可表示為:貨幣政策工具→M(貨幣供應)→r(利率)→I(投資)→E(總支出)→Y(收入),即先是通過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影響利率水平,再經利率水平的變動改變投資活動水平,最后導致收入水平的變動。貨幣政策對收入水平影響的大小取決于: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利率的影響;利率變化對投資水平的影響;投資水平對收入水平的影響,這取決于投資乘數的大小。這一傳導過程中各個環節是一環扣一環的,如果其中任意環節出現阻塞或障礙,都可能導致貨幣政策效果的減弱或無效。在這個傳導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中,最主要的環節是利率。

貨幣學派認為,利率在貨幣傳導機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強調貨幣供應量在整個傳導機制上的直接效果。該學派認為,增加貨幣供應量在開始時會降低利率,銀行增加貸款,貨幣收入增加和物價上升,從而導致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增加,引致產出提高,直到物價的上漲將多余的貨幣量完全吸收掉為止。因此,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主要不是通過利率間接的影響投資和收入,而是通過貨幣實際余額的變動直接影響支出和收入,可用符號表示為:M→E→I→Y。

(2)我國貨幣傳導機制的主要問題

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首先,作為價格調節的利率政策問題。我國利率市場化程度還不高,企業對利率的敏感程度也不高,因而利率尚未進入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和操作目標系統。其次,作為數量調節的基礎貨幣調整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來,外匯占款和對政策性銀行貸款大幅增加,作為基礎貨幣主要投放對象的商業銀行近年來資金量也較充足。基礎貨幣需求與供應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銀行基礎貨幣調控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使貨幣政策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貨幣市場基礎建設有待加強。貨幣市場發展的突出問題是,市場建設存在許多困難,市場參與主體尚不夠。同時,批發市場與零售市場,農村市場(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現象。由于資金的趨同性強,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受到管制,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還難以發揮作用,同業拆借利率水平變動引導整個利率體系水平變動的作用還未發揮出來,貨幣市場尚不能滿足中央銀行以公開市場操作為主要手段實行間接調控的需要。

第三,商業銀行利益機制和發展動力問題尚未解決。我國還沒有建立真正的商業銀行運行機制,尤其是強調不良貸款率下降的情況下,從過去的盲目擴張發展到一度盲目收縮,從過去的無人負責發展到一度誰也不愿負責。利潤指標沒有成為考核商業銀行經營業績的主要指標,商業銀行不太關心成本利潤管理與考核,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信貸人員放貸的積極性,影響了貨幣政策傳導。

6.《巴塞爾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其對西方商業銀行的影響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有何不同?(對外經貿大學2013金融碩士)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巴塞爾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1)明確了三個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分別是普通股(含留存收益)最低要求為5%,一級資本最低要求為6%,總資本最低要求為8%。

(2)明確了兩個超額資本要求:一個是資本留存超額資本要求,水平為5%,設立資本留存超額資本要求是為了確保銀行具有充足的資本用于吸收經濟壓力時期的損失,并規定銀行必須用普通股來滿足資本留存超額資本要求;另一個是反周期超額資本要求,水平為0~5%,只有當出現系統性貸款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才需計提反周期超額資本,大多數時期反周期超額資本為0。

(3)明確過渡期安排。為了防止過快實施更高的資本標準影響全球經濟的復蘇,巴塞爾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要求,自2019年開始正常條件下商業銀行的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總資本充足率最低應分別達到7%、5%和5%。

由于各國銀行盈利模式及債務水平的差異,新規對全球銀行的影響程度也有所差別。以歐洲和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銀行為例。

(1)對歐洲銀行的影響

對于仍處在主債危機陰影之中的歐洲銀行業,新監管規則的影響尤為明顯。首先,歐洲銀行普遍存在著資本充足率緊張的局面,需要募集資本,因歐洲銀行大多是混業經營,巴塞爾協議對商業銀行提出了更高的資本要求;其次,對受債務危機影響的國家來說,要滿足更高的資本金要求,無論是從資本市場融資,還是用國家財政增資,當前情況都難以行得通。

(2)對美國銀行的影響

巴塞爾協議對美國銀行的影響不大。首先,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各銀行已經籌集了大量的新資本,主要商業銀行基本已經達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其次,美國大型銀行當前的一級普通股權益資本比率的平均值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協議所要求的比例。

(3)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巴塞爾協議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甚微。首先,由于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相對西方商業銀行要簡單,同時批發性融資比例低,所以巴塞爾協議對我國商業銀行市值影響小;其次,目前我國銀監會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已經高于此次新規的要求;第三,我國商業銀行已達到巴塞爾監管標準;第四,對我國商業銀行可能有影響的是新規中逆周期的5%充足率緩沖要求,此外,如果推行5%反周期緩沖,對于銀行利潤分配也會有所限制,未來銀行分紅率將有所下降,而再融資的時間會明顯縮短;第五,中資銀行的海外拓展也可能面臨新的障礙;第六,長期來看,資本補充、風險的覆蓋,反周期資本的提取,以及對于重要金融機構附加值計提,銀行面臨較大的壓力。

7.試述現代金融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武漢大學2012金融碩士)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近年來,現代國際金融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是:分業監管向混業監管轉變;機構性監管向功能性監管轉變;各國金融監管模式日益趨同;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不斷加強。美、英、日等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體現了這種趨勢。具體闡述如下:

(1)金融監管體制的內容

金融監管體制是指金融監管的權力制度安排和監管組織體系。監管的權力制度安排就是指行使政府監管權力的相關機構之間的權力分配。監管組織體系主要由金融當局宏觀監管體系、金融機構內部監管體系、金融業行業自律體系和社會監督防范體系四個層次組成。前二者在金融監管中起主導作用,后二者起重要補充作用,四個體系相互作用、相互協作。

金融監管模式概括起來大致有三種類型:

統一監管模式。對于不同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無論是審慎監管還是業務監管,都由一個機構負責,這個機構通常是各國的中央銀行或另設的獨立監管機構。這是一種典型的混業監管模式,以英國為典型代表。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成本優勢,統一監管能節約人力和技術投入,大大降低信息成本,改善信息質量,獲得規模效益;二是改善監管環境,統一監管可避免由于監管者的監管水平和監管強度的不同,使不同的金融機構或業務面臨不同的監管制度約束,也可避免被監管者對多種機構重復監管及不一致性無所適從;三是適應性強,統一監管能迅速適應新的金融業務,既可避免監管真空,降低金融創新形成的新的系統性風險,又可避免多重監管,降低不適宜的制度安排對創新形成的阻礙。其缺點在于:缺乏競爭性,易導致官僚主義。

分業監管模式。將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按照銀行、證券、保險劃分為三個領域,在每一個領域內,分別設置一個專業的監管機構負責包括審慎監管和業務監管在內的全面監管。目前分業監管模式較為普遍,中國便是實行這一模式。其優點在于:一是具有監管專業化優勢。每個專業監管機構負責各自的監管領域,職責明確,分工細致,有利于達到監管目標,提高監管效率。二是具有監管競爭優勢。盡管監管對象不同,但不同監管機構之間存在競爭壓力。其缺點在于:一是各監管機構之間協調性差,容易出現監管真空,若設置多重目標或不透明目標則易使被監管對象難于理解和服從,出現多頭管理和相互扯皮現象。二是從整體上看,分業監管機構龐大,監管成本較高,規模不經濟。

不完全統一監管。是介于完全統一監管和完全分業監管之間的一種監管模式,也可以說是一種從分業監管到混業監管的過渡模式。具體有:一是牽頭監管模式,幾個主要監管機構為建立及時磋商協調機制,相互交換信息,以防止監管機構之間的扯皮推諉,特指定一個監管機構為牽頭監管機構,負責不同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工作。其典型代表是法國、巴西。這種監管模式既可以發揮分業監管的專業化優勢與競爭優勢,提高監管效率,又可以通過監管機構定期的磋商協調、相互交換信息以及密切配合,將多重監管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其問題是,由誰來控制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以及牽頭監管者并不能做到控制整個體系風險。二是“雙峰”監管模式,是對不同的金融業務的經營進行監管。

(2)現代金融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金融國際化趨勢,使得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和依賴性不斷增強,各種金融風險在國家之間的相互轉移和擴散在所難免,嚴重威脅著各國的金融穩定。金融國際化要求實現金融監管國際化,如果各國金融監管松緊不一,不僅會削弱各國監管措施的效應,而且還會導致國際資金大規模的投機性轉移,影響國際金融穩定。因此,西方國家致力于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一些主要的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趨勢如下: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后,美國建立了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的體制,到1999年美國金融經營體制正式從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但其分業監管體制并未發生變化,監管模式則轉變為傘式監管與功能監管結合的模式。在該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既要接受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綜合監管,又要接受不同行業主要功能監管人的監管;傘式監管人和功能監管人相互協調、共同合作完成金融監管任務。

英國歷史上金融監管主要依靠金融機構的自我約束,采取非正式監管形式,以“道德勸說”、“君子協議”等方式進行,直到1979年英國的銀行監管才走向法制化的道路,在這之前英國的金融監管采取分業監管體制。20世紀70年代之后,英國政府放松對金融業的管制,金融業出現混業經營的局面,英國開始注重對金融業的全面監管。1997年成立了金融服務監管局,由此開始正式實行集中統一的混業監管模式。

日本金融監管體制隨著金融經營體制的變化而變化,20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由分業經營轉為綜合經營,其金融監管體制也轉變為混業監管。1998年以來,日本金融監管體制進行了一系列以財政和金融相分離為核心的重大改革,形成了以金融廳為最高監管權力機構的新的統一監管體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水县| 军事| 育儿| 富裕县| 青铜峡市| 德格县| 公安县| 沁源县| 大化| 册亨县| 朝阳市| 广东省| 上饶市| 建宁县| 安泽县| 金溪县| 平和县| 南宁市| 文昌市| 普兰县| 沁源县| 张北县| 如东县| 高唐县| 博白县| 盐源县| 永善县| 长寿区| 富锦市| 大名县| 石柱| 卫辉市| 无锡市| 千阳县| 蚌埠市| 日土县| 上虞市| 平武县| 陈巴尔虎旗| 安平县|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