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克抗《教育技術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444字
- 2020-09-18 12:01:03
第2章 教育技術的發展歷史
2.1 復習筆記
一、教育技術發展鳥瞰
(一)從技術的角度看教育技術的發展
1從技術的兩個發展方向來把握教育技術的內涵
(1)教育技術的兩個發展方向
教育技術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物化形態的教育技術與觀念形態的教育技術,它們構成了教育技術發展的兩個主要方向。
(2)教育技術發展中的兩個核心概念
教育技術兩個發展方向與教育技術發展史上的“媒體論”和“過程論”的觀點相對應,而且涵蓋了教育技術發展中出現的兩個核心概念,視聽媒體和系統方法。
2從技術的三個發展階段來把握教育技術發展概況
由于教育技術的發展起源于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所以可根據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將教育技術的發展也劃分為三個階段:
(1)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教育技術體系,簡稱傳統教育技術;
(2)以機電技術為基礎的教育技術體系,簡稱視聽媒體教育技術;
(3)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育技術體系,簡稱信息化教育技術。
3教育技術發展的“2×3”模型
從技術的兩個發展方向和三個發展階段,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教育技術的發展概況。這就形成了關于教育技術發展的“2×3”模型,如表2-1所示。
表2-1 教育技術發展的“2×3”模型

信息化教育技術主要以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為基礎,以信息處理為核心,并更加注重人的作用。信息化教育技術不但包括硬件、軟件,也包括潛件如各種觀念、方法、理論體系和相關科學的研究成果。與視聽媒體教育技術階段相比,信息化教育技術階段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信息化教育技術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為主要標志;
(2)信息化教育技術將直接用于促進學習,而不僅僅是輔助教學;還要考慮基于信息技術和建構主義理論的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3)教育技術在企業培訓方面有愈來愈強烈地應用需求。
(二)教育技術發展的特點
1教育技術的發展是非替代性的,而是表現出一點的累積性;
2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選擇性即“適者生存”;
3在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對人的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4教育技術的發展需要新的觀念,并且要通過積極推進教育的整體改革才能使自身獲得快速發展。
二、國外教育技術的發展演變
美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是國外教育技術發展歷史的典型代表,它的形成與發展可從三個主要方面追溯:視聽教學運動推動了各類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個別化教學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的形成;教學系統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核心——教學設計學科的誕生。美國教育技術的歷史演變過程如圖2-1所示。
圖2-1 美國教育技術的歷史演化進程
(一)媒體教學技術——從直觀教學到視聽傳播
1直觀教學——教育技術的先聲
(1)直觀教學的定義
直觀教學是通過運用真實事物標本、模型、圖片等為載體傳遞教學信息,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
(2)直觀教學的實質
直觀教學是一種傳授觀察經驗的直觀技術。
2視覺教學——教育技術的發端
(1)產生原因
①第二次產業革命急需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勞動者;
②工業革命產生了新的科技成果被引入到教學領域。
(2)視覺教材的分類模式和選用原則
1937年,霍本等人出版《課程的視覺化》一書,提出視覺教材的分類模式和選用原則。
①視覺教材的分類模式,如圖2-2所示。
圖2-2 視覺教材的分類模式
②選用原則:在選用視覺教材時有四個方面值得考慮,即視覺教材本身的現實性、學生過去的經驗范圍和性質、教育目的和教室環境、學生智力的成熟程度。
3視聽教學——媒體教育技術研究的主體
(1)視覺教學與視聽教學之間的關系
從總體上看,視聽教學的概念與視覺教學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把原來的視覺教具擴充為視聽教具,強調利用視聽設施提供具體的學習經驗,繼續把視聽教材看作教師教學的傳遞工具和輔助教學工具。
(2)“經驗之塔”理論
1946年,戴爾著《教學中的視聽方法》一書,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融合了杜威的教育理論和當時流行的心理學觀點。
①“經驗之塔”的理論概述
戴爾把學習得到的經驗按抽象程度不同分為三大類十個層次:
a.做的層次,包括有目的的直接經驗、設計的經驗、演戲的經驗;
b.觀察的經驗,包括觀摩示范、野外旅行、展覽、電視電影、廣播錄音和照片;
c.抽象的經驗,包括視覺符號和言語符號。
②“經驗之塔”的理論要點
a.最底層的經驗最具體,越往上越抽象,各種教學活動可以依其經驗的具體——抽象程度,排成一個序列;
b.教學活動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進入抽象經驗;
c.教育不能只滿足于獲得一些具體經驗,而必須向抽象化發展,使具體經驗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d.在學校教學中使用各種媒體,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具體,也能為抽象概括創造條件;
e.位于“塔”的中間部位的視聽教材和視聽經驗,比上層的言語和視覺符號具體、形象,又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彌補下層各種直接經驗方式之不足。
4視聽傳播——教育技術觀念由媒體論向過程論和系統論過渡
(1)傳播理論對視聽教學的影響——教育技術觀念從靜止的媒體論走向動態的過程論
(2)早期系統觀對視聽教學的影響——教育技術觀念從有形的媒體論走向無形的系統論
①“教學系統——黑箱概念”
“教學系統——黑箱概念”是芬恩于1961年提出的視聽教學領域的早期系統觀的典型理論模型。
②早期系統觀的理論對視聽教學領域的貢獻
早期系統觀的理論對視聽教學領域的貢獻是引進了下面重要的基本概念:
a.強調視聽教學領域用以解決教學問題的基本手段是運用經過設計的完整的教學系統——教學產品;
b.教材和媒體是教學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c.每個教學系統都具有特定的目標與功能,將各個部分組合成一個有特定功能的教學系統,需要有一個具體的設計過程;
d.早期系統觀提出了將媒體與課程相結合的方法。
(3)視聽傳播的理論框架和定義開始出現
①“視聽與教育傳播過程的關系”的理論模型
“視聽與教育傳播過程的關系”的理論模型是南加州大學博士研究生埃博克在1962年綜合了早期“產品論”的系統思想、傳播理論和同時期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來的理論模型,如圖2-3所示。
圖2-3 視聽與教育傳播過程的關系
②視聽傳播的早期定義
視聽傳播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為何對控制學習過程的訊息進行設計和使用。
③視聽傳播的主要任務
a.對用于學習過程以達到教學目的的圖像訊息和非表象訊息的特性進行研究;
b.在教育環境中,利用人員和設備將訊息結構化、系統化。
(二)個別化教學技術
1早期的個別化教學
個別化教學是一種適合各個學習者不同需要和特點的教學,其特點包括教學目的明確;學生能自定學習進度;重視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
2程序教學
程序教學就是將教學內容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學習單元,編制成教學程序,由學習者自主學習。其特點包括小的學習步驟,自定學習進度,積極反應,即時反饋等。程序教學的兩種模式是直線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程序教學可以使學生學習每一單元的目標明確,注意力集中,適合學生的個別差異。
3其他個別化教學形式
凱勒的個別化教學系統、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法、波斯特勒韋特的導聽方法以及個別化建議教學,根據需要的學習程序和個別指導教學等受到普遍重視。
4計算機輔助教學(CAI)
(1)PIATO概述
1960年伊利諾斯大學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PIATO研制成功,并在政府的資助下發展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計算機教學系統。
(2)“計算機教育”名詞由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共同作用,學習者在學習系統中既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也可以進行協作學習、小組學習、和群體學習,計算機可以作為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以及協作和交流工具,并可以作為導師、伙伴、工具存在,計算機輔助教育已經不能完全反映在計算機教育中,目前更傾向于使用“計算機教育”這個名詞來描述這一領域。
(三)教學系統方法的形成
1教學系統方法定義
教學系統方法是一種系統地設計、實施和評價教與學全過程的方法。
2教學系統方法起源
教學系統方法來源于設計和改進教學的一種經驗主義方法,這種經驗主義的方法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夸美紐斯。
3影響教學系統方法的形成的理論
影響教學系統方法的形成的理論包括程序教學的開發模式、行為科學和一般系統論。
4系統化教學模型及特點
布朗等人在《視聽教學:媒體和方法》教科書中提出了系統化教學模型。該模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所有的教學設計活動都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和能力,根據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情況調整教學過程。
560年代后期教學系統方法的定義論述
“教育技術的第二種定義不太為人們所熟悉,這種定義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體或設備及其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它指出教育技術是一種根據特定目標來設計、實施和評價整個教學過程的系統方法。它以對人的學習與傳播的研究為基礎,綜合運用人力、物力資源,以達到更有效的教學的目的。”
(四)教育技術領域定義的發展演變
1AECT(前身)1963年的定義
“視聽傳播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為何對控制學習過程的訊息進行設計和使用。
2教育技術委員會1970年的定義
“教育技術可以按兩種方式加以定義。在人們較為熟悉的定義中,教育技術是指產生于傳播革命的媒體,這些媒體可以與教師、課本、黑板一起為教學目的服務……教育技術是由電視、電影、投影、計算機等軟件和硬件所組成……第二種定義不太為人們所熟悉,這種定義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體或設備及其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它指出教育技術是一種根據特定目標來設計、實施和評價整個教學過程的系統方法。它以對人的學習與傳播的研究為基礎,綜合運用人力、物力資源,以達到更有效的教學的目的。”
3西爾伯在1970年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用系統化的方式對教學系統組成部分(包括訊息、人員、材料、設備、技術和環境)的開發(包括研究、設計、制作、評價、支持—供給和利用)以及對開發的管理(包括組織和人員),其目的是解決教育問題。
4麥肯齊和厄勞特在1971年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對達到教育目標的手段的系統化研究。
5AECT’72定義
教育技術是這樣一個領域,它通過對所有學習資源的系統化鑒別、開發、組織和利用以及通過對這些過程的管理,來促進人類的學習。”
6AECT’77的定義
(1)AECT’77的定義:教育技術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各種人、各種方法、各種思想、各種設備和組織機構,而這些人、方法、思想、設備和機構是在分析人類學習中的所有各方面問題以及為解決這些問題而進行的設計、實施、評價和管理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
(2)AECT’77與AECT’94的區別:
①AECT’77教育技術定義認為教育技術只是一個“過程”,AECT’94教育技術定義則認為教育技術是從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等五個方面全面研究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理論和實踐”,它所體現的是一種“全面的教育技術觀”。
②AECT’77教育技術定義所說的“過程”是指人們將先進的技術設備、思想方法應用于教育、教學并使之優化的過程,這里強調的是先進技術手段和方法的應用過程;“AECT’94教育技術定義”則把教育技術看作是指導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各種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
③AECT’77教育技術定義認為教育技術是先進技術手段與方法應用于教育的過程,其著眼點只是實際應用;AECT’94教育技術定義認為教育技術是研究如何優化學習過程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其著眼點是既重實際應用又重理論研究。
④AECT’77教育技術定義認為教育技術是與人類學習諸因素有關的過程,這里所說的“人類學習”概念是比較籠統、比較抽象的,既不能為教學設計提供明確的指導思想也不能為教育技術學的發展指明方向。
(五)教育技術定義演化的原因及啟示
1影響教育技術定義演化的主要因素
(1)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技術定義的演化提供了技術支持;
(2)相關理論為教育技術定義的演化提供了理論的支持;
(3)教育技術的實踐促進了其定義的演化。
2教育技術定義演化的啟示
(1)合理的定義演化有利于教育技術的發展;
(2)定義的演化既能夠反映教育技術實踐的現狀,又具有構建理論體系的作用。
三、我國教育技術的發展
(一)電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術概念
1電化教育名稱的產生
(1)我國電化教育起步的標志
我國電化教育起步的標志是1919年有人開始運用幻燈進行教學。
(2)電化教育名稱由來
①陳友松和戴公亮的說法;
②劉之常的說法,即電化教育是在1934年由鎮江民眾教育館提出來的;
③舒新城的說法,即電化教育是1933年陳禮江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時提出來的。
2電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術概念
(1)電化教育與教育技術的名稱之爭的結果
在對外交流時一致用教育技術,在國內教育技術與電化教育兩名稱并用。
(2)在80年代,我國關于電化教育的定義主要有幾種說法:
①1983年的定義:“電化教育,簡單的說,就是指利用現代化的聲、光、電設備進行教育、教學活動”(蕭樹滋,1983)。
②1985年的定義:“運用現代化教育媒體,并與傳統教育媒體恰當結合,傳遞教育信息,以實現教育最優化就是電化教育”(南國農,1985)。
③1988年的定義:“電化教育是根據教育理論,運用現代化教育媒體,有目的地傳遞教育信息,充分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以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活動”(蕭樹滋,1988)。
(3)學習、研究AECT’94后,教育技術的幾種有影響的定義
①“電化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活動,以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南國農,李運林,1998)。
②“所謂現代教育技術,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李克東,1998)。
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包括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媒體與教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教學過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與開發、遠程教學技術、教學評價技術等內容。”(祝智庭,2001)
(4)電化教育體系的內涵與外延
①內涵:“媒體論”,即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傳遞教育信息。
②外延:應用現代化教學媒體的教育。
(5)教育技術體系的內涵與外延
①內涵:“方法論”,即運用系統方法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
②外延:整個教育領域。
(6)AECT’94教育技術定義的擴展內容
①強調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和信息技術的支持;
②把研究對象由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擴展為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的資源;
③強調教育技術的目的是優化教與學。
(二)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
1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理論框架
(1)七論
南國農教授家曾把教育技術的理論框架概括為七論:本質論(電化教育的本質)、功能論(電化教育的功能)、發展論(電化教育發展史)、媒體論(現代教育媒體的開發與應用)、過程論(電化教育過程的規律)、方法論(電化教育的方法)、管理論(電化教育管理)。
(2)我國的電化教育與國外的教育技術區別的根本點在于現代教學媒體的開發與應用。
(3)教育技術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
教育技術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包括教育技術學、教學系統設計、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網絡教育應用教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育信息處理、遠程教育學、媒體理論與實踐。
2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
我國的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專業始于1984年。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三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河北大學)設立碩士學位授予點,明確了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科學的分支學科;199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在北京師范大學設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到現在,已經有30多所師范院校和非師范院校設立本科(或專科)教育技術學專業,十余所高校被批準建立了教育技術學碩士點,四所高校設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從而形成了一個包括專科、本科、碩士點和博士點的完整的教育技術科專業體系。
3教育技術組織機構的發展
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首先成立了電化教育局和中央電教館,之后各個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相繼成立了各級電化教育機構,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和網絡。
(三)當前我國教育技術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教育技術觀念中存在以下幾種誤區
(1)重“電”輕“教”;
(2)重“硬”不重“軟”;
(3)重“教”不重“學”;
(4)偏科技輕人文。
2教育技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技術沒有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獨立學科;
(2)教育技術研究力量分散,未形成統一的研究隊伍。
- 2020年現代漢語考點歸納及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基礎英語翻譯高分特訓100篇
- 歐陽光中《數學分析》(上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大連理工大學877經濟學原理考研模擬試題及詳解
- 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第14版)
- 經濟學原理 宏觀經濟學分冊 考點歸納、習題詳解、考研真題
- 嚴強《公共政策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773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基金銷售從業考試《證券投資基金銷售基礎知識》過關必背手冊(歷年真題考點)
-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吉林大學數學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劉鴻文《材料力學》(第5版)(上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樊昌信《通信原理》(第6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