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克抗《教育技術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字
- 2020-09-18 12:01:02
第1章 教育技術學概述
1.1 復習筆記
一、教育技術學的基本概念
(一)技術與教育技術
1技術的涵義
在信息社會,技術是人類在生產活動、社會發展和科學實驗過程中,為了達到預期目的而根據客觀規律對自然、社會進行認識、調控和改造的物質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識經驗等的綜合體。它包含有形的物質設備、工具手段和無形的、非物質的、觀念形態的方法與技能。
2教育技術
由于教育技術是技術的子范疇,因此教育技術就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所運用的一切物質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識經驗的綜合體,它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有形技術(物化形態)
有形技術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物質工具,它往往通過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具,或者幻燈、投影、電影、視聽器材、計算機、網絡、衛星等各種教育教學媒體表現出來。
(2)無形技術(觀念形態)
無形技術既包括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過程中所運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蘊涵的教學思想、理論等。
(二)教育技術研究對象及范疇
1AECT'94教育技術領域定義
(1)AECT'94定義
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所發表的教育技術領域定義(簡稱AECT'94定義)的內容為:教育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根據謝弗勒對定義的分類,AECT'94教育技術定義是一個規定性定義。它規定了教育技術的內涵及其理論與實踐領域,與其他定義相比,操作性比較強,更便于不同領域的教育技術工作者進行交流。
(2)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
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有關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其中學習過程既包括無教師參與的學習過程又包括有教師參與的學習過程,即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學習資源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可被學習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它有人力資源和非人力資源之分。人力資源包括教師、同伴、小組、群體等,非人力資源包括各種教學設備、教學材料和教學媒體等。
(3)教育技術學的研究目標
教育技術學的研究目標是影響并促進學習。
2教育技術的五個范疇
(1)設計
①定義:設計是詳細說明學習條件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生成策略或產品。
②設計范疇:從設計范疇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探索的落腳點出發,可將其分為教學系統設計、訊息設計、教學策略和學習者特征四類。
③影響設計范疇的因素:
a.設計者的知識觀;
b.學習理論在設計中的運用;
c.新技術對設計過程的影響;
d.系統方法的影響;
e.設計者的經驗。
(2)開發
①定義:開發是指針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方案予以實施將其轉化為物理形式的過程。
②開發范疇:從技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來劃分,可將其分為印刷技術、視聽技術、基于計算機的技術和整合技術四個子領域。
(3)運用
①定義:運用是通過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來促進學習者學習活動的過程。
②范疇:運用范疇包括媒體的利用、革新推廣、實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規這四個子領域。
(4)管理
①定義:管理指的是通過計劃、組織、協調和監督來控制教學。
②范疇:管理范疇分為項目管理、資源管理、傳送系統管理和信息管理四個子領域。
(5)評價
①定義:在教育技術領域中,評價是對計劃、產品、項目、過程、目標或課程的質量、有效性或價值的正式確定。
②范疇:評價范疇包括問題分析、標準參照測量、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教育技術的五個范疇,即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其中設計、開發、運用是教育技術研究中相對獨立的內容或階段,前者的輸出是后者的輸入,后者的輸入是前者的輸出。管理和評價則貫穿于上述內容和階段之中。
(三)從教育技術到教育技術學
1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學的關系
教育技術學是當教育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逐漸產生專門用于研究教育技術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
2教育技術學形成研究和實踐領域的時間
1972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的“定義與術語委員會”對教育技術進行了定義,標志著教育技術學研究和實踐領域開始形成。
3教育技術學與教育科學、系統方法、媒體技術之間的關系
教育技術學主要是在教育心理學、媒體技術與系統科學方法的發展、彼此滲透、綜合的基礎上產生的。
(四)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
1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科學領域的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
2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研究中的技術學層次的學科;
3教育技術學是具有方法論性質的學科;
除此之外,教育技術學還具有明顯的應用性學科和綜合性學科的特點。
(五)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
1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
(1)哲學方法,如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它是研究教育技術的宏觀性的、指導性方法。
(2)一般研究方法,它又可分為:質性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和綜合的方法。
(3)專門研究法,指針對專門問題所采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
2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取向
(1)描述與觀察研究
在教育技術發展初期,主要采用描述與觀察研究。
(2)媒體功效比較研究
媒體功效比較研究是教育技術產生以來的主要研究取向之一。目前,人們更傾向于進行媒體的優化設計,而不是比較誰優誰差。
(3)ATI研究
ATI研究是指能力—處理—交互作用,此類研究將重點從媒體的物理特征方面轉到媒體對人類學內部過程可能產生的作用方面,研究人的能力與教學處理之間的相互關系。
(4)開發研究
開發研究是在教育技術觀念由純硬件觀轉變為“硬件與軟件相結合”后產生的研究取向。開發研究主要指硬件和相配套的軟件的開發。此類研究在教育技術研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5)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是保證教育技術研究成果科學性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教學情景異常復雜,使用多因素實驗設計與多元統計相結合是當前教育技術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取向,以全面反映現實。
(6)質的研究
質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發現新的問題,尋求復雜性,進行解釋性理解,關注過程,進行整體研究。
3教育技術研究的元方法
元方法也稱“關于方法的方法”、“方法論”,它是指導研究的觀念思想體系,包括基本的理論假設、研究的哲學取向和原則。元方法是在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的具體“方法”逐漸積累豐富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對方法本身的認識再認識,思考再思考、評價再評價。
教育技術學作為方法論層次的學科,尋找歸納設計、開發、管理、評價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理念、模式、方法、分析框架適用于教育技術研究領域思考的方法,是教育技術的元方法,具體包括提出哪些有價值的教育技術研究問題、教學任務的價值取向、理想的教學系統設計理念、各種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的設計取向等。
二、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
(一)教育技術學的哲學基礎
1技術主義
(1)誕生
技術哲學是誕生于20世紀末的一門新的哲學分支學科,它深刻地影響了哲學、社會學、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乃至生活方式。
(2)技術哲學產生標志
德國哲學家E·卡普于1877年出版的《技術哲學綱要》一書,被公認為技術哲學誕生的標志。
(3)對教育技術的影響
教育活動中的對象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所以技術要想在教育領域獲得成功必須適應它所運用的領域和教育對象。教育技術不僅要遵循技術發展的規律,而且要遵循人類身心發展的規律,也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師生觀、知識觀、課程觀、教育評價觀、教育管理觀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育技術通過優化學與教的過程和學習資源來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的作用。
2人本主義
(1)誕生
人本主義是由多種哲學流派組成的一種哲學思潮,它起始于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期,以法國薩特為主要代表的存在主義進一步發展了人本主義理論,更為突出的論述了現代西方社會中人的價值和地位、生活和遭遇、自由和命運等觸動人心弦的問題,成為西方人本主義思潮中影響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流派。
(2)影響
存在主義為代表的現代人本主義思潮對教育思想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在教育目的、教育觀念、師生關系、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所體現。人本主義真正體現了對人的理解和尊重,它對糾正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技術和人的教育完全可以和平相處,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到多媒體和網絡教學階段,為融入人本主義教學思想創造了條件。
(二)教育技術學的一般科學理論基礎
1系統論
(1)系統科學
①定義:系統科學是從現代工程科學、生物科學、物理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理論,是研究一切系統的原理、模式和規律的橫斷學科。
②觀點:系統科學主張把事物、對象看作一個系統,通過整體的研究來分析系統中的成分、結構和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通過信息的傳遞和反饋來實現某種控制作用,以達到有目的地影響系統的發展并獲得最優化的效果。
③優點:系統科學為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使人們擺脫了傳統思想的束縛,摒棄了靜止、孤立、僵化的眼光去看待運動的、相互聯系的事物的觀點;改變了企圖把復雜系統分解為互不相關的簡單系統,再用簡單系統來解釋復雜系統的傳統習慣。
④對教育技術的影響:教育技術是以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合理運用為出發點和歸宿,把系統科學的思想滲透到教育技術的各個領域,從而促進了教育技術中的各個分支的融合,并直接孕育了教育技術學。系統科學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對教育技術學學科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教育技術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
⑤基本原理
a.整體原理。它告訴我們,一個教學系統是否能夠正常運行關鍵在于它是否具有整體性,各部分之間能否協同工作。
b.反饋原理。它告訴我們,教學系統作為一種系統同樣存在兩種反饋形式——正反饋和負反饋。負反饋是使教學系統保持穩定的因素,使其表現出合乎教學目標的行為,而正反饋則可以使教學系統越來越偏離原來的目標,使系統發展變化。
c.有序原理。它要求教學系統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要能從教學系統以外的其他社會系統獲取有益的信息,進行調整、優化甚至變革,從無序走向有序,以滿足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
(2)系統方法
①定義:系統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②特點:它側重于系統的整體性分析,從組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中去發現系統的規律性,從而指明解決復雜系統問題的一般步驟、程序和方法。
③采用的一般步驟:
a.系統地分析所要解決問題的目標、背景、約束條件和假設,從而確定為解決面臨的問題,系統重新應該具有的功能;
b.調研、收集與問題有關的事實、資料和數據,分析各種可能性,提出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
c.對這些方案做出分析,權衡利弊,選出其中的最優方案并提出優化方案的準則;
d.具體設計出能體現最優方案的系統;
e.進行系統的研制、試驗和評價,分析是否達到預期結果,發現不足之處及時糾正,直到實現或接近理想設計為止;
f.應用和推廣。
其中,系統分析技術、解決問題的優化方案選擇技術、解決問題的策略優化技術以及評價調控技術等多種子技術構成了系統方法的體系和結構。
2傳播理論
教育傳播學是教學技術學的一個傳統的研究領域,教育傳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選擇合適的信息內容,通過有效的媒體通道,把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傳送給特定對象的一種活動。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
(1)傳播理論揭示了教學傳播過程所涉及的要素
布雷多克的“7W”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With what effect,Why,Where)中每個“W”都類同于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相應要素,這些要素也是教育技術學的重要因素。
(2)傳播理論揭示了教學傳播過程的基本階段
①確定教學傳播信息;
②選擇教學傳播媒體;
③通道傳遞;
④接收和解釋;
⑤評價和反饋;
⑥調整和再傳送。
(3)傳播理論揭示了教學傳播系統的教育功能實現機制
傳播理論認為,教學傳播系統的教育功能是通過以下三種教學信息流實現的:
①教學信息的傳遞與接受;
②學習者反應信息的傳遞與接受;
③教師對學習者的反應加以評價后再傳給學習者。
(4)教學傳播的基本規律
①共識律。共識律是指一方面教師要依據學習者已有知識、技能的水平和特點,來建立傳遞關系;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內容特點,要通過各種方法和媒體來為學習者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源或材料。
②諧振律。諧振律是指教師傳遞信息的“信息源頻率”同學習者接受信息的“固有頻率”相互接近,兩者在信息的交流和傳遞方面產生共鳴。
③選擇律。選擇教學媒體時要考慮盡可能降低要付出的代價,并提高媒體產生的功效。
④匹配律。匹配律是指在一定的教學傳播環境中,通過剖析學習者、教學內容、目標、方法、媒體、環境等因素,使各種因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機地、和諧地對應起來,使教學傳播系統處于良好的運轉狀態之中。
(5)傳播理論的發展
①網絡媒體概念:指通過計算機網絡傳播信息的文化載體。網絡媒體是一種新興的傳播媒體,具有數字化、網絡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體化、實時化、交互性、及時反饋的特征。
②傳播理論中對媒體的分類:
a.第一媒體,以紙質為媒介的報紙。
b.第二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
c.第三媒體,以圖像為媒介的電視。
d.第四媒體,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儲、處理和傳播,以比特為計量單位的電子媒體。
3學習理論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①觀點: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可以用刺激—反應—強化來概括。學習的起因在于對外部刺激的反應,而不關心刺激引起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人類的學習過程歸結為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向學習者傳授知識,學習者的任務則是接受和消化。
②理論影響: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20世紀的50年代至70年代曾風行一時,對許多技能性訓練、作業操練、行為矯正確實有明顯的作用,因而對早期教育技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③不足: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只強調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視學習者的內部心理過程,對于較復雜認知過程的解釋顯得無能為力。
(2)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①觀點: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興趣、愛好并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學習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動地、有選擇地信息加工過程。
②不足: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試圖把“結構”與“建構”聯系起來,但未做深入研究。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①觀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輔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
②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基本要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資源”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屬性。
③建構主義學者對學習的幾點共識:
a.以學習者為中心;
b.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的學習者的主動性;
c.學習過程同時包括兩方面的建構,既包括對舊知識的改組和重構,也包括對新信息的意義建構;
d.學習既是個別化行為,又是社會性行為,學習需要交流與合作;
e.強調學習的情境性,重視教學過程對情境的創設;
f.強調資源對意義建構的重要性;
4教學理論
(1)教學理論研究的內容
教學理論主要研究教學過程性質和規律以及如何基于教學過程基本性質、規律的認識和對人類學習活動內在規律的認識,來優化學習環境和教學過程,開發新的課程,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的目的。
(2)對教育技術的發展產生直接影響的當代教學理論
①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
②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掌握學習”理論和形成性評價理論;
③布魯納的以知識結構為中心的課程思想、提倡引導一發現法、概念獲得的教學程序和“學科結構論”;
④加涅基于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提出的九階段教學活動程序;
⑤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觀點、“先行組織者”的教學活動程序、“學與教”理論。
(3)后現代課程觀及對教育技術的影響
①后現代課程觀:是多元的課程觀,它不只關注課程的目標及其實現,也關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發展;對課程本身來說,不僅是只關注課程的規劃、設計、實施和評價,而且注重理解課程在文化、歷史、政治、生態平衡、美學等方面對人類狀況、社會結構、生態領域的影響。后現代課程觀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密切相關,它所構想的課程設計遵從四個原則:課程應具有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和嚴密性。后現代課程理論以美國路易安那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課程理論專家小威廉姆E.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最為著名。
②后現代課程觀對教育技術的影響:按照后現代的觀念,教育領域是一種復雜的、多元的、不可預測的、混沌之中的有序的開放體系。后現代課程觀對目前廣泛開展的網絡課程建設,利用教育技術幫助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綜合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乃至創新實踐能力,實現以“教師為本”向以“學生為本”的真正轉變,意義是重大的。
- 陳敏恒《化工原理》(第4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顧東輝《社會工作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85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斌賢《外國教育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服裝學院904服裝理論歷年真題匯總(含2002~2014年真題)
- 沈宗靈《法理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周友梅《資產評估學基礎》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3版)
- 2015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習題歸類精編
- 吉登斯《社會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數學分析》(第4版)(上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王炳照《簡明中國教育史》(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312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同濟大學數學系《高等數學》(第7版)(上冊)【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42小時高清視頻】
- 李景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