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達《金融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圣才電子書
- 6258字
- 2020-09-18 12:03:01
第3章 信用、利息與信用形式
3.1 復習筆記
一、信用及其與貨幣的聯系
1.信用的概念
(1)定義:信用是借貸行為的總稱,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的特殊運動形式。
(2)特點:信用是以收回為條件的付出,或以歸還為義務的取得;貸方有權取得利息,借方承擔支付利息的義務。
(3)信用關系建立的三要素:由借貸雙方構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價值做相向運動形成的時間差;保證債權債務關系確定的憑據——信用工具。
2.信用是如何產生的
從邏輯上推論,私有財產的出現是借貸關系存在的前提條件。從商品貨幣關系看,信用產生于商品交換之中,人類最早的信用活動起始于原始社會末期。
信用與貨幣,都以私有為前提,它們產生的經濟前提是同源的,但不具有邏輯的先后關系。現代經濟中信用貨幣自身就是一種信用關系的體現。
3.信用形式
信用以實物借貸和貨幣借貸兩種形式存在,前者在自然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后者主要是資本主義經濟。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和提高,貨幣借貸成為信用最主要的形式。
二、利息
1.利息的含義
利息的定義有多種多樣,一般認為,利息是債權人因出貸貨幣資金而從債務人處獲得的報酬,或利息是債務人為獲得貨幣資金的使用權所花費的代價,是貨幣資本的“價格”。
2.利息的來源和本質
對于利息本質的論述,有很多觀點,概括來講,可以分為兩大類。
(1)西方經濟學對利息本質的論述
①節欲論:利息是節制目前消費欲望的報酬。
②時差論:貨幣是有時間價值的,這個時間價值用利息彌補。
③流動偏好論:貨幣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人們讓渡流動性偏好需要一定報酬。
(2)馬克思的利息本質理論
馬克思明確揭示了利息的源泉,認為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清楚地指出利息是由勞動者創造的,不是一種神秘的東西。
3.收益的資本化
(1)利息轉化為收益的一般形態
①含義:無論貸出資金與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資金所有者理所當然的收入——可能取得或將會取得的收入。
②表現:利息率成為一個尺度,即如果利潤率低于利率,則不應該投資;如果扣除利息,所余利潤很低,則說明經營的效益不高。在會計制度中,利息支出列入成本。利潤表現為扣除利息的余額。
③原因(馬克思的觀點):首先,利息是資本所有權的果實這種觀念已得到廣泛認同,一旦人們忽略借貸過程創造價值這個實質內容,而僅注意貨幣資本的所有權可帶來利息這一聯系,便會形成貨幣資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其次,利息雖然是利潤的一部分,但利率同利潤率的區別在于利率是一個事先確定的量。人們通常用利率衡量收益,用利息表示收益。最后,利息的歷史悠久。
(2)收益資本化的含義與公式
①含義: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論它是否是一筆貸放出去的貨幣金額,甚至也不論它是否是一筆資本,都可以通過收益與利率的對比而倒過來算出它相當于多大的資本金額。這習慣地稱之為“資本化”。
②資本化的一般公式為:
其中,C為收益;P為本金;r為利率。
正是按照這樣的帶有規律性的關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種內在規律可以決定其相當于多大資本的事物,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資本價格,甚至有些本來不是資本的東西也因此可視為資本,資本化使本身無價值的事物有了價格。
資本化發揮作用最突出的領域是有價證券價格的形成。
三、現代社會之前的信用
1.債、usury、高利貸
債:我國古代,中性詞。
usury:西方,既有中性用法,也有貶義用法。
高利貸:以高額利息為特征的借貸行為,并非全然貶義。
2.高利貸的產生
高利貸最早出現于原始公社末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得到了廣泛發展,并成為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的信用形式。
3.高利貸的債權人和債務人
有三方債權人,兩方債務人。
4.高利貸信用的特點
(1)利率極高,剝削重。高利貸者受統治者保護和支持,可以自由制定極高的利率水平;需求者借貸不是用于追加資本,而是為了必需的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在這種情況下,明知債務負擔沉重,難以償還,也不得不借;在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貨幣數量有限,貨幣不易獲得。
(2)高利貸的利息來源于奴隸或小生產者的全部剩余勞動或一部分必要勞動。
(3)用途、來源的非生產性。
5.高利貸信用的作用
(1)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高利貸有雙重作用:推動自然經濟解體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破壞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的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前提條件的形成。
6.正確詮釋“高利貸"
當用“高利貸”泛指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信用關系時,它應包括如下幾重含義:
①那時的經濟條件決定了它的利率普遍高于現代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利率。
②它是高利盤剝的手段,成為摧殘再生產的消極力量。
③它也是經濟中的必要因素,對于保持農業再生產、發展商業均有積極作用。
如果我們把“高利貸”視為高利盤剝、敲骨吸髓的等義語,那就不應把它用于概指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信用關系。
四、現代信用活動的基礎
1.信用經濟
在現代經濟中,債權債務關系普遍存在,所以把現代經濟又稱作“信用經濟”。
2.盈余與赤字、債權與債務
一些經濟主體收入大于支出,出現盈余,還有一些經濟主體收入小于支出產生赤字,余缺調劑,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即信用關系。
當然,無論盈余單位、赤字單位、平衡單位都既有債權又有債務。
3.貨幣資金的供給與貨幣資金需求的形成
(1)信用關系中的個人
個人是貨幣的主要貸出者。個人的貨幣支出以其收入為度,個人作為整體,通常是盈余部門,是貨幣的主要貸出者、供給者。
(2)信用關系中的企業
企業從總體上看,既是巨大的貨幣資金需求者,又是巨大的貨幣資金供給者:
①需求方面:企業創業、擴大經營的資本金需求,臨時性、季節性的資金需要,滿足生產周期的需要,平衡市場波動所造成的收不抵支等均構成企業借入款項的原因。
②供給方面:包括企業的折舊資金、利潤盈余、臨時性資金富余等。
資金需求方面與資金供給方面兩相比較,通常是需求大于供給。
(3)信用關系中的政府
①政府的貨幣需求與供給:需求方面包括國家建設、發展經濟、財政轉移、對外貿易等;供給方面由財政的實施形成。
②財政赤字。政府一般是貨幣資金的需求者,赤字普遍存在且數量可觀。在盈余或平衡的預算條件下,因支出先于收入等原因,政府也需不時借入貨幣。
(4)國際收支中的盈余和赤字
①一國來自外國的所有貨幣收入少于對外國的所有貨幣支出,有赤字,稱為“國際收支逆差”。
②一國來自外國的所有貨幣收入多于對外國的所有貨幣支出,有盈余,稱為“國際收支順差”。
國際收支順差,則盈余是向別國提供信貸的資金來源;國際收支逆差,則該國必須從國外借入資金以平衡赤字。
(5)作為信用媒介的金融機構
①金融機構是信用媒介
個人、企業、政府部門及與其有經濟聯系的國外部門之間的債權債務絕大多數通過金融機構來完成的。
②與非金融單位的異同
作為媒介要聚集資金,從而形成它們的債務;作為媒介要把聚集的資金通過諸如貸款等方式分配出去,從而形成它們的債權。在經營過程中可能是對它們的資金需求大于它們所聚集的資金;也可能是相反。當出現前一種差額時,將驅使它們尋求可以集聚資金的補充來源;反之,它們將設法尋求把集聚起來的多余資金加以運用的途徑。這是非金融單位所不具有的一種特殊差額,表現出這類金融機構經營活動所獨具的特征。
五、現代信用的形式
1.商業信用
(1)定義:典型的商業信用是企業之間以賒銷方式對購買商品的企業所提供的信用,而預付貨款是商業信用的另一種表現。
(2)特點:①商業信用的主體是企業;②商業信用的客體是商品資本;③商業信用與產業資本的動態一致。
(3)商業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①作用:存在穩定經濟聯系的工商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活動,潤滑著整個生產流通過程,促進經濟發展。
②局限性:規模限制(以產業資本的規模為度);嚴格的方向性;時間上的限制。
(4)商業信用工具——商業票據
①定義
商業票據是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債權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債權所掌握的一種書面債權憑證。它具有四個特點:商業票據是商業信用的票據化;其票面必須載明特定的內容:票據名稱、金額、付款人、支付日期、發票人簽字等;具有不可爭辯性;票據具有流動性。
②商業票據種類
商業本票(commercial paper):商業本票是由債務人向債權人發出的支付承諾書,承諾在約定期限支付一定款項給債權人;
商業匯票(commercial bill):商業匯票是由債權人向債務人發出的支付命令書,命令他在約定的期限支付一定款項給第三人或持票人。
(5)商業信用在中國
商業信用這個概念的典型含義是買賣交易中延期支付貨款,但在中國的經濟術語中它往往泛指一切在企業之間所發生的信用關系。還有一個“強制商業信用”的說法,是指本應支付的貨款而拖欠不付這類現象。“強制信用”與一般商業信用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在商品買方強制拖欠貨款的情形下發生的;后者是在商品賣方主動提供,或經買賣雙方磋商之下形成的。強制商業信用違背了商品經濟下交換與借貸的基本原則,實際是拖欠方對被拖欠方財產的侵犯行為。
2.銀行信用
(1)定義
銀行信用是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以貨幣形式向職能資本家和其他債務人提供的信用。銀行信用以金融機構作為媒介,借貸對象直接就是處于貨幣形態的資本。
(2)特點
①主體:債權人是貨幣資本家和銀行,債務人是職能資本家、國家及其他債務人;
②客體:單一形態的貨幣資本。克服商業信用在規模、數量、方向上的局限性;
③能力和作用范圍大大提高和擴大,克服信用能力和作用范圍上的局限性;
④與產業資本動態不完全一致。
(3)銀行信用工具
①銀行券
②支票
③金融債券
(4)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
①定義:
直接融資是指資金的盈余方和赤字方在金融市場上直接溝通。間接融資是指資金的盈余方和赤字方通過金融機構實現資金余缺調劑。
②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
直接融資的優點:供需雙方直接聯系;有利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籌集的資金可長期使用。
直接融資的局限性:雙方在資金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限多于間接融資;風險比間接融資大。
間接的融資優點:銀行、金融機構能集聚巨額資金;間接融資資產、負債多樣化、安全性高。
間接的融資局限性:減少了投資者對投資經營對象經營狀況的關注和籌資者在資金使用方面的壓力和約束。
3.國家信用
(1)定義
國家信用是以國家和地方政府為債務人或債權人而出現的一種信用形式。
(2)形式
國家信用有內債和外債兩種形式。國家從國內籌款是內債,從國外籌款是外債。
(3)國家信用工具
①公債券:是政府舉借債務的借款憑證,發行目的是為了彌補財政赤字。
②國庫券:是國家為解決緊急預算支出而發行的一種短期債券,償還期在一年以內。
(4)國家信用的作用
①平衡財政赤字,緩解貨幣流通,保持物價穩定;
②舉借內債影響經濟增長。
(5)國家信用限度的影響因素
①可供財政分配的資源;
②實際償債能力。
4.消費信用
(1)定義
消費信用是工商企業或金融機構,以生活資料為對象向消費者提供的信用。
(2)消費信用方式
①賒銷:分期付款、信用卡;
②消費貸款:買方信貸、賣方信貸。
(3)消費信用利弊
消費信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促進消費商品的生產與銷售,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消費信用對于促進新技術的應用、新產品的推銷以及產品的更新換代,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當然,消費信用在一定情況下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消極作用。如果消費需求過高,生產擴張能力有限,消費信用則會加劇市場供求緊張狀態,促使物價上漲,促成虛假的繁榮,等等。
(4)我國的消費信用
①發展慢、規模小。
②種類:個人住房貸款、汽車貸款、出國留學貸款、個人質押信用貸款、個人股票質押貸款、不限用途貸款等。
六、國際信用
1.定義
國際信用是信用活動極為活躍的領域。如果說,信用體現著用于借貸的資本運動,那么國際信用則體現著國與國之間的資本流動。
2.資本輸出與國際資本流動
國與國之間資本流動的早期形式是資本輸出(export of capital)。資本輸出是指存在資本相對過剩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后的殖民地國家所進行的單邊的跨國投資。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幾十年間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人們普遍采用國際資本流動(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的詞語來代替資本輸出的說法。國際資本流動是當今國際經濟聯系的一個重要特征。代替宗主國向殖民地、附屬國單邊的資本輸出,國際資本流動所概括的則是資本在國際之間的多邊相互流動。
3.國際信用的形式
(1)國外商業性借貸
資金輸出者與使用者之間構成借貸雙方。其具體形式包括出口信貸、銀行貸款、債券發行、補償貿易、政府貸款等。
(2)國外直接投資
這是一國資本直接投資于另一國企業,成為企業的所有者或享有部分所有權的一種資本流動形式。形式有股權式(歐洲債券、外國債券)、契約式合營、獨資經營幾種。
4.國際信用的特征
國際信用有四大特征:規模大;風險大;復雜性;方向上的不對稱性。
5.我國國際信用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與閉關鎖國的政策下,我國取消了除銀行信用以外的所有信用形式,堅持“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方針,禁絕國際資本以任何方式流出入。改革開放以后,對待國際信用,從全盤否定、排斥轉向適度地發展和利用。對于不同形式的國際信用區別對待、分類管理:對外國直接投資實行鼓勵政策,對外債規模嚴格控制,積極有序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防范國際資本流動沖擊。
七、信用缺失與建立市場經濟的信用秩序
1.守信與失信
(1)作為借貸行為的信用,包含守信與失信兩個側面。借貸雙方彼此遵守依信用而建立的契約,是守信;借貸雙方或任何一方不遵守依信用而建立的契約,是失信。
(2)失信并不等于蓄意賴賬,蓄意賴賬只是失信行為中的一種。除去賴賬,還有種種原因都有可能導致失信行為的產生。
(3)就經濟過程中所有信用行為的整體來看,守信與失信這兩個側面總是相互伴隨而存在的。從邏輯上說,守信是信用范疇的支撐;不能守信,必然威脅信用范疇本身的存在。至于失信,如果持續地、大量地存在,信用聯系就會受到阻礙。如果失信成為信用行為中的主導方面,信用就會萎縮甚至中斷。
2.維護信用機制的發展
(1)經濟生活本身必然發展應對失信、維護守信的機制。守信機制的核心是經濟利益的權衡,是對失信成本的約束。
(2)失信成本的趨升和制度化約束的加強。
(3)對于不可抗拒原因所導致的失信,有種種分散風險的機制。
(4)對于失信的連鎖反應也不斷形成防范機制。
(5)有關約束信用經濟行為的法制建設和道德規范日臻完備。
3.我國當前的“信用缺失”與信用秩序重建
(1)失信行為嚴重地破壞了信用聯系,不遵守承諾的壞風氣也擴展到借貸關系之外。
(2)在計劃經濟中,信用只是資源配置的輔助性手段,自然形成輕視信用運作的觀念;體制轉軌的種種困難,削弱了保證正常守信秩序的基礎條件。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關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建立市場經濟信用秩序的經濟根基。
(4)“重建誠信”是覆蓋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全面課題,它強調誠信作為行為規范,是保證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性建設。
八、資金流量分析
1.定義
資金流量分析是指把國民經濟劃分為幾個部門,從貨幣收支的盈余或赤字的角度建立數量模型,并據以進行統計分析的行為。
2.模型依據的恒等式
Y=C+I+X-M或Y-C-I-X+M=0
其中,Y為國民收入;C為消費;I為投資;X為出口;M為進口。
3.資金流量模型
模型中的F指資金的盈余或赤字,這是從通過信用調劑的資金流動角度所考察的差額,通常稱為“金融盈余”或“金融赤字”。根據上面的分析,經常的、大量的赤字是出現在企業部門;政府部門通常也是資金的需求者。國外部門的F或為正,或為負;個人部門的F則多為正;金融部門的F則有正有負。一個部門的債權必然在另一個或另幾個部門中有對應的等額;反之,一個部門的債務也必然在另一個或另幾個部門中有對應的等額債務。所以,各部門的F相加應該等于零。
- 周三多《管理學》(第4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3小時高清視頻】
-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修訂版)課后習題詳解
- 樊昌信《通信原理》(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湖南大學846經濟學基礎(含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英語專業英漢互譯考研真題詳解
-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上冊)》(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歐陽光中《數學分析》(上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華民《國際經濟學》(第2版)課后習題詳解
- 陳孝彬《教育管理學》(第3版)課后習題詳解
- 同濟大學數學系《工程數學—線性代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5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9小時高清視頻】
-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天津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705(基礎日語+漢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